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教 学 随 笔

教 学 随 笔

天涯浪子 点赞 分享
教  学  随  笔

微信扫码分享

教 学 随 笔(精选14篇)

教 学 随 笔 篇1

  音乐与其它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就不能捕捉住这种机会,学生也就会丧失一次创新的实践。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因势利导,诱导学生创新。

  如教学《云》时,结合这首歌曲中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适宜引导学生创新。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先运用直观、感性的手段,给学生展现“水在大自然中循环”的动感画面。随着轻轻的背景音乐,教师如解说员般描述:“地上的小水珠受到太阳的照射以后变成水蒸汽冉冉地上升,它们越积越多,变成了云,云在空中飘呀飘呀,受到冷化作小雨点落下来。”接着.教师问:“小雨点落下来除了能浇麦田,还能浇什么?”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蔬菜、瓜果、树木……接着,一段极富动感的前奏音乐又一次打开了学生的想象大门,学生仔细倾听这段音乐后,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转化成动作表现出来。学生们感到音乐在“上升”,创编了许多优美、新颖的动作表现音乐:“花朵在绽放”,“小树在长高”,“水蒸汽在上升”……在创编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懂得了雨点来自云这一科学道理,还在自然状态下得到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观看绘画和音像资料、即兴表演、运用电脑多媒体等,只要灵活运用,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

  二、想象教学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 例如我在教学歌曲《云》的练声环节设计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变成云,身体越来越轻,往天上飘去……”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进入身临其境的云海之中。接着,让学生选用象声词“呜”“啦”“哒”来表现不同情景下的云,一位学生用轻柔的“呜”声来唱月光下的云;另一位学生说,阳光下的云很亮丽,云的周围金边环绕,用明亮、流畅的“啦”唱比较好;还有许多学生赞成表现乌云的小雨点应该用短促、有弹力的“咕”声来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尝试了小小的创意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无比快乐的心情。教师从学生的创作、演唱、表演、实践活动中,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使音乐学习形成良性的循环。音乐是美的,游戏是快乐的,让孩子们在美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更美的音乐奇迹!

  三、歌词教学

  学 随 笔》

教 学 随 笔 篇2

  作者:hfhhjj

  我的语文观

  ——牢记实用观,培养创新人

  叶圣陶先生说:“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根据叶老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语言的教学。语言是干什么的,是用来交际的,用列宁的话说就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可见,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这里所说的“实用性”的含义。这里所说的 “实用性”应是具有多层次的内涵。首先,它表现为最庸俗最基本的工具性,即一般的口语交际,一般的读书看报,一般的应用写作。其次,它还表现为人类对理想、幸福、真理追求所必须依赖的高级工具性,即感情的熏陶,美感的增强,认识的提高,人格的形成,心灵的交流,高品位的创作等。这种语文实用观具体体现到教学过程 中,应该表现为:

  一.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成长同步。张志公先生说,在作文方面要培养学生“适应今后会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其实用于整个语文教学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学生走向社会需要生存,生存离不开基本的交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最基本的运用词汇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当然生存之后便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因此语文教学更要为学生的将来做好更加厚实的准备。未来社会需要感情丰富,思想深刻敏锐,人格健全的人才,那么这种人才的培养是离不开语文教学的。能否从更高层次,即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工具性是决定当前语文教学能否突破窠臼的最重要的标准。

  二.语文教学与创新教学同步。传统认为,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是工具学科,主要是实用,不存在创新,这是对语文多么大的误解。就从最古老的“文以载道”的观点看,不同的社会与时代有不同的“道”,岂能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去理解这些“文”?时代在不断更新,文也必随之更新,对文的理解也必因时而变,”变”其实不就是一种“创新”?尽管这种创新是制约于时代的。另外,写作是一种需要,创作更是一种高级需要,如果没有创新,就必然会千篇一律,那么还有什么写作或创作的必要?从大一点方面说,人类的精神家园将会一片荒芜,不!应该说简直就会呈现出一片的沙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难道“新”仅仅是指“新的知识,新的内容”,其中没有创新之意?韩柳发起的复古运动,难道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简单回归,其中没有时代的创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难道不是一次最伟大的创新运动?韩柳不是老师,五四文化运动中的许多健将原来不是老师,后来成了老师,不管是否为老师,我认为,他们实际上称得上中华民族古代或现代的最杰出的语文老师。我们难道仅仅从他们的文章中学到几个文字,几句文法?加快不可以说,是他们这些真正敢于创新的语文老师启迪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难道不可以说是他们的创新给了我们源远流长的最实用的人格和灵魂工具?

