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篇1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传统名篇。笔者每次教学此课都有一些新的感受,新的收获;但又总是感到一些不惬意。比如对小说中别里科夫以及华莲卡等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小说的主题及情感基调的认识,对小说构思及其结构安排的把握等,我常感到解答这些问题有些牵强附会。我知道这与课文的删节有关。契诃夫万字左右的小说原作,课文删节竟达到了三分之一!删节后的课文尽管叙述简明了,主题集中了,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小说的主题、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特点;但是这种理解和掌握却可能是偏离契诃夫原作本旨的。在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的今天,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理解契诃夫。于是我将此课教学设计为两个环节,即先用一定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重在体悟品赏;再用一定课时让学生比较阅读课文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探究课文与原作的异同,体会原作佳妙之处,重在升华认识,锻炼思维,培养怀疑和探究精神。整个教学以自学探究为主,以能力培养为归宿。

  教师在预习课上印发自读提纲及其他参考资料,布置学生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里未作删削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原作,以作比较阅读之准备。

  一、整体感知,体悟品赏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课文。

  提问1:你认为题目中哪个词语最耐人寻味?

  明确:套子。

  提问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的呢?可看出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课文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表现的。(投影一)

  套 子 内 容性格特点行为怪僻胆小怕事逃避现实顽固保守腐朽虚伪可憎可鄙既是卫道士,又是牺牲品

  衣着上的套子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上的套子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希腊语,歌颂过去,憎恶现实

  思想上的套子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语言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生活上的套子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婚姻上的套子结识——想恋爱怕不是正人君子漫画——想结婚怕承担义务郊游——男女同车怕出什么乱子舌战——跌了跤也怕别人取笑失败——可能的喜事变成真正的丧事

  提问3: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投影二)时代背景:

  这篇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当时的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和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显然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皇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使他胆战心惊。因此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之中。

  提问4: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这与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的别里科夫的“怕”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是内心深处的奴性使然;怕的总根源是沙皇专制制度。因为当时沙皇专制严酷,人们内心都充满着恐惧;这正体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典型意义和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提问5:小说既已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别里科夫作了较全面的描写,为何还要描写他的婚事?这样写有何深意?由此可见本文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首先抓住别里科夫衣着、外表、爱好、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口头禅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揭示别里科夫害怕生活,害怕新事物;逃避现实,维护现存秩序,竭力缩进“套子”里去的思想性格特点。但这些都只是对主人公所作的一般性描述,是“面”的铺写,还不具体深入;因此作者匠心独运地把别里科夫放到所谓“恋爱事件”中,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进一步刻画其既竭力逃避现实,又抗拒不了现实生活诱惑的复杂矛盾心理。“点”的渗透更深刻地揭示了别里科夫的虚伪腐朽和其必然灭亡的可鄙下场,使别里科夫形象骤然立起来了,变得更加鲜明生动。点面结合手法使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小说选材可谓独出心裁。作者把别里科夫那样一个紧紧束缚在“套子里”的僵化人物,放到爱情这块试金石面前,看人间最激动心灵的情感——爱情,能不能激起他一丝活人的气息呢?能不能将他从“套子里”召唤出来呢?课文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让主人公在古往今来人们热烈赞美的爱情面前原形毕露,无情地揭露了别里科夫的可鄙可悲,突出和深化了主题。试想,一个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都不敢承担的人,一个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的人,一个连“该结婚”的念头都无法产生的人,他的心灵已到了多么枯竭的地步!在这里,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实在是意味深长啊!这个满脑子套子思想,满嘴巴套子论调,时时处处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曾经使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曾经辖制了全城十五年之久,该是强大的吧,然而在爱情的试金石前,却是多么的腐朽脆弱啊!难怪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使他一命呜呼了,他实在是一个早就失去了生存权利的人!

  提问6: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情绪变化?

  明确:别里科夫死了,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空气的希望,因而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一个别里科夫死了,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活着,禁锢社会、束缚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着,恐惧和奴性已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故“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这说明别里科夫现象是当时沙俄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只要诞生别里科夫现象的土壤没铲除,生活就还会是“旧样子”;这也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提问6:小说在刻画人物上除了点面结合手法外,给你印象最深的还有什么手法?华莲卡兄妹的出场对别里科夫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印象最深的还有幽默讽刺手法。小说自始至终采用幽默讽刺手法来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来嘲讽“套中人”的丑陋与可憎。如写别里科夫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套子,就令人生憎,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而说“套中人”“辖制”整个中学“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夸大,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了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如对别里科夫“恋爱事件”过程的描写,就富有戏剧化,充满了轻松的戏谑和幽默的讽刺。

  小说还时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来增强讽刺的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压得人们战战兢兢不得安宁,而晚上他却躺在被子里战战兢兢难以入睡,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本质。而华莲卡兄妹的出场对别里科夫起到了强烈的反衬作用,两者一朝气蓬勃,敢说敢为;一没精打采,终日惶惶,对照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

  二、整合评价,审美判断

  提问7:你怎样评价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呢?它有何现实意义呢?

