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诗经》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诗经》教案(通用12篇)

《诗经》教案 篇1

  昆山市一中  朱湘前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 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苗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诗经》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一 题解: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

  二 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 教师点拨归纳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机;《无衣》中军人特有气质的显现;《静女》中青年男女恋情上的真诚,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四 布置作业 

  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的前两章。(根据课时情况,亦可当堂布置背诵并加以抽查)

  板书设计

  艺术性 :“兴”    反复吟唱       细节描写

  思想性:《氓》痛斥了负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无衣》歌颂了军人的伟大精神

  《静女》歌颂了美好的爱情世界

  教案点评:

  我们所接触的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和所知道的当时的某些概况,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应紧紧扣住两个字——“了解”:了解那时的语言,了解那时的文学,了解那时的风土人情。为此,本课教学设计以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品读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为重点,以介绍,诵读品味,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诗经》教案 篇3

  一、作品概述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著名诗篇。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三、《蒹葭》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给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恋的情人。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接着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视。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四、《君子于役》简析

  本诗分为两章。

  第一章头三句开门见山地点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经很久了,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涌。“鸡栖于埘”三句,转入写眼前生活实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阳西下时,禽畜纷纷归家,上窝的上窝,入圈的入圈,各归其所,悠然安憩,联想起万物皆定时有所归,只有自己的丈夫长期在外,徭役无期,归期难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牵挂而柔肠寸断呢?最后两句照应开头两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

  第二章头两句进一步强调丈夫服役时间之长久和无尽期。“曷其有佸?”——何时才能团聚?无限的思念、无限的痛苦表现在这句深沉的发问中,并以家庭的温暖反衬出丈夫长年只身在外的孤苦与凄凉。再睹入暮时禽畜的各归其所,进窝入圈,饱食安息,联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劳苦无依,深情地发出“苟无饥渴?”的疑问与关心。这带有疑问与希望之句,内涵丰富,有对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温饱的担忧,更有对丈夫能够温饱的希望。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细腻,具体地表现出主人公对丈夫思念与关怀之情。

  全诗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复咏叹,每句领起一层,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主人公思夫之情。运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联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长期有家不得归,令人无限思念与牵挂。感情真挚、细腻,读来荡气回肠。

  诗中巧妙地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方法,创造了日暮黄昏的典型环境,同思妇孤寂、焦虑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象极鲜明感人。全诗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繁重的兵役、徭役给千百家庭带来的育苦。诗的内容单纯质朴,体现了民歌的本色。

  五、关于课文诵读的教学建议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即每句四个字),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对于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雄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过。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

《诗经》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诗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3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2、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___的诗歌总集,又称和《    》,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到__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

  2、了解卫地的独特的文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仔细品味。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并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二、新授:

  1、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情况,肯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8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2、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讨论。请同学们就课文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4、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7分钟)

  5、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5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

  三、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采薇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诗经》教案 篇6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诗经》三首

  一 题解: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

  二 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 教师点拨归纳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机;《无衣》中军人特有气质的显现;《静女》中青年男女恋情上的真诚,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四 布置作业 

  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的前两章。(根据课时情况,亦可当堂布置背诵并加以抽查)

  板书设计 

  艺术性 :“兴”    反复吟唱       细节描写

  思想性:《氓》痛斥了负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无衣》歌颂了军人的伟大精神

  《静女》歌颂了美好的爱情世界

  教案点评:

  我们所接触的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和所知道的当时的某些概况,因此,整个教学过程 应紧紧扣住两个字——“了解”:了解那时的语言,了解那时的文学,了解那时的风土人情。为此,本课教学设计以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品读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为重点,以介绍,诵读品味,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诗经》教案 篇7

  《诗经》三首

  课文鉴赏说明

  诵读提示

  学习《诗经》三首,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课文三首诗歌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读一篇,要读出篇内节奏、情调。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三课时教读和自读。

