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微信扫码分享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精选15篇)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厦──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埋木匣部分讲了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木匣及木匣里有哪些东西,为什么埋木区和怎样埋木匣的。挖木匣部分讲 4年后,妈妈顺利挖出了自己埋的木匣,开始科利亚按原来的步数没有挖出木匣,经过认真思考后改变了步数,挖出了本匣。最后一段讲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懂得“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的道理。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课文在描写科利亚思考过程时,层次非常清楚,合情合理,富有逻辑性,令人信服。首先他从妈妈的大木匣没有丢、还在原地得出三个结论:他的小木匣也不会丢,而且必在原地,妈妈是成年人,步伐的大小一般不会改变。为什么没有挖出来,他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经过认真思考,他明白了:时间过去4年,自己的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埋木匣时从家门口向前走10步,现在只需走5步。他按这样的思考做了,果然挖到了木匣。从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中,科利亚懂得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二是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二者均为教学的重点,后者是教学的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2

  紫微中心小学   沈蕴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1、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哪些内容?

  b层学生回答。

  研读课文,

  感悟语言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一读,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要求)

  ⑴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

  ⑵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⑶从这些动词,你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读读,思考问题。(出示要求)

  ⑴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⑵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读句子;b层学生说表示动作的词;a层学生回答科利亚为什么这样做和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说用得最多的词是什么;a、b层学生说从“挖”字里读懂了什么。

  抓住关键,

  引发思考

  1、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一读,你能否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并讨论: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存在哪些原因?

  2、教师总结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读句子;b层学生说说科利亚当时想些什么;a、b层学生推断原因。

  细读探究,

  讨论排除

  1、再读课文,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2、引导讨论三种可能性。

  ⑴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教师小结: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⑵讨论第二种可能性:

  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出示句子: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从中你又  找到什么依据?

  教师小结:从妈妈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数步法是管用的。

  ⑶讨论第三种可能性:

  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

  3、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⑴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科利亚一家离家出走的句子。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⑵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思考问题。

  2、交流:

  ⑴读课文,找出句子,思考问题,a、b层学生回答。

  ⑵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c层学生回答妈妈用了什么方法;a、b层学生回答。

  ⑶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c层学生回答。

  3、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同桌互相讨论。

  ⑴c层学生读句子; a、b层学生想象四年的变化。

  ⑵a层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并作出解释。

  结合生活,

  深化道理

  教师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个自然段。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全班齐读。

  b层学生说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a曾学生说说自己周围有哪些变化。

  拓展延伸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

  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尝试小练笔。

  2、全班交流、评议。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木匣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木匣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  得:  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3

  一、说教材

  《科里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讲述的是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告诉了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发”来讲的。科里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样思考的,科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的重点。科里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的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说课时安排

  本课课文篇幅较长,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针对本课叙述顺序清楚的特点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字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埋木匣”的内容。第二课时理解 “挖木匣”及从中“得到启发”的课文内容。

  三、说目标

  下面仅就理解理解 “挖木匣”及从中“得到启示”这一课时进行说课。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习惯。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五、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说、读、画、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的氛围,很愿意和老师一起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得文章与变化有关系, 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且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意图:通过复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入新课学习,体现课文整体思路。)

  二、学习第二段

  1、在挖木匣时,妈妈和科利亚各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意图:采用对比的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

  2、重点分析、理解、朗读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的句子。此环节教学通过重点理解词句、指导朗读。

  (意图: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采用分角色的方法学习9、10自然段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11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是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分析出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边读边找出科里亚想出的挖不到木匣原因的句子,读后指名说出句子,然后通过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意图:在学生读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科里亚第一次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这样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

  5、学习12自然段,让学生理解“果然”的意思。

  6、体会科利亚是什么样的孩子?

