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二等分》教案

《二等分》教案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二等分》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二等分》教案(通用17篇)

《二等分》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材料:绸带,纸(圆行,正方形,长方形),等分练习纸。

  2、工具:笔,剪刀,直尺。

  三、活动过程:

  (一)讲解演示。

  1、“小朋友,今天老师的头发有什么变化吗?(扎两个辫子)我还要给两条小辫扎上漂亮的绸带,现在只有一根绸带,怎么办才能扎两根小辫呢?”

  2、组织幼儿讨论,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注意观察。

  3、 把绸带两头对折,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次环节以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绸带为材料,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提出问题,让幼儿开动脑筋,帮助分绸带。通过把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初步认识“二等分”这一概念。

  (二)操作探索操作。

  1、为幼儿提供圆形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等观察。

  2、组织幼儿讨论等分方法。

  3、小结:把圆形对折,然后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4、操作验证材料的二等分。 “怎样让别人相信你的两份纸是一样大的.呢?”(叠在一起比较) “这儿有个好听的词,叫“重叠””。

  学习词:“重叠” 。

  5、讨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请幼儿把剪开后的两部分与原来的材料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样大,以及原来的图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个大?哪个小?

  (2)总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 *此环节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对折的折法来二等分圆形,得到一样大小的两份,然后通过验证来证实二等分和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实际含义。

  操作二:

  1、为幼儿提供正方形,长方形材料,考虑有没有其它对折的办法来二等分正方形、长方形。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请幼儿介绍新方法。

  4、教师小结:向幼儿介绍讲清对角线折、对角折的方法。请没这样折过的幼儿重新试一次。*此环节提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让幼儿操作,探索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给幼儿增加了难度,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想出对角线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能激发幼儿积极性和独创精神。教师让没有尝试对角线折和对角折的幼儿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再次巩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三)巩固练习:游戏方法。

  教师把各种几何图形等份成二份,一份在桌子上,一份在参加游戏的幼儿手中。幼儿四散找到和自己手中一份同样大小的图形,并把两份图形拼成一个整体,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1、教师讲评幼儿的活动结果。

  2、幼儿展示自己拼贴的图形。

  此环节为幼儿巩固二等分的知识而设计,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判断,选择正确的二等分图形。

  四、活动延伸:

  正方形的纸能二等分,它还可以进行四等分,八等分呢,怎么分呢?开动脑筋想想办法。 *次环节给幼儿思维拓展的空间,为学习四等分作铺垫。

  五、活动评价:

  随着年龄的提高,大班幼儿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是熟悉的,因此对图形进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本次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帮助老师分绸带入手,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接着围着图形层层展开活动。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原则,并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操作,对认识新事物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环节提供圆形可学习用对折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环节提供长方形、正方形,幼儿凭自己地思维能力选择二等分地方法,在讲解中学习多种二等分地方法。第三环节,要求幼儿在掌握二等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加以巩固。第四环节,使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二等分》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积极创设轻松的探索氛围,培养幼儿参与操作活动的兴趣,体验分享的快乐。

  2、操作探索二等分,体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积极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及逻辑思维能力。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1、毛线段、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剪刀幼儿人手一份。

  2、黄瓜段、蛋糕、香蕉、果汁、牛奶、苹果等。清洁用毛巾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饼干圆圆。

  二、操作探索二等分。

  (一)探索二等分毛线绳。

  1、出示毛线绳,提出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师:我想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把一根毛线绳变成两根一样长呢?(先把毛线对折,再看两端对齐,找准中间点,咔嚓剪剪开。)

  4、教师小结。

  师:像这样,把一根毛线平均分成一样长的两根,叫做二等分。二等分就是把一根毛线绳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而且两份是(一样长)。

  (二)探索二等分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1、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并提出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①交流圆形的二等分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二等分圆形的?(幼儿演示)(先把圆形对对折、压压平,打开圆形看中线,看准中线剪剪开,圆形分成两半来)。圆形二等分变成了两个什么图形?(半圆)

  二等分后的半圆是原来圆形的多少?(一半)二等分的两个半圆合起来又会变成原来的圆形。

  ②交流正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并请幼儿上前演示。(对角,对边)

  ③交流长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并请幼儿上前演示。

  师:请小朋友们把图形收到操作筐内,操作筐放在椅子下面。

  三、幼儿操作:二等分立体实物。

  1、介绍操作材料(香蕉、黄瓜、牛奶、果汁、蛋糕等),提出操作要求。

  2、幼儿分组将食物、饮料二等分。

  活动延伸

  和好朋友分享饮料和美食。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开始部分,是以故事《松鼠分蛋糕》导入,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把孩子带进如何公平的分饼的情景中,使孩子们的兴趣很自然的被调动起来。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活动一开始,我就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个圆圆的饼(圆形卡片),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老师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们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圆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来,对幼儿掌握的知识进行提升,探索、操作各种图形二等分的方法,对二等分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的结束部分,老师为孩子提供了许多可操作实物:如饮料,让幼儿知道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学过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活中的实际操作,幼儿通过切食物、分饮料等实践,拓展二等分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等分的兴趣,在操作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幼儿操作探索图形等分的这个环节中,我应该只跟孩子说对折,而剪的过程我应该在课前剪好,到这个环节直接演示就得了,把剪的过程放进来既浪费时间了,又没有把重点突出来,这一点我觉得不够完满。

《二等分》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2.通过操作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给图形二等分,体验等分中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

  3.探索对不同图形进行二等分。

  活动准备

  1.课件-找展开的图

  2.正方形彩色纸片若干、多项操作学具、棋盘若干,记录单,剪刀,铅笔、手偶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手偶:你们看谁来了?(小熊)

  2.以手偶表演

  提问:小熊今天怎么不高兴了,有什么烦恼吗?

