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一梦入混沌 点赞 分享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微信扫码分享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通用15篇)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1

  生物的启示

  ——仿生学的诞生

  不要以为“狗改不了吃屎”,就认为狗不辨香臭。其实狗鼻子相当灵敏,能嗅出200万种不同浓度的气味。腹蛇和响尾蛇能感受到0.001℃的温度变化,鲶鱼有10万个味蕾(人只有9000个)。连声名狼籍的苍蝇,也有奇特的本领,它的楫翅是天然的导航仪,它的眼睛是由300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从生物的这些特异功能上受到启发,从而模仿制出了“电子鼻”、“振动陀螺仪”和“蝇眼透镜”,来为人类服务,这就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仿生学。

  仿生学是向生物学习的科学,是人们有意识地将自然原理加以推广应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从生物的结构想到人工产品的结构——人们创造了类似茅草的锯子,制成了类似蛋壳的屋顶,建成了类似大树的电视塔。

  从生物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学者们研究袋鼠的育儿行为(把幼鼠放进育儿袋中),美国医学家研制出模仿袋鼠袋的装置,拯救了世界上无数早产儿。

  从生物的习性中发现其中的价值——英国女人类学家古多你在坦桑尼亚的森林中发现猩猩每天要到较远地方去吃几片阿斯辟里亚灌木的树叶,经过对叶子的化验、分析,从中提炼出有效成份生产出高效杀菌剂。

  从生物的形态特征中,启示了人们仿制出鱼雷艇。

  近30年来,人们向生物系统索取设计蓝图,使军事、化工、机械、建筑等科学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从雪地行走的企鹅,人们发现了越野汽车;利用六角形结构蜜蜂窝,生产出了蜂窝材料;从青蛙突出的眼睛,制造了电子蛙眼等。

  科学家们又想到,目前飞机虽飞得高,但在陡然起飞,向上飞升方面不如昆虫;核潜艇的航速还比不上海脉……,今天,通过仿生学一定会揭开更多的生物界奥秘,在21世纪将会解决一些重要的科学难题。

  生物对建筑的启示

  北极熊的“御寒外套”启示科学家进行节能建筑的研究,法国建立了第一批示范性试验性透明热防护系统;英国建筑师根据蜘蛛网原理,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足球俱乐部设计出一座带屋顶的看台;津巴布韦建筑师根据白蚁巢(cháo)穴调温的原理建立了一座新型的节能大楼;英国建筑师约瑟根据王莲叶片结构,设计建造了一座顶棚(péng)跨度极大的展览厅,整个建筑很有特点,既结构轻巧,又明亮壮观,还经济耐用。

  动物的定向与导航,对于研制新的航空和航海导航仪有很大的帮助。如海龟游出几兆米外,3年后仍可游回原产卵地。海龟的导航系统正在成为航天、航空、航海等研究工作的重点。

  酶学仿生也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氢是无污染的能源物质,利用光合作用获得氢能源,将引起动力工业的革命。

  “机器人”有应用生物电流的技术装置——假手。假手不仅能做动作,而且能够随环境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动作。

  人类的“老师”

  ——四(7)班贾茹

  人类十分善于模仿和学习,所以大自然里许多动物都成了人类的“老师”。

  比如说乌龟。乌龟外壳坚硬,不易受到侵害,当它遇到攻击时,它会用自己的硬壳来保护自己,很多它的天敌都拿它的硬壳没办法。所以乌龟寿命特别长。当然,乌龟寿命长还有别的原因,从医学方面来说,乌龟寿命长是因为它的细胞繁殖代数较多,而繁殖代数较少的龟,寿命则不长。人类曾经模仿乌龟造出了外壳坚硬的坦克。有了这种坦克,军队作战时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除了乌龟,猪的嘴也给了人很大的启发。细心的人会发现,防毒面具跟猪嘴很像,这是为什么呢?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事实确实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使用化学毒剂,朝英法联军阵地放毒.结果致使5万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死亡,大量野生动物也丧命。可是,这一地区的野猪却生存下来。这事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经考察研究后,发现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就用嘴拱。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设计,制造出了防毒面具。防毒面具可以说是模仿猪嘴的一件杰作。

