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教学设计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诗经》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诗经》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诗经》教学设计 篇1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导——文化常识

  “四书五经”是什么?

  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  历代有关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一读——机械朗读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

  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3、齐读。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四、三读——表情朗读

  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总结:(学生自愿参加朗读比赛)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五、一背——提示首字

    关……在……窈……君……

    参……左……窈……寤……

    求……寤……悠……辗……

    参……左……窈……琴……

    参……左……窈……钟……

  六、二背——个人赛背

  七、延伸阅读

  1、《诗经  蒹葭》

  2、《诗经  木瓜》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 黑色玉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诗经  蒹葭》教学设计(一课时)

  东湖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吟诵欣赏的技巧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和语气;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

  鼓励学生从语言角度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情感与思想;

  在感悟中使学生多一份情感经历。

  教学步骤 :

  一、导——聆听音乐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下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二、一读——机械朗读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

  蒹葭(jiānjiān)  溯洄(sùhuí)从之   (xī)  湄(méi)  道阻且跻(jī) 

  坻(chí)  (zhǐ)

  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3、齐读。

  1、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2、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四、三读——表情朗读

  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总结:(学生自愿参加朗读比赛)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五、一背——提示相同字

  蒹葭        ,白露        。所谓伊人,在水      。

  溯洄从之,道阻且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

  六、二背——个人赛背

  七、问题研究

  《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提示:风格、表现手法)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诗经》教学设计 篇2

  《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成书经过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影响。

  2、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                                  3、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表现技巧及其作用.

  4、正确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3、对生疏字、词的音和义的掌握。

  【课时安排】

  3课时高考资源网.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及检测预习

  •预习要点

  1、查字典并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2、初步了解《卫风•氓》故事发生的关键要素。是怎样一个爱情故事。 

  •检测预习

  将学生分成研究小组,互相交流预习结果。

  二、简单介绍《诗经》   高考资源网.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XX年间的社会生活。《诗经》分为“风(160篇)” 、“雅(105篇)” 、“颂(40篇)” 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风:即15国风,意思就是声调,大多为民间歌谣。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它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高考资源网.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 “兴”的艺术手法。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三、音读课文<<卫风•氓>>高考资源网.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要求将文下单字的注解和注音注到文中相应的字词下面

  (2)正音朗读: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注意<<诗经>>以四言为主,停顿的节奏是x x / x x

  (3)理清情节,把握基调

  a《氓》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单概括。

  点拨: 粉色的初恋(第一小节);红色的热恋(第二小节),平淡的婚后生活(第三小节),黑色的离弃和灰色的归家生活(四、五小节),冷静的蓝色就是第六小节的清醒和刚烈。

  b《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点拨: 采用了比兴手法。三四小节都以描写桑叶开头,联系两个小节的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比----以此喻彼,兴------因此及彼.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高考资源网.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c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什么最痛楚的认识?

  (请用原诗句回答)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四、内容鉴赏:高考资源网.

  1、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卫风•氓》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有至为重要的影响,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2、《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3、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五、拓展:联系你所知道的中外古今的爱情悲剧,分析产生悲剧的原因.(社会\\性格\\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中的移情入物,物轻意深

  2重章复沓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步骤】:

  导语:

  <<卫风.氓>>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今天我们去分享古代劳动人民的幸福和甜蜜.

  一.学习<<邶风.静女>>

  1、理解体悟

  a学生朗读

  b将这首小诗改写成短文,要求:加上合理的想象.

  c学生朗读改写的文章,师生评议

  d教师朗读名家的改写译文,加深印象

  2、把握形象

  a女子形象:天真、活泼、美丽和纯洁      

  b男子形象:忠厚,淳朴    对爱情真挚专一------

  教师点拨:彤管,荑草都是极普通的事物,而对前者男子是\"悦怿女美\",对后者是\"询美且异\",为什么会这样?物微而意深,女子的情意都灌注在这普通的东西上面,正如千里送鹅毛,不在物件的价值,而在情意.

