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能做”。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教学流程: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三、 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四、 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4、开展集体评议,总结。(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五、 活动四:“我会析”(时间:20分钟)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一)如下: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见面次数及时间扁         鹊     蔡   桓  公第一次  第二次(居十日)  第三次(居十日)  第四次(居五日)  结果(居五日)  论题二: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论题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论题四: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材料上。3、各小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集体评议总结。答案参考如下:论题一答案略。论题二: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论题三: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论题三: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明确古人运用故事意在说理的写作目的,在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六、 活动五:“我会演”(25分钟)小组分工合作,改编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即兴表演。各组推选代表分别扮演扁鹊、蔡桓公及旁白到讲台前表演。集体评议,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予以表彰。(课本剧从改编到排练,在到演出到评价,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改编剧本时可鼓励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七、活动六:“我会背”(时间:15分钟)准备: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各组开展背诵比赛。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八、活动七:“我会做”(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后练习二,然后相互评改。 教学后记: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扁鹊见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把它处理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次诊病、蔡桓公四次讳疾忌医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这篇内容浅显的故事有一定的讽喻和劝诫色彩,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学中宜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向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板书“扁鹊见蔡桓公”)刚才老师写“扁鹊见蔡桓公” 这个题目时,一定有同学在想: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扁鹊见蔡桓公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

  导入二: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父母会怎样做?……大家说得不错,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因拒绝接受治疗最后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板书“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

  2.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疏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以理解课文的主旨)。

  (4)积累背诵(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但本课不要求背诵)。

  (三)学法实施

  1.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字词。

  (2)自读检测(利用大屏幕检测自读效果)。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汤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还走(xuán)焐热(wù)

  ②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间 好 应 熨 还

  ③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释义:

  汤:音tànɡ,现在写为“烫”。

  齐:音jì,现在写为“剂”。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4)师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语速恰当。

  2.疏通课文

  (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比较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到全班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小组学习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请学生提出学习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提示:①提出问题的角度:“略读课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问题的依据:“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

  (2)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样的人?蔡桓公为什么会死掉?这篇课文有什么寓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上面三个问题。要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做好组内分工,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回答问题。

  扁鹊:神医

  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蔡桓公的死因:讳疾忌医

  寓意:防微杜渐

  (四)分角色朗读

  可以采用师生、小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积累拓展

  大屏幕显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读《北人啖菱》。

  2.复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么寓意?(可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六)布置作业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扁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分班上交流。

  五、板书

  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2.预习《狼》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默写《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蕴含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课题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民间医生,原名秦越人,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蔡桓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扁鹊见蔡桓公》。

  2、齐读课题并题解

  蔡桓公,春秋时期蔡国的国君,其封爵为“候”,故文中用“桓候”;而“公”则是对国君的泛称,因此文题用“蔡桓公”。

  “见”,是什么意思?“拜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力求流利通顺。

  (师言:“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边读边勾划生字词,并在停顿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法:生自由朗读,师巡回辅导)

  2、生提疑问,全班共同解决朗读中正音、停顿的问题。

  (若无学生提问,师可顺势一推: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个个都胸有成竹。老师这里有一个建议:我们来一场男女生赛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3、老师范读

  (同学们,愿意听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吗?)教师范读

  读毕,师问学生: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意识到朗读应有感情,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4,同学跟读。5.同桌互读。

  6、全班齐读

  (那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朗读课文呢?我们一起来试着朗读一遍。)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疏通文意,把握情节

  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疏通文意的工作,小组长作好记录,把有疑难的的地方记下来,留待全班共同探讨。

  (下面请四人为一小组,请同学们结合自我预习情况, 在小组内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加以探讨,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2、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如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不错,所提的疑问并不多。这时师可作故意出题考考学生。出示以下几个重点词句: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四、表演剧本,体会形象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是按什么线索来推动故事的情节的?这个线索又把故事分为了几个场景?或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2、一代神医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不足百字,然而人物的情态、心理却跃然纸上。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你能否与同学们一起合作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呢?

