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零度碳酸 点赞 分享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精选13篇)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1、探究新课程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2、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探究如何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2、品味诗句,领略诗中所写景物特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达到缘景明情

  3、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方法:1、诵读、质疑、探究法。(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一座楼名传天下。曾经,孟浩然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人们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将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思绪,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走进诗歌《登岳阳楼》,走进诗人广阔的胸襟。

  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让一名学生主动朗读诗歌(从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指导)后,老师范读(或放录音)

  2、齐读诗歌,初步熟悉内容。

  3、学生边自由朗读,边自主质疑字词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预设字词质疑: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乾坤:天地。戎马:军马,借指从军、作战。

  轩:窗户。涕泗:涕,眼泪;泗,鼻涕。)

  (过渡语)通过字词理解,我们能基本弄懂诗歌内容。其实我们欣赏诗歌还要学会抓景物、悟情感,现在我们就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探究学习

  (一)、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1、小组合作探究:

  从诗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并说说诗歌画面中传达出的情感。

  (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汇报成果)

  (学生回答的要点:

  描绘诗歌画面:诗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只见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昼夜漂浮在湖上,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好一个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广阔无垠的天地下,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阳楼上,越发显得孤单渺小,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泪纵横。

  体悟到的情感:对亲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对年老孤独的悲伤之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对无以报国的自责之情。)

  (在学生体悟诗中的情感时,教师相应地提供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2、明确要点:(板书)

  自然景物岳阳楼

  洞庭水壮阔广大

  人物景况涕泗流凄凉落寞

  无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亲友离散,漂泊无依;年老体弱,穷困潦倒)

  戎马关山家国之忧(国家危难,百姓涂炭)

  3、背诵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二)、自主探究:

  1、赏析名句:通过学习,你肯定对一些诗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写景的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品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处。)

  (提示:可从炼字、景、情方面思考)。

  炼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写出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2、读了本诗,你对诗中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说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问有:

  1)作者第二联所描绘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浑壮阔,是否与第三联所抒悲凉情感不相协调呢?这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洞庭湖壮阔之景让诗人杜甫感觉到个人的渺小孤独,这是一种以壮阔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

  (诗人触景伤怀,用了壮景衬哀情的手法。)

  2)、诗的开头好像是高兴的,但后来却如此悲伤,开头是否与后来的情感不协调?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首联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四、课堂小结: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充分地表现出杜甫沉郁的风格。

  (过渡语:同样是登岳阳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诗境,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其它小组补充。)

  (学生回答的要点):

  诗境:○1、李诗写出山水景物宏丽美好,重点突出岳阳楼的高,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诗写出洞庭湖之阔大,表现出壮阔博大的诗境。

  风格:○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

  ○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

  五、布置作业

  1、默写《登岳阳楼》

  2、拓展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旅夜书怀》。

  六、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自然景物岳阳楼

  洞庭水宽阔广大壮阔

  人物景况涕泗流凄凉落寞沉郁顿挫

  无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悲怆

  戎马关山家国之忧博大

  彭丽红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2

  一、教案设计理念:

  从20__年开始,广州市已经连续两年的中考古诗鉴赏题都涉及到课后的十首自读的古诗。可见,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阅读、鉴赏已经具有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古诗本来就是教学上的难点,再加上课外古诗也要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很犯难:如果一课一课讲,没有时间,而且学生死记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讲,学生无法落实知识点,读不懂,自然无法得分。在反复地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与其吃力不讨好地一课一课教,不如教会学生读懂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抓手”,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通过一首课内古诗的讲授,概括出读登临类素材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初读,把握基调”到“再读,赏景悟境”,“三读,探究主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指向“读懂”的目标,为下一阶段“鉴赏”奠定基础。在课堂设计中,我还安排了拓展运用的环节。通过类似题材的课外登临诗歌的阅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行解读、学习,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堂课的内容充实,能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化繁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陈以义,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经历靖康之难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效仿老杜,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写下了系列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怀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临类诗歌创作。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读诗的感性基础,能通过朗读,找字眼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基本把握诗意。而且从7年级开始通过课内外的诗歌学习,学生也具备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欠缺系统化,缺乏对登临类主题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纳。

  四、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五、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六、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我们通过文本和古代文人贤达一同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优美风光中,体会文人诗情。这一站,我们一同与他们登高远眺。

  登高这个传统自古就有,“高”寓意着国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经深深扎根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则可远望,望远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临这个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登临诗(展示PPT),今天我们以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为例,共同解读登临类诗歌。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感情基调——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联想——诱发——悲情(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意象——表现——悲情(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运用

  这种历经国破家亡的悲愤和我们之前接触过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杜甫《春望》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心系家国的精神是两位诗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现出陈以义对杜甫诗风的学习。

  学生根据登临诗的阅读方法,自学杜甫《登楼》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

  2)目见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壮阔的气势)

  生发何感何思——思:国家内忧外患(国)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亲人音讯全无(己)

  3)为何生发此感?——知人论世:杜甫,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唐代,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由盛及衰,国力下降,内忧外患

  4)主旨: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感伤,对亲人的思念

  5)比较两首诗歌主旨上的异同

  6、探究登临的文化内涵为什么生发此感?

