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微信扫码分享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通用17篇)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

  在第一课时研讨时,我上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次去无锡有幸又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这一课。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迥异,正如李伟平校长在评课时所说的锡师附小承老师的课精致、细腻;而南京百家湖小学王老师的课粗犷、豪放。

  承老师的课可以说是扎扎实实的课,他把教学设计成五个环节:一、复习,回顾灞河边柳;二、对比,感受柳树形象;三、品味,感受高原特点;四、想象,感受生命奇迹;五、回归,深化课文主题。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学,在说课的反思过程中他意识自己的问题,觉得自己扶得太多,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学。如果用新基础的理念去评这节课,我想这一定不是一节好课,因为老师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但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去讲,这无疑又是一节好课。

  承老师的课堂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我想就我感受最深的多媒体的使用来聊聊承老师的课。

  如何使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是我们每个老师所追求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为什么时候使用多媒体而困惑,我们常常发现当给孩子们展示多媒体课件时,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过多地集中到课件上,不但没有对教学起到帮助,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李伟平校长对多媒体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倡用多媒体,画面少用,音乐多用。”

  画面少用     就拿承老师的课件来说,课文中的那一株柳树,书上描述的是“大约有两合抱粗”、“树阴覆盖了百十余平方米”。承老师在搜索了许多的网站后,仍没有找到这样一株柳树,最后勉为其难地扫描了课文的插图,其实插图跟所描述的也相差甚远。李伟平校长建议:既然找不到这样一株柳树,何不让学生去自由地发挥想象,有了老师给出的图片,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定势了。

  音乐多用     在教学第三部分,感受高原特点时,课件展示了一幅苍凉的高原景象,同时一种悲壮的音乐响起,老师和学生一起朗诵起古典的边塞诗词。我想经过这样的渲染,学生对文章中作者所描述的青海高原“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同时诗词的出示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在教学第四部分,感受生命奇迹时,针对抽象的“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承老师把这异常抽象的自然现象变得十分形象,他播放了一段音频资料,让学生对高原的恶劣气候可以说有了切身的体会,从而对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顽强毅力和韧劲有了更加直观和强烈的感受。

  在教学最后一部分,深化课文主题时,这一部分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承老师更是没有忘记音乐的渲染作用,激昂的音乐配合着充满朗诵,把教学推向了高潮。在老师的范读后,从学生的再次朗读中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多媒体要用,但也不能滥用。如何使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2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的写景散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我运用有效教学的策略,让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课堂精彩连。

  导入部分,为了引导学生感受青海高原上的极其恶劣的环境,我采用的策略是,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几组词语,朗读中感受苍凉和恶劣的环境特征,为下文感受这株柳树的神奇作铺垫。

  合作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互动过程中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在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感受柳树的神奇环节,我让小组合作学习,圈画出描写这株柳树神奇的词语,在边上写上自己的体会。小组成员每人交流一句,通过朗读展示。最后上台交流,并与台下学生互动。学生在合作中先整体感知后逐句品读、感悟,学会了学习语文的方式——多读多想,就能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语理解谈体会。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两句抓住“锻铸”、“巍巍然”、“撑立”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合作技能;可以获得更多的自尊;可以间接提高学业成绩。

  自主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习方法。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以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学习成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内容进行推理,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感受柳树的顽强这一环节,我就让学生默读、自学、再同桌交流。这里主要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从“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三个“多少”感受到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次数如此之多,但它却顽强地“撑立”着,有了一定要撑下去、活下去的信念,才创造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通过“读句子—找词语——谈体会”的步骤体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内涵。交流、补充、品读……学生体验独特,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适时地创设情境、引导学习作者想象、对比的方式,在想象和对比中进一步感受高原柳顽强、坚持不懈、敢于同命运作斗争的精神。课堂上,注重与学生互动,如师生共同板书、配合接读、朗诵,对于课文中心的感悟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学到最后,我说:同学们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此时在你心中,仅仅还是一株柳树吗?你由这株柳树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来说说:望着这一株柳树,我想到了……这样深化了文章中心,引导学生由一株柳想到具有柳之精神的人,获得人生的启示。

  有效教学策略在课堂上的运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课堂这个舞台还给了学生,学生自己承担起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学生是自己的老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课堂更加精彩!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高原上柳树的独特形象和作者的合理想象,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抓住“撑立”体会作者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与赞美,进而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学习“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2、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收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或事的感人故事。

  教具:白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提前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3、4自然段了解了青海高原,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说)

  在苍茫与荒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上,长着这样一株柳树,它造成了高原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2.明确目标:这节课就让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再次走进我们的心中,去感受它的神奇,去感悟它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课件出示:感受柳树神奇 感悟人生哲理)

  3.预期效果:用心地品味语言文字,你一定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二、民主导学:

  一读柳树,走近柳树品 “神奇”。

  上节课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还记得直接描写柳树的段落吗?

  任务一:

  下面请大家自由地、用心地读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能体现柳树特点的词语,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画好的同学试着把柳树的这些特点读给你的同桌听。

  自主学习:

  生自己划,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你可以用眼神、用高举的手、用坐正的身体告诉老师,你已经准备好了。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可以交流了吗?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

  预设1:我看到了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我是从“两合抱粗”看到了它的粗壮,从“百十余平方米”看到了它的高大。(学生板书:粗壮 高大)

  预设2:我看到了一株枝干粗实而坚硬的柳树,我是从“生铁铁锭的色泽”看出来的。

  在作者看来,那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生铁铁块。铁锭是古代纺机上用的`用生铁铁块锻铸的大铁块,色泽灰暗。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像金属发出来的声音,听起来很坚硬。多么形象的描写!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板书:粗实 坚硬)

  孩子们,这么一读,柳树粗实而坚硬的枝干就印在我们脑中了。

  预设3:我看到了一株叶子绿得苍郁和深沉的柳树,我是从看出来的。

  评价:这些词很重要,也把它们圈住。(学生板书:苍郁 深沉)“郁”是郁郁葱葱,“苍”是饱经风霜。那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变得深沉?

