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10几

10几

一派天真 点赞 分享
10几

微信扫码分享

10几(通用16篇)

10几 篇1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11~19,小棒20根。

  教学设计:

  一location.href=''}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一location.href=''} 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location.href=''} 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老师引导。]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

  生:这是13。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location.href=''} 眼看出是13根。

  (学生摆,教师巡视。)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location.href=''} 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生:可以列10+3=13。

  生:可以列3+10=13。

  生:可以列13-3=10。

  生:可以列13-10=3。(老师板书)

  小组讨论,民主评议

  [满足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location.href=''} 些数卡,想请小朋友摆一location.href=''} 摆小棒、写写算式,好吗?

  生:好。

  师:那么,小朋友们就要听老师说清要求了:

  1.每组四个小伙伴讨论一location.href=''} 下,找出你们最喜欢的数,找一location.href=''} 个代表来前面把数卡和汇报卡拿回去。

  2.先在桌上用小棒摆出这个数,然后根据小棒图写出四个算式,写完后把数卡和汇报卡贴在黑板上。

  注意:如果不摆小棒也会写,你们这一location.href=''} 组就可以直接写出来算式。(学生到前面争先恐后地拿数卡,8张数卡拿完后,剩下的小组随意写,也写自己喜欢的数。)

  [体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师:写的一location.href=''} 样的小组,比一location.href=''} 比,谁的汇报卡写得漂亮,把谁的贴在黑板上。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对程度较差的小组进行辅导。)

  3.讨论活动结果。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下学习,在评判的同时,加深印象。]

  师:小朋友们都把算式展现给大家看了,可是这么多算式都贴上,有点太多了。老师提一location.href=''} 个小建议。我们评一location.href=''} 评,找出最好的留下,其余的先取下来,好不好?

  生:(略)

  生评(略)(从字体上评,从对错上评。)

  师:被淘汰的小组不要气馁,向别的小组学习,继续努力,下次还有机会。

  师:我们看一location.href=''} 看这些算式都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用10去加的。

  师:这就是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出示课题)

  总结归纳,再次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认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我们还可以分一location.href=''} 分类,可以怎样分?

  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location.href=''} 类是加法算式,一location.href=''} 类是减法算式。

  师:说得真棒,我们一location.href=''} 起来看加法。每一location.href=''} 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科学家给他们起的都有名字,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边说边板书)你们认识他们了吗?谁愿意再来介绍一location.href=''} 下?

  [再次体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取的名字不做过多评价。]

  师:减法家庭里的每个成员也应该有一location.href=''} 个名字呀。大家都愿意给他们取名字。那你们告诉我,你们取的名字。

  师:小朋友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听,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起的名字,方便吗?为了使用方便,科学家们也给它们统一location.href=''} 起了名字,减号前面的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叫差。(边说边板书)谁再来给大家介绍一location.href=''} 下?

  [渗透统一location.href=''} 思想,知道有些事物统一location.href=''} 起来比较方便。]

  解决计算问题

  师:今天,加法家庭和减法家庭的成员要向我们小朋友挑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用语言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最后几分钟调动学生的情绪。]

  师:请看。(出示口算卡片)

  11+2 13-2 10+7 14-4

  11+3 13-2 11+2 8+10

  生算(对有困难的学生稍加辅导)。

  师:小朋友们真棒,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接受挑战,都是小英雄。我们这一location.href=''} 节课以胜利告终。

10几 篇2

  教学目标:

  1、 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不同含义,会区别几个

  和第几个。

  2、 掌握5以内的顺序,会按数的顺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填数。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揭示意义:

  1、师:昨天是星期天,红红要乘车到奶奶家去。

  2、师;红红来到了车站,你们看车站上共有几个人?

  (共有5人)

  板书:几个

  师:我们一起数一下,怎样数的?(从左到右数)

  师:好!你们数得真好!现在再来看看老奶奶排在第几个?(第4个)我们一起来数数看。

  板书:第几个

  师:老奶奶年纪的了,走路也有困难,你们猜叔叔、阿姨会怎么做呢?(让老奶奶先上车)对!我们也应该像叔叔、阿姨那样讲文明、守秩序,还要尊敬长辈。

  师:现在看一看,老奶奶排在第几个?(第1个)

  师:红红排在第几个?(第5个)

  3、小结:从排队乘车的队伍中,我们知道几个就是指共有几个,第几个是只按顺序数到那个位置上的一个。

  (揭示课题:几个和第几个)

10几 篇3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是新《纲要》中对于艺术领域的要求。本活动通过对四肢的认识、身体多姿多彩的动作的探索,给孩子们自由表现的机会。根据中班幼儿大肌肉发展较完善的身体特点,我尝试将肢体与音乐相融合来开展活动,展示艺术的另一番乐趣。

  活动目标:

  1、理解四肢的概念,探索身体动作的可能性。

  2、根据提示感知音乐乐句的呼吸并用身体动作表现乐句句读。

  活动准备:

  1、空白4k铅画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2、《几肢着地》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认识四肢。

  1、请幼儿找找自己身上的“ 2”。

  2、提问:我们的双手和双脚合在一起叫什么?(四肢)

  二、游戏《几肢着地》。

  1、启发幼儿思考“一肢着地”、“三肢着地”、“四肢着地”、“零肢着地的各种可能性。

  2、集体或个别幼儿来模仿一些想法别致的动作。

  教师小结:这个好玩的游戏就叫《几肢着地》,它还有一个好听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三、听音乐,感知音乐乐句。

  1、师幼完整欣赏音乐第一段。(当音乐旋律进行时,教师在教室里行走,音乐中出现休止时,教师立即停下,当音乐旋律再次出现时继续行走)

  2、师幼完整欣赏音乐,引导幼儿也来走一走,感知乐句,教师并以图谱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

  3、男、女孩分别进行一次听音乐,找乐句。

  四、尝试玩音乐游戏《几肢着地》。

  1、教师示范游戏的玩法:老师在乐句即将结束前一小节提出“几肢着地”的要求,如老师说“三肢着地”,孩子们就需要立即在下一节休止时做出相应的动作。此后当音乐旋律再次响起时孩子们继续行走,并注意听老师的下一个要求,然后再乐句结束休止时做出不同的动作。

  2、师幼尝试玩游戏,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的调整游戏的速度。

  五、延伸活动:

  1、在日常活动或过渡环节中,可以和同伴一起加快速度的来玩一玩。

  2、探索其他动作的可能性,如膝盖对膝盖、两个人三条腿、耳朵对耳朵等,都可以作为游戏的拓展。

10几 篇4

  通过寻找95%的秃顶人士都拥有的一种基因变体便可以预知受检测者过早秃顶的几率。人们一般要等到已经出现了秃顶的征兆时才会采取措施,但如果知道自己的基因注定要掉发,就可以提供一个要保护好自己头发的理由。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基因检测可预知秃顶几率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基因检测可预知秃顶几率阅读材料

  那些担心自己过早失去头发的年轻人现在不必再紧张地盯着家族中秃了顶的亲人发呆了,只需进行一次DNA检测,他们就能知道自己在40岁前秃顶的几率究竟有多高。

  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头发DX”公司发明了这一检测方法。该公司说,通过寻找95%的秃顶人士都拥有的一种基因变体便可以预知受检测者过早秃顶的几率。如果在检测中发现了这一基因变体,那么便有60%的几率在40岁前秃顶。该检测还可辨别另一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如果拥有这一基因变体,那么受检测者就有85%的几率不会在40岁前秃顶。

  人们可以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DNA样本寄往该公司进行检测,该公司会将检测结果寄回,结果中包括受检测者头发的所有细节。这一检测于今年1月推出,收费149美元,可通过“头发DX”公司的网站进行,一些医生的办公室也可进行这一检测。

  该公司总裁安迪"戈伦说,目前市面上99%治疗秃顶的产品都是骗人的,DNA测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依据,可以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怎样治疗掉发问题。戈伦说:“我们的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消费者喜欢这一点。”

  对这一检测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的哥伦比亚大学基因工程学副教授安杰拉"克里斯蒂亚诺说,目前还很难确定导致秃顶的原因,因为目前已经发现的与掉发有关的基因少之又少。

  她说,虽然“头发DX”公司对导致掉发的一种基因变体进行了分析,但仍有许多其它尚不为人知的基因变体在决定秃顶的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里斯蒂亚诺说:“只挑出一种基因的做法有点武断。不过其他能做的事情的确很少。如果我们不知道起作用的另外10种基因是什么,就很难知道这种基因究竟起多大作用。”

  美国掉发协会创始人斯宾塞"科布伦承认,这一检测并不完美,但该协会对这一检测提供了支持。

  科布伦说,人们一般要等到已经出现了秃顶的征兆时才会采取措施,但如果知道自己的基因注定要掉发,就可以提供一个要保护好自己头发的理由。

  (据20xx年3月3日《今日美国报》报道)

基因检测可预知秃顶几率阅读题目

  6.下列关于基因检测预知秃顶几率检测法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

  A.这种检测方法是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公司于今年1月发明的。

  B.这种检测方法可准确预知一个人在40岁前是否秃顶。

  C.这种检测方法规定受检者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成DNA样本。

  D.这种检测方法可通过该公司的网站或一些医生的办公室进行。

  7.下列表述不符合“头发DX” 公司提出的基因检测法原理的一项是: ( )

  A.秃顶是基因变体造成的,通过寻找95%的秃顶人士都拥有的一种基因变体便可以预知受检者过早秃顶的几率。

  B.如果在检测中发现了该公司找到的那种影响秃顶的基因变体,那么受检者就有可能在40岁前秃顶。

  C.该检测还可辨别另一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该变体抑制着秃顶的发生。

  D.如果受检者拥有他们辨别出的那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那么在40岁前就不大可能秃顶。

  8.下列不属于杰拉对基因检测预知秃顶几率持怀疑态度理由的一项是:( )

  A.她认为目前很难确定导致秃顶的原因,因为目前已经发现的与掉发有关的基因非常少。

  B.造成掉发的基因变体不止一种,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基因变体在起决定作用。

  C.她认为“头发DX公司”对导致掉发的一种基因变体进行的分析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D.她认为如果不知道起作用的其他基因是什么,就很难知道这种种基因究竟起多大作用。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基因检测法是目前预知秃顶几率最完美的检测方法,因而会受到消费者的喜欢。

  B.从分析基因着手,有可能找到秃发的真正原因,从而找到治疗秃顶的办法。

  C.因为没有找到秃顶的真正原因,目前市面上治疗秃顶的产品都是无效的。

  D.家族中有秃顶亲人的年轻人担心自己也会秃顶,主要是因为秃顶是可以遗传的。

基因检测可预知秃顶几率阅读答案

  6.答案D。解析:错误项多数属于“表述不准”类错误。A项中“今年1月发明的”有误,原文是说“这一检测于今年1月推出”。B项“准确预知”有误,原文是说“能知道自己在40岁前秃顶的几率究竟有多高”。C项“规定受检者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有误,原文是说“可以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DNA样本”,并不排斥用其他部位的物质做样本。

  7.答案C。解析:属于“无中生有”类错误。“抑制着秃顶的发生”有误,原文第二段末尾只说,有这种基因的人可能在40岁前不秃顶,但未说这种基因抑制着秃顶的发生。

  8.答案C。解析:属于“夸大其辞”类错误。“没有什么价值”有误,根据原文倒数第三段内容可知,杰拉·克里斯蒂亚诺只是认为该公司的分析不能彻底解释秃顶的原因,但没有说他们的分析没有价值。

  9.答案B。解析:错误项多数属于“绝对化”类错误。A中“最完美的检测方法”有误,C中“都是无效的”有误。D中“秃顶是可以遗传的”“以偏概全”,因为年轻人的担心有多方面原因且“可以遗传”不一定是主要原因。

10几 篇5

  活动目标:

  1. 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反应速度和灵敏性

  2. 乐与参加游戏,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彩圈21个,狼和兔妈妈的挂饰。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教师带幼儿进场。

  兔宝宝们我们一起来活动活动,准备好了吗?

  2.教师边念儿歌边带幼儿做动作:

  今天天气真正好,小兔小兔起得早。 跟着妈妈来做操,要把身体锻炼好!

  点点头、点点头,伸伸臂、伸伸臂。 弯弯腰、弯弯腰,踢踢腿、踢踢腿。

  转一圈、转一圈,蹦蹦跳、蹦蹦跳。 一二一二往前跳,我们是快乐的兔宝宝。

  二、玩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1.师:小兔子们一活动起来就会很开心!想不想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今天我们来玩个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怎么玩?