  ——沈约“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孔子家语“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1)登高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

  2)登高吊古(《登幽州台歌》);

  3)重阳节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登高抒壮志(如《望岳》)

  5、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按照今天学习的方法,归纳已学过的登高的作品的主旨

  《观沧海》、《望岳》、《黄鹤楼》、《登飞来峰》

  八、板书设计:

  何时何处——岳阳楼秋天黄昏(触动)——悲

  何景何物——帘旌不动夕阳迟(烘托)——悲

  何感何思——万里磨难(诱发)——悲

  老木沧波(表达)——悲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3

  【三位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缘景明情”的赏析手法,提高学生赏析写景诗歌的能力,了解相关诗歌的文学知识,把握诗人景物描写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介绍概念,根据诗歌赏析“诵读——理解——分析”的程序,学习“缘景明情”的赏析手法。纵横比较方式巩固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学习是人的爱国情怀,消减学生赏析写景诗歌的畏难情绪。

  【教学重点】

  以“缘景明情”法赏析例文中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同一诗人同类作品,不同诗人同类作品的纵横比较,巩固练习,并增进对诗人品质的感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

  一、概念解读

  1、什么是“缘景明情”?

  2、诗词中的情景关系是怎样变现的?

  二、方法指津

  1、指导方法:抓住“景物——形象——情感”

  2、师生共同完成例文《登岳阳楼》的赏析

  步骤:

  a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生反复读诗,说自己读诗轻重缓急的认识,互相交流。教师根据虚实结合手法指导诵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根据今夕对照的内容,探究原因,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学生谈诗歌中作者情感的根源。

  c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小组活动,完成问题:找写景诗句,归纳景物特点,人物形象,想象诗人形象,分析情感。

  三、迁移训练

  小组活动,纵横比较杜甫《登高》孟浩然《观洞庭湖》,完成表格回答问题。

  四、考情透视:考诗歌鉴赏出题趋势与真题解析

  小结

  【作业】

  用“缘景明情”的手法,对比分析《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背诵《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教后记】

  附表格:结合诗人经历、背景比较分析下面两首诗与《登岳阳楼》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诗歌《登岳阳楼》杜甫《登高》

  杜甫《临洞庭》孟浩然

  写景诗句

  场景特征

  诗人形象

  诗人情感

  1、你们小组研究的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2、这首诗歌怎样表现情景关系的?

  3、这首诗与课文写景抒情比较有何异同?你们有什么结论?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视系列片《唐之韵——千秋诗圣 下》VCD。

  [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并抄写2遍。

  2.朗读并背诵本诗。

  3.收集杜甫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教师整理归纳,播放PPT,学生再对预习作业进行简要补充。

  投影文字及图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管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诵读、整体感知。

  (一)疏解字词

  板书:坼chè 乾坤qián kūn 戎马róng mǎ 轩xuān 涕泗tì sì

  解释:

  坼:分裂

  乾坤:指天地

  戎马:代指战争

  轩:窗户

  涕泗:眼泪、鼻涕

  (二)请学生听读,要求闭目静听,潜心感受。可以播放朗读材料,也可以教师配乐范读。

  (三)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出感情。

  (四)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点评(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重音、感情等方面来评价)。

  (五)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六)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感知形象。

  四、研读赏析。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诗人对洞庭水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形容,没有夸张,不见抒情。

  2.似乎不见抒情,是否此句真的是大白话,不含真情?

  文字的朴素无华,并不代表情感的苍白。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3.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中内敛的情感是怎样的?