  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选择默契的伙伴,一起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吧!

  (生分小组合作,师巡回指导)

  3、表演课本剧,并作评价

  (教法:每小组表演完一个场景,并及时请其他的学生作评价)

  师言:你觉得刚才那个小组演得好吗?好在哪里?你可以就其中的一个动作、神情或者说话语气等作出评价。

  4、欣赏完了课本剧,使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桓侯之死谁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

  (教情估计:此时教师可激趣设疑: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而逃到秦国去?他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好医生? 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形象了。)

  五、探究寓意,获得启示

  1、剧中结尾写道:“桓侯遂死”。让我们来假设一下:临死前,桓侯预知自己离死亡已为期不远,于是他写了一封遗书给他的子孙,他会留下怎样的遗言呢?(文字不必过长,三四十字即可)

  (生动笔写遗书)写毕,请部分学生朗读蔡桓公的遗书。

  2、由“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你联想到生活中哪些事、哪些富有同样哲理的话语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

  小结:

  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5

  扁鹊见蔡桓公

  天山二中:赵佟青

  [教学目标 ]:

  1. 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 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 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 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  疾  益  故  索  还  火齐  汤熨

  三. 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 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 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 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 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 布置作业 :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天山二中:赵佟青)

  作者邮箱: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6

  1.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有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本文写人叙事是为阐明道理的。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劝喻色彩,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桓侯有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联系实际,中心意思可以概括成:这篇文章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4.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扁鹊见蔡桓公》的思想意义,首先在于批判主观猜忌,拒绝忠告的危害;其次在于阐明防微杜渐、慎易避难的重要。

  5.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这则故事叙述了蔡桓侯讳疾忌医,致使病情由轻而重,由可治到不可治,最后一命呜呼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否则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6.抨击讳疾忌医。本文记叙的神医扁鹊的故事,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并对讳疾忌医的行为给予了抨击。

  7.见微而知著,及早提防。《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说明,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极其细微的,难以觉察的,但如果不注意防止,必将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最终酿成大害;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

  8.谨慎对待,避免困难。本篇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治而死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当事情容易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及时地谨慎对待,就可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困难和祸患;反之,则可能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7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是韩国贵族,屡谏韩王变法图强,不被采纳。著书十余万言。秦王嬴政看见他的著述想用他,便攻打韩国。韩国派韩非出使。韩非到秦国后,遭李斯、姚贾谗毁,服毒死于狱中。

  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和实践,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的文章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文风峻刻峭拔。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韩非的代表作品有《说难》《孤愤》《五蠹》《显学》《六反》《八说》《八奸》《亡征》等篇。本篇选自《韩非子》中的《喻老》篇。韩非用《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形象地阐明了“图难于其易”的道理。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神医扁鹊吗?他名叫秦越人,因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用我国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gu6)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并没有死,还能救治。这使虢国的国君大为惊喜。扁鹊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又用药物炒热,敷在太子的胁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这简直是起死回生啊!但是对这位名医的医术也有不相信的,蔡国的国君蔡桓公就是这样。他起初只有一点小毛病,但不信扁鹊的诊断,不肯就医,结果病情逐渐加重导致最后死亡。我们课本中收了这则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交流有关《韩非子》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韩非的重要著作。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课文告诉给我们一个什么故事?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下?

