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长度单位》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长度单位》教案(通用16篇)

《长度单位》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单位时,不仅要注意单位的大小,还需考虑数量的多少。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深刻体会到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度单位》教案 篇2

  为了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提供了二年级长度单位的教案给老师,希望能帮助老师的教学。

  [设计理念]: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数学书第3页例2和练习1的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教具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设计意图]: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一)、认识厘米

  1、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1)、在尺子上有很多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2)、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生思考回答)。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3)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出示课件一厘米的正方形)你们看,正方形的边是多长?

  学生们交流

  师引: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知道小正方形的边多长。(学生说方法)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学生汇报验证。

  师引导学生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身边的1厘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图钉的长是1厘米。

  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2厘米纸条)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学生说长度,并说认得方法。

  师:(出示课件4个1厘米小正方形)那4个1厘米是多长?

  学生说方法。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

  (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二)、用厘米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1、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②用眼估计。

  四、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课堂结束之际,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对知识起到概括的效果,再一次让学生清晰地对知识进行再现。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长度单位》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长度单位》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长度单位》教案 篇5

  课题:第三课 心中的风景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和掌握色彩风景画的一般特点和基本画法,提高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2、在作业过程中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色彩画风景的作画要求和一般方法。

  2、色彩的调配和着色运笔。

  教具学具:风景挂图、水彩画工具材料、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观赏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观赏风景画作品。

  2、简析画面色彩与构图特点。

  3、提出并板书课题:用色彩画风景。

  (二)新授

  1、选景构图

  告诉学生选景不可贪多,应简单、有重点,主次得当,切不可将所见之景都画上去。

  当选择好景物之后开始勾画草图。可用铅笔轻轻画出,不要太详细,应大方饱满,注意取舍,可以挪动搬迁有些景物,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

  主要的景物应安排在画面视觉中心,占据较大空间。

  2、从远到近或从近至远铺画景物色彩。

  (1)用蓝色加少许紫色大笔触画天空大体色彩;黄色画地面,接画少许蓝色,使地面有草地之感,也宜用大笔触概括。(见步骤图)

  (2)用橘黄色画秋树,随意点画,与未干之天空蓝色相交处变黄绿,自然呈现树叶之色(见步骤图)。

  (3)用赭褐色加少许蓝色画树干、树枝和房子,房子阴暗处用浅蓝色稍画,整个画面既有冷暖色对比,又是统一协调的,非常好看。

  (4)可点画出人物、门窗等细节,直至完成。

  教师:刚才老师所画的景物步骤是由远至近画出的,实际上是先画远景再画中景后画近景,同学们画时也可由近到远去画。即近景——中景——远景(天空、远山等物)。

  (三)布置学生作业,提出作业要求。

  1、或参照挂历照片(若干幅任选其一),或参照书上临画,或自行想象设计。

  2、画时应考虑画面总的色彩倾向和冷暖对比,使之既生动又和谐。

  3、由近至远或由远到近灵活进行。

  4、构图饱满单纯、主次有别,不要贪多。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评

  五、课后拓展:

  1、可以利用自己拍摄的照片,进行添画、扩展,创作风景画。

  2、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风景长卷的绘画。

  教学随笔:学生运用以前所学过的色彩知识,创作一幅风景画,本课对学生进行构图的基本练习,作业大部分不错。

《长度单位》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测量时,应注意将实物与所量十五物体左端对齐,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长度单位》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学习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和数的 顺序,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1)、6是( )位数,100是( )位数,82是( )位数。

  (2)、28的8在( )位上,表示( )个( );2在( )位上,表示( )个( )。

  (3)、3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99里有( )个十和( )个一,它后面是( )。

  (4)、按照数据的顺序填数:

  34、35、( )、37 69、70、( )、72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再来看看这两道题。

  (1)、在○里填入“>”、“□7 100>3□ 58<5□ 78<□2

  3、你知道我是谁吗?(课件)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长度单位》教案 篇8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长度单位》教案 篇9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

  =5000000

  5000000c=50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根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长度单位》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学要点:

  1、 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 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 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3课时

  看谁拼得多

  教学内容:

  看谁拼得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重点难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 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 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交流汇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

  介绍七巧板,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历史知识。

  用手中的七巧板拼摆图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案供参考,以激发孩子们拼摆的兴趣,便于他们不断地创新出新的图形

  汇报。

  三、巩固新知,检测与反馈

  1、第7页练习一第8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对左侧的图形进行折叠,再找出4对面的数字。

  2、思考题

  [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充分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园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一副七巧板去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孩子们动手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同桌合作,不断地拼出不同的图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兴致很高,学得快乐!

