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精选15篇)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

  课例:

  苏教版第三册《有趣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说说岛上有什么奇异的现象?

  生自读课文,相互讨论。

  (投影出示一段话: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刮到海里,便逐渐地消失了。)

  师:我们一起来念念这句话,想想这里写了几种昆虫?

  生:写了三种。

  生:翅膀大的、翅膀小的、没有翅膀的。

  师:当大风吹来的时候,它们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展示课件)

  生在课件的感染下,自发地做出了各种动作。

  师:谁先来演示一下,再告诉大家,你都遭遇到了什么?

  生边说边表演,其乐融融。

  生:我的翅膀太小了,狂风一吹,我的小命就难保了,(说着往旁边一倒,面带恐慌的神情)想不到掉进海里,淹死了。(鼓掌)

  生:我是一只没有翅膀的昆虫,大风来了,我就躲在岩石下、草丛中,仍然可以继续爬行。(说着竟钻下了桌肚里…)

  生:我最自在。没有风的时候,我自由地飞翔;大风来的时候,我就飞到安全的地方。(一边说,一边用两只小手不停到煽动)

  ……

  思考:

  过去,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营造一种高度紧张、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排除各种外在因素,努力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及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需求上,并通过奖惩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但是,在以学习者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学习者情感、态度、意志的积极发展为价值的新课堂上,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习者充分感受到课堂中的安全、轻松、欢愉,从而释放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的情感因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

  这些,都在本课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教者亲切地提问,如“我们一起来念念这句话,想想这里写了几种昆虫?”无论是教者精心设计的课件,或者是教者努力创设的课堂情境,无疑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即课堂中教师的活动都应该服从并服务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创造。因为只有学习者的手脚不受束缚,才会闪现出他们的灵性与智慧;只有学习者的思想不受压制,才回迸发出他们创造的火花。这样才能实现积极有效地学习。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2

  一背景: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7课第二自然段。

  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学设计: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妈妈的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1] [2]  下一页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上一页  [1] [2]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3

  作者:陆彩霞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1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小记

  陆彩霞 发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之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之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3、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读懂词句之间的关系和意思。进行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卡、田字格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车”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存、研、较、达”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我们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请问你知道哪些科学家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他就是——

  2、(出示达尔文像)并介绍: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讲解)

  3、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是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7 有趣的发现

  4.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查找、观察后才看到的。)

  (2)你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有趣在哪儿?是谁发现的?他是怎么发现的?)  教师在相关的地方打上问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激发学生识字、读文的兴趣

  过渡:让我们轻轻打开书本,看看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1、请大家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一遍,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

  读第二遍时,要求: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点一下,根据课文想想它的意思。

  2、小朋友读得很认真,下面老师也想来读这篇课文,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师朗读课文)

  3、现在也请大家来把把课文读一读,好吗?(齐读课文)

  三、分自然段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过渡:大家读得真认真!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听了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英国 著名)这两个词语,你能读好吗?自己练练,指名读。(注意后鼻音和翘舌音)谁来说说“著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来代替?

  3)能把句子读好吗?齐读这一句。(读出著名的、让人尊敬的语气。)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达尔文怎么会那么著名呢?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1)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2)达尔文做了什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话,(点击第一句话变颜色: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女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小岛 考察) “小岛”是怎样的?点击看图片。(海洋里被水环绕、面积比较小的陆地。)什么是“考察”?(细致、深刻地观察)让我们把第一句话再来读一读。

  3)达尔文观察到了什么呢?接着来看第二句话,(点击第二句话变颜色: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男同学来读一读。达尔文究竟看到了什么呢?谁来说说?指名回答。(点击:要么……要么……)

  要么……要么……是什么意思?(只有两种昆虫,不是翅膀大就是没有翅膀,)

  4)我们大家都知道自然界中有很多的昆虫,它们的种类也很多,可是在这个小岛上就只有这两种,所以达尔文觉得——,能把这种奇怪的语气读出来吗?自己先练习一下。指导朗读。

