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解读:学生经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本节开始把“平均分”转换为列除法算式表示,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年龄小开始接触除法要有一定困难,所以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数一数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 ÷叫什么名字? 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领学生读2遍——“除号”)

  4、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跟读2遍。)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

  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

  5、练一练。(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1)我会读。

  6÷2 10÷5 18÷4 20÷5

  大家读得真响亮。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 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和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 12÷3=4(根) 算式表示什么?

  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显:除号)

  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吗?

  (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大家边玩边学可高兴了。那么,你认识了什么,特别开心?你学会了什么,特别高兴?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整齐的除法算式。

  三、巩固深化

  1、帮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你们能帮助它吗? 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12个果子平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实践应用

  调查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

  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 ÷叫什么名字? 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领学生读2遍——“除号”)

  5、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p38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过程性目标: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author ware)。

  学具准备: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前交流。(1分钟)

  教师:今天呀,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儿来逛逛,快乐的数学乐园。里边有好玩的、好看的、当然还有好吃的。有很多水果,你能告诉老师,你最喜爱吃什么呀?

  学生:(3名学生回答)

  二、新授课。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1分钟)

  1、分2份。(重点:认识除号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会读除法算式。)

  教师:有没有谁喜爱吃香蕉啊?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吃香蕉啊?这儿就有许多好吃的香蕉,一共有12根,你知道吗?小猴子也很喜爱吃香蕉,这可怎么办?怎么分呀?

  学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两只猴子都高兴地吃上了6根香蕉。

  教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两只猴子都高兴。

  那我们就来帮小猴分香蕉吧,我们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看看每份是不是6根?

  (屏显: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

  学生操作: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1分钟)

  教师:(“大眼睛,看老师。”)

  告诉大家,你分香蕉的结果。

  学生口答:每份6根香蕉。(屏显:每份6根香蕉)(1分钟)

  教师: 大家摆得快,分得好,小手灵巧极了。老师特别要表扬刚才的那们同学,他真了不起,不用摆小棒就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真能干,我们要向你学习,你能给我们说说,没有摆小棒,你又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口答。 加法、减法等。

  2、认识除号。(1分钟)

  教 师:真是好想法。同学们,如果我们都没有了小棒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的?

  学生:口答。2个6是12等。除法。

  教 师: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我想,大家一定特别想问问“什么是除法呀?”大家别着急,等会儿,你见到除法的运算符号——除号,你就明白了。瞧,它来了。

  (屏显:÷)

  叫叫它的名字。

  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它和乘号、加号长得一点儿也不像。

  学生: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长得就像两只可爱的小眼睛,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真是可爱极了。(领学生读2遍——“除号”)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吗?除号可喜爱和数字娃娃在一块儿做游戏。(2分钟)

  看看,除号都把谁请到了它的旁边做客呀?

  (屏显:12÷2)12是从哪儿请来的,这2又是谁呀?

  教师:我们一共把多少根香蕉平均分了?

  学生:12根香蕉。

  教师:“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那“2”又表示什么呀?

  学生:平均分成了2份。

  教师:“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平均分成了2份,把“2”写在除号的后边。

  3、会读除法算式。(2分钟)

  教师: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首先看看除号读作什么?(屏显:除以)

  除法的运算符号——除号读作“除以”。这个除法算式,该读作“几除以几呀?”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

  学生:跟读2遍。“12除以2”。

  4、练一练。(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教师:大家读得可真整齐。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1)我会读。(1分钟)

  8÷212÷4 12÷2 20÷5

  学生试读:8除以2、12除以4、12除以2、20除以5。个人读。

  朋友、同学互相读。集体读。

  教师:大家读得真响亮。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可以请除号娃娃帮忙,用除法计算。

  下面,看漂亮的图片,你能列出整齐的除法算式吗?

  (2)我能行。(2分钟)

  平均分2份,每份几根?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呀?

  18(÷)2

  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根?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呀?几除以几呀?

  (18)(÷)(6)

  学生:先说说图意,再列式。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师: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5、写得数“6”。 (2分钟)

  教师:大家读得好,说得也好。哦,瞧我们,这12根香蕉是分完了,可我们的除法算式还没有写完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是“12÷2”,分得的结果是什么?

  (屏显“=”)

  咱们应该请哪个数字娃娃在等号后边做客呢?

  学生试说:分得的结果,每份香蕉都是“6”根。

  教师: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

  教师: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

  学生:根。(屏显:根。)

  教师:同学们,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几根?

  我们可以请什么运算符号来帮忙?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请除号。用除法计算。

  教师: 谁能读出完整的除法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学生:试读。和你的朋友比比谁读得最好。

  教师:我们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大家说,除法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6、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分钟)

  教师: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

  (屏显:除号)

  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娃娃也想要个名字。它们可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吗?