  (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当点拨、点评)

  明确:应区分掌握的文言词疾:小病病:大病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

  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2.让学生改编故事,并大声背诵课文。然后,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你觉得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⑴扁鹊是一个医术高超、对病人诊断细心、并能善意规劝病人的神医。

  ⑵蔡桓公是一个固执己见、盲目自信、讳疾忌医的人。

  4.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学生可能回答:⑴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⑵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⑶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⑷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意见)

  5.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及肯定)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下节课集中展示交流。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9

  扁鹊见蔡桓公

  选自《韩非子·喻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

  2002/04/23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2.使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3.使学生理解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第一次学习的文言文;就此开始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参看注释,借助字典、联系句意、文意理解词语的含意,通过准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含意,准确理解句意乃至文意。

  2.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对应地刻画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表现了中心意思;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叙事的层次,分析逐次对应刻画两个人物的表现力量,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本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解释词语,口译课文。

  教学过程

  1.由学过的当代作家的三篇现代文引到将学的古代作家的这篇文言文,引出《扁鹊见蔡桓公》(板书课题)。

  联系注释①简要说明:《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研究刑名法术,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喻老》这篇文章,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文中叙述扁鹊见蔡恒公这则故事,本意是用它来比喻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策划困难的事,从它的容易处开始)、“为大于其细”(做大事从它的小处开始)的观点。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名医,人们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即蔡侯。“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这个成语,就是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2.要求学生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间: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于;是,这,此。现代汉语说“因此”,而不说“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鹊”句中,当“寻找”讲。现代汉语“搜索”中的“索”,与此义同。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句中的“还”,念??ā?,当“回转”、“转身”讲,是“旋”的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汤”,念?à??,当“用热水焐”讲,是“烫”的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句中的“齐”,念?ì,当“药剂”讲,是“剂”的通假字。

  4.先要求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再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正确。

  5.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开头译至第二句“桓侯又不应”。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恒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又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6.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至末尾。过了十天,扁鹊(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热水焐,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针灸,可以达到、治好,肠胃里的。病,火剂汤药,可以达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医生)没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各题。参照课后练习一、二,进一步体会课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文章的层次;两个人物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的口译课文,引到本节课分析课文(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理清本文叙事的层次。

  依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本文可以怎样划分为三个层次?各自写出了什么?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悦”,写桓侯不听扁鹊的三次忠告。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断出桓侯的病已经不可救药。

  第三层:“居五日”至结尾,写桓侯病死。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对应描写的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板书:扁鹊桓侯)。

  (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立有间”,他站着看了桓公一会儿,经过细心观察,准确断出病情以后,才对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说桓公“有疾”,有点小病,实事求是,毫不夸张。“不治将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发展。“将恐深”,语气和缓,劝告桓公及早医治,以免小病发展成大病(板书:断出得了小病,劝告及早医治)。

  桓公的反应:先是说“寡人无疾”,否认有病,拒绝扁鹊的劝告;再是在扁鹊离开后又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表现出对扁鹊说他有疾、劝他医治的很大反感,毫无治病之意(板书:否认有疾,拒绝医治)。

  (2)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断出了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板书:断出病情发展,警告务必医治)。桓侯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很不高兴,固执地毫无治病之意(板书:不听警告固执拒医)

  (3)课文怎样描写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还走”,远远一望,转身就跑,断定桓公的病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救药,即使桓公此时让他医治,也已无法可施,只好赶快离开。后是对桓公派去问他的人说:“疾在腠理,汤烫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不但说明了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医治——自己所以“还走”、不再警告医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须及早医治的道理(板书:断定不可救药,不再警告医治)。

  桓侯的反应:虽然“故使人问之”,也只是由于不明白扁鹊为什么“还走”,而派人去问;而在派去的人回报扁鹊的答话(课文此处虚写派去的人的回报)以后,却毫无反应。他仍然没有动心,始终没有醒悟(板书:仍不动心终未醒悟)。

  (4)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全文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扁鹊在桓公病发,派人寻找他时,“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进见桓公“还走”后,就逃出了蔡国,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经没法医治的病,还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现出他医术高明,为人机警(板书: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药,浑身剧烈疼痛起来,才派人寻执扁鹊,终致丧命。全文表现出他讳疾忌医,终致丧命(板书:讳疾忌医,终致丧命)

  4.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了什么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板书: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正确意见。这都是学习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示,也正是本文表现出的哲理。

