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甜到心口 点赞 分享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精选12篇)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篇1

  1、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上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地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棵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凡,一回到家里,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也和她是平等的关系,因为老师今天告诉她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由此看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

  2、本课中学生好的思维方法。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放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鲁迅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末免太难了。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决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3、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对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以便于弥补不足。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了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活动的空间,要因文而异,没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做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

  《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后记

  实验中学  陈春红

  学完《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我腾出半节课,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和助学手册第六题: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感情。我先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后附文《金色花》这首诗歌,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对父母的感情,最后上讲台交流。前段时间气氛相当不错,可是,当我要让同学上台交流时,却出奇的静,静得让我担心。只见同学一个个坐得特别端正,眼睛有的躲闪着,有的看着地板,表情相当沉重,任我怎么启发,都没人举手。我觉得十分奇怪,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沉默几分钟后,我不得不点将了,第一上台的叫陈宁,她慢吞吞地站起来,表情黯然,在我的鼓励下,她说:"老师,你让我讲真话还是讲假话?当然是讲真话啦!"我说,"我不喜欢他们,因为每次我考不好,他们总是骂我,甚至打我。"她满面含委屈地说着。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我听到很多同学都附和着,我傻了眼,再叫一个学习较好的同学,他说:"父母亲十疼爱我,但有时候他们似乎更重视我的成绩,每次我考好了,他们总是眉开眼笑的,我要什么都有,要是成绩下降了,他们就拉下脸。我不喜欢他们这样做。"最后,有一位女同学只说了这几个字"我不喜欢妈妈。"就一个字也不再说了。

  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否太过分了,只看重成绩,不注重和子女沟通,考不好要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怎能拿孩子出气呢?因此,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越来越模糊,存在很深的代沟。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做父母的不去打开这个结,任你从生活上再怎么关心他们,孩子们也不会领情的。

  课程改革非常重视过程,当然,评价机制也在改变,如何让家长们也能参加课改,了解课改,我想这是十分重要的。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篇2

  我在教学中紧抓小熊和松鼠“友谊带来快乐”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板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等语句,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幸福”二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理解,让学生找出这二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篇3

  《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

  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4.学法指导: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教学思路:

  1、整体设计思想: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

  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

  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作者回忆自己和弟弟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篇4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变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含在空白之中。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城县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蕴含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下面就《风筝》一课谈谈课堂教学活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与看是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写第二段放风筝时,“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指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说说作风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说说读了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就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做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烈。教学时,让课件展示孩子们去放风筝时的欢乐场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放风筝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当读到“......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这个字时,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景进行放大处理,情境一下子凸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挖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让学生多读几遍,看村里人是带着什么语气和神态说的?学生比赛读出村里人带着惊奇和羡慕来夸赞他们。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啊,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拥有着快乐,怎能不令人羡慕呢?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重点词句中发掘空白点

  风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适时提问: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支怎样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推向高潮。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境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挖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幸福鸟找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

  这篇课文上完后虽然被学校评为优质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学生能依托教材的空白点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情也得到了释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电脑操作还不是运用自如,导致后边时间还有点紧张,感情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放歌曲时还没有完全将孩子们的情感宣泄出来。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节手工课,也可以说是一个创意美工活动。在这样一个活动中我们老师往往会面对“示范”和“创造”两者如何均衡的问题。因为“示范”多了就显得整个活动呆板、作品毫无新意;如果放手让幼儿自由探索创造,又很难完成作品。

  一直以来的课堂经验让我了解,老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启发、提示、鼓励等教学方法,给予幼儿适当的示范,指导他们获得一定的技能技巧,并自主选择各种技能进行操作,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孩子。但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自由创造,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去教。如果任凭幼儿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就会导致教育仅有过程而没有结果,不利于幼儿成功感的产生和对美的表现力的发展。

  在做风筝时,教师的要求是在即时贴上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再贴到保鲜袋上去。因为是两人合作做一个风筝,所以容易出现你画你的,我贴我的现象,因此,我在制作之前安排幼儿与同伴一起先商量:准备为风筝贴些什么东西,你们俩合作的风筝叫什么名字。有了一个确定的主题之后,两人就能根据主题来确定剪什么,怎么贴。比如冯启宸和薛瑞合作的是“动物乐园”-——小兔、小熊、小猫们一起来草地上开心地玩耍;孙语萱和沈哲浩合作的“海底世界”——海龟、小鱼、大鱼在海水中躲猫猫;郑玥瑜和张浩辰合作的是“城市”——以黑色为主打色,一座一座的高楼层次有序,别有风味……

