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摆脱失落 点赞 分享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微信扫码分享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精选13篇)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1

  课文:《藤野先生》 鲁迅

  选文:《我的老师》 冰心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的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而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的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面对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我和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地方作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在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课文《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和选文《我的老师》的作者冰心生活在同一社会历史时期,两篇散文发表的年代相去不过十余年(1926年与1942年),他们所怀念的对象完全相同──令人尊敬的“我”的老师,两篇文章同为散文中的佳作名篇,但读后的感觉却是一个如山一般刚毅、深沉,一个似水一样清丽、隽永。请细读两篇文章,体味其异同之点,回答下列问题。

  一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既回忆值得尊敬的人物,又叙写自己的思想、经历,在回忆和叙写中,按照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组织安排材料,是这两篇回忆性散文的共同写法。它们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各是什么?

  课文:

  选文:

  二 优秀散文的“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的、统一的,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红线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文是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告别、怀念先生这条明线与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这条暗线交织起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形散而神聚”。选文也有一条感情发展的红线将颗颗珍珠串连起来,这条线索是什么?

  线索:

  三 散文的“形散”给了作者自由广泛的取材空间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方法。课文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一个学者、老师应有的作风、品德,选文是用哪些材料为中心服务的?(至少写出五种材料)

  四 这两篇散文的命题方式虽然相似,但文章的起笔和收束却大相径庭。课文开篇先荡开一笔,从远处的东京写起,一次次铺垫衬托之后,才引出怀念的人物;结尾处把怀念之情化作了斗争的勇气、力量和爱国的具体行动。选文却开门见山,起笔切题,再简洁交代“我”和“她”密切交往的原因;结尾处则是细腻感人的描写:“我”在奔驰的列车上,面对车窗外飘零的枫林秋叶,流着泪痛悼“我”的老师。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散文,看它们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

  五 这篇散文同样精美,但语言风格迥然不同。课文的语言朴素、含蓄,文中充满着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但没有溢美之辞,只是在实在、平静,甚至是平淡的叙说中,让我们体味到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文中的议论精练、深刻,意味深长。选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呢?它的议论与课文有何不同?两篇文章在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我”的老师时,都将议论和抒情揉为一体,请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

  [参考答案]

  一 《藤野先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我的老师》表现尊师爱生的主题,尤其赞美了“我”的老师的“美丽、和平、善于诱导”。

  二 “我”对老师的敬爱、敬慕和爱恋、沉痛而深切的思念。

  三 ①“我”代数不及格时,老师给“我”关爱。②老师每天于百忙中抽时间给“我”补课。③老师激发了“我”解答难题的勇气和灵感。④老师没有接受母亲给买的贵重衣料,而接受了我给买的一只红萝卜。⑤“我”坐在老师对面时的那种敬慕和爱恋之情。⑥老师对“我”的勉慰和“我”为老师翻译些短篇文字。

  四 答案略。

  五 文笔隽逸,描写细腻,亲切优美的语言像涓涓细流般流淌着真挚的感情,抒写着悠长的思念,令我们倍感亲切、新鲜。

  文中的议论简明率真饱含深情。

  《藤野先生》:“在我认为我师的之中……是伟大的。”

  《我的老师》:“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平和、最善诱导的一位。”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为了增加阅读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多读鲁迅的作品,其中鲁迅简历、《〈呐喊〉自序》、关于藤野先生的资料、鲁迅留学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等为必读内容。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向课外延伸的要求的。当然,教师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关的资料,并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师生共同补充资料,互相讨论,体现了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语文学习的延伸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们今天学习《藤野先生》和十年前应该有很大的不同。十年来中日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把“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对比时,在分析那些人的“爱国”性及其思想根源时,很自然地会涉及到日本的国民性问题,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前日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右倾化问题,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引起学生对当前中日困难关系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要学会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友好相处,提高对日本严重右倾化的警惕。

  4、本课的广度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大量补充及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关注上;深度体现在对“爱国青年”的“爱国”性的分析上及对“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讨论上。

  5、我认为尊师不是本文主题的第一义项。故在本课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和作者的爱国精神。

  3、分析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 芋梗汤 诘责 寒颤颤 畸形 绯红

  (注:以上生字都是课本注释中所没有的)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3

  《藤野先生》作者鲁迅。这篇课文通过对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真挚和深沉的怀念,以及作者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对于此文我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三:简单了解鲁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根据地点转换,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分析藤野先生形象,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手法。教学过程如下(简):