  三、通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科利亚从这件事中明白的一个道理。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意图:将语文学习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体现“生活第一”的思想理念。)

  五、作业    

  学习的时候,我们在长大,玩耍的时候,我们在长大,甚至睡觉的时候,我们在长大。生活中,往往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现在请你以《变》为题目把这件事写写吧。

  (意图: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明白自己起变化了。)

  六、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         步子小

  挖         步子大

  受到启发          一切都在变化

  (意图:这样设计板书简明扼要,条理分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摆在学生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4

  一、说教材

  《科利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15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步子小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4.联系实际生活懂得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生字词卡片领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词。

  2、采用朗读默读对比读读读画画等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

  3、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按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科利亚的五岁相片,生字卡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预习探究

  1、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相片)孩子们,认识他吗?是的,通过预习你们已经跟他很熟悉了,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板书“科利亚的木匣”,给匣注音,指导学生读准。)

  一般来说,木匣是什么样子的?用纸做的匣子叫什么?那么科利亚的木匣究竟有什么奥妙呢?那到课文中去找吧。

  2、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次放开声音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几点: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注意一些多音字的读音。

  ②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帮老师完成板书,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木匣——木匣——

  并思考这些内容分别是课文哪几段写的?

  1学生在老师的导入中认识了科利亚,学会了“匣”字,增加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2学生进入课文学习情境,初读课文,自读字词。

  结合问题,边读边思考。

  1三年级孩子的年龄是九岁,大致和科利亚同岁。出示五岁的科利亚照片是为了引发学生对小时候的'回忆。对“匣”字的扩词,是为了加大学生的词语积累,并从实物或具体的语境中感悟匣的意思。

  2三年级孩子的课前预习能力还是比较弱的,需要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预习。

  二、合作

  交流检查交流:

  1.卡片出示三个认读的生字词,采取领读抢读的方式来识记。重点指导“盛和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匣”字学生容易读成“甲”,再次强调。

  2.课文讲了科利亚和木匣之间的什么事?集体填空,讨论。

  3.同桌分段读通课文。

  1、通过多种形式学生正确品读生字,区别多音字。

  2、交流中学生大体说出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完成填空,得出:1——3自然段描写埋木匣,4——12自然段写挖木匣,最后一段写受到启发。

  3同桌互检课文的朗读情况。

  通过完成问题,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互助互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6

  学习目标:

  ★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四、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二、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③给生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

  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6、科利亚的木匣

  埋 挖 受启发

  人长大 步子变大 一切在变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7

  教学内容:《科利亚的木匣》(语文人教实验版)第五册

  课例实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将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故事的题目是……(师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木匣是什么东西呀?

  生:是木盒子。

  师:你真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能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师:要读懂这个故事,必须先闯字词关,准备好了吗?先开哪列火车?

  (生纷纷踊跃举手)

  (师出示生字卡,生开火车读生字,读对的全班跟读,读错的指名帮助正音)

  师:火车顺利地到达终点,有的火车还开得挺快的呢!现在我们把字娃娃带到词语 里来读读吧!

  (师出示课件,生齐读生字词)

  师:“免得”“懂得”的“的”应该读轻声,请同学们再把这两个词语齐读一遍。

  (生读“免得”“懂得”两个词语)

  (课件出示多音字)

  师:谁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或短语。

  (指名读)

  师:你们真棒!都读对了!老师送你们每人一个大拇指。

  (师送给学生“大拇指”,全班齐读那三个词语或短语)

  三、初读感知,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就请你们赶快打开书本,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就请你们在文中的空白处画上问题泡泡吧!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课文讲科利亚埋木匣的事。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2:还写科利亚找到了木匣。

  师:科利亚什么时候埋下木匣?什么时候找到埋下的木匣呢?

  生3:科利亚四年前埋下木匣,四年后又挖到了木匣。

  师:很好!四年前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什么时候?

  生4:战争开始的时候。

  师小结、板书:            战争开始              埋木匣

  四年后                  找木匣

  师:同学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吧!

  生1:老师,什么叫手锯?

  师:老师这儿刚好有图片,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手锯”图片)

  师: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斧头”“冰鞋”图片让学生认识。)

  生齐答:斧头、冰鞋。

  生2:科利亚为什么要把木匣埋起来?

  生3:因为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里来了,东西不能都带走。

  生4:法西斯是什么?