  4、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两种昆虫,感到很奇怪,于是就去寻找其中的原因,他找到了吗?听老师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1)达尔文是怎么做的?(出示第一句话)什么是“反复”?“反复观察比较”又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说。

  2)是什么原因呢?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点击:生存 容易 逐渐 消失)理解词语的意思。

  3)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有什么意义呢?齐读这一段。注意长句的停顿。

  2)(点击词语:研究)理解:(探求事物的真相、本质)

  6、现在请小朋友把整篇课文读读吧。齐读课文。

  四、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过渡:课文我们小朋友已经读完了,还认识课文中的词语老朋友吗?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有趣  一百  著名  小岛  考察  反复  达尔文

  比较  因为  淹死  生存  容易  研究   而

  生字小朋友也想看看你们是否认识它们,瞧,它们也来了。

  2、出示本课生字:(抽读、开火车读。)

  百  达  文  反  较  存  容  易  研  究

  3、指导书写

  1)请学生看书上“存、研、较”的笔顺。

  2)师示范书写,学生一边看书,一边看黑板。

  达:先写“大”,把最后一笔捺变成点,注意先写“大”。

  存:半包围结构。和熟字“在”比较。

  研:左窄右宽。石字旁中的“口”写在左下格,右边“井”的两横写在横中线上面。

  较:左窄右宽。把“车”的横写成提,右边“交”的撇要注意避让,捺脚可以舒展一些。

  4、学生在书本上描红,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第一课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合理有效地安排好第一课时”。那么我觉得第一课时,肯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正确。因为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第一课时就要读得扎实,读得有层次。所以,我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通读顺课文,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遍是把生字词语的音读准,并且自己想想词语的意思。在初步理解课文时,也采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由读,再读给同桌听,学生自主读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但是在教学第一课时,引导孩子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时“这个词语什么意思?”这个问题问太多了,没有换一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词语的意思。有的词语理解也不到位,还有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比如我要让学生理解“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要么……要么……”换个词语等,自己觉得很简单,想学生应该回答出来,可是结果学生的答案却在我的意料之外,说明自己在备学生这一头还还欠缺了一些。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4

  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

  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

  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

  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案: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

  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7

  《有趣的发现》课后小记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对海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观察,发现岛上的昆虫体形特点很奇怪: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那么那些翅膀小的昆虫到哪儿去了呢?他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昆虫的翅膀决定了它自身的生存与消亡,这就是“有趣的发现”。

  课后有一道复述课文的题目,这次我改变了以往背诵式的复述,尝试了课本剧表演后再复述课文,发现效果很好,学生印象深,兴趣浓。

  剧中人物

  大风   

  没有翅膀的昆虫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  

  翅膀小的昆虫   

  达尔文

  话外音(由学生朗读):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

  开始表演:

  “大风”呼呼地刮起来了,这时“没有翅膀的昆虫”赶快爬开,躲起来。“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张开翅膀,用力扇动,顶住了大风。“翅膀小的昆虫”则扑扇了几下,就被风刮到海里去了。

  这时,“达尔文”问“没有翅膀的昆虫”:“你怎么能生存下来呢?”“没有翅膀的昆虫”答:“我不会飞,不大可能被风刮走,所以我还能住在岛上。”“达尔文”又去问“翅膀特别大的昆虫”,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说:“我的翅膀特别大啊,能顶住大风。所以我生存下来了。”这时“翅膀小的昆虫”在大海里扑腾,“达尔文”问它:“你的同伴呢?”“翅膀小的昆虫”说:“它们翅膀小,飞起来后被风刮到海里淹死了。我们都要离开这个小岛了。”

  对表演的评价:

  表演“大风”的学生很卖力,用力地吹。

  表演“没有翅膀的昆虫”的小朋友把小手缩到身后,而且在风吹的时候迅速爬开,还准备躲到洞里去。

  表演“翅膀特别大的昆虫”的小朋友张开双臂,用力扇动,让人感受到他在用力顶住大风。

  表演“翅膀小的昆虫”的孩子则可怜巴巴,蹲在他当作大海的地方,装作垂死的样子。

  表演“达尔文”的小朋友总结了一句话:“我明白了,原来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啊。”

  接着让学生复述课文,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在哪里?那么那些翅膀小的昆虫到哪里去了呢?这时,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深刻,很快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思路把课文复述了下来。

  反思:

  课上完后,觉得用课堂表演这种方式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深,孩子上课的情绪明显高涨。把表演带入课堂,是调动学生热情、感悟课文内涵、拓展课外内容的有效手段。学生在扮演之前先要熟知课文内容,有条理地把课文的内容、故事情节记下来.这其实是促进了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组织即兴表演,是他们所期盼的。因此,他们会积极参与,并在充分展示自我的过程中,琢磨课文、推敲课文、体会情感。由此可见,表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在表演中便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边看、边听、边思,又有过程的表演展示,便能顺利作答,这是老师的讲解所不能达到的。对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本来是老师要费力讲解的,可以尽可能通过老师的“演示”或学生的“表演”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感知,其效果也会大大优于老师的抽象讲解。课堂上采用表演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表演才能只是附带的功能。课堂表演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自己的才华。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提问:达尔文是谁?

  (他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是一位的科学家)

  2、什么是?你能换一个词来代替它吗?

  (有名,对,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他第一个对生物的进化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了上帝造人的谎言。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对生物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着他的名字,这就是)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达尔文的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插图,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

  2、简介太平洋:它是世界上的海洋,面积达17968万平方千米。

  3、什么叫“考察”?(就是观察、调查)

  4、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个小岛?

  (四周是望不到边的海洋,达尔文站着的地方是一片陆地。所以这是在一个小岛上。)

  5、那么,小岛上的气候怎么样?(经常刮大风)

  你怎么看出来的?(花草树木在风中摆动得很厉害,海上的风浪也很大)

  6、他考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研究昆虫)

  对,他面前就飞舞着许多大蝴蝶。那么。他在这个小岛上发现了什么现象?

  (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7、达尔文觉得很奇怪,你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大家讨论讨论

  (讨论后小结:除了“翅膀特别大”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就没有翅膀小一点的昆虫,这不是很奇怪吗?)

  8、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要么``````要么``````”两个连在一起用,表示在这两中情况中选择,你可以说一句这样的话吗?(如:我每天早晨起床,要么读书,要么背诗。)

  9、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去看一看达尔文有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用笔标出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2、指名分句朗读

  3、出示一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讨论后小结:第一句只是说了这么一件事,到底这项工作是容易还是困难,并没有说具体。第二句中的“许多”告诉我们达尔文捉的昆虫数量多、种类多。“反复”说明他观察比较了很多次,非常认真。“终于”说明他研究的时间很长,克服的困难很多,很不容易。)

  4、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他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爱动脑筋。)

  5、达尔文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请读下面的三句话,看看介绍了几种情况。

  (一边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一边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

  翅膀刮大风结果

  没有的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特大的能顶住能生存下来

  小的顶不住逐渐消失

  (讨论讨论“不大可能、很容易、逐渐”等词语的含义)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讨论;你能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什么?什么样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8、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段有几句话?(只有一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象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你觉得达尔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四、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有哪些的科学家和他们的伟大成就?

  五、作业

  1、练习复述课文

  2、准备好有关科学家的一个小故事,下堂课开一个小故事会。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7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请你们用眼睛仔细的观察一下电教室,与以往的教室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我发现………我看到………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你们的眼睛发现了许多相同、不同的东西。英国有位科学家通过观察研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发现”——— 引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人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可贵的是能提出问题,你能从“有趣的发现”这个课题中发现问题吗?

  生:发现了什么东西?有趣在哪里?