  也许以上所说有点空泛,但确为我在传统的困惑中所感所思,冒昧地表述出来,希望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亲切教诲。

  谈谈语文课内课外的衔接

  要教学好语文,单靠课内教学是不行的,课内教学必须延伸到课外,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收到实际效果,但如何将二者衔接起来呢?我谈两点做法。

  一.建立班级图书室扩展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教学虽然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具有系统性,但由于教材上相对时代的某种滞后性,以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大等等原因,决定了单靠教材是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性的。为此,我建立了班级图书室。发动学生捐献各类书籍,分类存放,专人管理。为了激发学生捐书捐好书的热情,我们将捐书学生的名单张贴公布,并且每周根据所捐书籍被借阅的次数多少评出本周最佳书籍,并在书籍名称后注上捐献者姓名。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并且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我们采取了又一种措施。

  二.结合课内文章,联系实际,尤其联系自己成长中的所思所想自编阅读材料。比如同学们在学过《荷塘月色》一文后,有的自编小组以“借景抒情”为专题编写同类阅读材料,为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提供了大量可参考文章。有的自编小组以“社会与个人”为专题编写材料,使同学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个人的感情与社会的政策、制度、风气都是密不可分的。还有的自编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编写了“朱自清精彩文章选读”。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我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评委,评委根据大家提供的自编材料以及对自编材料的有关说明评出“最佳自编组”或“自编材料最佳个人”。当然,编选材料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重交流,重感想。为此,我们规定每周四下午第三节为讨论感想课。同学们交换材料,随意讨论,在谈天说地中享受一种充分的自由,不少同学就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获得灵感,谈出了较为丰富深刻的感受。比如张伟同学谈《由“范进中举”联想到今日“素质教育”》,不仅深刻,而且有理有据,如果不是将课内与课外有效地衔接起来,是决不可能有此文章出现的。

  关于课内外衔接,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有待于进一步摸索。

  我的课堂提问艺术

  问答,有问即要答,因此人们在教学中常喜欢以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这确实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但我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更感觉到这问中实在有许多学问,下面谈一点关于提问的体会。

  一.问得关键,问开学生的思路。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生是否作答,关键应在于提问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后学生一脸茫然,可能是失之宽泛;问后学生即答,可能失之浅露;问后学生于沉默中进入思考状态,那才是真正的效果。在提问中,我们常犯的错误是走两个极端,一是疏于备课,往往提问使学生不知所云;另一种就是精心备课,设计一个非常明晰的思路,一步一步引领学生理解出文章的主旨。第一种情况固然不可取,第二种情况往往受到众人赞赏。其实,这正如走路,由于别人的牵引能轻松到达目的地,但也正是由于别人的牵引,使得我们失去辨别路向的主动性,一旦别人松手离去,我们就立刻会迷路。因此,最佳的办法是只在路边或十字路口处挂牌提醒,不可一步步牵引。提问的最高境界应是问后一片无声的空白,然而无声的空白正是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正是学生各种思路的自我抉择,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比如,我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以一问打开学生思路::“作者一开头便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这种不好的心情?题目是‘荷塘月色’,作者又是怎样来描写它的?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与‘荷塘月色’怎样联系起来的?综合考虑,作者究竟是要表达什么?”这一问后,老师除了适当点拨以外,就应让学生充分思考。于是学生各自抉择不同的思路去探求主旨。

  学生甲:

  一.(1-3)明写颇不宁静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二.(4-6)暗写颇不宁静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主旨:以“颇不宁静”为暗线写社会使作者失去自由、热闹、情趣、美好的环境,荷塘月色虽美,终究弥补不了作者心灵的失落,消除不去作者心头的沉重。

  学生乙:

  (1-3)

  沿着荷塘的小煤屑路:              幽僻、寂寞

  (4-6)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叶子田田、白花点缀、清香缕缕、流水脉脉、

  月光如水。

  荷塘的四面:                      杨柳的丰姿、没精打采的路灯光、热闹的蝉声

  和蛙声……

  忽然想起:                        江南女子嬉采莲

  于是又记起:                      《西洲曲》里惦江南

  主旨:作者以游赏荷塘月色的行踪和感受为线索,写出荷塘月色的宁静和优美,表现了作者一心一意想通过这美丽的月色荷塘来摆脱心中的烦躁郁闷。

  学生丙:(略)