  明确:《装在套子里的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可恶可憎而又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典型——别里科夫。别里科夫是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不自觉的维护者,又是沙皇专制制度可怜的牺牲品。作家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写法,从衣着用具到生活起居,从职业选择到语言习惯,从思想影响到婚姻闹剧,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被无所不在的“套子”套起来的可憎可鄙的丑恶嘴脸。他的可憎可怜在一定程度上正表明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与反动。这个黑暗的专制制度“长出”了变态的“别里科夫”们,而奴性的别里科夫们又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这个反动制度。别里科夫怀着无尽的忧虑与恐惧,缩进了“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那个社会。所以课文结尾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因为“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在此,作者把矛头指向了别里科夫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沙皇专制制度;实在的,当时的俄罗斯就是一个“大套子”,这个小城不过是其缩影罢了。总之,小说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奴才性格,预示了他们的结局只能是与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一起灭亡。这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它启发人们进一步认识当时现实生活的腐朽,进而起来改变现实;它帮助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和批判自身的弱点,以便迅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进行了积极的准备。不仅如此,别里科夫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成了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的人物的代名词,永远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启示。

  别里科夫死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套子”话题。这“套子”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可能也会有。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比如虚荣是一个套子,名望是一个套子,金钱是一个套子,考试是一个套子,升学率是一个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是社会的人,都与别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出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中。然而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出套子,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当前我国正值改革的攻坚阶段,别里科夫的阴魂尚存,正如斯大林所说:“他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新事物,害怕一切超乎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轨以外的东西。”因此,改革与守旧,进步与倒退必将进行殊死较量,只有彻底肃清别里科夫遗风,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

  三、比较鉴赏,探究拓展

  (投影三)鲁迅先生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将契诃夫的小说原作与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作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升华认识,养成深入探究、创新致用的阅读意识和习惯。

  (一)为便于比较阅读,可先简介有关比较阅读的常识。

  投影(四):比较阅读方法

  1、选择比较对象:a原稿与删节稿 b单元课文之间 c单元与单元之间……

  2、确定比较角度:a文体特征 b构思选材 c主题情感 d人物形象

  e情节结构 f环境描写 g表现手法 h语言特点……

  3、对比分析法:a同与异 b优与劣 c深与浅……

  (二)根据以上认识,联系课文,可确定以下几项比较内容

  投影(五):比较阅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契诃夫的小说原作

  1、从小说构思看,原作比课文更见匠心

  2、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揭示的主题看,原作比课文开掘更深

  3、从环境描写与人物关系上看,原作比课文更有艺术感染力

  学生分组讨论,见仁见智,形成书面结论。

  首先说构思和结构。删节后的课文只是给我们展示了点面结合的构思技巧。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别里科夫作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则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这一特殊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对其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看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点面结合的写法虽然使小说情节叙述集中明确,不枝不蔓,强化了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的部分内涵;但构思显得单一化,缺少意蕴;而且故事的叙述缺乏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读起来终究不如原作那样具有生活的质感和艺术的真实性。

  而原作采用的是故事里套故事的写法,即在猎人的故事里包含着别里科夫的故事,猎人们月下闲谈是个完整的故事,他们谈到的别里科夫的故事,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小说开头写两个猎人——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在月下闲谈,谈到了他们过夜的村长家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的“怪”联系到世上种种怪人怪事以及寄居蟹或蜗牛的“壳”,进而把“壳”和“套子”自然联系起来,引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怪”,于是别氏故事自然融入猎人故事中;小说结尾又写到玛芙拉“吧嗒”“吧嗒”的轻轻的脚步声,呼应篇首,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篇首的引入和结尾的议论与描写都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揭示都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契诃夫在小说构思和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不仅文中人物别里科夫及其他人物身上具有形形色色的套子及“套子式的论调”,就是小说的结构也是“套子式的”,极大地强化了小说题目中“套子”的意蕴,拓深了小说的主旨内涵。钱理群先生将其称为“《套中人》结构上的‘套子’”,可谓一语破的。

  玛芙拉这个形象看似游离于小说情节之外,小说里也仅被提到两次,着墨不多,文中说她“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她家乡的村子,从没见过城市或者铁路”,而且“近十年一直守着炉子坐着,只有到了晚上才上街走一走”,可以说,她实在就是另一个孤僻古怪的“套中人”。作者还借猎人布尔金之口分析道,“像玛芙拉这样的人并不是稀有的现象”,玛芙拉以及别里科夫都是“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而类似的人,“这世界上有不少呢”。布尔金还认为“内缩”现象是一种“隔代遗传”,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作者在开头对玛芙拉的交代具有引题和点题作用,而结尾对她的再次提及则不仅照应开头,使行文更严谨,而且强化了小说主题意义。因此玛芙拉在情节结构与主题开掘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她对造成作品所渲染的气氛具有独特的作用。