  2.师:是的,老狼在前面走,小兔子跟在后面一边跳一边齐声问:“老狼老狼几点了?”等到老狼回答:天黑了时,老狼就会转身追小兔子,小兔子就要逃跑然后找个地方蹲下躲起来,一动都不能动。如果动了,就会被老狼发现然后就被捉走。

  3.老师扮演老狼进行游戏。

  师:那我们来试一试,现在我是老狼啦,我可厉害啦!小兔子们你们可要当心点哦。(幼儿游戏一次)

  游戏后提醒幼儿:躲起来时一动都不能动,老狼的耳朵很厉害的,只要有一点动静就会被发现。

  4.增加游戏难度:小兔子躲在“兔洞”里。(教师摆放20个圈)

  (1)师:这个游戏好玩吗?可是现在老狼越来越聪明了,我们小兔子光蹲着也有危险,怎么办呢?你们看,那边有什么?那边就是兔子洞,如果老狼说天黑啦,我们每人就要找一个兔子洞躲起来。

  我们先来试一试:(师:“天黑啦!”幼儿躲起来)

  (2)幼儿游戏一遍。师:谁来做老狼呀?这次我们要请……X老师来做老狼。

  老狼:呵呵,这次我绕着这个大圆圈走,不怕抓不到小兔子啦!

  师:“刚才那只兔子怎么会被抓到的呀?

  5.减少5个圈圈。

  (1)师:看那边发生什么事情了?

  大灰狼:老狼想我怎么一只小兔子都没抓到呢,原来这儿有那么多兔子洞,我要破坏几个。

  (2)师:刚才每人一个兔子洞,可是现在有几个被破坏了怎么办?(……)这是个好办法!可以两个人在一起,你们同意吗?

  (3)幼儿完整游戏。

  6.再减少5个圈圈(教师将兔子洞减少至10个)

  (1)师:看,老狼又在破坏了!

  老狼:恩,气死我啦!我再毁几个兔子洞。呵呵,这次我又破坏了几个,我看你们怎么办?

  (2)师:哎呀有没有好办法?是啊,小兔子们要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可以两个人站在一起,还可以三个人一起呢!

  (3)请幼儿和老师一起扮演大灰狼。

  师:老狼,你别得意啊,我们也有好办法的!

  老狼:哈哈,我又要来抓小兔子啦,这次谁想来做小灰灰和我一起抓兔子?

  师:这次有大灰狼和小灰灰哦,我们可得躲躲好了!游戏开始喽!

  三、放松运动

  师:玩得有点累了,我们找一个同伴坐下来互相捶捶背、捏捏腿吧。

10几 篇6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112~113页例7、例8、例9。

  [教材简析]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时,应先通过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使学生获得关于几分之几的感性认识,为系统地学习分数作准备,其间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几分之一,引出几分之几

  1.认识四分之几。

  出示下图:

  引导讨论: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后,在图中的阴影上面写上“ ”。

  (2)(教师在图上再画一份阴影)两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呢?(生:四分之二。)

  教师示范“ ”的写法。

  (3)你知道这个分数为什么分母写“4”,分子写“2”吗?

  教师归纳,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二,写作 。

  (4)从图上看, 里面有几个 呢?(生: 里面有2个 。)

  (5)如果要表示 ,图中应画这样的几份?也就是说 是3个 。

  2.认识五分之几。

  出示下图:

  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2份、3份、4份分别是( )个 ,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呢?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填写书上的例8。

  学生填写,同座议论后,教师引导讨论:

  (1)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2份(在图中画2份)是( )个 ,用分数来表示几分之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上表示出 。

  (2)这样的3份呢?(生:这样的3份是3个 ,就是它的 。)要表示 ,应再画几份?如果不画,有办法表示“ ”吗?(生:空白部分就是这个长方形的 。)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3) 是( )个 。

  3.认识六分之几。

  出示线段图:

  引导填空:

  (1)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 )份,一份是它的 ;

  (2)5份是( )个 ,就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4.教师小结。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二、多层次练习,巩固深化

  第一层次:

  在下面每个图里的适当部分涂上颜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

  [学生已经学会在图形里选择一部分涂上颜色表示几分之一,这一练习是旧知识的延续,便于知识的迁移,沟通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内在联系,在思考、涂颜色的过程中理解分数。]

  第二层次:

  1.选择合适的数来表示各图中的阴影部分。(下图画在纸上,最后一个图阴影部分可移动)

  讨论最后一个图时,移动图中的阴影部分,让学生思考讨论还表示 吗?揭示分数概念的内涵。

  2.判断对错。(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并讨论对错,突出强调知识点“平均分”。

  [设计选择与判断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

  第三层次:

  1.看图中的阴影部分,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2.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它是( )个 。教师翻图纸本,依次出现如下(1)-(6)图。

  3.出示下图,转动图中的阴影部分,依次出现表示 阴影图,要求说出分数,并思考:转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在变?为什么?

  [在前面两个层次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水到渠成。教师翻图纸本出现各种图形,学生感到新奇,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讨论分析中,进行一步理解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关系。其间,出现了有一定难度的第(4)、(6)图,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发展学生的智力。第3题,让学生看出知识的变化过程,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层次:

  1.连线。

  (1)读出分数并说出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2)举例说明意义。(如:猴王把一块饼平均分成8块,小猴子吃了其中的5块,吃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

  3.发散思维训练。

  妈妈把一块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胖胖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组织讨论:

  (1)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妈妈分别吃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2)胖胖吃了这块蛋糕的 ,爸爸和妈妈都吃了 ,谁吃的多?为什么?(胖胖吃的多,因为 )

  (3)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生:让爸爸、妈妈吃多吃些。)

  (4)你认为胖胖吃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的一样多,又吃的多些呢?(生:胖胖吃这块蛋糕的 ,爸爸和妈妈都吃这块蛋糕的 。)

  [这一层次的练习,不再出现直观的图形,而是让学生根据分数想象图形,进行连线、读数、举例说意义的练习,由具体到半抽象,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散思维训练,充分挖掘了练习题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一题多练,练出深度,教学的层次高,效果好。题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习二十八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10几 篇7