  二.问得巧妙,问出学生的智慧火花。“巧妙”贵在一语惊醒梦中人。比如,我在教《药》一文时,学生通过自学,沿着各自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后,我便适时地简介本篇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提问:“这药有没有治好小栓的病,他们最大的病在哪里?该用何药医治?谁来治?鲁迅以‘药’为题的意图是什么?”于是学生猛然醒悟,全文主旨不言自明,最后请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作者采用暗写,意在批评辛亥革命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并通过买人血馒头、鉴赏杀人的看客的议论等情节来揭示国民精神的愚昧、麻木和社会的弊端。”

  三.问得实在,问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对文章的领悟只是手段,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可内而课外,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悟出社会人生的真切道理并因此自觉培养出更健全的人格来,那才真正收获了语文教学的“果”。如果老师问得实在,便可以让学生自然联系起现实来思考,从而使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得到了体现。

  总之,问得关键,问得巧妙,问得实在,就能问出一番全新的境界来。

  选准教材突破口

  选准教材突破口,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如何选准教材突破口,本人做了以下总结:

  一.从题目中寻找。《世上最美的坟墓》一文,可从“最美”一词突破。可设立思考题,“托尔斯泰的坟墓为什么最美?”学生便以此为立足点思考更多附属的问题,如托尔斯泰墓是一座什么样的墓?为什么托尔斯泰墓建造得如此朴素?如此朴素的墓给作者以及许多拜谒者的感受是什么?如此朴素的墓为什么能如此震撼人心?最终将自然得出结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中因为包含着一个伟大的人格,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才变得如此美丽。

  二.从主旨句中寻找。如《驿路梨花》一文中主旨句应是“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中”处处”即可作为本文的突破口。本文只写了一处自然的梨花,为什么说“处处“开呢?是否有言外之意?由此启发下去,引导学生将自然梨花的洁白,梨花姑娘品德的高尚,梨花妹妹的天真烂漫及美好的心灵等方面联系起来,自然可以得出主旨句中的梨花象征着梨花姑娘们的美丽纯洁,更象征着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到此,全文的构思及主题都昭然若揭了。

  三.从文章的构思中寻找。《藤野先生》一文,其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交代我与藤野的相识前因、相识过程及相别和别后情形;暗线是作者的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从这两点入手,就可以比较透彻地理解藤野的崇高品质和我对藤野先生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当然,关于教材突破口的选定应是多渠道的,比如还可以从写作目的上寻找,甚至可以抓住文章的某种表现手段或某种修辞找准突破口,总之,应依文而定,不可千篇一律。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既实又活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一就是所谓教得实在,学得实在,其结果势必培养出一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书呆子;另一方面就是搞了许多花样,结果未取得明显成效。我想,导致这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教学中的“实”与“活”二者的关系。

  首先,要能做到以灵活的形式完成务实的教学内容,达成既定的目标。比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可采用朗读、表演、给孔乙己写对联、联系现实的教育方法讨论、写感想、观看同主题影像等种种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开拓其思维有很大的好处。但语文教学毕竟不是表演教学,不是欣赏教学,每一节课都有既定的目标要求,每一课都要落实到对文章的全面阅读与理解的能力考查上,都要落实到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和语言能力培养上。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搞了一些好的形式就以为学生主动性起来了,就有了成效了,其实不然。教师在灵活采取各种形式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清小说的思路,体会《孔乙己》一文精巧含蓄的布局;另外,指导学生能从制度和社会环境上去挖掘孔乙己的可笑性格及悲剧命运的根源。对于鲁迅小说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也都需要学生反复耐心的咀嚼体味的。当然文中的一些字词注音解释、字形辨析等基础知识更不是单靠灵活生动的形式就能完全让学生掌握的。

  其次,要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实与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能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不仅专业素质要强,更要综合素质强。前者能保证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后者决定了教师教学思路的开阔性,也是课堂手段多样化的能力基础,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教师应成为“杂家型的专家”。国家曾要求教师能做到“三字”“三话(画)”,其实要想做到教学既实且活,做到这些还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教师内在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才是最为重要的。

  当然,教学气氛的浓厚和教学环境的宽松、教学硬件的配备是使教师能做到既实且活的外在保证。

教 学 随 笔 篇3

  今天,我在一本妇女杂志上看到由词写作文的内容,此信息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迫不及待地翻到第52页,细细地读了作文要求。我想,这个作文训练多新颖呀!比现在我们语文课本上的习作训练强多了,看到一个个小作者的习作内容,我按奈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我的学生会写吗?这是过去从来没接触的作文练习。今天正巧是作文课,何不让学生试一试呢?上课了,我拿着这本书走进教室,我把这些词抄在黑板上。