  这就是孩子们可贵的创造!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篇6

  一、背景介绍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风筝》。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可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而且当学生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在学习中,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在学习者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外显化,因而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在学习者为解决问题面进行的交流中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完整的认识体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重点问题我解决和思维拓展环节,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问题的设置,给学生铺设好的阶梯,为合作学习创造基本的条件。在合作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分工合作,组内成员也各有分工,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合作可使学生自主解决本节重点难点问题,在小组汇报成果之后,各组可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本课中合作学习与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更强,思考问题也更加深入。

  二、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风筝》,是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的一篇散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三、教学理念

  我这节课的设计是围绕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展开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兄弟间的情感。

  2.学习作者自我反醒的可贵品格。

  3.理解作品中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难点:通过作者心理变化的描写,理解作品中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开记忆的相册,童年无数美好的回忆浮现我们脑海,其中“风筝”就像报春的使者,首先冲开我们记忆的闸门。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诗中曾有“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可见“风筝”在孩子的心中是倍受欢迎的玩具。可在文学家鲁迅的眼里,它却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但不爱它,而且嫌恶它,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初步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注意思考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问题:1.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三)合作讨论

  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1.“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联系上下文回答)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从中你能看出其它什么社会意义来?

  3.是什么使“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为什么心情沉重?从中你能看出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4.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让学生展开想象,先在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不必面面俱到。

  (四)思维拓展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你有过和文中这个故事类似的经历吗?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

  (五)迁移训练

  当你正常的游戏或爱好,被父母或老师阻止时,你会怎样做?你会对父母或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段能够打动你的父母或老师的话语,让他们改变对这些事的看法。

  (六)小结

  本文叙写了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中已忘却的儿时锁事,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使“我”的心一直很沉重。这既体现了对兄弟的挚爱,也表现了“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七)作业:把迁移训练形成文字,整理成一篇随笔。

  (八)最后在《童年》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师生齐唱)

  (九)教学反思

  在教完《风筝》这节课之后,我的同行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评价和研讨,使我受益匪浅。在广泛倾听评价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习,基本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并了解了本文在描写方法上的技巧。

  2.本节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但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学到了更多知识,并且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学会高效率地学习。

  3.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虽然文章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相隔的年代久远,但都是发生在孩童时代的故事,所以学生愿意接受。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也能意识到,作品中所批判的封建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存在,这就激发他们联系自身实际来理解课文,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二、不足之处。

  1.部分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合作过程中也有的同学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2.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3.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不够,教师引导较多。

  4.教学经验不足,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不够充分。

  三、心得体会。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一些教学规律,得到一些启示。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

  合作学习应与有效的接受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教育功能。

  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1.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如何既做到符合课堂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又不致过于花哨,落到实处。

  2.如何及时捕捉教学契机,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恳请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指正。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篇7

  《风筝》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风筝的?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第四:多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加以想象。使学生能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到他们中间。学生想象着、体验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语言文字的体验中。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是让我惭愧的。正因为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给学生读的时间还是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篇8

  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一、这堂课中比较成功的构思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在备课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读和说的能力。例如:在感悟做风筝时的快乐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针对体现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的那一段话“我们精心做着……写在上面”进行引读:1、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2、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3、因为风筝给我们的梦想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这样引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做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快活的体验,这样的引读很有必要。

  不仅如此,我还注重挖掘文章的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表达。例如:在体会放风筝的内容时,我抓住了一句话“他们拼命地奔跑,拼命地喊叫。”进行语言训练,你觉得他们会在喊叫些什么呢?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并出示那幅插图让孩子们去自由的想象,更有趣的是,让全班的孩子都站起来,在老师的调动下,一起去快乐的喊一喊,孩子们显然感到非常兴奋,表现的欲望大增。

  课文最后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我处理的方式是让孩子们,根据课文内容继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达到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写,练习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作文作铺垫。

  语文课堂的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进课堂交往持续进行的交往点。

  《风筝》的轻与重

  ——我的备课叙事(下)