  小熊:今天早上吃早点,我发现只有一片面包片了,可是我要和大熊一起来分享,

  小朋友,你们快帮我想想我该怎么办呢?

  3.教师:谁想到好办法了?

  (把面包片分成两份不就行了吗!)

  4.小熊:可是分完了会有大有小,怎么办?

  5.教师出示正方形的彩色纸片

  提问:面包片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的。)

  教师:那我们就用正方形的纸来代替面包片帮小熊来分成两块一样大的!

  二、提供幼儿正方形纸和剪刀,请幼儿操作。

  1.提供给幼儿尝试的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尝试各种二等分的方法,

  用剪刀将其剪开的方法便于幼儿验证两部分是否相等。

  2.教师小结。

  (1)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几块什么形状,你是怎样分的?

  (2)有几种分的方法?(对角和对边折)

  (3)怎样证明这两块一样大呢?(比一比)

  (4)怎样分才能一样大呢?

  (5)教师于幼儿共同总结:

  只要找到了中心线,就可以将一个分成两个一样大的。进一步引导幼儿掌握二等分的关键要点。

  三、运用学具进一步探索。

  1.教师:你们用了两种办法,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呢?

  2.请幼儿运用学具进行尝试,并准确找到不同形状的中心线,探索检验的方法。

  3.幼儿分组操作,引导幼儿记录、检验。

  4.展示幼儿作业单

  请幼儿来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等分,是怎样知道它们是一样大的。

  请幼儿将有创新的分法介绍给其他的幼儿,并展示不同检验相等的方法。

《二等分》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二等分。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对等分活动产生兴趣。

  3、尝试运用二等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二等分》课件。

  2、人手一份操作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活动兴趣。

  教师:你们认识团团圆圆吗?冬天到了,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有三个小朋友去看望它们。(演示课件)教师:它们怎么啦?怎么办呢?

  教师:听听三个小朋友想到了什么好办法。(演示课件)

  (二)初步尝试用一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1、讨论交流。

  教师:看,他们找到了什么?(演示课件)教师:每人找到了一块布,要帮两个熊猫宝宝分别做两条一模一样的围巾,怎么办?

  2、实践探索。

  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材料,请你们用刚才想到的方法去试一试。

  3、交流探讨。(演示课件)教师:谁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来分的。

  教师:它原来是什么形状,二等分后是什么形状?你怎么知道它是一样大的。

  (三)探索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1、实践探索。

  教师:把一个图形对折,剪成完全相同的两份,这种分法叫做二等分。把图形二等分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再去尝试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多。

  2、交流学习。

  教师:你用了哪些新方法?介绍给大家分享。

  教师:谁也用到这种方法的?

  小结:东东、丽丽、贝贝谢谢你们,看,他们用你们的好办法做了把围巾做好了,送给了团团圆圆。瞧,团团圆圆围上了一样的围巾多开心啊,在谢谢小朋友呢。(演示课件)

  (四)拓展延伸二等分经验。

  (1)将多个物体进行二等分。

  教师:团团圆圆肚子饿了,怎么办呢?

  教师:(演示课件,出现一堆竹子)这么多的竹子,请大家也帮团团圆圆来分一下,怎么分呢?

  (2)将液体进行二等分。

  教师:熊猫口渴了,叔叔赶紧送来了一桶水,怎么分呢?

  活动延伸:

  回教室尝试将多个物体和液体进行二等分。

  教学反思: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我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个过程下来大部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还是比较高的,有个别两三个幼儿不喜欢动脑筋探索,在以后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不要太过于拘谨。

《二等分》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重点)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难点)

  3、发展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材料:绸带,纸(圆行,正方形,长方形),等分练习纸。

  2、剪刀

  【活动过程】

  一、讲解演示,出示绳子(以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绳子为材料,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提出问题,让幼儿开动脑筋,帮助分绳子。通过把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初步认识“二等分”这一概念。)

  1、老师这里有一根绳子,请小朋友想一个办法,将绳子分成相同的两段。

  2、组织幼儿讨论,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注意观察。

  3、把绳子对折,两头对齐,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二、操作探索。

  操作一:(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对折的折法来二等分圆形,得到一样大小的两份,然后通过验证来证实二等分和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实际含义。)

  1、为幼儿提供圆形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等观察。

  师:你想不想试一试,将物体进行二等分。现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圆形纸,请小朋友将圆形纸二等分。

  2、组织幼儿讨论等分方法。

  师:你是怎么将圆形纸进行二等分的?

  3、小结:把圆形对折,然后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4、操作验证材料的二等分。

  “怎样让别人相信你的两份纸是一样大的呢?”(叠在一起比较)“这儿有个好听的词,叫“重叠””。(学习词:重叠)

  5、讨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等分后的两部分与原来的一份一样大吗?等分后的每一部分和原来的图形哪个大?哪个小?

  (2)总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

  操作二:(提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让幼儿操作,探索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给幼儿增加了难度,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想出对角线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师让没有尝试对角线折和对角折的幼儿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再次巩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1、为幼儿提供正方形,长方形材料,考虑有没有其它对折的办法来二等分正方形、长方形。

  师:刚才小朋友都很棒,已经能将圆形进行二等分,现在老师再来考考你,每人一张正方形纸和一张长方形纸,看你能用什么办法进行二等分。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请幼儿分别介绍正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和长方形的二等分方法。

  4、教师小结:向幼儿介绍讲清对角线折、对边折的方法。请没这样折过的幼儿再试一次。

  三、巩固练习:(为幼儿巩固二等分的知识而设计,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判断,选择正确的二等分图形。)

  教师把各种几何图形等份成二份,一份在黑板上,一份在参加游戏的幼儿手中。幼儿找到和自己手中一份同样大小的图形,并把两份图形拼成一个整体,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师:刚才小朋友都很认真、也很能干,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老师已经将各种图形进行二等分了,一份在黑板中,一份在箩筐里,看谁能快速将两份图形拼成一个整体。