  板书设计:

  青年之急---------------搔手踟躇

  青年之恋---------------贻我彤管                   诚挚专一

  青年之诚---------------爱屋及乌

  3、巧用重章手法

  第一章以士兵的口吻说:谁说我们没有军衣呢!和你共穿一件战袍。周王就要兴师出兵了,修好我们的武器矛戈吧,与你一起共同对敌。

  第二章、第三章与第一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地变换了少数字词。由于反复咏唱,使得士卒们激昂热烈的爱国情感得以尽情地抒发;又由于少数字数的变换,使得各章的意思也不相同。

  4、背诵<<邶风.静女>>

  二.学习<<秦风.无衣>>

  1、朗读,联系诗歌下面的注解.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2、创设矛盾:我认为这首诗歌是三首诗歌中质量最下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要求简洁凝炼,而<<无衣>>语句拖沓罗嗦,全诗只需要五句即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同行\",你的看法呢?

  点拨:联系诗歌的思想主旨讨论.(两诗的区别)

  a表达的气势      b表达的语气    c表达的情感     d表达的层次

  句式相同--------有气势,情感表达强烈

  同中有变--------内容的深化,层次的深入

  音韵语势--------和谐整齐,铿锵有力

  这就叫做\"重章复沓\",是诗经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这首爱国主义诗歌里用这种方式更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战士积极昂扬的爱国热情,面对外敌同仇敌忾.

  3、朗读体会\"重章复沓\"对情感抒发,音韵调和的重要作用.

  三、小结:<<诗经>>的价值,影响和成就.

  四、作业:背诵全文.

  参考资料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周道宝

  示标:

  1、 了解《诗经》

  2、 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 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 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XX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 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 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 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 “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 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 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秦风•无衣

  示标:1、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一、 导入:欣赏《志愿军军队》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祖国,为和平,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奋勇向前进,

  打倒美国帝国主义狗强盗!

  思考:战歌的特点?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欣赏25XX年前的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词句答疑

  二、 欣赏内容

  1、 齐背秦风•天衣:概括该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内容也便概括出全词内容。前两句:同甘共苦;后两句:同仇敌忾。(不畏艰苦,厉兵徕马)

  2、“凯曰天衣”是反问对方提出问题,还是泛泛反问,提出生活艰苦?

  3、诗歌语意是并列的,还是层层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壮

  4、用什么语调表达思想感情?

  5、背诵体会

  三、 抒情特点:

  重章叠句,又叫五章复唱,“赋”的手法,铺陈

  抒情

  板书: 秦风•无衣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 慷慨雄壮 赋(铺陈)

  北风•静女

  示标:1、思想感情

  2、描写

  一、背诵该诗,字词释疑

  二、内容上看什么诗,第几人称?

  三、1、整首诗反映出什么内容?

  热恋,美好的爱情和恋爱中“我”的甜蜜

  2、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一会:一次约会不见

  两馈赠:两次赠我信物

  3、 一次约会,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谈”我“我”的举动怎样?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蹰”,焦急;钟情是一种忧愁,是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4、 到底“见”没“见”,诗歌没说,…

  5、 没有写静女的语言,为什么单一甜蜜,沉醉

  6、 静女的形象

  7、 与“氓”两位恋人作比较

  四、 如何表达

  多种描写,几个细节

  音乐美,细徽曲折的思想

  “赋”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奋

  静女:甜蜜

《诗经》教学设计 篇3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诗经》,)大声呼唤它!

  2、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课件演示)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一个经典名句,请同学们打开书……(课件出示教材)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指名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3、结合注释初步理解。

  4、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

  特点呀?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一)吟诵品析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象画面。

  2、出示《清平乐·村居》,诵读,想象画面。面对此情此景,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

  3、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

  4、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5、出示《长相思》体会战士在外征战的情感。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6、(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我们的古诗文不仅仅有文字的意思,更有声音的意义。尝试练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吟诵的时候将“依依——”声音延长,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与亲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文化探寻

  1、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2、学生猜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送别诗文写到“柳”

  3、是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自己的意象系统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比如:流水——一定会和时光流逝有关;浮云——基本与游子有关……这些意象都源自于传统文化的经典。折柳相送的意向典故源自于《诗经》,“柳”“留”同音,有挽留之意;还有一层意思,柳树好种易活,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折柳相送之中有对亲人朋友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像柳树一样快速适应环境。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凯旋而归,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吟诵《木兰辞(节选)》感受战士凯旋而归的心情。