  预设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变得深沉。

  预设2:经历了风雨也会变得深沉?

  孩子们,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它的外形——高大粗壮,枝干——粗实坚硬,叶子——苍郁深沉,老师觉得这些词来描写柳树都很普通,但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造成了高原一方独立的风景。(教师板书:神奇)孩子们,如果长在平原,长在水边,那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而这样高大、挺拔的柳树竟是长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不同寻常。连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让我们记住这株不同寻常的柳树!一定要注意我们刚才圈出来的这些词语。(课件出示点红勾住词的第五自然段)

  面对这株不寻常的柳树,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课件点红“撑立”)你们看这个撑立的“撑”,提手旁加个掌,手掌用力就是撑。那么同学们,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出了这株柳树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向上生长需要撑立,向下扎根也需要撑立,顶天立地更需要撑立。看到这个“撑立”,你想到了什么?

  过度:文中的作者也注入了这株柳树猜测与想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猜测与想象一同走进柳树的生活历程。读了之后啊,我相信你对这个词含着的意思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生活历程,感悟“撑立”,启示人生。

  任务二:

  默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1)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2)批注完的同学可以小声地和你的同桌交流。

  自主学习:学生边读边批注,同桌交流,教师随机指导学困生。

  展示交流: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想象: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预设1:我从“风从遥远的河川……”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预设2:我从“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学生板书:干旱寒冷)

  你知道高原上最冷的时候有多少度吗?(达到零下六十度,滴水成冰,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就是“严酷的寒冷”)。持久的干旱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小结:孩子们,一株柳树能做到支撑、忍受、坚持,还有什么能把它难倒?所以,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奇迹般地发芽,奇迹般地存活,确实不易呀!

  过渡:太不容易了,还有吗?

  ●想象: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预设:第七自然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这段话告诉我们,柳树经受的考验还有——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这个“虐”字,同学们拿出手跟老师写,特别容易写错。上边是虎字头,下边是横,然后是竖折横。虐是残酷的虐待,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肯定想象不出有多可怕。你们听(课件:风雪声、雷轰电击)这就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们像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你能想象柳树在遭受摧毁时无助可怜的样子吗?你仿佛看到它——

  预设1:我仿佛看到它东摇西摆的,柳枝被吹掉了。

  预设2:我仿佛看到这几株柳树慢慢地被连根拔起。枝头都断光了。

  预设3:我仿佛看到这几株柳树枝干被很厚的雪压断了。

  评价:是啊,柳树就在遭受着这样的摧毁,我们有了体验之后再来读读这二个词组。(点击变红:“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2、这里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与我们见到的一样吗?在苍茫、荒凉的的青海高原上,遇到那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时,只有它在顶,只有它在撑,想想这些,再来读读。

  孩子们,听出来了吗?这就是(我们一起来读)——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这就是——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3、尽管高原上的风雪雷电是这样的凶狠残暴,柳树害怕了吗?而是——(点击变蓝: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谁来一个人读读这二个半句。你读。

  他在拼命地熬啊,挺啊,坚持啊。谁再读?(生读)它这是在跟死神较劲呢,是吧?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二个半句。读。(生齐读)它就是这样撑过来的。同学们,柳树经受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你们看这里用了几个“多少”?(点击加重点号)谁能读好几个带“多少”的短句。是啊,读“多少”时,这个“多”字音调可以上扬一点,你再来读。这几个“多少”写出了柳树遭受的摧毁是多么地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没有)没有畏怯,(引读)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

  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评价:可见,它这种一定要撑下去的决心是多么地大呀。

  4、同学们,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很多时候,也许当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他会怎么鼓励自己的呢?

  5、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预设:顽强、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坚强不屈、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学生上台板书)

  小结:就是这样一株柳树,它巍巍然撑立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正是因为它长时间这样的撑立,接连不断地创造着生命的奇迹,成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师完善板书)的确不容易呀!

  对比:与家乡灞河边的柳树

  1、快速浏览课文的8自然段,从家乡灞河的柳树中你又读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什么?

  预设:家乡柳树越是“极易存活”,我们越感到高原柳树的存活之不易;家乡柳树越是“极速生长”,我们越感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生长之不易。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板书)对比是为了衬托——柳树生存的不容易。可见作者的独具匠心!

  2、指学生板书:读到这儿,我们对这株不屈不挠的、坚持不懈的、坚强……的柳树油然而生敬畏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样敬畏的心情读读这株柳树,让它伫立在我们的心中。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过度: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我想,作者敬畏的不仅仅是它的形象,更是它对命运的抗争。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这段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老师在读这段时,不由得想到了许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深有感触。请大家再静静地默读这段,你想到了什么?

  2.结果反馈:(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从你们的表白中,感到你们在说柳,也赋予了树人的情怀。其实作者写柳,也在写人。作者写柳的生长历程,也在写人的生活经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教师板书)

  3.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遗憾的地方吗?

  总结:作者敬畏柳树顽强的精神,也在敬畏具有柳树这种品格的人。孩子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在不断地考验着我们,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你一定要想起——青海高原一株柳!当我们历经磨难时,你也一定要想起作者的这句饱含哲理的话——(生读红色字体部分)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画成一棵树:

  神 奇

  干旱 寒冷 粗大 浓密

  高原 风雪 撑立 粗实 坚硬 对比

  雷轰 电击 苍郁 深沉 借物喻人

  顽强 不屈不挠 坚强不屈

  坚持不懈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 不畏艰难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4

  它是一株柳,一株神奇的柳,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是一个神话,一个奇迹。它造就了青海高原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它就是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灞河边的柳树,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青海高原的那株柳树,拥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狂风吹不倒它,大雪压不倒它,雷电轰不灭它,连命运都无法毁灭它。它为了生存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从而成就了那片绿阴;而现在的我们,就像灞河边的柳树,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遇到困难就很容易退缩,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

  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善始善终。

  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复苏了被冻死,冻死了又复苏;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挫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

  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才长得粗实、挺拔;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这株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与这株柳树比起来,真的是“九牛一毛”了。

  再想想身残志坚的霍金,不断受辱的夏洛蒂,生活穷苦的阿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明能干的海伦·凯勒……这一个又一个逆境成才的人,不都与命运搞争到底了吗?