  生5:是一座城市。

  部分生答:不是。

  生6:是一个人。

  师:也不是。法西斯是德国侵略者的代号。

  生7:这场战争是怎样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不错。老师送你个“大拇指”。

  (送给生7一个“大拇指”)

  师:是这样的。这场战争指苏联的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苏 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生8:老师,我想提个问题。为什么科利亚走十步找不到木匣,妈妈走三十步却能找 到木匣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老师送你一个“大拇指”。谁能解答?

  (送给生8一个“大拇指”)

  生9:因为妈妈过了发育期,个子不会长高,步子也不会再变了。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老师同样送给你一个“大拇指”。

  (送给生9 一 个“大拇指”)

  生10: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改为“科利亚挖木匣”?

  师:哎呀!连老师都不会想到提这样的问题。你可真会思考!

  生9:老师。我知道。因为课文除了写科利亚挖木匣,还写到他埋木匣。如果以“科 利亚挖木匣”为题,那就不完整了!

  师:真是了不起。老师由衷地称赞你们,问得好,答得妙,每人各得一个“大拇 指”。

  (送给生9、生10每人一个“大拇指”)

  (生情绪高涨,踊跃举手要求发言)

  师:还有一些同学要发问,你们暂时把问题存起来,先帮老师解决个问题,行吗?

  (课件出示: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师:自己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然后到小组内和其它同学交流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三、突破重点,感悟交流。

  师:谁先来说说。

  生1:科利亚是通过认真思考找到木匣的。

  生2:科利亚量了五步找到木匣。

  师:你们回答得都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利亚是怎么思考的?

  (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的内容,齐读)

  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和我做个跨步比赛。谁愿意?

  (生踊跃举手,点一名学生上台)

  师: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请你按平时走路的步子向前走十步。老师也走十步, 下面的同学一起数。

  (生和师一起向前走10步)

  师:从刚才的演示,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1:老师十步走得比较远。

  生2:老师的个子高,步子大,洁兵的个子矮,步子小。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科利亚就是这么想的。战争开始时,科利亚从家门口 向前走几步埋下木匣?

  生齐答:十步(师用“脚印”演示)

  师:当时他的步子怎样?

  生齐答:步子小。(师板书:步子小)

  师:四年后,科利亚的步子怎样?

  生齐答:步子大一倍,(师板书:步子大一倍)

  师:所以现在只要走几步就可以找到木匣呢?

  生齐读:五步。(师用“脚印”演示)

  师:最后科利亚有没有找到木匣呢?

  生齐答:有。

  师:文中哪个词语说明结果和他想的一样?

  生:果然。

  师:很好。请同学们一起把第十二自然段齐读一遍。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第十三自然段,齐读)

  师:是啊,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板书: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这个故事使我们很受启发。同学们愿意再来读一遍课文吗?

  生齐读:愿意。

  (生齐读课文)

  四、联系生活,观察发现。

  师:我们的周围哪些在起变化呢?请同学留心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新发现。下节   课我们再来交流交流。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上得轻松洒脱,学生学得开心自在。

  我想问题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把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致高涨,踊跃发问。分别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令我惊喜。这不由使我想起传统教学,以前老师一问一答,学生围着老师的问题转,老师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束缚。可怜的孩子只能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不懂的问题只好“珍藏”在心里。

  “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句话,让我回味无穷。

  同行评析:

  这是《科利亚的木匣》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了课堂生活的快乐。剖析这堂课,我们发现,这节课,有几个亮点值得一说:

  首先,在识字教学上,能遵循三年级学生识字的水平、特点,让学生预习,通过查字典等多种渠道,运用以前学过的识记生字的方法,自主识字,培养自学能力。课堂上,教师采用“开火车认字学词”“多音字重点提示”的方法,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样,真正做到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花的时间少,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初读感知”这个环节,安排“质疑问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 ”,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由于问题的存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以及精彩的回答,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心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再次,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环节,以“重点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科利亚的木匣》篇幅较长,段落较多,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段讲解,所费时间多,效果也不好。这节课,林老师抛出问题:“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通过讨论交流、引出重点段落(9—11),在反复诵读中,采用“比跨步”“摆脚印”的方式,知道了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并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总之,这节课,林老师始终用赞赏、尊重、呵护的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教师平等相处,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8