  5、出示《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吟诵感知战争的悲壮凄凉。

  6、出示《十五从军征》,吟诵感知战争带来的苦难。

  7、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

  填空练习:昔日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这“雨雪!霏霏——”中“雪”是入声字,要做到短促急收藏,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感!“霏霏——”延长,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出示《采薇》,教师吟诵整首诗。

  11、集体练习吟诵全诗。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

  昔往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来

  雨雪霏霏——悲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诗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三、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五、课后作业:

《诗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想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习三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二、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1.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读指导:

  这首诗较为简单,共两章,用的是直接陈述的写法,因此在朗读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现妇人对丈夫的关心之情,同时,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妇人的淡淡的怨情。

  2.指导学生背诵这三首诗。

  三、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文后的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思考:

  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关于《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译。

  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远方,不知哪天役满期。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回窝来,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丈夫服役在远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几时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纷纷下山冈。丈夫服役在远方,曾否忍饥饿肚肠!

《诗经》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

  二、歌曲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

  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

  7、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

  三、赏析课文

  1、男生齐读第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3、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5、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

  6、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

  7、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9、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

  10、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

  11、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

  13、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15、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16、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17、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18、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

  19、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0、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

  四、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解读完了这个故事

  那现在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故事的线索,女子的情感变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注意课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表现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的作用。)

  五、生讨论回答后教总结:

  一、灵活多样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二、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矛盾心理。

  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并默写全诗。

  2、将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小小说。

  3、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注意比较《诗经》以后的诗歌对其有何继承和发展。

《诗经》教学设计 篇7

  许晓梅  

  第二单元

  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

  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  岂日/无衣? 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  (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    ):愿,请。     咎(jiu   ):灾祸。

  贿(hui    ):财物。             极度:标准。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   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上衣。  袍: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静女》   俟:(si )等待。    娈(luan   ):美好。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怿(yi  ):喜爱。    “归”通“馈”,赠送。

  荑(ti  ):茅草芽。   洵(xun  ):诚然,实在。

  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

  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恋爱(一、二章)

  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

  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  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8)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 (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无衣》《静女》。

《诗经》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一、导入  课文,理清思路。

  二、讲解关于诗经的有关知识。

  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诗歌的特点。

  四、多种形式的朗读。

  五、概括每首诗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课后心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在串讲的基础上,归纳每首诗歌的内容。

  三、归纳诗经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苗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课后心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品味语言背诵这三首诗歌,要特别注意关键的语句。一般而言,诗人在酝酿感情时,都要斟酌一些表意鲜明的语言,它可能委婉含蓄,也可能热烈奔放,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认真品味,就有助于我们推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理解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背诵

  1、教师领读。

  2、学生散读。

  3、师生对读。

  4、男女生对读。

  5、小组赛读。

  二、检查背诵。

  1、课堂检查,或抽查,或默写。

  2、课下检查,全班默写。

  说明:这三首诗经,最主要的任务是默写背诵,因此,专门安排一节课来默写背诵是有必要的,而且,可是使同学们养成学习诗歌的良好习惯,以达到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目的。

  课后心得:

《诗经》教学设计 篇9

  24  《诗经》两首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关睢蒹 葭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霜

  已

  长

  跻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诗经》教学设计 篇10

  2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ăo qiú

  参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诗经》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2.教师范读《伐檀》全诗。

  3.字词注音诠释。

  (1)坎坎kǎnkǎn两个上声连续,前一上声改读阳平,即读成kánkǎn。

  (2)置之河之兮,“干”通“岸”,这是形声字的声旁作通假字。“干”应读“àn”,不读“gàn”。

  (3)稼(jià)穑(sè)稼,播种;穑,收获。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4)狩(shòu)猎(liè)都是打猎。但“狩”是书面语言,猎是口语;同时,“狩”又特指冬天打猎。

  (5)涟(lián)、直、沦(lún) 这三个词都是描写水面状态。是指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即涟漪,较平静;沦,细小的波纹,微波。“涟”和“沦”意思接近,但“涟”是书面语,“沦”是口语。这三个词依次描写了河面由风吹成纹,到水波不兴,又到水起微波,微妙地反映出伐木者内心的不平心态。