  A:月色  静悄悄 雨 照片  拥抱  家乡  难忘   回忆

  B:微笑   冷   解脱  疼痛   洁白  晕眩   露珠  光明 

  c:  丁东  冷清清   明晃晃   咔嚓  咣当  街  酸溜溜   爸爸 

  我先让学生猜猜要做什么,同学们好奇心极强,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的说:“用这些词说一句话。”有的说:“用这些词讲一个故事。”……同学们相互肯定,又相互否定。有的同学焦急地说:“老师,你就告诉我们吧!”我见时机已成熟,便对同学们说:”你们想不想用这些词写一篇文章呢?“同学们听后,面面相觑,有的呀了一声。我说:“怎么啦,有问题?”我把写作要求告诉同学们,同学们心里有了底,有的跃跃欲试,我说;“给你5分钟时间的构思,选择好事例,展开丰富的想象,体裁不限,看谁的构思新颖,奇妙。我还要和同学进行比赛。“同学们听了,非常高兴。比赛开始了,只见同学们拿起笔,一会双眉紧索,一会眉开眼笑,胜券在握,我也抓紧时间开始写,由于平时都是学生写,我批改,好长时间没写,钢笔好像不听使唤,我稳定好情绪,思路慢慢打开,材料在脑海中应允而生,行云流水。仅用了十分钟时间,《难忘的一次春游》已经完成,仔细读一读,觉得很满意,再看看同学们,有的已经写完,有的即将完成。稍等片刻,同学们的佳作已经完成。我率先读我的作品,同学们听后,不由自主地为我鼓掌,接着是同学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听后,也为他鼓起了掌。我听了同学们的作品,构思新奇,语句通顺,叙事完整,语言优美等,令我大吃一惊,我也为同学们喝彩。就这样,一节作文课在轻松自在中完成啦,我和同学们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我想:只要让学生放开写,写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 学 随 笔 篇4

  学生都害怕作文。多数是学生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学生看到作文题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根据要求独立作文,而是在记忆仓库里搜索,自己曾看到过的哪篇作文符合本次要求,可以拿来用,搜索不到便紧皱眉头,苦思冥想。三年级刚接触作文,我们要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首先要让学生多读精背。让学生广泛阅读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课外读物,有计划地增加背诵内容。这也是积累语言的有效形式。多读,学生个个乐意,而且速度也很快。一本书到手,三五天便完。大量的阅读的确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语言,精背即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典范文章,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摘抄一些课外的,让他们记忆。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使他们从小受到典范文章的熏陶,为他们准确、熟练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作文知道中要结合实例具体指导许多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是空洞无物。如何让他们的习作内容丰富我通常结合实例教给学生准确易学的写作方法。

  我让学生练习写日记,不要求华丽不实。日记必须记录真实内容,反对虚构。如允许虚构,其结果必然使他们不去观察、思考,只会闭门造车,凭空捏造。

  在作文中提倡学生使用个性化的儿童语言。儿童语言最能生动地表现儿童的生活世界。如果使用得好,能增强作文语言的趣味性、真实性和感染力。儿童语言来源于儿童真实的生活。除了课堂上必要的语言训练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积累、提炼语言。经过引导训练,可爱的孩子们定会以优美真实的语言回报教师的一番苦心。

教 学 随 笔 篇5

  围绕我的目标,我是这样来达成的:课一开始,我以汽车的图片来学校的雕塑导入,内容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观察物体要全面,从而引出课题,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我又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首先出示长方体的茶叶盒让学生从整体观察,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从正面、上面、侧面来观察。这节课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其中一个环节让学生把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茶叶盒的形状用笔画出来,最后一个练习题让学生找出1、2、3的对面分别是几。

  不足的地方: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生生互动较少,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下次,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在小组活动上再下点功夫,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思考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我还要努力挖掘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平淡的教学放出智慧的光芒。

教 学 随 笔 篇6

  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的《识字5》,以词串的形式介绍了冬天的美景。全课读来琅琅上口,有韵有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教学时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指导观察。

  儿童的思维具有易受情绪影响的特点。课始,通过谈话“小朋友,秋天刚刚过去,寒冷的冬天就来到了我们身边,你想对它说什么呢?冬天里,别有一番景象,想出去走走吗?”在《郊游》的歌声中出示课文插图,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激起他们愉悦的情绪,调动起学生识字、诵读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言感知的形象性,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游戏,突破难点。