  陆地上许多动物都堪称“人类的老师”,其实,海底也有“老师”。海蛰,是一种极古老的腔肠动物,还是预报风暴最早、最准确的“顺风耳”。人们模拟海蜇感受次声波的器官,设计成功精确的“水母耳”仪器。这种仪器,可提前15小时左右预报风暴。

  我相信,每一种动物身上都有人类可以学习的地方,只是我们还未发现。日后,人类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大的发明!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简单列举”和“详细举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会运用重点词句简要概括课文第3~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选取事例的“典型性”,学习“简单列举”与“详细举例”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运用重点词句简要概括课文第3~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

  1、今天我们学习《人类的“老师”》。(生读题)

  2、(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图上都有谁啊?它们都是大自然的小精灵,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喜欢它们吗?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呢?答案就藏在课文中,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活泼,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看图导入,意在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提取出“生物”这一富有价值的文本信息,从而迅速推进教学。】

  3、是的,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生物”。(板书: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第2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把这两个自然段读一读。

  第2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呢。

  第7自然段: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4、(指课题)知道课题中为什么用引号吗?

  这里的“老师”特指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所以加了双引号,表示特指。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3

  [主题内容分析]

  文明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以法律维系社会,反映了人类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表现精神生活的不同领域,反映了人类对社会的理解和思考。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法律体系和社会意识的巨大差异。人类对自然和人生的最初探讨逐渐发展为宗教,它对社会有着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第一单元 维系文明社会的法系

  [单元内容分析]

  法律源于原始时代的习惯与禁忌,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形成。早期成文法典既有原始法律遗风,更具阶级统治特征。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的区别,决定了各文明区域法系特征的差异。审判制度的演变既是人类追求司法公正和公民权利的过程,也是法制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是文明传承和相互交往的结果。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从习惯到法的历史演变,分析法律产生的条件;了解早期成文法典的内容,分析早期成文法典的特征。

  (2)了解中华法系、罗马法系、英国法系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不同法系特征,分析经济生活和社会意识与法系特征的关系。

  (3)了解审判制度的历史演变,分析审判机构和刑罚的功能;了解不同法系审判制度的差别,辨别近代不同的法院设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法律的产生、不同法系的形成和审判制度的演变,使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观察事物,从而掌握历史追溯的方法。

  (2)通过对典型法律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对法系和法院设置的辨别,使学生学会对不同事物的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法律的产生和审判制度的逐渐完善是社会发展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2)法系特征的不同是文明区域性特征的表现,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要彼此尊重。

  (3)法律思想、法律体系的相互影响是文明交往的结果。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法律的产生和早期成文法典的特征。

  (2)世界主要法系的特征。

  (3)审判制度的完善是法律文明进步的表现。

  2.内容解析

  (1)法律是由习惯演进而来的,又是国家统治的产物,所以早期成文法典带有明显原始遗风和统治工具的特征。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证,它伴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而形成,又成为维系社会文明的重要机制,所以法律制度作为制度文明的内容,其形成与发展表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2)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受经济活动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对法律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特征的法系。不同的法系特征正是文明多样性的表现。

  (3)审判机构和刑罚功能的演变既反映了社会的演变,更是社会文明在法治文明上的体现。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了人类的哪些发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学会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生物充任人类老师的事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读题激疑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读题激疑,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自同学字

  1.让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给出提示:读通顺课文,借助拼音或工具书准确识记生字。

  2.点名读课文,师生一起正音。

  3.鼓励同学用老师教给的多种形式识记生字。要求同学能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知识给生字组词,并能自身理解局部词语的意思。

  4.检查同学生字的学习情况。用“俺给大家提个醒”的方式,让同学来说说每个生字的字音、字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并能给每个生字组出几个不同的词语来。

  5.全体同学练习朗读全文,指导同学读通顺。

  6.要求同学默读课文,并回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题中的“老师”为何要加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先在书上用笔画出来,再说一说。从同学的汇报中引导同学学习第二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任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引导同学读懂这句反问句并理解它。(板书:人类的老师不止是蝙蝠)