  是尽兴一游洞庭湖的夙愿得以实现的喜悦,还是历经漂泊流落于此的苦痛?这是需要仔细揣摩的,从文字的表面乍看之下,很容易从人之常情推测出诗人此时有着登楼的喜悦,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许许多多的感触。从作者简介的环节中,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泡影!诗里的“昔””今”两字自有其深深的媚力。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读这两句诗脑子中浮现的画面。

  萧瑟秋风,吹起洞庭湖层层波涛。远天无日,低空断云,冷雾凝霜,枯草横陈。岳阳楼上,一位老者凭栏而立。他鬓发如霜,衣衫破旧,但两只眼睛却深深地凝望着洞庭深处。岳阳楼上已无昔日的繁闹,冷冷清清。老人独立在岳阳楼上,周围没有一个人陪伴。他是谁?没人晓得。

  (二)颔联: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简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诗的颔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一样。

  2.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动用想象,达到了这样宏伟和辽阔的精神空间。一个“浮”字,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也把洞庭湖反衬的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这样的诗句会涌起怎样的想象?

  眼前这不可透视的浩瀚之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深沉的秘密呢?试想那不可思议的、开天辟地的一刻吧:或许只是由于造物者莫名其妙的偶然一念,两手轻轻一擘,于是就像是佛所预言的劫数陡然降临,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洪水滔天、天崩地解! (“坼”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惊天动地地断裂)尘埃落定之后,南中国的这片辽阔的疆土便成为今天遥遥相望的“吴越”和“荆楚”,两大板块之间的这条宽广近千里的巨大“地缝”,后来被人们称为八百里洞庭。

  这就是“吴楚东南坼”所传达出的言者的惊悸和敬畏!面对这无边的浩淼,他嗒然若丧其所守,仿佛一时丧失了灵智,惟一所能朦胧知觉到的只有“动荡”(浮)——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动荡!””我”所能意识到的一切和意识本身都被“动荡”所浮载、所淹没消融。久久的沉溺和困惑之后,诗人终于省悟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动荡”其实就是“宇宙”本身——“乾坤日夜浮!”

  (三)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1.清代黄生《杜说》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上下联中内容反差大,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差?

  五、六句,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760年开始,就度着“漂泊大西南”的艰苦岁月,在现在已整整八年了。从四川经湖北到湖南,漂泊的生活使他和亲朋的书信来往完全断绝;加上一身多病,正如随处漂泊的孤舟一样,自己一路上只有以舟为生,如今看到这样开阔的天地,就不能徒然想起自己。天地是如此广阔,可是自己的处境却狭窄到这种地步,两相对比更为难堪。这是诗人此时的实际感受,所以上面写得极开阔,这里写得极黯淡,前后映衬,越显得两者矛盾。而诗人的无穷感慨,也就不难从这里看的出来。

  诗写到这里,要想收束是极不易的,难道还要为个人的境遇埋怨下去吗?不,杜甫是一个始终关心祖国安危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就是在这种境况下,他还是没有忘记国家大局。这一年(768)年吐番进犯,祖国的西北边正处在多事之秋。“戎马关山北”指得正是这事。然而通过这一句,我们却猛然感觉到诗人的“凭轩涕泗流”不仅不是为个人身世悲恸,而且上面的“亲朋……”两句,也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流落的感叹,正因为国家多难,诗人却引起国家身世的重重感触而老泪交流了。“戎马关山北”五字绾上结下,在这里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描述诗人“涕泗流”时内心的活动。

  参考:

  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迹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才,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远眺长安唯睹战火硝烟。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绕。新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老者陷入深深的自责……

  老人凭栏失声,这哭声中包含着苦,包含着怨,包含着恨,包含着愁……

  五、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间展开朗诵比赛。

  六、播放《唐之韵》片断《千秋诗圣·下》。

  七、小结:

  杜甫的诗堪称“诗史”,加之诗人深广的爱国情怀,高超的文字功力,使他的诗作,尤其是晚期律诗,更具一种沉郁顿挫,一唱三叹之特点,极耐开掘。《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著名的诗作,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起被镌刻在江南三大文化名楼之首的岳阳楼上,自唐以来,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主流穿越千年而永不漫泯。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写在作业本上。

  3.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的触动更大?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个别抽查背诵。

  3.集体背诵《岳阳楼记》。

  4.点评抽查情况。

  二、交流与探究。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示例:我喜欢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在那儿集中了巴陵的美景,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昏暗之中。在范仲淹的笔下,仿佛能听到阴雨连绵季节里,洞庭湖上阴风的怒号,令人闻之断肠的虎啸猿啼声;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还有飞来飞去的沙鸥,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岸边有着发出浓郁芳香的花草。最美的是那洞庭湖的夜景,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渔歌的对唱,唱出人们心中无尽的欢乐。

  示例:我喜欢的是杜甫笔下的洞庭湖。那是怎样的湖水啊,“兼天””接地”,极目无垠,深沉浑厚。这儿构筑了一个水的世界,水的深渊,水的宇宙!杜甫想象的气魄更为博大,浩淼起伏的湖面正是诗人宏伟和辽阔的精神空间的体现。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的触动更大?为什么?