  一教《氓》和《无衣》,要边读边理解,边背诵;三课时内背诵全篇。文学鉴赏起始,教育学生要养成诵读的习惯。

  教《氓》,按“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领读,引导学生按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背诵全诗。领读第一、二章后,讲解四言诗的读法,然后背诵。

  诵读第三、四、五章,引导学生理解“兴”的诗句同引起下文的关系,鉴赏艺术效果。议议:如果删去“兴”的诗句,效果怎样?然后背诵。

  诵读第六章后,回顾、比较三个阶段的感情基调,再范读一遍。然后,让学生分段背诵,或全篇背诵。

  在背诵全篇的基础上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兴的艺术效果,品味自己所喜爱的诗句。

  教《无衣》,也让学生读读,背背。点拨“同袍”“同泽”“同裳”和“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指点这首诗的特点,重章叠句,只在第二、四、五句换字,记住在同一词序上所换的字,这样有利于背诵。

  二教《静女》,要指导学生课前自读。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三布置课内练习时,说明课文出题意图,要求学生先诵读课文再解题。

  有关资料

  一《诗经》的编排分类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年)之前。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三《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一)《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出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十分重视,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反对黑暗势力的精神就是《诗经》精神的继承。

  (二)《诗经》里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诗经》中民歌还有些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值得一谈,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重章有时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重复歌唱还有加强抒情的效果……至于《诗经》中歌谣本身给予后人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它的真朴、深厚的思想感情与现实主义精神,而不在于它的技巧和结构形式。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

《诗经》教案 篇8

  《卫风 氓》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             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             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静女》

  教学目标 

  1、注意诗歌的写景和心理描写以及两者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

  重点难点

  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选自《诗经邶风》,静,文静,美丽。这是一首爱情诗,他们约定在城楼地方幽会 ,男的等了好许,女的才来。本篇作者或许是男的本人;或者是当时的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

  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首章“静女其姝,俟我地城隅”,两句是说,一位文的姑娘多么美,相约等我城角去相会。开头用“静女其姝”写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边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迟到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却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这句是写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相会的小伙子  ,他想是因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来的呢,还是阴睛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心而故意失约不来的呢?于是非常着急不安,禁不往“搔首踟蹰”起来。这里是说,急得那个男子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可以说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当时那个男子焦灼万状的情态。同时,也借以写出了那个男子对所爱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下面第二章,则开始写他们会面后的情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娈”美好的样子,“彤管”,红色管状的小草。旧注,解作红色的笔,或红色管乐器。我们下文“自牧归荑”句看,这个女子乃是普通的牧羊女,因此有人揣测,所谓彤管,不会是笔或乐器之类,可能与“荑”一样,是种小草之类。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诗中写当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把一支小草作为礼物送到男子面前。“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辞。“说”通“悦”。“女”通“汝”。“说泽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的草,又指赠草的人。这里写子子把一支小草作为馈赠。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给对方这固然是了传情,而我们从这位调皮的姑娘看,大约也正如“爱而不见”一样,有试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会引起对方什么反应。而男子接过小草以后,就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喜爱得不得了。这里写这个男子早已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草,实际在夸送他礼物的人。

  接着下面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是把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一男子,所赠给他的这支荑草,实在美得出奇。其夸赞的语气比“彤管有炜”更进了一步。“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这两句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觉得它愈加美丽了。

  二、鉴赏要点:

  这首小诗,把民间男女相约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如此逼真和生动。诗中写一对恋人相会,先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故意逗他,躲起来不露面,害得小伙子心急如焚,抓耳挠腮;再又郑重地赠给对方小草,试控其对自己的情意。而这小伙子也知趣、凑趣,说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洵美且异。……美人之贻”,用双关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深情,显示了自己的一片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诗很短,仅有三章十二句,但它却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有趣场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还刻画出人物性格,即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的形象。总之,这首恋歌,不仅思想内容是健康的,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其语言的简炼、构思的灵巧,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画的生动,心脏生活气息的浓烈,都不能不使我们两千年以后的读者感到惊异。

