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微信扫码分享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4篇)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常州市花园中学 朱光琪

  一、教学目标 :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有关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

  2、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主义激情;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l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l《枣核》 (1课时)

  l《最后一课》 (2课时)

  l《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l《古诗四首》 (1课时)

  l《晏子使楚》 (2课时)

  l诵读欣赏 (1课时)

  l写作 (3课时)

  l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l单元专题总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贪玩幼稚的孩子;还有巧舌如簧的古人。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人物,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学习本单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四、教学过程 :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大概内容;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3、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课前学习: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篇。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畅谈

  2情境1:浏览单元内容,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完本单元,你将会……”为开头,为本单元写一段结束语,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完单元后的收获。巡视。浏览单元内容,写一段结束语。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立单元探究专题,制定探究活动方案。巡视,参与讨论。自由组合,讨论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枣核》

  学习目标: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前学习: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设置悬念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枣核长成枣树需要许多时间,友人试种枣核的想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组织交流评价。阅读,勾画。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寻找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组织,参与活动。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第3课时:《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能复述课文故事,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最后一课的背景资料;回忆自己曾上过的“最后一课”,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思考后交流。

  2情境1:课文最后一课与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呢?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吗?比一比,谁找得多!(以表格形式)巡视,参与讨论,组织交流评价。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最后一课》的故事复述给家长听,让亲人们也说说他们所经历的“最后一课”。

  第4课时:《最后一课》(二)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把听来的亲人们的“最后一课”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第一块:回忆上课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你对我应,回忆课文内容。 分两大组一组说出最后一课的表现,一组回答平日上课的表现。组织竞赛。回忆。一问一答。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我当导演: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角色分析。组织讨论,参与交流。小组讨论,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最后一课》表演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最后一课》现场再现。组织交流,参与演出。全班参与,讨论,表演。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合理想像,给《最后一课》续个尾。

  第5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学习目标:能大致说出钱学森的事迹,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钱学森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学生介绍钱学森情况。介绍收集的资料。

  2情境1:结合课文,填写钱学森个人简历表。(简历表主要包含“个人简历”和“个人小结”两部分。)巡视,参与讨论交流。阅读,勾画,填表。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我也出国留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讨论交流:钱学森在美国成就大、生活好、待遇高,可他为了报效祖国,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了。如果将来你也出国留学了,你会怎样呢?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上网查阅其他海外学子归来报效祖国的资料,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第6课时:《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四首诗;2、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

  第一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比:咬字正、发音清、节奏准、情感好。)巡视,指导。小组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

  2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评价。参与,听读,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感知诗的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辩论:结合诗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看,你认为哪首诗的作者最爱国。组织交流评价。辩论,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将这四首诗熟读成诵;收集其他爱国诗篇朗诵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

  第7课时:《晏子使楚》(一)

  学习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2、能复述课文故事;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第一块: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四大组认字比赛,说说字的读音和释义。组织比赛,参与比赛。出字,认字,读读写写。

  教学反思

  第二块:理解释义,复述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你帮我、我帮他,大家一起说故事。巡视,指导,参与。互帮互助,复述故事。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8课时:《晏子使楚》(二)

  学习目标:能通过表演感受到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能言善辩的才智。

  课前学习:回忆课文中某些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回忆故事大概内容。

  第一块:复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有问必答:学生自出题,学生抢答。组织问答。一问一答,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晏子模仿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晏子使楚》原形重现(晏子模仿秀)。组织讨论,表演,评价。讨论,交流,表演,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

  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

  第9课时:《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2、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查找有关渣滓洞的资料;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

  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

  第一块:语文活动:走进“渣滓洞”。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走进”渣滓洞。学生、老师通过图片,文字等介绍渣滓洞有关情况,感受渣滓洞的生活。组织交流。展示图片,朗读文字资料,介绍背景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诗歌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用恰当的艺术形式朗诵(表现)两首诗。组织比赛,指导,组织评价。小组交流讨论参赛,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阅读《革命烈士诗抄》,记诵有关诗篇。