  1、教师讲评幼儿的活动结果

  2、幼儿展示自己拼贴的图形

  四、活动延伸(给幼儿思维拓展的空间,为学习四等分作铺垫。)

  正方形的纸能二等分,它还可以进行四等分,八等分呢,怎么分呢?开动脑筋想想办法。

  【活动反思】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我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个过程下来大部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还是比较高的,有个别两三个幼儿不喜欢动脑筋探索,在以后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不要太过于拘谨。

《二等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将一个物体等份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鼓励幼儿用(目测、计量、数数、折叠)等多种方法大胆去尝试、探索二等份的多种分法。

  3.引导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教学材料:

  教具:天线宝宝两个、蛋糕一块、二等份图卡10张学具:长方形纸、剪刀、尺、毛线、包装纸;吸管、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币、蚕豆、雪花片、纽扣、小碗;量杯6个、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1.幼儿将长方形纸进行二等份。

  (1)班上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它们还带来了最喜欢吃的蛋糕,可是只有一块蛋糕,两人都想吃,怎么办?

  (2)请一位幼儿动手试一试,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块一样大呢?(重叠)

  (3)教师小结:把蛋糕分成一样大的两份,这种方法叫二等份。想想蛋糕除了这样分,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张像蛋糕一样的长方形纸,请你想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进行二等份?

  (4)幼儿动手操作,展示幼儿分法。(边与边对折、对角折)请幼儿比较一下,分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5)教师小结:小朋友用了对折、对角折对长方形纸进行了二等份,把它分成了两份一样大的图形。

  2.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份。

  (1)天线宝宝邀请你们到宝宝乐园去参观,愿意吗?参观时小朋友应不推不挤,有秩序地参观,看看乐园里有什么?教师介绍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帮忙把里面的东西进行二等份。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天平秤量、实物分法等。

  第一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剪刀、吸管。

  第二组:毛线、彩带、尺、剪刀。

  第三组:硬币、蚕豆、雪花片等。

  第四组:量杯、水。

  第五组:天平、橡皮泥、蛋糕、番茄、豆腐干、刀、菜板3.幼儿讲述操作过程、方法。

  (1)小朋友分过很多东西,请你想一想你分了什么?怎样分的?

  (2)幼儿讲述各种分法,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时候用过目测、数数法----

  (3)教师小结:小朋友在乐园里用了目测法、折叠法、计量法、数数法等对乐园里的东西进行了二等份。

  4.游戏“看谁说得对”

  天线宝宝想和你们做游戏,请你看图形说说它是不是二等份?比一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5.延伸活动在生活中,除了进行过二等份,还可以分成几份?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四等份、五等份注意事项:

  1.教师事先应将天平调试好,在幼儿操作天平称量物体时,教师重点观察、指导幼儿称量物体时,要使天平保持平衡。

  2.如果幼儿在操作中对乐园里的物品进行了四等份,教师可请该幼儿说说自己的分法,鼓励幼儿的创新,自然引深到四等份。

  知识背景的材料:

  幼儿在园吃苹果、蛋糕等点心时,有的幼儿常要求吃一半,我说:“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想想平时在生活中还对哪些东西进行过分块?幼儿纷纷从家中找来了吸管、毛线、硬币、纸、橡皮泥等多种材料,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商讨着具体的分割法,有时还争论不休,看着孩子们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便产生了二等份的课题。

《二等分》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对等分的兴趣。

  2、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学习感知二等分。

  3、发展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加粗)

  各种图形若干、各种实物图片若干、夹子若干、拱形两个、记录卡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加粗)

  一、参观商店导入,引起兴趣,初步感知二等分。

  1、导入语:“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参观商店,好吗?”

  2、幼儿自由参观。

  3、小结:“你看见了什么?”

  4、自由探索二等分的分法。

  5、要求:请用折叠的方法把喜欢的折成相同大小的.两份。

  6、小结:把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叫做二等分。

  二、幼儿操作探索,进一步感知二等分。

  1、示范演示。

  2、操作要求:

  (1)请用折叠的方法把图形分成相等的两份,并完成记录卡。

  (2)操作时注意自己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三、小结与评价。

  四、游戏:“找朋友”,巩固二等分的学习。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能设计情境、游戏让孩子们学习感知二等分。孩子们的兴趣高,活动目标基本上能达到。另外,在材料的准备上,分组准备了不同水平的材料,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足的是:、整体与部分的概念不清楚。

《二等分》教案 篇8

  一、设计意图:

  数学活动常常能促进幼儿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大班幼儿的数学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已初步形成,也认识了许多常见的几何图形。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作用,我选择了《学习二等分》这一活动。该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二等分,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二等分的特征,使幼儿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以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中的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我制订了两个目标:

  1、学习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两份,体验二等分的含义。

  2、发展动手能力和判断能力。活动的重点是感知二等分的含义。难点则是学习将物体二等分。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形象性特点,我为幼儿准备了多种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如绳线、图形卡片等和教师演示的教具蛋糕、瓶子、图片等,一感官教育为基础,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判断等游戏环节,感知二等分。

  二、 说目标

  1、学习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两份,体验二等分的含义。

  2、发展动手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每人一份操作材料:绳子两根、圆形、正方形纸片个一张、剪刀每人一把

  2、演示教具:长方形蛋糕一块、两只一样大的矿泉水瓶、一杯水、小刀一把、二等分和不是二等分的图形若干

  四、说流程:

  1、幼儿操作,学习二等分

  2、教师演示,感知二等分

  3、看图判断

  4、游戏〈找个朋友来赛跑〉

  五、 说过程

  一、首先我让幼儿操作,学习二等分

  1、等分绳子

  ①小朋友,你们看见桌子上的两根绳子了吗?(看见了)那现在请你们将桌子上的两根绳子那起来比一比,它们一样长吗?(一样长)那好,现在请你们将其中的一根绳子拿起来,把它分成一样长的两段,应该要怎么分呢?那现在啊,就请你们试一试(幼儿操作)。

  ②你是怎么分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对了,我们可以将绳子的两段先对齐,然后,在对折的地方捏紧,再用剪刀把它们剪开。

  ③那现在请你们将刚才分好的一段和原来的那跟比比看有什么不一样,(请个别幼儿回答)。

  2、等分正方形、圆形

  那现在桌子上还有正方形和圆形,请你们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先将两端对齐再对折,把正方形和圆形分成一样大的两分,用剪刀将它们剪开(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二、教师演示,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1、出示长方形的蛋糕,启发幼儿思考

  小朋友,这里呢有块蛋糕,有两个小朋友要吃着一块蛋糕,他们说:“他们俩都要吃一样多的,”你们能给他们想出一个好办法吗?(幼儿回答)那要怎么分才一样多?(幼儿回答)教师选择一种方式将蛋糕分成二等分。

  2、出示一杯水,两只矿泉水

  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呢有两个矿泉水瓶,还有一杯水,那现在我们就把这杯水分别倒入矿泉水瓶中,使它们的水平面相等。

  3、小结

  绳子、纸片、蛋糕、水都分成了一样长短、一样大小或一样多少的两份,也就是把它们分成了相等的两份,这叫做二等分(小朋友跟念)。

  三、 看图判断

  (教师事先将图片张贴在黑板上)黑板上是不是有许多图片啊?那现在请你们认真的看一下,这些图片中哪些是二等分,哪些不是二等分?看谁的眼睛最亮了,(请个别幼儿找)

  四、游戏〈找个朋友来赛跑〉

《二等分》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等分是生活中的一个数学活动,探索性强。小朋友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也常常因分得不公平找老师帮忙。设计二等分的数学活动要注重幼儿原有的经验,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让幼儿自主探索对不同形状物体进行二等分的方法,在新要求与旧经验的交织中,实现认知的平衡,获得发展。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学习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 让幼儿运用二等分知识,合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 材料纸:圆形、五边形、心形、平行四边形、花形、树形等。

  2、 实物:花生、白果、红枣等。

  3、 课件制作:笨熊新传、部分与整体关系图。

  活动过程

  1、 初步接触二等分

  欣赏故事《笨熊新传》。

  狗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一天,哥儿俩捡到一个香喷喷的面包。大黑怕小黑多吃一点,小黑又怕大黑多吃一点。正闹着,狐狸大婶来了,帮他们把面包分成了两块。哥儿俩一看,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狐狸大婶说:“你们别急,这块大一点的,我咬它一口。”哥儿俩一看,那块大的变小了,小的变大了,又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就这样,大黑、小黑只吃到了一点点面包,还不知道上了狐狸的当呢。

  教师提问:“假如请你帮忙,你会分吗?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面包?”

  教师提供圆形纸,引导幼儿想办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幼儿操作。

  “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样证明你分的两份是一样的呢?”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加以证明。

  (教学设想:用故事中的问题巧妙地引出探究的话题,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进入学习情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再从简单的圆形二等分入手,为幼儿进一步探索创造宽松的环境。)

  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标签: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2、 用不同方法等分几种图形。

  教师说:“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图形,请小朋友想办法把它们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幼儿操作,老师参与小组活动,鼓励幼儿探索图形的各种分法。

  (教学设想:丰富的材料蕴涵了不同的探索结果,也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性。)

  3、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 小组交流,鼓励幼儿在小组里大声讲述自己的分法。

  (2) 集体交流,先请幼儿讲述正方形二等分的各种分法。

  教师问:“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把正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的。怎样证明这两份是一样大的?还有谁用不一样的方法把正方形分成了一样大两份?”

  课件显示记录:

  重叠验证是否一样大,去掉不是二等分的操作,

  其它图形的交流讨论同正方形。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把这些图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个部分,这就是二等分。”

  (3) 师生共同合作,深入探索正方形的其他分法。

  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块泡沫正方形,让幼儿用小棒在上面任意摆一摆 ,分一分,看看不对角分,也不以边为中心对折分,是否也能得到二等分。

  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帮助验证。

  (4) 引导幼儿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把圆形、正方形、心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请小朋友看看以分出来的一半和原来的图形比,(课件演示)哪个大?哪个小?分出来的一份是原来图形的多少?(一半)”

  (教学设想:幼儿通过操作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就应帮助幼儿识别事物的真假,完成认识的飞跃。在此,教师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从幼儿的回答中总结答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颇具教育价值。)

  4、 解决新问题

  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标签: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1) 提出新问题。

  教师问:“1块面包,1块点心,小熊哥儿俩分着吃,每人只吃到一半。如果有2块点心,2块面包,小熊哥儿俩分着吃,每人吃到多少?如果有4颗小枣,哥儿俩各吃几颗?”

  (2) 分实物。

  教师提供花生、白果、红枣等,让幼儿二等分。

  告诉幼儿,每个材料盒里都有一份八宝饭的配料。座位靠在一起的两个小朋友扮小熊哥儿俩。我们一起来分一分这些配料,分好后互相检查,看两人的配料是否一模一样。

  (教学设想:幼儿的数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究和成功的乐趣。这一过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运用知识,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幼儿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定能体验到数学活动的轻松和有趣。)

《二等分》教案 篇10

  一、活动目标:

  ⒈在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活动中学习二等分的方法,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⒉培养幼儿的比较和判断能力。

  二、活动准备:

  ⒈材料:纸(圆行,正方形,长方形),等分练习纸

  ⒉工具:笔,剪刀

  三、活动过程:

  ㈠故事导入

  狗熊妈妈给两只小狗熊一块圆圆的大饼,狗熊妈妈说:你们俩只要想想办法就能吃到一样多的大饼。两只狗熊想了半天都没想出分大饼的好办法。请小朋友帮助它们,让它们吃到一样多的大饼。怎么分呢?