  一、说教材

  《科里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讲述的是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告诉了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发”来讲的。科里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样思考的,科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的重点。科里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的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说课时安排

  本课课文篇幅较长,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针对本课叙述顺序清楚的特点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字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埋木匣”的内容。第二课时理解“挖木匣”及从中“得到启发”的课文内容。

  三、说目标

  下面仅就理解理解“挖木匣”及从中“得到启示”这一课时进行说课。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五、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说、读、画、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的氛围,很愿意和老师一起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得文章与变化有关系,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且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在挖木匣时,妈妈和科利亚各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重点分析、理解、朗读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的句子。此环节教学通过重点理解词句、指导朗读。

  (意图: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采用分角色的方法学习9、10自然段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11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是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分析出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边读边找出科里亚想出的挖不到木匣原因的句子,读后指名说出句子,然后通过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意图:在学生读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科里亚第一次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这样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

  5、学习12自然段,让学生理解“果然”的意思。

  6、体会科利亚是什么样的孩子?

  (三)通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科利亚从这件事中明白的一个道理。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意图:将语文学习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体现“生活第一”的思想理念。)

  (五)作业

  学习的时候,我们在长大,玩耍的时候,我们在长大,甚至睡觉的时候,我们在长大。生活中,往往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现在请你以《变》为题目把这件事写写吧。

  (意图: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明白自己起变化了。)

  (六)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步子小

  挖步子大

  受到启发一切都在变化

  (意图:这样设计板书简明扼要,条理分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摆在学生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9

  一、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往往能给人以启示。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位叫科利亚的孩子就从自己做的一件事情中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么,他做了一件什么事?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1至第3自然段)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4至第12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13自然段)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0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4、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解疑。

  ⒈(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翻开印有出生石灰私自小脚丫、小手印的一页)大家看,这是某某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大家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⒉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⒊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今天我们要学习《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⒋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一课。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

  今天,老师把科利亚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CAI(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象)生质疑。

  5、教师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克里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些什么?

  6、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木匣,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⒉同桌互议。

  ⒊全班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埋木匣”的。

  ⒉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可在关键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⒊小组交流。

  ⒋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科利亚和妈妈都使用“量步子”的方法埋木匣的。

  ⒌指导朗读。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

  二、中心切入,研读品味。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挖木匣”的。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要求学生在疑难的地方画上问号,把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⒉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小结并板书中心议题。

  ⒊教师指导学生读“挖木匣”的部分。

  ⑴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没有挖到自己的木匣,而第二次就挖到了呢?他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⑵在读中品味,感受科利亚的感情与情绪“焦虑——被嘲笑——冷静思考——兴奋”的变化过程。

  ⒋借助动画,直观呈现“挖木匣”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科利亚的思考过程及人物特点。

  三、拓展内化,揭示主题。

  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你能给最后一个问句换种肯定的说法吗?

  ⒉导读、品悟、揭示并板书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起变化。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⒊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事物在一天天的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但是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柯里亚的木匣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

  四年后

  埋

  木匣

  挖

  十步

  五步?

  方法要变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四,科利亚的木匣,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2

  之一

  作者:郎老师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3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者均为教学的重点,后者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

  科利亚:是原苏联战争年代的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木匣:木盒。

  3、师:科利亚和木匣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过课文以后便可以解决。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标出生词。

  2、检查初读情况

  ⑴检查字词

  ⑵指名读课文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或“主要讲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

  三、理清脉络

  1、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厦──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

  2、按上面的顺序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一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注:第四自然段是过渡段。)

  第一段(13)讲科利亚从挖木匣中得到的启发。

  四、指导写字

  要求写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区别: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要注意“抢”右边是“仓”,不要写成“仑”;“初”部首是衣丰,不要写成示补。“懂”的笔画比较多,要指导学生写正确,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理解重点

  ⑴科利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战争刚开始的时候。)

  师:介绍“卫国战争”(见附录)。

  ⑵此时,他几岁?如何知道?“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说明什么?(突出科利亚年龄小特点。也为下文他只数十步挖坑作了铺垫。)

  ⑶科利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第二自然段)说明什么?(科利亚埋的过程讲得很具体,也很真实,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从中可看出他不仅具有一般孩子爱玩、喜欢小玩意儿的天性,而且做事心细,想得很周到。)

  ⑷科利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一是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二是由于受到了妈妈埋东西的启示。说明科利亚具有善于模仿的特点——这也是所有孩子共同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科利亚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并且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⑸妈妈的东西同科利亚有什么不同?妈妈为什么埋木箱,有是怎样埋木箱的?