  三、背诵和默写《静女》

《诗经》教案 篇9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一 题解: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

  二 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 教师点拨归纳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机;《无衣》中军人特有气质的显现;《静女》中青年男女恋情上的真诚,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四 布置作业 

  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的前两章。(根据课时情况,亦可当堂布置背诵并加以抽查)

  板书设计 

  艺术性 :“兴”    反复吟唱       细节描写

  思想性:《氓》痛斥了负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无衣》歌颂了军人的伟大精神

  《静女》歌颂了美好的爱情世界

  教案点评:

  我们所接触的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和所知道的当时的某些概况,因此,整个教学过程 应紧紧扣住两个字——“了解”:了解那时的语言,了解那时的文学,了解那时的风土人情。为此,本课教学设计以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品读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为重点,以介绍,诵读品味,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诗经》教案 篇10

  《诗经》三首

  晨读课堂

  【字词拓展】

  i(一)辨清字音

  《卫风·氓》

  氓méng    蚩chī    愆qiān    将qiāng

  诡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靡mǐ    夙sù

  隰xí    泮pàn

  。《秦风·无衣》

  泽zé    戟jǐ    偕xié

  《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ú    见xiàn

  踟chí    蹰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e    怿yi    归荑kuìtí  洵xún

  (二)通假字

  于嗟鸠兮(“于”通“吁”。叹息)

  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说怿女美(“说”通“悦”,喜爱)

  自牧归荑(“归”通“馈”,赠)

  (三)一词多义

  言:言既遂矣(句首助词)

  静言思之(相当于“而”)   

  于:王于兴师(语助词)

  俟我于城隅(介词,在)

  以:秋以为期(把,介词)

  以望复关(而,连词)

  (四)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为鼻涕。

  总角之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作文万花筒】

  (一)《诗经>中的诗句有些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

  有些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宴尔新昏”,“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等便是。

  (二)吟诵爱情的名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一个古老

  而常新的话题,历代文人墨客从各自的人生体验和对生

  活的见解出发,反复吟诵着爱情这一主题,留下了浩如

  烟海的篇章和千古名句:初恋的羞涩,热恋的烦恼,心灵

  的默契,爱情的坚贞,离别的相思,背叛的幽怨等等方面

  在爱情诗词中都有细腻生动的表现。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

  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    (唐·王维《相思》)

  4.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唐·皇甫松《采莲子》)

  5.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唐·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7.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宋·陆游《钗头风》)

  8.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玉案》)

  (三)从戎报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一向受到人

  们的推崇。以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

  歌无以数计,流传下来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

  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3.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4.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

  5.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

  6.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出塞》)

  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9.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10.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11.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12.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陆游《长歌行》)

  1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精彩回放

  【课文译文】

  氓(抱布贸丝)

  那人敦厚老实样,抱布换丝装得像。

  其实不是来换丝,找我有事要商量。

  送你回去过淇水,到了顿丘不忍回。

  不是我愿误婚期,你无良媒定婚配。

  请你别生我的气,凉爽秋季为婚期。

  登上毁坏的墙垣,向复关那边遥望。

  见不到我的复关,泪水流也流不完。

  见到了我的复关,又说又笑多高兴。

  你去占卜问过卦,封辞没有晦气话。

  赶着你的马车来,我带嫁妆去你家。

  桑叶未落好季节,叶子葱绿又润泽。

  啊呀斑鸩啊斑鸠!不要贪吃那桑葚。

  啊呀姑娘呀姑娘!千万别落情网中。

  男子陷入情网啊,还可解脱啊。

  女子陷入情网啊,不能自拔啦!

  桑叶经受风霜,枯黄零落纷纷。

  从我嫁到你家来,多年辛苦守清贫。

  淇水急来滚滚流,水溅车来篷湿透。

  女子从未变心意,男子反复不念旧。

  男子变化无常性,前后不一猜不透。

  做你媳妇很多年。家务辛劳无闲暇,

  起得早来睡得晚,天天如此干不完。

  你的日子称了心,却来横眉又施暴。

  我的兄弟不知情,边说边笑又嘲讽。

  独坐静思过来事,自卑自叹我心痛!