  一、复习之前学过的鲁迅课文作为导入;

  二、创设情境:学生简单了解鲁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三、根据地点转换,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并对文中的重要词语和语句,特别是鲁迅带有讽刺和抨击意味感情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标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四、小组讨论交流,找出文中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那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有二:分析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体会本文语言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特点。教学过程如下(间):

  一、找出促使鲁迅思想发生变化的两件事,理解其变化的原因,联系课文注释以及时代背景;

  二、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感情,联系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最让鲁迅感动的是他没有民族偏见);

  三、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包含明线和暗线;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一次教授此文难度颇大。鲁迅的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主题较深,加之暗含其思想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语言讽刺意味浓烈,并不像意境优美的诗歌,散文之类的文体,很难吸引学生。课堂上没有把爱国之情这个贯穿全文的主线重点突出,只是把它分散在多个环节中,比如在思想变化和蓄势线索中提到了鲁迅的爱国情怀。此外环节与环节之间过度不太自然,生硬地进行版块式教学。两堂课与学生互动环节也比较少。

  今天去听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从中学到教学中要实现“短文长教,长文短教”。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来说,要提取精髓,浓缩精华,深入浅出,把“开得最艳丽的花的花苞”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深思之处。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

  课文阅读。

  【教学难点】

  课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题的确定。

  【教学时数】

  3课时。

  【预习质疑】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预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给生字注音:

  驿站 教诲 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烂熳 芦荟 挟着 芋梗 宛若 绯红 深恶痛疾 系住菜根

  3、整体理解课文,填空:

  《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______________。

  4、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⑴ 在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的厌恶;

  ⑵ 在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的交往;

  ⑶ 在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

  5、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阅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东京

  1、指名朗读,正音。欣赏樱花盛开的上野公园及富士山的图片。

  2、“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

  ──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

  ──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

  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附)。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4、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有嘲讽意味。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现了它的高,又表现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又不能夸大得不着边际。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用电脑投影,也可作为“语文环境”写在黑板报上):              

  “监”,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印证以上观点: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此诗译成白话诗(投影):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6、理解与题目和中心的关系: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答案:不离题。这一段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个,学了后文才会知道。

  二、阅读“过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以下三个文段阅读题既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

  ⑴ 添改讲义;

  ⑵ 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 “讲义” 有哪两个意思?

  ──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

  ──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

  ──不是。有两处可证明:

  ⑴ 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

  ⑵ 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

  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不但……连……一一;

  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8、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

  ──认真负责。

  9、“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__________,又反映了他对科学问题的__________。

  10、投影图片: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三、独立阅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词语:

  正值 不逊

  匿名 诘责

  2、“爱国青年”指的是__________的青年。加引号表示__________。

  3、“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

  4、“干事却又竭力运动”的“运动”在这里是__________的意思。

  5、对“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确理解是_________。

  6、“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______词,意思是__________。

  7、“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__________的中国人和__________的中国人。

  8、“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__________。“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__________。

  9、“呜呼,无法可想”是对__________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__________。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__________。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

  11、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__________,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__________精神。

  四、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

  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小而言之”意思是__________。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

  4、“良心发现”指的是__________。

  5、“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__________的文人。这是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6、“深恶痛疾”是__________短语;“良心发现”是__________短语;“增加勇气”是__________短语;“黑瘦的面貌”是__________短语。

  五、进一步深读课文,研讨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和本文主题

  1、本文的特点之一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提供“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3、启发质疑,提供下列名言(投影):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本校校训:明理,创新。

  5、指导质疑,鼓励创造:

  ⑴ 典型事例是四个吗?答案: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

  ⑵ 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答案:不是,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不能称为“伟大”。

  ⑶ 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怀疑。

  ⑷ 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答案:不准确。只要他不象“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

  6、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5、得出结论,揭示答案:

  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浅陋。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浅层的 深层的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5 惜别 友好与尊重

  6、提供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印证以上观点: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教师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六、研讨课文其他内容与主题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

  1、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

  2、具体说明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

  ⑴ 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⑵ 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

  ⑶ 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

  ⑷ 对“爱国青年”的愤怒;

  ⑸ 弃医从文。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答案:“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4、再次概括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说明写这一内容的目的。

  答案: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因此弃医从文。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

  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6、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

  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7、“惜别”时,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

  答案: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电脑投影藤野先生赠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字)