  另外,对两个猎人的描写在构思和行文线索上也非常巧妙,他们既是别里科夫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中在场的角色,是别里科夫这种人和习气的评判者,他们的出场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蕴,提升了小说的主题意义;而且造成了一种亲切动人的艺术真实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说人物和主题。如果我们仅根据课文来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思想,就有可能理解片面甚至出错。课文结尾说别里科夫死后“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来。可是一个星期还没过完,生活又跟先前一样流着,跟先前一样的严峻、无聊、杂乱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许多多,将来也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呢”,这是说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活着,恐惧情绪和奴性意识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里去了。这表明作者不是把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孤立的人,而是把他作为当时社会上这一类人的代表来写的,那么作品中都有哪些人染上了别里科夫习气呢?这些重要内容课文却一概删去了!给人展示的情调是沉闷、压抑、黯淡的,会给学生造成一些不真实、主题先行的感觉,以为别里科夫只是观念化、概念化的产物,缺乏生活经验的深度和生活的质感;这不仅削弱了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原文的思想意义,片面地理解甚至错解原文主旨。

  事实上,小说中那个像幽灵一样出现的玛芙拉,那群仅为无聊才去游说婚姻解闷的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太太们,甚至那个见怪不怪的别氏故事的讲叙者中学教师布尔金等等,他们身上不是也有着别里科夫的气味吗?正因为这样,别里科夫才能辖制全城达十五年之久,起到那么大的反动作用。这些人是别里科夫生存的社会基础,如此别里科夫形象就有了更普遍的社会意义,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作者的笔触直指生活本身,这正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深刻性所在。小说里兽医伊凡·伊凡内奇说道:“问题就在这儿。我们住在城里,空气污浊,十分拥挤,写些无聊的文章,玩‘文特’,这一切岂不就是套子吗?至于在懒汉、爱打官司的人、无所事事的蠢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套子吗?”从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全城人都怕别里科夫的注脚:人们庸庸碌碌、平安无事地生活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套子里,不愿惩恶扬善,甚至甘愿受一个精神变态者的摆布。它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主题:沙皇专制统治,造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空气,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小民养成了各种各样的卑琐、丑恶的奴性人格。作者借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套子”现象。文章通过柯瓦连科的议论和两个猎人的议论,更进一步说明:在沙皇专制下,当时俄国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沙皇专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套子,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生活在套子里,这个套子不打破,人民就不能解放,生活就不能前进。因此,作者才那么热切地呼唤自由:“啊,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并借伊凡·伊凡尼奇之口严正地喊出:“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啦!”表现了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否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从而把作品的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作品呈现出激进昂扬的情感基调。契诃夫以卓越的艺术典型向人们证明着:别里科夫们的命运应该结束了,革命的变革就要到来!这正是契诃夫的伟大之处,这也是这篇小说的独特的思想意义。

  最后,小说还注意描写典型性格必不可少的典型环境。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小说中,别里科夫周围的人们,包括玛芙拉、布尔金在内,都是死板的装模作样的。他们烦闷无聊,尽干蠢事;他们容忍虚伪,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屈从于沙皇的高压政策。窒息保守停滞的社会生活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这个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使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更加真切感人。而课文对这个典型环境描写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这可从原作中柯瓦连科和伊凡·伊凡尼奇的议论中比较出来。

  同时,原作中还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俄罗斯乡村夏夜优美动人的自然环境:“向右边瞧,可以看见整个村子,一条长街远远地伸出去,大约有五俄里长。一切都浸透在深沉而静寂的睡乡里,没有一点动静,没有一点声音,人甚至不能相信大自然能够这么静。人在月夜看着宽阔的村街和村里的茅屋、干草垛、睡熟的杨柳,心里就会变得恬静。这时候村子给夜色包得严严紧紧,躲开了劳动、烦恼、忧愁,安心休息,显得那么温和、哀伤、美丽,看上去仿佛星星在亲切而动情地瞧着它,大地上不再有坏人坏事,一切都挺好似的。左边,村子到了尽头,便是田野。可以看见田野远远地一直伸展到天边。在这一大片浸透月光的旷野上也是没有动静,没有声音。”在作者笔下,午夜的月色,安息的村庄,温柔的星星,浸透月光的旷野……一切都显得那么温和、凄凉、美丽而富有诗意。这一切,既为故事讲述者制造了一种狩猎的环境,又以美好、皎洁的月色反衬“套子式”现实的丑恶和黑暗,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相反,课文则多了此一层缺憾。

  总而言之,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原作显示了作家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深厚功力,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开掘、情节结构的安排以及环境描写等,都较删削后的课文高明得多。一块美玉被如此的人为残损,实在可惜。还是读原作的好!

