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一)、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想办法制造声音;(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比较发声物体时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经历感觉声音、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

  2、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与技能:

  3、会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磨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5、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

  6、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钹、音叉、保鲜袋(一人一个)、尺子、小军队鼓(绿豆、鼓槌)、锥形瓶(内装水)均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觉声音

  1、课件播放各种熟悉的声音,学生闭眼聆听。(鸟叫声、校歌声、欢呼声、助威声、风声、雨声等)

  2、学生交流::刚才你都听到了些什么?感觉怎么样?

  (谈感受即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也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现场观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这些声音之外,还有很多。此时此刻教室里有哪些声音?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预测:窗外汽车喇叭声、老师讲课声、同学回答问题声……)

  4、小结:看来你们都是留心生活,爱观察、爱倾听的孩子。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王国里,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开课简洁有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一下子吸引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谐美妙的声音也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后又从教室里到教师外倾听各种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科学就在身边。)

  二、制造声音,观察现象

  1、让物体发声。

  (1)谈话:你能用不同的方法使这个桌上物体(食品保鲜袋、小军鼓、锥形瓶(里装水)、直尺、音钹)发出声音吗?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并注意发声时有些什么发现,包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

  同时要注意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材,控制好声音的大小。

  (实验材料有结构,既有生活物品、学习用具,更重要的是有固体的,也有液体的和气体的,锥形瓶既能通过水发声,也能用吹气发声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材料。实验前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特别提出看到的、听到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多感官的参与活动中,获取大量的事实信息,便于后面研究声音产生的主要原因。)

  (2)学生实验。(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有说话的声音,仔细观察体验物体的发声,并做好简单的记录。)

  (实验材料多,获取的信息多,如果不做好记录,就容易疏忽一些发现。)

  (3)收拾整理实验器材

  (收拾整理材料既是一个缓冲区,也便于交流时学生能集中精力的倾听和补充、评价。确保交流的有效性。)

  (4)汇报交流。(重点交流是如何让保鲜袋发出声音的以及发声时的现象。)

  2 、身体发声。

  (1)谈话:现在我们不借助任何物体,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

  (2)学生实验。(相当于一个小组内的交流)

  (3)汇报交流。(各组轮流发声并交流是如何让身体发出声音的。相机引导认识声带发声。)

  (学生对于声带发声还是有一些难,需要教师的引导,这就是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适时的引导所在。)

  三、提出问题,猜想原因

  1、提出问题:我们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吗?

  小组讨论交流。集体汇报、补充。

  2、学生猜想:由此请你们推想物体发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预测:摩擦,弹、按、吹、说、摇等要用力;还有一个就是跳动、颤动、抖动等)

  3、引出问题:大家有的认为物体发声是因为用力,有的认为是物体在做各种运动,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引出矛盾,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深入探究。)

  四、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1、设计实验

  谈话: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看法利用钹和直尺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力压而不让物体振动)

  (2)交流实验方案,补充修改。

  (3)分组实验

  (4)汇报交流。(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

  (5)现在你认为物体发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交流,举证辩论。

  2、利用音叉实验反证

  (1)谈话:刚才通过验证我们都认为物体发声是因为物体在做各种运动。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轻轻的敲击音叉,观察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

  (3)汇报交流(观察的现象)。

  (4)跳起矛盾:看,大家都没有发现音叉在动,但却听到了声音,是不是我们刚才的研究证明有误啊?学生发表意见。

  (这里给予一个反证,再次引出“矛盾”能又一次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更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

  (5)演示实验验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师演示实验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学生观察现象。

  你有什么发现,现在你想说什么?

  物体发声时的晃动、摇动、荡动、抖动等现象我们通称为振动,由此可以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6)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立即消失。

  五、得出结论,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这么多活动,你明白了些什么?

  2、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3、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有趣的新问题吗?

  (本课是一个单元的开始,还要对声音进行研究,让学生课后思考、提出新问题,可以为以后的探究做准备,也可促进学生在课后自主开展探究。)

  4、齐唱《小白船》: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体会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快乐。

  (首位呼应,从愉悦的氛围中开始探究,在经过反复的探究,积极的思维活动之后,再一次进入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到仿佛是真在奇妙的声音王国里进行了一次快乐的旅行。)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二、情感目标:

  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认知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

  各种声音的录音带、瓶子、钢尺、鼓、鼓棍、锣、小黄豆、系线的泡沫小球。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说明:

  本节课设计重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教学过程:

  (教室里摆放九个小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号码牌,学生进教室后分小组坐在座位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教师播放录音)

  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

  5、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板书)

  二、自主探究

  (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

  1、师: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

  (二)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

  实验1: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的变化。

  实验3: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实验方案表

  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内共同选择的实验材料(在选择的材料序号前打“√”)

  (1)队鼓(上面撒有小黄豆)、鼓棍。

  (2)锣、系着线的小泡沫球。

  (3)钢尺

  小组内口头研究的实验方法或

  实验步骤

  小组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归纳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

  1、汇报探究成果,交流信息。

  (1)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2)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3)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4)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三)研究物体停止振动的现象,是否能听到声音。

  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

  2、指导小组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活动

  1、引导学生拨动钢尺时观察钢尺的运动轨迹(教师加以解释什么是运动轨迹),并把它画出来。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轨迹图。

  3、教师分析尺子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学生对物体振动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3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与实验相结合,提高科学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的科学素养。

  二、 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难点:物体产生声音的探究过程

  三、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分组实验法、谈话问答法

  四、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喜羊羊召开的音乐会)

  提问:美妙的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引出课题,书写题目

  新课探究:

  (1) PPT播放声音:小鸟叫声、汽车鸣笛声、水流声音等,提问:分别是什么声音?还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声音?(手机铃声、谈话声)

  总结:声音无时不在

  (2) 提供鼓面放有花生米的小鼓、钢尺、气球等试验器具,四人一组,讨论如何使这些物体产生声音,并填好实验记录。

  引导大胆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

  (3) 验证猜想:举例 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倒水观察水面波动

  巩固提高:

  提问:列举其他物体振动产生的例子

  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人们控制声音大小的方法

  五、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一、 声音无时不在

  二、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上科学教学计划

四上科学教学总结十六篇(优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