  几分之几教学设想教学目标 :复习旧知,引发比较,知道分数中除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外,还有几分之几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分母是4的不同分数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活动举一反三地学习其它分母分数。能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能说出这些分数是由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能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了解一些分数的其它知识,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的性质积累一些感性经验。在探索和创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说说生活中的一些分数的意义,体验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后来,人们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一个成语。你知道指的是哪个成语吗?说说举一反三的意思,并举举学习中这样的例子。二、复习出示图例,说说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并说出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三、新授:1、大家有没有比较过这些分数?你想到了什么?分子为什么都是1呢? 有没有思考过?是不是只能取一份,那可以取多少份?这样也就分子不一定是1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几分之几的分数。2、我们以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为例来研究,当取出不同的份数时,用分数怎样来表示。(1)、我们先将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可以取出多少份?学生说一说。先让一组学生展示分法,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读一读、写一写这些分数,学习几分之几的读法和写法。重点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理解1/4、2/4、3/4、4/4这些分数的意义,强调分母、分子的意义。再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要求1/4的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分法不同)那为什么还放在一起?(理解分法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都用1/4表示等)(2)、这些分数中哪个最大,说明理由。学生能借助直观说明取的份数多,这个分数就大。(3)、这些分数哪个最小,与1/4相比,其它分数如2/4与它有什么关系,可以怎么说?(2/4里有2个1/4)照样子说说3/4、4/4与1/4之间的关系。(4)、观察这些分数,你还想到了什么?5、果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其它的份数,如平均分成两份、三份、五份……不同的取法会得到哪些不同的分数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你们能不能像刚才一样举一反三地学一学呢?两人一组,选择一种分法。(鼓励各小组的分法尽量不同,这样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明确两人合作的要求,互相指正,互相补充。6、出示活动要求,两人一组活动:(1)、将这些图形平均分成相同的份数。想一想:取出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取出两份时,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折痕用笔画出来,取的份数用阴影部分表示,再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出来。(2)、说说这些分数中哪个最小?其它分数各是有几个这样的几分之一组成的。(3)、观察这些分数,你还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记下来,看谁的想法最有多,最有新意。7、小组汇报。这说明分子与什么有关?(与取出的份数有关)这些分数分母怎样?为什么会不同?这说明分母与什么有关?(与平均分成多少份有关)如平均分成两份的,展示不同的分法,说说不同的取法用分数表示各是多少,大小关系等。有什么发现,可让补充。鼓励其它小组倾听和补充和纠正等。 8、报完后,引导学生再进行观察,想到了什么,鼓励创新。①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分数知识的丰富性和系统性。②如横向看,纵向看,有什么发现?如“1”的认识,还有哪些分数也就是“1”?有什么特点?分子能不能比分母大?③还有哪些分数出相等呢?…… 四、小结: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五、练习:1、           看图,选择用合适的分数表示。2、           判断。3、你能用学到的分数知识来解决吗?(1)、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 (2)、如果把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3)、胖胖和爸爸、妈妈比,谁吃的多? 谁吃的少?(4)、如果你是胖胖,让爸爸、妈妈多吃些,你打算怎么分?   4、从这些分数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1)“白色污染”:一次性白色餐盒是“白色污染”的主要祸根之一。据统计,全国铁路列车餐车上一年消耗8亿多只快餐盒,其中近二分之一被丢弃在铁路沿线!(2)可贵的水 :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平均每个人拥有的水量是世界平均每个人拥有水量的四分之一。 (3)学生发展现状: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十分之三的孩子“很少帮助父母干活”。(4)交通安全:对国内发生的事故进行统计和分析,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十分之六。课后延伸:绿色部分、红色部分、黄色部分、蓝色部分各占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你还想到了什么?      

  3、           说说 50/100和10/10表示的意义。4/5是4个,3个是3/6把1可以平均分成(    )个1/5把1、2/9、4/9、7/9、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为(   )

10几 篇8

  (满分100分,时间90分)

  1.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和为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   )

  (2)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   )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   )

  (4)如果直线∥,那么∥              (   )

  (5)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   )

  (6)邻补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

  (7)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一定有一个是锐角  (   )

  (8)如果直线那么∥                     (   )

  2.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

  (a)有一条公共边且和为的两个角是邻角;

  (b)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不相等

  (c)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d)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形成3对对顶角

  (2)如图,如果ad∥bc,则有

  ①∠a+∠b=

  ②∠b+∠c=

  ③∠c+∠d=

  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①

  (b) 只有②

  (c) 只有③

  (d)只有①和③

  (3)如图,如果ab∥cd,cd∥ef,那么∠bce等于(   )

  (a)∠1+∠2

  (b)∠2-∠1

  (c)-∠2 +∠1

  (d)-∠1+∠2

  (4)如果直线∥,∥,那么∥。这个推量的依据是(   )

  (a)等量代换

  (b)平行公理

  (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   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如图,∠3与∠b是直线ab、__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角;∠1与∠a是直线ab、__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角;∠2与∠a是直线ab、__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角。

  (2)已知:如图,ab∥cd,ef分别交于ab、cd于e、f,eg平分∠aef,fh平分∠efd。

  求证: eg∥fh

  证明:∵ ab∥cd(已知)

  ∴ ∠aef=∠efd (______)

  ∵ eg平分∠aef,fh平分∠efd(______),

  ∴∠______=∠aef,

  ∠______=∠efd(角平分线定义)

  ∴ ∠______=∠______

  ∴ eg∥fh(______)

  4.已知:如图,∠1=,ab⊥cd,垂足为o,ef经过点o。求∠2、∠3、∠4的度数。(10)

  5.已知:如图,直线ef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g、h,∠1=∠3。

  求证:ab∥cd。(10分)

  6.已知:如图,ab∥cd,be∥cf。

  求证:∠1=∠4。(10分)

  7.已知:如图,be∥df,∠b=∠d。求证:ad∥bc。(10分)

  初中几何第二章“相交线、平行线”能力自测题

  参考答案

  1.(1)×  (2)√  (3)×  (4)×  (5)×  (6)√  (7)×  (8)√

  2.(1)c  (2)d  (3)c  (4)d

  3.(1)ce,bd,同位;bd,ac,同旁内;ce,ac,内错

  (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gef,∠efh,∠gef,∠efh,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2=,∠3=  ∠4=

  5.证明:∵∠1=∠ghd,∠3=∠agh(对顶角相等),

  ∠1=∠3(已知),

  ∴∠agh=∠ghd

  ∴ab∥cd(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6.证明:∵ab∥cd(已知),

  ∴∠abc=∠bcd(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e∥cf(已知)

  ∴∠2=∠3(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1+∠2,∠bcd=∠3+∠4,

  ∴∠1=∠4

  7.  证明:∵be∥df(已知)

  ∴∠d=∠ead(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d(已知),

  ∴∠b=∠ead

  ∴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几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看图能列出不同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3.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磁力板、实物卡片。

  学具:实物或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笑笑和淘气正在调查生活中的加法问题。你们看,他们来到了停车场。他们真的找到了加法问题。你们说,他们找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3+2=5和 2+3=5。笑笑和淘气都说自己对,他们就争了起来,谁也不服谁,最后他们只好让智慧老爷爷给他们评评理。同学们猜猜,智慧老爷爷会跟他们怎么说?