  ⒉组织幼儿讨论。

  此环节用故事的形式引出圆形,通过操作来证实用对边折的方法可得到一样大小的两份,为理解二等分作好铺垫。

  ㈡操作探索

  第一次操作:

  ⒈提供幼儿材料,指导等分方法。

  材料:圆形

  ⒉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⒊组织幼儿讨论等分方法。

  ⒋教师小结:把一个东西边对边对折,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⒌操作验证材料的二等分。学习词:“重叠”

  ⒍讨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⑴师:请幼儿把剪开后的两部分与原来的材料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⑵总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

  此环节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对折的折法来二等分圆形,得到一样大小的两份,然后通过验证来证实二等分和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实际含义。

  第二次操作

  ⒈师:刚才小朋友想到了对边折的方法来帮助小狗熊。有没有其它对折的办法来二等分正方形、长方形呢?

  ⒉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⒊

  教师讲评:谁来介绍你的新方法?

  ⒋教师小结:向幼儿介绍讲清对角线折、对角折的方法。请没这样折过的幼儿重新试一次。

  此环节提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让幼儿操作,探索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给幼儿增加了难度,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想出对角线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能激发幼儿积极性和独创精神。教师让没有尝试对角线折和对角折的幼儿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再次巩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㈢巩固提高:

  ⒈请小朋友给二等分的图形打钩。做完后给你的爸爸、妈妈检查。

  ⒉教师讲评幼儿的操作结果。

  此环节为幼儿巩固二等分的知识而设计,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判断,选择正确的二等分图形。

  四、活动延伸:

  这张正方形的纸能二等分,它还可以四等分,八等分呢,怎么分呢?开动脑筋想想办法。

  活动评价:

  活动以故事形式导入,设置悬念,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接着围着图形层层展开活动。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原则。第一环节提供圆形可学习用对折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环节提供长方形、正方形,幼儿凭自己地思维能力选择二等分地方法,在讲解中学习多种二等分地方法。第三环节,不但要求幼儿掌握二等分地概念,也使知识能力得到提高。此外,教师在活动中要面向全体,注重个别幼儿地发展,对能力弱地幼儿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过程,使幼儿的个人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并且在讲评时教师应提供比学具大4倍的教具,这样幼儿才能看清正

《二等分》教案 篇11

  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等分的问题,如:吃午点,还剩了10个小西红柿,有两个孩子们吃,让他们两个自己分,一人一半;或在美工区活动时孩子们分纸等问题,展开了此次的活动。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2、操作目标:通过操作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给图形二等分,体验等分中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

  3、能力目标:探索对不同图形进行二等分。

  发散点:运用不同的等分线对图形进行等分。

  活动准备:

  正方形彩色纸片若干、多项操作学具、棋盘若干,记录单,剪刀,铅笔、手偶

  活动过程:

  (一)等分图形

  1、以情景引入。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这个问题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生活化地展现生活的数学,更加易于幼儿的理解。

  (1)出示手偶:"你们看谁来了?"幼儿:"是平平姐姐。"

  (2)以手偶表演,教师问:"平平姐姐今天怎么不高兴了,有什么烦恼吗?"平平(教师扮):"今天早上吃早点,我发现只有一片面包片了,可是我要和盈盈一起来分享,小朋友,你们快帮我想想我该怎么办呢?"

  (3)教师:"谁想到好办法了?"幼儿:"把面包片分成两份不就行了吗!"

  (4)平平(教师扮):"可是分完了会有大有小,怎么办?"

  (5)教师出示正方形的彩色纸片,提问:"面包片是什么形状的?"幼儿:"正方形的。"教师:"那我们就用正方形的纸来代替面包片帮平平姐姐来分成两块一样大的!"

  2、提供幼儿正方形纸和剪刀,请幼儿操作。提供给幼儿尝试的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尝试各种二等分的方法,用剪刀将其剪开的方法便于幼儿验证两部分是否相等。

  3、小结:

  (1)教师:"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几块什么形状,你是怎样分的?"

  (2)教师:"有几种分的方法"(对角和对边折)

  (3)教师:"怎样证明这两块一样大呢?"(比一比)

  (4)教师:"怎样分才能一样大呢?"

  (5)教师于幼儿共同总结:只要找到了中心线,就可以将一个分成两个一样大的。进一步引导幼儿掌握二等分的关键要点。

  (二)运用学具进一步探索。

  只用纸来等分,以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比较精确的二等分方法只有对角和对边折两种,运用学具,抓住学具有洞洞点的特点,可以让幼儿进一步尝试以各种折线为中心线进行正方形的二等分,并且能够保证精确性。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幼儿在明确等分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地尝试二等分的多种方法。此环节更加注重幼儿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同时渗透了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的道理。

  1、教师:"你们用了两种办法,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呢?"