  生:是谁发现了这个有趣的发现?在哪里发现的?

  生:“有趣的发现”有什么用?怎样发现的?

  ………

  师:大家刚看到课题就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相信在读了课文以后会有更多的发现。

  只要你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好了,你就能发现刚才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并观看课文的动画欣赏,以加深印象。)

  ………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是一篇知识性较强的科普短文,如何使学生充满兴趣的投入学习,这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首先考虑到的问题。

  (1)联系实际,启发观察,发现“变化”

  在课文的导入部分,我联系学生身处的环境,启发他们观察比较,发现与以往不同的地方。从课堂情况看,学生观察很仔细,发言也积极,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顺着学生的话语,我又自然的把话题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上。

  (2)紧扣课题,设疑激趣,发现“问题”

  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提出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我觉得这既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检查学生通过预习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成了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灌输的容器”。

  (3)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发现“真知”

  当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时,他的学习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是真正在读书,问题的答案也许不同,这源于学生独特的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验阅读的乐趣,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8

  抓住关键词语  精读课文

  ——苏教版教材第三册《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旁“车”字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由老师问向学生问转变。让学生通过读书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尊重学生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有趣”的意思。鼓励学生读题目质疑:是什么有趣的发现?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指导认读生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师再相机补充达尔文的资料。读好“著名”。换词“有名,闻名”等理解达尔文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

  四、指导写字。

  第一课时(详案)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有趣发现。

  2.指导学说读好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从而领悟适者生存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 复习。

  1. 听写生字词。

  2. 填空:达尔文是(  )年前(  )国著名的(   )。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1. 老师:有一次,达尔文出去考察,来到了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达尔文是在哪儿,他在岛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奇怪的现象呢?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3.指明学生回答,交流,理解:“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出示句子,再指导读句子,突出“要么……要么……”指导理解岛上的昆虫只有两种形态,不是翅膀特别大,就是没有翅膀,没有第三种形态的。

  4.指导句式练习:      要么       ,要么                。

  5.如果你也在考察的队伍中,你看到这现象,你会觉得怎样?指导读好“奇怪”一词。

  【设计意图:本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1.老师:达尔文看到这奇怪的现象,是怎样做的呢?

  2.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标出一共有几句话,用符号标明。

  3.指导理解:

  (1)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许多、反复、终于”认识达尔文做研究的认真态度,以及感受他做研究的刻苦精神。(你猜猜达尔文会捕捉多少虫子,怎么捕捉?为了找到有力的证据,达尔文一词又一次进行观察考证,反反复复若干次。)

  (2)经过反复的研究,达尔文找到答案没有?答案是什么呢?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一找,并用“   ”画下相关句子。

  (3)指明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句子,再指名分句子朗读,说一说每句话意思。

  (4)模拟表演,理解句子。

  学生分成三大组,一组翅膀特别大,一组翅膀小,一组没有翅膀。

  老师扮成猛烈吹来的狂风,吹向第一组:第一组学生不动,老师问:你们怎么还没有掉进大海里去?第一组回答:我们翅膀大,能顶住大风,所以不会被你吹走的。

  类似方法吹向第二组第三组,帮助学生感受小翅膀的顶不住大风,被吹进大海,而没有翅膀的根本没有飞行,藏在地上草丛里,自然也不会被吹走。

  (5)学生再次回忆,老师板书,帮助学生深刻识记:

  翅膀小的  顶不住大风                   淹死

  翅膀特别大的  顶住大风  生存下来

  没有翅膀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来 

  4.指导学生朗读时对翅膀大的昆虫和无翅膀昆虫能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而感到高兴,对小翅膀的昆虫因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

  5.指导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课题中的“有趣的发现”。老师简要介绍:适应大自然的就活下来,即所谓适者生存。