  (6)廛(chán)、亿、囷(qūn)廛,本指一亩半地;亿,指万亿的亿;囷,指圆形的仓或囤。这里,都用来形容数量之多。

  (7)餐(cān)、食(shí)、飧(sūn) 意思相近,这里都是指吃。餐,吃(饭);食,吃,专指吃饭;飧,繁写是飱,本义指晚饭,书面用语,引申为熟食、饭食,如杜甫《客至》诗:“盘飧市远无兼味。”诗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吃”讲。

  4.学生齐读一遍。

  5.教师将第1段诗意译一下。

  三、课文研习。

  1.“赋”的运用。

  《伐檀》全诗3段,每一段的开头两句都是“直言之”,直接地叙述,是采用赋的手法。

  “坎坎”,象声词,仿佛是现场录音,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伐木场面。我们仿佛听到了砍木声,呼号声,倒树声,折枝声,当然,我们也听到了叹息声:多么繁重的劳动啊!不仅要砍下树,而且要把树运到河的堤岸上,岸坡上,水边上,以便通过水路运出去。这些艰苦的工作,全凭人力完成,这确实是多么艰辛啊!然而,艰辛的劳动没有给奴隶们带来任何好处,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全被奴隶主老爷霸占,这是多么不公道啊!我们似乎从“坎坎”的伐木声中又听到了奴隶们愤恨不平的心跳声。

  从全诗来看,“赋”表现在各段对于某一事物进行铺陈,如伐木运木场面,“尔庭县貆”情形,以及责问与讽刺等,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铺陈。一是“直言”,一是“铺陈”,是赋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2.“兴”的运用。

  “河水清且涟猗”,这句表现上写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一层涟漪,实际上是暗示了奴隶们内心的不平,这水面的涟漪正是他们心中的涟漪的写照,因而有下面一连串的责问与讽刺。写水是为了写心,写心先写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兴”的作用主要靠联想来实现。在特定的环境下,两种本来不相及的事物,通过联想,由此及彼。这里的“河水”与“伐木者”本来是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在“伐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伐木者”的忿恚心声。

  “兴”,在《诗经》中运用得较多。如《关雎》中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成对成对的关睢在河中的陆地上戏嘻的情景,象征了青年男女钟爱之情。

  “兴”,往往和“比”合用,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因此常常“比兴”连称。如《王贵与李香香》中有一节诗:

  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

  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

  这第1句诗,既是比,又是兴。“落火星大火烧”,既是比喻穷人闹革命,又是兴,为“都红了”创造气氛。

  3.句式研究。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

  明确:不是设问句,因为没有自问自答的形式,也不是启发思考引起注意。也不是反问句,因为从意思看,不在于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那就是一般的疑问句吗?也不是。因为它不在于提出什么疑问,它是在表示一种强烈的情感,在责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伐檀》全诗。

  2.分析《伐檀》结构上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复习《伐檀》。

  二、讲析《硕鼠》“比”的手法和“呼告”修辞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

  (一)抽查学生背诵《伐檀》的情况。

  (二)默写《伐檀》的起兴句。(各段第3句)

  (三)口头回答问题: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

  明确:特殊的疑问句——激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反语。

  二、导入  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伐檀》,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声,仍萦绕在我们耳边。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这首诗有力地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今天我们学习《硕鼠》,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它所表达的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叛逆之情,对奴隶主的讽刺鞭挞,更有力度和深度。现在我们齐读一遍。

  三、文句疏通。

  1.硕鼠硕鼠 这是呼告,也是比喻(借喻),把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比作大老鼠,生动形象,直呼其名,极含蔑视嫌弃之意。

  2.莫我肯顾 是宾语前置句,它正常的顺序应是“莫肯顾我”。

  文言中宾语前置(详见高中语文第四册325页至336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二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这种句式,介词的宾语也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句读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莫我肯顾”是宾语前置的第一种情况。

  3.“逝将去女”,逝,往,过去。从“辶”旁的一般同走路有关,如“造、适、进、追、达、过、迁、逃、返、巡、遁、逐”等,这“逝”也同“路”有关。有人认为“逝”是通假字,通“誓”,“发誓”的意思,其实是似是而非,把“逝”译作“往”,更能体现奴隶们追求理想乐园的意思。“女“,通“汝”。全句可译为:“我们将要离开你们而到美好的地方去。”

