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时间与数学

时间与数学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时间与数学

微信扫码分享

时间与数学(通用14篇)

时间与数学 篇1

  教学内容: 时间与数学(二)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规划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难点:感受统筹规划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取出一张身份证: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看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

  每天我们都离不开的就是水,这节课我们就从“水”说起。

  关于水,你想说什么?

  二、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喝水问题:

  问:你一天喝几杯水?一周、一个月、一年大月和多少杯水?

  你想说什么?

  2、沏茶水问题:

  洗茶壶2分钟,烧水5分钟,放茶叶1分钟,拿茶叶1分钟,沏茶3分钟。客人来了,你最快用多少时间让客人喝上茶水?你有什么体会?

  练习p78 3

  师:谁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是多么应该节约用水呀。

  3、小实验:

  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

  步骤:

  (1)往一个纸杯中注满水。

  (2)用大头针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3)让水漏进盆内,并开始记时。

  (4)完成实验报告

  ①漏完一杯水用 分。(按正分计算)

  ②如果坏了的水龙头和这个水杯漏水的速度相同,那么

  1小时漏掉 杯水

  8小时漏掉 杯水

  1天漏掉 杯水

  (5)通过上面的实验,你想说什么?

  出示p79 你知道吗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

时间与数学 篇2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受集合思想。

  一、课前小研究

  p75(1)\(2)

  二、 堂上学习

  1、 交流课前小研究,请出一个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2、 课堂交流p76(3),请出一个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引导观察:纵向、横向、对角……

  三、 堂上练习。

  p77~p78

  其中p76练一练1(楼梯问题)

  飞飞上楼梯,可以一次上1级或上2级台阶,有10级台阶,他从地面上到第10级台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上楼方法?

  四、全课小结

时间与数学 篇3

  教学内容: 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受集合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九月份日历: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创设情境:

  飞飞是一名小学生,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后休息1天,他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后休息1天。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提出问题:

  (1)哪几天飞飞和父亲同时在家休息?

  (2)哪几天飞飞和母亲同时在家休息?

  (3)哪几天父母同时在家休息?

  (4)哪几天全家同时在家休息?

  ……

  二、师生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先讨论再制定

  法1、在日历中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父亲(δ)、母亲(○)、飞飞(√)的休息日。

  法2、集合图:

  父亲的休息日 母亲的休息日 飞飞的休息日

  父子共同休息日 母子共同休息日 父母共同休息日 全家共同休息日

  三、解决问题:

  四、寻找日历中的规律: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观察:纵向、横向、对角……

  规律如:

  (1)同一列中,第n+1行的数比第n行的数多7。( )

  (2)相邻三行取出9个数之和等于最中间数的9倍。

  …… ……

  五、解决问题:

  1、p76练一练1

  2、请你研究:楼梯问题

  飞飞上楼梯,可以一次上1级或上2级台阶,有10级台阶,他从地面上到第10级台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上楼方法?

  六、全课小结:

  七、作业

时间与数学 篇4

  教学内容: 时间与数学(二)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产生春夏秋冬和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知道十二生肖,学会根据一个人的年龄推算出他的属相。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一个人的年龄推算出他的属相。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一个人的年龄推算出他的属相。

  教学过程:

  一、实物演示地球公转:

  1、演示地球绕太阳公转。

  2、学生理解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大约是一年,并产生四季。

  3、填空。

  二、地球自转演示:

  1、演示

  2、学生理解自转。

  3、填空

  三、推算属相:

  1、学生说一说各自属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属相?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

  2、介绍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3、小明今年9岁,属鼠

  (1)讨论:

  怎样推算出叔叔今年21岁,属什么?

  小明的妈妈也属鼠,可能多少岁?

  (2)交流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应用发现的结果,解决:

  小明的爷爷属牛,可能多少岁?

  四、自己阅读p81 你知道吗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时间与数学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领会情境中的问题

  奇思的父亲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2、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3、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三、日历中的规律

  1、观察日历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对角线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日历表中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自己的发现

  3、 观察日历表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4、 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时间与数学 篇6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借助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找出飞飞一家共同的休息日,正确填写集合图。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了解日历中包含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日历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设计思路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充分利用日历这一记录时间的工具,通过小组合理分工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探索研究的机会,使他们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最后设计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从日历中寻找信息,培养学生多项的有条理的思考。

  注意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提升。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好,拥有电脑、实物投影等电教设施。学生可以从电视、报纸、杂志、网上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两年多的学习后,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刚刚学过关于时间的知识,会看日历,能从中找到有关信息,因此在本课利用日历来解决有关时间的问题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我问学生们:“休息日,你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到什么地方去玩儿?”学生有的说我希望他们带我去森林动物园,有的说去圣亚海洋世界,还有的说去老虎滩极地馆……此时,我随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道:“有一个小朋友叫飞飞,他也想让爸爸、妈妈带他到极地馆去玩儿。可是他们工作太忙,飞飞只知道他们各自在哪一天休息,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家三口才能同时休息,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听了跃跃欲试。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1. 小组合作,完成集合图。

  学生对日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先出示书中第74页的9月份日历给学生看,然后介绍: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是一名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飞飞跟我们一样,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快速而准确地找出他们共同的休息日?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顿时议论起来,有的冥思苦想,有的交头接耳,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们可以先分别找出爸爸、妈妈和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再看看哪一天一起休息。