  四、迁移训练,课外延伸(选做一题,此一步也可不要)

  1、以《别里科夫的遗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比较分析陆游、毛泽东的同题词《卜算子·咏梅》,看着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六)

  衣着上 外表 面的铺写

  用具上

  职业上 内心 套己(幽默讽刺) 既是卫道士,又是牺牲品

  套子 生活上

  思想上 影响

  语言上

  婚姻上 套人 点的细绘(对衬——华莲卡兄妹)

  作者邮箱: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诃hē不念kē  削xiāo文中不念xuē  丧气sàng qi不念sāng qì  

  怂恿sǒng yǒng

  词语补释: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忧郁:愁闷。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 从中介绍促成。

  六神不安: 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六神”: 道教的说法,人的心、              肝、肾、脾、肺、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

  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安然无恙: 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无恙: 没有灾祸、疾病之类              令人忧愁的事。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

  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    “套中人”特征。

  第二部分(637自然段)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    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第三部分(3840自然段)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    有许多。

  第二课时

  1.小说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

  从两个角度来刻画的:

  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

  衣、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社会影响等方面刻画他守旧愚蠢和对行将灭亡的旧制度的忠实拥护。

  ⑵从爱情的角度:

  是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突出他“套子式的论调”的愚昧和反动。面对别里科夫在肖像、行动和思想上的“怪”这一特征的揭示,通贯全篇。

  2.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他的思想的套子,就是指沙皇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落后、保守、顽固的势力。别里科夫对政府的法令是心领神会,忠诚信奉的,这也有力地说明他是忠实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他的思想来源于统治阶级,他“辖制”全城,实际上正说明沙皇思想统治的严密,全城都受着沙皇思想的“辖制”。

  3.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的别里科夫,却怕结婚,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4.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大快人心”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愿望,而不久“恢复旧样子”却是告诉人们愿望和现实还有距离。别里科夫是社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还存在,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又恢复旧样子”的。

  5.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

  作文参考题:

  1.《谈谈现代别里科夫》

  2.《不要做改革潮流中的“套中人”》

  3.《别里科夫的阴魂不散》

  4.《摒弃现代化建设中的“套子”》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温钧 编写整理)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篇3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激趣: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同时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忆旧入新: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联系前后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由标题设问引入探讨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找课文的主要人物。)

  讨论,明确:一个普通的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一个辖制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城市十五年的一个普通人。)

  2、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3、别里科夫大热天装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为什么不钻出来,却心甘情愿越钻越深?(产生这种悲剧的主观原因)

  讨论,明确: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藏进套子,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4、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由对教材的分析过度到理论的把握)

  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

  5.是被谁放进去的?为什么要放进去?(揭露社会根源)

  讨论,明确:长期以来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愚民政策。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可以分为哪几类?(理论联系实际)

  (略)如课本,标准答案,各种规章制度。分为三类。

  四、你喜欢什么样套子?为什么?(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写一篇短文。)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

  一、导入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

  1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

  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学生回答):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

  1、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3、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

  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四、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1、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

  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2、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3、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

  “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1 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 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

  一、导入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

  1 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

  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 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学生回答):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可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

  1 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

  2 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3 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

  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四、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1 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

  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2 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3 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

  “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总结:

  1.别里科夫是不幸的可怜的“小人物”:( 1)无社会地位——某男子中学的一个希腊文教师,生活也不富裕;(2)生活中忧心忡忡,疑虑重重: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总是“战战兢兢”,“满心害怕和憎恶”;经常“没精打采”,“闷闷不乐”,把自己装在一个个“套子”里。(3)没有家庭生活:他四十多岁了,仍孑然一身,经人怂恿撮合,差点结了婚,但喜事本来可能促成别里科夫的生活发生转机,但因他忧虑无穷,拖延不决,后来也果真“惹出麻烦来了”。他经受不了那些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麻烦”,由难堪而慌乱而恐怖,终于在女人的哈哈笑声中吓得一病不起,送了性命。

  2. 别里科夫这种变态心理是白色恐怖吓出来的,是专制政治压出来的。小说有一段刻画别里科夫的心理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3. 谁是别里科夫们的悲剧的导演者?正是那种封建专制的白色恐怖,造成了别里科夫们及其苟且偷生、怯懦多疑、因循守旧等奴性十足的畸形心态。毋庸讳言,别里科夫灵魂深处的劣根性在于庸俗和愚昧。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品性,在他身上已所剩无几,骨子里充满了奴性,甚至丧失了判断是非善恶的起码能力。别里科夫唯上观念很重,只知道服从皇上、官府和上司,尊奉当局的法律、通告;他的唯古唯观念也很重,只相信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一切都要维持老样子,把新鲜事物一律视为异端,难怪他选择教古代语言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终身职业。小说写到别里科夫“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你看,别里科夫不是很有威势和力量么?其实,那种社会氛围,那种政治压力的形成,决非一个小小的别里科夫所致。那种软弱自危的“怕”字总根源在于沙皇制度,

  第二课时:情节结构艺术

  小说结构是小说情节建构艺术的主要表现。小说的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立体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从情节的组合方式看,可以把结构分为“板块式”结构、“冰糖葫芦式”结构、“人像展览式”结构等;从情节间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并列式结构、对比式结构、铺垫式结构、因果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等;从情节的时空关系分类,情节可分为顺序式结构、倒叙式结构等。

  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先说别里科夫的死,再回忆别里科夫生前的一系列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主体部分由四板块(四个场景)组成:

  1.别里科夫平常的生活场景。(装扮、行为、语言,以别里科夫同事的视角,概述其在平常生活场景下的状态)

  2.让别里科夫生活在非常规场景,守旧、怕事的别里科夫竟然在校长太太、同事及同事太太撮合下同华连卡谈起了恋爱,这一恋爱本身就让人不可思议,是一曲让人发笑的喜剧。华连卡是一个时尚、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的姑娘,骑骑自行车本是生趣盎然的事,可是到了别里科夫的眼里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比自己受到漫画事件的嘲弄还要乱,直到第二天“老是心神不灵,打哆嗦”。如果说这是一次新旧思想的斗争的话,这只不过是一次刮擦。一次刮擦就让别里科夫生了病,那如果是直接碰撞会是什么样子呢?