  让学生交流讨论,师:我们来听听智慧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出示:2+3=3+2。全班齐读。

  小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通过解决有几辆车这一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二、 玩中学

  (一)、摆一摆

  我们继续来找加法问题。

  1.先摆 左边一朵花,右边两朵花。

  问:这里有加法问题吗?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2=3

  2+1=3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再摆 左边一朵花,右边三朵花。

  让学生提出加法问题,独立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3.小老师摆。

  4.同桌互摆。

  (通过老师摆、小老师摆、同桌互摆等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还给学生,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先说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最后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引导学生发现三只小兔拔的萝卜大,另一只小兔拔的萝卜小,说明人多力量大,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的熏陶。)

  三、 游戏

  1. 找朋友。(1个数字卡片可以找到2个算式朋友)

  如:1+3=(4)=3+1 2+3=(5)=3+2

  2. 盖房子(四人小组活动)

  把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写到房子里,每个算式当成一层楼,看看哪个小组盖的楼又高又好。

  先明确各组的分工(一个写算式,另外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算式。)再活动。

  (通过恰当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 总结延伸。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0几 篇10

  一、现场观察背景和目的:

  1、样本

  学校类型

  年级

  学科

  课型

  班额

  教师

  性别

  年龄

  教龄

  学历

  职务

  农村示范学校

  三

  数学

  新授

  42

  男

  26

  6

  大专

  老师

  2、教学变量控制:

  本节课是某一天参加昌化片青年教师比武中所上,课时计划40分钟,实际共用了41分34秒,授课中有20多位老师随堂听课、观察,基本反映了自然情景下的教学。

  3、教学目标 :

  (1)通过尝试探索、交流讨论,掌握几倍求和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解答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学会解答综合算式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4、观察目的:

  (1)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技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特点,评价得失。实践反思,促进观察者被观察者的专业成长。

  (2)对教学时间的掌握,教师提问技巧,小组活动,语言互动进行专项分析,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组织活动分析,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前后知识,能力上的转变情况,以促进教师对学生和教材的全面把握。

  5、主要观察技术的选择:

  (1)逐字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程序表;

  (2)主要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表;

  (3)课堂教学过程 时间分布;

  (4)课后师生反馈意见表。

  二、观察结果记录及分析

  (1)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表

  老师讲解

  师生问答

  合作学习

  总教学时间

  学生回答

  管理方面

  时间

  7分0.8秒

  19分20妙

  3分10秒

  11分56秒

  41分34秒

  占总时间

  17.16%

  46.51%

  7.62%

  28.71%

  100%

  (2)课堂教学过程 霎时间分布表

  引入课题

  实践探索

  交流分析

  知识运用

  课堂总结

  时间

  6分06秒

  8分27秒

  15分1秒

  10分59秒

  1分21秒

  占总时间

  15.2%

  20.5%

  36.8%

  25.6%

  2.9%

  (3)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引入 课题

  1、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   你们知道我们临安哪“三宝”吧?

  (2)   你们知道我们昌化最有名的哪“一宝”吗?

  (3)   你能说一说你家去年山核桃的产量吗?

  (4)   你能算算你和某一家一共有多少山核桃吗?

  学生回答:

  “茶叶、笋干、山核桃。”

  学生回答:“山核桃 。”

  学生踊跃报出自己家去年山核桃的产量。

  个别学生回答。

  采用“山核桃”的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乡土知识。

  同时出示几张采摘山核桃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出示图片,字编例题。

  (1)   今天,老师这里也有两位同学家里去年山核桃的产量.请看幻灯片:

  把82千克山核桃装一袋,张明家有一袋,李四家有五袋。

  (2)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根据以下条件,你想提哪些问题?

  张明家去年有山核桃82千克,李四家去年的山核桃是张明 家的5倍,

  学生看图.

  学生回答:

  A:张明家有多少山核桃?

  B: 李四家有多少山核桃?

  C:张明和李四家共有多少山核桃?

  D:张明家比李四少多少?

  E:李四家比张明家多多少?

  因为数学本身源于生活实际,又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我采用身边熟悉的问题设计成数学题。一是能让学生容易理解题,二是让学生懂得我们身边也有数学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二

  实践探索

  尝试解决

  1、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1)   请各组交流解决以上同学们所提的问题。

  (2)   老师巡回指导,适当提示个别小组。

  2、交流讨论,找寻方法。

  (1)   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

  (2)   老师对个别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

  3、根据小组意见,归纳总结列出解题算式。

  4、同学们我们一起来重点看一下这儿C问题,你还能有其它的方法吗?

  5、再一次讨论,寻找不同方法.

  请同学们来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我把重点放在了第2、3种的解题思路的引导.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问题。

  (同学们都很投入,大家算得很认真.)

  2、学生交流意见,

  根据题意和图示想出解决方法:

  A:张明有82千克.

  B:李四:82×5=410千克

  C:张明和李四:82+410=492千克

  D张明比李四少多少:

  410–82=328千克

  ……

  (1)      张三家有82千克,李四有5个82千克,把它们加起来 就是一共的。列式:82+82+82+82+82+82=492

  (2)      根据李四家是张三家5倍,可以先求出 李四家有多少千克,再加上张三家的82千克,是一共的。列式:82×5=410千克410+82=492千克

  (3)      张三家有一个82,李四家有5个82,一共有6个82,

  列式:82×6=492千克

  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思考。

  不同的学生思考 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让学生大胆说,自由说。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三

  交流评价

  深化探究

  1、教师让学生说说刚才三种解法中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2、让学生自由站起来说说自己小组的意见。

  3引导和帮助学生说清楚自己表达的意思。

  4、教师随即出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比较得出结论,究竟哪一种更易让人理解。

  (1)   问:如果问题是“李四家的山核桃比张明 家多多少千克”该怎么做?

