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三章

第三章

温柔眷恋 点赞 分享
第三章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三章(精选17篇)

第三章 篇1

  初一地理新教材教案    2003.11.1天气与气候  [4][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使学生能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2.    使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重点难点]能读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板书设计 ]三.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分布图  P52.2.气温分布规律:                  (由学生归纳)[1]低纬度——T高,高纬度——T低;[2]同一纬度,夏季T陆>T海,冬季T陆<T海;[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下面请大家现场画一幅南半球某地的气温曲线图。(请一位或两位代表在黑板上画,其他学生画在笔记本上。)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23.321.614.35.6-6.7-16.8-20.1-15.8-6.05.813.919.7  归纳: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绘制的气温曲线图有何不同?为什么?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峰(向上凸出)状,                             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谷(向下凹陷)状,二者正相反。               原因: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出现最高气温的时间正相反。             读图:P18等高线地形图——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线表示地形高低起伏。P52等温线图——?相等的各点连成线表示?            气温相等                 气温的分布规律读图提问:P52[1]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相等[2]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看中心气温高低[3]等温线的稀疏、密集与气温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稀疏——气温变化小    密集——气温变化大[4]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读图分析:P5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由学生归纳结论。[1]低纬度地区气温低,高纬度地区气温高。[2]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  

  5℃10℃15℃15℃10℃5℃ 

  ?北半球                       ?南半球 [3]沿北回归线观察,陆地、海洋上的气温差别?同一纬度,夏季T陆>T海,冬季T陆<T海。联系实际:海陆热力差异——游泳池夏季水中凉,冬季或阴天水中暖。欧洲西北部大西洋中的等温线向北凸出——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曲折,南半球等温线平直(海陆分布差异造成)。[4]夏季人们愿意去屋顶乘凉,愿意去山上避暑,为什么?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P53“活动2”计算:1520米 - 720米=800米                   800米 × (下降0.6℃/100米)=8× 0.6℃=下降4.8℃                   28.8℃-4.8℃= 24℃    板书:三.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分布图  P52.2.气温分布规律:                  [1]低纬度——T高,高纬度——T低;[2]同一纬度,夏季T陆>T海,冬季T陆<T海;[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教学小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阅读难度较大,注意课堂上逐步引导,由简入难,多联系实际,可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作业 ]填充图册P54“活动1、2”连续24小时的暴雨——P54略阴雨连绵一个月——空气湿度大,衣服洗过之后不易干,食品、衣物容易发霉。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田地干涸,农作物干枯而死,空气干燥,嘴唇容易干裂。某城市下了大雪——人们出行困难,车辆行驶极为缓慢,到处银装素裹。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降水充足、适量,农作物收成好。                      天气与气候 [5]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A][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难点] [板书设计 ] [教学过程 ] [教学小结] [作业 ]                                

第三章 篇2

  初一地理新教材第三章教案    .11.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4][教学目标]1.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使学生能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2.    使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重点难点]能读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板书设计]三.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分布图  p52.2.气温分布规律:                  (由学生归纳)[1]低纬度——t高,高纬度——t低;[2]同一纬度,夏季t陆>t海,冬季t陆<t海;[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下面请大家现场画一幅南半球某地的气温曲线图。(请一位或两位代表在黑板上画,其他学生画在笔记本上。)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23.321.614.35.6-6.7-16.8-20.1-15.8-6.05.813.919.7  归纳: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绘制的气温曲线图有何不同?为什么?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峰(向上凸出)状,                             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谷(向下凹陷)状,二者正相反。               原因: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出现最高气温的时间正相反。             读图:p18等高线地形图——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线表示地形高低起伏。p52等温线图——?相等的各点连成线表示?            气温相等                 气温的分布规律读图提问:p52[1]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相等[2]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看中心气温高低[3]等温线的稀疏、密集与气温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稀疏——气温变化小    密集——气温变化大[4]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读图分析:p5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由学生归纳结论。[1]低纬度地区气温低,高纬度地区气温高。[2]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  

  5℃10℃15℃15℃10℃5℃ 

  ?北半球                       ?南半球 [3]沿北回归线观察,陆地、海洋上的气温差别?同一纬度,夏季t陆>t海,冬季t陆<t海。联系实际:海陆热力差异——游泳池夏季水中凉,冬季或阴天水中暖。欧洲西北部大西洋中的等温线向北凸出——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曲折,南半球等温线平直(海陆分布差异造成)。[4]夏季人们愿意去屋顶乘凉,愿意去山上避暑,为什么?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p53“活动2”计算:1520米 - 720米=800米                   800米 × (下降0.6℃/100米)=8× 0.6℃=下降4.8℃                   28.8℃-4.8℃= 24℃    板书:三.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分布图  p52.2.气温分布规律:                  [1]低纬度——t高,高纬度——t低;[2]同一纬度,夏季t陆>t海,冬季t陆<t海;[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教学小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阅读难度较大,注意课堂上逐步引导,由简入难,多联系实际,可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作业]填充图册p54“活动1、2”连续24小时的暴雨——p54略阴雨连绵一个月——空气湿度大,衣服洗过之后不易干,食品、衣物容易发霉。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田地干涸,农作物干枯而死,空气干燥,嘴唇容易干裂。某城市下了大雪——人们出行困难,车辆行驶极为缓慢,到处银装素裹。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降水充足、适量,农作物收成好。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5]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a][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小结] [作业]                                

第三章 篇3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生物课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基本知识,还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课上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等形式,使学生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在他们参与社会时,才能够对某些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

  二、教材分析

  就本册第六单元知识整体来分析,前两章为本章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学习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上,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使学生联系家乡实际,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涉及到诸多因素,八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还有限,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分析白头叶猴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

  2.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通过展示科学家研究白头叶猴的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的教育。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涉及到的信息多,容量大,所以,在课前组织好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如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分工、让角色扮演者写好发言提纲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层层环节,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对所扮演角色进行充分理解,课上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联系实际,在辩论和协商过程中,形成保护白头叶猴的方案,并形成书面协议,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教学是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 

  课

  前准备 ①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生存有何联系?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会涉及到当今社会的哪些问题?你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分工。 ①预习新课, 小组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展示课件。

  ②角色扮演者写好简要的发言提纲等。   体现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在小组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情

  景

  导

  入 同学们,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都会对新的一天充满着无限的憧憬和期待,然而,你想过没有:有些生物也许再也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目前,由于人类的滥砍乱伐、滥捕乱杀,加之环境污染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破坏的最终的受害者是我们自己。那么,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思考:

  为什么生物多样性面临着空前的威胁,而最终的受害者将是人类自己呢?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人类自身的生存联系起来。

  发

  布

  资

  料 ①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和植物图片。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建立自然保护区。课件展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的图片。

  ③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广西保护白头叶猴的生态公园中的一幅壁画,引出白头叶猴的内容,并使学生知道白头叶猴是潘文石教授研究的第二个世界濒危物种。 ①展示课件:详尽介绍了白头叶猴的形态、分布、生活习惯、分类地位等。

  ②从白头叶猴的现状分析:目前,白头叶猴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偷猎者大量捕杀白头叶猴用来制造乌猿酒谋取暴利等。 从学生认识我国所特有的部分珍稀动植物,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从而想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然后以一幅生动的壁画为切入点,通过壁画的信息资料,学生由大熊猫、白头叶猴、藏羚羊、金丝猴、东北虎、华南虎等濒危生物,引出白头叶猴的故事。通过小组讲述或展示关于白头叶猴的故事,真正达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资源共享,在学生充分体会成功、自信、被人欣赏的喜悦同时,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分析现状 从白头叶猴及其目前的生存状况入手,播放一段录象,和学生共同分析白头叶猴濒临灭绝的原因,引出“人猴矛盾”,制造悬念。 思考、讨论分析:在白头叶猴的生活中,哪些因素和它存在着关联呢?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步步紧扣,让学生通过观看真实的录象片,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所涉及到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通过对白头叶猴的现状分析,师生得出如下与白头叶猴生活有关的因素:

  ①当地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垦荒、砍柴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生存方式。如今,人口增加了,这种生存方式给白头叶猴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②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是科学工作的研究课题,现在已经转化为他们的一种社会义务和责任;

  ③一些偷猎者,正在捕杀白头叶猴,以谋取暴利;

  ④当地生活条件的艰苦,使一些教师望而却步,而教育资源的短缺,又使当地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⑤面对种种复杂的问题,当地政府虽然倾向保护白头叶猴,但显得爱莫能助。

  辩论协商

  角色扮演 课件出示辩论和协商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强调:讨论后,每小组分别推选一位同学,代表其中一个角色的利益来谈谈对保护白头叶猴的想法。 小组讨论后,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①在辩论协商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的,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尊重他人;

  ②“角色扮演”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性;