  在学生初读词串后,为了让学生能和事物建立起初步的联系,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让学生把词语贴到对应的图画中,学生很容易找到他们已经认识的事物,但对于北风和寒流,却不找到该送到哪儿了,呆呆地站在那儿。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更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寒流”和“北风”。同时也以这一生成为基础,组织难点的教育,学生更加投入,效果更好些。

  三、入境品读,读中感悟。

  在精读课文时,要把“入境”与“品文”结合起来,借助情境,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中,创设情境,“小朋友,让我们坐上雪橇快乐地出发吧!”接着让学生听一听,从北风的猛烈和气象阿姨的介绍感受到寒流的到来,再看一看观察动物、植物和小朋友的不同表现,再通过自读、互读、小组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引导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把识字、理解词语和认识事物融为一体。

  四、注重积累运用,培养语言能力。

  最后鼓励学生用上课文里的词语,练习说一段话,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进一步内化,并在运用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达到了丰富了语言积累、感受语言的优美的目的。

教 学 随 笔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57

  《灰椋鸟》教学随笔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了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不但会思,你很会读等等。学生通过自学,收获不少。“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任。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我都给予鼓励和赞赏。当然,我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第一范文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

  最后画面的欣赏,不仅对全文起到了辐射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整体感知场面的热闹和喧哗,而且升腾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

  结尾,我声情并茂的叙述,画面的生动感人,音乐的凄婉、深邃,再现了女大学生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地的悲壮场面,本文最后一段的再现,学生深情的朗读,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教 学 随 笔 篇8

  作者:林晓如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43

  《一株紫丁香》的教学随笔

  作者:林晓如

  《一株紫丁香》很美的课题,很美的诗歌。诗是这样的:

  踮起脚尖儿,

  走进安静的小院,

  我们把一株紫丁香,

  栽在老师窗前。

  老师,老师,

  就让它绿色的枝叶,

  伸进您的窗口,

  夜夜和您做伴。

  老师——

  绿叶在风里沙沙,

  那是我们给您唱歌,

  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老师——

  满树盛开的花儿,

  那是我们的笑脸,

  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

  老师,休息吧,

  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

  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

  文章以儿童的口吻,浅显的文字,表达了浓浓的师生情。文章虽然是从儿童的角度写,但教师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为工作而疲倦,时时把学生挂牵、夜深了,

  还在写教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本课中学生对老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互融的情感,不知我们班的孩子们能否体会呢?

  上课了,我深情的范读了课文,让孩子们说说你的感受。兰林蕙说:我很感动。我问:为什么?兰林蕙说:老师工作很辛苦,这是老师对我们的爱。我心里暗暗高兴,还有吗?毛丽云说:我觉得很感人。老师夜深了还在工作。还有吗?半晌,没有孩子回答。我说,刚才,两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但是,在这篇课文中还有一种美好的情感。现在不能体会,等到课文学好后,你们一定能体会。

  接下来,我引导孩子细读课文。第一节,我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踮”,为什么要踮脚走路感受孩子的细心。第2、3、4节我先请学生自己读通读顺,然后质疑,理解“做伴”“疲倦”“挂牵”,深入感受老师工作的辛苦和学生对老师的感恩。第5节,我提了一个问题,老师会做一个怎样又香又甜的梦?学生回答“老师的梦里会有一大片紫丁香。老师会梦见自己班的学生个个考100分。老师会梦见学生个个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这是我连忙反问:这些美梦会实现吗?孩子们大声回答,会的!兰林蕙的回答更让我激动。老师会梦见学生一起送一首歌给她,每个学生会送一束紫丁香给她。这时,我猛然想起教师节,那个甜蜜的早晨,我们班的孩子唱了一首歌送给我,兰林蕙还送了一束野花。我说,谢谢你,兰林蕙,真是个有心的孩子。

  那么,就让林老师成为课文中这个幸福的老师,那课文中的孩子会是——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孩子们开心的大叫出来。一起来读课文。于是,在孩子们认真的有感情的朗读中,我又一次被深深感动了。

  最后,我再问:现在,你们体会到课前老师的提问,这种美好的感情了吗?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吗?全班学生都大声说,不是。小杰激动的说,这是一种美好的师生情,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我们班也是这样的。我满意地笑了。

  本节课的成功在于我并没有违背孩子的情感发展曲线,当孩子没有象预设时

  同时体会师生互融的情感时,我不急于一时,等到学完课文后,再次感受,学生回答得很棒。欣赏这句话“鸟儿已经飞过,天空了无痕迹。”虽然不能如此高明,希望能与他贴但近。

  转载自

  :81/jxsb/showarticle.asp?articleid=3971

  (搜索本课课题的关键字可以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教 学 随 笔 篇9

  心灵开放的课堂才是美的课堂《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使我真正地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也彻底明白了挖掘学生潜力的真正内涵。这一次,我又受益匪浅。

  师:请同学们读第3小节,划出最让你“紧张”的语句。

  生:“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了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能说说原因吗?