  师:可采用对比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课文。

  妈妈埋的木匣和科利亚埋的木匣相比(妈妈的大,科利亚的小);把妈妈走的步数和科利亚走的步数相比(妈妈走了30步,科利亚走了10步);这样的对比,就为后面科利亚的思考作了铺垫。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与妈妈埋木匣的意图所在。

  3、小结

  三、学习第二段

  1、指明读

  2、理解重点

  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⑵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的?从埋东西到挖东西中间经过多长时间?(法西斯被赶走后。经过四年时间。)

  ⑶经过四年时间,妈妈和科利亚各有什么变化?(妈妈和科利亚都长了四岁。但妈妈个子没有变化。而科利亚个子长高了,上小学了,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师:课文讲“他们家的房子还在”看似平常,其实这同妈妈能很容易找到埋木箱的地方和科利亚最终也能找到下木匣都有关系。如果房子不在,情况就不同了。

  ⑷妈妈是怎样挖到箱子的?说明什么?(妈妈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说明木匣没丢,仍在原地;这就为科利亚判断自己的木匣也不会丢且还在原地提供了依据。)

  ⑸科利亚开始挖到了木匣没有?他是怎样挖的?(从家门口量十步,虽挖得深,挖的范围大,却没挖到。)理解“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这里的“仍然”表示的是科利亚无论是向左挖,还是向右挖,和前面的结果一样,都没有找到木匣子。)

  ⑹用同样的方法,根据原来的设想,妈妈很快挖到了箱子,科利亚却挖不到木匣,这使他产生了一个什么想法?(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⑺科利亚开始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什么?后来是怎么挖到的?

  板书:四年前五岁步子小十步

  现在九岁步子大一倍五步

  ⑻读到这里,引导学生思考:课题是《科利亚的木匣》,应主要写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就行了,为什么作者在描写科利亚埋、挖木匣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挖木匣?(科利亚埋木匣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做的;写妈妈一下子就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亚开始费了好大工夫仍没挖到木匣,正是为了便于对比:妈妈是大人不会再长了,可是科利亚是小孩,每天都在长高。)

  ⑼为什么要写小伙伴的嘲笑?(一方面说明小伙伴们也并未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小伙伴的话又从侧面衬托了科利亚的毅力、决心和善于动脑筋的特点。)

  ⑽理解:“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其中“果然”,在这里表示的是结果与所预料的相符。这里的“果然”也印证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3、小结:这一部分主要讲科利亚挖木匣。先讲科利亚离家和回家,这里写得很简略;接着写妈妈挖出了箱子和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这里通过对比写;最后讲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原因。

  四、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

  2理解重点

  ⑴科利亚为什么高兴?(他不光找到了木匣,更重要的是从这件事受到了启发: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

  ⑵理解:“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不光……还……”表示意思进一步,即由具体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规律。时间过去,人长大,步子变大,由此认识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⑶举实例说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发展变化的事物,能根据情况变化采取相应的办法处理问题,就能把事情办好,反之就一定会把事情做错:日常生活中的正面例子:打飞行中的鸟和飞机要打它的前方才能射中;反面例子《刻舟求剑》。

  三、全文总结

  1、指导朗读

  ⑴这篇课文,层次分明,叙述清楚。朗读时,在埋木匣-挖木厦-得到启示的转换处注意停顿。

  ⑵课文11—13自然段是朗读指导的重点。第11段写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失败后的思考和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说话时速度快,语调是上扬的。“本区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这是对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体现对比的词语要读重些,如:“四年前”“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了”“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亚相信自己的分析没有错,因此,语气是肯定的。“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亚心里特别高兴。心中充满自信,语调要上扬。

