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优秀10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天涯浪子 点赞 分享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 篇一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教师可准备埋木匣、挖木匣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生字“匣多多,读xiá,不读jiá;“避”,读bì,不读pì;仍,读二声,不读一声。要求写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区别: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要注意“抢”右边是“仓”,不要写成“仑”;“初”部首是衣丰,不要写成示补。“懂”的笔画比较多,要指导学生写正确,写匀称。

3、指导学生阅读,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区”“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让学生根据三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中,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采用对比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课文。比如,可以把妈妈埋的木匣和科利亚埋的木匣相比(妈妈的大,科利亚的小);把妈妈走的步数和科利亚走的步数相比(妈妈走了30步,科利亚走了10步);这样的对比,就为后面科利亚的思考作了铺垫。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写妈妈埋木区的意图所在。第一次挖木匣时,妈妈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说明木匣没丢,仍在原地;这就为科利亚判断自己的木匣也不会丢且还在原地提供了依据。读到这里,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写科利亚埋、挖木匣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挖木匣,这个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可用下面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最后一段写的是科利亚受到的启示。由挖木匣这件生活中的小事,他懂得了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句话是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表达了肯定的意思。教学中可结合文后泡泡的要求“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4、本课使用了很多生活用语,可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冰鞋、手锯、斧头,让学生联系生活用品识记词语。“难过、懂得、抢走”要结合课文中有关描写心情和动作句子来理解。

有些句子,可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比如“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这里的“仍然”表示的是科利亚无论是向左挖,还是向右挖,和前面的结果一样,都没有找到木匣子。“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其中“果然”,在这里表示的是结果与所预料的相符。这里的“果然”也印证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不光……还”表示意思进一步,即由具体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规律。

5、这篇课文,层次分明,叙述清楚。朗读时,在埋木匣-挖木厦-得到启示的转换处注意停顿。

课文11~13自然段是朗读指导的重点。第11段写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失败后的思考和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说话时速度快,语调是上扬的。“本区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这是对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体现对比的词语要读重些,如:“四年前”“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了”“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亚相信自己的分析没有错,因此,语气是肯定的。“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亚心里特别高兴。心中充满自信,语调要上扬。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老师也可以用范读加以指导。

6、课后第二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本区的?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来交流交流。”第一问可结合课堂学习来进行,第二问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如,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还可以联系已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感想。通过联系已有知识,联系生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对周围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自己也要顺应变化,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待变化的道理。可以先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思考、发言的机会,然后课堂交流。

第三题是抄写课文段落二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再背下来。然后,边抄写边体会这段话的内容。

课后要求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复述练习。

7、可以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在交流的基础上,以“由《柯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目写下来。然后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这种认识和体会可多可少,内容不限。教师不作硬性要求。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二

得到的启发"为思路,启导学生突破难点,独立分段,理清事物特点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明晓事理搞好知识的迁移。在强化"双基"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教学时,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者可用类比情境演示引入,导出本课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上课时,先找一名学生与教师进行跨步比赛:两人同时演示由教室门口向室内跨三大步,再由学生上前检测两人所跨距离的差异。接着,教师提问:同样是跨三步,为什么距离会有差异 课文中的柯里亚是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的让学生各自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问题引路,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记事顺序清楚,结构思路明白,可让学生根据文后思考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柯里亚和妈妈"埋木匣"具体情景的语句,然后通过导读引思,讨论口说突破难点独立分段,弄清事情前后的内在联系。如:导读承上启下的第五自然段,可先让学生找出"就在那一天"和"住了差不多四年"表示时间的词语,启发提问这段侧重写了哪个时间 埋木匣和挖木匣前后相隔有几年 这几年中柯里亚会发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找出"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那时候还小","步子也小","我已经九岁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步子比那时候要大一倍呢!"等语句。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段,又能在读思训练中弄清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周围一切都在变化"一句话的理解。

3,设疑解难,训练分析表达能力:

本文训练重点突出,一些句子讲出了时间和周围事物的变化,导出了事物变化因果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紧扣训练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去寻找事物变化的因果联系,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将这种联系表达清楚,将学生的思维渗透到"双基"训练中。如设疑:

⑴ 柯里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东西 又是相隔多少时间才去挖东西的 妈妈为什么一下子就能挖到木箱子

⑵ 当初,妈妈不是随随便便地埋箱子的,而柯里亚是因为随随便便地埋木匣,所以现在一下子是挖不到木匣的。这样说对吗 为什么

⑶ 文中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柯里亚埋木匣的情景,这样写与下文写挖木匣又有什么联系