  这虽然是一株柳树,但它却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启迪。这株不同于一般的柳树所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出处:宜兴市桃溪小学六(1)班]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投影(小黑板)

  课前先学:

  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或文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有关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 、 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五、作业:

  ①(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壮观而独立

  粗

  神奇 形状 枝干 叶子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6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平原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经历一年又一年---------------,要经历一次又一次----------------、-------------------。它没有抱怨----------------,没有畏怯-----------------,而是--------------------------,以-----------------,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7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孙敏亚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学生回答“粗壮的”、“高大的”、“苍绿的”、“生铁铁锭”……孙老师在归纳完这些特点后,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这些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孙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孙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孙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孙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孙老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孙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孙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后,孙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在课题旁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师生交流。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孙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孙老师就和学生探讨了“青海高原干旱的时间会有多长”、“青海高原最冷的时候会有多冷”等类似的话题,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还比如在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孙老师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这个想象训练就抓得很到位,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还训练了想象能力,训练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比如谈到高原“铺天盖地”的雷电时,孙老师也不忘对这个“铺天盖地”进行了一番挖掘,相当细致。

  四、注意积累,使学生“广积粮”

  孙老师的作业很有特点,她并没有布置什么繁琐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推荐了两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张海迪》。学生在阅读这两本好书的时候,必定会把这些坚强的人物与青海高原的柳树有机联系起来。

  五、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现在的公开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候,多媒体课件要么成为一个摆设,要么就是喧宾夺主,把一堂课搞成了一个图片、视频展。而孙老师这堂课上,多媒体课件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用到了点子上。

  如当学生交流完对高原画面的感受后,孙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图片伴上苍凉悠远的音乐展示给学生看。展示完再问学生“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的问题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一个遥远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孙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体课件后,真实地来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让学生体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时,孙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那呼啸的风雪声,边感受柳树生存的恶劣环境。这个方法使学生“声”临其境。

  还有在比较平原柳树和高原这株柳树的时候,孙老师出示了两幅对比的图片,这就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更增敬佩之清。

  孙老师还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朗读配乐,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在孙老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孙老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8

  第三届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

  a13号选手:税冬梅(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云富中心小学)

  上课内容: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

  时间:2010-12-1下午

  地点:南京市金陵河西会场

  学生:南京致远外国语学校六年级

  实录:春之曲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棵树,一棵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一棵树,题为文眼,谁能来读一读题目?

  生:强调一株柳

  师:强调了描写的事物,还可以怎么读?

  生:强调青海高原地读

  师:强调了生长环境

  让我们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课文,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勾画下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说你勾画的哪一句啊?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

  生: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望而生畏的地步

  师:还有谁找的这一句?还有其他的吗?

  生:干旱和寒冷……

  师:在作者心中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心中感受的话,你会用哪个词呢?

  生:神奇

  师:板书神奇。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呢?在作者家乡灞河柳树都是一道景观,究竟青海高原的柳树神奇在哪里呢?用笔在书上画画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这个寸草不生感受到了,已经明白了寸草不生的意思,在那样的地方屹立着这样一个柳树,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

  师:说到青海高原,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苍凉、一望无际……

  生:不毛之地

  师:让我们通过视频,走进青海高原吧

  放录像,介绍青海高原

  师:在青海高原生存容易吗?

  你还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柳树生长的不容易

  生:第五自然段,我是从强大感召看出来了。让人感到生命的力量非常强大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说出自己的读书感受啊?

  生:他生存很不容易,从虐杀这个词看出来。虐杀这个词是虐杀致死的意思。这株柳树承受了这样的虐待,活了下来,实在很不容易

  师:还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干旱和寒冷。

  师:柳树的生存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寒冷和寒冷。要不就是干旱死掉,或者寒冷死掉

  师:所以说他是通过什么活下来的?用上哪个词?熬,是熬过来的

  谁来读出熬的味道?

  生读

  师:谁再来熬一熬

  生读

  师:熬字说出了生存的痛苦和漫长。还有没有?

  生:我是从第四自然段感受到的。只见到这一棵柳树,生存下来很不容易,独立起一片风景

  师:生存的唯一的一株柳树,还有没有?

  生:我从这句话看出,在灞河柳树和青海高原一株柳树的对比下看出来的

  师:很好,他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命运给予他的是九十九条……这株柳树不报应命运,顽强不屈,寻找生机

  师:老师注意到九十九条,指什么?

  生:几乎只有死这条路、命运给他太多多困难

  师:但是她却在一线之中生存下来。还有没有

  生:我从第七自然段倒数第二自然段看出来,不仅神奇的生命力,还神奇在他的顽强的生命力

  师:好,你已经入情入境了,让我们看第七自然段。柳树究竟遭受怎样的困难?在这样的时候,他会怎样鼓励自己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自由练说

  生:他告诉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

  师:还有吗

  生:他会勉励自己,一定要坚持

  生:既然命运让我飘落在这里,就不能屈服于命运,抱怨命运就一定会死亡。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为我们同伴争一口气

  生:我经历了这么多,多出来的就是生活经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磨难了。

  生:在风雨中,我虽然经历了痛苦,但是我一定会熬过去的

  师:你们都走进了柳树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作者还用大量笔墨来描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生:不同之处比较一下

  师: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生:不同的生活环境

  师:你们真是陈忠实的知音啊,作者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也是衬托出青海高原柳树的不容易。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小节

  齐读

  师:此刻站在这株柳树的面前,你不由想到什么,为什么呢?