  (2)   老师再次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指导个别小组讨论。

  (3)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学生讨论,探寻方法。

  2、学生交流意见:

  学生认为第二种好,因为要求李四家和张明 家 一共有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李四家有多少,张明 家有多少,然后把两家的加起来就是一共的。这样想,意思清楚明白,使人听了容易理解。而第一种和第三种如果没有图帮助理解,很难理解。

  3、认为第二种好,根据第二种可以直接把李四家的减去张明 家 的,容易理解。而一、三种想法一下子不容易理解。

  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要总结出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得出补偿贸易掌握的解题思路。

  四知识运用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一个数学应用题:

  今年小红7岁,爸爸的年龄是小红的5倍,爸爸和小红一共几岁?

  (1)   要求学生理解题目后,独立完成。

  (2)   老师个别指导学生如何解答。

  (3)   指名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2、课后几个练习题

  书本P121页

  学生自由读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回答:“要求爸爸和小红共几岁,必须知道爸爸今年几岁,通过条件知道爸爸是小红的5倍。

  可以求出:

  7×5=35岁

  因为小红的年龄是已知的,所以35+7=42岁,爸爸和小红共42岁。

  学生独立练习.

  给学生一题目,把一个实际的数学问题转变成一个身边抽象的数学问题, 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年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我们的数学中往往有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五

  课堂总结

  1、师生谈话:你能说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样的应用题吗?几倍求和的应用题。

  2、教师总结谈话:你以后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吗?

  3、课后疑问: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还有D、E两个问题你们还能用其它方法解决吗?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几倍求和的应用题。

  让学生巩固知识,并学会总结归纳。

  过度到下节课所上几倍求差应用题

  课堂教学分析

  1、本节课的目标定位:

  本节课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字编题,交流讨论等形式掌握几倍求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其中难点是例题中82这个已知条件在解答过程中使用两次,要引导为什么使用两次,使他们学会用综合式解答应用题。

  2、教学特点的分析:

  (1)   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使学生看到家乡的山核桃一下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我们身边就存在着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本节课让学生采用“自编自解“方式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老师直接抛给学生。使学生能独立分清数量关系并且根据数量关系编应用题,其实在编应用题过程中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应用题间数量关系。老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3)   对于数学过程流程分析,本堂课在教学过程 流程中从引入课题→实践探知→交流讨论→深化探究→巩固知识是层层递进,从易到难,适合学生的学习。

  课后学生和听课教师反馈

  课后,对全班42位学生作出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

  选项

  人数

  所占百分比

  1、你喜欢这堂课吗

  A喜欢

  36

  85.7%

  B比较喜欢

  4

  9.55

  C无所谓

  2

  4.8%

  D不喜欢

  0

  0

  2、你喜欢上这种小组合作,实践探索的学习方式 吗?

  A喜欢

  38

  90.4%

  B比较喜欢

  2

  4.8%

  C无所谓

  2

  4.8%

  D不喜欢

  0

  0

  3、你对上课内 容掌握了吗?

  A很好

  30

  71.4%

  B较好

  8

  19.9%

  C一般

  3

  7.2%

  D不好

  1

  2.4%

  4、这堂课你最感兴趣是哪一部

  A引入新课谈话

  10

  23.8%

  B看图编题

  13

  31%

  C小组讨论

  9

  21.4%

  D一题多彩

  6

  14.3%

  E解决实际问题

  4

  9.5%

  从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很喜欢上这堂课,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对老师的表现都很满意。学生对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编自解、 一题多解等方式的学习比较喜欢。

  课后对20几位学生中、12位老师中进行了调查,结果反馈如下:

  项目

  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课的总体印象

  75%

  25%

  教学目标 定位

  25%

  68.75%

  6.25%

  教学目标 体现

  93.75%

  6.25%

  主动探索思想体现

  6.25%

  62.5%

  25%

  6.25%

  基础知识表现

  12.5%

  87.5%

  老师的表现

  11.8%

  65.8%

  22.4%

  学生的表现

  20.8%

  65.5%

  12.3%

  1.4%

  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     引入课题情境比较好,作为临安昌化土特产山核桃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问题,非常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     小组合作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     学生活动过少,老师讲稍微偏多,即可再放开些。

  (4)     巩固练习部分可再多一点时间,以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知识。

  从调查总体来看,在课的总体印象,、目标定位、目标体现、基础知识、学生参与情况这几方面来看,大家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较好。有的认为当“双基”掌握后还必须有一定题量的练习.把前面讨论,交流时间还好压缩一下.

  执教者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这堂课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优点:

  (1)     引入课题很切合实际,我采用谈话式、拉家常、询问家里山核桃的数量,这关系到学生家里的事,所以积极性很高,有的多的几千斤,少的十几斤,大家有说有笑,一下子活跃了气氛,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有助于后面的学习。

  (2)     实践探索,一题多解部分能够充分发挥的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讨论,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学习,参与讨论,一题多解可以发挥学习的多问思维的分析能力。

  (3)     设计的例题和巩固练习题适合学生的能力,前者例题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山核桃为例,比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并掌握,后者慢慢从身边实例转化成抽象的年龄数字问题,让学生从直观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不足之处:

  当学生在讨论一题多解列出了如下算式:

  A、82+82+82+82+82+82=492(千克)

  B、 82+85×5=492

  C、82×6=492

  我在肯定计算式都有各自己的算理后,在讲解算理过程中,没有进下分析算理的思路,讨论的还不够到位。

10几 篇11

  一)建立旨在扩大听的输入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巧的听力教学体系。各种语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对中国学生来说,阅读水平的提高对于带动包括听力在内的其它技能的提高,可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一开始就应重视在进行语言形式操练的同时,注重连续的语篇教学,并在材料的选择中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可理解性,体裁的广泛性、交际性和练习设置的科学性。

  二)改变思维方式,讲究听力技巧,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地域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思维方式必定有所区别,因此,了解必要的目标语国家的背景及文化知识,并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背景知识排除"负迁移"的干扰,必将提高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培养听者的听力技能,对其进行单项和整体的听力训练,让听者运用听觉感觉知识在音素、词、句子层次上依次对听力材料进行辨认和理解,或者让听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从篇章层次上对听力材料进行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学会把握语篇的重点和大意,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抓住关键词,以有效地提高听力水平。

  三)语言的听是主动的解码而不是被动的感知,是积极的认知构建而不是单纯的声学事实。因此,要充分认识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性。

  四)优化心理环境,消除情绪障碍,运用多种视听方法及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以最终调动学生听的兴趣和动机.  