  第10、11、12课时:写作

  学习目标:根据中心选择材料,做到有详有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第1课时阅读《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范文朗读,作文指导。阅读,思考,听读。

  第2课时写作实践,自评写作,自评。

  第3课时互评,作文讲评,好文章推荐。互评,听读。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前学习:收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总结单元课文内容,引入“爱国主义”主题,引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听,思考。

  2情境1:简单介绍所收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资料。介绍资料。

  3情境2: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讨论并确定“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的活动方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集体或小组行动,开展“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并准备成果展示。

  第14课时:单元专题总结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单元专题探究成果(包含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2情境2:自评互评学习本单元后的收获和学习表现。自评,反思。

  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常州市花园中学  朱光琪

  一、教学目标 :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有关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

  2、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主义激情;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l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l 《枣核》                        (1课时)

  l 《最后一课》                    (2课时)

  l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l 《古诗四首》                    (1课时)

  l 《晏子使楚》                    (2课时)

  l 诵读欣赏                        (1课时)

  l 写作                            (3课时)

  l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l 单元专题总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贪玩幼稚的孩子;还有巧舌如簧的古人。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人物,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学习本单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四、教学过程 :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大概内容;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3、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课前学习: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篇。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 畅谈 

  2 情境1:浏览单元内容,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完本单元,你将会……”为开头,为本单元写一段结束语,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完单元后的收获。巡视。 浏览单元内容,写一段结束语。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立单元探究专题,制定探究活动方案。巡视,参与讨论。 自由组合,讨论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枣核》

  学习目标: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前学习: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设置悬念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 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 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 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枣核长成枣树需要许多时间,友人试种枣核的想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勾画。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寻找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组织,参与活动。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第3课时:《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能复述课文故事,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最后一课的背景资料;回忆自己曾上过的“最后一课”,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思考后交流。 

  2 情境1:课文最后一课与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呢?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吗?比一比,谁找得多!(以表格形式)巡视,参与讨论,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最后一课》的故事复述给家长听,让亲人们也说说他们所经历的“最后一课”。

  第4课时:《最后一课》(二)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把听来的亲人们的“最后一课”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第一块:回忆上课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你对我应,回忆课文内容。 分两大组一组说出最后一课的表现,一组回答平日上课的表现。组织竞赛。 回忆。一问一答。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我当导演: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角色分析。组织讨论,参与交流。 小组讨论,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最后一课》表演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最后一课》现场再现。组织交流,参与演出。 全班参与,讨论,表演。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合理想像,给《最后一课》续个尾。

  第5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学习目标:能大致说出钱学森的事迹,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钱学森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学生介绍钱学森情况。 介绍收集的资料。 

  2 情境1:结合课文,填写钱学森个人简历表。(简历表主要包含“个人简历”和“个人小结”两部分。)巡视,参与讨论交流。 阅读,勾画,填表。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我也出国留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讨论交流:钱学森在美国成就大、生活好、待遇高,可他为了报效祖国,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了。如果将来你也出国留学了,你会怎样呢?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上网查阅其他海外学子归来报效祖国的资料,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第6课时:《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四首诗;2、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

  第一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比:咬字正、发音清、节奏准、情感好。)巡视,指导。 小组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 

  2 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评价。 参与,听读,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感知诗的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辩论:结合诗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看,你认为哪首诗的作者最爱国。组织交流评价。 辩论,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将这四首诗熟读成诵;收集其他爱国诗篇朗诵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

  第7课时:《晏子使楚》(一)

  学习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2、能复述课文故事;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第一块: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四大组认字比赛,说说字的读音和释义。组织比赛,参与比赛。 出字,认字,读读写写。 

  教学反思 

  第二块:理解释义,复述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你帮我、我帮他,大家一起说故事。巡视,指导,参与。 互帮互助,复述故事。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8课时:《晏子使楚》(二)