⑷ 既然知道柯里亚埋木匣跟妈妈一样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么他妈妈为什么能一下子挖到木箱,而柯里亚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呢

⑸ 如果他妈妈小时候就认认真真地离门口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箱子,到现在也数三十步能一下子挖到当时埋的木箱吗

⑹ 柯里亚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角度设疑,层层深入地推进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以上板书,图一,图二对比明显,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柯里亚心中的疑团和同学们心中的疑团(即板书中的" "),都被轻而易举地解开,省去了许多口舌,学生也乐于接受。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课后生辽表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的疑问。

2、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3、用纸分别画一个5岁左右和9岁左右的“科利亚”的模样,剪下来准备板贴用。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2、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5、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

6、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7、引导学生质疑。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⑴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⑵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⑶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⑴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⑵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5岁的“科利亚”形象,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9岁的“科利亚”形象),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⑶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⑷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3、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⑴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⑵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四、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一、熟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二、巩固生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⑴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⑵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3、给生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

1、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2、学生写字:

⑴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⑵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⑶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抄写词语

1、自己读、记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

六、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四

之一

作者:郎老师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 篇五

《科利亚的木匣》的教学反思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开始,我在简单介绍背景之后引出课题,然后同学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的问题有:

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2、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3、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也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次,是请学生帮助老师完成下面的板书:(  )木匣→(  )木匣→(  ),让同学再一次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在完成板书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读埋木匣的部分,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什么东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看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与前面问题相联系)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孩子。在这基础上请同学再读这一句,然后齐读。这样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在去读,那么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在讲完《科利亚埋木匣》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科利亚和他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学生也找了四处不同。之后,我又顺水推舟问:“那为什么他俩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学生很容易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联系刚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画一画科利亚的木匣在哪里。这一部分其实也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学生兴致很高,大部分能准确地画出木匣在哪里。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赵主任也听了我的这堂课,并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我这堂课作了全面深刻的评价。赵主任这种运用先进的理念的发展评价观,让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来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感触很深啊!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这节课,我按照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流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归纳梳理——拓展延伸进行设计。整个课堂以孩子的疑问为主线,让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把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致高涨,踊跃发问。分别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令我惊喜。这不由使我想起传统教学,以前老师一问一答,学生围着老师的问题转,老师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束缚。可怜的孩子只能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不懂的问题只好“珍藏”在心里。

而且课上我还躺学生用图表示科利亚买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并口头阐述。既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不过这堂课中,虽然也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是在指导的时候却比较缺乏,他们的朗读还不够到位,不够体现层次性,没有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得到启发。这一直是我教学中的一块短板,所以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朗读教学的研究。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但我主要还是把重点落实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和理解字意上。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了,写拼音的能力很差,尤其是经常也错别字,因此我尤其重视记字形这一块,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2)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另外还可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在字义理解方面,我们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有了这些做基础,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就更方便了。

《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 篇六

【学习目标】

1、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题

1、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2、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3、全班交流:

⑴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⑵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四、学习字词

1、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2、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二、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1、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3、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5、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1.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2.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妈妈 科里亚

战争开始时 三十步 十步(四岁)

(埋)

战争结束 三十步 五步(九岁)

(挖)

一切都在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八

一、说教材

《科利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 篇九

学习目标:

1.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斧、锯、免、屋、抢、难、初、管、敌、阶、懂”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难过”等词语的。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感悟时间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时间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斧、锯、免、屋、抢、难、初、管、敌、阶、懂”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难过”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习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知识链接:

这篇课文的作者左琴科,是苏联作家,他创作的题材多样,有左琴科的创作体裁多样,有幽默讽刺短篇、杂文、中篇小说、传记性小说、剧作和儿童故事等,其中以短篇见长。代表作有《蓝肚皮先生纳扎尔。伊里奇的故事》、《克伦斯基》、《澡堂》、《蓝书》等讽刺小说。

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我要认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量了十步(liàngliáng)数了十步(shǔshù)木匣(xiájiá)

一倍(bèibiè)喀山(kēkā)法西斯(sīshī)

2.我要画出不懂的词语,还要运用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的意思。

法西斯在本课是指________

3.我要仔细地看老师范写生字,我还要把本课的生字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要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课文使我很受启发,我要读给同学听,,我还要虚心地听取同学的建议,改正自己在朗读课文时存在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四年后——。从这件事中感悟到——在变化,———在变化——都在变化。

2.我找到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我能按照“埋木匣——找木匣——得到启示”的思路把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段,第二部分—段,第三部分段。

3.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妈妈埋的木匣———,科利亚埋的木匣———,妈妈埋木匣时走了———步,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步,四年后,第一次找木匣妈妈走了———步,挖出了木匣,科利亚走了———步,没有找到木匣,第二次科利亚走了———步,找到了木匣。