  【设计意图:达尔文又怎样找到答案的呢?答案又是什么呢?紧扣这两个问题,课堂以读为主。学生在读中能得到情感体验:对翅膀大的昆虫和无翅膀昆虫能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而感到高兴,对小翅膀的昆虫因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师生模拟表演,是让学生结合已经获得的语言经验对已经熟悉的课文内容进行的个性加工,进一步得知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能否适应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1.这一次太平洋的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达尔文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吗?老师谈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正是从达尔文的这次研究开始的,所以这个发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播放图片,了解达尔文的科学研究进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科学研究故事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科学。】

  板书:

  翅膀小的  顶不住大风    淹死

  翅膀特别大的  顶住大风  生存下来

  没有翅膀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来

  适者生存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9

  一、教材简析: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有趣的发现”这一标题,中心词是“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含义是“发觉”,如发现大路上车来车往;在科学研究领域,它的含义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标题中的“有趣”,是用于修饰“发现”的,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或喜爱。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要发达得多。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可以起到深入理解书面文字的效果。

  三、教学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巩固10个生字、8个词语及1个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昆虫图片,配以悠扬的乐曲,之后我请孩子们想想自己想做岛上的哪种昆虫,为什么。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二)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内驱力,驱使学生冲破现有时空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遥远的意境中。在《有趣的发现》的教学中,理解“考察”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达尔文在岛上观察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在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这样,学生就能熔入到那一场景中,更好地领会词语的意思。

  (三)情感的升华

  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安排了一个环节:看谁能把达尔文感到奇怪的感觉读出来,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在孩子们的情感和课文情感多次发生共鸣之后,孩子们已经完全置身于情感世界,和达尔文一样充满了好奇之心。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0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更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达、文、反、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3.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求: 德: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只识不写,理解  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进行词和句的训练。

  教学方法: 紧扣课文主线“有趣的发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学本课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简介达尔文和《进化论》.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的,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2.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2)出示第3,m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第二、三、四句。

  (3)指名试读课文。

  、 范读课文。

  三、 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

  2、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3、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4.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5、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读。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6、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2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p“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教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7 有趣的发现。

  2、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要求:(1)标好小节号。(2)读准生字字音。(3)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出示下列词语)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指名带读,正音后,再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2)去拼音后,指名带读这些词语,开火车读。

  (3)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读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评议。

  3、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3、引导: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4、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5、齐读这个小节。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读一读,巩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样记住每个生字的?指导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上下结构——容、易、究。

  左右结构——较、研。

  半包围结构——达、存。

  3、指导书写: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5、集体书空这些生字。

  6、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3)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总结课文,使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3、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指名朗读课文。

  2、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二、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同座位练习复述课文,互相纠正。

  5、指名试着复述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综合练习”本。

  2、课后完成《同步测试》。

  课堂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

  究 (  ) 观 (  ) 校 (  ) 白 (  )

  穷 (  ) 现 (  ) 较 (  ) 百 (  )

  二、一字开花。

  反 (  ) (  ) (  )

  容 (  ) (  ) (  )

  存 (  ) (  ) (  )

  研 (  ) (  ) (  )

  三、生字回家。

  石            

  亻            

  忄            

  阝            

  板书设计:

  7 有趣的发现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4

  (一)设计意图和思路:

  我所执教的《有趣的发现》一课,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活动主题一:我发现……的第一课时。

  1、设计意图:

  本节课,所有的活动环节都围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为主线开展。让所有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不仅感受到快乐,而且使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2、设计思路:

  一开课,我播放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爱看、爱唱的《蓝猫淘气三千问》的主题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于是,卡通形象蓝猫就作为学生的好朋友出现了。

  为了让学生知道,要想寻找到有趣的发现,就要从认真观察开始。于是我采用了“比眼力”的游戏导入,充分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游戏,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从潜意识中已经感受到: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有趣的发现。

  在活动过程中,我共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讲讲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观察实物找发现和大自然探秘。这三个环节,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不仅让学生有充分活动、观察的时间,还有静下心思考、交流的空间。