  ③通过激烈的辩论协商和生动的角色扮演,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师生总结

  达到共识

  针对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提到的有关保护白头叶猴的方案,播放一段1996年到xx年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学生在当地研究白头叶猴,并且使白头叶猴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的录像,引导各组学生形成保护白头叶猴的方案。 结合这段录象,思考:你制定的保护方案哪些被采纳了,哪些没有被采纳?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理解和观察。 ①有的学生一定会想到要把农民或者是白头叶猴中的一方迁走,但是,那样,农民就会背井离乡,白头叶猴会被关进动物园的笼子里面,逐渐丧失野性。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通过录像中介绍在科学家的研究、倡导、教育和媒体宣传、政府合作及当地农民支持下,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健全了法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使白头叶猴和人类和平共处,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象。

  ②通过观看录象,体会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学生在研究道路上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意识。

  实践应用 引导学生应用这节课的方法,进一步设计如何保护东北地区的珍稀物种──东北虎的方案。 课下设计方案,进一步交流,达成共识。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附:[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发言]

  白头叶猴:我们世代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一切动物的生存权利是平等的。人类没有任何理由驱赶甚至捕杀我们。

  农民:我们农民的生活条件非常不好,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垦荒、砍柴。如果不砍柴,就无法取暖、吃饭;孩子的吃饭、穿衣、上学都得用钱,有时还得养个猪什么的,这样,需要的柴禾就更多了。如果为了保护白头叶猴而不让我们砍柴的话,我觉得我们生活不下去了。

  科学家: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保护白头叶猴这种濒危动物。经过研究发现,在国外目前还没有发现白头叶猴的活体或标本。但是在研究保护白头叶猴的过程中,也许得不到当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我们不断的交流、沟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白头叶猴,保护白头叶猴。而且,我们也可以进行募捐活动,最好能筹备一些资金来建立一个保护白头叶猴的保护区。

  政府官员:对于政府来说,应该支持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并协助科学工作者对当地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同时,要正确协调农民和白头叶猴争夺生存资源的问题。可以拨款净化水质,挽留师资,让农民用电或其他方式取暖、做饭而不用柴禾。另外,我刚才看见白头叶猴的栖息地──石山都被炸开,作为采石场了,我们会下令尽快关掉这个采石场的。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共享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白头叶猴”的内容,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2.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这种行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个具体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体现在课堂中。在师生辩论和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3.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加强sts的教育。在扮演、辩论和协商过程中,渗透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参与意识,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不足之处: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实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学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异,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虽然通过具体、生动的“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但不可否认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在当今基础教育中我们扭转“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

  七、点评

  “角色扮演”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编者将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安排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中,其设计思想是开放生物课程资源。依据初中学生认知规律,让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与义务、尊重与责任的并存。为此,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情趣盎然,别开生面的“角色扮演”活动。特点如下:

  1.以史实为依据,丰富学习过程

  当前生物资源的危机已是迫在眉睫,如何让青少年切实地感受到面临着的危机呢?教师以“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为线索,开展一系列的收集资料、口头表达、激情辩论、协商建议等活动。当教师播放科学家潘文石教授率领北京大学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的研究生们,在中国广西崇左经过六年艰难曲折地对白头叶猴的研究与保护的录像片段之后,各小组学生利用图书、互联网、电视节目等收集到的资料互相交流、汇报,师生们深深地为科学家对生命热爱,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所感染。进一步增进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和艰巨性的认识。

  2.以情感为动力,感悟科学魅力

  教师通过介绍科学家对白头叶猴的研究,激发学生对“怎样保护白头叶猴呢?白头叶猴与当地的人们如何和谐相处?当地政府对保护白头叶猴是怎样的态度呢?”等问题的思考。学生们带着问题,以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为基础选择承担相应的角色,撰写“角色”报告和发言稿。

  课堂上,教师启智激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默契,始终保持着探索、求知、激情、协商的民主气氛。

  3.以探究为契机,开发课程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如果有机会让学生走进“崇左生态公园”,亲身体验下科学家、当地政府对白头叶猴的保护措施,那将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将本校科技小组赴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考察实践活动的录像资料引入课堂,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共享的益处,深切地体会保护生物多样性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体验参与社会决策、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及协商共存共荣的理性思考方式。

第三章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提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2.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的等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56与什么数相乘得4368?

  8576是什么数的32倍?

  一个数除以14得10,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谈话:今天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汽艇每分钟行630米,它的速度是帆船的3倍.求帆船的速度?

  (教师出示图片“例8”)

  教师提问:题目中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为什么列的等式不同,而答案却相同呢?

  2.练习.

  一本数学课本有192页,是一本日记本的4倍.这本日记本有多少页?

  教师提问:这道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掌握新知.

  1.枫叶鞋厂五月份生产了凉鞋19800双,是四月份生产的6倍.四月份生产了多少双?(两种方法)

  2.光明小学有学生986人,其中男生478人.求女生有多少人?(两种方法)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共同研究了什么知识,对你有什么启发?

  五、布置作业 .

  1.一艘潜水艇从上午8时到下午5时共航行261千米.它的航行速度是多少?

  2.飞机每分钟飞行30000米,是火车每分钟行的15倍.火车每分钟行多少米?(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3.光明小学图书馆新买来128本书,一共有三种.其中连环画32本,故事书和科技书同样多.买来的故事书和科技书各多少本?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篇5

  单击此处下载系统的结构课件

  课题

  3.1系统的结构

  课时

  1

  教学

  方法

  讲授、任务驱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

  技能目标: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系统,感受系统科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解决对策

  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

  通过分析案例,充分让学生参与讨论,精讲精练来解决

  教学难点

  解决对策

  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

  通过分析案例,充分让学生参与讨论,精讲精练来解决

  教学过程

  实施内容

  设计说明

  时间

  引入

  直接引入

  0.5分钟

  新课教学

  一、系统的含义

  过渡:在日常的生活中,系统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几幅图片,通过观察,初步总结系统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选取汽车、太阳系、人体的呼吸系统等多个案例,让学生充分感受系统的表象,进而总结出系统的含义。

  马上行动:结合生活经验和案例,分析当自行车出现下列情况时会导致什么情况?

  1.车闸的橡皮松了     刹车不灵              

  2.车把固定螺钉松了   方向把不准

  3.链条断了           无法行进

  4.车轮的辐条断了     受力不均容易引起车圈变形

  过渡:经过了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组成系统的某部分出现了问题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功能,同时也会引起其他部分的无法正常工作。那这样我们对系统的含义可以总结为:

  系统(system)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element)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根据一定的标准可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subsystem)

  构成系统的条件:

  a.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

  b.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c. 具有的各要素没有的特定功能

  二、系统的类型

  选取生物链、汽车、文学系统、哲学系统等多方面的系统,让学生明白到系统存在我们的方方面面,同时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需要可以对系统进行不同的分类: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

  三、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系统是一个整体,他不是各个要素(部分)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

  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也是观察和分析系统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

  讲解整体性主要选择了“三个和尚没水喝”和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像两个例子来说明整体性对系统的意义。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或整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3.目的性

  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这也正是区别不同系统的标志。

  设计和分析一个系统时,必须先弄清其目的,否则就无法构成一个良好、有序的现实系统。

  4.动态性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5.环境适应性

  一个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通常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改变,并相应地引起系统功能和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变化。

  通过设置总结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先从思想上让学生对系统有个感性的认识

  形成教学互动

  给出系统的科学含义,让学生从理性上理解什么是系统

  给出系统的判断标准

  通过图片学生更直观地发现系统的广泛存在

  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说明系统的五个特性,其中重点讲解整体性和相关性

  0.5分钟

  3分钟

  5分钟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3分钟

  20分钟

  小结与

  练习

  一、系统的含义

  元素、相互、整体功能

  二、系统的类型

  三、系统的特性

  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 

  学生回忆上课所学的内容

  2分钟

  教后分析

第三章 篇6

  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调查有关病毒的内容: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电脑特长组合成若干小组(每组以3-4人为宜),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教师提供的课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调查。

  可选择的课题:

  ①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它是如何被发现的?

  ②请两组分别患过腮腺炎和流感的同学查阅此类病是由于什么病毒引起的?你是怎样患上这种病的?有哪些症状?医生对你进行了什么治疗?大概经过多久你痊愈的?