  生2:边找边做上记号,不容易出错。

  生3:我认为小组合作完成更好一些。

  看来小组合作的需求有了,简单的数学方法也产生了,于是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找出飞飞一家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并填在集合图里。

  (2)再讨论填写父母、父子、母子和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集合图。

  (3)填完以后认真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告诉飞飞他哪一天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4)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工合理,合作得好。

  听清要求后,同学们迅速拿出了9月份的日历,在组长的指导下分好工,然后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教师进行巡视,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发现有的小组每人一项任务,同时行动;有的小组一人记录,其余的人认真讨论。但也发现有的小组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在一边,因为他回答不出,就不用他了,这时教师提醒组长给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机会,帮助他把想法说清楚。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这种话语霸权的现象,教师应随时关注班里的学习有困难学生,并提醒组长及时给予帮助。同时教育学生,小组合作时一荣俱荣,集体荣誉感很重要。)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先请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来介绍小组是怎样分工的,然后再汇报结论。并要求其他组的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及时补充、纠正,或向他们提问,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生(组长):我们组是这样分工的,我请他们三个人先用做记号的方法,每人找出一个人的休息日,填在图中,再相互交流,把(1)中的三个图补充完整;然后把三个图中的日期对照起来,找出并填写父母、父子和母子共同的休息日,也是每人完成一个;最后对照日期一起找出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我负责帮助最慢的同学,我请他们三个人分别汇报一下。

  组内学生汇报。

  生1:父亲的休息日是4,8,12,16,20,24,28日。

  生2:母亲的休息日是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日。

  生3:飞飞的休息日是3,4,10,11,17,18,24,25日。

  生1: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是4,8,12,20,24,28日。

  生2: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24日。

  生3:母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10,18日。

  生(组长):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4日。

  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同学汇报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便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组同学,他们边听边对照自己小组得出的结论做记录。汇报一结束,他们便举手补充纠正。

  生4:我补充,你们组的答案有错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还有16日,母子共同休息日还有24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9月4日和24日两天。所以这两天飞飞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我立刻表扬他,你很会倾听,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给予评价。第一个小组采用的是一一对应的方法,我期待能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又问:还有没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5:他们组这样分工虽然速度快,但是容易出错,漏掉几天。我们组认为这样分工比较好,我们先在9月份日历上自己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再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这样从日历上一下子就能看出他们各自的休息日在哪几天,共同的休息日有哪几天,不会轻易漏掉,然后再像他们组那样分工合作,填写集合图。

  生6:我们组的方法和你们(生5)差不多,不过我们组先选一个记录员负责记录,然后其他人负责观察,说答案,这样,一个人回答,有两个人监督,一个人记录,既节省时间也不容易出错。

  他们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响应,看来采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多。我表扬了学生,同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不要只局限于某一种方法。

  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动脑筋,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小组合作时不仅要快,更重要的是合理分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从中发现的信息。

  生1:我发现爸爸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而且都是双数。

  生2:我知道原因,这是因为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4天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2天休息1天。

  课前备课时我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学生的回答激发了我的灵感,对啊,还可以利用倍数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这个特点来很快找出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学生听了也恍然大悟。

  生3:我知道了,根据这个特点,利用4和2的乘法口诀,爸爸的休息日就是4,8,12……妈妈的休息日就是2,4,6,8……再互相对照找出共同的休息日。

  生4:我发现飞飞的休息日就是把3和4分别加7,再加7……

  生5:我还发现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和爸爸自己的休息日是一样的,全家共同的休息日和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一样的。

  ……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非常高兴: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么敢不敢接受更高的挑战?

  (评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做记号、一一对应、利用倍数关系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利用倍数关系是我课前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见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后,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观察日历找规律。

  为了让学生对找规律产生兴趣,我出示第75页第3题的9月份日历,带领他们举办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信息、发现规律。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和有阴影的9个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再分别另换一组试一试,仔细观察,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2)以小组为单位按题目要求进行讨论,获取信息,记录下来,限时5分;

  (3)信息要求准确无误,不重复;

  (4)每发布一条信息小组得10分,得分最高小组获得“最佳发布信息奖”。

  为了能在竞赛中取胜,学生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他们通过观察讨论,迅速把信息记录在题单上。5分后,我先询问了各组信息整理的情况,然后请一个获得信息最多的小组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组长1:我们组发现的信息有14条。

  生1:观察加框的4个数,横看,12比11多1,19比18多1;竖看,18比11多7,19比12多7;交*看,11+19=30,18+12=30,和相等……

  生2:我补充,我们另选一组,6,7,13,14。横看,7比6多1,14比13多1;竖看,13-6=7,14-7=7;斜看,13+7=20,6+14=20,和相等……

  生3:观察有阴影的9个数字,横看,每一行一个比一个多1;竖看,一个比一个多7;斜看,7+15+23=45,9+15+21=45,和相等……

  生4:我换另一组8,9,10,15,16,17,22,23,24,横看……

  组长1:我们在日历中还找到了这些规律,横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多1;竖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这是因为日历一行是7天……

  组长2:我们组补充,可以斜着看。从左向右斜,如5,13,21,29或6,14,22,30,一个比一个多8,从右向左斜,如7,13,19,25,一个比一个多6……

  ……

  学生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发现了很多信息,找出了很多规律。汇报结束后,我们一起评选了“最佳发布信息奖”。我鼓励其他小组也要像他们这样,开动脑筋,善于发现信息,寻找规律。

  (评析这一环节我变枯燥的找规律为“信息发布擂台赛”,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多向观察能力、开放性思维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1. 第76页第1题。

  (1)先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父亲踏到的台阶有1,4,7,10,13

  儿子踏到的台阶有1,3,5,7,9,11,13

  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有1,7,13

  (3)师:观察一下,还有什么规律?如果接着走上去,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还可能有哪些?