  3.非常规场景新旧思想的对决。别里科夫面对刮擦总是放心不下,决定去找华连卡谈谈。作者偏偏又设置另一非常规场景,即非常规场景中的非常规场景,让他没有碰到华连卡,而是碰到本来就很讨厌他的华连卡的弟弟,新旧对决马上开始。“我上您这儿来,是为了了却我的一桩心事”,别里科夫说。可是华连卡的弟弟柯瓦连科却“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实质碰撞开始了,别里科夫甚至搬出了督学、校长、上司;威胁开始了——“报告校长”。柯瓦连科怒不可遏,抓住他的衣领,把别里科夫推下楼去。本来别里科夫安然无恙,可是想到这件事将会传到校长、督学的耳朵里去,想到自己弄得个奉命退休,想到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别里科夫内心的恐惧让他结束了他的一切,包括婚事以及人间的生活。

  4.别里科夫死后的社会场景,本来别里科夫死了,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布尔金回到家里,却发现“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像别里科夫一样“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有多少,可见这些套子的牢固、顽强,它是改革以及新思潮顽强的敌人,它给人们制造的恐惧是多么的强大。

  第一板块常规生活场景已经是让别里科夫套上了许多的套子,可是作者却让别里科夫超出自己该有的生活范围,让他同不是一个世界的华连卡谈一次恋爱,这样的人竟然能够谈恋爱,本身就是一次绝妙的讽刺。尤其是作者竟然还为他建立了非常规场景的两个板块,把别里科夫置于其中,这两个板块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层进关系,从新旧刮擦到碰撞,对一个总是担心出乱子的别里科夫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怕出乱子,结果自己却出了乱子,这怎么能不把别里科夫送上断头台?别里科夫的死就在情理之中!可是为了揭示套子力量的强大。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整体感知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3.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4.请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5.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而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6.总结、扩展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

  别里科夫自己怀着无尽的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而那个学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辖制了整整十五年”。

  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7.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

  2.拓展延伸,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整体感知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杰出的作家。当时,沙皇政府为防范革命活动而公开施行高压政策,进步杂志被迫停刊,能合法出版的都是“为买而笑”的刊物。为了生计,契诃夫不得不迎合刊物的胃口,写了许多逗人发笑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不免流于粗俗,但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从库页岛考察回来后,契诃夫果断地和反动报刊断绝联系,其作品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为成熟。《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契诃夫在这一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而诞生的优秀作品。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热烈地赞美过纯真的爱情,那么,躲在厚厚的“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在爱情的面前将会怎样呢?请仔细研读小说第二部分。

  2.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

  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先看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再比较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个则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能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吗?

  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通常“结婚”是件使人高兴的事,但在别里科夫却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结果却成了真正的丧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3.“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表明人们对完全自由的无比向往。但像他这样的爱打小报告的沙皇政府的鹰犬还大有人在,所以,“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人们惧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别里科夫深受其毒害而又为之效忠尽力的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专制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政府没有被推翻,它就会作垂死挣扎,甚至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残酷地杀害有进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4.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请问,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其他人的进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世,“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5.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6.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小说全文,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另阅读《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比较其讽刺手法,摘录小说当中最具讽刺意义的文句或文段。

  板书设计

  别里科夫结婚不是为了爱情   “套子”的象征意义、现实意义

  教案点评:

  分二课时:第一课时理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并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第二课时进一步探讨人物形象的讽刺意义和“套子”的现实意义,领会本文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供教师设计本课教学时参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3、了解沙皇统治下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教学重点:了解背景,熟记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聪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温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三、背景介绍: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四、疏通字词: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祈祷:降服谗言噩梦滑稽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六神不安:形容惊慌焦躁不安宁。

  六神:道教指心、肝、肺、脾、胆、肾六神。

  五、读课文疏通情节:

  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 序幕﹛生活套(1)、思想套(2)﹜套己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 (6—37) 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 套人

  高潮:争吵(18—36)

  结局:失败(37)

  三、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 尾声 套死

  六、分析主题:揭示沙皇政府的黑暗,别里科夫的愚昧,呼唤自由的空气。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别里克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学习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任务的方法。

  3、了解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要使一个人物活化必需借助于手段: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刻画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侧面烘托,那“小说之王”是如何活化别里克科夫这个套中人呢?我们来共同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2、小说怎样塑造这个人物?