  学习目标:能通过表演感受到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能言善辩的才智。

  课前学习:回忆课文中某些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回忆故事大概内容。

  第一块:复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有问必答:学生自出题,学生抢答。组织问答。 一问一答,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晏子模仿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晏子使楚》原形重现(晏子模仿秀)。组织讨论,表演,评价。 讨论,交流,表演,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

  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

  第9课时:《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2、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查找有关渣滓洞的资料;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

  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

  第一块:语文活动:走进“渣滓洞”。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走进”渣滓洞。学生、老师通过图片,文字等介绍渣滓洞有关情况,感受渣滓洞的生活。组织交流。 展示图片,朗读文字资料,介绍背景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诗歌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用恰当的艺术形式朗诵(表现)两首诗。组织比赛,指导,组织评价。 小组交流讨论参赛,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阅读《革命烈士诗抄》,记诵有关诗篇。

  第10、11、12课时:写作

  学习目标:根据中心选择材料,做到有详有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第1课时 阅读《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范文朗读,作文指导。 阅读,思考,听读。 

  第2课时 写作实践,自评 写作,自评。 

  第3课时 互评,作文讲评,好文章推荐。 互评,听读。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前学习:收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总结单元课文内容,引入“爱国主义”主题,引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听,思考。 

  2 情境1:简单介绍所收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资料。 介绍资料。 

  3 情境2: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讨论并确定“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的活动方案。巡视,指导,参与。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集体或小组行动,开展“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并准备成果展示。

  第14课时:单元专题总结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单元专题探究成果(包含综合实践活动成果)。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2 情境2:自评互评学习本单元后的收获和学习表现。 自评,反思。 

  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在这一堂课里我主要想传达我对识字课的几点认识。

  一、在情境中认字学词

  没有情境的识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就字学字,就词读词,不仅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吃力。因此,如何将识字课上得像阅读课一样充满美感,这是我本节课想要追求的一个目标。本节课我以诗为依托,为学生创设了“雪花吹泡泡,梅树长花苞,小孩儿放鞭炮”的教学情境,以诗串词,学诗读词,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活动变得更加兴味盎然。

  并且在我教学每一个词语的时候,我还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学词的情境。如,在教学“花苞”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是通过看图片想形容词的方式来认识花苞,认读“花苞”的;在教学“咆哮”这个词的时候,我让孩子听声音,说说谁在咆哮,孩子们便懂得了不仅风可以咆哮,狮子可以咆哮,我们人生气的时候也会咆哮,在听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个词;而在教“饱满”这个词的时候,我是通过出示实物,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来辨别什么是饱满,并很巧妙地将“饱满”运用到孩子们的精神状态中来,让孩子明白,饱满不仅可以拿来形容毛豆,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是不是饱满。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中孩子们将词语读了一遍又一遍,如“花苞”这个词,除了指名认读外,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共读了4遍,咆哮是7遍,但每一次的认读并不是机械的,读到的不仅仅是这个词语的音,透过这个音孩子们还读到了词语更丰富的内涵。

  二、在探究中掌握识字规律

  前面我已经讲到,我这节课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儿歌。但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我们一上课就将这首识字儿歌直接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学里面的字,和我今天先来学字,再通过比较、发现,学生自主习得识字规律,编出一首识字儿歌来,虽然结果一样,学生都学会了这种识字的方法,但对学生的影响及其识字效果来讲,是完全不同的。

  我觉得,我的设计好就好在它体现了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

  从对每一句最后一个字读音的发现,到对字形的发现,及学生想到的记字方法,直至最后合作编就的一首识字儿歌,这整个过程充满了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探究。

  长此以往,我们孩子的眼睛就会更加敏锐,孩子识字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三、在朗读中体会词语的情感色彩(即让词语也感性起来)