  生:我不由想到桑兰,他的颈椎骨骨折之后,配合医生治疗,一直希望回到队伍中去,很顽强

  生:想到了海伦凯勒,他就像这株柳树一样,帮助更多的人

  师:看来桑兰给你很大的震撼

  (估计老师已经晕了,学生说的是海伦凯勒,她说的却是桑兰)

  师:同学们都能够想到生活文学当中许许多多和青海高原一样的人。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普通的水因为高压而成了壮观的喷泉……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样的作业:

  1、小练笔,写阅读感受

  2、选择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师:老师希望这株柳顽强的精神,能够伫立在你们的心中,成就属于你们哪一方独特的风景。相信你们以后会有更多的思考,最后让我们读读课题吧?你们会怀着怎样的心情呢?

  生:怀着敬佩的心情、崇敬的心情

  齐读课题

  下课!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课文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来修饰。

  2、板书课题:通过读课题来突出不同的侧重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读读自己还没有读好的段落。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        毅力          韧劲

  (2)读词语 点名读 齐读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3、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神奇

  陈忠实有了什么样的的词语来修饰柳树?

  (板书)                                                      

  平  常

  神  奇

  望而生畏

  4、补充青海高原的资料。

  简介青海高原:(出示地图)青海高原,也就是我国的青海省,它位于被称为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高原的冬季漫长,气温非常低,最冷的时候要达到零下二十几度。高原上长年都是冻土。而夏秋季节又非常干旱,有时接连几个月会持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干燥、多风、缺氧、奇寒,这就是青海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

  三、深入理解,学习第五、第三自然段。

  1、出示描写柳树的文字。

  2、指名读,齐读。通过朗读,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谈不同的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圈划出写柳树生存环境恶劣的句子。交流理解:“哦”和“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

  四、总结

  柳树的神奇并非仅仅如此,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请同学们回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领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

  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平  常

  神  奇

  望而生畏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0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赞美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我一直对上这样的文章有点怵的感觉,不知道该怎样去找落脚点,而且又是第一课时。众所周知,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我当时最大的意图就是让孩子们进入文本之中,在看起来散乱的文章结构中找到这样一个“神”点。这样的“神”点如何去找?我个人认为就是读懂作者的心,去倾听作者的声音,然后来自己思考,来自己感悟。

  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个总的思路,在细节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教学环节。

  由学生自己朗诵有关柳树的诗篇引入课文,在初步感知柳树形象的时候导出“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样一个“神奇、望而生畏”的柳树与我们刚刚所描述的常见的柳树是如此的不同,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起来。

  进入课文学习的环节之后,作为第一课时我们首先得解决字词,但高年级不能等同于中低年级,我于是就设计了三组词语,这样既解决了字词的问题也解决了文章的脉络。这样一个清晰的文章主题就出来了。

  剩下的就是讲解文章内容,在这样的环节中,围绕“神奇、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来讲解,一段是描写柳树外形的段落,另外一段就是描写环境恶劣的段落。在这样的两个段落中,剩下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有他们自己来读来体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在学生的讨论中这样的课就结束了。

  二、课件的设计。

  这样的一篇课文在课件的制作上,总共做了六张,除了开头和结尾,真正的只有四张,这四张幻灯片分别是;词语一张、青海高原的补充资料一张、剩下的两张就是两个段落。

  在这两段文字中我没有加以突出任何词句,就是白纸黑字,有学生自己来找来读来悟。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然我这样的一堂课在具体上的教学环节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能够在下面的议课环节中,能够不吝赐教,望能多指出一些不足之处,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1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恶劣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

  2、在理解的基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作者不惜笔墨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对所起的柳树衬托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何对这株柳树望而敬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陈忠实的散文,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精读文章第一组块,感悟柳树外在内在的形象。

  1、下面我们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去看看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

  2、出示:第五自然段。

  ⑴轻声读一读这段文字,想象一下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说说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给你印象。

  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⑶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哪些词句的描绘使你产生了这样的印象?

  ⑷你能把你的理解感悟读出来吗?(这里需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说,力争全面理解)

  ⑸文字赏析:同学们,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树干和树枝颜色描写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其实生铁铁锭的色泽就是一种深青灰色,作者为何不写“树干和树枝呈现出深青灰色”呢?(生铁铁锭的色泽更能体现出这株柳树的坚硬和生命力的强大)

  ⑹作者是带着对这株柳树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来描写树干和树枝的颜色,对树叶的描写也是如此,一起读一读对“柳叶颜色”的描写。

  ⑺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朗读这个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出示)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过渡:“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且神奇到了让作者望而敬畏”,这是为什么呢?这株柳树的什么让作者敬畏呢?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去看看青海高原。

  三、精读第二组块,感悟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

  1、出示: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不断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2、读一读这两段文字,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说说青海高原给你的印象。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产生这样的印象?

  3、补充资料(出示图片),了解青海高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追问:作者为何不惜笔墨来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5、对比朗读:(女同学读描绘青海高原的部分;教师——然而就在这苍凉,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长出这样一株柳树;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过渡:同学们,在这个山上不长草,原野不长树的青海高原上,居然长出了如此高大粗壮的柳树,能说不神奇吗?能不让人望而生畏吗?作者驻足于这株柳树下,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想和想象。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猜想和想象,看看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

  四、精读第三组块,感悟柳树生长过程的艰辛。

  1、默读第六七自然段,思考归纳:这株柳树生长过程中,经历哪些磨难?说说相关的依据。

  (一年又一年干旱和寒冷的摧残、一场又场高原风雪的虐杀、一次又一次雷电的轰击)

  2、同学们,这株柳树经历如此之多的磨难,得以成活下来并长得如此之粗壮,靠的是什么?(毅力和坚韧,一种坚强的精神)

  3、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4、同学们,这株柳树凭着顽强的精神,超乎想象力的毅力与韧劲,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让我们再次带着深深的敬畏之情朗读——(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四、小结三个组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什么能让人望而生畏?