  当初你说白头老,想起这话我生怨。

  淇河水满也有岸,沼泽水漫也有边。

  两小无猜童年乐,有说有笑玩得欢。

  先前诚恳发过誓,不料你竞把心变。

  违背誓言不念旧,一刀两断情已了。

  无衣

  难道我们没有战衣?

  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国王发兵攻打仇敌

  修好咱的利戈长矛,

  你我有共同的仇敌!

  难道我们没有衣裳?

  和你同穿一件衬衣。

  国王发兵攻打仇敌,

  修好咱的长矛大戟,

  你我并肩参加战斗!

  难道我们没有衣裳?

  和你同穿一件下装。

  国王发兵攻打仇敌,

  修好咱的铠甲武器,

  你我并肩一起出征!

  静女

  娴淑的姑娘真美丽,

  等待我到城角来幽会。

  却隐藏起来找不到,

  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温和的姑娘真美好,

  赠予我一支红红的彤管。

  红彤管呀光泽又鲜亮,

  兴高采烈我喜欢。

  赠我野外红嫩的草,

  真的美妙又奇特。

  不是荑草有多美,  

  这里有心上人赠的一片心。

  【相关链接】

  (一)时代风云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

  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被奉

  为儒家经典,便有了《诗经》的名称。《诗经》从内容上分风、

  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有十五国风,收集了各地的民歌,是

  《诗经》中的精华。“雅”有“大雅”、“小雅”,大多数是贵族所作

  的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

  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

  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

  地只换几个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重

  首重尾。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

  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这些修

  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

  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

  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

  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

  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二)语海拾贝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辞也”。

  通俗地说,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对人

  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

  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的

  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

  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

  义”。

  课文三首诗歌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

  二”节拍。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岂日/

  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重点剖析】

  卫风·氓

  (一)赋比兴手法的交替运用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赋比兴手法交替运用。

  第一、二章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

  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情深。

  当女主人公还只是梳着小羊角辫的女孩的时候就与那

  个“负心郎”和和乐乐地玩在一起了,美好的爱情却是在他们

  长大以后开始的。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

  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他们亲切的谈呀,不知疲倦地走呀,

  一直把“氓”送过了淇水,再爬上了顿丘。女主人公答应了

  “氓”的追求。这以后,女主人公便沉浸在甜蜜的热恋之中。

  每到约会的时候,就早早地爬上墙垣,看不见“氓”就伤心落

  泪,看见之后就笑逐颜开。不言而喻.“氓”已遵嘱遣媒,并通

  过求神问卜,得到了一个如意的兆头。至此,女主人公是深

  信不疑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到“氓”家里

  成亲去了。可见她当时对“氓”爱得多么深沉,多么热烈!

  第三、四章比兴结合,写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教

  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

  第三章:劝戒女子不要痴情。“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

  桑起兴,同时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美丽,也可

  以说婚后刚开始日子过得还很融洽。以桑葚作比,写出女子

  沉痛的教训: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醉;爱情是美好的,迷

  恋则易上当。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摆脱;女子一旦坠入爱河

  则无法摆脱。以贴切形象的比喻,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做出

  了沉痛的自省并得出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

  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时

  过境迁,色衰爱减。当初是共患难的贫贱夫妻,然而当日子

  渐渐好起来时,“氓”却变心变脸。被弃还家时,独自一人涉

  淇,多么凄凉;而先前“我”送他,两人一同涉淇,多少柔情蜜

  意!特别是想到自己并无过失,错在认错了人,如今的苦水

  又往哪里倒呢!