  (4)生讨论汇报:每6级台阶他俩就会同时踏到一级,因此还有19,25,31,37,43,49。

  2.第77页第2题。

  (1)先独立完成,提醒注意,弄清题目要求。

  (2)全班交流反馈:1路车和2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7:15,从7时起,1时内1路车和2路车同时发车的时间有5次,分别为7:00,7:15,7:30,7:45,8:00。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通过实践,进一步渗透集合思想,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1.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研究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思想,比如:在小组合作寻找共同休息日时,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探究出了做记号、一一对应和利用倍数关系等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整节课学生讨论、操作、总结、汇报,并及时补充、纠正,教师只从旁点拨并进行积极意义下的评价,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有效的“数学学习”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核心。本课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存在话语霸权,个别生不积极参与,组长分工不够合理等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除了提高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之外,还要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包括评价的方式、方法、标准,教师的评价语言等。

  3.本课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小组合作完成集合图之后,进行全班汇报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小组分工方法进行了评议,花费了一定的教学时间,这样势必缩短学生数学思考以及自主探究的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关于小组合作能力的培训可以放在课后充分地开展。

  〖案例点评〗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一种生动开放的学习乐园,学生在轻松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获得健康的发展。本课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自然引出本课的主题。在新知的教学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他们,学生学习的包袱没有了,兴趣和胆量随之而来。比如,学生在学习寻找飞飞一家的共同休息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采用不同的方法填写集合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探究出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观察日历找规律时,随着“信息发布擂台赛”的开展,学生积极性特别高,获取的信息之丰富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他们在合作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与人交往中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各种能力。江老师的班级学生在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有着较深厚的基础,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与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分不开的。但教师的教学机智还应加强,如练习环节,教师对学生一些新颖独到的想法没有及时加以引导和提升,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扩展。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思路应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从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努力做到收放自如,淡化教学痕迹。

  点评人:张军(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葵英小学)

时间与数学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居民身份证编号,使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数字的感受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时间问题的能力。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节约时间的观念。

  3.经历实验、观察、记录、预测等科学的探究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对“年、月、日”这个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常见的量具有常识性。就学生而言有许多的生活经验,就老师而言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进行认知建构。“时间与数学(二)”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一节从数学的角度来寻找、发现、思索和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的课。这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时间;用数学的观点看待时间;用数学的方法统筹安排时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许多思维方式都可以用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思维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进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第一,认识身份证环节,是巩固时间单元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第二,统筹安排时间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经历用统筹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科学性;第三,解决喝水的问题,是对前两个环节重点的一个整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小实验,是本课的一个升华,主要是通过做实验及对实验结论的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树立保护水资源,节约能源等意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湖北省政府机关直属小学,学生大多数是附近机关单位职工的孩子。我们班的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素质相对较高的家庭,学生的课外知识相当丰富,思维也很活跃。并且他们通过对新教材两年多的学习,具有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尽管学校班级存在班额很大的问题,由于平时训练比较到位,家长配合得也比较好,所以合作学习开展效果比较好,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又因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仍存在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品质,这也是这节课教学中我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教学设计〗

  (一) 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说明本课旨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以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力求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将学生对生活中事情的认识和了解,作为本课学习的基础。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师:如果生活中你碰到一个陌生人,什么东西可以证明他的身份?

  生:户口、身份证、指纹……

  师:对了,这些东西都是证明一个人身份的重要证件。

  (评析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体现了数学学习是一个课内外相贯通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课程资源。)

  (二)认识身份证

  (设计说明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教学。”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引导学生获取身份证上的相关信息,达到对年、月、日及其计算等这些旧知的一个很好的整合。设计环节中包括了“看一看”“找一找”“画一画”郜欣阿姨的出生年、月、日并计算年龄。另外,还向学生简单介绍身份证编号的含义。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联系,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师:瞧!这位小朋友叫小红!星期天小红家来了一位漂亮的阿姨。这是她的身份证。(cai)从身份证上你知道郜欣阿姨的出生年月日吗?

  生1:在身份证上第三排出生的后面写了1975年1月10日,这就是阿姨的出生时间。

  生2:我也是在这里找到的,阿姨是在1975年出生的,1975年是个平年,不是闰年。

  生3:我会认身份证,所以我知道在它下面的编号里也有阿姨的出生年月日……

  (让学生在编号中找一找,然后汇报。)

  生1:我在编号的中间找到有1975和上面阿姨出生的年份一样,所以我想这代表阿姨出生的年份。

  生2:我找到代表月的数字是1,代表日期的数字是10。

  生3: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代表月份的数字应该是01。因为我们学过,一年有12个月,虽然这位阿姨是一月出生的,可是得用0把位子占着。

  生4:我爸爸是12月出生的,我看过他的身份证,上面就是写的12。是两个数字,所以我同意他的说法。

  师:你们同意他们两个的说法吗?