  在阅读课中,我们往往非常强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能将每一个词语都读得那么有滋有味的孩子,还怕他读不好句子吗?让词语也感性起来,是我这节识字课中一个新的尝试。我在教“含苞欲放”这个成语的时候先通过看图让学生感受花苞的美,再通过老师有感情有表情的范读让学生体会到词语本身的美,随后再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这个词。我觉得,假如我们每天都这样坚持做了,总有一天,在我们孩子的眼中——词语也感性。

  四、在教学意识里注重词句的积累

  可随时随地积累,如在设计教“花苞”这个词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含苞欲放”这个词,我就将“含苞欲放”引进了我的课堂;也可有意无意间进行积累,如在教“咆哮”这个词语的时候,我随口说出了“咆哮如雷”这个词,听到者,理解者有份,会将它纳入自己的词语记忆库。但这种种的积累要合适,切勿为了积累而积累,而破坏了课的整体性。

  以上是我设计执教这节课最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对我而言,每一次的上课都是一次表达,为了表达自己对识字教学的理解,我就设计了这样一节识字课。感谢林老师给我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也恳请在座的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说教材】

  《石榴》全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依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尝一种水果写一段话。

  【说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实物投影仪、石榴、音乐磁带

  学生:画笔、白纸

  【说教学策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成熟的石榴样儿。这一作画过程,实际上是对感知内容的还原,即由抽象文字还原于具体形象。同时也是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的表现,自我潜能的释放,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语言。新课程又十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如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喜欢的词句,一起观察石榴子儿的形状、颜色,品尝它的味道。)同学间相互启发,相互评价,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漫谈“石榴”,导入新课

  1.老师板书课题:石榴,领读:榴(liú)。(相机给“榴”注音,指出该字在“石榴”中应读轻声。)

  2.老师:小朋友,你们见过石榴?吃过石榴吗?谁来说说石榴是什么样儿的?(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简介石榴)

  3.指导读好课题。

  4.(出示课本插图)今天,我们一起去枣庄,去看看那里驰名中外的石榴园,大家高兴吗?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起他们对石榴的回忆,这样能唤起他们对教材的亲切感,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语:玛瑙嗽叭甚至扒开喜讯剥开

  嚼一嚼甜津津红白相间郁郁葱葱

  (指导读好下列词:“喇叭”的“叭”读成轻声,“红白相间”的“间”读jiàn)

  (2)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初读课文时,教师先范读,让学生模仿,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学生自读时要给予充

  足的时间,因为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

  三、自主协作,读中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多媒体显示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春夏时节,石榴生长的过程和景象。)石榴叶美吗,花美吗?读读课文,想想画面,同桌相互交流。

  (3)把你眼中美丽的石榴花、叶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导读好“越开越密”、“越开越盛”等词,感受石榴花开得热闹。)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感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展现美丽的石榴生长的画面,以景激情,使学生对石榴产生美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个体悟,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轻声朗读,用△△△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跟小组内的同学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点。

  重点指导理解下列句子:“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老师: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喜欢朗读的,就把这个句子好好地读上几遍,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喜爱之情;喜欢画画的,就画一画石榴;喜欢说话的,就对着桌上的石榴说一说。每个小组里的同学,至少采用二种方式。

  (3)小结: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描写了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及成熟的石榴的外形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我们小朋友也要像作者那样,经常观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4)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重点句的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或读,或画,或说,教师营造了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这样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小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小结,渗透了“勤于观察”这一学习习惯的教育。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石榴熟了,摘下一个,剥去它的外皮,里面又是怎样的呢?

  (2)小组学习,观察石榴内部。

  (3)汇报观察结果。

  (4)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他观察到的石榴子儿的?