  2、请幼儿运用学具进行尝试,并准确找到不同形状的中心线,探索检验的方法。检验能够证明所分的两部分是一样大的,检验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为幼儿投放了与一块学具板相同的作业单的目的就是能够在记录等分方法的同时,还可以剪开记录后的作业单进行比较证明。除此方法还可以比较等分线两侧的洞洞子每排数量是否相同等方法。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针对寻找不同的中心线以及检查的办法进行指导,并引导幼儿记录、检验。

  4、小结:展示幼儿作业单,谁来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等分,你是怎样指导它们是一样大的。请幼儿将有创新的分法介绍给其他的幼儿,并展示不同检验相等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并且结合大班幼儿集体学习的特点,鼓励幼儿创新。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等分》教案 篇12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利用容器将实物分成一样的两分。

  2、学会用自己的办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活动准备:

  实物:绿豆、果条、面包、小西红柿、花生、香蕉、饼干、糖、绸带、德克士票、可乐

  工具:塑料刀、剪刀、自制量杯、果冻杯。

  三、活动过程:

  (一)、以小兔请客引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1、律动《开汽车》进场。

  2、引导幼儿观察桌面上的实物,并提出要求:“请把桌上的实物分成一样多的两份,你一份,我一份。

  (二)、第一次尝试:二等分各种实物

  1、幼儿尝试操作:将桌上的实物分成一样多的两份,并把分好的实物放在各自的盒子里

  2、尝试后讨论:你分的是什么东西?你是怎么分的?

  你怎么知道自己分的是一样多的两份呢?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各种实物的分法进行总结

  (三)、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利用量杯二等分绿豆

  1、幼儿尝试,教师从旁指导

  2、尝试后讨论;你们分的是一样多吗?你是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多?

  小结:原来这是量杯,上面有刻度,它能帮我们把像绿豆一样的东西分成一样多的两份。

  (四)、第三次尝试:引导幼儿二等分可乐

  1、出示已到好的可乐,引导幼儿将一杯可乐分成一样多的两杯

  2、教师与幼儿共同品尝饮料

  (五)、律动《开汽车》退场。

《二等分》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对等分的兴趣。

  2、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学习感知二等分。

  3、发展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图形若干、各种实物图片若干、夹子若干、拱形两个、记录卡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参观商店导入,引起兴趣,初步感知二等分。

  1、导入语:“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参观商店,好吗?”

  2、幼儿自由参观。

  3、小结:“你看见了什么?”

  4、自由探索二等分的分法。

  5、要求:请用折叠的方法把喜欢的折成相同大小的两份。

  6、小结:把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叫做二等分。

  二、幼儿操作探索,进一步感知二等分。

  1、示范演示。

  2、操作要求:

  (1)请用折叠的方法把图形分成相等的两份,并完成记录卡。

  (2)操作时注意自己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三、游戏:

  “找朋友”,巩固二等分的.学习。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能设计情境、游戏让孩子们学习感知二等分。孩子们的兴趣高,活动目标基本上能达到。另外,在材料的准备上,分组准备了不同水平的材料,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足的是:、整体与部分的概念不清楚。

《二等分》教案 篇14

  一、活动目标:

  ⒈在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活动中学习二等分的方法,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⒉培养幼儿的比较和判断能力。

  二、活动准备:

  ⒈材料:红绸带,,纸(正方形、长方形),吸管,毛线,纸条,直尺

  ⒉工具:笔,剪刀,天平称,量杯

  三、活动过程:

  ㈠讲解演示

  ⒈师:看,今天余老师的头发有什么变化吗?(扎两个辫子)我还要给两条小辫扎上漂亮的绸带,只有一根绸带,怎么来扎两根小辫呢?

  ⒉组织幼儿讨论,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注意观察,⒊把一个东西边对边对折,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以形象直观的绸带二等分形式导入活动,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动脑筋帮助分绸带,把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幼儿,为幼儿发现规律,理解二等分的含义作了有效的铺垫。

  ㈡操作探索

  第一次操作:

  ⒈提供幼儿材料,指导等分方法。

  材料:正方形,长方形,

  师:请小朋友想办法把桌上的图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

  ⒉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⒊组织幼儿讨论各材料的等分方法。

  师:小结:很多小朋友用了边对边对折的方法来二等分。

  ⒋操作验证材料的二等分。

  师:怎样让别人相信你的两份纸是一样大的呢?(叠在一起比较)

  师:这有个好听的词,叫“重叠”

  第二次操作:

  ⒈提供幼儿材料,指导等分方法。

  材料:长方形,

  师:请小朋友用其它对折的办法把桌上的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

  ⒉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⒊组织幼儿讨论等分方法。

  师:小结:除了用了边对边对折的方法来二等分,还可以用对角线折、对边折的方法来二等分。下课了可以在试试。

  ⒋讨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⑴师:请幼儿把剪开后的两部分与原来的材料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⑵总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

  把正方形、长方形的纸放在两次操作活动中,第一次是让幼儿自由发挥,用自己想出的折法二等分。第二次操作探索活动中提升了难度。操作活动中,指导适时,要点正确,鼓励幼儿尝试多种二等分的折法,拓宽幼儿思维,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和思维能力。

  ㈢巩固提高

  第三次操作

  材料:吸管,直尺,毛线,纸条

  ⒈师:在桌上还有些硬硬的吸管它们不能象纸那样省力的折,但它们也可以二等分,请你们想办法试试看。

  ⒉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⒊教师讲评:用什么方法二等分?幼儿演示

  ⒋教师小结:这种硬的吸管可以借助毛线、纸条、直尺来二等分。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下课了可以再试一次。

  活动的难点在第三次操作活动中,有了上述的二等分经验,幼儿在活动中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教师考虑到不同幼儿的不同操作探索水平,适时的延长操作时间,给予指导,增加了幼儿成功操作的机会,提高幼儿动脑、动手能力。

  四、活动延伸:

  师:水,沙子,黄豆这些不能折,不能用纸条测量的东西,它们可以二等分吗?