  生:老师我还发现身份证编号的前六个数字和后4个数字与出生年月日没有关系。

  师:很好,其实他们也是有含义的。

  (介绍:身份证编号的其他数字含义)

  师:看了郜欣阿姨的出生年月日,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阿姨的年纪。

  师:阿姨有多大年纪呢?请你算算,怎样算的?

  生1:用今年的2003减去1975,我算出阿姨今年28岁。

  生2:我是推算出来的……

  师小结:身份证是证明一个人身份的重要证件。我们从上面找到了很多和时间有关的数学知识,像这样的知识生活中还有很多。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和小红一起体会一下生活中时间和数学的关系。(板:课题)

  (评析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载体。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从“身份证”上收集和分析时间信息。从而启动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探索问题的热情。很好地巩固了和时间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时间问题的能力。)

  (三)统筹安排时间

  (设计说明学习数学的根本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统筹的数学思想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小红家要请客”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从表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简单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设计工作程序,并通过同位讨论和集体交流使思维进一步明朗化。这样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运用抽象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到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科学性。)

  1. 创设情境:郜欣阿姨来之前,小红帮妈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cai示情境和时间表)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瞧!这是她的工作时间表。从表上你能了解到什么?

  师:这些信息都和时间有关系,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小红做完这些事情一共要用多长时间?

  生2:她最少用多长时间?

  ……

  3.讨论如何统筹安排时间。

  师: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样安排这些工作来节约时间?

  师:请你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位的同学交流一下。

  4.汇报。(学生汇报想法,老师用cai将其想法画图表示。)

  生1:我先烧开水10分,再洗茶杯5分,最后擦地8分,共需要23分。

  生2:我是先烧开水需要10分,在烧开水的同时洗茶杯。开水烧好后再擦地。需要18分。比他的时间用得少。

  生3:我还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还是先烧上开水,并同时擦地,这样做这两件事情就只用了10分,最后洗茶杯需要5分,一共只用了15分。

  师:又节约了3分,你真棒!

  (下面的学生显得很不服气,并跃跃欲试地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和时间。)

  生4:我还有一种最节约时间的方法。就是在烧开水的同时擦地,用去8分,那烧开水还有2分,就接着洗2分茶杯。等开水烧好后再洗3分茶杯。一共用了13分。

  师:你真会利用时间。

  生5:我和他思路差不多,也是用了13分,但是我是在烧开水的同时先洗的茶杯5分,再接着擦地。

  师:(问其他的同学)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6:他们很聪明,想的方法很节约时间。

  师:这些设计都是合理的,(生4)和(生5)的想法为小红节约了不少的时间,有哪些同学和他们想的一样啊?(很多人举手)你们都是很有时间概念的小朋友。

  (评析这一环节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时间,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并借助电教媒体,将抽象的数学思维过程用有形的示意图表示出来,帮助学生体会到统筹的数学思想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科学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节约时间的观念。)

  (四)喝水的问题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第2的位置,在本课教学中我把它放到了第4个环节。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的处理。这样设计是希望它发挥两个作用:第一,对知识技能与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一个综合运用。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要用到时间的知识来计算,还要想怎样计算比较好,这体现的是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第二,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估算,对节水问题进行合理的推测。引起他们对用水、节水问题的注意,从而为过渡到第五个环节作好铺垫。这样处理教材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性的,也体现了新课程中倡导的教师是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1. 情境创设(cai展示情境内容):小红为阿姨倒了茶,她们开始聊天了,阿姨告诉小红,像你们这样的小朋友一天至少喝5杯水。

  2.提问题,并计算。

  师:听到这个信息,小红想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猜她想到了什么?

  生1:她可能会想到,2天喝几杯水。我知道答案,2天喝10杯水,因为2乘5等于10。

  生2:我猜她想知道,她一个星期喝多少杯水?

  师:多少?你知道吗?

  生2:知道,35杯。因为一个星期有7天,每天喝5杯水正好喝35杯。

  ……

  生3:她想知道,我们一个月可以喝多少杯水?

  师:你知道吗?

  生:我可以算出来。

  师:怎样算?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我不知道要算哪一个月的啊!因为我们学过月份有大月和小月,大月和小月的天数不同,喝水的杯数是不同的啊!

  生:还有2月更特殊。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那大月多少天?小月呢?2月呢?

  生:(略)

  师: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特别指出是哪一个月,我们可以按照每月30天来计算。那一个月至少喝多少杯水呢?

  生:150杯(算法略)。

  师:那半年呢?一年呢?你会算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计算)

  汇报算法。

  生1:一月,30×5=150(杯);半年,150×6=900(杯);一年,900×2=1800(杯)。

  (想法略)

  生2:一月,30×5=150(杯);半年,30×6×5=900(杯);一年,900×2=1800(杯)。

  生3:(分上半年和下半年算的,算法略)。

  3.小结。

  通过计算我们看到一个小朋友一年就要喝1800多杯水。那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如果一起喝上10年、20年、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呢?那得消耗多少水啊!