  5.学生默读、进一步体会课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11

  七年级下册第25课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教材分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着重塑造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教学目标 ,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如下:

  1.            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            多角度发掘寓言文本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过《〈论语〉八则》、《寓言三则》等文言文,已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初一学生性格活跃,表现欲强,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文言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学习的兴趣,无法收到教学实效。所以根据学生特点,我采取了“主体参与式”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质疑,相互解惑。

  设计理念: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

  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 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来写”。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锻炼想象与联想能力,续写与仿写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 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四、 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4.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

  五、 活动四:“我会析”(时间:20分钟)

  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一)如下:

  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

  见面次数及时间

  扁         鹊

  蔡   桓  公

  第一次

  第二次(居十日)

  第三次(居十日)

  第四次(居五日)

  结果(居五日)

  论题二: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论题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论题四: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材料上。

  3.各小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集体评议总结。

  答案参考如下:论题一答案略。论题二: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论题三: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论题三: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明确古人运用故事意在说理的写作目的,在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六、 活动五:“我会演”(20分钟)

  1.小组分工合作,改编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

  2.即兴表演。各组推选代表分别扮演扁鹊、蔡桓公及旁白到讲台前表演。

  3.集体评议,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予以表彰。

  (课本剧从改编到排练,在到演出到评价,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改编剧本时可鼓励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创新。)

  七、活动六:“我会背”(时间:10分钟)

  1.准备: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2.各组开展背诵比赛。

  3.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

  (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

  八、活动七:“我会写”(时间:15分钟,可适当延伸到课外)

  1.印发学习材料(二),各小组组织阅读。

  阅读材料《扁鹊见蔡桓公之网络版》:

  2002年蔡桓公初学上网,甚喜网聊QQ,曰:“网上MM乃真佳丽也,远胜后宫诸妃。”2003年SARS来临,蔡桓公曰:“网聊真好,网上办公更好,不过那是臣子的事,我只管聊天,足不出宫,瘟疫远矣。”2004年雅典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前夕,蔡桓公网聊不忘加油蹴鞠,废寝忘食,朝政荒废。

  时光飞逝,公已网聊两年,并已学发会手机短信约mm。某日。扁鹊拜见蔡桓公曰:“君有疾,不治将深!”公曰:“吾有病?你丫才有病!君不见吾牙口好,身体特棒,吃嘛嘛香?!”蔡桓公满脸不屑,心里很不痛快。 “此为表象,君之疾在于骨髓,实乃顽症,不治将恐深!”公曰:“你认为吾相信么?给吾个相信的理由?”“不信拉倒!”扁鹊掉头即走。

  不日,扁鹊复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不治将深!“蔡桓公不悦曰:“吾都说过N遍了,吾本无疾,你丫聒噪什么?是不是欠揍?”扁鹊曰:“那为何颈歪手颤?”公曰:“实乃偶然!昨夜着凉矣!”扁鹊:“错!看似偶然,实乃必然!你天天网聊,病已入肌肤!不治将深!”“你丫即便说的天花乱坠吾亦自岿然不动!嘿嘿,吾就不信,吾气死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蔡桓公洋洋得意道。扁鹊晕倒。

  不几日,蔡桓公就要召见网上mm了,恰逢扁鹊复见蔡桓公。扁鹊曰:“君病已入肌肉,不治将深!”蔡桓公冷笑不答,扁鹊曰:“君病在结蒂组织,缺少血气和劳损过渡!”蔡桓公冷笑依然。

  过几日,蔡桓公双肩肌肉微酸,扁鹊复见蔡桓公。远远见蔡桓公神采飞扬,眉飞色舞。扁鹊曰:“君病即入骨髓,不治将深!”蔡桓公不悦道:“做人要厚道,吾已在线约到mm,快上手了,你厮休泼冷水!”扁鹊叹曰:“此乃颈椎病前短暂的回光返照,有何狂喜?可怜呀!”蔡桓公大怒。令侍从将扁鹊乱棍击出。网上应招MM如愿入宫,不似今日之“恐龙”,确是貌似貂蝉,妩媚百态,公喜极曰:谁说网上无美女,遂册之为Q妃,宠爱有加。

