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太阳系【优秀5篇】

太阳系【优秀5篇】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太阳系【优秀5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我们所知道的太阳系,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运行,但是在宇宙之中,这样的太阳系并不是唯一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太阳系》,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金笔头网给您的好友哦。

太 阳 系 篇一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太阳系大家族——导学案

课题

太阳系大家族

课型

课时

时间

1、初步认识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姿态,并且知道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

3、知道四季的成因,与阳光直射、斜射有关。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难点:1、了解四季成因。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三球仪、地球仪、手电筒、温度计两支,信封若干,实验记录纸,制作太阳、地球标签,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秒表、1.5米长的细绳、橡皮塞、砝码,每组各一个。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一、导入激趣 1、谈话导入: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说些什么呢?2、帮助学生认识三类星:恒星、行星和卫星。学生面对满天繁星展开想像的翅膀,并能说说自己对宇宙天体的认识,尤其对恒星、行星、卫星三类星的认识。3、激趣: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让我们一起乘上宇宙飞船飞上太空来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吧!二、自学内容1、大家把书翻开,自己读读45——46页,你能了解到什么知识?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问号。

2、2分钟后交流。相应地对以下(第三、四、五部分)内容进行指导。

三、认识地日运动

1、(出示文中三球仪)板书:  太阳    地球   月球

2、你知道了它们是怎么运动的。看老师模拟演示三球仪。再说说还发现了什么?

3、理解:公转周期、公转和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4、同学表演模拟地日运动,加深理解。请三位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地球(贴上标签)模拟表演它们的运动。说说他们演得对不对?应注意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而且是自西向东。

四、认识四季的成因

1、观察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差异。出示实验要求。(课前老师安排一名学生做了实验,但是结果如何呢?强调实验前温度计刻度是一样的,现在呢?)

2、思考:为什么斜放的温度高,平放的温度低呢?(斜放的温度计正对阳光,受到阳光的直射;而平放的温度计受到阳光的斜射,受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受阳光斜射的地方温度低。)

3、根据这个道理,大家试着解释一年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呢?观看视频。

4、模拟四季成因实验。让一名学生手捧地球仪,地球仪倾向正北,并绕太阳公转。教师用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仪。让学生说说太阳直射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

5、让学生看课件图,判断季节。五、学生自主探究有关太阳系的知识猜一猜:一户人家八个孩子,外形性格各不相同,他们彼此环绕永不分离,但它们之间又默默保持距离,绝不亲密接触。(课件)1、要求学生能够对太阳系的构成有一定的认识,井能说出九大行星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太阳系以及太阳系中行星的运行轨迹,看看能发现什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得越多越好,并且能用一些办法记住九大行星及其排列顺序。2、引导学生进入“太阳系之旅”,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太阳系。学生在浏览阅读的时候,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回答别人的提问,教师将对提问或发表言论多的小组颁发奖品——天文知识卡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这个活动。六、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1、问题:我们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的时间,那其他行星公转周期有多长呢?我们接下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研究呢?

2、介绍方法: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3、先假设:行星与太阳距离越(远),公转周期就越(长),可以有争议,这是预测。

4、了解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实验要求。看了这个要求,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细化要求。5、学生实验记录,讨论发现。 6、交流汇报。小结。 7、看一份科学家测量的八大行星公转周期的资料,你发现了什么?行星离太阳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更加验证了我们的实验结论。 七、总结拓展

1、谈谈学习收获

2、课外拓展:查阅有关太阳系大家族的资料,概括相关知识。

当堂

检测

学习与评价本课练习题

教学

反思

太 阳 系 篇二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2.哥白尼与“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②公元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

③178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

④1846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

⑤1930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

⑥20世纪50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4.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p7。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

6.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直径大多十几光年

人们把宇宙中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流等物质叫做“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

7.太阳系家族的诞生

① 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

②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圆盘

③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

④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圆环部分形成一颗颗行星及卫星。

太 阳 系 篇三

5、太阳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板书设计: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教学后记:

太 阳 系 篇四

授课

年级

六年级

科学

太阳系大家族

任课

教师

课型

问题生成课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材

分析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地球也是太阳系大家族的一颗恒星。了解太阳系是人类迈向宇宙的第一步。