  4.“莫我肯德”,“德”本是恩惠,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施恩的意思。

  5.“爰得我直”,爰,才、乃。直,公正的待遇。

  6.“谁之永号”,之,助词,不译,主要是凑足音节。永,长。号,哭。

  四、课堂练习一。

  《伐檀》和《硕鼠》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写法,每章字句大体相同,只在每节相同的位置上换了少数几个字。例如《伐檀》中每节第1句只是第四个字不同,分别是檀、辐、轮三个字,其他字都相同。现在请同学们把《伐檀》和《硕鼠》两首诗中替换的字找出来。

  明确:

  《伐檀》 檀 干 涟 廛 貆 餐

  辐 侧 直 亿 特 食

  轮 漘 沦 囷 鹑 飧

  《硕鼠》 黍 顾 土 所

  麦 德 囤 直

  苗 劳 郊 口

  《硕鼠》第三章最后1句与前二章情况不同,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仍是采用重章复唱的手法。重章复唱的作用是什么?我看,第一是为了换韵,如《伐檀》第一章是押an韵,第二章是押e韵,第三章是押en韵。第二是充实和扩展诗的内容,如《硕鼠》三章分别用黍、麦、苗三个字,把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暴露无疑。

  五、课堂练习二。

  仔细朗读《硕鼠》全诗,请指出哪些地方,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反映了奴隶们的痛苦生活?

  明确:

  1.从“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这三句中,可看出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贪得无厌,鱼肉奴隶,作威作福。

  2.从“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这三句中,可看出奴隶主贵族根本不顾奴隶死活,无情无义无德,从中可看出锐的阶级矛盾。

  3.“谁之永号?”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谁还会长久地哭泣呢?隐含着这样一个判断——以前和现在是“永号”的。“号”是号啕大哭。古代出声地哭叫“号”,不出声地哭叫“泣”,“永号”,是多么痛苦啊!这正反映了奴隶们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因为忍无可忍,不堪忍受,所以就“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六、课堂练习三。

  奴隶们“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有人说这是对现实反叛,对理想的追求,是积极的。有人说,这是逃避现实,是消极的,你的意见如何呢?

  明确:

  “逝将去女”,包括一是反叛——“去女”,即离开奴隶主贵族,要求摆脱剥削;一是追求——逝,适彼乐土。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在奴隶社会里,奴隶无人生自由,只不过是“会说话的畜生”,能大胆地提出“去女”,这体现了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追求理想是对现实的反叛的深化。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阶级斗争的最初阶段,不能用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斗争方式去苛求奴隶阶级。奴隶们追求理想,正是一种斗争的表现。

  七、课堂练习四。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硕鼠》是典型的四言诗,每句两个停顿,节奏整齐。《伐檀》句式参差,节奏有一些变化。试诵读《伐檀》第一章,划分各句的节奏。

  例:坎坎ㄧ伐檀兮

  置之ㄧ河之ㄧ干兮

  河水ㄧ清且ㄧ涟漪

  不稼ㄧ不穑ㄧ,胡ㄧ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八、课堂练习五。

  试分析比较《伐檀》与《硕鼠》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处。

  明确:

  1.相同点:

  (1)结构相似。两首诗都分三章,每章句数相同。每首诗各自的句式相同。

  (2)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既开拓了诗的意境,充实了诗的内容,又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2.不同点:

  (1)句式不同。《伐檀》是长短不齐的杂言句式,《硕鼠》是四言体,排列整齐,《伐檀》大量运用“兮”字,而《硕鼠》一个“兮”也没有。

  (2)手法不同。《伐檀》采用了“赋”和“兴”,每章第3句运用了“兴”的手法,触景生情,感情强烈。《硕鼠》通篇采用了“比”的手法,活画出统治阶级可憎可鄙的贪婪嘴脸,而且采用“呼告”手法,更显出一种与统治阶级决裂的斗争精神。

  九、总结课文。

  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对《诗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归纳起来,艺术上有如下几个特点:1.语言上,以四言为主,少数诗中用一“兮”字,而且句句用。2.结构上。往往采用重章叠句。3.表现手法上,采用赋、比、兴。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源头,那么,《诗二首》是如何体现现实主义特色的?首先是从现实生活中撷取题材,如伐木是直接写自己所从事的劳动;“莫我肯顾”,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被剥削、被压迫);“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是直抒胸臆追求自由。总之,真正做到了像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次,语言上主要是“直言之”,质朴而文,很少夸饰。