  ③现在危害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病——癌症是由癌症病毒引起的?请任选一至两例你熟悉的癌症病毒查阅,进行比较细的说明。

  ④目前被人们誉为最可怕的病毒——艾滋病毒,请查阅有关它的资料:如艾滋病毒的特点,最先发现情况,现在全世界及中国的感染人群数,发病症状,传播途径等,

  ⑤现在非典型性肺炎正横行于中国大地,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发言,让学生更多了解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因,防护知识等。

  ⑥动物的口蹄疫是由病毒引发的一种严重威胁动物生命的疾病,同时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请你对这方面的内容做一个报告。

  ⑦人类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请举例说明。

  2.通过查询网络或者书籍、报刊完成你选定的主题。记录清楚你的信息来源,尽量确保它们的可靠。

  3.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电脑知识好的同学最好作成幻灯片或电脑网页在课堂上展示,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二、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安排好的顺序作主要发言。其他各组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学生当堂完成讨论提纲的填写:

  病毒

  1.病毒的形态结构:

  (l)大小: 。

  (2)形态: 。

  (3)结构特点: 。

  (4)营养方式: 。

  2、病毒的类型: 。

  3、病毒与其他生物: 。

  4、病毒与人类:

  (l)病毒与人类疾病:

  ①病毒引发的人类疾病:(列出五种以上)

  。

  ②病毒的传播途径:

  。

  ③病毒疾病的预防:

  。

  (2)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

第三章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认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2.通过练习制作徒手切片,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的表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练习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图,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观察叶片的结构,叶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完全叶的组成中,叶片是主要的部分。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叶具有执行这些生理功能的结构。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要讲清楚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外壁有不易透水的角质层,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的射入;表皮上有气孔和保卫细胞,从而使叶片与外界能够有调节地进行气体交换;叶肉细胞里含有许多叶绿体,因而叶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栅栏组织的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比较整齐,这有利于光线照射在海绵组织上;叶脉支撑着叶片,使叶片充分接受到阳光,也使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能够及时运输。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徒手切片的制作技术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只要让学生学会操作的方法就行,而制成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高要求,重点应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

  教学过程 设计

  叶片的结构:

  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菠菜叶,上课时发给学生观察。首先说出叶片的形态特点(正反两面的颜色深浅不同,有网状叶脉),然后让学生把叶片的正面向上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这时可以看到在撕口处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启发学生思考:这层透明的薄膜是叶片的什么部分?如果把叶片向背面对折,撕开,是否也能看到一层薄膜?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是叶片的上、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深绿色部分是叶肉,在叶肉中还穿插着许多粗细不同的叶脉。

  为了使学生看清楚叶脉在叶中的分布,教师可以将自制的叶脉标本发给学生,同时把一个叶脉标本放在投影仪上,在屏幕上可以见到一个放大的叶脉标本。启发学生思考:叶脉有什么生理功能?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叶片的三个组成部分。

  (1)表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叶片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实践中学习。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制作菠菜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也可以用蚕豆叶、槐树叶),并且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有哪些特点。

  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叶片的表皮细胞图,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叶片表皮细胞的特点。

  ①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是什么颜色的?

  ②无色透明的表皮对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有什么好处?

  ③表皮细胞是什么形状的?细胞之间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④表皮细胞紧密排列对叶片有什么意义?

  在表皮细胞壁的外面,还有一层透光不透水的角质层,这在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上是无法看到的,但是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明这一点。为什么雨后的莲叶上常有水珠滚动,但是水分并没有渗到叶片的内部,就是因为叶片的表皮上有一层不透水的角质层。

  ⑤根据观察,可以发现在表皮细胞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小孔,叫做气孔。气孔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⑥两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可以控制气孔的开闭,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保卫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的叶绿素,所以叶片呈现绿色,光合作用就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⑦气孔有什么作用?

  为了说明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每个同学取一片菠菜叶,把叶片插入盛水的烧杯,口含叶柄吹气,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气孔中冒出来,还可以看到叶片下表皮上的气孔比上表皮上的数量多。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分析总结叶片表皮的特点和功能,并且画一幅叶片的表皮细胞图。

  【板书】

  (2)叶肉

  关于叶肉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和永久切片,初步了解叶肉的组织特点,然后再辅以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叶片的横切面挂图,启发学生分析比较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细胞的特点及主要作用。

  指导学生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只要求学生学会操作方法,而临时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多的要求,重点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为了保证观察的效果,每个实验桌上可准备“叶片横切面的永久装片”供学生观察,也可以在课前由教师准备一些切得较薄,质量较好的切片(浸在10%~20%甘油水溶液中)供学生观察。

  为了使学生的观察更有针对性,可以提一些问题使他们能有目的地去认识事物。

  ①叶横切的上、下两层细胞叫什么?

  ②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与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有什么不同?

  ③哪一种叶肉细胞里的叶绿体多?

  ④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叶片上面比下面更绿的原因吗?

  ⑤叶肉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动手、动眼、动脑的基础上,再通过有关挂图和模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并综合整理得出结论。

  【板书】

  (3)叶脉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脉(横断面)和肉眼看到的叶片上的叶脉(平行的或网状的)似乎没有共同之处,但这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教师在讲解叶脉时,应向学生指出,在叶肉中的一些束状结构就是叶脉。从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挂图中可知,叶脉主要由一些管状细胞构成的。这时教师再次出示叶脉标本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叶脉在叶片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

  小资料 叶脉标本的制造

  【方法一】

  称取2.5克NaHCO3、3.5克NaOH,放入盛有100mL清水的烧杯内,用酒精灯煮沸。向杯内放入枫树叶或其他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让它全部浸入在溶液里,继续加热6~8分钟。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使叶片受热均匀。

  用镊子取出叶片,在清水里洗净。把叶片平铺在手掌中,用右手食指在流水中仔细地用刷子刷去叶的柔软部分,露出清晰的叶脉。然后,将叶脉贴在玻璃或平板上晾干。趁未干透,涂上颜料,可以做成书签。

  【方法二】

  取选好的枫树等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将整杯水煮沸。然后,在清水中倒入一些NaCO3,浸没叶片。盖上玻璃盖,把烧杯移到温暖处。注意适时换水,并在水中加放些Na2CO3。

  1~2周后,由于腐生细菌的作用,叶的柔软部分颜色由绿转为苍褐色或苍绿色,最后腐烂脱落,留下网状的叶脉。

  用刷子轻刷叶片,将留下的网状叶脉水洗、染色后贴在玻璃上自然干燥。

第三章 篇8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学习噬菌体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2.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 设计总路:

  组织指导学生收集课外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形成印象

  →

  利用实例纠正错误,引出主题

  →

  播放录像,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识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

  利用教学软件学习病毒的三种类型

  →

  学生讨论交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 说明:

  (1)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对其形态结构等情况比较生疏,甚至有误解之处,单凭课堂上一节课的教学是微不足到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最好在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记录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团结奋进的自信心。

  (2)本节课的导言可以直接导入  。如病毒不都是有害的,也有有益的。或者由学生代表发言导入  ,只要能引出主题即可。如某学生:“最近,我收集、记录了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使我对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我们能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3)关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部分的教学,最好借助录像,展示病毒的多种形态和结构,还可制作教学软件比较形象地展示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构成涉及到比较深的化学知识,不必过多解释,只要求学生知道就可以了。

  关于病毒在寄主细胞里增殖的内容,可结合图片略加解释。病毒的营养方式是寄生,教师最好利用软件的动画形式表现病毒在寄主细胞里的增殖过程,这对理解这部分知识起到关键作用。

  (4)关于病毒的类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部分的教学,以其中一类为例,利用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详细介绍其在寄主细胞里寄生和增殖的过程,其他类型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痢疾杆菌噬菌体的作用机理。

  本节知识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像、教学软件的形象、直观、动画的作用,把学生用肉眼见不到的事物再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收集、记录的资料可能很广泛,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如可依据与人类的关系分成两大类,一类对人有益,一类对人有害;也可以根据病毒的类型或寄主的不同分类:

  a.微生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无脊椎动物病毒;

  d.脊椎动物病毒。

  还可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如

  a.通过水传播;

  b.血液传播;

  c.空气传播等。

  教师适时强调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只能说病毒是一类十分特殊的生物,不能把病毒说成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有益和有害的两个方面加以描述,特别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如艾滋病病毒的危害等,通过讨论、分析会加深印象,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也可以结合录像或软件向学生介绍目前关于病毒的最新信息或其他有关内容,激励学生有很多科学领域等待着他们去开发创造,造福于人类,效果会更佳。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病 毒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1.比细菌小得多,电镜下才能看到。

  2.有近似球形的多面体、杆形、蝌蚪形等。

  3.组成:

  衣壳——由蛋白质组成

  核心——由核酸组成(DNA 、RNA)没有细胞结构

  4.传播途径:接触、空气、水、伤口、血液、蚊虫叮咬等。

  5.营养方式:寄生在寄主细胞里。

  6.影响:病毒的增殖对寄主造成危害。

  二、病毒的类型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1.类型

  (1)微生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无脊椎动物病毒

  (4)脊椎动物病毒

  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如利用病毒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2)有害:如艾滋病病毒引发艾滋病。

第三章 篇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提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2.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的等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56与什么数相乘得4368?

  8576是什么数的32倍?

  一个数除以14得10,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谈话:今天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汽艇每分钟行630米,它的速度是帆船的3倍.求帆船的速度?

  (教师出示图片“例8”)

  教师提问:题目中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为什么列的等式不同,而答案却相同呢?

  2.练习.

  一本数学课本有192页,是一本日记本的4倍.这本日记本有多少页?

  教师提问:这道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掌握新知.