  (5)学生质疑,学生释疑。(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6)再读第四自然段,用△△△标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7)指名读,学生评议,再齐读。

  ●观察时,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石榴的内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管,激发了学生思维;学生质疑,学生释疑,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读写结合,形成能力。

  1.总结:作者通过观察,不仅写出了石榴的颜色、样子,还写了它的味道。其实,观察不仅包括看,还包括尝、闻、摸、听等。

  2.布置作业: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写一种水果,通过看、摸、闻、尝,写出它的颜色、形状、味道和气味。

  ●在理解内化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增强语文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这一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使课内学得的观察方法迁移于课外,真正做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

  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设计方案

  常州市花园中学  

  一、教学目标 :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有关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

  2、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主义激情;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l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l 《枣核》                        (1课时)

  l 《最后一课》                    (2课时)

  l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l 《古诗四首》                    (1课时)

  l 《晏子使楚》                    (2课时)

  l 诵读欣赏                        (1课时)

  l 写作                            (3课时)

  l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l 单元专题总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贪玩幼稚的孩子;还有巧舌如簧的古人。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人物,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学习本单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四、教学过程 :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大概内容;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3、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课前学习: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篇。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 畅谈 

  2 情境1:浏览单元内容,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完本单元,你将会……”为开头,为本单元写一段结束语,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完单元后的收获。巡视。 浏览单元内容,写一段结束语。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立单元探究专题,制定探究活动方案。巡视,参与讨论。 自由组合,讨论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枣核》

  学习目标: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前学习: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设置悬念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 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 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 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枣核长成枣树需要许多时间,友人试种枣核的想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勾画。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寻找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组织,参与活动。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第3课时:《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能复述课文故事,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最后一课的背景资料;回忆自己曾上过的“最后一课”,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思考后交流。 

  2 情境1:课文最后一课与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呢?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吗?比一比,谁找得多!(以表格形式)巡视,参与讨论,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最后一课》的故事复述给家长听,让亲人们也说说他们所经历的“最后一课”。

  第4课时:《最后一课》(二)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把听来的亲人们的“最后一课”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第一块:回忆上课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你对我应,回忆课文内容。 分两大组一组说出最后一课的表现,一组回答平日上课的表现。组织竞赛。 回忆。一问一答。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我当导演: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角色分析。组织讨论,参与交流。 小组讨论,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最后一课》表演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最后一课》现场再现。组织交流,参与演出。 全班参与,讨论,表演。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合理想像,给《最后一课》续个尾。

  第5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学习目标:能大致说出钱学森的事迹,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钱学森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学生介绍钱学森情况。 介绍收集的资料。 

  2 情境1:结合课文,填写钱学森个人简历表。(简历表主要包含“个人简历”和“个人小结”两部分。)巡视,参与讨论交流。 阅读,勾画,填表。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我也出国留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讨论交流:钱学森在美国成就大、生活好、待遇高,可他为了报效祖国,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了。如果将来你也出国留学了,你会怎样呢?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上网查阅其他海外学子归来报效祖国的资料,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第6课时:《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四首诗;2、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

  第一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比:咬字正、发音清、节奏准、情感好。)巡视,指导。 小组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 

  2 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评价。 参与,听读,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感知诗的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辩论:结合诗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看,你认为哪首诗的作者最爱国。组织交流评价。 辩论,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将这四首诗熟读成诵;收集其他爱国诗篇朗诵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

  第7课时:《晏子使楚》(一)

  学习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2、能复述课文故事;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第一块: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四大组认字比赛,说说字的读音和释义。组织比赛,参与比赛。 出字,认字,读读写写。 

  教学反思 

  第二块:理解释义,复述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你帮我、我帮他,大家一起说故事。巡视,指导,参与。 互帮互助,复述故事。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8课时:《晏子使楚》(二)

  学习目标:能通过表演感受到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能言善辩的才智。

  课前学习:回忆课文中某些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回忆故事大概内容。

  第一块:复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有问必答:学生自出题,学生抢答。组织问答。 一问一答,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晏子模仿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晏子使楚》原形重现(晏子模仿秀)。组织讨论,表演,评价。 讨论,交流,表演,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

  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

  第9课时:《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2、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查找有关渣滓洞的资料;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