  读书,要博采众长,教学,同样也需要博采众长,把适合自己的新思路灵活运用,虽有些东施效颦的嫌疑,最起码,比闭门造车或者不学无术要好得多。

  最欣赏王菘舟老师教学中掷地有声的引读方式,在语文课堂上有着推波助澜的良好效果,连听课者也恨不能参与其中,读个痛快。他的很多课堂实录都被我下载收藏,只要有时间,我总潜心去欣赏。那种感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语文课堂,而眼前,一位诗人般的引领者,带着我漫步在诗意的天堂。每每读罢,深深地被他的学识,他的睿智,他的大气所折服,令我意犹未尽,不能不惊叹:王菘舟,诗意课堂的代言人,真的是无人能及。

  说实话,我也偏爱诗意,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体现诗意的风格。不论平时的教学,还是公开课,我都不失时机地运用引读这一朗读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引读不能滥用,要针对文本教材,适可而止,多用显得华而不实。

  基于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过,来体会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我思索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去促进学生的理解,万变不离其宗,最后达到感悟童真童趣的学情。于是,我想象的空间里呈现出《风筝》的教学情境和细节。

  感悟做风筝时的快活,我挖掘到引读的亮点,就是课文中描写孩子们做风筝的语句“我们精心做着……把我们的名字也写在上面”。对于这个部分的处理,我初定紧抓 “精心”一词,运用换词和想象的方法,感悟孩子们做风筝时快活的心情。在感悟的同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而后,随即引读:1、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2、因为风筝给我们的梦想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3、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引读的语言强调了作者贾平凹那童年的快乐之情。

  而体验放风筝的快活,我作了以下试想:放风筝时的快活让学生自己畅快的呼喊吧,发挥想象力,当看到风筝翩翩飞舞在蓝天之上,他们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如果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够,就让我和他们一起站起来,带着美美的感觉,自由地、快活地喊一喊吧!

  找风筝的这一环节体现了孩子们的心情变化,那难懂的成语,像“垂头丧气、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也都交给孩子去自主体会吧!如果把成语的复杂理解,改变为动作表演,应该很直观的参透其中的意思,与此同时,也会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课文最后的那个省略号同样值得研究,这是文本中的一段空白,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我处理的方式是让孩子们,根据课文内容继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达到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

  终于,心中的备课思路逐渐清晰明朗,我早已按捺不住,也有些担心年龄尚小的孩子们,唯恐难以接受我的理念。

  周二的第一节语文课,我和我的孩子们开始了一次快乐的童年之旅。课堂上,有欢声笑语,有琅琅书声,有小勇士表情展示,更有我和孩子们的尽情呼唤。精致的课件中,我们的风筝,连同作者的风筝,飘在了语文的课堂上,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示范课早已结束,那份心头的重担卸下了许多,似乎应该轻松。风筝的份量是轻盈的,随风而飘,自由不受羁绊。可是,经历了这样一次备课的蜕变,诗意语文的彼岸,笼罩在山水之间,忽明忽暗,而我即将撑一支寻梦的小舟,渐行渐远……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篇9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我给学生营造了独立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阅读是理解的前提,所以我切实地抓住了阅读这一环节。第一节课基本上用来朗读,既有听课文录音朗读,又有指名学生朗读,还有自由读、齐读、赛读等,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过多遍后,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了然于胸了,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体会。随着朗读的深入,体会就越深刻,而朗读就越有感情。

  2.其次,我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谈对课文的理解,我认真倾听,所以学生发言踊跃。文章丰富的蕴含和深邃的思想全是学生们发掘出来的,很好地实现了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3.再次,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来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对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理解,对文中表现的亲情的理解,对文中一些语意晦涩的句子的理解等,都是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自行解决,不拿标准答案束缚学生,允许答案多元,这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学生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许多学生的回答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和谐,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激趣导入,诱发活力。在上课开始,以“小朋友,你们在课余生活的快乐是什么?可是我们的贾平凹爷爷说……”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他们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得到提升。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到位。“找风筝”的过程讲解朗读不够,学生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最后可以让学生续写文章结尾,发散学生思维。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接着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谈感受。然后交流思考:如果我放风筝时风筝断了、丢了会有怎样的心情?最后拓展延伸: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又一次得到了锻炼,上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综合实践课我是半年前才开始接触的,虽然也认真的研读了教材、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上网收集有关这一学科的资料、观看网络课堂等等,但这节公开课上完之后,便知道了自己距离这个学科有多远。