  生:说出自己对这个结论的简单看法,体会到要节约用水,爱惜资源。(具体说法略)

  师:一天浪费一点点水,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爱惜水资源。

  (评析这个环节内容位置的重新安排,是执教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该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规律等实际情况对教材做的成功处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来使用教材。执教过程中很好地贯彻了设计意图里的两个方面。在鼓励算法多样化和培养学生节水意识这两方面也做得较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节水观念。)

  (四)小实验

  (设计说明最后这一环节是一个研究性材料,是本课的外延。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能用科学的态度、方法进行思考、探索和研究,使学生感受并获得“以小见大”的思想。我认为体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就是对活动过程的设计。依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力求通过生活的原型引起学生对水的浪费问题的关注,产生想要用实验来预测的想法;第二,介绍实验;第三,做实验,记录一分漏水情况,并估出一杯水漏完的时间;第四,独立完成“填一填”;第五,组织交流。第三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避免学生因等待漏完一杯水时间过长,而只有操作、没有思考的形式主义活动过程的产生。这五个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并且要和学生一起随时解决实验当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为、有所思,并且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cai:播放生活中一些浪费水的现象)

  1. 问题的提出。

  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会造成多大浪费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预测一下。

  2.实验介绍(cai显示图文):

  第一,往一个用大头针在底部扎好洞的纸杯里注满水,用手堵住小洞;

  第二,放手让水漏进小桶里,开始观察一分钟时间大约漏掉纸杯里的多少水;

  第三,估计漏完一杯水的时间(用整分计算);

  第四,完成“填一填”。

  3.做实验并进行合理推算。

  4.汇报。

  师:你的实验结论如何?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生:(结论略)

  想法汇报。

  生1:我发现一时漏掉的水,可以够像我们这样的小朋友喝2天。

  生2:我发现虽然一点水不算多,可是时间长了会浪费很多的水。

  生3:我想像这样浪费下去一年会浪费多少水啊!

  生4:我想如果我们学校的所有水龙头都漏水,很多年后,就会漏完一条长江的。地球上的水也会越来越少。

  ……

  师:是啊!那你还能想得更深入一些吗?

  生5:我们地球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很缺水,珍惜水,就是在爱护我们的地球。

  生6:我们喝的淡水是需要加工的,浪费水也是在浪费许多的资源。

  生7:我们不但要自己节约用水,还要号召大家都能节约用水。

  ……

  (评析这一环节的内容从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学生做实验、分析实验结论、交流实验心得,引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心并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随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品质。成功地树立了保护水资源,节约能源的意识。

  整节课的教学,教师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并依此成功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环节的安排上,执教教师充分体现了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在各个环节都注意了分别组织学生进行同位共同活动、小组协同活动、全班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所收获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与探究。在数学思维培养方面,尊重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很好地引导了学生以生活经验为载体来发展数学思维和科学意识。本课对教材进行的大胆灵活的处理,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教学反思〗

  课后,对整节课进行了反思,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中的二个内容,进行了处理。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很成功。

  第一个处理是调整了教材中第二个内容和第三个内容的位置。如果学生直接在巩固年、月、日知识后就开始解决“喝水”这个问题,此时由于学生还不太会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采取较优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对这个内容会感到很困难,失去学习探索的乐趣。课堂教学在这里会显得很尴尬。调整之后,学生因为已经在对“小红请客”这一情境问题的解决上体会到了运用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并且有了相关知识基础,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性。这一环节的调整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连贯。

  对教材的第二个处理是在小实验中。我将教材中漏完一杯水要用几分的实验要求,处理成先看漏1分大约漏多少水,再估漏完一杯水要用几分。这样的设计成功之处在于:避免了学生因为长时间等一杯水漏完,而忽略了实验的根本意义。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像科学家那样长时间地关注一些刺激性不强、变化不大的生活现象,他们会因此而对实验的根本意义产生遗忘,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这样的设计既给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又让他们能够根据实验结论及时地思考和交流,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地贯彻了实验意图,也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升华。

  2.重视数学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观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内到外的输入过程。学习就是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把结论告诉学生,再让他们去理解、记忆。即使是让学生去观察、实验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传递知识。显然这有悖于新课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学习应该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的由内而外的“生长”。因此对于本课而言,如果只要求让学生掌握年月日等时间知识及计算技能,那么通过反复训练就可以办到。我认为这节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此,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等等活动,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体会运用数学的思想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科学性,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才是本节课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如第三环节和第五环节,我都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或合作学习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很活跃,并且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获得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如:在用统筹的数学思想解决生活问题这个环节,我没有把那种只用13分就可以做完所有事情的方法先提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去想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好处。而是给了他们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一个探讨的过程,从别人的安排里发现“那样很花时间”,从而想到用更节约时间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程序。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这样的活动过程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所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本节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此外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教学工具的使用问题。

  本课的教学中第五环节需要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来完成学习活动。教材中的实验是要求先让学生自己用大头针给纸杯扎洞,然后再进行实验。这就存在大头针扎洞的大小直接影响水的滴漏速度的问题。实际教学中有的小组滴漏速度很快,1分就可以漏完一杯,有的又滴不出来。像这样的问题怎样去协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事先扎好的纸杯进行实验,这样实验省去了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扎洞的过程,但实验的节奏比较统一,学生比较容易通过实验结论来进行推测和思考。实验意图贯彻较好。但这样做似乎在实验程序的完整性上不够严谨,简化了实验步骤。我们也尝试了让学生自己扎洞进行实验,尽管尊重了实验程序的完整性,但因为实验节奏参差不齐,导致不能很好地贯彻实验意图,使小实验成了一个形式主义的活动过程,没有活动效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好这个小实验中的学具,更好地贯彻实验意图呢?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点评人:顾浩宇(湖北省特级教师)