  集中表现在他的套子。

  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3、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

  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骑车交游。他认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他就象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

  4、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XX年到XX年” ,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5、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

  他死了。最终死在自己的套子里了。

  6、小说通过怎样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他的悲剧?

  恋爱。通过恋爱时间来展示“套子”的危害。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别里科夫结婚的原因?

  ①别人撮合,华连卡表示好感。

  ②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出生较高有田产。

  ③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人。

  小结:以上种种均为外在因素或外在诱惑,不是他内心真正产生爱意,他准备结婚只是昏了头。

  7、这件婚事成了吗,为什么?

  答:没有。因为①有人画了幅漫画。②华连卡骑自行车。这触犯了别里科夫的套子,他不能接受新事物,与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就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妄图用自己的套子去套住她。结果华连卡不在,一向讨厌他的科瓦连科与他谈话,话不投机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梯,所以婚事失败了。更致命的是这一幕恰好被回来的华连卡看到,率真的她大笑三声,别里科夫的命运在这笑声中结束了。他永远地装进了自己的套子中。

  小结: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别里科夫婚事的波折,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让保守落后的别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冲击,让最怕出乱子的人承受了他认为的最大乱子,将别里科夫送入自己的套中牢牢地被套住,再也拔不出来。就在这一推一笑,一滚一死中展现了新旧良种势力的斗争,新势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旧势力,表现了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旺盛力量。

  8、自读与讨论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9、讨论小说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何在?

  揭示沙皇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毒化,号召人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6、讨论课文中三、写法分析

  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四、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的自我学习小结。 教师点拨要点:

  ① 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

  ② 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③ 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五、拓展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习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2、课外选读读本上或其他文学刊物上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别里克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学习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任务的方法。

  3、了解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要使一个人物活化必需借助于手段: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刻画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侧面烘托,那“小说之王”是如何活化别里克科夫这个套中人呢?我们来共同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2、小说怎样塑造这个人物?

  集中表现在他的套子。

  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3、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

  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骑车交游。他认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他就象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

  4、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 ,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5、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

  他死了。最终死在自己的套子里了。

  6、小说通过怎样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他的悲剧?

  恋爱。通过恋爱时间来展示“套子”的危害。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别里科夫结婚的原因?

  ①别人撮合,华连卡表示好感。

  ②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出生较高有田产。

  ③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人。

  小结:以上种种均为外在因素或外在诱惑,不是他内心真正产生爱意,他准备结婚只是昏了头。

  7、这件婚事成了吗,为什么?

  答:没有。因为①有人画了幅漫画。②华连卡骑自行车。这触犯了别里科夫的套子,他不能接受新事物,与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就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妄图用自己的套子去套住她。结果华连卡不在,一向讨厌他的科瓦连科与他谈话,话不投机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梯,所以婚事失败了。更致命的是这一幕恰好被回来的华连卡看到,率真的她大笑三声,别里科夫的命运在这笑声中结束了。他永远地装进了自己的套子中。

  小结: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别里科夫婚事的波折,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让保守落后的别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冲击,让最怕出乱子的人承受了他认为的最大乱子,将别里科夫送入自己的套中牢牢地被套住,再也拔不出来。就在这一推一笑,一滚一死中展现了新旧良种势力的斗争,新势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旧势力,表现了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旺盛力量。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4、赏析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准确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3.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体味契诃夫作品幽默,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的著名小说。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通过学习,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胆小保守的危害性。

  介绍背景资料:

  契河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正是沙皇卫道士的典型。课文是原小说主要部分的节选。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介绍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有一个装在套子中的人,他的“套子”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位特殊的人物。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俄罗斯,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典型形象。

  (可用幻灯或电脑显示以上资料。)

  三、整体感知作品,了解故事情节,说说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一倒数第3自然段):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及最后失败。(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别里科夫之死。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别里科夫”。

  四、要求学生细读第一部分,讨论文中写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学生默读,找出关键词语,然后展开讨论。)

  〔明确〕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①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

  ②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等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

  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旧秩序。他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跟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也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城。

  五、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选出最好的一组,下次课上读,以激发学习兴趣。

  2、归纳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分析第二自然段,然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最后分析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研读课文,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二、同学讨论划分出这一部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

  第二部分: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事。

  开端(从“可是”到“就讨厌他”):结识华连卡

  发展(从“现在”到“回家去了”):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从“第二天”到“哈哈哈”):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从“这响亮”到“从此再也没起过床):恋爱最后失败

  [提问:作家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初看起来,好像与前文连接不紧,这一故事情节的设置妙在何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绘和议论,对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本质,对于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就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别里科夫”都不敢承担了!”甚至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了!在别里科夫枯竭了的心灵里,连“该结婚”的念头也产生不出来了!至于真正的爱情,那就更是别里科夫所无法理解的。仅仅是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弄得他一命呜呼了。——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契诃夫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三、总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

  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归纳。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不合常规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套子去约束别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1.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代表了两股历史潮流:专制主义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专制主义显得更加反动,别里科夫为专制主义所辖制,又辖制他人,遏制着民主自由潮流的发展。