  数日后,扁鹊复见蔡桓公,蔡桓公正痛苦万分,豆大的汗珠如雨般落下,扭脖昂头,甩手不停。扁鹊立即转头就走,但在蔡桓公有气无力地叫喊中停了下来。

  “吾真的有病,可能不久就要辞世,你能不能让吾死个明白?”扁鹊:“真想知道?”“愿闻其详!”公郑重道。“其实,最可悲的是人之有病却不察,自欺欺人沾沾自喜无疑于掩耳盗铃,惟有欺骗自己而已!首先你没有正视你有病的现实,其次,你没有充分估计电脑、电视及手机的危害,相反你疯狂消耗自己的体力,可悲之极!其实,你最根本的病灶在于现代文明,这样的新玩意和你的猎奇好色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你的下场!……” 桓公大惊,顿觉全身有如蚁啮。曰“至此,该当如何?”

  扁鹊曰:“随我到太医院来。” 检查、化验、中药、西药……几千两银子随手去矣。

  居十日,桓公体痛未除,更觉心虚头痛矣,乃复见扁鹊。扁鹊曰:“君之病似在脏腑……” 检查、化验、中药、西药……几千两银子又去矣。

  居十日,桓公又添肚病矣。桓侯乃复见。扁鹊曰:“君之病或在肌肤……” 检查、化验、中药、西药……几千两银子再去矣。

  居十日,体痛如故,桓侯大惑,乃复见。扁鹊曰:“君之病在腠理,取正宗砭(Bian)石(箴石,针石也),俗称'扁鹊石',每日摩擦于痛处可矣。”公每日令Q妃以扁鹊石为朕摩颈烫手,公手不离扁鹊石,颈不离扁鹊石。居五十日,桓公病愈。

  居十日,桓公悔死矣:“几两银子之"扁鹊石"(砭石),奈何费我万金?产于何地?鲁国!泗水?传令泗水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把“扁鹊石”都给我收到宫里。“ 扁鹊暗曰“你能上网,我们医院当然早就现代化了”。又曰:“你想把扁鹊石具为己有,没门,我早以备足百吨藏入孔庙以便传世了!”

  2.分层布置写作训练。

  A层:仿照本文及阅读材料(二)写一篇《扁鹊见蔡桓公之现代版》

  B层:写一篇读后感

  C层:展开想象,以《假如我是       (扁鹊或蔡桓公)》为题写篇文章

  (从网络上下载了一篇文章给学生阅读,意在沟通课堂内外,开发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针对部分学生沉迷网吧的现象进行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娱乐观。)

  教学后记: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

  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以教师串讲为主,以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时间长了,逐渐丧失了学习古文化的兴趣,生动鲜活的文言文变成了呆板生涩的文字材料。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以小组教学为主,小组成员分配上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教育面向了全体学生,从客观上实现了教育公平,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学生的整体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表演,展示,竞赛等便于学生自主参与,协同工作的活动为主要方法,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意识。

  为了避免活动教学沦于“热闹”的表象,在每一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了要求及论题,教师随时注意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点,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当然,回顾本课设计,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活动环节是否过于繁琐?能否加以整合?时间分配上是否合理?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如何更多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都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

  (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  赵云燕)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12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胡川

  一、教学目标  

  1、文言词汇积累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人物形象  

  3.欣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4.明白故事的寓意,落实其德育目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①买椟还珠②守株待兔③自相矛盾④滥竽充数⑤郑人买履⑥狐假虎威  

  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出处〗《韩非子·五蠹》  

  ③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韩非子·难一》  

  ④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  

  ⑤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出处〗《战国策·楚策一》  

  这些生动、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是谁创作的呢?他就是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的、并被称为中国人的智慧大师的——韩非子。  