  五、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文章写到第七小节,应该能让读者感受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了,作者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呢?这株神奇的柳树给我们生活又有怎样的启示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2011-10

  关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意图与思考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关键在于我们面对一篇教材能做到深刻、准确、全面地解析。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求来考虑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问题。简单概括之,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陈述我们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一、教材的认识。

  作者陈忠实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着西北汉子刚毅的血液。也只有这种不轻易屈服命运的顽强人格,才表达出这般刚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当我们走进它、读懂它,你就会对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产生敬畏。这棵神奇的柳树,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它似乎在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逆境,我们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与韧劲。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这样的文章,在我们成人读来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往往觉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标的设定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对柳树的工笔式描画,用苍凉、恶劣的高原环境衬托,以及用家乡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意在突显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这是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也是这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基于文章表达特点,我们在这课时中,引导学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苍凉,然后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对柳树所起的衬托作用,力求做到文意兼得。

  三、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1、整体设计构思

  教学设计的源头是教材内容、文章表达方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篇散文以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衬托、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以及用家乡灞河柳树的对比,来凸显柳树生命力的强大和精神的顽强。基于这一表达特点,我们提取了三个组块作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1、文章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部分;2、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部分;3、作者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部分。这个三个部分也就是散文中的“形”。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设计了用“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我望而敬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一灵魂的句子把三个组块串联起来,设计了由“柳树的外形——青海高原的环境——作者的猜想与想象”这样一条教学主线。

  2、细节的处理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厚重。部分看似很普通的词语却极显张力。例如作者对柳树树干、树枝、树叶的颜色描写中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锻铸”这样的词语。之所以用这样词语来描写柳树的颜色,实际上是作者对柳树的刚毅、生命力强大的肯定与赞颂。因此,我们设计了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对柳叶颜色的描写,以求得学生的意会。当然设计中,我们对环节的过渡,句子的理解,朗读等细节方面也做了精心的设计。

  3、教学方式的选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引领到学习内容的组块上去,然后用富有驱动力的话题,激发学生去自读、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在第一、第二两个组块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自读——想象——感悟——朗读;然后通过一二两个组块的对比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组块中,我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设计了学生提炼、归纳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要求学生默读六七自然段,说说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另外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力求简单实用,主要把呈现一些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总之,既有整体的把握,又有细节的精彩;既有内容的理解,又有文字的训练;既简约,又富有实效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突破词语教学的屏障,突显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青海高原一株柳》词语教学例谈

  南化四小六年级组 

  【前言】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彩的词语教学能让学生“明其意、见其境、感其情、悟其神”。然而,我们的课堂却少见这样的词语教学。绝大部分的词语教学停留在“明其意”的层面,使得词语教学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词语教学这一难以突破的“屏障”的呢?如何才能深谙词语教学之道呢?下面就《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的词语教学案例略谈一二。

  【教学实录1】

  …………

  师:老师出示一块生铁,这个颜色就是灰褐色,同学们,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树干和树枝颜色描写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其实生铁铁锭的色泽就是一种深青灰色,作者为何不写“树干和树枝呈现出深青灰色”呢?

  生:因为作者用“生铁铁锭的色泽”更能体现出这株柳树的坚硬和生命力的强大

  师:这种表达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一种敬佩之情

  师:作者是带着对这株柳树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来描写树干和树枝的颜色,对树叶的描写也是如此,一起读一读对“柳叶颜色”的描写。

  生齐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与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生:有感情的齐读第5自然段。

  …………

  【课堂实录2】

  …………

  【出示】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读一读这句话,说说“绝不宽容”一词用得好在何处?

  生:(无语)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2

  一、课前对话,在拓宽外延中感受柳树之情思。

  1.同学们,水乡中常见到柳,这些柳给你什么印象?看到这些柳,你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柔美.纤细.轻盈.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2.古往今来,很多诗人爱写柳,背背你积累的关于柳的诗词。(出示柳的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纤细.柔软)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以柳喻风的柔,可见柳之柔)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如烟柳絮,杨柳依依,柔美)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玉门关外春风不到,柳便无法生长)

  师:柳,依水而生,临风摇曳,给人的印象总是纤柔婀娜多姿,文人们借柳寄予的也多是思乡恋友的情怀,这是寻常柳。       (板书:寻常柳)

  二、多角度赏析,由外而内地感知柳树之神奇。

  (一)图文中看柳——感受外形的独特

  1.昨天,我们初识了一株不寻常的柳——青海高原一株柳。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这幅插图,你眼中的柳树长得如何?在作者眼中,这又是一株怎样的柳?(能用文中一个词说说?)                              (板书:神奇)

  2.屏显第二段,生齐读。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多角度地欣赏,去感受它的神奇。

  4.课文有一个自然段直接描写这株柳树的样子?——(屏显:第5自然段)请大家默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的是一株怎样的柳?从哪些关键词句中读出这些感受的?

  5.(屏显)方法点拨:阅读状物写景的文章,边读边想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我们要想象这株柳的形象,思考这株柳的特点。

  (巡视:圈画关键词句,用一两个词语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批注!)