  〖编者点评〗

  从这节实践活动课例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每个情境都力图使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技能,发展数学意识。同时也感受到胡老师是个善于反思的教师,每个环节教师即“成人的意图”都通过艺术化的实施变成学生自主的选择,正因如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显得有生机有趣味。至于小实验中,每个纸杯滴漏的速度不一样,恰恰是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求实认真态度的好契机。“按这样滴漏的速度算”每个实验小组的数据是不一样的,恰恰这些不一样,使学生有了一个尊重事实的理性态度而又不影响数学思想的获得。

时间与数学 篇8

  尊敬的评委、老师、网友们: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实践活动课《时间与数学(一)》的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与数学理解

  本节课是专题性实践活动课,教材安排在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之后,创设了有关飞飞一家休息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形成初步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本课教材中要解决“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飞飞的妈妈是一名汽车售票员,每工作1天休息1天。飞飞每周六和周日才休息。找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五年级公倍数知识在三年级的初步渗透,关键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这两句话的意思。只要学生能理解爸爸是4天中休息1天,妈妈是2天中休息1天,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节课教材的意图是不能让学生“套规则”,更不能作为考试要求,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做得了,少数学生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即可,所以在这节课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体验与感受。对于“集合”思想的感受,也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为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个单元已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对日历并不陌生,但要利用日历来解决问题并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根据学生已获得的一些教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的基本问题,辅以教师的的有效引导,学生还是能掌握并解决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三、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日历,学习运用做记号、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我在网上发布这个目标后,有网友对我们把“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作为目标提出质疑,我和我校老师经过多次考虑认为:一、是要体现编写者的意图,二、因只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初步渗透(这是数学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不会增加思想负担。也正是因为考虑这一些因素,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飞飞一家休息日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索,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策略。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日历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四、教学策略选择

  由于这节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我们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与合作的空间,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一个生动、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为课堂增色,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对于这节课的情境我思考过多种,在 “情境”的生动性、真实性、有效性上,我和我的伙伴们想到了2008年备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为了真实性我们上网查阅了有关信息,了解到北京奥运会赛程表,以及预购奥运各项比赛门票已进入第二阶段的信息。 课堂上我们创设“现在都在预购比赛门票了,飞飞可着急了,请你们想想办法帮助飞飞,从8月份的日历中的8月1日开始,找出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爸爸和飞飞共同的休息日,妈妈和飞飞共同的休息日,全家人共同的休息日,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这个生动、有趣带有挑战性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探究欲望,原本枯燥的内容显得更具吸引力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习运用做记号、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因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理解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我引导学生借助日历理解“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一天”的内涵。

  活动二:合作探究,找出三人各自的休息日。

  这一环节原先是让学生四人合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找出各自休息日,但在第一次教学后发现符号不统一不便于全班的交流,四人合作资源浪费,时间浪费,就调整为:同桌两人合作,一个做记号,一个检查,并提出要求

  ①请你从8月1日算起,用△标出爸爸的休息日

  ②再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③再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

  活动三:展示汇报,找出共同休息日。

  1、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交流作品,找出父母、父子、母子、全家人共同休息日。

  实践证明:皮亚杰的至理名言“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学生在以上三个活动中不仅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学得快乐开心,情感上也得到充分的展示。

  2.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我分成两个层次来体验:

  第一个层次:渗透集合思想。感受父亲休息日的集合图的由来,在教师提供给学生攀爬的梯子后,让学生填写母亲、飞飞休息日的集合图,交流父亲、母亲休息日数的特征。

  第二个层次:体验交集思想。感受父母共同休息日的集合图的由来,有了前面“脚手架” 的经验,在此我让学生填写母子、父子共同休息日的交集图,交流父母共同休息日数的特征。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填写交集图比较困难。

  接着解决预购奥运会比赛门票的问题。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采用教材中提供的飞飞和爸爸走台阶的情境,先让学生解决14级台阶中父子俩共同踏到台阶有哪些?再预测30级台阶中共同踏到台阶有哪些?

  2. 课外延伸(回家作业):你们能用圆圈表示他们共同踏到的台阶吗?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四)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但是今天我回头反思这节课,特别和王老师交流后,我豁然开朗,我想我下一回再上这节课我将做如下调整:

  在“感受集合思想”这一部分:第一层次和原来一样。

  第二层次:学生分别在圆圈中填写出父母、父子、母子、一家人的共同休息日。

  第三层次:解决问题,“你们都知道奥运会是从8月8日开始至8月24日,哪些日子是购两人票的日子,哪些日子是购三人票的日子?请你圈出来。”

  对于巩固练习,拓展应用部分我是让学生体验交集的思想,我这样处理会更好:

  “请你们在爸爸的休息日的数中找出妈妈的休息日,做上记号,在妈妈的休息日的数中找出爸爸的休息日做上记号”学生发现重复了,“我们能不能更简单地表示出来”,接着展示交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填写父子、母子的交集图。我想目标中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没有感受交集图是不完整的。至于飞飞和爸爸走台阶一题可以留在课后作为家庭作业。这样在时间上会更充分些。

  通过对本节课教学的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这一反复的多次体验,和行动研究的过程,在期间得到专家的引领,同事、网友的帮助,使我得到很好的锻炼,我的教研水平得到提高,在此我由衷地向关心我的老师们说声谢谢!