  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

  第一块:语文活动:走进“渣滓洞”。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走进”渣滓洞。学生、老师通过图片,文字等介绍渣滓洞有关情况,感受渣滓洞的生活。组织交流。 展示图片,朗读文字资料,介绍背景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诗歌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用恰当的艺术形式朗诵(表现)两首诗。组织比赛,指导,组织评价。 小组交流讨论参赛,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阅读《革命烈士诗抄》,记诵有关诗篇。

  第10、11、12课时:写作

  学习目标:根据中心选择材料,做到有详有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第1课时 阅读《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范文朗读,作文指导。 阅读,思考,听读。 

  第2课时 写作实践,自评 写作,自评。 

  第3课时 互评,作文讲评,好文章推荐。 互评,听读。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前学习:收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总结单元课文内容,引入“爱国主义”主题,引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听,思考。 

  2 情境1:简单介绍所收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资料。 介绍资料。 

  3 情境2: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讨论并确定“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的活动方案。巡视,指导,参与。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集体或小组行动,开展“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并准备成果展示。

  第14课时:单元专题总结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单元专题探究成果(包含综合实践活动成果)。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2 情境2:自评互评学习本单元后的收获和学习表现。 自评,反思。 

  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一学期又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程艳丽)。在工作上对自己严格要求,认真学习新课标并按照课标要求认真备课和教学,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的和同事探讨教法研究教材,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这八周下来,锻炼了自己,也提高了能力。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上能有更大的进步!

  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1、备课认真仔细,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

  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教学工作中,我立足于课堂,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这样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起他们学数学的欲望。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本人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做、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就这样,课堂上我慢慢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

  我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三、精心设计作业,认真及时批改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五、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我有疑必问,积极主动的和同事探讨教法研究教材,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记,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有待加强:

  (1)进一步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

  (2)要不怕麻烦放手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8

  秋天的风铃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  ,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  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1.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注:括号内文字仅供教师上课时参考。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中学刘枫

  作者邮箱: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学习这篇课文,是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举世无双的秦陵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激发民族自豪感。

  2、独立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惟妙惟肖”等词语。

  3、感情朗读课文,从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入手认同它的举世无双、历史价值。

  4、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学习运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举世无双的秦陵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学习运用。

  二、说教法

  1、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可以使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生动,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多媒体的恰当介入,会给课堂一个全新的感受。所以在课前,我多方搜集可用的图片,并且在音乐的选择,语言的设计上作了一些思考,以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2、注重自读感悟、少讲析

  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在语文教学中,“精讲多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时,我选择了以学生自己轻声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地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朗读有“正确、流利、有感情”三级目标的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在正确流利这方面没有大问题,但要有感情的朗读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还运用配乐把朗读课文变为一种欣赏。在这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

  三、说学法

  (一)介绍背景,激趣导入

  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对兵马俑做了简单的介绍,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1912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7000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50多个篮球场”、“7000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轻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交流读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2、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说一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总结谈话,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1、再次看兵马俑图片,感受它的特点。

  2、出示各国领导人浏览了兵马俑后说的话,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窗外》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主题单元美丽的乡村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从前窗外四季美景的追忆,表达了对古朴美丽的乡村和大自然的爱恋之情。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尾照应,细致有序的观察,准确生动的刻画、细腻真挚的感情是本文的.表达技巧。 这节课我能够从教学目标出发,吃透教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课堂的 主人,达到了课堂的有效。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来感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等多种读来让学生感受窗外四季的美景,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准确、生动的妙处,采用先自学,再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抓住段落读读,交流,体会,这种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用心阅读,用心感悟”的习惯。

  具体来说:

  1、能够采让学生根据季节的顺序采取抓景物、找特点、读出情感的学习方法,在第二自然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然后第三自然段让学生自学,四五自然段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这样做到了先扶后放,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这节课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有很多亮点,很多孩子的回答都很令我很满意。

  3、这节课思路清晰,我的教态也亲切自然,语调柔和,学生很喜欢。

  4、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抓住一个线索去让学生读中体会,而且也让学生品读了课文,体会到作者对过去乡村的喜爱之情。 也有几点不足,就是学生读的还是时间少了些,学生的情感调动还需要加强,还要多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还要加强语言的训练。