  生:这句话写出了泊诺德夫人的内心想法,告诉我们当时情势的危急。

  生:蜡烛的熄灭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我很担心。

  生:通过这句话我知道母女三人危在旦夕,情势危急。

  师:我们把这一句去掉,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没有这种“紧张”的感觉。

  (生自由读。)

  师:说说这句话删掉后的感受。

  生:感觉没有刚才强烈。

  生:觉得不太可怕了。

  生:不通,紧张的气氛没有了。

  师: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吗?

  师:抓住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能加强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师:请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伯诺德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沉着、冷静。

  生:遇事很冷静。

  生:很勇敢。

  生: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伟大。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伯诺德夫人为了配合国家将德国强盗赶出祖国,冒着全家生命危险,为国家传递情报。

  生:母子三人参加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意味着伯诺德夫人为祖国的战斗胜利,勇于斗争的精神。

  师:说的很有道理,还有同学要求发言吗?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不是一般的伟大。

  师:为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看出虽然当时的情势非常危急,但伯诺德夫人首先想到的是情报的安全,将全家人的性命安全放在一边,这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无论怎样伯诺德夫人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师:你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透过伯诺德夫人的内心想法,使我们更易理解人物的精神和品质。依据刚才的学习方法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

  这节课使我想到袁振国教授一句话:“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今天的教学使我不仅见到了 “冰山的一角”,同时也领略了“整座冰山的主体”。教学就在教师、学生、文中人物之间的心灵碰撞中展开,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情感在升华,个性在张扬。这种效果一切都在相互支持、触动中展开,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开放的设计、巧妙的诱导和学生无限的潜力、独特的体验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教学 “美”的篇章。学生在教学生成中发展。──《半截蜡烛》教学随笔

教 学 随 笔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

  作者:刘爱琴  文章录入:泰兴镇中小 ]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然而,景色虽美,孩子们却苦于对草原很陌生。于是,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大量有关草原的视频材料,编辑成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大家看。当无边的草原由远及近映入学生眼帘时,当雪白的羊群像天边的白云悠然飘来时,当身穿盛装的牧羊姑娘翩翩起舞时,当牧民们扬鞭赶马时,学生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看,彷佛置身其中。此时,腾格尔粗犷嘹亮的歌声缓缓响起,悠扬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学生更加激动了,有些孩子甚至情不自禁站了起来,高高举起了手,似乎在扬鞭驱马。小小的脸蛋上那欣喜的神情让我感觉到,他们已经被美丽的大草原深深吸引了。

  这时,再打开书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草原。通过读书,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进行质疑,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 学 随 笔 篇11

  水煮者,乱谈也。近来听多了公开课,忽然发现“公开课”上的老师越来越像明星了。明星演唱习惯众多舞者群星拱月,教师上课经常一班学生绿叶扶红。 

  课文导入,教师激情洋溢。或大量排比倾巢而出,华丽辞藻狂轰滥炸;或一首哀乐袅袅而来,眼泪鼻涕唏嘘不已;或精美画面夺人魂魄,沉浸其中欲看却止;更有甚者,课文早已预习熟透,可教师却神秘兮兮故弄玄虚,出个谜语让学生猜猜题目,学生当然一猜即中,不由让人想起著名相声艺术家马三立的名言“逗你玩”,哎,谁逗谁啊!如果我是学生,定说,老师,您比倪萍阿姨煽情多了,不是课文感动了我,是您感动了我啊! 

  课中对话,短兵相接,一来一往,精彩纷呈。教师巧设疑问步步进逼,学生兵来将挡一一拆招。可细听学生语言,或破绽百出,或简单直白,或语不对题,更多的是未经组织,信口而来,毫不讲究语文课的语言质量。试问一堂课中学生得到了什么呢?他们的语言有何发展呢?关键时候更来个“你们喜欢读吗?”天哪,谁说我们的课堂不民主?可惜,你喜欢,得读;不喜欢,你照样还得读!如果我是学生,定说,老师,听您的课,比听马季伯伯的群口相声热闹多了,可光顾着跟您热闹,我还没来得及思考呢! 