  6.学生自读,主要引导从以下几方面交流:

  粗壮.茂盛:

  “两合抱粗”——两个人合抱,树干粗壮。没见过这么粗的柳。(做动作)

  (少见的粗壮)

  “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相当于两三个教室顶那么大,茂盛.繁茂.枝繁叶茂

  ——具体数字让人真切感受少见的茂盛

  粗实.坚硬:

  “生铁铁锭的色泽”——饱经沧桑与风霜。钢铁给人的感觉是坚硬无比的

  (用铁写树,这个写法独到却又恰当地写出这株柳与众不同的坚硬)

  “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浓绿茂盛).绿得深沉”

  ——不是一般柳树的嫩绿.翠绿,显得沧桑(独特锻铸)。

  ——叶色不同于寻常柳

  伟岸.壮硕:

  “巍巍然撑立”——高大.顶天立地.蓬蓬勃勃

  一个“撑”字真的“撑”起了这株柳,写出这株柳的伟岸.粗壮,强大的生命力。这株柳的形象如此不同于寻常柳!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在以下短语下画横线:

  两合抱粗         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生铁铁锭的色泽   绿得苍郁.深沉

  巍巍然撑立       生命伟力

  师:这些短语(词组)极有特色,关注这些短语,想象柳的形象,齐读第二段。

  (二)环境中看柳——感受生命的伟力。

  1.为什么这株柳如此与众不同.竟有松的苍劲与伟岸呢?你能从这个自然段中找到答案?(提示:一个短语) ——“独特锻铸”   (板书:独特锻铸)

  “锻铸”:换个词语—— 锻炼.磨练.锤炼.磨砺……

  2.扣“独特锻铸”引出深入谈论的话题:青海高原给予这株柳怎样“独特”的“锻铸”呢?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高原对这株柳的独特锻铸?

  方法点拨:善于快速寻找主要信息。(3.4自然段——高原环境和6.7自然段——想象柳的生长过程.遭遇)

  3.昨天已经学过3.4自然段,用一个词语概括高原环境?(恶劣)(艰苦)(险恶)(寸草不生)(荒无人烟)……课文中用了这些词,一组短语即一幅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环境的险恶!

  生读:(屏显)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师: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哦”了一声)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4.读着这些短词,想象高原恶劣的环境,再看这株柳,(出示句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你从“撑立”一词中又读出什么?(可以补充:除了伟岸.顶天立地的形象外,你读出什么?)

  ——这株柳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蓬勃的生命力!生命伟力!

  ——不怕恶劣环境,十分顽强的柳。

  ——不惧险恶环境的勇敢顽强的精神!

  (师适时点到:生命伟力)

  师:这株柳是如此顽强,经历了高原恶劣环境给予它的“独特锻铸”!

  ——成就了一片绿阴!

  ——造成了高原上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师:这株柳在高原上不仅生长而且壮大起来!有着寻常柳所没有的顽强精神与强大生命伟力!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回扣课文第二段,齐读。

  (三)磨砺中看柳——彰显生命的顽强

  1.站在这株柳面前,作者思绪翩飞,他猜测想象着柳的生长境遇,请你默读第6.7自然段,在这株柳的生长过程中,高原又给予它怎样独特的锻铸?又有哪些词句.短语写得极好.深深触动你的心?

  2.引导学生找到下列词语.短语,自由交流:

  ① 持续的干旱    持久的干旱

  (一天又一天   一月又一月 —— 补充:一季.好几个月无一滴雨

  长时间无水 干死  死一茬又一茬(“熬”)

  ——这两个词写出干旱之久,生存之艰,作者用词精准而富有变化!)

  ② 严酷的寒冷   一般讲“严寒”,“酷”给你的感觉?(极冷.残酷.冷酷)

  (补充:零下二三十度,无法生存。一个“严酷”准确描绘少见的寒冷!高寒!)

  ③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    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旱死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高原气候极其恶劣,简直是无法生存!这里是生命的禁区!

  师: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使这株柳的生存道路危机重重,充满艰难!

  这株柳?

  “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坚强不屈.坚韧)

  3.① 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冻死过多少次

  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一次又一次摧毁

  师:作者运用了反复手法,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我们随作者思绪,继续走进他的想象世界,这株柳还有怎样的遭遇?

  ② 比较:多少高原风雪     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多少场雷轰电击   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一次又一次摧残   一次又一次摧毁(毁灭性)

  比较读读,体会?

  ——作者用这些词写出柳遭遇的是置于死地的毁灭性的打击.灾难!生长过程充满危险!读短语,读出这是毁灭性的灾难。

  师:通过比较.辨析,我们又品出作者的用词多么精准!语言要锤炼,锤炼了才精准.传神。

  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自由交流)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透过这些语言信息,你觉得这株柳成长的道路?

  ——充满艰辛.危险.(困难)灾难(多灾多难);

  承受无法想象的磨难;不可思议的灾难……

  师:这就是青海高原给予它的“独特锻铸” !

  4.面对重重艰难与险恶,面对一次次毁灭性的打击这株柳

  ——出示“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

  师:(风雪压不垮它,雷电击不倒它,干旱旱不死它,严寒冻不死它)这株柳凭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迹!

  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回扣第二段,齐读。

  (四)对比中看柳——突出信念的决然

  1.站在这株柳树前,作者思绪翩飞,他又联想到了故乡灞河的柳,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灞河柳?(对比衬托)

  2.故乡柳的生长环境?优越舒适; “极易生长”

  “随手折……就……就……便”“急骤冒”

  ——有春风阳光雨露,无心插柳,柳也能成阴!

  3.高原柳呢?充满危险.灾难.坎坷.挫折:

  (屏显第9节):“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

  ——生存艰难.九死一生(九十九死一生).命运坎坷,危机四伏

  屏显: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4.师:坎坷多艰的命运就是青海高原给予它的——“独特锻铸”!

  5.面对坎坷命运,这株柳依然——出示“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此刻,透过“巍巍然撑立”,你除了读出柳的高大形象.生命伟力和顽强的精神外,还读出了什么?(结合第9自然段说说,看看柳的表现:)

  (不抱怨命运.不畏怯生存之危险与艰难.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不屈服命运.不畏惧命运,一定要生存下去的坚定信念……)撑立的是

  ——师:不怨不惧不屈不弃的信念!

  ——师: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精神,这株柳在坎坷命运中蓬勃生长,造就了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迹!

