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通用2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实践的含义;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②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③运用:列举生活中与实践相关的例子或名言。

  2.能力目标:

  ①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学会对实践概念含义进行分层理解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②通过研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案例培养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难点:实践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观点一:不会游泳,怎能下水。观点二: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提出疑问:你赞同那个观点?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导入新课。

  ㈡讲授新课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的两层基本含义:

  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①蜜蜂筑巢。②构想美好生活 ③建设小康社会④成功举办奥运会

  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08奥运奖牌制作的难度说明。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播放神七中航天员出舱的模拟动画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具有社会性

  提出疑问: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中成功出舱,是单靠他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具有历史性

  展示从神五到神七的三次突破说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不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展示案例判断)

  ⑴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⑵变革社会的实践

  ⑶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阅读课本p44-46的内容,小组研究以下的材料,主动探究该内容,具体材料如下)

  研究材料: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

  走进科学:XX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自此,太阳系行星数量将由九颗减为八颗。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科学家通过探测活动,在外太阳系发现越来越多的天体,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由于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人造卫星等先进的探测工具,使得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这说明实践是:                                      (为什么: 在背后补充  )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吃一堑,长一智。         

  走进实验: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而伽利略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走进生活: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学以致用

  ㈢本课收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本课的知识。

  1.实践及其特点

  ①实践的含义

  ②实践的特点

  ③实践的基本形式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篇2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前预习 自主探究】

  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阅读课本42页虚框及正文第一段,分析:

  (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点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2—43页,分析:

  (1)实践的特点有                 、                、                

  (2)实践为什么具有客观物质性?

  (3)如何理解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

  (4)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那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象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还一中国画作者,到船厂去体验生活。他画了几幅有位当代的草图,征求工人意见,在其中的一幅画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钢板,另一位工人为他打着雨伞。工人看后提出意见说:“雨伞的位置不对。应该一到前面,遮住电焊。我们打伞是要保证焊接质量,不是为了自己躲雨。你画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

  1.这两位画家的失误说明:

  2. 讨论:“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说明认识的来源可以多样。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4页虚框二,分析:

  1.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应如何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5页虚框,分析:

  1.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应如何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6页虚框,分析: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

  【合作探究 重点突破】

  1984到1996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初步查明了当时全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情况.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又有了很大变化,土地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需要,新一轮全国土地调查将成为解决我国土地管理决策难、规划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的关键。为查清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从今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调查工作,以XX年10月31为统一变更数据的标准时间,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查清全国各类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制度,推进土地信息分析应用和社会化服务。

  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基础自测】

  1.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2,“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物极必反,暗极则光  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的交汇点

  d.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6.在长岛,一个较长时期里,人们利用建水窖蓄雨水解决用水问题。近年来,降水的减少,促使长岛人开始研究和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这说明(   )

  a.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科学gdp、绿色gdp观念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体现了

  a.实践对认识的推动作用      b.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实践具有客观性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没有认识的发展就没有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