  一○、布置作业 :

  1.下列各句中的代词类别一样的两项是:

  A.彼君子兮 B.逝将去女 C.适彼乐土 D.莫我肯顾 E.胡瞻尔庭有悬鹑兮

  (提示:应是A与B,都是人称代词;而C中“彼”是指示代词,D中“莫”是无指代词,E中“胡”是疑问代词)

  2.“坎坎”一词读时应怎么读?请写出拼音。

  (提示:应读“kánkǎn”)

  3.“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从下列各顶中挑选一种答案。

  A.设问 B.反问 C.疑问 D.责问

  (提示:责问)

  4.写出用“辶”、“足”、“彳”作偏旁表示与“走路”有关的字各三个。

  (提示:辶旁:适 迁 逝 足旁:跑 跳 跃 彳旁:行 徕 徐)

  5.写出《伐檀》中因重章复唱需要而互相置换的18个字。

  (提示略)

  附:难句解析

  伐檀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课本》注:“那些大人先生们呵,可不白吃饭啊!这是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反话。”这是根据郑玄笺:“彼君子者,斥伐檀之人仕有功乃肯受禄。”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有问题。首先,从魏风一组诗的总的情况来看。较多的是反映奴隶对奴隶主压迫剥削的不满,有的却是反映奴隶想跑到另一个王国乐土去的,《硕鼠》就说“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因此,这里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是奴隶所想象的“乐土”的君子。当然,这种追求怎么会实现呢?其次,《诗经》里有关“君子”的诗篇,如《鄘风》的《君子偕老》,《王风》的《君子干役》、《君子扬扬》等,“君子”都是正面的形象,都是作为歌颂的对象,这里的“君子”也完全可能是正面形象。第三,从句式看,“不素餐兮”是一种纯朴的叙述句,直抒所怀,哪里是什么讽刺!“素”,白,引申为“白白地”。

  译文:那些君子啊,不白白吃饭啊!

  硕鼠

  谁之永号?

  余冠英《诗经选》训“之”为“其”,《课本》训“之”为助词。王引之《经传释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都是训“之”为“其”,看来,余冠英是宗王、马之说。王引之又训《诗经》“旄邱之葛兮”的“之”为“句中助也”(《经传释词》)。马瑞辰说:“‘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号’,笺训‘之’为‘往’,失之。”(《毛诗传笺通释》卷十)我以为课本注释“之”为助词是正确的。古人说话时发音器官不太灵便时暂且拖的一个齿音。清陈《扪烛脞存》卷三:“古人声缓,多用语助。”现在略举几例:“庚公之斯”(《孟子·离娄下》),朱熹《孟子集注》:“之,语助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大学》),清张文炳《虚字注解》:“‘之’作语助词。”“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之,语助。”还有一句之末用个“之”字的,如《诗经·苤苢》:“薄言有之。”清陈奂《毛诗传疏》:“凡诂义不尽,则用‘之’字以足之。”助什么语气?又为什么要助?为什么句末无义又用上“之”?《诗经》里还有不少“思”字“只”字等,也是古人拖的一个齿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音器官逐渐发达起来,齿音的这种用法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了。“永号”,长歌,熟语有“长歌当哭”。

  译文:“谁人哭泣呢?”“之”并不等于“其”,更不等于“还”。“其”也是拖的音,或者说它的作用近似“啊”。至若“还”,那是译成现代文时根据语言环境加上去的一个表频率的副词,不能把“之”解释为“还”。

  [1]

《诗经》教学设计 篇12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殊(   )踟蹰(    )(    )

  卜筮(     ) 愆期(    ) 偕老(     )  

  淇水汤汤(  ) 美人之贻(  )

  2. 根据课文填空。

  (  )我彤管    乘彼(    )垣

  (  )首踟蹰    说(   )女美

  士(  )其行    匪我(   )期

  3. 解释下列词语:

  蚩蚩:

  愆期:

  复关:

  咎:

  无与士耽:

  其黄而陨: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不思其反: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

  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  《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2、第二首    《卫风•氓》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3、翻译《静女》全诗(分组安排)

  提示:

  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

  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4、尝试背诵《静女》。

  【疑难探究】

  5、《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课文探究】

  6、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阅读《邶风;静女》,完成3~7题。 

  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7、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8、《氓》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

  你用龟板、蓍(shī)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尔,你。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蓍,一种草。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

  唉,姑娘呀,不要担心心爱的男人。士,男子的通称;耽,担心。

  c、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说,通“脱”。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9、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1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相同,(3)与(4)相同。

  b、(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

  c、(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

  d、(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

  11、 对文中有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笑载言”中“载”字的含义和成语“载歌载舞”中“载”字的意思是一致的。

  b、“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c、“及尔偕老”意为等你老了,与现在常讲的“白头偕老”不相同。

  d、“信誓旦旦”即真诚恳切地发誓,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两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3、简要分析《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男主人公:

  女主人公:

  14、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

  ①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        

  ②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

  ③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       

  ④渐车帷裳:古义              ;今义

  ⑤总角之宴:古义             ;今义

  【阅读提升】

  15.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

  注:①俟(si),等待。 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写作训练】

  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话剧。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1  略;

  2、略

  3、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4、答案为a。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

  5、一个女子由向往爱情到与负心男子决裂的故事。

  6、对比手法。氓在态度上前后对比,“我”由追求到决裂的对比。

  7、士之耽兮,犹课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堂上演练

  1  隅:yú踟:chí荑:tí

  2、蚩:chī罔:wǎng

  3、文静的姑娘多漂亮,等我在城角好地方。你躲藏起来看不见,我抓耳挠腮又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箫颜色多亮丽,美得让我乐陶陶。

  赠我郊外白茅草,的确又美又奇妙。不是茅草多美丽,美人赠送乐逍遥。

  4、略

  5、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而在艺术特点上 ,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6、(以下内容为课后整理)

  生1:先纠正一下这问题的问法,好象自由恋爱一定是幸福的一样。在现实中,这一观点站不住脚。(老师表示认同)回到课本里去,这场悲剧应该由女主人公买单。她不识人,人家一求婚,她就答应了,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嫁出去。头脑发热,没有心计。不像静女中那姑娘还躲起来考验一下小伙子。她这种表现,说得好听就是对爱情的忠诚,说得不好听是失去理性。

  生2:这与社会背景有关。封建社会里女子地位低,(有学生纠正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中女子地位就更低了,完全是男人的奴隶。(爆笑)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流氓就随流氓了,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去维护她们的权利。所以说一个女人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要消灭这悲剧,只有男女平等一条路。(教师表示十分欣赏)

  生3:不同意扩大化。这故事中对立的双方就是两个人,女子固然轻信,是她不好,但是,根源是在那男子身上。这家伙整天游手好闲,文中也没交代他的工作,估计是拈花惹草去了。诗句“二三其德”很能说明问题。应该让氓承担全部责任。(教师追问,你是法官,是同意他们离婚,还是不同意呢?)同意。让这女的重获自由。尊重她的心声。

  生4:主要原因是氓。他看不上自己老婆了,认为她老了,不好看了。呵呵。(学生笑)有什么好笑的?文中有写桑树叶子的句子就是说明她自己老了,暗含着她丈夫不再爱她了。(教师追问:女子青春不在难道是她的过错吗?)不是,关键是男人的心态要好。你想啊,现在女的老的快,男的呢,没什么变化。男人要懂这个规律,好好地爱自己的妻子。

  师:大家说的都挺有理,最重要的是把文本利用起来了,不是无稽之谈。我在这里提供几种说法,供大家参考:(学生记笔记,教师板书边解释)

  1、士之变心说(前有伏笔,“不见复关”,他到哪去了?后有照应“士二其行”)

  2、伦理道德说(家人反对自由恋爱。本来已经给你找好了勤劳忠厚的王老五,你偏偏不要。好了,现在被你抛弃了吧?“兄弟不知,歙其笑矣”。有点幸灾乐祸哦。)

  3、社会制度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而且女生平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4、年老色衰说(用比的句子,学生也说了)

  ◎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d.2、c (应在主谓之间停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3、c,4、c,

