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1

  1。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4.理解重点句子。

  涛作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5.朗读背诵。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李贺勤奋写诗,带诗拜谒韩愈的故事导入,引出《雁门太守行》

  (二)、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三)、朗读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五)、背景介绍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六)、检验预习,解读诗歌大意(请个别同学分享)

  1、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2、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3、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4、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七)、思考问题(请个别同学分享)

  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

  首联:对峙颔联:交战颈联:偷袭

  (八)、赏析诗歌(学生讨论回答)

  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换缤纷,刻意创新。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诗歌鉴赏技巧来品一品这首诗。

  鉴赏诗歌的技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炼字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描写手法(正面、侧面、动静、虚实、感官角度、视觉位置角度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1、黑云压城城欲摧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和夸张的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5、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九)探究诗歌主旨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十)、总结并朗读诗歌

  此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急行军到战斗的全过程。色彩凝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十一)、拓展延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苏轼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

  (十二)、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二﹑收集课外三句爱国诗歌并加以赏析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首联:对峙(夸张,比喻)

  颔联:交战(听觉,视觉)

  颈联:偷袭(用典,侧面)

  尾联:抒怀(用典,主旨)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4

  李玲

  1.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4.理解重点句子。

  涛作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5.朗读背诵。

  作者邮箱:

  [1]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5

  李玲

  1.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解题。

  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4.理解重点句子。

  涛作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5.朗读背诵。

  作者邮箱: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6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渔家傲》阅读附答案

  【原文】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题】

  1、《渔家傲》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军中所作,词的上阙写( )下阙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 )

  A“衡阳雁去”是说“大雁从衡阳飞走了”而并不是“大雁向衡阳飞去了”

  B这首词既表达了将士们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C“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塞虽寒冷,但有羌管奏乐,生活并不艰苦,也很热闹。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明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

  【参考答案】

  1、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2、B

  3、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边塞的悲凉。

  《雁门太守行》阅读附答案

  【原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题】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3分)

  2.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3分)

  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1分)

  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1分)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1分)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1分)

  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1分)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1分)渲染了紧张气氛。(1分)

  2.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2分)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7

  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3、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技巧。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熟读本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0分钟左右)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 ,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2. 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3、理解诗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4、以时间为序。

  5、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看到了,感受到: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

  听到了,感受到: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小结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0分钟)

  1、诗人以( )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 )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5、背诵全诗。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以色示物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以声感人

  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9

  一、核心指向

  1.理解词及其意境

  2.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

  二、导学过程

  1. 相关积累。

  2. 朗读指导

  3.理解。

  ⑴说说诗歌的大意。

  ⑵鉴赏诗歌

  思路:选词句—判形式(写法或修辞等)—鉴赏(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

  范例:黑云压城城欲摧

  “压”、“欲摧”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

  学生鉴赏摘录

  甲光向日金鳞开

  “金鳞”与“乌云”,色彩上一明一暗,通过铠甲上的日光,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的昂扬斗志:他们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蓄势待发,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

  “角声满天” :战斗打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凝夜紫”尘埃落定,战场上一片沉寂,昏黄的阳光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人噤声,马含枚,行动诡秘,出其不意,奇袭敌军。

  “易水”直教人联想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

  “霜重鼓寒”, 此刻,天寒霜浓,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以恶劣的天气,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他振臂一呼,挥剑一指,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纵横决荡……

  三、小结艺术特色。

  四、背诵与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7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述之事,已难以确考。这不是某一次具体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提问:诗歌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

  明确:三幅:敌军压境图,战后惨烈图,夜袭易水图。

  五、赏析诗句

  分小组自主合作赏析三幅画面,全班交流。

  (一)敌军压境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既是绘景,也是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守城将士的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

  2、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

  (二)战后惨烈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战斗的规模大,战况的惨烈。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表现的?

  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三)夜袭易水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将士的奋勇杀敌,天气寒冷,作战环境的恶劣。

  2、和上一联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也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六、感悟诗情

  研读最后一联,感悟作者情感。

  1、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明确:引用典故。

  2、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忠君报国的决心。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七、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八、作业

  1、积累李贺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11

  《雁门太守行》课文原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作者档案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六)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七)总结课文大意

  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角声满天(战斗激烈)半卷红旗(夜袭敌营)霜重鼓寒(战斗艰苦)报君为君死(誓死报国)

  (八)感悟课文手法及作用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九)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十)感悟主题

  (十一)课后练习

  (十二)板书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语文教案

《雁门太守行》古诗词精彩2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改写600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