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红尘戏语 点赞 分享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精选14篇)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1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由于学生从未学过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课文,我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课前正好赶上军博举办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我就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军博参观,对红军长征有一个系统地了解。这样,对于理解这首诗奠定了基础。

  课上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分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时,我问学生: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那该怎么读呢?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滚的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

  这两句诗作者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学生理解到位后,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怎样读出红军的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会读出感情来。

  2、观看影像资料,再现红军长征时的情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帮助学生进入情景,读出感情:

  当分析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学生谈到“暖”、“寒”两个字,特别是“寒”字,学生体会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险,我就说:“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接着我就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学生看后,我说:“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湍急的河水、枪林弹雨,你体会到了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学生当时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感受红军翻阅雪山的艰难时,我又放了一段录像,学生看到在茫茫的大学山上,红军战士,艰难地行走着,配上令人恐惧的音乐,使学生内心感受到翻越雪山的艰难。当时我听见前面的学生脱口而出:“啊!这哪有路啊?”“这么陡,这么滑,怎么爬上去呀?”然后,我让学生体会着红军的这份艰难读一读,那么,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读出来吧!学生自然能够读出来了。

  4、给学生放广播员朗诵的录音,作为范读:

  学生听时,十分认真,有的学生小声地跟着读,我叫同学学者广播员的样子读一读,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郭媛媛读这首诗时,感情充沛,真的有些吟诵诗歌的韵味了。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所以,朗读自然也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朗读不仅是感悟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这节课我就是一次大胆地尝试,为我今后教诗歌体裁的文章积累了很多经验。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老师在课上说的话过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由于时间的原因,有些语句,学生体会得还有待深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2

  第一部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下边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6分)逶    (y奬plain)  磅     (b嶾plain)难(   )      (   )    横(   )      (   )    2.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是:                         。(3分)3.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4分)  4.将下列诗句断句:(4分)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钱索寒。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磅礴: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开颜:6.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5分)⑴          ⑵          ⑶⑷          ⑸7.就你所了解的知识,举两例长征期间的大事。(4分)⑴⑵第二部分:                   (一)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8.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全诗的诗眼是:      。(4分)9.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5分)  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4分)⑴              ⑵11.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     秋天(杨炼)轻轻地把一枚落叶拾起,轻轻地,不留下一丝叹息。那是只金色的小船,载满秋天的回忆。 落叶夹进书册,花朵却遗失在夜里。一抹淡淡的初霜,叫心灵懂得了分离。 分离就分离吧,逝去的就悄悄逝去。秋天用红硕的语言叮咛:生命永远有新的含意。 再不必追悔往事,更无须怨十艮自己,轻轻地把一枚落叶拾起,轻轻地,不留下一丝叹息。12.朗读时断句和重音处理不正确的一句是(  )(3分)a、轻轻地/把一枚落叶拾起  b.叫心灵/懂得了分离c、生命/永远有新的含意  d.更/无须怨恨自己13、作者写秋天是以什么事物为触发点的?围绕它抓住了哪些特征?(5分)  14.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既不悲秋、慨叹人生之无常,也不颂秋、盛赞人生的收获与成熟,而是表达一种用平常心态对待生活的态度。b.诗中用“落叶”来形象地表明人生的聚散离合非常自然,常见,无须追悔,不必怨恨。c、诗的二、三两节抒发了诗人由悲哀到快乐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波澜。d.这首诗的亮点在第三节的“秋天用红硕的语言叮咛:生命永远有新的含意”,意在说明生活中既有美好的记忆,又会不断出现新的内容。15、片断写作练习:(40分)毛泽东的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描写,表现红军战士趟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 1.略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充分表达了对红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意近即可) 4.略 5.⑴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⑵欢悦。 6.五幅“征难图”:(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卢定桥(5)喜踏岷山雪;第二问略 7.略 8.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眼:“不怕”。 9.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用字的赏析。如“腾”“走”这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形象地突出了红军的壮举,是红军精神的外显。又如:“暖”“寒”是一对反义词,这两个形容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情感穴位,“暖”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10.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11.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豪壮志以及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12.d 13、落叶;“金色的小船”“淡淡的初霜”。 14、c 15、略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3