  第五章陈述铺叙。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

  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出嫁以

  后,她诚心诚意地将幸福和希望寄托在“氓”身上,虽然含辛

  茹苦,夙兴夜寐,辛勤劳作,换来的却是折磨和遗弃,自尊受

  到损害.精神受到侮辱,还不能从亲兄弟那里得到理解、安

  慰,相反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可见这女子精神上所

  受的打击是何等深重。

  最后一章十句赋兼比兴。表现了她对“氓”的痛恨和决

  绝、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淇水浩浩荡荡,总有堤岸,沼泽

  广阔连绵,总有边际,而“我”的痛苦呢,为什么就没有尽头!

  这两个比喻,抒发了满腔的怨愤。提及“总角之宴,言笑晏

  晏”,言下之意是,可惜那时缺乏经验和预见,轻信了那些旦

  旦信誓,到现在,“我”要跟他一刀两断。反映了她性格刚强

  果断的一面。

  (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氓》将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塑造了两个人物形

  象:氓的反复无常,虚伪薄情;“我”的勤劳善良,柔中有刚,具

  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    秦风·无衣

  (一)重章叠唱的表现形式

  诗歌的第二章“岂日无衣?与子同泽”和第三章“岂日无

  衣?与子同裳”均与第一章开头两句一样,通过反复吟诵强

  调秦国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战斗决心和民族使命感。

  而第二、三章中的“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也和第一章中的

  “修我戈矛”语势一致,突出了主动参战的热忱和战前准备的

  充分。但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数一样并不等于简单重复,

  内在情感的表达上是递进的。袍:战袍,泽:衬衣,裳:下装,

  表明程度加深,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保家卫国是神圣职责。

  “与子同仇”强调在观念上有一种共同的认识,“与子偕作”则

  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行动,而“与子偕行”就已经是雄赳

  赳、气昂昂的奔向杀敌的战场了。这种重章叠唱的反复咏

  唱,使战士们保家卫国的激情、英勇无畏的斗志得到最为充

  分的表达。

  (二)雄浑高亢的基调

  每一章起笔高亢,收笔激昂,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

  的修饰,却以单纯明快、雄浑有力的语言反映了秦国军民精

  诚团结,同仇敌忾的国家民族意识和激越昂扬的战斗精神。

  读过这样一首诗,不但可以使人想到战士们患难与共、救国

  图存、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让人仿佛听到誓师出征的呐喊,

  看到舞戈挥戟,威武雄壮的队列方阵,更能激起人们崇尚军

  功,献身国家的情怀。读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找

  出生存环境并不优越的秦王朝崛起的原因,感受到华夏儿女

  千百年来息息不止的优良传统:为救亡图存而振臂呐喊,为

  民族解放而浴血沙场。到现在,我们仍然会听到承传于《无

  衣》的豪迈悲壮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

  军军歌》,这种优良传统依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精

  神支柱。

  邶风·静女

  (一)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全

  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

  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

  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俟于城隅不见人: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

  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

  故意躲藏起来。小伙子一头雾水,于是抓耳挠腮,一筹莫展。

  “爱而不见”,看来这位女子还真是天真活泼,有几分调皮。

  “搔首踯躅”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

  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

  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首章摘取生活中一朵平常而极

  富个性的浪花,写出了一个极富情趣的场景。

  贻我彤管赞情人:第二章写他们会面以后的情景。相约

  会面,当然是要表白心意,可这心情怎么表达呢?赠给男子

  一支“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一语双关,即是指女子

  所赠礼物的鲜嫩润泽,又是指赠送礼物的女子美丽动人。

  爱屋及乌贵馈荑: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

  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

  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

  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这细嫩的荑草,虽说

  是原野上极其普遍而又极不起眼的植物,而一经心上人从原

  野上亲手采来相赠,成了至情的寄托,感受便不一样了。荑

  草寄托了她一颗赤诚的心,她的真诚和纯美。物微而意深,

  一如南朝宋陆凯“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二)结构形式和人物形象

  这首诗仅有三章十二句,却生动展示了一对青年男女幽

  会时的有趣场面。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娴

  静美丽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男子的形象。形式上三章连

  唱,内容富有变化,感情回环往复,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幸

  福生活的憧憬和热爱。

  黟品赏析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迭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1)衿:衣领。