时间与数学 篇9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二、探索新知: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9月份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三、拓展应用:观察日历找规律:

  9月份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                                            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课后反思:   

  时间与数学(二)教学目标: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4、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3、补充练习。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时间与数学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时间与数学 篇11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领会情境中的问题

  奇思的父亲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2、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3、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三、日历中的规律

  1、观察日历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对角线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日历表中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自己的发现

  3、 观察日历表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4、 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时间与数学 篇12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一套、计算机数台(保证每组一台)

  课堂实录:

  一、设计问题情境,探索日历中的数学。

  师:同学们,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

  生:今天是9月6日,星期二。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看日历。

  师:好。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师点击,屏幕上显示9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生:9月1日是星期四。

  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生: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生:是星期六的有9月3日、10日、17日和24日。

  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飞飞。听听他说什么。(师点击,屏幕上出现一个小男孩,同时声音:我叫飞飞,我周六、周日休息。我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我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听了飞飞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飞飞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4天休息1天。

  生2:我知道了飞飞和我们一样,也是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的。

  生3:我还知道飞飞的母亲工作1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2天里有一个休息日。

  师:飞飞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园玩,他们可以选择哪一天?

  生迟疑,看日历。

  生1:他们可以10日去。

  生2:不对,10日飞飞的父亲不休息。

  师:我们可以在日历上做些什么,就可以很快很明确地知道飞飞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生:可以在日历中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用标记标出来。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来试试,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师点击,出现日历表以及日历表上方的一段话。)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生读:从9月1日算起,请用 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 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

  师:小组里讨论一下,怎么做可以又快又准确。

  (学生讨论)

  师:好,你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了,把相应的标记拖动到飞飞以及父亲、母亲相应的休息日里。

  生小组或自己操作。

  (师点击,转播某个小组屏幕上的内容)师:这是第三小组完成的。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这样想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所以是每4天就有1个休息日。第一个休息日是4日,第二个休息日就是8日,然后是12日、16日,依次类推。母亲是工作1天休息1天,就是两天有1个休息日,我们还发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双数。飞飞是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只要在周六、周日的这两行都标上√就行了。

  生2:我们发现父亲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

  师:你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飞飞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

  生:他们全家在4日、24日共同休息,所以他们可以在这两天一起去森林公园玩。

  师:在日历表中,我们除了能看到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之外,还可以看到什么?

  生:还可以看到飞飞和父亲共同的休息日、飞飞和母亲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母亲共同的休息日。

  师:现在你们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以及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输入到相应的圆圈图中。

  父亲的休息日 母亲的休息日 飞飞的休息日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 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生自己操作。

  (师点击,转播某小组的内容)师:这是第五小组完成的,帮他们检查一下。

  生1:飞飞的休息日,我们填的和他们组的顺序不一样。他们小组是按日期的先后顺序填的,我们是先填周六的几个日期,再填周日的几个日期。

  生2:老师,我们认为4日、24日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不能再作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了。

  生3:你说的不对。4日、24日既然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飞飞当然是同时休息了,也应该是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同时也是母子共同的休息日,还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呢。

  生4:我们同意他的观点。4日、24日是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师:真不错。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原来日历表中还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还想继续探讨吗?

  生:想。

  (师点击,出现一个单独的9月份的日历表。7、8、14、15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师:请仔细观察这四个日期,你能发现什么?

  生1观察片刻:老师,我发现7和8相差1,14和15 也相差1。

  师:哦,这个小朋友是横着来观察的。很不错。

  生2:我发现,竖着看,7比14少7,8比15少7。

  生3:我是斜着看的,7和15 加起来是22,而8和14加起来也是22,这两个和是一样的。

  师:你们太棒了!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再看一组数。

  (师点击,在日历表中又框住四个日期。)请你们想想,这组数还存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生观察片刻:老师,是的。横着看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相加的和相等。

  师:你们还想以哪组数来进行观察,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小组讨论。)

  师:四个数有这样的规律。那么9个数呢?(师点击,日历表中框住9个数:

  7、8、9、

  14、15、16、

  21、22、23)

  生1高兴地:老师,我发现了!横着看,7和8相差1,8和9相差1,下一行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行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7和14相差7,14和21相差7,其他两列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列相邻的两个数相差7。

  师:你很棒,孩子。

  生2:我也发现了,7和23相加是30,8和22相加也是30,9和21 相加也是30。

  生3:老师,7+15+23=45,9+15+21=45,8+15+22=45,他们的和相等。

  师:你可真善于观察。

  二、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日历表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以后再去研究好吗?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很多呢,请你们选择屏幕上的两朵花,每朵花后面都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看清要求,就可以进行操作了。

  (生自由操作。)(师转播某个小组的内容)

  师:这是第二小组完成的。我们先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观察到,父亲是一步跨三个台阶,所以父亲踏到的台阶数应该是3,6,9这样的数。儿子是一步两个台阶,所以他踏到的台阶是2,4,6这样的数。他们都要踏到的第一阶是第6阶,都要踏到的第二阶是第12阶,也就是父子都要踏到的台阶的数是6的倍数。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观察的怎么样?