  1.枫叶鞋厂五月份生产了凉鞋19800双,是四月份生产的6倍.四月份生产了多少双?(两种方法)

  2.光明小学有学生986人,其中男生478人.求女生有多少人?(两种方法)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共同研究了什么知识,对你有什么启发?

  五、布置作业 .

  1.一艘潜水艇从上午8时到下午5时共航行261千米.它的航行速度是多少?

  2.飞机每分钟飞行30000米,是火车每分钟行的15倍.火车每分钟行多少米?(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3.光明小学图书馆新买来128本书,一共有三种.其中连环画32本,故事书和科技书同样多.买来的故事书和科技书各多少本?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篇10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植物体吸收的水分在体内是怎样运输的?

  2.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3.绿色植物是怎样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

  [学习内容]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结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什么是蒸腾作用?

  仔细观察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概述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2.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大量地散失掉了,这对植物来说是一种浪费吗?

  活动一:看图说话,归纳蒸腾作用的自身意义。

  图1为何刚游完泳上岸的人会觉得冷?

  图2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

  图3为何植物内的水是往高处流的?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结合课本p113页水循环示意图观察思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①不同环境中水是怎样转换运动的?

  ②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③生物圈为什么要水循环?

  ④为什么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

  2.由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想一想:

  ①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植物?

  ②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森林?

  ③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水资源?

  ④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校园中的一草一木?。。。。。。

  四、小结:我学会了。。。。。。

  五、活动二:芝麻开门寻宝小游戏。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同一植物相同大小的两个枝条,分别标记为a、b。枝条a保留叶片,枝条b摘除叶片,然后,将它们分别插入两个相同大小盛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在量筒中滴加油滴,让油滴铺满水面。将这两个装置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24小时,观察量筒中液面的变化。

  (1)哪个量筒液面会降低比较快(  ),

  原因是                                         。

  (2)在量筒中滴加油滴的作用是(      )

  a.防止水分蒸腾   b.防止水分蒸发   c.没任何意义

  3.下面a、b两图分别表示李红和张蓝所设计的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两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装置不同之处是什么?

  (2)你认为哪个实验装置设计得更加合理?为什么?

  4.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下面哪些做法是在利用蒸腾作用的原理?

  ①带土移栽

  ②及时灌溉防萎蔫

  ③幼苗移栽

  ④给移栽幼苗

  ⑤选阴雨天或傍晚移栽植物

  ⑥给刚移栽的树苗剪去部分枝叶

  ⑦对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第三章 篇11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掌握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解答这种类型的应用题.

  2.通过乘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动脑分析、比较区别等能力.并使学生们学会简单地分析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3.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学生们养成认真审题、正确解题、仔细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

  (2)5个2相加是多少?

  3.师:大家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新授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该怎样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

  4.讲解例9

  (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

  (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说说为什么? (分小组讨论)

  (4)汇报解答方法.(小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务:一人负责口头列式,一人负责板书列式,一人负责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5)再次说明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里的5表示每个扣子5角,3表示买3个扣子,一共是3个5角,要求3个5角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巩固练习

  教师要求:

  (1)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能完成几道题就完成几道题.

  (2)如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题目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乘法解答的;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这几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4、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 的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其实把文字叙述题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应用题.

  布置作业 (略)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篇12

  详细介绍:第三章第二节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教案示例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本章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通过演示实验分别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并积极引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逐步深入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的

  1.通过演示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

  2.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光合作用的公式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3.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和产物的演示实验。

  2.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和讲述相结合。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光合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装置。(放在各班教室向阳的窗台上,让学生观察产生和收集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

  3.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实验结果。(经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的银边天竺葵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我们已经了解了叶的形态和结构,知道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的生理活动,我们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什么原料、条件,有什么产物,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引出课题:第三节有机物的制造—一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板书)

  教师指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板书)

  启发思考:光合作用是否还有其他产物,

  教师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装置由教室的窗台移到讲台桌上。并加以简单介绍。

  问:根据平时的观察,看到金鱼藻在光照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有气泡产生)

  启发思考:光照下金鱼藻产生的气体会是什么气体?

  教师指出:我们可以来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教师进行气体检验示范之后,问:将要熄灭的小木棍遇到该气体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重新燃烧)

  问:这种现象说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结论:氧气。(板书)

  启发思考: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产生氧气都需要什么原料呢?

  二、光合作用的原料(板书)

  教师出示并简单介绍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指出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以及实验的简单过程。

  问:甲、乙两套实验装置有什么主要区别?(要求回答:甲装置的槽里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的槽里放的是清水。)

  问:随着时间的延长,甲、乙两套实验装置的空间内,空气成分会发生什么变化?(要求回答:甲装置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比乙装置内二氧化碳量大大减少。)

  教师展示该实验的结果,指出:摘自甲装置内的叶片,经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未被染成蓝色。而摘自乙装置的叶片被染成蓝色。

  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结论:必须有二氧化碳参加,绿叶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板书)

  教师指出:经科学家实验证明,没有水参加,绿叶在光下也不能制造淀粉。

  结论: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板书)

  通过上述三个实验都可以说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光合作用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三、光合作用的条件(板书)

  教师出示盆栽银边天竺葵。

  问:银边天竺葵的叶片边缘为什么是白色的?(要求回答:叶片边缘的细胞里不含叶绿素。)

  启发思考:将经过光照的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该实验的结果,指出叶片中部原是绿色的部分被碘液染成了蓝色,而白色的边缘部分未被染成蓝色。

  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结论:绿叶有叶绿素的部分经光照才能产生淀粉。

  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叶绿素。(板书)

  启发思考:光合作用为什么需要光?

  教师对有关能量的问题作出形象的解释之后,指出:植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绿叶进行光合作用时,就是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等原料转变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分别了解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等内容。现在全面的总结一下什么叫光合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板书)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概念的内容。

  教师指出:现在我们已经对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如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光合作用对植物本身、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有什么意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再来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引言:有人把绿叶进行光合作用,比作工厂的生产活动,你能说出绿叶这个“绿色工厂”中的机器设备、原料、动力和产物都是什么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启发思考。

  问: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把“绿色工厂”的生产过程表示出来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光合作用的公式:(板书)

  结合光合作用的公式,认真思考: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引出课题)

  五、光合作用的实质(板书)

  问:还记得学习种子的成分时,种子的成分包括哪两大类物质,其中哪类物质比较简单,哪类物质比较复杂?(要求回答: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简单,有机物复杂。)

  问:分析光合作用的公式,说明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等),并且释放出氧气。

  问:在物质转化的同时,还有什么变化发生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光能转变成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化学能)。

  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板书)

  教师指出:关于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是怎样转化成淀粉等有机物;光能是怎样转化成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的氧又是从何而来。这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待我们在高中生物学中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光合作用对绿色植物本身、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

  六、光合作用的意义(板书)

  问:人和动物也能像绿色植物那样,把从外界摄入到体内的各种无机物在体内转化成有机物吗?(学生回答:不能)

  问:那么,我们人和动物体内的各种有机物是哪来的呢?(学生回答:从食物中获得的)

  问:人和动物吃的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的有机物又是从哪来的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给我们提供的。

  据科学家估计,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的有机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达4500亿吨左右。

  概括出意义之一:

  (一)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大量的有机物(板书)

  绿色植物可以直接利用光能来进行重要的生命活动——光合作用。

  问:人和动物体是否也能直接利用光能来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呢?(学生回答:不能)

  问:那么,我们人体或动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谁提供的呢?(学生回答:是食物中贮藏的能量)

  问:食物中贮藏的能量又是哪来的呢?(学生回答: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源于太阳光能。)

  教师指出:不仅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贮藏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源于光能。我们用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都是现在或过去的绿色植物通光合作用所贮藏的太阳能。

  据估计,地球上绿色植物一年进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算成电能,可达1700万亿度。现在整个地球上人类一年所消耗的能量仅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概括出意义之二:

  (二)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丰富的能源(板书)

  问:人和动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生物呼吸时消耗了很多氧气,产生了很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燃烧同样要消耗很多氧气而产生很多二氧化碳。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钟可达l万吨左右。照这样的速度,大气中的氧气在30xx年左右就会被用完。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过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还要归功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据估计,l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其光合作用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吨,释放出氧气0.73吨。地球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年所释放出的氧气,可以达到4800亿吨左右!

  概括出意义之三:

  (三)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板书)

  综上所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来源、能量的来源、氧气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七、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板书)

  教师指出:在农业生产上,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农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有机物的多少有直接关系。

  问: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争取农作物丰收的重要途径是什么?(要求回答:充分利用阳光)

  据估计,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太阳能的平均利用率仅为0.5%左右,一些高产田可达2—3%,一些实验田光能的利用率可达5%。

  问:为了充分利用阳光,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

  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板书)

  教师对上述术语加以简单解释。并且指出:我国南方还可以改一年一作为一年两作或三作;北方可以尽量扩大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栽种面积等。在采取人工照明延长光照时间、提高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等方面,人们也在进行着科学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三章第二节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教案示例

第三章 篇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提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2.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的等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56与什么数相乘得4368?