  (2)嗣音:传音讯。

  (3)佩:玉佩。

  (4)挑兮达兮:独自一人走来走去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位热恋中的姑娘在约会地点久候情人不

  至的情景。第一节是说,你的衣领颜色是青青的,想起来我

  情思悠悠。纵使我不去,难道你就不能捎个信来吗?第二节

  重章复沓:你的玉佩颜色青青,想起来我情思绵绵。纵使我

  不去,你难道就不能来吗?第三节是说:害得我绕着城门走

  来走去,真是一天不见,就好像是隔了三个月那么久啊。这

  首诗结构形式上与《静女》一样,但这位姑娘比《静女》中的那

  位女子感情表现得更为直露、大胆。诗歌语言朴素生动,对

  热恋中少女缠绵幽怨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

  伯  兮

  《诗经·卫风》

  伯兮揭“’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果0’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疼“’。

  注释:

  (1)竭:音qiè,英武高大。

  (2)殳:音shū,一种竹制兵器。

  (3)杲:音gǎo,明亮的样子。

  (4)谖草:萱草,忘忧草。

  (5)病字头里面一个每:音měi,忧思成病。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第一章用赋的手法,以女主人公夸耀

  的口吻写其丈夫出征的情景。“伯”是主人公对爱人的称呼。

  她的丈夫何等英武?手执长殳,站在队伍的最前列。凭他那

  身本领,立功封侯应该是有希望的。这一章洋溢着兴奋愉悦

  的情绪。第二章用比的手法。丈夫出征后,战争旷日持久,

  便没了音讯。女主人公满腔的兴奋变成了悬心的思念,情绪

  一落千丈,百无聊赖,头也懒得梳了。这里以蓬草喻女子散

  乱的头发,生动形象,愁苦憔悴的容态跃然纸上。第三章开

  首起兴,兴中有比,即以大旱之望云霓,喻女子与丈夫久别盼

  重逢。女子日日期盼,却天天落空,就像盼雨盼来炎炎毒日

  一样。这种深重的愁思,导致她害了头痛r病。为了心中的期

  盼,她也“甘心首疾”了。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希望能在北堂种

  上忘忧草,到时候能治一治自己沉重的心病。这位女子的心

  病到底治好没有?丈夫最终是衣锦还乡还是喋血沙场?诗

  的结尾不了了之,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

  黍离

  《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

  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

  人哉?

  注释:

  (1)黍稷:音shǔ jì两种农作物。

  (2)中心摇摇:心中难过,恍惚不安。

  (3)离离:茂密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感伤诗。王,指东周洛邑王城方圆六百里之

  地。《毛诗》序说:“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

  为禾黍,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诗作以看

  到的黍稷起兴。那摇摇晃晃的低垂着的黍稷,与行役者彷徨

  的步伐和低沉的情绪为表里,情景交融。全诗共三章,三章

  叠咏,各章仅第二句的“苗”字换成“穗”和“实”;第四句的“摇

  摇”换成“如醉”和“如噎”。黍稷由苗而穗到实,形式上构成

  递进;从摇摇而如醉到如噎,抒情程度上逐渐增强,三章反复

  咏叹着一种寻寻觅觅、恍恍惚惚的忧思。

  同龄心语

  知道我多么爱你

  [美国]罗伯特·L·罗杰斯

  我的祖父和祖母结婚已逾半个世纪,然而多少年来,他

  们彼此间不倦地玩着一个特殊的游戏: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

  方写下“Shmily”这个词留待对方来发现。他们轮换着在屋前

  房后留下“Shmily”,一经对方发现,就开始新的一轮。

  他们用手指在糖罐和面箱里写下“Shmily”,等着准备下

  一餐饭的对方来发现。

  他们在覆着霜花的玻璃上写下"Shmily”;一次又一次的

  热水澡后,总可以看见雾气蒙罩的镜上留下的“Shmily"。

  有时,祖母甚至会重卷一整卷卫生纸,只为了在最后一

  片纸上写下“Shmily”。

  没有“Shmily”不可能出现的地方。仓促间涂写的"Shmi一

  1y”会出现在汽车坐垫上,或是一张贴在方向盘轴心的小纸条

  上。这一类的字条会被塞进鞋子里或是压在枕下。“Shmily'’

