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困爱之城 点赞 分享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精选2篇)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一框是高二哲学第二课第二节的首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首先要从本节内容在整个第二课所处的地位谈起。本节主题是讲述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节内容是第一节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引申和深化,又是第三节内容(事物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的过渡环节和中介。因此,本节在本课的内在结构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框在第二节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本节内容的逻辑起点。在第二节的三个框题中,第一框是起点,第二框是深化,第三框是方法论。

  二、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一个原理: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理解两个概念:运动和静止。

  (3)把握三个关系,联系和运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

  (4)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能力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侧重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

  (1)从五种运动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学习分析物质和运动关系时所运用的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关系内容,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4)通过正反两种观点的对比,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觉悟方面: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2)在理解哲理观点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因为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讲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是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只有明确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才能理解运动为什么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运动观。

  2、难点

  本框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一个难点难在:(1)为什么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除了运动以外,物质还有哪些属性,它们和运动的关系怎样?(2)第一课讲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本框又提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特性”与“属性”是什么关系?高二学生初学哲学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

  第二个难点难在: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运动是什么,静止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却认为,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这里提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难以理解和把握。

  学生学情分析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我采取激趣、设疑、自读、引发、精讲等策略。

  激趣即创设情感,激发兴趣。“没有求知欲的学习,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而求知欲又往往与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进目标的实现。”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名家名言都告诉我们,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活动的前提条件。针对教材内容,我采取的激趣方法有:

  (1)语言激趣。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政治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主要来自教师的语言魅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除了力争做到语言的精练、准确,更注重采取多种语言形式,如:诗歌、成语、俗语、谚语、寓言、谜语、故事等,耐人寻味,幽默风趣,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例如:

  谜语:人(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说明了人的一生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导入时用)

  诗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讲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时用)

  成语、俗语:“沧海桑田”、“稳如泰山”、“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讲物质离不开运动)

  寓言:《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批判形而上学离开运动谈物质、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

  名人名言: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讲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手段激趣。现代化手段使教师改变单一的利用语言、板书等形式,提高到集

  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对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如在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打出一组画面:①自然界运动变化;②动植物的生长过程;③香港政权交换仪式;④人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发展。在讲“物质与运动关系”这一重点时,打出动画系列《刻舟求剑》。在讲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这一难点时,打出生活画面《列车上的动与静》。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情境激趣。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为此,我设计故事型的“模拟法庭”,让学生学做“法官”来断案,这样既体现学生活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疑:即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学习知识的目的、兴趣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在讲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我采取逐层递进设置问题的办法,一步步调动学生的思维向预定目标前进。第一步以生活画面的形式(列车上男孩看书),引出静止的话题;第二步设置问题引申出静止的两层含义;第三步再设置问题阐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道理。

  自读即围绕问题,自主探究。“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设疑”后的自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动体现。

  引发,即引发讨论,横向交流。通过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如“人能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讨论。

  精讲即精讲点拨,释疑解难。现代教育理论一方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重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实现还有赖于教师的讲。精讲就要求教师的讲授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彩、节奏精练、点拨精当。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精讲主要有三处:一、运动的含义;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景,用“谜语”导入新课。使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的情景之中,产生继续探究的强烈愿望。

  第二步: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将教学目标问题,唤起学生参与欲望,驱使学生去思考,去自读。

  第三步: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实现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第四步:教师依据反馈信息,给予重点讲授、提示点拨、搭桥铺路。

  第五步:设置故事型的模拟法庭,开展讨论,在高潮中结束新课。

  第六步:总结概括,深化知识,形成网络。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二课时。

  在此之前,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知识,所以这一框是对前一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是下一框运动是有规律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含义,然后着重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运动的特点,最后分析了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怎样认识、利用规律。

  教学任

  务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教学对

  象分析学生特点: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善思考,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知识方面:通过前一个框题的学习,特别是对世界是物质的学习,学生不仅对什么是物质、世界都是物质的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初步掌握了本框教材的逻辑思路,有进一步学习本框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

  和

  技能

  ⑴识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⑵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常见的生活哲学问题;

  ⑶结合课件提供的资源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⑷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

  和

  方法

  ⑴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⑵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对问题多的地方进行指点。