  《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说课人:阳淼(语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 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       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       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 生字生词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 (4分钟)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 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       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       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       颈联: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01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段文字,在班内进行交流;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4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能力目标: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通过对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品读,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知道文章写什么,还要弄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感悟毛泽东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之处。

  3、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毛泽东——一代伟人的诗词风采、革命情怀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品读,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学习诗词的方法,即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以读代讲、品读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课时划分:

  一课时

  课前铺垫

  学生背诵课余积累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

  【设计意图:本学期,学生已经背诵了多首诗词,其中也包括毛泽东的几首,学生在诵读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语文课堂积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而且对诗词的作者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学时,以此为铺垫,既营造了浓浓的诗词学习的氛围,又为解读作者、学习诗词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合

  资料

  知诗人

  解诗题

  引: 同学们,我们已经背诵了毛泽东主席的许多诗词,结合资料谈一谈,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引出《七律·长征》,板书(故意将“长”字写得又大又长),观察师写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结合你查到的资料谈一谈老师为什么要将“长”字写得又大又长?

  出示长征路线图,引着学生走长征。

  *结合资料谈自己所了解的毛泽东。

  *学生观察:“长”字写得又大又长。

  *长征的征程很长,所走的时间也很长。

  根据路线图,重走长征路,交流相关背景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诗人及“长征”相关背景资料的交流,让学生在感性上对“长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为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做好铺垫。】

  以

  读

  代

  讲

  三

  读

  七

  律

  诗

  一读:读准、读通。

  自由朗读《七律·长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课件出示注音诗,给本课要求认读的词语注上拼音)。若还有不认识的字词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检查学生读诗情况。

  一首诗读准、读通了还不够,还应该读出什么?

  二读:读出诗韵

  请学生用“∥”画出诗的节奏,并标出诗的韵脚“an”。

  请同学按照画好的节奏出声朗读,感受诗句的韵味。

  三读:品悟诗情。

  (即读懂字词——读出画面,读懂内容,悟出情感)

  请学生默读《七律·长征》,画出你认为值得细细品读的字词;

  谈一谈你从这些字词中读懂了什么;

  放手学生结合所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自己从这个重点字词中所读懂的内容,所看到的场面,所体会到的情感。

  注意体现学生间交流过程的多样性,让学生自己评价,自行补充。

  必要的时候教师做引导和补充。

  小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他们不怕( ),不怕( ),也不怕( ),还不怕( )……所有这些,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都是( ),在毛主席的诗词里就是(“ ”)。

  给学生的叙述配上枪弹声、风声、河水的哗哗声等。

  *学生自读《七律·长征》,直到读准、读通为止。

  *指名读

  相互评价、正音

  集体读

  *学生结合学诗的经验总结:

  读出诗的韵味;

  读出诗句的含义;

  读出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画节奏、标韵脚、

  读中感受韵味。

  *学生默读《七律·长征》,思考,画出自己认为值得细细品读的字词;

  *在自己画出的重点字词旁边作简单的批注;

  *交流自己喜欢的字词,读懂的诗句,看到的画面,及从中所体会的到的情感。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师生交流

  与资料、课件的交流

  学生结合教师配出的音乐展开想象,叙述、填空,感受红军长征中不仅要面对自然的威胁,还要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等一系列的人为灾难,从而感受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以品读重点字词为突破口,潜心读诗,通过自由朗读、默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画重点字词、写批注,突破重、难点。结合红军长征的背景进行理解,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中读懂诗句、读出画面、悟出诗情,感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小结部分画龙点睛,成功点题】

  情

  感

  升

  华

  激

  情

  诵

  读

  1、再读《七律·长征》,读出红军的不怕艰难,读出红军的积极乐观,读出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教师配乐引读: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

  2、在这样的激情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又仿佛听

  到了一阵阵怎样的声音?