  在“讲讲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从观察身边的一些小小的现象开始的。课前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通过亲自动手查阅、课堂上的交流,科学家的故事会给学生以启迪和信心,并能激励他们进一步去研究这些现象。

  有了这种意识,就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我设计了蓝猫送礼物,观察实物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创设一种神秘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发现的欲望。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些花、鱼、乌龟、标本都是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课堂上引入了活物,更能激起学生们观察的兴趣。学生们将观察到的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发现: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并且也从发现中感受到了快乐。让学生在乐中学就是这节课的主旨。

  为了将学生发现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于是设计了第三个环节“大自然探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将难变易,我再次邀请了蓝猫。让学生们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主动讨论研究自己小组想去发现、探究的领域,然后跟随蓝猫共同乘坐热气球去寻找有趣的发现。在小组交流中,加强了组组间的合作,这样让学生可以从同伴那里了解到更多有趣的发现。在汇报时,小组采取了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汇报。有集体的、一人代表的等等。小组间不仅有合作,而且还有竞争。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充分地表达了出来。这时候,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发现的准确性,对错误性的知识予以纠正。

  为了进一步延伸,我将问题走入了生活,提出了“你在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有趣的发现?”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让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是《品德与生活》学科的目标。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并且养成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整节课,在蓝猫的陪伴下,学生们度过了快乐的40分钟,教师也从学生的发现学到了知识。

  (二)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 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2)有好奇心,喜欢问各种问题,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2、行为与习惯:

  (1)初步养成爱提问的学习习惯。

  (2)乐于参与小组的观察、讨论活动。

  (3)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发现。

  3、知识与技能:

  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4、过程与方法:

  (1)体验观察实物、发现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发现。

  (三)分析学情:

  二年级段正是学生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年龄特点,我校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学生们已经具有最初步的观察、分析和审美能力,能从自己的直观观察中,寻找到有趣的发现,并能较好地进行口语表达。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能较有组织地进行讨论、交流。但本班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方面还需加强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的歌曲,让学生跟唱,提起课堂气氛。

  2、做游戏:比眼力。

  师:看样同学们都很喜欢蓝猫。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两幅蓝猫图片。让我们来比比观察力,以小组为单位,用最快的速度找出两幅图片上的四处不同,看哪一组找的最快、最准确!(集体交流,进行反馈)

  [小结]同学们,看样通过观察,我们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蓝猫共同去神秘的世界,寻找更多有趣的发现吧!(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二、活动过程:

  1、讲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师:同学们,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开始的。蓝猫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科学家小时候的图片,谁愿意把你认识的、知道的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介绍给大家?

  (1)学生介绍

  (2)介绍其他的科学家

  [小结]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2、观察实物,发现现象。

  师:今天,蓝猫为我们每个小组都带来了礼物。这些礼物都藏在了桌子的后面。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上来拿。现在就请大家认真观察,看看从蓝猫为你们准备的礼物中你又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1)小组观察、交流。

  (2) 集体交流。

  (3)谈感受:通过观察,你们寻找到这么多有趣的发现,谁想说说自己现在的感受?

  [小结] 从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出,观察和发现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现在就让我们与蓝猫共同乘坐热气球,将快乐放飞,进一步去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吧!

  3、大自然探秘。

  师:蓝猫会带大家去神秘的海底世界、动物王国、植物园和神秘的天空遨游。现在用最快的速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去哪里

  (1)发气球,确定分组。

  (2)小组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3)小组汇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汇报。

  [小结]同学们通过小组间积极的合作,寻找到了那么多有趣的发现,团结合作的力量就是大!并且这些有趣的发现,让我感到惊讶!

  4、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发现。

  师: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呢?