  8576是什么数的32倍?

  一个数除以14得10,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谈话:今天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汽艇每分钟行630米,它的速度是帆船的3倍.求帆船的速度?

  (教师出示图片“例8”)

  教师提问:题目中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为什么列的等式不同,而答案却相同呢?

  2.练习.

  一本数学课本有192页,是一本日记本的4倍.这本日记本有多少页?

  教师提问:这道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掌握新知.

  1.枫叶鞋厂五月份生产了凉鞋19800双,是四月份生产的6倍.四月份生产了多少双?(两种方法)

  2.光明小学有学生986人,其中男生478人.求女生有多少人?(两种方法)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共同研究了什么知识,对你有什么启发?

  五、布置作业 .

  1.一艘潜水艇从上午8时到下午5时共航行261千米.它的航行速度是多少?

  2.飞机每分钟飞行30000米,是火车每分钟行的15倍.火车每分钟行多少米?(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3.光明小学图书馆新买来128本书,一共有三种.其中连环画32本,故事书和科技书同样多.买来的故事书和科技书各多少本?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篇14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学案

  【知识点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1.1861年俄国改革:

  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发展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社会

  (俄对外扩张)激化矛盾

  注意:1861年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的改革,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并陷入危机是其改革的内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危机,沙皇专制统治受到威胁,这是其改革的外因。同时也应认识到沙皇已认识到农奴制是俄国落后的根源。关于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理解,主要是这场农奴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雄厚的资本以及开拓了国内市场。农奴赎买土地,是农奴主对农奴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但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制残余,从而使俄国的资本主义比较薄弱,使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以致首先在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美国内战(1861—1865年)

  背景:①西部领土的扩张及西进运动。②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与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该矛盾体现在关税问题、劳动力、市场问题上,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③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兴起和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美国内战图示:

  注意:(1)美国内战是一次维护国家统一,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奴隶制的一次革命,该战争体现了人民性、正义性,林肯政府的两个重要文献的发表,调动了黑奴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家的统一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3)注意与美国独立战争知识的连接,美国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注意两者的比较。

  3.德、意统一运动

  明确:①分裂割据阻碍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这两个国家的统一都有一个核心国家、核心人物,而且是由原统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专制统治的传统。

  注意:两者统一的比较

  相同点:①统一的根本原因:分裂割据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统一战争;③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德:普鲁士意:撒丁王国)和核心人物(德:俾斯麦;意:加富尔)采取王朝战争和政治外交相结合的手段;④结果:结束了分裂割据,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⑤影响: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不同点:①过程:德意志的统一完全依靠王朝战争来实现的,意大利则较多地利用外力(依靠普法普奥战争)采取了王朝战争和人民自上而下的革命手段相结合;②背景:意大利有外族压迫,而德没有;③性质上:德国统一过程中,普法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意大利统一具有民族独立战争的性质;④结果:意大利摆脱了外族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

  4.日本明治维新

  明确下列问题:

  ①日本19世纪中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的前身富农和商人等,他们和农民封建领主的关系:新兴地主剥削农民,又要向封建领主(大名)纳年贡,受领主压榨,要注意,幕府统治时期,其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不准买卖,明治维新时准许土地买卖,使新兴土地主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大名经商和武士的恶化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②明治维新内容及有关问题:废藩置县的实行,防止分裂势力的存在,从而消除了幕府等级制度,不仅使威胁中央的藩被废除而且分化了大名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承认土地私有,从根本上废除了幕府时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③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摆脱了落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为亚洲国家民族振兴提供了经验。

  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推行军国主义,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④领导明治维新的是从封建统治者中分化出来的中下级武士。因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形成,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这样,中下级武士成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领导这场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

  注意:(1)处在封建统治下的俄、日、德、意为什么没有走上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统治的道路?

  一是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小。日本的资产阶级正处在形成中,俄国的资产阶级还未独立登上政治舞台,德国和意大利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二是原统治者能认识到变革能维护自己的统治,沙皇自上而下地解放农民来挽救统治,普鲁士和撒丁王国的国王想扩大版图,延伸势力。

  三是资本主义大潮流的历史趋势。

  (2)上述革命和改革的特点

  按其任务可分为两类:

  ①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或统一战争。

  这类主要是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统一运动。

  俄:农奴主领导,原封建统治者或从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人,德:容克地主,日:中下级武士。

  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统一战争。

  结果:由于其领导者的来源成分决定其影响带有封建残余,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用: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②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革命、改革

  法国二月革命、美国内战属于此类

  对象:法是金融贵族,美则是种植园奴隶主

  任务:都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工业资本主义。

  主力:以人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法:无产阶级主力;美:黑人等广大人民。

  作用:工业资产阶级独掌或分掌政权,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也属于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改革。

  【方法导引】

  明确重点,整固知识;注重比较,深化认识;创设情境,跨科联系。

  1.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

  发生在17世纪和19世纪的两次改革,都是俄国沙皇政府为巩固统治所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步。二者的不同点如下表:

  类    别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

  经济前提

  手工工场出现,经济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内    容

  加强军事、发展经济为主

  废除农奴制

  作    用

  巩固了专制统治,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性    质

  封建农奴制军事、经济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    响

  农奴制被移植到手工工场,农奴制得到加强

  废除农奴制,却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通过分析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理解美国内战是其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认识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等政治学原理。

  美国独立前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双方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并存在着矛盾。独立战争中,为了打败英国,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结成了同盟。但独立后,联邦(政府)政权长期为南方种植园主阶级把持。他们利用国家权力,顽固坚持奴隶制,因而受到广大人民和北方资产阶级的反对,因此产生了废奴运动。19世纪上半期,随着美国的领土扩张,南北经济的发展,围绕奴隶制的存废,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就更加尖锐了。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市场和原料。19世纪上半期,南北方经济都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北方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大批新兴企业(如矿山、钢铁企业、冶金企业、燃料企业)的新建和机器制造、纺织等行业的出现,北方资产阶级急需保护国内市场,保障原材料供应;需要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特别是需要大量自由的劳动力。所以,他们迫切希望联邦政府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实行关税保护,取消奴隶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因为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参议院是由每州派两名代表组成的,而西部新成立的州是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直接关系到南北两方谁能控制参议院,进而控制国家政权的问题。所以,奴隶制的存废成了南北方斗争的焦点。对北方资产阶级来说,废除奴隶制,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问题,而且可以消弱南部的经济实力,并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权力。相反,南部种植园奴隶主为了牟取高额利润,为了控制国家政权,他们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批运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批廉价工业品,因而主张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增加蓄奴州。所以,奴隶制的存在,在经济上已成为阻碍美国经济发展、在政治上成为导致美国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因素。

  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日趋高涨,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奴隶制存废问题已经到了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地步。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一事实实际上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线。

  3.联系本节的有关资料和课文内容,对林肯作一客观评价。同时,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有何异同。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他解放了黑奴,颁布了《宅地法》,使许多穷人能够得到土地,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受到后人的广泛尊敬。

  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是:(1)相同点。广大黑人和农奴得到了人身自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不同点。主要是解放方式不同。美国是凡是叛乱诸州的黑奴都无条件的获得解放,而俄国解放农奴则是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的。

  3.关于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从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与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尖锐矛盾来认识统一的必要性;通过抓住德意志政治、阶级状况来认识统一的可能性和方式。明确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1)统一的必要性。德意志长久以来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从19世纪30年代起,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空前发展。但严重的政治分裂局面给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为:①资本主义的发展首先要求各地区之间有畅通的商品产供销渠道,即统一的国内市场,但处于割据状态的德意志各邦都有自己的工商业法规、货币和度量衡,这就根本无法形成统一市场;②商品输出需要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做后盾,像英法等国的商品输出,既有外交保护,又有炮舰做后盾,而德意志资产阶级却得不到这种保护;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促使各国资本家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商业争霸战争,而这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在这方面,德意志资产阶级也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到50年代,德意志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2)统一的可能性和方式。统一本来是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但德意志资产阶级表现软弱,他们害怕采用革命手段,自下而上地推翻封建势力、完成统一,会把无产阶级卷入革命,酿成巴黎六月起义的危险,因而不敢承担统一的领导任务。相反,他们决定依靠现成的封建王朝替自己完成统一任务。于是,德意志的统一最终自动选择了自上而下王朝战争形式。当时能够完成这一任务有奥地利和普鲁士,但普鲁士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①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②军事力量强大;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④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⑤对资产阶级能够照顾和作出让步,博得了他们的好感。如30年代普鲁士倡导建立了关税同盟,1848年革命后颁布宪法和成立议会。⑥有一位铁腕人物俾斯麦。而奥地利虽然在德意志各邦中占有首席地位,但由于它又统治着德意志以外的广大地区,它怕如果领导统一会引起境内其他民族的民族独立运动,因而对德意志统一三心二意,同时,它也不具备普鲁士那样的许多有利条件。总之,由于当时德意志无产阶级的不成熟、资产阶级的软弱,普鲁士容克地主实力的增强,德意志的统一最终由普鲁士王朝承担了。