  2、本文的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密切联系是什么?(题目起到了串起全文内容的线索作用。)

  3、思考课后第二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本匣的?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来交流交流。”(第一问已结合课堂学习进行了处理;第二问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如,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还可以联系已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感想。通过联系已有知识,联系生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对周围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自己也要顺应变化,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待变化的道理。可以先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思考、发言的机会,然后课堂交流。)

  4、中心:本文通过讲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告诉我们“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四、板书设计

  埋木匣:战争开始时五岁步子小十步

  科利亚的木匣挖木匣:四年以后九岁步子大一倍五步

  启发: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五、课堂练习

  1、练笔

  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在交流的基础上,以“由《柯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目写下来。

  2、选词填空

  仍然、突然、果然

  ⑴张红平时身体非常好,今天(突然)住院了。

  ⑵爷爷(仍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

  ⑶气象台昨天预报今天有雨,中午(果然)下起雨来。

  附:参考资料

  1、左琴科:(1895—1958)苏联作家。曾在彼得堡大学学习,后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退伍后当过鞋匠、演员、电话员,参加过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写有《蓝肚皮先生纳扎尔·伊里奇的故事》《克伦斯基》《澡堂》《蓝书》等讽刺作品。四十年代因写作中篇小说《日出之前》和《猴子奇遇记》受到联共(布)中央的批判。后从事翻译工作。

  2、卫国战争:课文提到的“战争”指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差不多4个年头,即指这段时间。

  3、词语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免得—以免。如,你把雨伞带上,免得挨淋。

  当初—时间词。指从前,特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如,当初这里是一片荒地。

  玩意儿—

  ①玩具。

  ②指东西;事物。如,他手里拿的是什么玩意儿?

  躲避—

  ①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如,这几天,他好象有意躲避我。

  ②离开对自己不利的事物,如,我们不应该躲避困难。

  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4、多音字

  吗:má干吗吗事;ma行吗好吗

  量:liánɡ测量量体温;liànɡ重量力量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4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篇15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将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故事的题目是……(师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木匣是什么东西呀?

  生:是木盒子。

  师:你真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能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师:要读懂这个故事,必须先闯字词关,准备好了吗?先开哪列火车?

  (生纷纷踊跃举手)

  (师出示生字卡,生开火车读生字,读对的全班跟读,读错的指名帮助正音)

  师:火车顺利地到达终点,有的火车还开得挺快的呢!现在我们把字娃娃带到词语 里来读读吧!

  (师出示课件,生齐读生字词)

  师:“免得”“懂得”的“的”应该读轻声,请同学们再把这两个词语齐读一遍。

  (生读“免得”“懂得”两个词语)

  (课件出示多音字)

  师:谁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或短语。

  (指名读)

  师:你们真棒!都读对了!老师送你们每人一个大拇指。

  (师送给学生“大拇指”,全班齐读那三个词语或短语)

  三、初读感知,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就请你们赶快打开书本,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就请你们在文中的空白处画上问题泡泡吧!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课文讲科利亚埋木匣的事。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2:还写科利亚找到了木匣。

  师:科利亚什么时候埋下木匣?什么时候找到埋下的木匣呢?

  生3:科利亚四年前埋下木匣,四年后又挖到了木匣。

  师:很好!四年前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什么时候?

  生4:战争开始的时候。

  师小结、板书:战争开始 埋木匣

  四年后 找木匣

  师:同学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吧!

  生1:老师,什么叫手锯?

  师:老师这儿刚好有图片,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手锯”图片)

  师: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斧头”“冰鞋”图片让学生认识。)

  生齐答:斧头、冰鞋。

  生2:科利亚为什么要把木匣埋起来?

  生3:因为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里来了,东西不能都带走。

  生4:法西斯是什么?

  生5:是一座城市。

  部分生答:不是。

  生6:是一个人。

  师:也不是。法西斯是德国侵略者的代号。

  生7:这场战争是怎样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不错。老师送你个“大拇指”。

  (送给生7一个“大拇指”)

  师:是这样的。这场战争指苏联的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苏 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生8:老师,我想提个问题。为什么科利亚走十步找不到木匣,妈妈走三十步却能找 到木匣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老师送你一个“大拇指”。谁能解答?