  2.别里科夫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许多人受着专制主义的辖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别里科夫显然跟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当作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还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宽,唯恐别人出乱子,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别人进忠告。这样他把整个中学乃至全城辖制了整整十五年。别里科夫之类的套中人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类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一种社会基础,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成犬。

  3.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我们教师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辖制着整个中学,辖制着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虚弱,尽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正人君子”,但是他还是惶惶不可终日,战战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画就把他弄得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这样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击。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恋爱对象的大笑声里。他丧失了一切生活之乐趣,成为一具活僵尸。作家用别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辖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触即清。

  4.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作家把别里科夫写成一个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连睡觉也藏在套子里。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怪人。作家把别里科夫完全漫画化了,显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诞,他唯沙皇意志是从,没有丝毫主见。

  别里科夫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恋爱,而且差点结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连科的训斥,他心慌意乱;被华连卡大笑,他无地自容,以致一命呜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个性气质,他有他的生活逻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四、分析文章语言的特色

  先由学生概括归纳,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契河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描写套中人的外貌,就竭尽夸张之能事,特别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还要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你看,简直是个神经病,荒唐、滑观可笑。这是艺术的夸张变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质特征,因而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小说写一个促狭鬼画的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使得别里科夫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

  此外,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他滚到楼下安然无恙,而响亮清脆的几声“哈哈哈”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够夸张的,够幽默的。

  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例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何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荒诞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忠告”。荒谬的言论与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反差,加强了讽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3.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柯瓦连科与华连卡很新潮,把套中人跟他们联系起来,幽默讽刺就掀起高潮。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是奇事一桩;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这边诚恳忠告却是满嘴荒唐,那边毫不领教,严词斥责,把别里科夫推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

  那边纵声大笑;凡此种种,都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刺画。

  五、如何理解最后一部分

  最后一部分是写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说明只要沙皇专制制度存在,就有别里科夫的存在。要消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胆小保守的人,就要消灭适合他们生存的那种制度。任何一个时代,胆小、保守是要不得的,应该勇于开拓创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潮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通过上面问题,明确胆小保守的危害性及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根据本文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篇10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首先,上课一开始,就在课题下板书: 

  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在学生的一片愕然声中,紧接着用具有鼓动性的导语 帮助学生进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2年底,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于是,在学生的议论声中,板书出调查涉及的几个方面: 

  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这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适当生发联想想象,互相激发,共同探讨,时而热烈讨论,时而奋笔疾书,15分钟后,纷纷收笔,在教师的组织下,各组由一名同学宣读报告内容。选择同一课题的小组也互不示弱,前一个本已周密详尽,后一个更是精妙独到,甚至有些措词用语颇具刑侦专业水准。宣读过程高潮迭起,听众时而大笑,时而赞叹,几乎每一组的同学都有各自的亮点,都给人一份惊喜。 

  课堂进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一片安静,一阵疾笔,不到5分钟,一份份结案报告出笼了。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然意犹未尽,教师遂板书: 

  本案引发的思考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到了这一点:创新求活,守旧必死。这简洁的八个字,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课文学习在师生深思的余韵中结束。 

  附:学生的各项调查报告 

  一、 案发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二、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三、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五、结案报告 

  本小组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小组裁定,思想的 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本小组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

  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点评、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结构分析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

  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篇12

  (一)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巨匠。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早期作品有《假面》《变色龙》《胜利者的胜利》《胖子和瘦子》《一个官员之死》《苦恼》《风波》《万卡》。1890年从库页岛回来后,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加深刻,代表作品有《套中人》和《第六病室》。晚年,契诃夫致力于小说和戏剧创作,小说有《农民》《带阁楼的房子》《新娘》,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这时作品洋溢着乐观主义情调,对新生活充满信心。契诃夫是世界短篇小说大师,小说的艺术特色:①简练、朴实("简练是才能的姊妹","写作的艺术就是精简的艺术"),②夸张幽默讽刺手法,③情节富有戏剧性。

  (二)课文简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创作于1898年,其时沙皇俄国正处于专制统治时期,人们失去了思想与言论上的自由,别里科夫就是这种环境造就的一个"典型人物",也是当时制度下的一个"良民"。作者首先通过"我"介绍了别里科夫生活、习惯上、思想上的有形和无形的套子以及"套子"对自己的生活、学校的人、全城的人的影响。其次作者以恋爱及失败为中心事件,让别里科夫自己表演,语言、神态、心理逼真传神。一方面让我们觉得他可恶,另一方面又觉得他可怜。可恶之处表现在性格上的顽固保守、躲避现实、害怕变革和人格上的卑劣,可怜之处表现在整天六神无主、谨小慎微,因多疑而诚惶诚恐、为了维护专制制度而丧失了自我。总之,他不但不知自己的"奴隶"身份,而且想极力地让"全城的人"都生活在"做稳奴隶的时代"。

  (三)课外阅读指导

  仔细阅读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契诃夫的《苦恼》《一个官员之死》等,写一篇关于俄国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形象方面的读书笔记。

  (四)能力训练

  1.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

  A.车蓬 天方夜谭 胆怯 难堪

  B.憎恶 恶梦 没精打彩 周济

  C.辖制 孤僻 唉声叹气 讥诮

  D.撮合 怂恿 体统 消谴

  2.选出读音全对的一组( )

  A.和谐(xié) 浑浑噩噩(hùn) 怔住(zhèng)

  B.滑稽(ji) 契诃夫(kē) 搓手(cuō)

  C.谗言(chán) 黑黝黝(yǒu) 傩送(nuó)

  D.胡诌(zhōu) 船舷(xián) 悖乎(bó)

  回答下列关于课文理解的几个问题。

  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为什么全城的人都受他辖制呢?