  4.通过抓住俾斯麦上台后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采用战争和外交相结合的手段,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明确他是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人物,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关于“铁血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铁血政策”的核心是强权,俾斯麦在著名的“铁血政策”的讲话中还有这样的内容:“德意志的未来不在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②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不仅仅是打仗,还有对内镇压的一面,1878年他指使德国议会通过了所谓的“反对社会主义非常法”就是典型的例证。③“铁血政策”也不是疯狂地诉诸武力,在萨多瓦战役后,普鲁士国王和参谋总长都要把战争延长下去,准备进攻维也纳。但是俾斯麦却力主议和。俾斯麦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他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应予以肯定。

  5.注意分析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异同点,以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比较能力。另外,注意普法战争前后期战争性质的变化,加深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德意统一运动的相同点:都由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在德意志是普鲁士,在意大利是撒丁王国。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两国都有一个主要人物领导。统一前,工业资本主义都是相当发展,而分裂割据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不同点:德意志是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进行统一运动外,还有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两西西里,统一了南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争具有反侵略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力,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6.抓住“幕府统治的危机”、“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理论导向上要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即幕府统治的危机。①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状况。a.倒幕前日本的社会性质。明治维新前,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实行锁国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日本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到19世纪中期,日本仍是一个闭关自守、落后的封建国家。b.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的急剧变化。一方面,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纷起抗争。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产生了新兴地主和资本主义工场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统治阶级也发生分化:一部分大名、特别是西南四强藩的大名也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他们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对自己的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大批武士由于经济上陷入困境,也反对幕府,并由幕府的统治基础逐步转变为反对幕府的重要力量。总之,幕府已成为众矢之的。②西方列强的侵入。1853年,美国首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接着,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殖民势力纷至沓来。西方列强的入侵,暴露了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民族矛盾使得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2)武装倒幕。鉴于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新的阶级力量以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工场资本家为基础,以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为中坚、领导,以广大农民和市民为主力形成了倒幕派,他们要用武力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发展资本主义。为此,他们建立了独立的武装和根据地,还把新天皇抓在手中,使武装倒幕披上“合法”的外衣,最终推翻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道路。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推翻幕府统治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来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见知识结构),特别注重把改变旧的封建政治体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紧密结合起来,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第一,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惟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础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此外,它对亚洲国家立志改革、摆脱民族危机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其次,日本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的同时,却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筵席上占有一席位置。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

  【疑难解析】

  例1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特征?

  解题思路  首先,新兴的无产阶级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已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带着自己的阶级要求登上政治舞台,提出了“民主的社会的共和国”的口号,他们在斗争中起了主力军作用,给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打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烙印。其次,欧洲的资产阶级也跟以往不同。当他们想去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时,却害怕站在背后的生气勃勃的欧洲无产阶级,他们的革命性萎缩了,甚至背叛革命,使革命朝着下降路线发展。第三,革命的任务、性质和对象与早期革命有所不同。早期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封建专制王朝,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1848年革命中,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面临的革命的具体任务以及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如法国,表现为工业资产阶级与金融资产阶级的矛盾,要求扩大统治权力,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德国,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消除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统一的共和国;在意大利,任务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则是摆脱民族压迫,实现独立。从总体上看,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但由于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参与革命,使这次革命表现为民主革命的性质。第四,在多民族的国家中,民族矛盾是革命的主要矛盾。第五,各国的革命重创了各国封建统治秩序。

  例2  欧洲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与60、7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试就原因、主要任务、所产生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答:原因:19世纪20、30年代,欧洲处于维也纳体系的反动统治下,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弱小民族如希腊、比利时等国遭到欧州列强的殖民奴役,各种矛盾趋于激化。19世纪60、70年代,欧洲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较高的发展,但落后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专制或金融资产阶级或政治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任务: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资产阶级分享政权;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19世纪60、7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作用: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动摇了反动维也纳体系。19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革命或改革,则使欧洲主要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因此大为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范围内基本确立起来。

  【典例精评】

  例1  日本明治维新不具有(    )

  a.民族革命性质

  b.国家统一运动性质

  c.称霸亚洲性质

  d.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讲解  选c。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答题采取逆向思维方式进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压迫,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因此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质;明治维新通过采取废藩置县,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消除了藩政割据的状况,因此又具有国家统一运动的性质;推翻幕府以后建立的明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又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因此又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明治维新本身不具有称霸亚洲性质。

  例2  从根源、方式、影响等方面比较17~18世纪欧洲国家的改革与19世纪60~70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同点。

  讲解  这是一道比较类型的思考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应用。首先应当明确题目给予比较的内容,然后再确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比较(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通过对根源、方式、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时间是从17~18世纪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纵向比较。具体的比点是欧洲国家的革命或改革。这里比较的内容比较单一,只是欧洲国家的革命或改革,但是时间跨度大,有近2xx年的历史,空间范围要求广,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某一点入手,然后逐一进行比较。比如本题先从根源方面比较,然后再对方式进行比较,最后对影响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对题目做出准确回答。在进行比较过程中一定要以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的比较。

  讲解  ①根据:前者因资产阶级革命严重地冲击封建制度,封建专制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巩固统治,欧洲有许多国家着手进行了改革。后者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障碍,加快发展的步伐,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于是各地区和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浪潮。②方式(或途径);前者主要是统治阶级采取的不同措施,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后者是通过多数国家以战争的方式进行的,有的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③影响:前者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只是各国向资本主义前进的最初步骤,后因多种原因而发展中断。这一时期虽然进行了多次的殖民战争,但基本上是商业战争。后者使一系列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起来。资产阶级征服全球活动也加剧,从而初步形成进步体系。

第三章 篇15

  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第三节设计的评价

  一、教材分析

  第三节《设计的评价》,内容有:1、对设计过程的评价;2、对设计最终产品的评价;3、设计的评价与设计的交流。评价贯穿于设计过程的始终。学习了有关设计评价的知识,在后面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根据每一阶段的要求及时地对设计过程和对最终产品进行评价,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并形成质量管理意识。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本章“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设计的一般原则”基础上的实践应用和总结。由于本章与后面各章节的关系属于“总——分”关系。所以说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从整体的角度学习以后各章节的知识。因此教师应抓住便携式小凳子的制作这个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来。

  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师

  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教学案例可供借鉴,也有多少经验可资利用,这虽是缺撼,但也有好处,教师可不受各种框框限制,充分根据新的教学理念闯出一条新路来。因此教师要排除各种依赖心理,努力根据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课程实施方案来,使教师走出传统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规律的研究者,使教师在创造性教学中感受到职业的无穷乐趣。

  (2)学生

  面对新课程,尤其是通用技术,学生基本处于相同的起跑线,大家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有一股跃跃欲试的热情,因此,教师应带着“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理念来实施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被关注、关心、关怀的环境中得到发展。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设计评价的特点、能够根据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和要求评价,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2)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和评价。

  (3)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用恰当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交流与表达能力,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

  (4)在交流的基础上尝试写出评价报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设计评价在技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形成质量管理思想。

  (2)自觉运用设计评价,提高交流与表达能力,树立合作学习意识,形成负责任的设计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设计过程中每阶段的要求进行评价,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并能够写出设计总结报告,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难点: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交流与表达能力,树立合作学习意识。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对最终产品的评价。

  五、教学策略

  教法:

  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案例分析、演示讲解,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

  学法: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之间的联系,感受设计工作的整体性。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已学过后知识,提出之前已要求完成的便携式小凳子这个作业,要求同学们拿出来进行评价,即本节所要进行的“设计的评价”(板书)。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教师:什么是设计的评价?

  学生:设计的评价是指依据一定原则,采用一定方法和手段,对设计所涉及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认定的活动。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设计的评价?

  学生:因为设计的评价能力帮助设计得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强化质量管理,高质量完成设计任务,同时也有助于设计中的信息交流和工作反思。

  由以上信息,对教材提出的讨论题进行思考讨论。

  由第一个问题应得出如果没有评价,交流出现质量问题,材料浪费问题及成本提高等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发言,后适当总结)

  由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教师要善于引导,如从考试的特点来看,也算是评价,但这是一个终结性的评价,而且评价者是别人,而评价则是包括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最后总结出设计的评价的特点,有评价对象和评价者,而评价对象既包括设计成果的评价,也包括对设计过程的评价,评价者又可分为自评和他评。

  至此,教师要点明本节内容较多,加上要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共需要2个课时来完成。鉴于第一次参与这种活动,同学们往往只关注作品的成果的评价,故先选择“对设计最终产品的评价”进行阐述,并提醒同学们正确运用这个内容的知识来评价。

  教师:最终产品是设计过程的结晶,是设计质量、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对设计最终产品的评价要正确运用两条基本依据,即一是参照设计的一般原则进行评价;二是依据事先制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评价,两者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结合的。

  教师:设计的一般原则有哪些呢?