  我常想,现在就好象是教育界的“战国年代”,群雄纷争,百家争鸣,我们一线教师如何把握教学的真谛呢?这需要我们有“慎独”的精神,“思辨”的能力。 

  我思考,我存在。思考着,也便快乐着。

教 学 随 笔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4

  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  臣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而“强烈而活跃的相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相象,但是他们的想象力的形成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在体会摇桂花的欢乐的时:首先教师先放课件摇桂花的情景,然后学生一边读一边结合课件中的画面想象表演摇桂花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其次,让学生在摇桂花时抬起头来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美吗?美在哪里?”创设的这个情景唤起了学生充满诗情的想象,引起了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教师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那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文本语言活起来了。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教 学 随 笔 篇1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d部分的句型:

  a: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 i like …. how about you?

  a: i like … .

  在学生熟练掌握各学科的听、说、读基础上,练习这个句型是没有任何困难的。只是这个语篇比较简短,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有些要求过低了。教材上每个重点训练的句型,教师都应该研究它在整册、甚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训练面,真正落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平台。

  在研究了教材之后,我决定把这个短短的三句话的句型训练扩展为一个具体的语篇,让学生在课堂上操练:

  a: 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b: there are seven days.

  a: what are they?

  b: they are sun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and saturday.

  a: what’s the first day of a week?

  b: it’s sunday.

  a: what day is it today?

  b: it’s …

  a: how many subjects do we have this term?

  b: we have eight subjects.

  a: what are they?

  b: they are chinese, maths, english, social science, science, art, computer studies and pe.

  a: what lessons do we have in the morning/ afternoon?

  b: we have …

  a: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 i like …. how about you?

  a: i like … . it’s interesting.

  b: how many … lessons do we have a week?

  a: …

  第一次进行这么长的语篇训练,学生的反应没有我预计的那么好。但我有足够的理由和信心,相信在之后的第四、第五课时继续训练后,学生们一定能够达到我的要求:流利、流畅、自如。

  今天问学生“索要”东西了。

  钦钦是我们语文、数学、英语各科老师的宝贝。他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好,最要命的是他的心智只在幼儿园小朋友的伯仲之间。但很庆幸,他爸爸妈妈都很配合老师的所有教育行为。

  这个孩子,常常要让我们觉得最为可爱不过,却也常常最为头疼不过。请他订正英语作业,他必定瞪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回答我:“老师,我刚刚写好语文作业哎!你不让我休息一会儿吗?”每一次的作业,都要哄着才能写完:“老师知道钦钦今天乖许多了,肯定能写完。对不对?”

  新学期连续两天的英语课上,他都把玩着一枝有带子的多色圆珠笔。且不是放在桌子上把玩,而是举得高高,在空中挥舞。

  后来才知道,这枝笔是他寒假去北京度假期间买的。也许,他天真的心眼里,是要引起我对他这枝笔的注意,希望我关注一下,哪怕只是问一下、看一下、摸一下。但是开学工作何其纷繁复杂,备课、做课件、批作业、写随笔、3个班18叠作业本上盖校名章、班级章、座位号、学生姓名、教师姓名、科目名称、作业本号,我实在没有时间去跟他闲话啊!

  上课的时候,一次次提醒他:“钦钦把笔放起来。下课再玩好不好。”

  他必定很响亮地在课堂上回答我:“不是的!老师,我没有玩啊!”

  拿他怎么办呢?一般的孩子,我可以对他说:“再不放起来老师要没收了,放学时还给你。”可是,对他不行。他或许会哭,或许不肯给我,那是在课堂上,那样的行为会影响我的上课的。

  今天下午。他妈妈来跟我交流新学期他在校表现。我提起了这枝笔。他妈妈马上很配合地说:“你收掉他的笔!我来跟他讲!”

  这是好办法吗?

  正巧这时,钦钦背着书包来办公室找妈妈,准备回家。

  我咪咪笑:“钦钦啊!你的笔真漂亮!送给我好不好?我可喜欢了呢!”

  他有点痛苦,犹豫了一下:“妈妈也有一枝,就颜色不同。其他的都一样。让妈妈把她那枝送给你好不好?”

  “可是老师就喜欢你这枝黄色的啊!你妈妈那枝红色的,我不喜欢。”

  他还在犹豫。

  妈妈生气了:“那我要扔掉了!上课怎么可以玩笔呢!”

  他很坚决地取出笔:“不要扔掉啊!不是说好了送给老师了吗?”