  二、介绍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韩非子特别喜欢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秦国臣相李斯和韩非子是同学,李斯自以为不如非。据说秦始皇看到韩非子的《五蠹》、《孤愤》,慨叹“若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今天,让我们怀着对韩非的深深敬意,学习他的别一篇历史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看看这位智慧的大师又向我们讲述什么样的生动故事,阐明什么样的深刻道理。

  三、导学课文  

  1.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字词疏通。  

  见:  治:  肌肤:  悦:  我发现:可以用组词法来解释  

  走:  是以:      我发现:可以用迁移法来解释  

  还:汤:齐:      我发现:可还原本字来解释  

  君:复:使:      我发现;可以用同义词来解释  

  益:居:深:故:及:属:索:遂:我发现:结合语境来解释  

  3.重点语句翻译与复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课文内容理解  

  ①课文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扁鹊、蔡桓公。一共写了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关键词:居十日 桓公的病发展变化的关键词: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因此,我们得出桓公的病是每况愈下,渐入膏肓。  

  ②治病和反治病的过程,塑造了桓公这样一个固执、骄横自信、残暴的君主形象;塑造出扁鹊这样一个医术高明热心、及时行医,机智避祸的形象。  

  5.文章的寓意  

  ①韩非子只是在说“病”吗?他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②桓公得的病是绝症吗?桓公必须死吗?      不是,小病变成大病: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是,性格上注定了桓公必死无疑: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批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  

  ③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安排决定了文章的主旨指向。  

  四、总结。  

  五、作业:完成课后相应练习。  

  第二课时  

  形式:微型讲座  

  《扁鹊见蔡桓公》艺术特色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中学语文学习古文的第一篇。人们读来总是兴味盎然,百读不厌,越嚼越有味,历久不衰。这篇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其魅力不仅在于故事精彩动听,寓意深刻;而且在于其艺术手法十分精彩。现就其故事、悬念与意蕴等三方面作些简析,以供鉴赏。  

  故事——尺幅兴波,娓娓动听  

  《扁鹊见蔡桓公》全文不满200字,但却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头有尾,有人物有情节,而且人物形象鲜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起伏跌宕,曲折含蓄,意蕴隽永。作者在描述人物时不仅写了人物的语言、行动,而且还写了人物的神情、内心活动。比如,蔡桓公的“不悦”等等,使得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叙述故事则有始有终,情节完整有序:开端——扁鹊断病,桓公拒医;发展——再三忠告,桓公不悦;高潮——最后警告,病入膏肓;结局——扁鹊逃秦,桓公病亡。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层层铺垫,步步发展;先蓄势,后突转——扁鹊前三次见桓公为“铺垫”,这是“蓄势”;第四次见时,“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已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此乃“突转”。整个情节发展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桓公之死看似意料之外,而仔细分析又全在情理之中。文章虽短小,却能尺幅兴波,跌宕起伏,曲折有致,言简意丰;故事性极强,兴味盎然,让人读来觉得十分有嚼头,确实妙不可言。  

  悬念——波澜迭生,引人入胜  

  故事开篇,写“扁鹊见蔡桓公”时,扁鹊便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却一口拒“医”于千里之外,说:“寡人无疾。”这是怎么回事?扁鹊的判断正确吗?桓公何以如此断然地说“不”呢?篇首仅一个长句就别开生面地给读者设置耐人寻味的“悬念”,紧紧地吸引着你的眼球,让你欲罢不能,有种先睹为快的愿望产生。紧接着写桓公在扁鹊走后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由此可见他拒医是认为扁鹊是为表功说他有病的。那么,他到底有没有“病”呢?如此一来,扁鹊还会替他治病吗?假如会,桓公又会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篇古代寓言妙趣横生、摇曳多姿、韵味无穷,深受人们的青睐,历久不衰,不与开篇连连设置“悬念”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意蕴——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读了这则寓言,人们往往掩卷沉思:桓公不听忠告,讳疾忌医说明了什么?桓公之死又给了人们什么启迪呢?桓公的病从小到大,自轻转重,由表及里,最后竟酿成病入骨髓、白白地断送了性命的大祸,这里面蕴涵着些什么道理?从故事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有益的经验教训呢?……故事意蕴丰厚,寓意隽永,洋溢着思辨与哲理的色彩。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所在,又是其魅力所在。  