  学生: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师:对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设计要求,请问,便携式小凳子的设计要求是什么?

  学生:结构简单、稳固、易于制作;自重轻、体积小,携带方便;成本不高于5元钱。

  教师设置任务,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①在设计的评价原则中,是否存在“一票否决”的情况?

  ②在评价原则中,是否有轻重主次之分?

  同时,教师还就教材内容中的“马上行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评价的方法。

  (三)小组协作,交流评价

  结合小组制作的具体作品,教师应要求学生走到讲台上而对全体同学进行自评,再由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及语言来评价。之后,教师还应就具体作品结合学生的评价进行适当说明及总结性评价,在总结性评价中,教师应以事实为基础,尽可能说出作品的闪光点,以欣赏和宽容的态度进行赏识教育以激励学生,但也要在普遍存在的作法中客观指出同学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在介绍与评价作品时有待提高的思想方法和表达能力等,从而既可提醒了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关注和反思,又为导入“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和“设计的评价与设计的交流”这个内容找到了切入点。

  教师:通过上面的评价,发现许多作品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设计的一般原则,在设计要求上也基本达到了目的,但也普遍存在一些设计原则上有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有本末倒置的情况,也有在某种程度上背离设计要求的作品,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同学们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正确的评价并作出相应的改进造成的。如果同学们在设计过程中把握住了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及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评价和反思,一定可以避免这些现象的现。这要求我们要进行对设计过程的评价。

  教师:那么设计过程的评价有怎么样的重要作用?它对最终产品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它对设计者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实现设计目标起到关键作用。

  学生:据资料显示,一项设计最终产品质量的60—70%是由设计过程的质量所决定的。

  教师通过幻灯演示便携式小坐凳的设计及制作过程,并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1)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协调相互矛盾的设计原则?

  (2)对设计过程的评价有着丰富的内容,对于便携式小凳子来说具体有哪些?

  (3)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应实现怎样的目标?如何实现?

  (四)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教师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学生对设计过程的自评、互评,然后教师总评,再结合以上问题的解决结果总结出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内容及特点,得出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应寓于设计的全过程,才是实现完善设计方案,促进个人发展的根本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教师:通过“对最终产品的评价”和“对设计过程的评价”的学习,同学们能否写一份完整的设计总结报告?(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并指导书写设计总结报告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师:通过“对最终产品的评价”和“对设计过程的评价”的学习,同学们已掌握了设计的评价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了设计的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更重要的是为了相互交流信息,征求意见,完善设计方案。为了达到设计的评价目的,我们必须在设计的全过程中进行设计的交流,以加强对设计质量的管理,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达标。而设计的交流有多种方式,就如我们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口头语言的交流是其中一种方式,另外还有诸如文本、技术图样、图表、模型、计算机演示、网页等(通过媒体演示)。这些方式各有优点,在采用时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对象来进行选择。在设计的交流过程中,应当注重提炼关键的技术信息,要客观的看待别人的评价,择其优者而用以改进自己的设计,从而使交流的过程成为改进自己设计,开阔视野的过程,因此同学们要有虚心的态度和宽容的胸怀来看待设计评价中的他评。

  然后,教师根据教材的“马上行动”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五)回顾、总结

  教师:通过两个课时的紧张学习和讨论,同学们已理解了设计的评价的深刻意义,初步掌握了设计的评价的方法,也提高了设计交流的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了质量管理意识,为以后高质量完成设计任务打下基础。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利用所学知识,再次审视自己的作品,定能从中领悟到更多东西。

第三章 篇16

  [教材分析]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节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本节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增强保护生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 多媒体 空心莲子草(实物)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资料图片,形式不限。

  2、全体学生分为三组,收集《角色扮演》中各自的资料,整理观点。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物种的灭绝

  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

  分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角色扮演  

  教师活动

  计算机投影图片:华南虎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这是华南虎。它是我国特有的品种。大家已经知道,华南虎早已所剩无几。由于毁林,滥杀和捕获的华南虎从1949年的4000余只锐减到现在的野生华南虎公存20只至30只。而各地圈养的虎也只有将近60只。这60只虎都来自1955年从野外捕获的18只华南虎。这18只虎中,有繁殖记录的有6只虎的后代。所以出现了上一章练习题中近亲的华南虎生下了两只瞎眼的小老虎的情况。华南虎数量稀少,所以在199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华南虎列为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一。

  事实上,很多动物甚至已经灭绝。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93图vi—2

  现在我们只有在石碑上能够找到它们冷冰之的名字,而在大自然中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影。在众多生物类群中,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比例最高。

  观察图vi—3

  问:说出17世纪,18世纪,19世纪,20世纪1900—1959年间哺乳动物灭绝的数量。

  问: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这些数据大家乍看起来很小,但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的格局是经过了40多亿年的漫长进化历程才形成的。成之维艰毁之则易。现在世界上的哺乳动物有4000余种,如果听任目前物种灭绝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些哺乳动物将在1万到2万年的时间内全部消失。

  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下面临生物灭绝的危机。我们来关注一下我国的珍稀动植物。

  看到这些美丽的植物,可爱的动物,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它们从我们的地球上消失。我们该怎么办呢?

  要对生物进行保护,就要清楚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原因。

  整个回答过程中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外来生物入侵的实例中,学生装对外来植物不熟,准备了空心莲子草实物供学生装认识,讲述其危害。

  请学生概括与四个资料相关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问:我既然意识到了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威胁,可以采取那些措施来保护生物?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现已建立的有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福建梅花山华南虎自然保护区等。但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协商一下《角色扮演》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

  答:华南虎,东北虎等。

  列举出其他例子

  观察图vi-2

  观察图vi-3读出相关数据。

  答:17世纪约28种,18世纪约30种,19世纪约65种,1900~1959年约53种。

  答:年代越近,哺乳动物灭绝的数量越多。 

  展示收集的图片:金丝猴,白鳍豚 ,扬子鳄,小熊猫,大熊猫,糜鹿,朱鹮,藏羚羊,银杏,银杉,珙桐,水杉。(图片由实物投影仪展示,软硬盘中的资料用计算投影仪展示)

  阅读课本p95资料思考:p96讨论题

  通过资料,能分析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联系身边实例时,有很多闪光点:郫县的清水河一带曾有大量的白鹭,但因为环境恶化,人为捕杀,而今几乎消失。食人鲳入侵鱼塘,河流,危害鱼类

  答:1、生存环境破坏,森林减少等

  2、滥捕滥杀

  3、环境污染,水污染

  4、生物入侵

  答:采取法律手段禁止盗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报道

  附:三个学生小组的发言摘要

  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以下简称专):白头叶猴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国外还没有活体和标本。白头叶猴和人类的亲源关系非常近,具有很多和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建立自然保护区迫在眉睫。

  当地农民(以下简称农):要是建立了保护区,不许上山砍柴,不许开山垦荒,我们怎么办?

  政府官员(以下简称政):对生活受到影响的确实有困难的农户,政府会有一定的生活补助。

  农:一点点的补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政:生活补贴只是短期内的做法。我们会从长期利益考虑,解决你们的生活问题。比如,政府正准备拨款在此地修筑沼气池。有了沼气池后,燃料问题可以在根本上解决,再不用砍柴伐木了。

  专:本地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又有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可开展生态旅游,把保护区同旅游事业结合在一起。区内需工作人员,可聘请当地农民,有了工作有了工资,可解决一部分农民的生活问题。

  农:另外大部分怎么办?

  政:旅游事业的发展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民可以搞运输,开农家乐,开饭馆,开旅馆,收益肯定不错。

  农:没有本钱怎么办?