  三、紧扣课题,深入理解

  1.依照自身喜欢的方式,选择自身最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

  2.先跟同桌说一说自身为什么感兴趣,再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落实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重点词句的深入感悟。

  3.学习第三段,引导要点:

  这一段主要讲了谁是人类的老师?(板书:蜻蜓——飞机)

  为什么说蜻蜓是人类的老师?在同学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机毁人亡”“惨祸”的意思,抓句子“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哆嗦的关键。”体会“老师”的含义。(板书:斑点防抖)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4.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谁是人类的老师?它又教给了人们什么?(板书:鲸——轮船)

  (2)在同学汇报过程中引导同学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轻而易举、研究、流线体。指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句子:“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板书:流线体提速)

  5?学习第五、六段。

  (1)出示一个鸡蛋,让同学来捏一捏,看看能不能把鸡蛋捏碎。再请同学想一想:为什么看起来薄薄的蛋壳,用了最大的力都不能捏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了吗?(激发同学读课文)科学家研究了这个问题后,得到了什么启示?造出了什么对俺们人类有用的东西?(根据同学回答,板书:鸡蛋——建筑物)

  (2)同学汇报,从同学的汇报中,教师引导同学理解词语:坚固、接受、均匀、设计。指导同学读好这一段。(板书:薄壳结构、坚固)

  ①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②人们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

  ③人们模仿。

  6?学习第七段。

  过渡:是啊,自然界的生物教给俺们的真多啊,请小朋友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7?引导回顾全文,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8?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思维,训练说写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人类的老师的其他例子。并能用刚才填空的句式说话。

  板书:

  16 人类的“教师” 总 人类的老师 不止是蝙蝠

  斑点、防抖

  分 蜻蜓——飞机

  流线体、提速

  鲸——轮船

  薄壳结构、坚固

  鸡蛋——建筑物

  ……

  总 生物界有很多人类的老师

  相关资料:

  1?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

  2?建筑上模仿贝壳修造的大跨度薄壳建筑,模仿股骨结构建造的立柱,既消除应力特别集中的区域,又可用最少的建材接受最大的载荷。军事上模仿海豚皮肤的沟槽结构,把人工海豚皮包敷在船舰外壳上,可减少航行湍流,提高航速。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5

  案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独立阅读课文,请同学们用我们刚学过的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请哪位同学来谈谈对读书做记号的看法。

  生:读书做记号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地方用记号表示出来。

  生:读书做记号可以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用记号表示出来,还可以把觉得精彩的地方用记号表示出来。

  师:那么老师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表达出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生认真读课文自学,做好读书记号,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好多小朋友非常的聪明,课文都读懂了,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做的记号向组里的同学介绍下,说说你为什么做这个记号。

  (生小组交流,讨论热烈)

  师:哪位同学乐意把你做的记号向老师和全班同学介绍下?

  生:我用曲线画出了鱼儿蜻蜓鲸鸡蛋袋鼠贝壳这些词语,因为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提到的人类的老师。

  生: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在这句话中我用圈圈出了虽然但,因为这是关联词语。还有别的关联词无论也等。

  生: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在句子中间我画了个等于号,因为这是句前后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

  生:我对流线体不是很理解,我在这段边上画了鲸鱼,还画出了流线体可我不清楚流线体是不是这样的。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问题吗?

  生:刚通过我了解到流线型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象水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机身、潜水艇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

  师:这位同学讲得真不错,他通过请问工具书找到了答案,在书上做了注释,那我们看看刚才那同学画的流线体对吗?

  生:非常正确。

  生:我在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这句话边上画了个鸡蛋,还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因为我还不是很了解薄壳结构,对鸡蛋不能捏碎有些怀疑。

  师:那你打算怎么解决掉这个问号呢?需要大家帮助你吗?

  生:我打算回去捏个鸡蛋试试看。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告诉了老师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通过读书做记号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呢?