  生2:他们说的很详细,观察地很正确。

  生3:我们还发现父亲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3的倍数,儿子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你们真棒。我们看看另一个有趣的问题。(点击,转播另一小组屏幕的内容)这是第一小组完成的。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观察到,1路车是每3分钟发一次车,所以从7时起,它发车的时间是7点03分,7点06分,7点09分,7点12分,7点15分,7点18分等这样。2 路车是每5分钟发一次车,所以从7时起,2路车发车时间是7点05分,7点10分,7点15分,7点20分等这样。1路车和2路车从7时起,同时发车的时间有7点,7点15分,下一个同时发车的时间是7点30分,他们每隔15分,会同时发一次车。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善于观察,还很会动脑筋思考。

  三、小结。

  师: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自由畅谈。

  生1:我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

  生2:老师,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并不枯燥。

  …… ……

  【点评: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师在本次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体会日历中包含着的丰富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友好的、互动的、朋友式的关系。】

时间与数学 篇13

  〖教学目标〗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时间与数学(二)”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情境。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同时提供了素材以及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1. 活动一是认识身份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身份证,但是从身份证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学生知道,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先让学生把自己家长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有利于学生了解身份证以及身份证的作用。

  2.活动二是帮助妈妈做家务,让学生先在家里把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这些活干一遍(因为可能有些学生这些家务只是见妈妈做过,而自己从来就没有亲身实践过),然后把自己劳动时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时间安排的实际问题。

  3.活动三是做实验。通过做实验,介绍人类水资源的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城市,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础。另外,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知和体验。有了这些基础之后,让学生根据父母的身份证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计算爸爸妈妈的年龄,并说一说身份证的作用;让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本中的第2、第3、第4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三年级学生年龄的不超过9岁,所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太强。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你的爸爸、妈妈介绍给同学们认识吗?请你把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身份证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们的年龄吗?请你说一说身份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组交流过之后各组选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证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证,以提供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把教材略加修改,改为通过身份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也会有一种自豪感。从而会更喜欢数学。)

  (二)活动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每个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妈妈时,都表现得非常自豪,可见你们是非常爱妈妈的。爱妈妈就要付诸行动,老师让你们回家帮妈妈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你们做了吗?在干这些活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把你们各自的活动记录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一说是如何安排这些工作的,怎样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小组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三:做实验

  这是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的小实验。

  1. 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漏掉一杯水用几分?一时漏掉几杯水?

  2.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几分(用整分计算)。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在盛满水的纸杯底部用大头针扎一个小孔,把纸杯漏水的部分正对着瓶口,把纸杯坐在瓶子上,并开始记时。注意观察纸杯里的水滴完所用的时间。

  在进行“纸杯滴水”实验的同时进行下面的内容。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几杯水?”,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一个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过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具体天数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数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数也不同,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同。)

  我们每个人一年需要这么大的饮水量,可见水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课件出示

  某地区因缺水威胁各种生物生存和生活的录像及图片。同时配录音“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离开了水人类就无法生存,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有多少人面临水资源危机吗?世界上有 80多个国家,20亿人口正面临水资源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正生活在缺水状况中。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看过、听过之后你有何感想呢?

  (设计意图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居住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3.反馈“纸杯滴水”实验所用的时间。

  4.让学生独立推算出1时、8时、1天漏掉多少杯水。学生交流推算的结果及方法。如果坏了的水龙头和这个水杯漏水的速度相同,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有什么想法?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今后你将怎样去做?

时间与数学 篇14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体会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创设了一家人休息时间的情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探索研究的材料,后面还配有相应的练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可以是:

  (1)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2)教师提出问题:哪天父母同时休息?哪天飞飞和父亲同时休息?请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3)指导学生将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应的圆圈图中。

  (4)引导学生根据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集合图表示出“父母共同休息日”“母子共同休息日”“父子共同休息日”“全家共同休息日”,并交流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奥数辅导”的影响,教师容易把这类问题的解决归结为“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要求学生“套规则”。这样做要求偏高、难度偏大、内容 “单调”,不利于学生学习,不宜提倡,更不能作为考试要求。通常情况下,像教材上的处理,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做得了,少数学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利用教材提供的9月份的日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规律,这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当年9月份的日历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加框的4个数有如下规律:横向,12比11多1,19比18多1;纵向,18比11多7,19比12多7;对角,11+19=12+18=30。

  请学生再换几组数进行观察,验证得出的规律。

  时间与数学(二)教学目标

  1、尝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研究的过程,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小红帮助妈妈做迎客准备,怎样科学安排时间,渗透统筹的思想;第二个活动,计算一个人一个月、半年、一年至少喝多少杯水,运用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第三个活动,进行科学小实验,计算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多少水,使学生接触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研究。教学时,要认真组织活动,培养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研究能力,初步感受一些数学思想。

时间与数学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学案分析北师大版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时间与数学(一)

时间与数学

听力中时间与数字题型解题要点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

听力中时间与数字题型解题要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时间与数学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