学生

分析引导学生将视角指向茫茫宇宙的目的出发,探究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设计

理念   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探索设计实验并记录。

一、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系的构成,

2、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

3、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4、了解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过程。

5、知道太阳的有关知识。

6、了解太阳系中有关行星、彗星、小行星和流星的知识。

7、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能对搜集到的有关太阳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评价。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计算等方法整理、加工太阳系的有关数据。  能够用安全的方法观测太阳。

能够用一定的器材给八大行星排列位置。

尝试着模拟太阳系运动的游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个体的渺小。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重点难点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探究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结论。

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橡皮泥、记录纸、网球等。

导               学               案

师生随笔

组班展示教师点拨巩固练习

导学一   导入激趣。

(1)谈话导入: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说些什么呢?  (2)帮助学生认识三类星:恒星、行星和卫星。学生面对满天繁星展开想像的翅膀,并能说说自己对宇宙天体的认识,尤其对恒星、行星、卫星三类星的认识。  (3)激趣: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让我们一起乘上宇宙飞船飞上太空来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吧!  由学生面对满天繁星引入本课,从学生每天看到的熟悉的星星谈起。面对满天星斗,学生会想到很多,例如有些是本身能发光,有些不能,于是引出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为本课学习扫除概念上的障碍。模拟升空的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宇宙空间,去探索无穷的宇宙奥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导学二  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1)要求学生能够对太阳系的构成有一定的认识,井能说出九大行星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太阳系以及太阳系中行星的运行轨迹,看看能发现什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得越多越好,并且能用一些办法记住九大行星及其排列顺序。  (2)引导学生进入“宇宙之旅”、“小天文馆”网站,或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太阳系。学生在浏览网站或阅读的时候,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回答别人的提问,教师将对提问或发表言论多的小组颁发奖品——天文知识卡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这个活动。   (3)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一段的教学中,学生对太阳系的构成完全由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发现,尤其是八大行星的名称及排列顺序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记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但因为学生自己寻找的有关知识很庞杂,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

导学三、.实地观测太阳。

由于太阳光的强度比我们眼睛可以承受的强度高10000倍,所以用来直接观测太阳的减光设备,必须能够将阳光减弱10000倍。小学生可进行的太阳观测,主要集中在量度太阳影子或投影位置的变化及当有日食发生时量度太阳形状的变化。这两种变化均可使用鞋盒针孔投影仪量度。使用鞋盒针孔投影仪时,如观测时间较长,应注意鞋盒底部太阳投影位置的变化,最多只能持续观测约两小时,并且太阳的影像会由鞋盒底部的西面移往东面。  (1)活动前准备:鞋盒、胶水、剪刀、锡纸、针。  (2)活动过程:与学生重温太阳观测方法存在危险的原因;与学生讨论为什么虽然观测太阳有危险,但仍要进行,和学生讨论太阳观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制作鞋盒针孔投影仪:在鞋盒前端开一小孔,后端开一较大的方孔,并用半透明的锡纸蒙上,对着太阳,太阳会在锡纸上留下投影;说明针孔投影仪的原理;说明针孔投影仪的优点和缺点;说明在自然界中,可利用树上树叶间的隙缝和投射在地面的影像替代针孔投影仪进行观测。  要求学生利用“鞋盒针孔投影仪”观测太阳的变化。如有日食出现,亦可用它来观测。但观测太阳时,除了要注意太阳对眼睛的影响外,还要谨防在烈日下曝晒可能出现中暑等问题。  (3)活动评估:检查学生利用鞋盒针孔投影仪所绘画的太阳影像是否正确。

总结,课后延伸。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认识太阳系。   (2)继续激发学生探索更无穷的宇宙奥秘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去访问因特网,那儿有关于太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在等着学生们呢!学生课后继续探索,让学生把网上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后。学生交流回答,。学生讨论,互相评议。由学科长带领学生小组做实验,解答组内最兴趣的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小黑板上。归纳提升你学到了什么或有哪些收获?

课堂反思

太 阳 系 篇五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太阳系的构成 ; 通过对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的分析,了解一些关于九大行星及太阳系的情况。

3 、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的构成,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的照片,流星,彗星。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1 、提问:

( 1 )地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什么现象?