  生: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

  生:读书做记号可以不用老师指挥,自己也自觉的去理解课文,学习时认真多了。

  生:读书做记号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加入到课文中去

  评析

  整堂中教师引导同学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学习这课文,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机会,接着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整堂课学生很兴奋,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他们用自己的记号表达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处处得到了体现。听着孩子们满意地自我评价,觉得很欣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

  1、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

  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要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读书做笔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用创新的记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感受来体验文本,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

  2、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创新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感受,从而构成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小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看问题,学生对文章充满神秘感好奇感,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东西。读书做记号满足了学生对文章充满神秘感好奇感,让他们乐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发现,教师要尊重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说一句错误的话,呵护他们好奇的心灵。

  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读书做记号这一学习方式将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大放异彩。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6

  【教材理解】

  《人类的老师》短小有趣:通过生动的事例,介绍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能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人类只有科学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人类只要科学地认识地球上生物一些运行规律,就能有所发明创造。

  【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的教学思路是“以导促学,让学习成为学生事”,因此,首先课前学生根据预习指导进行自学和资料的收集,然后课堂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最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科普读物。学生活动方面主要是:读、找、议、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整堂课。

  【导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导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学释疑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品读、朗诵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演示文稿) 自学卡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探究】

  一.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我能自主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并会给生字标音。

  机翼( ) 略( )重 关键( ) 鲸( )

  2.我能说出短文的大意。

  《人类的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 )、( )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三.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各得到什么启示?

  从蜻蜓身上得到的启示:

  从鲸身上得到的启示:

  四.综合运用

  你知道吗?

  1.科学家研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成了雷达。

  2.人类研究了萤火虫,发明了高效的冷光源。

  3.蝴蝶翅不仅使我们懂得了迷彩服的价值,还为装潢材料谱写了新篇。

  4.人们在苍蝇蝇眼的启示下,制成了一次可拍1329张高清晰照片的蝇眼照相机。

  5.航空专家从跳蚤身上得到启示,成功制造出几乎能垂直起跳的鹞式飞机。

  你能选用下面的句式把收集到的资料补充完整吗?

  (1)“因为……所以……是人类的老师。”

  (2)“科学家从 得到启示,发明了 ”,或者“人们模仿

  造出了 ”。

  五.拓展学习

  奇思妙想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1.资料阅读: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

  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

  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鸟类的翅膀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和结构,使得它们不仅善于飞行,而且会表演许多“特技”,这些特技还是目前人类的技术难以达到的。小小的蜂鸟是鸟中的“直升机”,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着飞。在吮吸花蜜时,它不像蜜蜂那样停落在花上,而是悬停于空中。这是多么巧妙的飞行啊。制造具有蜂鸟飞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飞机,已经成为许多飞机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企鹅的启示下,人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

  你知道吗?

  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蝇眼摄象机。

  苍蝇的灵敏感知,发明了危险探测仪,用在危险工作场所。

  鹰的滑翔技巧,发明了滑翔机。

  鸟类的留线造型,改变了飞机的外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

  鸟类的骨头,改进了飞行器的骨架结构,更轻,强度更高。

  蝙蝠和海豚的声波探测,发明了超声波雷达。

  3. 通过阅读课文和上面的资料,我们不由地赞叹:“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4. 生交流。

  五.总结:《人类的老师》让我们知道了人类要虚心向大自然学习,从中得到启示,造福人类。其实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些。

  板书:

  人类的老师

  蜻蜓----飞机

  鲸----轮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与以往教学比较,最大的突破在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和引导。首先,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深入把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导学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预设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学法指导的部分给予提示和帮助,从而把课堂的主动权尽量的交还给了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学生预先了解了学习的内容,并得到学法提示,因此,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自己的学习所得,激发了参与的热情;而我通过检查导学稿的预习情况,对学生的学情也有清楚的认识,引导方面更能有的放矢,一语中的。因此,整个课堂,体现了我个人比较期望达到的“生动、生本”的状态,较好的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学生热情高涨,一直到下课铃响起还在争取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成果。互联网的运用一直贯穿在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与老师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展示以及课后的拓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网络的强大,并渗透给学生查找、选择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有利学生今后发展的目的和收获。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身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身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俺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同学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同学交流讨论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

  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四、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五、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任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任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身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六、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微妙还有待俺们去发现。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课文有7个自然段。3、4、5自然段列举了三个例子,内容很具体,层次也很清楚,引人入胜。从中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了人类的哪些发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重点段,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具体介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学生回答)

  二、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 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小黑板出示: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

  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

  (9)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第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人类认真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我们人类从1903年到现在起,只花了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啊!