  总之,课堂是个生成的课堂,需要我们更加充分的预设,还要灵活驾驭课堂,把生成的精华变成亮点,让课堂上的更扎实、有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11

  说课来源于中国基层教育实践,现在已发展为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小学语文的说课稿,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一、说教材

  《写人要凸显个性》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的表达交流中的一篇作文训练。本单元写人。写人的什么呢?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便各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个性。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的个性,所以,本单元在写法上要注意凸显人物的个性。写人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至关重要。

  二、说学情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写人的几种基本写作手法,在上一次课《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的记叙文》的记叙文写作中,也穿插了刻画园丁形象特征的练习,因此,对于写人,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是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村高中,学生的基础及素质都不尽人意。学生在描写美女的时候,都会说是“樱桃小嘴,柳叶眉,曼妙的身姿”。在他们的笔下,美女都是一个样,毫无个性所言。所以在高一记叙文训练阶段,我们必须加强对人物个性的塑造。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①学习写作中选材应运用典型事例。

  ②学习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凸显个性.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凸显个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有困难的地方。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①、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个性

  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因此,针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情,我确立本课的教学方法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片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人物的个性,通过讨论交流,协助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布置任务讲练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1展示习作,导入课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习作,让学生猜猜他是谁?来导入课堂学习内容;

  2讨论交流,明确方法。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课本中最具个性的人物,由学生分析出描写方法 。

  3各个击破,解决重点。

  首先是如见其人,分析肖像描写。在肖像描写分析中,着重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经典的肖像描写片段,来让学生直观的体会肖像描写,然后是如闻其声,分析语言描写。用多媒体展示经典语言描写片段,师生一起品味片段,归纳出写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个性,应该紧扣人物的哪些方面?第三分析动作描写。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片段,突出一些动词运用进行,再通过两个学生上台完成老师所说的任务,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发现其性格,并进行片段训练,描写其中一生的动作。

  4,讲练结合,布置作业。请以“校园里的——(人)”为题,写一个片段。

  五、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精彩的片段,加大了的课堂的容量,也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如何进行人物描写。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索意识 。讲练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我总觉得在多媒体的课堂上,学生过分重视多媒体,而忽略了老师的讲解,就感觉在看热闹一样,一下课,我就有点担心学生在课堂中什么都没有学到。所以,我应该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12

  第一部分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大海睡了》是一首儿童诗,写喧闹了一天的大海在夜晚渐趋宁静,表现了大海的温柔和可爱。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体会大海的温柔和可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练读、讨论、评价、欣赏、背诵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第二部分 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课需用两个课时完成。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教学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二、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13

  一、教给看图方法。

  我告诉学生,图有单幅图和多幅图之分。对于多幅图,一般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即:

  1、先整体观察多幅图,弄清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

  2、仔细观察每幅图,注意背景、人物动作和表情。

  3、再整体看图,思考图的主题。

  二、例文引路,探究写法。

  我先带领学生按以上顺序看图,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例文写法。

  1、一幅图写一段话,层次分明。

  2、可以展开想象,把人物的语言写出来。

  三、挑剔例文,共同修改。

  我告诉学生,这篇例文要我评分只给70分,再看图,你觉哪不足,该怎样修改?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师生共同总结出以下几点:

  1、观察得不够仔细,重点不突出。比如,第三幅图给小树脱衣应是重点,但小作者仅一笔带过,没有把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细致描写。

  2、没有张开想象的翅膀。比如,第一幅中的小鸟,中间两幅图中的小树叶子的变化,及最后一幅中的太阳,画画的人绝对不是画蛇添足,也应有一定的用意,都可展开想象,添加上去。