10几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实物、图形、观察、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初步.

  2.能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3.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出示: ,

  提问:在这个分数中,“8”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2.填空:

  第一份是它的( ),第七份是它的( ),每一份都是它的( ),共有( )个 .

  3.出示下图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这个图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该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2.教学例7:认识

  (l)教师提问:

  a、【出示图片“例7-1”】一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 )

  b、【出示图片“例7-2”】阴影部分占这个圆的几份?(3份)

  c、是几个 ?(3个 )

  d、也就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四分之三)

  e、四分之三该怎么写呢?

  因为还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分母用4表示;因为以前表示有这样的一份,分子写成1,现在有这样的三份,所以分子写成3.

  窗体底部

  (板书: )

  (2)指导读

  (板书:读作:四分之三)

  (3)练习巩固

  ①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标出 .

  ②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

  3.学生自学例8.

  (l)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5份,

  思考:l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同样的2份是它的几份之几?

  这样的4份又是它的几份之几?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这样的2份是它的 ,这样的4份是它的 .

  (2)指导看书,填空

  教师板书

  4.教学例9.

  (1)自学例9有关内容,并把空填上(独立完成)

  教师提问:

  a、通过学习例9,你知道了什么?(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6份,一份是它的 ,5份是5个 ,就是它的六分之五,写作 .)

  b、 里面有几个 ?

  板书

  5.练习巩固.

  选出合适的分数来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10几 篇13

  姓名            班级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 要内容。

  2、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感知王几何老师的形象特点。

  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二、

  a复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线的字词注音:

  萤火虫(      )        冷漠 (     )       遗憾 (        )   辛辣  (    )   

  停滞 (       )        威慑  (      )     锡兵 (     )  荣耀 (      )

  尴尬 (        )       宽宏大量(       )

  b课前检测

  须臾(     )    笑面佛(    )  皱纹(       )屏息(      )    绰  号(         ) 高涨(          )  cáo(         )杂     mí(        )勒    轮  fān(           )

  三、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马及时(1946--    ),笔名小非,四川都江堰人。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

  四、课堂问题:

  问题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问题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问题2、王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问题二:研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文中用多个段落来记叙和描写王老师的哑笑,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2、王老师的教学方式很有特色,学生们能够在快乐中感受到学习的“痛快”。对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问题3、文章最后一段属于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五、目标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在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吗?(                )

  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                       )

  笑的双手发抖的同学们,一个个变得笨手笨脚,画的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脚架。(                )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须臾,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上。(                  )

  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起哄堂大笑!(                  )

  “上几届有的同学说:‘王老师你画的那圆圈有啥了不起?我们也会画’!”(                 )

  配餐作业a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个个洗耳恭听这矮胖幽默的绰号叫“王几何”的老师到底还要说些什么有趣的话。

  洗耳恭听:                                          

  (2)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得意忘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得意忘形:                                          

  2.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配餐作业b

  4.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扬扬的表情。

  (2)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6.“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7.综合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配餐作业c

  1、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不同方面刻画了一位老师的形象。先在课文中圈点出相关描写,然后任选一个方面写一段评价文字,与同学交流。如果你喜欢画画,可以用简笔线条勾勒出王老师的肖像。

10几 篇14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与右脑,平时我们都写字运动基本上都是对左脑的锻炼,而忽略了对右脑的开发,以下这一篇文章就详细的了向家长们解如何来开发宝宝的右脑,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爱因斯坦把他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都归因于他的想象游戏。他曾想象自己骑光束到达遥远的宇宙极端,又“不合逻辑”地回到太阳表面。这幅图像使他意识到,空间可能本来就是弯曲的。这个伟大的想象游戏,诞生了相对论和近代物理学。

  现代教育家纷纷指出,人类的右脑原本就具有天才能力,只是没有加以充分开发利用,而未来的世界是右脑发达的人活跃的时代。怎样从婴儿期就开始开发右脑,应是父母早教的重点之一。早教网

  一、婴儿期右脑开发重点

  婴儿期主要是接受感知经验,包括大脑的视觉经验、听觉经验、触觉经验、嗅觉经验、味觉经验以及本体感经验等。这一阶段,宝贝往大脑里存储的感知经验越多,右脑的开发程度就越大,以后可提取的信息与经验也就越多。

  二、婴儿期右脑开发方案

  1、大量信息输人法

  并不了解右脑理论的人认为,让宝贝听诗颂辞没有意义。因为宝贝不能理解;让宝贝看卡片。也要一边慢慢地说明,一边培养其记忆,这是典型的左脑教育法。

  而右脑教育是不求记忆。而大量输入的方式;不求理解,只要机械式地重复进行。就能够打开右脑回路,回路打开以后。就能豁然开朗。而且,这时记忆就固定下来了。不要下意识地记忆,而要无意识地记忆。这才是右脑教育法,无意识记住的东西才能成为一种感性的东西。

  其实。准备各式图画卡片。以一张一秒钟的速度翻阅图画卡给婴儿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触觉训练法

  协助宝贝通过对手或玩具的吸吮、咬、舔等动作来探索世界,同时。通过手、脚、皮肤的触觉感知,体会冷暖、轻重、大小、粗细、软硬、质地及形状,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使更多信息储存入大脑。早期教育

  幼儿教育小编总结:右脑更加偏重于思维方面,由以上的我们也都大概的了解了到如何开展宝宝的右脑了,做为妈妈的你还在等什么呢?赶快行动吧,想要你的小宝宝更加聪明就要多掌握教育的技巧!