  5、d(比喻手法),6、b,7、(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e注重细节描写)8、b,

  9、d,10、a,11、c,12、d,13、男主人公:男主人公:始乱终弃,用情不专;女主人公:女主人公:勤劳、温柔、坚强。14、①古义:到;今义:连词,提及另一事物②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③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④古义:浸湿;今义:逐步⑤古义:欢乐;今义:酒席

  【阅读提升】15、讲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硕鼠》一样都出自《诗经》的国风。全诗三章,重章叠句。题中四项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设题,解答此类题要善于从已学的相关课文所积累的知识能力中寻求思路并注意作比较阅读。“相鼠”是“有皮、有齿、有体”,而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是“无仪、无止(即不知耻)、无礼”,诗歌抨击得淋漓尽致,极尽憎恶与鄙视。但是与中学课本篇目《硕鼠》相较,后者的末尾还有“乐土、乐国、乐郊”的理想追求,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园。故此《硕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应该是b。

  【写作训练】(课后整理)教师从学生习作中挑出最好的一个剧本,并请出写此剧本的小组表演。

  师: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的。所以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邶风·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我”(扮演者:黄建金)和“静女”( 扮演者:范静雅)

  旁白:张名杭

  道具:柳树,陈秀清,曾文芳; 月亮,黄振。          

  改编: 第六小组(成员:黄建金,范静雅,张名杭,黄振)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黄昏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播放音乐《my  hart  will  go  on》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和静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弯。”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捂着嘴偷偷的笑,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 (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等你等到我心痛……”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

  第二幕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时间:月芽儿初升          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女:(从怀里摸出一支红笛子,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金哥,我喜欢听你吹箫,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箫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时间:月儿当空            地点:郊外

  旁白:(“我”和“静女”在郊外散步,继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金哥,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但你比草儿美万倍!”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静女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金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诗经》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岂日/无衣?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愿,请。咎(jiu):灾祸。

  贿(hui):财物。极度:标准。

  德:心意、情意。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上衣。袍: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静女》俟:(si)等待。娈(luan):美好。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

  怿(yi):喜爱。“归”通“馈”,赠送。

  荑(ti):茅草芽。洵(xun):诚然,实在。

  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

  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恋爱(一、二章)

  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8)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无衣》《静女》。

《诗经》教学设计 篇14

  欧阳宇

  [教学目标 ]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D、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D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

  (三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四、老师范读

  1、要注意咬文嚼字;

  2、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五、板书正音

  第一首   《卫风•氓》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第二首    《秦风·无衣》

  泽:zé    戟:jǐ    偕:xiě

  第三首    《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五、逐步正音,全班熟读。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卫风·氓》

  一、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二、尝试背诵。

  三、对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四、老师补充部分注释:

  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

  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

  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五、老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

  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全班各自诵读。

  八、抽查一、二段背诵情况。全班一齐背诵全文。

  《秦风·无衣》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

  三、老师范读,翻译。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四、全班背诵。

  《邶风·静女》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老师在学生读后逐字纠正读音。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变化。

  三、老师范读,翻译,分析。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3、文意简析: 第一章:期望约会 

  第二章:爱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第三章:再写赠物

  静女形象:美丽、娴静、活泼、可爱。

  四、全班熟读并背诵。

  五、作业 布置:

  1、基础训练:《知识与能力训练》;  2、能力提高:课后思考题一、二、三;

  3、小作文: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4、背诵三首诗。

《诗经》教学设计 篇15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诗经》两首(粤教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诗经》两首(粤教版)..》。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2)男子在接受到哪种礼物时最高兴?为什么?(补记,学生提出)

  3)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补记,学生提出)

  4)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a)重章叠句

  b)赋的表现手法

  c)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5)归纳《静女》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a)顶真

  b)双关

  7.布置作业

  1)将《静女》改写成白话文

  注意:改写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侧面描写”方法

  2)预习《氓》,画出自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诗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诗经》的爱情内涵解释(精选8篇)

《诗经》的爱情内涵解释【优秀6篇】

《诗经》的六义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

《诗经》中的优秀诗句摘抄5篇

诵读《诗经》个人观后感300字

一 《诗经》二首

《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最新6篇)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示例(之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诗经》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