  示例:我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关“古仁人之心”的阐述尤为精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至今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示例:杜甫想着自己戎马关山之北,封狼居胥,刻石记功;也想着自己带兵凯旋,鞭敲金镫,齐唱凯歌……可这一切又太遥远了。蓦然回首万事成空,如今自己鬓发已白,韶华不再,往日的壮志雄心早已尘封在过去。现在,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老者无语。泱泱洞庭水,难洗尽自己忧国忧民之念;浩浩凌云风,怎吹散自己思家思友之情!昔魏武也曾秋临碣石,也曾冬至赤壁,但他横槊赋诗曰:“对酒当歌。”而此时,自己深秋登岳阳楼,面对洞庭山,面对长江水,却无豪情可言,无壮志可抒。悲天天不应,撼地地不语。一定是苍天冷血,日月无情,要不然怎能面对如此悲惨的世间而不闻不问?!百姓无辜,何以当此灭顶之灾;苍生无罪,怎当受此战乱之苦?!他个人的“伤心”总和“万方多难”的战乱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悲痛有了社会的广度。为了强化这社会的悲痛,他又从“天地”的宏大空间、“古今”的悠远时间两个方面充实其深度。杜甫的气魄,杜甫的深度,就是由这种社会历史感、宏大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三维一体的构成的。

  以上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关键在于引导他们学会深入解读文本,并能结合与作者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

  三、课堂总结。

  人的躯体是渺小的,是一个可以被严重挤压的至卑的“有限”,但有限躯体所承载的灵魂能够在形而上的世界里遭遇“无限” (真宰、天道)和感受“无限”;同时在世俗领域他也获得了对另一种无限的享有:当他把自身的不幸遭遇放在“战争和历史的千万受害者”的语境中书写,而且升华为“先天下忧”的伦理情感时,他就以有限的躯体和时空,拥有了延伸于大地上的属于家国群体的“无限”。 《登岳阳楼》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四、齐诵《登岳阳楼》。

  五、课外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关作业。

  2. 预习“比较、探究”中的课文。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句的分析,理解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其痛切的心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明白江山壮阔与诗人胸襟之博大互为表里,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成就: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多涉笔社会暴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艺术风格:杜诗的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2、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3、写作背景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二、初读——读懂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词义: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句义: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词义:坼(chè):分裂。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句义: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词义: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句义: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义: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句义: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三、细读——赏析

  1、整首诗风格特色: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开篇虽只是平平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接下来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后四句转写孤舟老病之身世,看似悲戚,可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尽在其中,由此可见作者心胸之博大。诵读这首诗,要留意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他痛切的心情,更要理解他心系天下的胸怀。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2、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明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四、比较阅读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杜甫《登岳阳楼》和刘禹锡《望洞庭》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明确:

  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

  异:

  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明确:《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妙处。

  二、说教学设计

  我的整节课进行了阶梯性问题设置,先通过情感诵读法让学生整体感悟诗人思想感情。

  其次通过自研自探整体解读整个画面及特点,再通过合作探究进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突破,整个设计富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规律。

  三、说教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2)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3)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质疑设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5)追问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诵读法是古诗鉴赏的基础,通过诵读可以体会格律诗的韵律美,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作品风格,因此,诵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有诵读全篇,又有品读名句。讨论法点拨法和引导学生分析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

  这节课主要采用新课改所倡导的“五步三查式”进行教学,独学是学生自主预习思考的过程;对学是学生间检查预习效果的过程;群学是学生之间讨论课文重难点的过程;展示是全课的中心环节,是学生们消化理解本诗的最重要的环节;质疑、点评时学生之间答疑解惑、补充疏漏、思维碰撞的环节,也是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的一个环节;整理学案是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环节。

  因此,这节课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推动者。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7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上一篇:《登岳阳楼》教案

  下一篇: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的感情。

  2.学习本诗,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

  【学习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比较阅读,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预习案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天崩地坼 拆迁 乾坤 弃笔从戎

  气(器)宇轩昂 轩窗 涕泗横流

  2.根据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2.赏析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将作者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②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

  ③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3.诗歌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诗歌从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吗?请简述理由。

  【知识小结】

  常见的用来概括意境特点的词语:

  意境是由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组合成的场景,是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要准确掌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表述常见的意境的词语有: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等。

  三、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抒发登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1.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2.高二选修《兴贤》教案汇编