  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把握上。我讲的这节课的课题是《风筝》,为了追求风筝制作的完整性,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的教学目标定的太高,内容太多,因而课堂的时间分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了影响。比如,在让学生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时,解释和总结的都不够清晰、不够完整;在风筝提线的扎法上也是一带而过,没有实际演练,或者给学生提供对应的样图、实物,效果就会好些;由于前面的任务设计太多,留给学生做风筝的时间就相对过少,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个风筝的制作,给学生的制作提高了难度;作品展示环节是学生最开心、最有话说的一部分,但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有让学生们好好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一点是我这节课的遗憾。

  还有就是没有把握好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泛泛而谈,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老师本身也觉得很累,没有抓住重点,顾此失彼。当然,这些都源于我对这一学科的陌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继的研究,但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通过实践、总结再研究再实践,从而提高自己在这一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争取勤奋于课下,轻松于课堂。教学内容立足点小,重难点突出,让学生清晰,让自己明朗,不留遗憾在课堂。

  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虽然刚刚起步,但只要我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就能在积极的反思中不断的成长;只要我在认识上尽可能地站得高一点,在操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要求放得低一点,在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得实一点细一点,并以开放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理念,来进行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坚信,我定会走进这一学科,通过我的努力,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篇11

  《风筝》是篇叙事课文,围绕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表现童年的欢乐。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抓住心理描写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可采用猜读法,就课题猜想,提出问题,在读书思考中验证,在感情朗读中体验。

  一、猜读质疑

  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围绕课题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学生可能会猜以下内容:风筝的样子;风筝是怎样做成的;放风筝;风筝断线了;找风筝。再引导学生议论,假如写做风筝,你会写什么?放风筝、找风筝,你又会怎么写?

  二、读书验证

  对于学生的猜测,老师不要急于暗示答案,要把学生的胃口吊得高高的。然后让学生带着猜想读书,验证刚才的猜想。学生在验证猜想时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这是第一步的验证。

  第二步的验证,再让学生围绕课后练习2,从各部分中找出描写心情的重点语句,并体会心情。

  1、做风筝。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这是做风筝过程中的心情。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象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风筝做得不象为什么还高兴?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孩子才会有这种好心情,做风筝本身就是“玩”,有得玩就高兴。

  2、放风筝。“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放风筝的兴奋心情比较容易领会。主要是要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对放风筝过程的描写来体验兴奋心情。

  3、找风筝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把风筝断线飞走时“我们”的着急与无助表现得活灵活现。

  三、朗读

  找到描写心情的重点语句后,要引导学生朗读,体验心情,再朗读整段话,加深体验。做风筝时的愉快,放风筝时的兴奋,追风筝时的着急,找不到风筝时的失望,要在朗读中体验,并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对朗读基调的把握,语调、语气、语速、重音等的处理,老师要适时指点。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篇12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我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的:

  1、环节清晰,层次分明

  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不断变化的心情。

  2、指导朗读,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

  (1)师:“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

  师:“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

  (2)“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一定是又轻又快地,请你轻快地读读孩子们放风筝这一段。”

  (3)教师范读放风筝一段,请学生模仿,进一步读出孩子们的快活。

  (4)师:“村里人看见了,会怎样地说呢”?

  抓住语言的空白点,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羡慕地,高兴地,激动地读好——“放得这么高!”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

  (1)换词法

  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

  (2)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

  (3)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请你轻快地读读这一段。”

  (4)解字再解词

  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

  4、阅读赏析,为写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在不经意间为学生的习作作了铺垫,如:关于心情的词语,四个字的词语等等。

  5、抄写好句,落在实处

  课近尾声,请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也为学生的习作作了准备。

  6、课中的遗憾

  (1)千呼万唤:千和万是虚数,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万遍,这一点应该渗透给学生。

  (2)教师的朗读必须有示范作用,让学生有的学,能读出指导前后的变化。

  (3)最后一个问题“作者在写作时是会感到遗憾,还是会感到幸福呢”遗憾——为自己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而遗憾;幸福——为自己拥有快乐,美好的童年而幸福。两个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教师太刻意引导学生了,应该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鲁迅《风筝》原文(优秀2篇)

《风筝》教学设计【优秀7篇】

《风筝》教学设计8

初一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风筝》教学教案10篇

《风筝》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实用十五篇)

《风筝》续写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