《长度单位》教案 篇11

  设计说明

  1.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网。

  一位学者曾说过:“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当今社会,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

  2.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2、5、3倍数的特征。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整理相关知识,把这部分内容梳理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习题卡

  教学过程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络

  1.同学们回忆一下,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有什么?

  2.小组合作,整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班内交流。

  3.把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因数与倍数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试着举例说明。(板书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中梳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118页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1)根据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可以看出56,204,630,22,78这五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2的倍数。

  (2)根据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可以看出195,630,65这三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5的倍数。

  (3)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可以看出87,195,204,630,57,78这六个数符合条件,它们是3的倍数。

  (4)根据质数的特征:“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可以看出79,31,83这三个数是质数。

  (5)根据合数的特征:“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可以看出除了79,31,83这三个质数,其他的数都是合数。

  (6)根据奇数的特征:79,87,195,31,57,65,83这七个数是奇数

《长度单位》教案 篇12

  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1、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业:略------

  反思

《长度单位》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1、认识7个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略知诗意,背诵课文。

  3、积累语言。

  4、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请几个同学讲讲对小草的认识。

  2、师归纳(板书课题:草)

  二、师范读《草》。

  三、生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生读带局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读诗歌,了解大致意思。

  3、小组且讨论后汇报解决。

  (1)理解“离离原上草”意思。

  (2)“一岁一枯荣”出示春草、秋草图(生讲两幅图的不同)。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再看秋草图。

  很顽强

  小草很有生命力

  烧不死

  看到这样的小草,大家喜欢么?该用什么口气读?(赞美、喜爱)齐读第3、4行诗。

  4、朗读全诗。

  六、背诵诗歌。

  七、读课本P7的诗。

  八、讲白居易的小故事。

  九、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说说怎样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写。

  4、讲评。

  十、作业:

  背诵古诗《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背诵《草》。

  2、出示早春与晚春图进行比较。

  3、描绘春天的景色。

  4、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朗读带有生字的诗句。

  四、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再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急走:快跑

  3、出示图画,找出以下景物。

  4、自由讲诗意,师归纳。

  5、小组表演诗歌。

  6、表演后认识到晚春的景色很美。

  7、朗读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宿新制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

  五、写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分析字形。

  3、师范写、生书写。

《长度单位》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

  今天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

  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二、复习基础

  今天我们就要来复习长度单位。除了厘米还有别的长度单位吗?你可以从大到小的排起来吗?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这些长度单位还有一个英语名字你知道吗?谁能来说说?你知道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板书: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在这些进率里哪些进率是最特别?除了千米和厘米之间是1000进制,其它相邻单位的都是10进制。那如果隔一个单位呢?除了米和厘米,还有哪些?

《长度单位》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学生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目标解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图钉、田子格本等。

  教材分析:

  厘米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的测量这方面的内容,新课表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经行测量。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2、介绍1拃的长度。

  ⑴、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⑵、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⑶、讨论

  ①、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②、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观察故事图片

  请学生叙述每张图片的意思,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统一长度单位。

  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⑴、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⑵、数字。

  ①、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②、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⑶、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2、认识厘米。

  ⑴、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⑵、认识1厘米。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②、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③、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⑶、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③、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④、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3、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①、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②、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③、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数学书的宽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1、找一找、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厘米,手掌宽约厘米,一拃长约厘米。

  2、读物体的长度(看幻灯片)

  3、判断题:对打, 错打.

  ①。小明的铅笔长约8厘米。

  ②。教室的长约8厘米。

  ③。语文课本的宽约100厘米。

  ④。小明身高约1厘米。

  ⑤。小红的食指宽约1厘米。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4页做一做(例3)。

  第8页练习一,第1题。

《长度单位》教案 篇16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在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生:因为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

  师: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学生可能回答:铁管很直或楼梯要拐很多弯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教学例6)

  (1)看看线段有什么特点。

  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细线。小组讨论、交流。

  ②教师引导小结: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师:找一找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特征,并指出无论怎么摆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那么它就是线段。

  2.寻找身边的线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学生可能回答:数学书的边、黑板的边或门、窗的边等都是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线段呢?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生说出这几个图形中的线段。

  3.量线段的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出来的。

  (板书:可以量出长度。)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请同学们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再测量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4.画线段。(教学例7)

  (1)尝试:让学生分组尝试画线段,画完后在小组内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评价。

  (2)讨论: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3厘米)应注意什么?

  步骤:右手拿铅笔,把笔尖从0刻度开始画,左手按着尺子不动,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并标上两个端点。

  (3)演示:课件演示画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笔,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标上两个端点。

  (4)反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让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评一评。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2、师:现在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铁管是直直的,楼梯是弯弯曲曲的,直直的路线近一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六、教学板书

  认识线段

  教后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形式,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长度单位》教案相关文章: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知识点归纳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新课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长度单位》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