  (讲座材料来源:网上转载)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13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14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  家学说的集大成者。(2分)

  2.课文中“     ”这句话,说明了蔡桓公的病得不到治疗的根本原因。(2分)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腠理(  ) 立有间(  ) 汤熨(  ) 骨髓(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不治将恐深(将:   )

  ⑵居十日(居:  )

  ⑶桓侯不应(应:   )

  ⑷桓侯又不悦(悦:   )

  ⑸故使人问之(故:   )

  ⑹司命之所属(属:   )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3分)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通      ,义为   

  ⑵火齐之所及也       通      ,义为   

  ⑶汤熨之所及也       通      ,义为   

  6.请用原文回答:(2分)

  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     。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       。

  7.概括以下两个人的性格:(4分)

  扁鹊:

  蔡桓公:

  8.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3分)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   ,今义:   。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   ,今义:   。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   ,今义:   。

  9.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神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c、告诫人们,过分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极其错误的。

  d、告诉人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10.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3分)

  第二部分:

  (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1、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3分)

  12.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3分)

  13.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4.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  )(2分)

  a.深恶痛疾  b.积劳成疾  c.大声疾呼  d.手疾眼快

  1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3分)

  16.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3分)

  17.用下列成语各写一句话:(2分)

  病入膏肓:

  讳疾忌医:

  18.文中蔡桓公自称为“寡人”,扁鹊称蔡桓公为“君”,你还知道过去对皇上有哪些称呼?(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均可)(2分)

  (二)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非吾所以处子①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嬉为贾人②炫卖③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④揖让⑤进退⑥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①处子:安顿我儿子。②贾(gu)人:商人。③炫卖:沿街叫卖。④俎豆:祭祀器皿。⑤揖让:打拱作揖礼节。⑥进退:进退朝堂的礼仪。

  1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常嬉为墓间之事。

  译文:

  (2)此可以处吾子矣。

  译文:

  20.本文谈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有一句成语与“孟母三迁”的故事非常接近,这个成语是什么?(2分)

  21.读了《孟母三迁》以后,你是怎样看待环境与人成才的关系的?(3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以《我身边的“蔡桓公”》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断,要突出人物的性格。300字左右。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15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篇16

  一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答:“寡人无疾。”桓侯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十天以后,扁鹊又是怎样说的?效果怎样?

  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

  3.扁鹊最后一次见桓公时,“望桓公而还走”。对此,扁鹊是如何解释的?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二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更加。

  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身。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达到。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寻找。

  6.桓侯遂死。

  遂:于是。

  三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望见

  望:远看,这里指望诊,中医的一种诊病方法。见,文中作进见、谒见,指近看。

  疾病

  古汉语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但“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来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四 以“讳疾忌医”为题,谈谈你学过本课后的感想。  

  此题为开放型题。只要学生大体能体会“讳疾忌医”的内涵,谈出自己的一点感想即可,不必拘泥。

  教学建议

  一、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二、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重点,讲点词语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不宜讲古汉语知识,更不能把文言文阅读课变成古汉语课。

  一些专用词语,像“腠理”“针石”之类,学生能对照注释看懂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背、记这类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常用词语应当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含义。

  三、教学本文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意思。指点背诵方法,如按叙事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四、本文练习题编排的顺序,可供安排教学程序时参考。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参考译文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课文评点及说明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课堂教学实录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扁鹊见蔡桓公》鉴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