  (1)学生集体交流。

  [小结]通过交流,我发现我们同学都是生活的有心人。

  三、活动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我和蓝猫共同祝愿大家:只要你们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现象,不懈努力,都会成为世人瞩目的科学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基本按照课前的设计思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贯穿整节课的蓝猫卡通形象成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主动力。

  一开课的《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歌就给学生一种新奇,激发了他们探求的欲望。我认为随后的“观察实物,发现现象”这一活动环节是我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活物的引入,不仅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而且真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实物上,让学生们可以从眼前最实际的东西中,寻找到他们有趣的发现。这些实物是以“蓝猫送礼物”的神秘方式呈现出来的。神秘、新奇、有趣,这些都为本环节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我采用了学生们喜欢的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一个个有趣的发现说给自己的同伴听,通过与学生们的近距离的接触,我听到了一个个“唏嘘”的惊叹声,看到了一张张开心的笑脸,这就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他们喜欢这些动物、植物、标本,喜欢这种自由的活动方式。课堂中,我拿出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观察、发现、讨论、交流。在小组汇报中,每个小组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有的小组长代表汇报,有的派两名同学汇报,有的小组组员轮流说……实物投影的显现与学生有趣发现的有机结合,为课堂增色不少。小组汇报方式的选择,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汇报,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学生小组学习方法的总结和交流。

  在评价方式上,为了奖励学生,我将蓝猫卡通标志作为奖励,谁积的标志越多,说明谁就离科学家的目标越来越近。在语言评价上,我力争使评价方式多样、评价语言丰富。我对每个学生的发现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以鼓励性为主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我对学生说:“你的发现真令我震惊!”“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我从你的发现中学到了知识!”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从评价中享受到快乐。

  在板书设计上,我将蓝猫卡通形象作为主角,将学生在最后总结出的一些发现的方法、途径写在了黑板上。这样不仅与上一环节紧密相连,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活泼与新奇。

  从整个活动的组织中看,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就在“大自然探秘”这一环节上。从前面观察实物这个小点展开,向更大的领域延伸、扩张,学生发现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毕竟这一环节学生所发现的是学生心目中的、生活中所了解的,要通过学生抽象的想象去感知。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由于前面课堂上时间把握有些误差,所以这一环节就比较仓促,学生们未能在充足的时间内将自己的发现充分表达出来,只是一些表面上、肤浅的认识,因此这一环节的小组合作就没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学生的发现也没能进一步的深入下去。为了给下一课时作好铺垫,这一环节应该让学生将知识领域扩大,将知识面拓宽,并将这些较抽象、存在于学生脑海中未能呈现在面前的事物与实际生活更好地联系,而且这一环节学生们有趣的发现,也逐渐向科学化、合理化方面靠拢。

  因此,通过这节课我认为,小组合作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真正起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方法,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课后点评:

  课后点评:

  《有趣的发现》一课,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活动主题一:我发现……的第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巧妙地设计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培学生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兴趣,从中享受创造带来的乐趣。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vcd片,“星星眨着眼,月亮像问号,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彩虹来架桥……”通过让学生边听主题曲边看画面,使学生置身于广阔而又神秘的宇宙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趁热打铁,出示了两张蓝猫的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快速找出两幅图片上的不同之处,学生兴趣盎然,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创设情景,善于发现。

  学生在了解了科学家小时候故事后,对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信心。接着教师将蓝猫的礼物:游动的金鱼、爬行的乌龟、色彩鲜艳的盆花等分发给学生,“你仔细观察后又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更加高昂,纷纷将自己的新发现与教师、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拔,将观察的方法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发现问题的方法,了解了事物特有的现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发现的品质。

  三、贴近自然,深入研究。

  在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基础上,教师将学生的视野引领到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明白,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都具有规律性,这都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去研究。因此,教师设置了“大自然探秘”这一环节,用小组学习方式对“海底世界”“动物王国”“植物园”“神秘太空”四个板块,让学生将自己在平日学习中搜集和积累的知识、看到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教师注意进行适时点拔,总结出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不同方法,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联系生活,勇于探究。