  8、归纳本文主题,有两个要点:

  ⑴ 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

  ⑵ 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填表,理解本文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

   描写对象 作者态度 典型词语 藤野先生 感激,热情赞扬, 收藏讲义,写文章怀念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是伟大的 “清国留学生” 厌恶 实在标致极了 精通时事 “爱国青年” 义愤,因此弃医从文 刺耳 麻木的国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酒醉也似的喝彩 呜呼,无法可想! “正人君子” 讽刺 “正人君子”之流 深恶痛疾

  八、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艺术

  1、本文写人物外貌,注意抓住特征,画出灵魂,因而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极深刻丰富的内容,例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的特征。请你说说,写藤野先生抓住了什么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总之,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答案:不好,失去了特点,象电影明星,不象藤野先生。

  3、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写八字须、眼镜,再写黑瘦,可以吗?

  答案:不可,应先整体,后局部,这才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规律。

  九、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一、归纳知识要点

  1、按拼音写汉字:

  téng 野先生 yì 站 油光可 jiàn yì 扬顿挫 yóu 言 jī 形 jíe 责 yǎo 无消息

  2、解词:

  驿站 教诲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绯红 兼以 客死 犹言 标致 适值 凄然 挟着 掌故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抑扬顿挫 油光可鉴

  3、填空:

  《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是_________。本文“在仙台”一段写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事例,表现了他_________。

  二、写作(或说话)练习

  选一位任课老师,抓住他的特点写(说)一段话,不说他是谁,让大家猜,以猜出者为成功。

  例文1:他的外貌,可用3个字概括:高,瘦,黑。这正如他的诗所写:泥巴浸透的皮肤,小时候就泛着油亮。这套脱不去的黑装,一度晾晒在我的心上。(生物老师)

  例文2:他的脸上总有一种忧郁,因为他的命运和共和国联在一起;他的背有点驼,这是他过久地伏案工作的结果。有人送诗给他:你的背,象一座桥,连起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道;你的背,象一张弓,一支支箭由此射向成功。(语文老师)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文段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文段2:“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实在标致极了。”(略)

  1、文段1出自《   》,体裁是________;文段2出自《    》,体裁是________。

  答案:《孔乙己》,小说,《藤野先生》,散文。

  2、两段文字都是________描写,文段1描写了孔乙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文段 2只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________。

  答案:外貌,身材,面容,胡子,衣着;辫子。

  3、文段1表现了孔乙己________的性格特点;文段2表现了“清国留学生”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答案:自命清高;忠君保皇,不学无术。

  4、两段外貌描写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答案: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或:(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四、完成课后其他练习 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2.检索资料,掌握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情感目标

  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2.感受字里行间透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1.诵读法。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引导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通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2.时代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xx年4月,去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xx年,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人手,挽救民族危亡。

  19xx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19xx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xx年8月,由日本回国。

  (2)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xx年至19xx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大刺激,促进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醒国民灵魂。写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隆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青年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学生情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明确: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3)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文章开头写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精彩发言。教师引导、提示:

  (1)特点鲜明的肖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

  生活俭朴

  (3)治学角度

  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

  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3.研讨:

  (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性格?

  (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1)文中选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①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这些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②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③关心解剖实习。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

  ④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2)“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4.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论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理由:

  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

  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

  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6

  一、说教材

  《藤野先生》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和踏实严谨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合理把握学情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也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语文积累,具有文本分析的能力,对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也有所掌握,也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对鲁迅有所了解,但是本文鲁迅先生所表达的情感对他们来说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独立或与人合作解决一些问题,对于问题的看法还有自己的观点,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与学情,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反复阅读,结合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例,感知藤野先生人物形象。

  3、体会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感知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我的教学重点,体会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会采用谈话式导入:老师在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信在同学们的记忆里一定有一位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令你们难忘的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藤野先生也是一位老师,鲁迅先生在课文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这么说?藤野先生又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藤野先生》,来看看鲁迅先生眼中的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二)整体感知

  在整体感知环节,由于在课前已经提前给学生布置过了预习作业,所以我会先找学生简单说一说他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与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解决生字词可以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把握,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基础。

  最后,我再引导学生通读文章,思考文章一共提到了几次地点的转变,并结合文中地点的转变,说一说在每个地方都发生了什么事?学生通读文章,找出文章一共提到了三次地点的转变,即从东京到仙台再到离开仙台。并根据地点转变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在仙台的学习生活以及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再读文章,找到藤野先生第一次出现的段落,画出原文中对藤野先生描写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进一步思考,与同桌讨论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找到在第六段第一次出现了藤野先生,并画出原文语句,明确这一段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抓住了藤野先生的外貌特征与具体动作,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表现出藤野先生严于治学。