  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神奇到……回扣第二段,齐读。

  6.茫茫高原上,只有这株柳经受住种种独特的锻铸,成了作者“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也让作者感叹,“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 齐读第9自然段,读出敬畏。

  三.写法指导,学习作者借柳喻理之巧思。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柳树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指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想想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板书)

  3、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过渡:它的“神奇”体现在哪儿?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柳树,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锐的心来感受。

  二、精读,感悟柳树形象的“神奇”

  1、快速找到直接描写这株柳形态的段落。(第五自然段)

  2、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来。

  3、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来读,并且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一下。

  A、“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

  (2)这么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多教室这么大的树阴,你说这课柳高大吗?真是太高大粗壮了。这是一“奇”。

  B、“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这句是写它的什么?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从哪里感受到它坚硬?(“生铁铁锭的色泽”)你们看到过铁锭吗?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很硬,颜色很暗淡,你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吗?大门上的把手,它跟铁锭是“同胞兄弟”,看看它的颜色怎样?(暗淡,发黑),感觉它的质地怎样?(坚硬)。说树干和树枝像它一样的色泽,像它一样粗实而坚硬,奇怪吗?

  (3)提到“柳”,它素来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坚硬,这是第二“奇”。

  C、“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绿得这么……这么……是暗绿色的,我们平原上的柳树是这个颜色吗?(嫩绿、草绿、鲜绿),理解“锻铸”。(先作字面的理解)这又是一“奇”。

  (3)谁来读读它的这一“奇”?

  D、“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觉?(很高大 生命力强……)

  (2)理解“巍巍然”和“撑立”,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4、我们分别读了这段的四小句,感受到了这株柳形态上的“神奇”,指名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让大家整体感受这株“神奇”的柳,并齐读。

  师: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出示)这是一株( )的柳树。在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能长出这样高大粗壮的柳树,难怪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引发想,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

  1、过渡:那么,这株柳的“神奇”是不是就指它形态方面这三点呢?默读六七两个自然段,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2、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写什么?(作者对柳树的大胆猜测和想象这株柳的生长过程的)它的生长过程更体现了它的“神奇”,把其中反应柳树“神奇”的语句画下来并读好它。

  3、交流。

  A、“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1)读了这句,这株柳的“神奇”之处在哪?(1、种子随意散落却有幸萌发2、其他柳树苗子全毁了而唯独它存活了下来)

  B、“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示)

  (1)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柳树没有能活满一年的。)

  (2)但是这株柳树呢?(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为什么说是奇迹呢?不光柳树,别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高大粗壮,神奇吗?好好读一读。

  (4)“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保存了生命”与上文哪个词相照应?(唯一)这是一株( )的柳树,难怪作者这样赞叹道: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C、“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出示)

  (1)你们对这一段也特别有感受吧?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这段,哪个词语或句子让你特别有感触?

  (2)交流。(“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许多许多困难。“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感受到这株柳树为了生存经受过的无数次的雷轰电击。

  (3)由此可见,这株柳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录音】师激情描述: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飞,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它又怎样面对的?(一阵狂风吹过来,把柳树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来;险些连根拔起;一阵狂风吹来,树干都断了;每一次经受风雪的时候,都是差一点点被冻死,但是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柳叶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4)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5)再回到第五小节,看看你对“锻铸”这一词又有新的理解吗?是什么锻铸了这株柳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是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还有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这株柳树靠什么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上?(顽强的精神)

  (6)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这是一种多么——顽强!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这么高大粗壮,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啊!这株柳树撑立在青海高原上,靠的就是这一顽强的精神!

  (出示)这是一株( )的柳树?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学习这一部分时,课堂须灵动,教师要跟着学生的思路转,课堂要有新的生成和亮点。)

  四、比较体会精神:

  作者的思绪一发不可收拾,由高原之柳想到了谁?家乡柳树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边读边思考。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这儿却写家乡的柳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运用对比、衬托,突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顽强,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师:面对这样一棵柳树,难怪作者会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师: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

  师:这株柳树凭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

  师:(出示最后一句话)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柳树生活的环境非常艰苦,几乎是九死一生。我读懂了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出示词语)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道风景。撑立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配乐朗读)

  师,面对这样一株柳树,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同学们,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谁?这珠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从这株柳树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师:老师希望你也能成为像这珠柳树一样的人。最后老师想送几句话和大家共勉。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总结。

  1、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树。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此时,我相信,这株神奇的柳树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它————“青海高原一株柳”(读题)

  七、作业:

  1、勤于积累:从文中摘录你认为精彩的语句。

  板书设计:

  样 子 高大 粗壮

  青海高原-株柳 神奇 环 境 干旱 寒冷 顽强

  历 程 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4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教学中,我注重提纲挈领,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层次分明。

  “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

  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5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师:读的时候如果速度再慢一点,就能读出意境了,再来一次好吗?

  3、可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这真是一棵怎样的柳树?(神奇)

  二、感知柳树的外形

  1、神奇不神奇?看看就知道,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棵树的奇异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交流

  A、一奇: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生铁铁锭

  硬――柔

  男生读

  B、二奇: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壮高大

  齐读

  C、三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嫩绿,草绿,鲜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

  齐读。

  过渡: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课文的六、七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1、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可以在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

  2、交流

  (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生: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我们真替他庆幸,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交流感受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交流……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

  师:冻死过多少次,他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生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生读。它在熬,在挺。小组读。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齐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导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多少”。

  指名读

  齐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引出“又”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

  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会写这个词吗,写在黑板上。众生写。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

  四、比较体会精神:

  师: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江南的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

  生: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

  生:没有。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师: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师: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作者这样写。读。

  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六、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师出示: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

  生: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师: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

  生: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

  师: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这回你肯定知道,它为什么绿得这么苍郁,这么深沉?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为什么它们这么坚硬?

  生:因为在许多柳树苗中,只有这株坚强地活了下来,它经历过许多的磨难。

  师: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师: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

  生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师: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

  生读课题。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一株。

  师:为什么?