  其实它们只要借助一些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如天平称、量杯就可以二等分。

  我把这些工具放在区角,一起去探讨它们的测量方法。

  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帮助老师分绸带入手,在引导幼儿在多次操作探索、验证二等分和运用辅助材料给吸管二等分和运用辅助材料给吸管二等分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逐步让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发展初步的判断能力。整个活动结构严谨,形式多样。小组活动、个别交流、集体交流相互交叉,既增加了师幼互动频率,又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照顾个体的原则。从幼儿的表现来看,可以看出幼儿对此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参与的热情也很大。在第二次操作活动时很多幼儿都想不出好的办法,但都没有放弃,而且向老师、同伴请教,寻求二等分的方法,同时也可看出此环节的难度。因此,可在下次活动中先讲解,出示图谱,让幼儿更好的掌握与了解。

《二等分》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将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鼓励幼儿用(目测、计量、数数、折叠)等多种方法大胆去尝试、探索二等分的多种分法。

  3、引导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材料:

  教具:天线宝宝两个、蛋糕一块。

  学具:长方形纸、剪刀、尺、毛线、包装纸;吸管、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币、蚕豆、雪花片、纽扣、小碗;量杯6个、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将长方形纸进行二等分(PPT)。

  (1)班上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天线宝宝)它们还带来了最喜欢吃的蛋糕,可是只有一块蛋糕,两人都想吃,怎么办?

  (2)请一位幼儿动手试一试,有什么办法分成两块一样大呢?

  (3)教师小结:把蛋糕分成一样大的两份,这种方法叫二等分。想想蛋糕除了这样分,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张像蛋糕一样的长方形纸,请你想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进行二等分?

  (4)幼儿动手操作,展示幼儿分法。(边与边对折、对角折)请幼儿比较一下,分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5)教师小结:小朋友用了对折、对角折对长方形纸进行了二等分,把它分成了两份一样大的图形。

  2、幼儿讲述操作过程、方法。

  (1)小朋友分过很多东西,请你想一想你分了什么?怎样分的?

  (2)幼儿讲述各种分法,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时候用过目测、数数法。

  (3)教师小结:小朋友在乐园里用了目测法、折叠法、计量法、数数法等对乐园里的东西进行了二等分。

  3、游戏“看谁说得对”

  天线宝宝想和你们做游戏,请你看图形说说它是不是二等分?比一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4、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除了进行过二等分,还可以分成几份?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四等份、五等份。

  注意事项:

  1.教师事先应将天平调试好,在幼儿操作天平称量物体时,教师重点观察、指导幼儿称量物体时,要使天平保持平衡。

  2.如果幼儿在操作中对乐园里的物品进行了四等分,教师可请该幼儿说说自己的分法,鼓励幼儿的创新,自然引申到四等分。

  知识背景的材料:

  幼儿在园吃苹果、蛋糕等点心时,有的幼儿常要求吃一半,我说:“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想想平时在生活中还对哪些东西进行过分块?幼儿纷纷从家中找来了吸管、毛线、硬币、纸、橡皮泥等多种材料,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商讨着具体的分割法,有时还争论不休,看着孩子们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便产生了二等分的课题。

  活动反思:

  二等分最重要的知识点在于掌握二等分的操作,知道二等分必须是两部分一样大或是一样多;知道二等分中整体比部分大,部分比整体小;掌握等分的方法。对二等分的知识点进行准确的分析后,活动按以下几个流程进行:

  一、故事导入,是以故事《狐狸分饼》导入,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把孩子带进如何公平的分饼的情景中,使孩子们的兴趣很自然的被调动起来。

  二、操作探索,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活动一开始,我就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个圆圆的饼(圆形卡片),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老师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们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圆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来,对幼儿掌握的知识进行提升,探索、操作各种图形二等分的方法,对二等分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游戏巩固,出示PPT,让幼儿找出进行二等分的礼物,进一步巩固认识二等分。四,拓展延伸,老师为孩子提供了许多可操作实物:如饮料,让幼儿知道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学过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活中的实际操能够作,幼儿通过切食物、分饮料等实践,拓展二等分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等分的兴趣,在操作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集体备课时,理想的状态是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但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还是存在需要反思、调整的地方。

  本节课活动优点:在上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幼儿的等分结果, 材料准备较充分,幼儿的参与性较高,回答问题都很积极,动手操作 也很主动的探索等分并且记录。很好利用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等分的结果,与他人分享。给幼儿轻松愉快大胆创新的探索环境,让幼儿没有拘束感的上课。

  活动缺点: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条理不明确,只注重分的结果,没有强调幼儿等分可以有很多的分法。当幼儿单一的横一下的分时,教师的引导有些牵强。在讲述整体与部分时候教师有些嗦,幼儿都有些注意力不集中了,教师没有很好的调整课堂气氛,导致整体与部 概念模糊,总的来说知识点太多,教师没有把握好随机教育。

  整改方向:今后教学中一定要思路清晰,语言简短有目的性,知识讲解时候一定要把握幼儿的接受程度,紧紧围绕目标来制定活动过程,了解孩子个体差异进行选择适中的课程,知识点不要太多,有贯穿游戏活动才生动、有趣。

《二等分》教案 篇16

  活动目标:

  1、学习将不同形状的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四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萌发对等分的兴趣。

  3、发展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剪刀,不同形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彩纸。

  2、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小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请你们在看故事的同时,想想两个问题:1、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看完故事,师: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两只笨熊在分面包。

  师:后来呢?

  幼:被狐狸吃了很多。

  师:总结:哦,他们没有分成大小一样的面包。

  2、师:老师这里有一根非常漂亮的彩绳,要讲给今天非常听话的2个小朋友(强调2个),谁能来帮老师把这一根长绳分成长短一样的2段呢?

  幼:就从中间剪。

  师:好,那你来操作一下。

  幼指着绳子:就是这里。

  师:你来用手比划来剪一下。

  幼:随便指个地方比划剪。

  师:把绳子折起来问:这样是一样长吗?

  幼:不是。

  师:那怎么样剪才能剪成一样长短的绳子呢?

  幼儿再次尝试。

  师:你是怎么把它分成相同的2段的呢?