  情感

  态度

  和

  价值观

  ⑴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 

  ⑵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

  运动和物质、静止的关系依据:从基本观点教育的要求来看,这是理解马克思科学运动观的切入点和根本所在;从内容来看,这个关系问题是本框的理论中心,是理解运动是有规律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和树立避免出现行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错误观念的理论基础:从实践来看,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关系,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学生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中的现实问题。

  难点分析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依据:这个问题涉及到理论的问题,学生很少涉思考,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

  电脑、多媒体教室(需要实物展台、背投)、图片资料

  软件资源

  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课件。

  信息资源

  文字和图片材料

  五、教学策略

  教学突破

  重点突破:

  从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对运动观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

  1、  承认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  承认是物质在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  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难点突破:

  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同时,通过反面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

  活动组织

  “展示材料→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点评归纳→阅读教材→整理知识→讲明问题→判断运用”

  教学支架

  (1)认识运动

  ①猜谜语:古埃及斯芬克斯谜语②设置问题、展示图片、导入课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展示:地理、生物及历史事例的图片分析运动的主体②突破:惠能的仁者心动和刻舟求剑这两个案例总结与动和物质的关系(图表。

  (3)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乘胜追击设置问题,讨论交流静止是什么 ②影片《星梦奇缘》刘德华的化妆扮相的展示,指出静止的实质③物理案例引入分析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收集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图片、民谚成语、故事作知识储备。

  课前分组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分清每个组员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团结和担当责任的意识

  导入

  新课

  斯芬克斯谜语故事的讲解

  学生猜谜故事激趣

  在通往开罗的必经路上,斯芬克斯出了一道谜语:“什么东西早上是四条腿,到了中午是两条腿,当太阳落山时又变为三条腿?”

  回答

  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在变化,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在变化、运动?

  回答

  了解学生对生活的关心程度,拉近所学知识和生活的距离

  出示生活中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的图片

  讲出各自属于哪方面的运动?

  走进生活,启发学生细心观察

  总结结论,出示课题

  直接导向教学内容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从以上的分析入手,提问:那什么是运动呢?

  学生回答

  针对学生的回答强调关键词

  展示马克思的名言

  学生感悟

  利用名人的名言帮助学生理解;

  那究竟是什么在运动?

  讨论交流、回答

  强调指出运动的主体(载体)

  引入地理、生物及历史事例的图片:天体运动、百花齐放、人的成长、古罗马发展历史分析主体各是什么?

  欣赏图片

  思考问题

  学科之间相互联系把握知识的衔接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理解感悟

  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出示材料:

  禅宗惠能的“仁者心动”

  刻舟求剑(寓言图片)

  问题:两则材料分别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典型题

  巩固所学知识

  强调物质和运动都不能脱离

  归纳总结两者的关系(图示)。

  (过渡)根据教材提问:(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不运动的事物?(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展示图片)

  阅读教材,

  讨论交流,

  思考问题

  为下一个知识点作铺垫归纳:(1)没有。(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体悟结论

  理清关系引入静止

  适当讲解分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展示图片:

  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

  学生思考

  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没有变成梁朝伟,

  引导学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要求学生归纳静止的含义。

  总结:静止的含义

  (两重含义)

  学生举例

  点评、分别以人在教室和水在恒温下的状态帮助分析

  展示图片:列车和小孩

  体会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关系

  用浅显的物理知识剖析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缩小政治学习的难度

  提问: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图表填空)

  根据已有知识作出回答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归纳两者关系(图示)

  出示漫画: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名言辨别分析,各自蕴含的哲学道理?

  观看、思考、判断

  拓展知识面归纳第一句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第二句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出示练习(选择题)

  思考、解答并讲明理由

  直接指向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起到检测或引导的作用,特别是渗透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留出2分钟左右的时间

  对以上知识有不懂或还有疑问的地方提出并加以讨论分析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老师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总结

  反思

  构建该课时的框架

  系统总结

  整体的把握所学的零星的知识,培养学生整体归纳意识

  课外

  实践

  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到植物园或商场中实地考察,拍摄有关各种运动或静止的照片、制作一期运动在身边的展览,并撰写小论文记录这次的考察经历或感受。

  实地考察

  参与实践获得真知,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相关文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高中政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说课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