  3、重点不突出。四幅图平均用力,没有详略。最后,师生一同口头修改。

  四、运用方法,尝试习作。

  例文后面是本次习作训练的图《小猴游公园》和《亡羊补牢》,学生纷纷拿笔任选其一练写,一节课成文。教后思: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补的`空间,尤其是苏教版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合理分配课时,妥善安排教学顺序和每一课时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篇14

  席慕容的《贝壳》是一篇很值得玩味的小品散文,让人读了如品香茗,似尝野果,细啜慢嚼,愈品愈觉得其酽醇浓郁、余味不尽。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纤敏,以自己独特传神的笔触精心表现了自然的绮丽多彩,幽静雅致和蓬勃活跃,以小小的《贝壳》录下自己心弦的律动段幽婉而又深挚的情思,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面对辽阔的大海,有不少文人雅士欣然命笔,发出造化神奇、岁月沧桑的感慨,席慕容却从海边的贝壳这一平凡细小的事物中,对生命和人生意义作深沉幽婉的探索,挖掘出精深而又内在的含义,表露出恢宏而又博大的思想内容,显示了清新而又睿智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开篇,作者惊讶于贝壳的“坚硬和精致”,为上苍的细心、巧手所打动,把贝壳看作是神奇的艺术珍品,认为不能用它当作货币进行交易。她慧眼独到,深情别具地写道:“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的留样。”叙述似平直,情思实搖漾,纡徐平淡之中足见作者赞美之情。一句“在我手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含意隽永,耐人咀嚼。作者既没有涂饰夸张矫揉造作之势,也没有奇词诡语哗众取宠之态,而是以自己的至情至性,空灵飘逸的艺术,叩击着读者心底的丝弦。

  接着,作者宕开一笔,从这小小的贝壳去感悟人生哲理。《贝壳》写的虽然只是贝壳,是自然界的物象,而其中却寄寓着作者对人情世态的独特感受,流露出自己对人生的感喟和断想。她喟叹岁月的无情,让贝壳里的“柔软的肉体早巳死去”:她又感念上苍曾一丝不苟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跪弱和卑微的生命”制作-个‘’多精致”的`居所,从两曲折地吐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复杂的思绪与情意,在这时空广漠的世界上,人们怎样严肃来对待人生呢?于是作者的心灵火花一闪:我该怎么办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叹息的东西来吧。”文章是这样地寓情于景,融情于事,幽婉内在,隐曲深挚。她既是咏贝壳而非单纯写贝壳,既是作者自况而又远非是作者的自画像,既是对贝壳的咏赞而又决非单一的比附,涉笔成趣,寓有深意,使小题材溶进了如此博大如此丰富的内蕴,获得了深刻而广阔的社会意义。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作者设想千年之后人们对自己留下的“痕迹”也会忍不住这样地“轻轻叹息”。这里以简洁而有力的议论作结,进一层透示出作者熠熠闪光的社会理想,表现出作者雄劲柔韧的崇高人格。她开启读者的思绪,激起读者的联想。读者可以通过各种的想象和阐释,玩味此中深刻的积极的意蕴。这样,对贝壳写的意义更加显豁,文章的意境也更加深远。

  席慕容的散文艺术造诣极其精湛。有人称她的散文“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小石潭中一尾游鱼,夏晨荷叶上的一滴露珠”。《贝壳》是她散文中的一个珍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以微显著。作者经过精细炼意,从平凡的小事物中有新的发现和独特的感受,获取了有个性素质的意象,提炼出不平凡的意义,同时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小我”与“大我”的完美统一。作者所描述的像贝壳这样浅白的意象,看似在咀嚼一己之悲欢,然而却道出了从“小我“的天地升华到“大我”的境界的全部道理。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番茄太阳》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苏教版《虎门销烟》教学谈

苏教版《夏》阅读与写作训练(优秀10篇)

苏教版《夏》阅读与写作训练

苏教版《识字4》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学科苏教版《雨点》教学设计

苏教版《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原文及教材解读【2篇】

苏教版《晚上的“太阳”》教学设计

苏教版《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苏教版《七颗钻石》创新学案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