  幼儿说完教师总结:两端相对,从中间对折就可以吧一个彩绳分成2个长短一样的彩绳。

  二、操作过程

  1、圆形:今天大黑和小黑熊没有吃到蛋糕,老师这里有1个圆形饼干,想把它分给大黑和小黑,但是该怎么分才能把一个饼干分成2个大小一样,形状相同的部分。

  幼儿进行操作。

  师:这两个是一样大小,形状相同吗?

  幼:是的。

  师:你是怎么观察他们是一样大小,形状相等的?

  幼儿说完教师总结:从中间对折,分开的两个形状能完全重合。

  师:引出2等分的概念:二等分就是把一个物体分成大小相同,形状一样的2个部份就叫二等分。

  2、幼儿探索将不同的图形进行2等分,进一步感知2等分的含义。

  正方形:对折可以得到2个长方形(请幼儿演示)教师请幼儿继续探索还有什么办法?(有一块正方形的饼干,但是两个熊宝宝都喜欢吃三角形的饼干,怎么办?)长方形:

  师:长方形呢?对折后能有几种分法?也能折出相同的三角形吗?

  幼儿折出的三角形是交叉不重叠的,会犹豫长方形能不能分出2个相等的三角形。

  师:剪出三角形让孩子比对。

  3、每人一把剪刀,把长方形对角后二等分剪开变成2个三角形。

  师:请幼儿仔细观察看2个三角形能完全重叠吗?能完全重叠的就是相同大小的2个等分。

  把其他图形也剪开试试剪下的2个图形是否能重叠?

  三、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给幼儿发操作卡

  师:看看老师发给你们的饼干跟操作卡上的是一样大吗?

  幼:是的。

  尝试用我们刚学过的方法把他们分成二等分,把剪下的1个等分还原到操作卡上的各种图形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大于部分。

  四、在二等分的基础上,发放圆形材料探索四等分的方法。

  五、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经验分享、交流。

  六、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很厉害,学会了2等分发操作选择题,有空可以当堂完成。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二等分》教案 篇17

  活动目标: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活动,学习将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愿意参与讨论活动,探索不同材料的二等分方法。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1、分别在两块黑板上布置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及它们的大盘子。2、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彩色纸若干,剪刀人手一把。3、每人一份食物:饮料、糖果、花生、方形面包片、豆腐干、干果4、人手一套工具:两个小盘子、两个小量杯、纸条、线、尺、餐刀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师: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小熊宝宝,另外一个是小熊贝贝,这一天熊妈妈买了一些各种口味的饼干,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吵着要吃到每种口味的饼干,这可难住了熊妈妈,怎么办呢?二、第一次尝试:二等分长方形1、请幼儿尝试将长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师: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把长方形的饼干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好吗?2、幼儿尝试操作,将长方形二等分,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鼓励幼儿想想有几种分法。3、尝试操作后提问(1)师:请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出来的两份是一样大的?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边操作课件边提问:原来长方形的饼干和现在分出来的一份饼干,谁大谁小?(2)小结:像这样把一件东西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叫做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而且每一份都比原来的整体小,整体比部分大。4、师:现在我们把二等分后的饼干分别送给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吧!(幼儿把分好的饼干分别放进宝宝和贝贝的大盘子)三、第二次尝试:二等分正方形、圆形、椭圆形1、熊妈妈这里还有许多各种形状的饼干要分给宝宝和贝贝,你们愿意再来帮熊妈妈分一分吗?记住要二等分噢,不然宝宝和贝贝会不高兴的。2、幼儿自由选择图形进行二等分操作3、幼儿将各种形状二等分后,贴到宝宝和贝贝的盘中。四、第三次尝试:实物二等分1、师:为了感谢小朋友,熊妈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有、面包、豆腐干、花生、糖果、饮料……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分成相等的两份呢?2、师带领幼儿集体观察、交流:你分的是什么?使用什么方法来分的?(用了什么工具)分得对吗?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为什么?五、师:现在让我们拿着自己二等分后的食物一起回教室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活动后反思:在我园“园本教研”中,我有幸参加了“一课多研”活动,我把大班的“二等分”这一活动经过了“设计-教学-再设计-再教学”,其中自己也经历了不断的反思。在数学活动中,幼儿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教师设计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操作兴趣,探索效果也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1、紧扣活动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规律操作材料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幼儿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操作材料应暗含幼儿通过操作能够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的内容。”在第一次设计的二等分图形材料,请幼儿帮忙分窗纸,通过这样的操作,幼儿能将材料分成两份,但目的性很不强,对于相等的两份概念不清,整体与部分也难搞懂,贴的窗花较为凌乱,所以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教师要从目标出发,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入到每一种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价值,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如在第三次设计的方案中,把图形材料设计成饼干及设置的给熊哥俩分饼干的情境,幼儿把二等分的概念深入理解后,把饼干整整齐齐的分别置于两个盘中。2、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操作材料的难易度应适中,既不能让幼儿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又不能使幼儿觉得太难,失去操作兴趣。在活动中,提供的材料难度应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在“二等分”这一活动中由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二等分一个图形——用多种方法二等分其他图形——二等分不同实物。由于同一年龄班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应从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最近发展区”出发,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操作材料,逐步达到目标。3、要多样化操作材料的多样化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的实物,准备了颗粒状态的、液体状态的、固体形态的,这些材料难易程度不同,供不同幼儿选择,幼儿也可选择不同的材料。另外,数学知识存在一定联系,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我提供幼儿的测量工具,以激发幼儿回忆先前的学习经验,调动幼儿的操作经验,促进了学习能力的迁移。 

《二等分》教案相关文章:

《二等分》教案

大班数学《二等分》

2023年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二等分》设计意图 大班数学活动二等分设计意图13篇(模板)

《二等分》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二等分》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