五。达标检测

1.我会填空

德:第7笔是,共笔。

匣:最后一笔是,共笔。

管:第12笔是,共笔。

2.我能区分下列生字,还会组词

免难敌抢鞋

兔滩故创蛙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仍然果然突然居然

①我把一粒花种子丢进一个花盆里,没想到几天后它发芽了。

②有一天半夜,小狮子爱尔莎闯进了平时与它和睦相处的驴群里。

③刘老师生病了,可是他坚持给我们上课。

④小梅今天没有来上学,我想她一定是病了,下午我到她家去一看,她躺在床上,身边还放着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不少的生字,现在让我们互相听写,看谁写得既正确又漂亮。写完后互相评价。

二。品读课文,感悟思想

1.通过读1—4自然段,我找到了描写木匣里面有什么的句子,这句话是———;我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把———,———,———等词重读了,从这些词我感悟到了科利亚是一个———的人。

2.默读5—12自然段时,我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了————。这句话中的“仍然”表示的是————。

3.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12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是————。

4.我愿意和同学分角色朗读第4—12自然段,我们要相互评价看谁读得最感人,我还要改正自己不足的地方。

5.合作学习第13自然段

⑴从这件事情中科利亚懂得了————道理?

⑵我能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情,社会上的事情来说说“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⑶我要和同桌比赛背诵第13自然段,我还要把它抄写下来。

三。实践活动

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十

贵州省贵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袁克丽

师:昨天,教师已经请大家预习了第18课,大家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下面老师写课题,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写。

(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讲解)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很好,今天,老师把科利亚了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

生:你为什么要埋那个木匣?

生:为什么你迈的五步有大有小?

生:为什么不选其他东西,而选木匣?

生:你是怎么想到埋木匣的?

师:同学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科利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第96页,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些什么?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听到的是朗朗的书声,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孩子。

师:说说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什么?

生:法西斯打到他们村子里了。

生:因为科利亚把埋在地下,所以用小匣子里。

生:我懂得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着许多小玩意儿。

生:他告诉我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生:我明白他不服气小伙伴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师:你真细心。

生:我知道科利亚是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知道了很多,那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生:你很聪明。

生:你很爱动脑筋。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很聪明的。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段,老师建议你们默读。

(生默读)

师:谁能把找到的读给听一听?勇敢点!

生:……小斧头、小手锯……

生:从铺上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生:……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科利亚看见了妈妈的做法,就学着做,真聪明。

生:他会学妈妈,做得比妈妈还好。

师:我们来读一读,把科利亚的聪明读出来。

(生读课文)

师:科利亚很聪明,你们也找到相关的句段,也很聪明。还有吗?

生:……现在我9岁了,……应该走五步。因为旁边的伙伴都没想到,他想到了。

生:他用手摸着脑门想,而没有去问妈妈,说明他爱动脑筋。

师:为什么科利亚一想就想到挖不出木匣的原因,看来,想是很重要的。那么,他到底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读第五到十八自然段,假如你就是科利亚,你会想什么?

(生读课文)

师:现在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是科利亚,我想,这个小盒子是四年前埋的,现在已经是九岁了,步子也大了,就不应该是十步了。

生:我想,这个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个人都会长大的,我的步子也会长大的,会比以前大两倍。

师:咱们班的科利亚真会想,那么想的对不对呀,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科利亚找到木匣子看出来,(读句子)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已经告诉我们了,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生:果然。

师:作者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科利亚的想法,你们明白了吗?

师:我们用学具把它埋木匣——挖木匣——找到了的过程摆出来。

(在黑板上摆学具,先摆上四年前埋的过程)

师:那么四年后挖木匣还能不能用这样的一个小方块做为一步呢?大家来摆一摆第一次和第二次挖的过程。

(学生在自己座位上试摆)

(一学生上台摆,摆得不对)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组同学摆得和别人组不一样,现在看黑板,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读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他这种摆法对吗?(出示词语:仍然一倍不是……而是……果然)

(学生自由读)

师:他们这种摆法对吗?

生: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

生:我认为不对。

生:我认为是对的。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因为他步子大了一倍。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因为他的五步比原来大了一倍。

师:谁还有疑问?

师:那第一次挖木匣和第二次挖木匣的想法变了没有?

师:他找到了木匣,也就挖到他的宝贝了,他高兴吗?同学们笑一笑,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师:还能从哪儿看出来他聪明?

生: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我留给同学们作业:思考科利亚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你是科利亚,你第三次会说些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说明你读懂了。

(语 文课堂 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