( 2 )月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 3 )太阳、地球、月球是怎样相互运动的?它们的相互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

( 4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日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月食?

2 、谈话:太阳与地球、月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太阳能发光,地球、月球不能发光。)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天体的名称

( 1 )讲解:

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板书:恒星)

像地球这样自已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的星叫做行星。(板书  :行星)

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转动的星叫做卫星。(板书:卫星)

( 2 )提问:

①什么是恒星、行星、卫星?

②这三种天体有什么关系?

2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 1 )认识九大行星

①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你们知道在太阳周围还有其他的行星吗?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

③观察:

(学生观察课木中的插图,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片指导。)

这是一张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转动约有哪些行星?(九颗大行星和无数小行星)按顺序说出九颗大行星的名称。

在九颗大行星中,哪颗离太阳最近?哪颗离太阳最远?地球在什么位置?

从图上看,哪几颗行星比较大?哪儿颗行星比较小?

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球形)

它们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相同点?(都是椭圆的)

①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可以知道,在太阳周围、围着太阳转动约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具王星,此外还有很多小行星。这些行星都是沿着同一方向,自西向东公转着。

在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卫星的数目不同,例如火星有 2 个卫星,土星有 10 个卫星,木星有 13 个卫星。

( 2 )认识彗星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哈雷碧星。

②讲述:围绕太阳转动的还有这样一种形状特殊的星。你知道这是什么星吗?(彗星)

③观察:彗星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④讲解:彗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形状如扫帚一样的星,它们公转的轨道又扁又长,绕太阳一周要很长时间。

例如有一颗名叫哈雷的彗星,绕太阳一周要 76 年,上次看到它是 1986 年,下次再看到它要到 2062 年。在太阳周围除了哈雷彗星外还有其他彗星。

( 3 )认识流星体及流星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流星。

②谈话:有时,在夜空中看到一颗星一掠而过,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什么星?(流星)

③讲解:在太阳周围广阔的空间中,除了大行星、小行星、鸳星、卫星外,还有很多比较小的天体,叫做流星体。流星体不断运动着,当它们接近地球的时候,受到地球强大的吸引力,就会掉向地球;这些流星体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由于它们的速度很快,与大气摩擦得很厉害,温度升得很高。以至发出光芒,从天空中一划而过,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流星。绝大部分流星在穿过大气层时燃烧完了,瞬息便消失了,只有少数流星能落在地上。落在地上的流星,冷却后,看上去就是一块大石头,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陨石——从天上落下来的石头。(有的陨石主要成分是铁镍金属,称为铁陨石)

( 4 )综合太阳系的组成

①提问:

现在你知道在太阳周围有哪些天体?

这些天体以什么为中心?哪些天体围绕太阳转动?哪些天体围绕行星转动?

②讲解: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天体系统。由于这个天体系统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人们便把它叫做太阳系。

③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④提问:

什么是太阳系?

太阳系以什么为中心?

在太阳系中有几类星?(恒星、行星、彗星、卫星)从它们的相互运动关系看,哪类星在中心?哪类星在第二层?哪类星在第三层?

3 、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九大行星的一些情况

( 1 )讲述:以前,人们对太阳系的情况了解得不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太阳系的情况、特别是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情况了解得越来越多,拍摄了很多关于九大行星的照片(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部分行星的照片),观测了很多关于九大行星的情况。

( 2 )阅读:课本第 52 页中关于九大行星的数据表。

(为了帮助学生看懂,教师需对“表头”做简要说明,并说明表中的时间都是以地球上的时间为标准的。)

( 3 )讨论:从这些观测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根据这些观测数据,你能推想出什么事情?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想像,广泛联想,积极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再参考课文说明的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太阳系及九大行星有更多了解,并使他们初步体会到怎样使用数据分析问题。)

( 4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关于太阳系和九大行星的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数学知识,我们还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太阳系。

2 、提问:

( 1 )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

( 2 )按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名字。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太阳系和宇宙的一些书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太阳系》,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太阳系【优秀5篇】相关文章:

太阳系【优秀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太阳系【优秀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