10几 篇15

  活动设想: 本活动取材来源于生活,以探索橘子的瓣数为主线展开活动。活动有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幼儿探索用多种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然后把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了解橘子的瓣数并不相同。第二环节是利用统计得出的数据,让幼儿猜测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然后提供大、小橘子让幼儿验证。   活动目标:

  1.探索橘子的大小与瓣数的多少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2.能清楚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计数,探索多种计数的方法;

  4.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剥开的橘子人手一个、没剥开的橘子人手两个;

  2.笔、记录纸、卡片等。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与操作。

  (1)幼儿想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进行记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大家分享东西,今天我们来分享橘子,分享之前老师要考验小朋友,如果你们挑战成功就可以分享橘子。挑战的问题是:如果你和大家分享一个橘子,每个人吃一瓣,可以有几个人吃到你的橘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幼:数一数。

  师:橘子是圆的又可以掰开,那可以怎样数呢?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想好了拿一个橘子用你的办法试一试。数完了不仅要把数字记在心里,还要记在记录表上。   反思:          用表来记录全班幼儿计数的结果。运用统计表既有利于引导幼儿总结规律,让幼儿的知识系统化,增进幼儿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探究的方向,有助于探究目标的实现。           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启发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提醒幼儿在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让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主要是想让幼儿在操作前先进行理性的思考,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幼儿讨论激烈,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 (2)幼儿交流数的结果和计数的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数了橘子,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数的那个橘子有几瓣?可以分给几个人吃?你是怎样数的?

  幼1: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掰成一瓣一瓣,然后数一数。

  幼2:我数的橘子有10瓣,可以分给10个人吃,我是用手指按住一瓣,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停下来。

  幼3:我数的橘子有12瓣,可以分给12个人吃,我的橘子有一瓣很小,我记住这一瓣的样子,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知道有几瓣。

  幼4: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的一瓣抠个小洞.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不要数了,最后是数字几就是几瓣。   反思:

  集中分享能为幼儿的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在分享中幼儿学习同伴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多种办法、多角度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幼儿用语言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探索的快乐。从幼儿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能用多种方法数橘子的瓣数。这说明幼儿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能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

  (3)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发现橘子瓣数的规律。师:你们仔细观察表格,看看能发现什么?

  幼1:我发现有9瓣的橘子和10瓣的橘子一样多,都是4个:

  幼2:有的橘子是9瓣,有的橘子是8瓣。

  师:你的橘子有几瓣?

  幼3:有12瓣。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8瓣的橘子、9瓣的橘备赢几个?

  幼儿统计和记数。

  师:看一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4:我发现8瓣的橘子只有1个,12瓣的橘子最多,有9个。

  幼5:一个橘子最多的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的有8瓣。

  师:今天我们只有30个小朋友参加活动,一个人数一个橘子,我们一共数了多少个橘子?

  幼:30个

  师: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

  幼:不知道。

  师: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反思 本环节利用统计表,让幼儿发现橘子的瓣数不相同,初步知道橘子大约的瓣数。设计这一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的发展;二是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抛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并不是橘子最少只有8瓣,最多有14瓣。橘子到底有多少瓣,教师没有给予答案,而是提醒幼儿在生活中关注,为幼儿继续探索橘子的瓣数留下广阔的空间。 2.抛出新的问题,启发幼儿猜想与验证。

  (1)幼儿猜想、验证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

  师:你们猜猜,一个橘子只有8瓣,它是大橘子还是小橘子?为什么?

  幼:是大橘子瓣数多,因为大橘子很大肯定瓣多,小橘子很小肯定瓣少。

  师:你们都觉得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待会儿你们拿两个橘子数一数,然后记录在表我们一起来看记录表,左边第一列是一个大橘子、一个小橘子,第二列是猜一猜橘子有几瓣,第三列是数一数有几瓣。

  反思 利用统计表的数据引发幼儿探索橘子的大小是否与瓣数的多少有必然的联系,此环节采用猜想与验证的组织形式。猜想能让幼儿调动原有经验与面临的情况进行思维碰撞,训练了幼儿独立思维能力。猜想、验证符合大班幼儿学习特点,在猜想验证过程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2)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猜猜大橘子有几辫,小橘子有几瓣,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数完后看大橘子有几瓣,小橘子有几瓣,是否猜对了?

  幼l:我猜大橘子12瓣,小橘子9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3瓣,小橘子11瓣,大橘子瓣数更多,我猜对了。

  幼2:我猜大橘子14瓣,小橘子10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0瓣小橘子14瓣,,卜橘子瓣数更多,我猜错了。

  幼3:我的大橘子很大,我猜大橘子有15瓣,小橘子比较小,我猜有9瓣,大橘子肯定比小橘子瓣数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4瓣,小橘子14瓣,大橘子和小橘子瓣数一样多,我猜错了。   反思 此环节让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幼儿通过自己的验证,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认识是不对的,通过此环节,让幼儿学习客观地看待问题,建构辩证的思维方式。

  (3)利用探索的答案引发幼儿思考。

  师:刚才,小朋友经过验证,得出三种答案:第一种是大橘子 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第二种是大橘子瓣数少,小橘子瓣数多;第三种是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数一样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肯定有秘密,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找到答案?

  幼1:我问我爷爷,我爷爷是生物老师.他会知道。

  幼2:我看百科全书。

  幼3:我跟我爸爸上网查找答案。   反思

  教师归纳幼儿操作后的答案,利用三种不同的答案,引发幼儿继续探索,让幼儿关注橘子生长的条件。 (福建省建瓯市实验幼儿园大班教研组:昊海云)

10几 篇16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107~108页4~8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数量关系。同时,进一步巩固统计的知识,体会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深刻性。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题目中百分率的真正含义,同时,进一步理解百分率在具体生活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出示:

  1、在括号里填上百分数。课本107的第4题(生独立填写后,适当回顾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一本书原价25元,现价15元,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题。

  学生读题后,同桌互相说说:98.6%、97%、16.6%、90%、29.5% 分别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交流后,小组向班级江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练习二十一第6题

  学生读题目后,引导学生近视率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理解近视人数多一些的原因。

  3、生活中还有很多百分率,你知道生活中这些百分率表示什么意思?请看下面的练习: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7题

  学生审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说说什么是收视率?再计算。(提示学生能简便的要简便)

  完成后,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着重提问什么是合格率?再计算出每种食品的合格率。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5、完成练习二十一第9题

  先理解什么是发芽率,再分组计算发芽率,组织校对。然后提问问:从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发芽率高,种子发芽的粒数不一定多;发芽率的多少还与试验种子总粒数的多少有关。

  6、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0题

  你能把题里的条件填进表格里吗?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怎样求江苏占全国的百分率?学生说计算方法,说算式,教师用计算器在实物投影上计算得数。让学生说百分数,并理解保留方法。

  最后提问学生,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说说。你也能编一题让大家算算吗?如学生说的少,教师可提问:含盐率、投球命中率等。

  布置作业:

  学习辅导

10几相关文章:

10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0几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