  3、带着你此时此刻的所有感情,跟着音乐画面,或朗诵《七律·长征》,或跟唱。

  4、出示毛泽东话长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学生根据根据自己的体验,再读《七律·长征》

  *跟教师配乐读,读出红军的不怕艰难,读出红军的积极乐观,读出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学生自由交流:

  此时此刻,我的眼里仿佛看到了( )、( )、( )的场面,又仿佛听到了( )、( )、( )的声音,我深刻地感受到了( )。

  学生跟随画面,或朗诵,或跟唱。

  *你是如何理解的?

  *你认为长征还像什么?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内心感受达成共鸣,这里通过教师的激情引读,通过一个个场面的想象,通过影像资源去感染、带动学生,真正感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小结部分的练笔,强化了单元训练要点,一个个生动的场面浮现在诵读者的眼前,水到渠成,自然生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总结

  方法

  拓展

  阅读

  1、总结学习诗词的方法:抓住重点字词,品读感悟,读懂诗句、读出画面、悟出诗情、读出感受。

  2、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毛泽东主席的另一首七律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总结学习诗词的方法

  自学《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设计意图:掌握学习方法,积累诗词,提高认识学生自主学习、解读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去,体现大语文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5

  《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说课人:阳淼(语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 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

  1.       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       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       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 生字生词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 (4分钟)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 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       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       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       颈联: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01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六、课后作业 :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段文字,在班内进行交流;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6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7

  《七律长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 长征〉〉,共1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 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 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 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 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 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 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 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 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 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 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 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 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 磅礴 (pang bo) 崖(ya) 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 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 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生读课题。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4 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注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  交流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大概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 出示“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 乌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学生读。)

  6 咱们特别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7 这条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如果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个地球啊。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二)、体会“征”

  1 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

  2 生自由读全诗。读后讨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 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辛?(简介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在诗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岭只不过是什么?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什么?你再读读这句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精神吗?

  个别读,齐读。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胜利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分享这种喜悦,这种胜利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神奇,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顽强攀登的斑斑足迹,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终于,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胜利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英勇顽强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英勇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学生再读全诗。

  六  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毛泽东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会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时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课后大家还可以再去欣赏欣赏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生齐读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1)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教师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生:查字词典

  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 、长、险 ……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通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山路崎岖、非常难走。

  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生: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呀!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困难的藐视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a(出示长征图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疲惫的身躯被划出了带血的伤痕,可是红军战士一直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面对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承受着心理和生理地折磨,红军战士仍然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总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纷纷倒下,红军战士擦干血泪、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呀,巍峨的高山已然翻过,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岂在话下,谁来读这一句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暖”,理解“暖”。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

  师:是呀,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

  生:因为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

  生: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生:(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暖”,读出“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炮,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乐观。

  生齐读。

  D:“大渡桥横铁索寒”

  1)观看视频片段,体会“寒”:

  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刻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

  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喜”的内涵

  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欣喜。

  生齐读

  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读出红军的欣喜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喜悦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师: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生:长征是一首诗……

  生:长征是一幅画……

  生:长征是一段历史……

  生:长征是一种精神……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10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________                       2.páng bó________

  二、给加粗的字注音

  三、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七律  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其二              其三

  山,             山,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         奔腾急,          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     万马战犹酣。      赖以拄其间。

  1.给加粗字注音。

  下鞍(    )巨澜(    )酣(    )锷(    )堕(    )拄(    )

  2.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

  a.“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山,倒海翻江卷巨澜”: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三首词都是写山,第一首是写山的崇高,第二首写山的雄伟浩大,第三首写山的坚强。总起来都是写长征的红军。虽是三首,如同一首。

  b.把山比喻为狂涛巨浪、奔腾的战马和刺破青天的利剑,极准确生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颂了伟大的红军战士。

  c.毛主席诗词无论是咏雪的、咏梅的,都是通过物来咏人。这三首十六字令通过山来反映一个伟大的主题,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歌颂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d.第一首中“惊”字,不但表现了红军对山的高险的惊讶,更主要的还是表现红军战士征服了高山险阻的自豪心情。第二首描写的景象只有坐在奔驰的汽车上的人才能看到。第三首中,毛主席用坚强的山来比拟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工农红军。