  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这一问题的抛出,又引起了小小的波澜。学生将自己平日里看到的现象进行了交流,教师不时的追问,及时的鼓励,让学生感到自己观察了解的浅显,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究的欲望。

  五、大胆创新,提高效率。

  在进行生活中的发现这一环节时,学生将看云识天气及动物是如何歌唱的等等现象,进行了集体交流,这部分内容正是教材中出现的,正因为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避免了在课堂上浪费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方面。如:有的小组成员在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时,其他同学不注意听、看或提问,大大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总之,本课的设计很好地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紧紧围绕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趣”中动,“趣”中学,电教手段地合理应用,更使课堂设计锦上添花,使学生在发现中体验到了不断探究的乐趣。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篇15

  教材解读:

  课文记叙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仪发现的重要意义。全文共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综观全文,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课文将二者融为一体,在有趣的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复述课文的难点所在。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第二自然段中“要么……要么……”句式和第三自然段中的因果关系复句并试着仿照例句说话。

  资源利用:

  相关材料

  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著名博学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代表著作《物种起源》。达尔文生于医生家庭,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收集贝壳和动物标本。1831年底,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每到一处,他总是认真进行地考察。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以后,达尔文还发表了几部有关进化论的重要著作,对生物学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学生经验:

  动物,相信对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昆虫,看看有没有新发现,以激起对课文内容的共鸣。学生对达尔文了解甚少,但对“科学家”这个概念已存在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因此,教学是可从“科学家”这个概念出发,来引领学生了解达尔文的具体形象。

  目标预设:1、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写端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3、初步领悟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初步领悟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图片、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

  谁能读好“有趣”?指名读再次齐读。

  教师引读: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那他发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学生回答,

  随机出示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教师划出“要么”,“要么”,“奇怪”。

  3.你能不能给“要么”换的词呢?指名回答(或者)

  4.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把奇怪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三、精讲第三自然段

  过渡:那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学习了第三自然段就知道了。

  1.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课文写了几种昆虫?它们的结果怎么样?)

  名称

  原因

  结果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将图片(翅膀特别大的 没有翅膀的 翅膀小的)与卡片(生存 消失)贴在表格相应位置

  3.那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结果的呢?再次读课文,同桌之间说一说。

  4.集体交流,教师随机贴卡片(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 顶得住大风 顶不住大风)

  5.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一种昆虫的结果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6.现在我们来当一回这昆虫,好不好 ?女生做没有翅膀的昆虫,男生做翅膀小的昆虫,翅膀大的昆虫我们一起来读。(全体起立,边做动作边读)

  7.那达尔文是不是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从哪儿知道的?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句子: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他花了很长时间?指名回答,教师划出“反复”“终于”

  8.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看来达尔文为了找到答案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我们小朋友在学习上也应这样,才有所收获。

  9.现在哪个小朋友能将这3种昆虫的结果以及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完整地说一说。

  指名回答。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读:这就是有趣的发现,为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齐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卡片:

  容 易 研 究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书写是有什么要注意的),请告诉大家。

  集体交流

  2.组词

  3.描红

  六、作业

  完成《习字册》中的容,易,研,究 四字的描红,仿影,临写

  课堂实录:

  有趣的发现

  一、引读导入: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

  谁能读好“有趣”?指名读再次齐读。

  引读: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那他发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教师出示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划出“要么……要么”,“奇怪”。

  3.师:你能不能给“要么”换的词呢?

  生:可以换“有的”,变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就没有翅膀。”

  师:还有吗?

  生:把“要么”换成“或者”,“他看到岛上的昆虫或者翅膀特别大,或者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4.师:谁能把这句话读好?读出奇怪的语气。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相关文章:

《有趣的叫声》教学设计

《有趣的手影》教案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有趣的磁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有趣的声音世界》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有趣的机器人导游》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有趣的颜色》(大全4篇)

小学生二年级寒假作文《有趣的一天》200字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有趣的图形》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趣的发现》片断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