  (送给生8一个“大拇指”)

  生9:因为妈妈过了发育期,个子不会长高,步子也不会再变了。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老师同样送给你一个“大拇指”。

  (送给生9 一 个“大拇指”)

  生10: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改为“科利亚挖木匣”?

  师:哎呀!连老师都不会想到提这样的问题。你可真会思考!

  生9:老师。我知道。因为课文除了写科利亚挖木匣,还写到他埋木匣。如果以“科 利亚挖木匣”为题,那就不完整了!

  师:真是了不起。老师由衷地称赞你们,问得好,答得妙,每人各得一个“大拇 指”。

  (送给生9、生10每人一个“大拇指”)

  (生情绪高涨,踊跃举手要求发言)

  师:还有一些同学要发问,你们暂时把问题存起来,先帮老师解决个问题,行吗?

  (课件出示: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师:自己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然后到小组内和其它同学交流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三、突破重点,感悟交流

  师:谁先来说说。

  生1:科利亚是通过认真思考找到木匣的。

  生2:科利亚量了五步找到木匣。

  师:你们回答得都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利亚是怎么思考的?

  (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的内容,齐读)

  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和我做个跨步比赛。谁愿意?

  (生踊跃举手,点一名学生上台)

  师: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请你按平时走路的步子向前走十步。老师也走十步, 下面的同学一起数。

  (生和师一起向前走10步)

  师:从刚才的演示,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1:老师十步走得比较远。

  生2:老师的个子高,步子大,洁兵的个子矮,步子小。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科利亚就是这么想的。战争开始时,科利亚从家门口 向前走几步埋下木匣?

  生齐答:十步(师用“脚印”演示)

  师:当时他的步子怎样?

  生齐答:步子小。(师板书:步子小)

  师:四年后,科利亚的步子怎样?

  生齐答:步子大一倍,(师板书:步子大一倍)

  师:所以现在只要走几步就可以找到木匣呢?

  生齐读:五步。(师用“脚印”演示)

  师:最后科利亚有没有找到木匣呢?

  生齐答:有。

  师:文中哪个词语说明结果和他想的一样?

  生:果然。

  师:很好。请同学们一起把第十二自然段齐读一遍。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第十三自然段,齐读)

  师:是啊,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板书: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这个故事使我们很受启发。同学们愿意再来读一遍课文吗?

  生齐读:愿意。

  (生齐读课文)

  四、联系生活,观察发现

  师:我们的周围哪些在起变化呢?请同学留心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新发现。下节 课我们再来交流交流。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上得轻松洒脱,学生学得开心自在。

  我想问题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把提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致高涨,踊跃发问。分别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令我惊喜。这不由使我想起传统教学,以前老师一问一答,学生围着老师的问题转,老师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束缚。可怜的孩子只能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不懂的问题只好“珍藏”在心里。

  “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句话,让我回味无穷。

  【同行评析】

  这是《科利亚的木匣》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了课堂生活的快乐。剖析这堂课,我们发现,这节课,有几个亮点值得一说:

  首先,在识字教学上,能遵循三年级学生识字的水平、特点,让学生预习,通过查字典等多种渠道,运用以前学过的识记生字的方法,自主识字,培养自学能力。课堂上,教师采用“开火车认字学词”“多音字重点提示”的方法,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样,真正做到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花的时间少,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初读感知”这个环节,安排“质疑问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 ”,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由于问题的存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以及精彩的回答,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心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再次,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环节,以“重点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科利亚的木匣》篇幅较长,段落较多,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段讲解,所费时间多,效果也不好。这节课,林老师抛出问题:“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通过讨论交流、引出重点段落(9~11),在反复诵读中,采用“比跨步”“摆脚印”的方式,知道了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子的,并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总之,这节课,林老师始终用赞赏、尊重、呵护的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教师平等相处,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相关文章: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9篇

《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优秀4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实录与评析

《科利亚的木匣》词语理解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案

《科利亚的木匣》课堂实录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