  (14)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三、学习四-六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第四段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

  (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画,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投影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呢?(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第五段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和家长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 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5)投影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著名建筑还有许多。(图片欣赏,教师稍作讲解)就连我们学校的风雨活动教室也是采用这种“薄壳结构”建造的,其实这样的建筑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不妨去调查一下。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3、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投影第六段,一起读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4、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投影句子)

  (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你们觉得这个自然段跟课文题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3)学生自读课题和一二两节,讨论交流,体会前后呼应的写法。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想干什么?

  2、看来大家对……发生了兴趣,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多关于……的知识,老师送几个网站给大家,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投影网站)

  五、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搜集有关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下节课交流。

  3、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7、人 类 的 老 师

  总  人类的老师 不止是蝙蝠

  斑点、防抖

  分  蜻蜓——飞机

  流线体、提速

  鲸  ——轮船

  薄壳结构、坚固

  鸡蛋——建筑物

  ……

  总  生物界有很多人类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9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理解“雷达、原理、关键”等词语。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能做人类的老师?

  二、理解课文:

  1.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抽查识字效果。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2.读完课文,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3.学习链接:p111“仿生学”

  4.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填写表格。

  5.汇报交流

  老师    特点    启发

  蝙蝠    超声波   雷达

  鸟儿、蜻蜓 防颤    飞机

  鲸     流线型   轮船

  鸡蛋    薄壳结构  屋顶

  大袋鼠   跳跃    越野汽车

  贝壳    坚固    坦克

  ……

  三、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阅读《鼹鼠的启示》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了人类的哪些发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学会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生物充当人类老师的事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读题激疑

  1.谈话引入:孩子们,你们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读题激疑,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给出提示:读通顺课文,借助拼音或工具书准确识记生字。

  2.点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鼓励学生用老师教给的多种形式识记生字。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知识给生字组词,并能自己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检查学生生字的学习情况。用“我给大家提个醒”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说每个生字的字音、字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并能给每个生字组出几个不同的词语来。

  5.全体学生练习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读通顺。

  6.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回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题中的“老师”为何要加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先在书上用笔画出来,再说一说。从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引导学生读懂这句反问句并理解它。(板书:人类的老师不止是蝙蝠)

  三、紧扣课题,深入理解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

  2.先跟同桌说一说自己为什么感兴趣,再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落实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重点词句的深入感悟。

  3.学习第三段,引导要点:

  这一段主要讲了谁是人类的老师?(板书:蜻蜓——飞机)

  为什么说蜻蜓是人类的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机毁人亡”“惨祸”的意思,抓句子“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体会“老师”的含义。(板书:斑点防抖)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4.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谁是人类的老师?它又教给了人们什么?(板书:鲸——轮船)

  (2)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轻而易举、研究、流线体。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句子:“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板书:流线体提速)

  5?学习第五、六段。

  (1)出示一个鸡蛋,让学生来捏一捏,看看能不能把鸡蛋捏碎。再请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看起来薄薄的蛋壳,用了最大的力都不能捏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了吗?(激发学生读课文)科学家研究了这个问题后,得到了什么启示?造出了什么对我们人类有用的东西?(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鸡蛋——建筑物)

  (2)学生汇报,从学生的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坚固、承受、均匀、设计。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板书:薄壳结构、坚固)

  ①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②人们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

  ③人们模仿。

  6?学习第七段。

  过渡:是啊,自然界的生物教给我们的真多啊,请孩子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7?引导回顾全文,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8?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思维,训练说写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人类的老师的其他例子。并能用刚才填空的句式说话。

  板书:

  16

  人类的“教师”

  总

  人类的老师

  不止是蝙蝠

  斑点、防抖

  分

  蜻蜓——飞机

  流线体、提速

  鲸——轮船

  薄壳结构、坚固

  鸡蛋——建筑物

  ……

  总

  生物界有很多人类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11

  最近上了《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感触很深。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务。在教学时我遵循了这一原则。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等等。

  1、明确一些方法。本篇课文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点”将形象典型的事例与人类的改造发明有效地联系起来,扣住这个“点”即可以起到挈领的作用。这个“点”便是动物带给人类的启示。在学完“鸟儿带给人类的启迪”以后,我便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学习其他的两个事例,学生觉得轻松,觉得快乐。

  2、激发一点情趣。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许多学生也许觉得无聊。因此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相当的有必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除了考虑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对文章抽象语言的形象感悟,对科学中新发现的意义的认识,对相关材料的有效补充等,都值得探讨。 

  3、渗透一种思想。课题人类的“老师”,我让学生探讨“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互相启发、补充,学生明白了,要想真正获得科学的新发现,还得*人类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样理想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课的开始学生的质疑,一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筛选出了中心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内容、学习伙伴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学习汇报方式也由组内学生协商决定,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虽然这堂课只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但带给我的却是太多的震憾。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们的学生有那么大的潜力,那么大的暴发力,为什么我们做老师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顾虑重重放不开手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信任学生,他们只是个孩子;二、不相信自己,能否驾驭课堂;三、为了赶进度,怕浪费时间;四、习以为常,不愿破这个规矩。五、孤陋寡闻,不思进取。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教学目的不在课堂,而是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从而让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天地。当学生把探究、发现、创造边成一种习惯,“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才算真正落到实处。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12

  第一课时

  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以“为什么鱼、鸟等可以称作人类的老师呢?”这一问题为龙头,然后请学生自己读,检查的时候,我则请孩子们来分类读,这样便于理清楚文章的思路,学生们自己选择读的小节,自由度比较大!上课时按“鱼——鸟——鲸——鸡蛋——袋鼠等”的顺序来读课文的。在这个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理解以下一些词语:

  1、教训

  (提出——给训组词——举例比较两句话中的教训有何不同意思——结合课文有关语句理解——看到机毁人亡的惨祸这一教训,你有何感想——朗读)

  2、未与末的比较

  3、“流线体”的理解。

  4、碎的写法,以及均匀的理解(以捏物体配解说的方法理解)。

  ……

  还让学生在分节读完后,整体地感知课文的脉络,进行分段,先是学生自己分,结果分段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方法,比如分鱼类与鸟类等,学生们分的时候根本不管它们连不连在一起,于是我引导学生分段。最后,同学们明白了书上介绍人类的老师时是有详细简略之分的,也弄清了文章“分总”的结构。讨论了“人类的老师是谁?”这一问题。

  反思:

  1、我发现在引导理解词语上学生兴趣浓,可是在读上,学生惹我发火了,其实这不能怪学生,而是我自己没有读的形式要多样,注意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只是注重学生不会读的时候我请他读四五遍。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将所有学生都放在心中,教学时要体现出来。

  2、最近我发现自己课堂上时常因为学生表现不好而发火,发火的现象越发严重,强度越发大了,还有我的课堂上常常觉得自己要用半分钟时间来思考该怎么教下一步……我想自己发火的原因主要是课前的预设太少,太粗,导致课堂上手忙脚乱了,这需立即改进。

  第二课时

  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采取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向课题课文提问,然后释疑,二是变换角色,来讲述自己(鱼老师、鸟老师等)的本领。

  第一个环节,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学生提了好些问题:

  人类的老师是谁?老师两个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动物怎么会是我们人类的老师?难道彭老师没有动植物厉害吗?(一位学生问,彭老师只是我们班44位同学的老师,而动植物却是全人类的老师,这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理由。)

  我尤其欣赏这个问题,我感觉这是课堂气氛好了起来,快乐是学习之本。

  “人类是怎么样向动物学习的,动物教我们,还是我们去观察动植物我们自己发现的?”王成成这样说,我觉得这非常好。

  反思:

  我觉得我对“难道彭老师没有动植物厉害吗?”这一问题的态度是正确切应该的,首先学生这样说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体现,更何况,我们人难道就一定高动植物一等吗?普天之下,万物同是天地的孩子,都是黄河长江水哺育成长的呀,另外我发现对于这样似乎有“侵师人格”的问题保持开放的姿态,对于学习是很有好处的。其实这是反对客观主义的体现,因为,对此类问题强烈反对的老师,应该是纯粹的客观主义者,他们心中只有真理,没有对生命广阔的胸怀,这样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心灵能够放松吗?学生唯一能感受到的是恐惧。自然,在这样的教学熏陶下,学生不可能有什么平等的意识,不可能有什么对待世间万物都用自己的爱去呵护,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弯曲言语人格的,值得警惕。

  教学情况回放:

  我请同学们选择鱼、鸟、鲸、鸡蛋等几个角色中的一个,以鱼等老师的身份将自己的本领说给人类听一听,这一教学,意图是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课文中介绍动植物老师们给人类的启发的),另外,我深知,转换角色对于儿童学习、对于文学理解来讲是多么必要和有效。

  在学生准备充分,登台读自己写东西时,孩子们非常有劲头,甚至还用上了对话,真像个老师呀!请看——

  彭园(鲸鱼老师):你们好,我是你们的鲸鱼老师。

  生:你好,鲸老师。

  鲸鱼老师:你们猜猜你们人类的海轮为什么总是走不快?

  生:不知道。

  鲸鱼老师:因为你们的海轮不是流线体。

  生:明白了。

  鲸鱼老师:像我这样的就是流线体。

  生:哦—

  生:谢谢。

  接着又是一位鲸鱼老师——

  鲸鱼老师与同学们问好。

  鲸鱼老师:我是鲸老师,你们别看我又胖又大,我的游泳速度比海轮快多了。

  生:为什么?

  鲸鱼老师:你们想知道,我就告诉你吧,我的外行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在水里游泳阻力是最小的,海轮的头虽然是圆圆的,但是她在海面是游泳的阻力大,所以开不快。

  再接着,还有鸟老师,贝壳老师等上台介绍自己的本领和对人类的启发。孩子们度过了快乐的一段时光。

  反思

  以上的教学气氛很好,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原因在于:

  一、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增强。

  为了让学生运用书上的语言,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活动,那就是请学生为书中所介绍到的动物进行本领介绍,这是内化运用,内化语言,二是将自己融入书中的角色来介绍,这是角色转换,兴趣激发,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个开放性的活动应该说是好的。

  二、学生的互动新鲜感备增。

  以往的交流都是坐在位置上,而这节课中,学生愿意上台为小动物们展示本领的,都要到讲台边,这让学生的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变化的是从未有的新鲜感,这位置的变动使得交流有了新鲜感;而新鲜感最浓厚的还是,鲸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似的对话,这才是最有新鲜感的。学生这么投入就是这个原因,但是课堂并不仅仅是新鲜感的增加,还在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创造性运用书本语言的瞬间!

  没想到,小小的位置变动,漫不经心的角色转换就有这样巨大的作用,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角色体验的目的是实现语言的转化、内化,有所创造、发展,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玩中学)。

  强调角色体验的原因在于,从心理学上来讲,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承担者,学习内容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采取创设情景的教学手段,将远离生活的情境在课堂再现,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化,把体验权交给他们,引导自主体悟;把思考权交给他们,启发自主思考;把想象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自主发挥充分的想象。从语言运用学上来讲,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意的活动。学生如果由“学生角色”转换成自己喜爱的动物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引导角色体验的两种角色设置方法:一是像以上案例中讲到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角色转化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二是转化成与文本角色无关,但与自己反差较大的角色,如教师、医生等角色。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13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掌握边读边思考的方法,概括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用读来理解文章思想脊髓,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后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学会把搜集的资料按要求整合。

  设计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诱发探索自然的欲望。

  2、扎实训练,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3、重点引悟,研讨探索自然的秘诀。

  4、课外延伸,激发探索科学的奥妙。

  5、奇思妙想,激励探索创造的志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探索自然的欲望。

  1、由课题导入,紧抓题目中的“老师”一词,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当我们的老师?