  政:政府可提供低息贷款。还有一部分农民如更愿意种地,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政府会提供技术支持。不能开山垦荒了,可以用无土栽培,大棚生产蔬菜,占地少,收效也高。

  专:保护区建立后,道路更通畅,来来往往的人增多了,信息丰富了,你们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发展的机会比现在多很多。

  农:只要我们的生活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就同意建立保护区。

  教师:同学们的协商虽然暂时结束了,但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活动正紧锣密鼓的进行。希望世界上的每一种生物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其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学习。

第三章 篇17

  第三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一、能量的相互转化

  1.各种形式的能量有:电能、热能、化学能、生物能,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光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原子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2.能量的相互转化实质上是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包括“消耗能量”、“利用能量”和“获得能量”。能量的转化普遍存在,如动能转化为势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生物能转化为势能,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等。

  二、能量转化的量度(1)

  1.做功是表示能量转化的多少。

  2.做功的两个必要出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3.功的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4.功的公式:w=f·s(功=力×距离),

  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s:物体在f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5.功的单位:焦耳,简称为“焦”,符号为“j”,1焦耳=1牛·米

  重要提示:

  1.物体做功的多少,只与f和s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具体的运动状态(是而匀速、变速)无关,与是否受摩擦(即物体表面是否粗糙)等因素也无关。

  2.f和s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一时间内所作用的力和移动的距离)。

  3.讨论:塔式起重机下挂重物,当重物静止不动,匀速向上运动、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三种情形中,钢索的拉力是否做功。说明:做功时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

  三、能量转化的量度(2)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量。(能量转化的快慢)

  2.功率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w t 3.功率的公式:p =       ,p = fν。

  4.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

  重要提示:

  1.功率大小是由w与t共同决定的,做功多的物体不一定功率大。利用其变形公式p= fν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汽车上坡时要减速而加大油门,其解释为:当p一定时, f与ν成反比,汽车上坡时,由于发动机的功率一定,司机采用降低速度的方法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的缘故。

  四、 认识简单的机械(1)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如:

  2.杠杆的五个要素:

  (1)支点: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常用o表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 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 表示)。

  重要提示:

  1.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2.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3.作力臂的步骤:(1)找支点;(2)作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器材检查:  杠杆和它的支架,钩码、尺、线。

  2.实验操作步骤。

  (1)如图3-13,将杠杆的支点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

  思考:为什么杠杆要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的两边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上左右移动悬挂的位置,直到杠杆再次达到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

  思考并回答:杠杆两边受到的力  等于  钩码受到的重力。把左边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叫动力fl,右边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叫阻力f2,填人表格。

  (3)用直尺量出动力臂 、阻力臂 ,填入表内。

  (4)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重复上述实验4次,将有关数据填人表内。

  序号

  动力f1/牛

  动力臂 /厘米

  阻力f2/牛

  阻力臂 /厘米

  1

  2

  3

  4

  分析综合上述各组数据,得出结论:

  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即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若用符号表示可写成: 或

  五、认识简单的机械(2)

  1.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这根杠杆就平衡。

  2.杠杆平衡条件的表达式:  或

  3.杠杆的类型:

  (1)省力杠杆: > , < ,省力、但多移动距离。如拔钉子用的车角锤、剪铁皮用的剪子等。

  (2)费力杠杆: < , > ,费力、但可以少移动距离(省距离),如钓鱼竿、镊子等。

  (3)等臂杠杆: = , =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又不多移动距离,如天平、定滑轮等。

  重要提示:若 ,则杠杆的平衡被破坏,原来静止的杠杆就发生转动,若 ,则杠杆向f1的方向转动,反之则向f2的方向转动。

  4.怎样使用杠杆最省力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可以看出:当作用在杠杆上的阻力 和阻力臂 一定时,动力臂 越长,使杠杆平衡所用动力 越小,也就是说当动力臂最长时用的动力就最小。

  为了使动力臂最长,施加的动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动力的作用点在杠杆上距支点最远处;(2)动力方向应垂直于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的连线。如图3—15和图3—16所示时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是最小的。

  六、认识简单的机械(3)

  1.滑轮: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

  2.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定滑轮实质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时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动滑轮:使用时滑轮随重物一起移动;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少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滑轮组:定滑轮和滑轮组的组合,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5.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

  重要提示:

  1.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

  2.使用定滑轮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重物上升的距离相等,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与物体移动的速度相等;

  使用动滑轮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两倍,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是物体移动速度的两倍。

  七、认识简单的机械(4)

  1.有用功:利用机械时,需要做的这部分功,叫有用功,常用w有表示。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叫额外功,常用w额外表示。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常用w总表示。即w有 + w额外 = w总。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常用η表示。

  5.机械效率的公式:

  重要提示:

  1.机械效率反映了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大小,它没有单位。

  2.提高机械效率的力法:减少机械自身重(动滑轮重);减少机械的摩擦等来减小额外功。

  3.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机械效率总小于1。

  八、动能和势能(1)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能量的单位是焦耳。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其动能也就越大。

  3.势能可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重力势能是指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势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高的高度有关,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势发生形变能越大。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而具有的势能,弹性形变越大,物体的势能就越大。

  重要提示:1.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物体只要被举高,就具有重力势能;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

  九、动能和势能(2)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机械能。

  2.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如果不受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3.物体的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

  重要提示: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若有“物体匀速下落”或“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有发热”或“物体表面粗糙”或不提“物体表面光滑”等字样时,均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从而使机械能不守恒。

  科学探究:

  1.摆锤实验:用细绳把摆锤悬挂起来,将摆锤拉到某一高度后放手,在摆锤向下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变小,速度变大,摆锤的动能增大。当摆锤向上摆动过程中.速度变小,摆锤的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2.滚摆实验:滚摆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转速增大,动能变大。当滚摆上升过程中,转速变小,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增大 。

  实验表明:(1)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物体的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

  思考:若没有摩擦阻力.摆锤和滚摆将怎样运动?

  十、物体的内能

  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2.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微粒做热运动具有的能,也叫热能。

  3.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且是等效的。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热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热传递实质上是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4.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是物质剧烈氧化的过程。从能量的转化看,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过程是将贮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5.燃料热值: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其单位是焦/千克(j/kg)。

  重要提示:

  1.微粒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热运动是指大量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单个微粒无热运动可言。可见,单个微粒也无内能可言。

  3.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也有关,例如一壶沸水的内能比一杯沸水的内能就要大得多。

  十一、电能的利用(1)

  1.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电流对电器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也即表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快慢.电功率的定义式:

  3.电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还有千瓦(kw)。

  4.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用u额表示;额定功率: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消耗的功率,用p额表示。

  重要提示:1.实际功率是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用p实表示。

  2.电灯的亮度是由电灯的功率来决定的,当电灯正常发光时,由额定功率来决定,若电灯不正常发光.则由它的实际功率来决定。

  十二、电能的利用(2)

  1.电功率大小等于通过这个电器的电流与这个电器两端电压的乘积。

  2.电功率的公式:p = ui 。

  3.电功:电流在某段电路上做的功,公式为:w = uit 。单位:焦耳,1焦 = 1伏·安·秒

  4.电能表上的计量单位:千瓦时,俗称度。电功的单位。

  1千瓦时 = 1000瓦×3600秒 = 3.6×106焦

  重要提示:1.电流做功的实质:电流在某段电路上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与通过这段电路的电流,以及通电时间的乘积。

  2.电功的单位与机械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

  测量小灯泡的功率

  1.根据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来确定电源电压及电压表的量程,然后估测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再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一直处于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至阻值最大的位置。

  3.实验时,应观察灯泡的亮暗,观察灯泡的亮度随灯泡两端电压变化的情况。只有当灯泡两端电压等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灯才能正常发光。

  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恰好等于灯泡的额定电压。读出此时两只电表的读数,并记录在实验数据表内.

  5.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小灯泡亮度,相对于额定电压时亮度要亮,读出此时两只电表读数并填入表内。

  6.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的0.8倍,观察小灯泡亮度,相对于额定电压时亮度要暗。

  重用提示: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小灯泡不发光或电流表没有示数,或电压表没有示数,表明电路被短路或断路;若电流表没有示数,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灯处断路(灯丝断了或接线处接触不良);若电流表有示数,而电压表无示数,表明电灯处被短路。而实验时,要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只有当电压表的示数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时,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十三、电能的利用(3)

  1.电能表:测量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大小的仪器,符号“kw·h”,千瓦时俗称“度”。

  2.电能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瓦时 = 1000瓦×3600秒 = 3.6×106焦

  重要提示:1.电能表的规格“220v  10a”表示电能表的额定电压是220伏,允许通过的额定电流是10安。

  3.某电能表面标有“1800r/kwh”,它表示电路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该电能表的转盘转过1800转。

  十四、电热器

  l.常见的电热器:电饭煲、电热水壶、电熨斗、电吹风机、电烙铁等。

  2.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各种导体时.会使导体的温度升高的现象。

  3.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q = i2rt。

  重要提示:

  l.各种电热器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过程实质上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2.电热器的优点:清洁、无污染、热效率高、便于控制和调节等。

  3.w = uit和q = i2rt是有区别的,只有当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时,电热正好等于电功时,w = q才能成立。

  十五、核能的利用

  1.核能:原子核发生变化时要释放出核能,或称原子能。

  2.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重核裂变(原子弹)和氢核聚变(氢弹)。

  3.核电站中的能量转化:核能一→内能一→机械能一→电能。

  4.常见的放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5.放射线的应用:可以通过变异,培育优良品种:用γ射线做手术——γ刀;用射线来杀菌、保鲜。

  十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常见的能量有:化学能、大阳能、电能、机械能、动能、势能、内能等,这些能量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或转移。

  重要提示:

  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定律。2.永动机是违反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一定的方向性的,

第三章相关文章:

第三章 第五节 力学单位制

我们的一班第三章作文900字

高二化学人教版第三章课后训练及答案: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教案

高二数学必修五第三章不等式练习题

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三章函数与方程知识点

初三上册化学第三章综合测试卷

四年级想象作文:第三章:拍卖会前夕_700字

鲁科版物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三章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