  3.高二选修《陆文学自传》教案设计

  4.高二选修《兴贤》教案两篇

  5.高二选修《陶庵梦忆序》精品教案

  6.高二选修《项羽之死》精品教案

  7.高二选修《为世界工作》优秀教案

  8.高二选修《有教无类》优质教案

  9.高二选修《与尹师鲁第一书》优秀教案

  10.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领会《无题》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3、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特点。

  4、背诵两首诗歌。

  教学重点:

  1、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领会《无题》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3、背诵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器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上一课时导入

  二、初步感知

  1、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关于律诗和绝句

  (见课后练习五)

  3、背景

  此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当时杜甫57岁,漂泊于湖南一带,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他个人境况又异常困苦,加之既老且病,心情悒郁苦闷,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这首五律正是诗人晚年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作之一。

  4、熟读、背诵、了解大意

  5、找出押韵的字,并指出押何韵。

  6、找出对偶句,并分析其特点。

  二、分析理解

  ※首联:

  1、分析对仗。

  2、上联反映了诗人怎能样的心情?下联呢?

  明确:上联:心仪已久的仰慕之情

  下联:如愿已偿的兴奋之情 今昔对比

  3、律诗开头两句本可为必对仗,作者却破格写成一联且自然流畅,是何用意?

  明确:加强“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登楼赏景,夙愿得偿的兴奋之情。

  ※颔联:

  1、分析对仗。

  2、此联主要写什么?

  明确:描写洞庭湖的雄浑壮阔的景象。

  3、大意?

  明确:吴楚这片辽阔的原野从这里东南分割,天地万物在你的怀抱中日夜沉浮。

  4、上下联各侧重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下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5、“浮”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明确: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颈联:

  1、分析对仗。

  2、大意?

  明确:亲朋好友没有一个字的音讯,年老多病只有一叶孤舟相随。

  3、主要内容?

  明确:写登楼沉景而生在感慨。

  分析:在宏大壮阔的洞庭湖面前,诗人顿感自己的涉小无助,自然联想到自己艰难的处境,“无一字”,突出了孤独;“有孤舟”表现了悲苦。写湖景壮阔→叙处境凄凉,触景生情,前后对比,诗境顿时不同。这是诗人的精心构思,有意拿二者对照,前后映衬,借此引出更深的思索和感慨。

  ※尾联:

  1、大意?

  明确:北面的关山仍然饱经战火,倚靠着楼窗远眺,我不禁涕泪交流。

  2、内容?

  明确:抒发诗人忧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感慨。

  3、此联与颈联有何联系?

  明确:由颈联自伤凄苦到尾联不禁感时伤世,这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由“亲朋无一字”,作者联想到正是连年的`战乱,造成音书不至前后形成对比。山河依旧,国难家愁,年老多病,壮志难酬,怎不叫人悲从中来,怆然涕下。尾联绾上结下,对拓宽诗的意境,深化其思想内涵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结

  此诗并非一般的游兴之作,而是一首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人民的重大主题的抒情诗,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写作特点:

  1、对比强烈。

  2、对仗工整。

  3、用字精当。

  4、感情深沉。

  三、巩固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完成课后练习。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10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

  3、当堂背诵诗歌。

  4、培养学生喜欢读诗的习惯,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读准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2、请一个学生朗读。【读准字音:旌,徙】

  3、齐读诗歌。

  4、明确诗歌节奏。【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意节奏。尤其是律诗。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显示诗歌节奏划分)

  5、学生根据PPT的节奏划分自由朗读。

  6、学生齐读,要求读出停顿。

  三、读懂诗歌

  1、解释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

  3、PPT显示诗歌大意,学生齐读

  四、读透诗歌

  1、找诗眼。

  【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悲

  2、“悲”在何处?

  【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品析诗句,朗读相辅,明确重读字】

  概括:景悲——己悲——国悲

  3、圈点出品析得出的重读字,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配乐朗读诗歌。

  【只要我们将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准确地读出来,那么诗歌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五、挑战自我

  当堂背诵诗歌《登岳阳楼》

  六、诗歌总结

  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希望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的同学们,能通过诗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景悲

  悲 己悲

  国悲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12

  《登岳阳楼》教学案一体化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学生背诗接龙)请说说杜甫诗歌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在这首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 孤舟”“ 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上一篇:岳阳楼记 资源汇集

  下一篇:杜甫《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第四章第6节《互感与自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3-2(2)

2019版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1课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四川专用)2014届高考英语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三十六) Module 6 War and Peace 新人教版选修6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化学】2.1.2《脂肪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化学 第四节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语文小题狂刷04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版选修十教师用书:Unit+3+Period+Ⅱ Warming+Up+%26+Reading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doc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