  2、让学生意识到本课所说的老师并不是平常的老师,而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呢?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扎实训练,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展示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5、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6、齐读最后一句。

  (三)重点引悟,研讨探索自然的秘诀。

  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做上记号,最后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2、学生交流讨论。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3、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惨祸:惨重的灾祸。

  流线体:流线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象水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机身、潜水艇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

  ……(薄壳结构暂时不讲)

  4、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2)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3)指读句子。

  (4)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5)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

  (6)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7)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8)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9)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0)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1)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5、研读第五自然段。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读)

  (5)投影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建筑还有许多:白宫、克里姆林宫:、圣路易斯拱门:、太空针塔,就连我们学校的接替教室也是采用这种“薄壳结构”建造的,其实这样的建筑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不妨去调查一下。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四)课外延伸,激发探索科学的奥妙。

  1、按要求(人来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大家搜集到的资料很丰富,看来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还真不少。正是由于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启发,所以才有了很多发明创造,他们成为人类的“老师”真是名不虚传啊!让我们来赞美一下他们!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生读

  3、他们身上的特点给人以启迪,给人类的发明创造提供了依据,我们必须真诚地感谢他们!

  4、亲爱的同学们,大自然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生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

  (五)奇思妙想,激励探索创造的志向。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3、亲爱的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在走进自然的同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掌握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提到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用列表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发现的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科学知识。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用列表的方法理解文章脉络,积累文中的科学知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探究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突破方法:根据文中的实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

  2、理清文章脉络。

  一、提问导入

  人类的老师是谁呢?为什么说它是人类的“老师”呢?

  二、初读感知

  三、学生质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点批画。

  2、学生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准备在小组内讨论。

  3、同桌或小组间相互交流疑问。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研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自然界中哪些动物可以当人类的好“老师”。

  二、精读研讨

  三、拓展延伸

  1、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思考。

  2、说一说你的小发明。

  3、收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在小组内讲一讲。

  四、课堂小结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篇15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知识目标: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能力目标:学习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重点段,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教具:课件、鸡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

  2、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各种生物)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初步认识“首尾呼应”。

  3、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

  二、细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出示: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可以说,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引导学习。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自学课文3---6小节,找出课文中人类的“老师”。

  提示:1.“老师”是谁?

  2.“老师”教给人类什么?

  3.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卡片: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

  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

  (9)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现在,你们能仿照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

  (14)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学习四-六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第四段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

  (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组图片,可惜是没有声音的,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投影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你也来说说看?)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回答,指名读句)

  (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第五段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和家长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指名读)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  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读)

  (5)投影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著名建筑还有许多:白宫、克里姆林宫:、圣路易斯拱门:、太空针塔,就连我们学校的接替教室也是采用这种“薄壳结构”建造的,其实这样的建筑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不妨去调查一下。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3、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书本上还列举了两个,谁来读一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4、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投影句子)

  (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呢?

  2、其实本篇课文是有关于仿生学的内容,仿生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性质、能量转换和信息加工的处理过程,用来改善现有的或创造出崭新的机械、仪器、建筑结构和工艺过程的边缘学科。看来大家对仿生学发生了兴趣,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多关于仿生学的知识,老师推荐一个网站给大家,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投影网站)

  五、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板书:7、人类的“老师”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具体介绍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简单列举

  坦克设计

  3、展开研究活动。

  (1)查阅和搜集资料。

  (2)分析整理资料。

  (3)小组成员交流、探讨。

  (4)归纳总结,完成设想,确定班级内的交流方式。

  第三阶段:根据第二阶段的研究情况,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相关文章: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重难点解析与综合训练

[高中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说课稿

《人类的形成》教案范文模板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5.9“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

《人类的老师》 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读后感: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600字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800字(十三篇)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导学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类的老师》补充资料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