  生:因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树,看不到其他柳树了。

  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因为它是唯一一棵柳树,经历过很多折磨的。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株柳树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你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他要强调这一株柳。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两个词,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6

  课文很长,很美,很深,这样的课文对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初教此文的教师来说,也同样如此。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段,如第5节,如第7节,可惜没有要求背诵,只要求背诵最后一节,这节当然好,但前两节更好,因此我也要求学生背诵了。

  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让人无法想象这一“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读后震撼,但与生活实际却很远,学生怎么能感悟?

  还是开门见山,循着我的感受入手吧:“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谁读了此文,不也会“哦”几声呢?那就在学课文的时候一起“哦”几声吧。

  为什么?为柳树独特刚毅的外形,为柳树生存环境之无法想象的艰难,为柳树生存的奇迹,为柳树超乎想象的毅力与韧劲,为柳树傲然于世的气概……

  “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以“柔”著称,但在不一样的环境里居然可以如此刚强坚韧,环境造树之必然啊!

  直奔第5节,三句话,写了树阴、树干和树叶:一句一句地读,树阴如此之广,百十余平方米;树干如生铁锭般坚硬;树叶却是深沉苍郁的;这样的一株粗实坚硬的柳树真是“奇迹”!

  感悟“撑立”,支撑着站立,多不容易呀!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要说一站就是多少年了,就是一天一个月都难,一年也绝不可能,寸草不生,更何况一棵柔柳呢?它要接受持久干旱与严酷寒冷的挑战,它要接受虐杀生灵的风霜雨雪的打击,它要接受铺天盖地的雷电轰击的灭顶之灾,可它居然一次一次地起死回生了!“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九死一生的柳树啊!那是怎样的“撑立”?我们不难道要“哦”吗?

  这“一株”中,我们看出了什么?一种奇迹,一种精神,一份傲骨,一份希望!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书课题。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检查读书。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看看还有哪些字、词还不认识或哪个句子还读不好,及时找帮对。

  师:时间到。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还有感情表达不当的句、段如标点符号、提示语等老师要直接评价)

  师:(读得不好时)指出错误后,师鼓励:这次能不能把它读准确?来。

  师:嗯,同学们预习的不错,出现的问题不多,刚才在读书的时候我们都纠正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书,相信你会把课文读得更正确更流利,而且还会读的更有味道。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赞美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

  师:好,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四、写字

  师:好,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师:好了,同学们,请看“虐 韧”这两个字。

  (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2题中描一描这两个字。

  (2)描完后,在后面的田字格里仿写这两个字,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这两个字。教师巡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3、写完后,小组内相互检查,看小组内哪些同学写的字有了进步,哪些同学写的字比较工整、漂亮。

  4、其余的生字课下要认真地书写在田字格本中。

  五、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地步? 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有关句子,看句子中的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把自己的读书体会或感受写在旁边空白处。

  六、分配展示任务。

  1、2、3组重点汇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4组重点搜集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

  5组重点搜集家乡灞河柳树的有关资料。

  6组重点汇报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树。

  7、8组重点感情朗读课文。

  9组重点搜集具有高原柳树精神的人的故事。

  10组搜集陈忠实的资料。

  11组重点说一说学习本课的体会。

  12组搜集励志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牛郎织女》。(课件出示)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上一节课的自学提示。

  (二)学生交流展示

  一、准备

  1、请根据上节课的自学提示,各自准备一下分配到的任务。

  2、小组内交流:先帮对交流(4、5、6号谈,1、2、3号听)谈错的对子纠正,谈不到的对子纠正。

  3、小组长在小组内讲解,组员认真倾听,做好补充和更正,组长找好发言人。

  二、展示

  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让我望而生畏的地步呢?

  课堂预设

  (一)感悟柳树的神奇

  1、抓柳树形象,挖关键词语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再读这段话,这是一段文字,更是一棵树,一个了不起的神奇的生命,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哪个词语让你形象地感觉到这株柳树在与恶劣的环境在与它所遭遇的逆境相抗争?“撑立”)

  2、扣关键词语,悟精神实质

  这株柳树撑立在怎样的环境之中?

  ①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重点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同时汇报有关青藏高原资料)

  ②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铁铸:生铁铸就一般的坚硬冰冷。原地:原地本义指本来的地方如原地踏步,在这里指没有任何树木甚至植物覆盖的地面。简笔画辅助理解“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

  过渡:这是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树。这棵树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

  ③ 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④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过渡:作者用想象再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如何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顽强的抗争,是如何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同时,他还用对比来突出这株柳树的不同寻常。作者用什么来作对比的?

  ⑤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

  (同时汇报灞河的柳树资料)

  ⑥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汇报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树。)

  过渡:虽然如此,但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没有抱怨命运--(生接读第末段。)

  ⑦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命运给予这株柳树的是什么?这株柳树遭遇到的危险和艰难有哪些?又是如何顽强抗争的?回头读读课文说说课文。)

  (二)感情朗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师:

  1、现在,在你心中它还仅仅是一棵树吗?陈忠实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他首先想到自己。

  简介陈忠实:

  陈忠实,被称为“文坛老农”,历经沧桑、满脸沟壑的陈忠实朴实得就像一株高粱,的的确确是一位农家子。他家祖辈是读书人,到父辈家道中落,连供两个孩子上学的能力都没有,于是他哥哥考上了中师,他休学一年,于是陈忠实一生与大学无缘。对于好学的陈忠实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好在他没有就此丢开书本,反而加倍的努力,就像风将一粒柳絮卷上了高原,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陈忠实硬是开疆辟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他撰写的小说《白鹿原》于1997年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堪称小说丛林中的一棵枝叶茂盛、葳蕤光辉的大树。还还创作了大量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正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品格意志支撑着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2、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谁?这株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 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表面写的是高原柳树,实际赞美的是——

  (汇报具有高原柳树精神的人)

  3、学习本课的体会。

  4、组搜集励志名言。

  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培根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一息尚存,不懈努力。——陈毅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命的战胜者。——雨果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做青藏高原一株柳,不做温室里的花草。

  教学反思: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相关文章: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再谈《青海高原一株柳》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