  4.别里科失与科瓦连科的交锋实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冲突?

  阅读小说的最后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5.文中"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哪样的人?

  6.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回来时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7.文中的"旧样子"指的是什么样子?

  8."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附参考答案

  1.C(A.篷,B.噩,采,D.遣)

  2.C(A.hún, B.hē,D.bèi)

  3.首先别里科夫的一言一行无不与当时残暴的沙皇制度相一致,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旧思想旧制度。其次,他乐于告密,人格卑劣,给全城的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4.科瓦连科是一个敢做敢当、具有新思想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生力量的代表。他们之间的交锋,实质上是新旧两种思想的交锋,是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冲突。作者借科瓦连科表达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5.别里科夫是一类人中的一个代表,即顽固保守、害怕变革、人格卑劣、阻碍社会发展的一类人。

  6.因为长期生活在专制统治之下,那种完全自由快活的感情已经不复存在了,此其一,其二专制统治没有推翻,人们不敢也不可能享受完全的自由。

  7.郁闷、无聊、乱糟糟的生活样子。

  8.只要沙皇专制还存在,在这块土壤上会不断滋生出新的套中人,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反动专制统治是扼杀人性、制造"奴隶"的根源。

  时间的冥想

  高二(1)班 林路

  寒假让人觉得刹那间拥有了一大堆时间,心情好象一个中了彩票的穷汉。但是当我现在站在长假的末尾,却骤然发现光阴又一次似箭般掠我而去,心情好象那中彩票的穷汉,又一次穷得"底儿掉",也许是因为"炒股",也许是因为"炒期货",或是什么别的原因……

  我不能再容忍自己继续悲哀地慨叹"光阴似箭",我为了我的时间而思考。

  时间是什么?

  时间大约可以归属到三个地方:过去、现在、将来。

  过去的时间是住在人们的大脑里的,确切地说是回忆。它是各式各样物质曾经的形式,但对于物质本身,它早已消亡得无影无踪了。可是人们记住了它,当然,是有选择地记。有一个最简单不过的例证:当我们回忆过去的一天,是否会花整整一天的时间去回忆呢?这样,我便发现:过去的时间是有弹性的,当你记住了过去的许多事情,也就留住了过去的时间,换言之就是使"过去"的脚步变慢了。

  "现在"恐怕是最让人捉摸不定的。只要它成为了"现在",便立刻变成了"过去"。但它是实在的。

  "将来"呢?它像"过去"一样虚无缥缈,并没有什么物质能与它对应,只能把它看成一长列等待着变成"过去"的"现在"。

  既然这样说,岂不又把时间混成一团。以上的话要是让一个悲观者看到就更加糟糕了:反正时间将要过去,生命终会完结,活着还有什么劲?

  可是我却从这一堆让我头胀了好长时间的思绪中发现了些许道理。

  时间的根本是"现在"。是的,"现在"要变成"过去",但"现在"是唯一与实在的物质相对应的,是唯物的,是可以创造与改变的。我们还有"将来"--等待着经过我们双手的"现在",他让我们时刻拥有"现在"。而"过去"呢?不如把它看成我们处理"现在"的成绩单,有趣的是:这成绩单是自己写,自己读的。当我们在某一段"过去"中回忆不到什么,自然会慨叹"光阴似箭",而若我们有着善于回忆与发现的眼睛和凝聚了自己改造"现在"之智慧与汗水的"过去"时,便会发现"过去"实在是充实的快乐的源泉。而这也加深了我们对"现在"和"将来"("现在"的储蓄)的热爱。

  有了以上之世界观,就不难得出如下之方法论了:慨叹"光阴似箭"无异于花着"现在"的钞票沉溺于已经投入了"过去"这个黑洞的不复存在的"现在",即连续不断地向无用的地方"烧"钱,即只得到了钱包变小却两手空空的悲哀。只要花好心思,享受"现在",为了"现在"而劳作,自然可以在日后如同中了彩票般从"过去"中发现宝藏,而"将来"也必将成为使人充满期待的且只为我自己所有的"准宝藏"。

  让"光阴似箭"说见鬼去吧!

  [评语]

  作为一个高二的学生能对抽象的"时间"进行如此深刻的思考是难能可贵的。"时间的根本是现在","过去是现在的成绩单","将来是现在的准宝藏"这是多么有见地的阐释啊!语言生动形象而富有思维的深度。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范文

高三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模板(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8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精彩4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5篇)

高中高三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优秀3篇)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