  2、接下来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继续阅读,概括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发生的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能看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质?小组共同讨论后,我会指定两三位学生名来回答,一同总结,明确文中共写了四件事:

  1添改讲义;

  2纠正解剖图;

  3关心解剖实习;

  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体现出藤野先生认真负责、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品质。

  3、顺势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找到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得作者离开仙台,放弃学医?学生概括出发生了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时间两件事。继续提问:这两件事看似和藤野先生无关,作者为什么要写?而这两件事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小组讨论交流后,结合我的引导共同总结,明确答案:在这两件事中作者写了一群与藤野先生完全不同的日本人,通过强烈的对比,能够表现出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关心和尊重以及他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这都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4、最后我会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思考作者离开日本后为什么如此怀念藤野先生。找学生回答后,共同探讨得出:藤野先生与其他人完全不同,他关心作者、尊重作者,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帮助是作者在日本感受到的唯一的温暖与光明,藤野先生关爱学生、治学严谨,他不歧视来自弱国的子民,不轻视来自于被凌辱的中国的作者,毫无民族偏见。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为: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所读过的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最后,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给学生留这样一个作业:选一位任课老师,抓住他的特点写一段话,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要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7

  教学设想:

  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4、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请参考教学用书P6页。

  4、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四、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五、布置作业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8

  【导学目标】

  1、了解文章围绕中心取材,以时间为顺序,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进行记叙的特点。

  2、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联系背景深刻理解文中含义隽永的语句,解读本文的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高尚品格,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方法指导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曾说过“在我所认为我之师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个日本人——藤野先生。那藤野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让鲁迅如此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fēi)发髻(jì)畸形(jī)不逊(xùn)匿名(nì)

  诘责(jié)喝采(hè)杳无消息(yǎo)瞥见(piē)深恶痛疾(wù)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绯红:鲜红。

  宛如:好像。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逊。

  匿名:不具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责问。

  托辞:找借口。

  适值:正好遇到。

  杳:这里指音讯或形影消失。

  瞥见:很快地看一下。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常写作“深恶痛绝”。

  3、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等。

  4、背景介绍

  鲁迅1902年留学日本,在补习日语的同时,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于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1909年,由日本回国,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惜别藤野先生,在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鲁迅先生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叙事线索,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交流点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内容的精练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谈谈自己的理解。

  【交流点拨】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又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交流点拨】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学生跳读课文,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

  (1)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生活简朴。

  (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2、文中具体写了几个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典型事例?给每一个事例拟一个小标题,并思考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9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

  生:鲁迅的老师。

  师:是,但准确吗?鲁迅的老师很多啊,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也是他的老师。

  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

  师:哎,这就准确了。学语文,就是要把语言表达到最准确、最完美。

  下面老师提供两则小资料:

  A、藤野先生简介: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B、鲁迅看重《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佩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师:学习本课可培养发明精神和发明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对《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

  师:下面请大家预习课文,边读边划,特别要划住不懂的问题。

  师:读懂了吗?

  生: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这一课比较难懂,所以必需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啊。也无妨读一点教辅资料。……

  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

  师:我们先整体理解课文,做个填空题吧:《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

  生:《朝花夕拾》……散文。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师:《社戏》也是吗?

  生:不是,那是小说。

  师:对了。记住:写自身的亲身经历的,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是小说的,选自《呐喊》。

  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局部:

  A、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_____的厌恶;

  B、在_____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_____交往;

  C、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生:在东京……在仙台……在中国。

  师:中国这么大,说在中国准确吗?

  生:不准确……在北京。

  生:表达对中国留同学的厌恶……是“清国留同学”……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师:这里用到了三个地名,这涉和到鲁迅的经历,下面老师再提供一则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

  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月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师:这是鲁迅1904年4月在东京弘文书院的毕业照(图)。这是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图),在绍兴鲁迅博物馆。

  三、阅读“在东京”

  师:咱们齐读第一自然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学习加红色词语(略)。

  师: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

  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保守习俗。下面我们看几幅图片(图:上野公园、樱花)……

  师:“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

  生:只不过。

  师:它表示作者什么感情?