  4.《十六字令》三首的写作时间题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简要说说这一段时间红军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清平乐  会昌》,回答下列问题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会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      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  战士指看南粤,

  风景这边独好。    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           东溟:

  南粤:           欲晓: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3.对这首词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是展现长征前夕情况的一篇革命史诗。

  b.“踏遍青山”客观地写出了当时革命战争的特点——“作战线的不固定”和“战争的流动性”。

  c.毛泽东与一些同志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察看长征路线,回来后在文武坝写下了这首词。

  d.这首词是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二篇,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毛泽东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表达了长途大进军、夺取革命胜利的雄心壮志。

  【参考答案】

  一、1.逶迤 2.磅礴

  二、lǐng  līn  mín  méng  jǐn  héng  hèng

  三、略

  四、蜿蜒曲折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庞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小小的泥丸在流动。

  五、1.等闲:寻常,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2.红军不怕远征难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4.抒情七律(近体诗、旧体诗)5.c 6.略

  六、1.ān   lán  hān  è  duò  zhǔ  2.c 3.d 4.略

  七、1.颠连: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东海 南粤:广东一带 欲晓:快要天亮2.b 3.d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略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12

  一、        整体感知

  1、  徜徉历史,了解背景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从《老山界》等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中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和他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2、  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读, 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二、        分析揣摩

  1、  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            、                                    

  、           、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 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    和     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  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                     的豪迈情怀。

  2、  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  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 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  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三、        探究质疑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四、        读写结合

  1、  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2、画一幅画:擅长丹青的你可以一显身手,试着为《长征》配画插图

  五、        延伸拓展

  1、唱一首歌: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喜欢唱歌的你可以学唱歌曲《长征》,进一步激发对红军的敬仰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一本书:你想对长征有更多地了解吗?你不妨读一些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如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索尔兹伯里《长征    前所未有的故事》等。如果你对毛泽东诗词特别感兴趣,你就读一读《毛泽东诗歌鉴赏》或《毛泽东和诗》。

  3、办一份报:和你的同学合作,办一期“长征专刊”或“毛泽东诗词鉴赏专刊”。

  参考答案:

  一、1略 2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wēiyí  pángbó  yá  mín                 (3)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4)略

  二、1(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夸张、比喻(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    2略

  三、不矛盾。都是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13

  课题:七律 · 长征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的概

  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

  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学习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

  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

  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逶迤” “磅礴” “腾细浪” “走泥丸” “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

  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高年级。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技能方面: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老师的辅导帮助阅读中能够揣摩出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4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自学能力。

  红军长征是何等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

  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

  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

  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在本课教学中,以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为主导,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习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4、拓宽情境。度夸张的手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了解背景,知诗人解诗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2.简介时代背景: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资料袋信息说一说。

  3.板书课题,了解毛泽东主席。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资料为主

  电子白板展示补充

  设计意图

  我把“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之中,不仅教给学生搜集资料

  的方法,更主要的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他们搜集相关资料,使他们逐步养成勤于搜集的习惯。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全班汇报交流,理解不懂的词语。

  ⑴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⑶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①读准下列词语: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②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自学,小组汇报

  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围绕哪句话来写的?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⑵体会这句诗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总起全文。⑶指导朗读(有力度、缓)

  。2过渡:思考诗句中哪些词写红军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哪些词写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⑴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⑵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⑶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

  长征不仅苦,而且难。⑷从最后两句中感受到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

  “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

  学生朗诵 学生个人、双人、小组、集体朗诵,在朗诵中感悟、品味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读文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并进行有感情朗读。

  四、感情升华,拓展延伸。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

  2.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学生背诵个人展示

  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情感。 回读全诗,再次感受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七、教学评价设计

  指导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然后把搜集资料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中。

  通过形成行评价中的课堂检测:组长批改,老师汇总,纠正易错点,最后检测成功。

  八、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万水千山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岷山千里雪

  九.教学反思

  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

  对课件操作,我还缺乏经验,课件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专家、同仁指正。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篇1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二、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教学过程:

  (一)诵读品悟,领略诗境,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二)指导朗读。

  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优质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苏教】《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单元作文:话说《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023年精选五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