  会被书写在壁炉台面的薄尘上,或是勾画在炉内的灰底上。

  这个神秘的词,像祖父母的家具一样成了他们房间的一部

  分。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能完全理解祖父母之间游戏的意

  义。年轻使我不懂得爱——那种纯洁且历久弥坚的爱。然

  而,我从未怀疑过祖父母之间的感情。他们彼此深爱。他们

  的小游戏已远非调情消遣,那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之间的

  感情是基于一种深挚的爱和献身精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

  验到的。

  祖父和祖母一有机会就彼此执手相握。他们在小厨房

  里错身而过时偷吻;他们说完彼此的半截句子;他们一起玩

  拼字和字谜游戏。祖母常忘情地对我耳语祖父有多么可爱

  迷人,依然还是那么帅气。她骄傲地宣称自己的确懂得“如

  何选择”。每次餐前他们垂首祈祷时,感谢他们受到的诸多

  福佑:一个幸福的家庭、好运道和拥有彼此。

  可是一片乌云遮蔽了祖父母的家:祖母的癌恶化了。首

  次发现是在10年前。跟以往一样,祖父总是跟祖母肩并肩地

  走过了人生艰难之旅的每一步。为了安慰祖母,祖父将他们

  的卧房喷涂成黄色,这样在祖母病重不能出屋时,亦能感到

  周围的阳光。

  起先,在祖父坚实的手臂和拐杖的帮助下,他们每天清

  晨一起去教堂散步和默祷。但随着祖母日见瘦弱,终于,祖

  父只能独自去教堂,祈求上帝看顾他的妻子。

  然而那一天,我们担心忧惧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祖母

  去了。

  “Shmily”写在祖母葬礼上花束的黄色缎带上。当人群散

  去,叔伯、姑姑和其他的家庭成员又走上前来最后一次团聚

  在祖母身旁。祖父步向祖母的灵柩,用颤抖的声音轻轻地唱

  起“知道我有多么爱你……”。透过悲伤的泪,这歌声低沉轻

  柔地飘入耳来……

  我终于明白了他们特殊小游戏的意义“S--h—m—i—l—

  y”:“See how much I love you(知道我多么爱你)。”

  因悲伤而战栗着,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刻,这个令人震

  撼的发现。谢谢你们,祖父祖母,教我懂得了爱。

  (简评:文章叙述了一个温馨而凄美的故事。老年夫妇

  不断重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的拼字游戏,成了他们生活的

  重要内容,真挚的情感历久弥坚,“爱的湖”越来越深,越来越

  澄,汇聚了人间至情。)

《诗经》教案 篇11

  2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ăo qiú

  参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诗经》教案 篇12

  24、《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好逑(hǎo qiú):逑:配偶。

  荇莱(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蒹葭(jiān  jiā)     伊人(yī) 

  溯洄(sù  huí)    唏(xī)   湄(méi)跻(jī)        坻(chí)    浚(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2、《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听读。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全班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检查意见:

  教研组长姓名:    检查时间:

《诗经》教案相关文章:

《诗经》全文:简兮(带注释和译文优秀5篇

《诗经》全文讲解 诗经赏析(通用8篇)

《诗经》三首 教案

《诗经》古诗鉴赏(优秀10篇)

《诗经》两首人教七上

《诗经》全文:汉广(带注释和译文)【最新7篇】

《诗经》两首学案

一 《诗经》二首

《诗经》三首课文鉴赏说明

《诗经》教案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诗经》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