  生:表达对东京的失望……表达对东京的不满。

  师:是“失望”好,还是“不满”好?为什么?

  生:“失望”好,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

  师:对。“不满”没有这个意思。批上两个字──失望。

  师:学习这一段,要特别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先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

  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师:把这几句大声读一遍……作者写“清国留同学”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是只抓一个特点。想一想抓了什么特点?

  生:抓住了辫子的特点……抓住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师:对,问题是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生:因为清朝人留辫子。

  师:留辫子就该抓吗?他们也穿衣服啊,为什么不抓?他们也是黄皮肤黑眼睛啊,为什么不抓?

  生:我觉得从辫子可以看出对大清的态度,那时的革命者是剪掉辫子的。

  师:对喽,在当时,有没有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就不只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

  这里老师再介绍点小知识──辫子的故事: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家长,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羞耻的辫子。

  看,这是鲁迅当时的“断发照”(图)。

  可以这样说: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同学”属于哪一派?

  生:保皇党……不是,属于两面派。

  师:为什么?

  生: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是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

  师:对啊!所以鲁迅高明啊!这是大师的手笔啊!批上几个字──

  生:大师。

  师:当然也可以,但“大师”不如“画出灵魂”──画出灵魂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所以以后你写外貌的时候,不能长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得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师: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修辞”有两个意思:

  A、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等;

  B、选择字词句。

  你们一般只知道第一个……“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暗喻……夸张。

  师:是夸张吗?夸张有两条要求:第一,必需是明显的吹大话──有座楼有10米高,你说它有12米,不能叫夸张,你得说它“高耸入云”才行。第二,也不能夸张得没边没沿──说它高到月亮上去了,就不行了──帽子再高,也不能富士山那么高,所以不能说是夸张。说是比喻,就不只表示了它的高,而且表示出了它的──

  生:形状。

  师:对,既形象,又有嘲讽意味。接着看看富士山的介绍,看看形象不形象。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80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3776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富士山被日自己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图)

  师: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

  生: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师:“鉴”是什么意思?

  生:镜子……用作动词,照镜子。

  师:油光可鉴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有讽刺作用。

  师:下面是“说文解字”:“监”与“鉴”──监,古文字象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身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图)你看出来了吗──右上角是一个人,左上角是一只眼睛,下面是“皿”。

  生:看出来了。

  师: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这说明“鉴”的本意是什么?

  生:照镜子。

  师: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是什么意思?

  生:漂亮。

  师: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语。

  师:表达什么感情?

  生: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同学”的厌恶。

  师: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同学”的速成班,鲁迅的初稿并没有“成群结队的”这几个字,是后来修改时添上的。想一想,为什么添上?

  生:“成群结队”表示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增强了讽刺的力量。

  师:对。下面朗读“中国留同学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那是在学跳舞。”

  中国留同学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加红色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几本”表示可买的书不多。

  生:“有时”表示值得一转的机会也不多。

  生:“倒也还”表示语义勉强。

  师:假如你家长问我,你的语文成果怎么样,我说“好”,与“还好”或“到也还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了解许多无聊的事。

  师:为什么不说是“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人”?

  生:这也是讽刺说法……对“清国留同学”充溢厌恶。

  师:这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恶“清国留同学”?

  生:这些“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他们忠君保皇……

  师:答这个问题,你得从清国留同学和鲁迅两方面答──看看老师的答案: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在国家危亡之时,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思想腐朽,忠君保皇。因此鲁迅厌恶他们。──谁的答案好?

  生:老师的好……

  师:是不是这样,有诗为证: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看懂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老师给你翻译成了新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师:还要理解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生:不离题。

  师:为什么?

  生: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

  师:你的意思大致是对的,但考试时这样答不能得分。我问,没有写藤野先生,为什么不离题,你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行吗?