  我接过笔,由衷地赞叹:“真漂亮!真喜欢啊!”

  他快乐地笑了。我和他妈妈也相视一笑。

  过几天,会把笔还给他。但是,怎项的说辞还没有准备好!

教 学 随 笔 篇14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让学生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写儿童诗,学生的积极性挺高的,所写的儿童诗歌也不错。仿写能够体现出儿童诗歌的特点。

  下面是几篇学生习作:

  童年的水墨画

  翟慕航

  海边

  听不见车辆的鸣笛声,

  只闻拂面吹来咸咸的海风。

  沙滩上一个个身影蹦蹦跳跳,

  海岸边一阵阵呼喊响彻云霄。

  是哪个小淘气挂了一身贝壳,

  身边传来爽朗欢快的笑声。

  郊外

  一簇簇柳絮迎风飞扬,

  微风中混杂着淡淡的花香。

  风筝在蓝天上悠闲地飞舞,

  小脚印在野草地上不停地奔跑。

  一只蝴蝶从小手里跳跃着飞走,

  竟停留在小姑娘头上的红花丛中。

  山径

  像叽叽喳喳快乐的一群小鸟,

  山路上留下了他们的歌唱和欢笑。

  停下脚步止住歌声遥望山径,

  只见窄窄的山道隐藏在绿林中。

  几个小毛头凑在一起不服气,

  带着喊声一路奔跑直奔山顶。

  河边

  几颗小青石啪啪被投进水中,

  水里山林的倒影换成了圈圈涟漪。

  水边紧接着传来阵阵欢呼声,

  小花鱼受到惊吓四散逃离。

  几双小手伸进水里抓了空。

  我想

  王欣宇

  我想

  把小手长在大花园里。

  去抚摸一束束鲜花,

  去抚摸一颗颗小草。

  说呀!笑呀!

  我们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我想

  把鼻子长在大森林里。

  去深闻大树的清香,

  去深闻土地的芬香。

  我们跑啊!跳啊!

  就像一个森林里的小精灵。

  我想

  把耳朵放在百鸟园中。

  去倾听百灵的歌唱,

  去倾听黄鹂的鸣叫。

  我们喊啊!唱啊!

  我们是金光闪耀的小歌星。

  我想

  把我自己安放在大自然中。

  没有忧愁,

  没有烦恼。

  把自己变成梦想中的小天使。

  我会飞啊——飞

  飞过森林草原,

  飞过江河湖海。

  去领略大自然的一切美好,

  多么自由,多么幸福!

  我想……

  我想

  韦羽翩

  我想把我的小手,

  挂在天空上。

  摘下一颗颗星星,

  当做盲童的眼睛,

  让他们重见光明。

  我想把我的眼睛,

  安在小鸟的翅膀上。

  带着我翱翔,

  飞过草地,飞过高山,

  飞过一望无际的大海。

  领略世界的风光。

  我想把我自己,

  变成一位魔法师。

  变一座美丽的学校,

  还有许多的文具,

  让失学的儿童来学习。

  我想

  李翰堂

  我想把耳朵,

  挂在蓝天上,

  听白云的低吟,

  听鸟儿的歌唱。

  听啊,听——

  听出一个美妙的世界。

  我想把小手,

  插进小河里,

  抓出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

  抓出一只正在歌唱的青蛙。

  抓啊,抓——

  河里是小手的天堂。

  我想把自己,

  种在花园里,

  与各种鲜花争奇斗艳,

  与许多虫子欢声笑语。

  笑啊,笑——

  你会发现自己在慢慢成长。

  我想

  柴小碗

  我想变成一只小鸟,

  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蓝天白云陪我做游戏,

  茂密的树丛是我栖息的场所。

  飞啊,飞——

  飞到了白云的末端,

  天空的尽头,

  在那儿尽情欣赏无限风景。

  我想变成一条小鱼,

  在澄澈的溪水中自由嬉戏。

  与上升的气泡捉迷藏,

  每一次都是我被找到,

  气泡左一个,右一个好不热闹!

  游啊,游——

  游到水底深处,

  去探索更多奥秘。

  我想变成一滴露珠,

  在翠绿的叶尖上来回滚动。

  我能看到日出时,花朵绽开的美妙。

  飘啊,飘——

  飘到了泥土滋润花草,

  飘到了天空上,

  向太阳和云彩问好!

教 学 随 笔相关文章:

教 学 随 笔优秀5篇

教 学 随 笔

教 学 随 笔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教  学  随  笔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