  生:不行……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师:哎,这就对了。另外,这还表示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所以不离题。

  学到这里,开始懂一点了吧?……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

  四、阅读“添改讲义”

  师:下面朗读“过了一星期……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师:“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根据上下文推断,这两个“讲义”各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个是讲课内容,第二个是课堂笔记。

  师: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

  生: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师:“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1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与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持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讲读这篇课文要注意三点:

  一、脉络分明,言之有序。

  二、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上课前,让学生细读课文,列出文中所学事件,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学生通过阅读,不难找出事件主要有14点。)接者,我让学生根据这14件事与刻画人物的关系分成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件的作用。

  学生对于第一类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了解第二类事件的作用时,费了不少周折,但经点拨,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别几节中,比较直白的感情流露,鲁迅善意的谎言,学生还是能理解的。他们不仅明白事迹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原因——皆为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一片无法言表的真情。

  在第三类(1—3、10—11、)的事件里,未写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笔,但在这些自然段里,却解释了见藤野先生的原因(即弃医从文),或者说,令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即为文中提到的电影事件。(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至此,本文的选材及作用基本理清。最后,本人提出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全文写见藤野学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过半。亦有学生反驳: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学医为爱国、弃医从文亦是爱国。赞成这一观点的近半。争议由此起,教师适时调解:写藤野先生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学生们马上做出反应,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他们立即明白了二者的关系。教师趁机点明,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就本人看来,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本人认为还是可以的,因为纵观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思量了许久,后来本人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对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这样,就实现了难文浅教,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正是本人所追求的。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 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通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1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小结主题思想。(投影)

  五、语文活动:猜猜我是谁?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教师收齐后打乱,再分发给同学,大家根据所写的特征推断这是哪位同学。

  请几位同学交流,然后研究为什么猜(不)中的原因,明确写人必须抓住特征。

  六、布置作业 :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投影显示)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七、课堂小结

  播放电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 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作者邮箱: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篇13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的你还在为撰写教学反思而坐不住吗?下面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的范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学反思一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教材的第1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与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文中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持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讲读这篇课文要注意三点:一、脉络分明,言之有序。二、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文的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征描绘人物的手法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生生地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对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的分析

  《藤野先生》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 正“我”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我们看到本文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四、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学反思二

  《藤野先生》在三课时的学习中,画上圆满的句号。自己的习惯是,同一篇课文,每一年都希望用不同的方式讲授给学生。总是希望有不同的尝试,既是给学生和自己以新鲜之感,更要给自己一个补充能量的一个过程。因此,自己在讲授这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时,并没有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授课。

  今春开学,便进行了新的尝试。

  自己将本文设置成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进行字词、课文的梳理工作。从课文中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并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的感情来理清“我”的思想历程。

  第三课时,集中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有的放矢,侧重点不同。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掌握和理解课文;第二课时则侧重于本文在选材典型并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第三课时,则侧重于抓住“爱国之情”这一条主线来分析“我”的弃医从文的原因。

  自己事先将明天要讲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回家也要和自己一样的备课。从字词开始,到课文的分析,都是如此进行的。这也是在逐步摸索中实践生本教育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授课。

  通过第一课时,重点的内容落实到基础知识和整体感知上。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从别的同学那里学到知识,在各个小组间的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

  从实施的效果看,似乎还不错。但是眼前的欣喜不代表着真正的效果好。更多的效果要从实践中检验。白居易不是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要七年期吗!我们从小学习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也是这个意思吗!

  今年的教学,我做了改变。授课前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交流,将各自分散的信息进行汇总,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之后选择代表轮流发言。

  说到这里,还要提到小组的分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总是每组总是那几个同学在发言,而其他的人则好像没有事情的人一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这样,每组四个人,每天一个人为对外发言人,其他人作为秘书,帮着准备材料。第二天换另一个,以此类推,每个人都有一次当发言人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减少其他同学似鸭子听雷的现象。

  其实能够将小组合作正真地起到它的作用,也是一个问题。

  在讲这个课时时,通过整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事例,就能够发现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在分析的过程中,就会讲到选择典型材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问题,这样就联系到写作上,在众多的纷繁的材料中寻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写一个我们身边非常有特点的人物。

  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文章的另一条线索:爱国。通过学生寻找能够表现“我”爱国的句子,来分析我的思想历程。这个过程中,结合着“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着我对他的思念与感激。

  第三课时,我将重点放在了语言的分析上,这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希望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基于此,我给学生布置作文片段练习:写一个身边的熟知的同学

  结果学生写的是非常的好。能够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选取典型的材料,将人物刻画得情态毕现,栩栩如生。

  整体上说来,自己这样讲《藤野先生》,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两条线索并驾齐驱,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使学生能够学到不少知识。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说课稿模板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藤野先生》读后感3篇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解读鲁迅散文《藤野先生》精选5篇

2023年《藤野先生》读后感800字 鲁迅先生藤野先生读后感(四篇)

《藤野先生》导读提示

《藤野先生》读后感

《藤野先生》收获例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藤野先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藤野先生》比较学习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