  (屏显:被除数、除数和商)

  (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三、这12根香蕉还可以怎样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1、想一想。独立完成。

  教师:香蕉可真香啊,我们已经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分给了2只猴子,每份6根。如果不是2只猴子要吃香蕉,那可怎么办?你还可以怎样分?你能不能再想想办法,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

  2、说一说。先小组内说说,再集体说说。

  教师: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说说,最好能和别人想的不一样,那才了不起。

  学生汇报:口答。

  3、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算式。

  教师:我想大家一定行, 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有的出主意,有的摆图片,有的写除法算式。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2分钟)

  教师:大眼睛,看老师。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操作两题:12÷3=4(根) 12÷4=3(根)

  其他口答:12÷6=2(根)12÷12= 1(根)12÷12=1(根)

  教师:板演黑板。(3分钟)

  四、阅读课本p38《分香蕉》。学生小结。(2分钟)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大家边玩边学可高兴了。那么,你认识了什么,特别开心?你学会了什么,特别高兴?

  学生:口答。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整齐的除法算式。本领可大了,收获特别多。

  正在这时,瞧,谁来了,噢,是个可爱的小机灵,它可关心大家了,它特别想知道大家在数学乐园里,玩得开心吗?学得高兴吗?小机灵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除号吗?会用除法计算了吗?那小机灵可要考考我们了,你能行吗?那咱们可要比试比试,看看谁是今天数学乐园里的既开心又聪明的“小小数学家”?

  五、我是小小数学家。(屏显:数学乐园)(2分钟)

  教师:数学乐园里真热闹,男孩女孩都高兴,

  有玩的、有吃的,快来快来真开心。

  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数学乐园里真有趣,都有谁在里边玩耍啊?这都有什么玩的?有什么好吃的?

  学生:口答。有3个男孩和2个女孩

  教师:这么多好玩的、好吃的,你想把它们分给哪几个可爱的小朋友啊?能用除法解决吗?要平均分成几份呢?和你的朋友一块来,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写一写。看谁是最能干的“小小数学家”。

  学生:交流意见、然后操作,汇报。(3分钟)

  教师:大眼睛,看老师。

  大家一定还有许多更好的想法。真是能干的“小小数学家”。下课后还可以和你的老师、同学慢慢地说。

  同学们,数学乐园里真是有趣极了,既好玩,又长了本领。“小小数学家”们,咱们以后可要常到这儿来玩啊。那咱们可一言为定了。

  六、开放题。“我是小机灵”(机动)

  教师:这节课,小朋友们勤动手、勤动脑。美丽的花儿要送给你。

  请大家帮老师出出主意,给5个做得最棒的小朋友送小红花,要剪几朵才够送呀?如果送多些呢?(屏显)

  你有好主意,一定记得告诉我。谢谢小朋友们,谢谢大家。

  七、下课。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4

  《分香蕉》的具体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和等分活动之间的关系;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后我做了以下的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学伊始我讲述猴子妈妈分香蕉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让学生乐学、乐思、乐说、乐做.在“你还能怎样分12根香蕉”的活动中,有的学生说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多少?”和“把12根香蕉分成一份,每份是多少?”这是多么聪明的孩子。在练习中,有的学生说到了有剩余的分法。如 “把10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还剩2个”.这种分法在此时是多么富有创意。这证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极思考与创造。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这样既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既关注了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其情感、态度等的发展。

  2、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其口、手、脑融为一体。我在教学中多次设计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理解“除法的意义”,感悟“分香蕉”的多种灵活的分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动态中渗透了“平均分”的数学思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寓教于乐。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知识迁移和转化。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

  4、这节课的遗憾与改进措施:在实物操作演示这一活动中,学生未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展示。如果能用上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分香蕉”的多种方法,那效果会更加理想,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将会更精彩。另外,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生活化,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展。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3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材简析及设计说明】

  本节教学内容是前面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并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名称。教材通过小猴分香蕉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联系,由于我校没有多媒体,很难直观的再现小猴分香蕉的等分过程,用小棒代替又引不起学生足够兴趣(因为前面的分一分活动绝大部分是借助于小棒完成)。因此,我吧“分香蕉”的情境改为学生分组参加跳绳比赛,让学生自行设计分组方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名称,并体验数学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习方式】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下午,我们班要举行跳绳比赛,根据报名人数,各组都有12人参加,那么,怎样组织比赛呢?怎么样平均分组才能使必死啊更好呢?我想请同学们来设计这个方案,看看谁是设计能手?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构建数学模型

  1分组设计比赛方案

  2、汇报交流设计方案,师板书记录。

  可能有以下分法

  (1)平均分2组,每组6人。

  (2)平均分3组,每组4人

  (3)平均分4组,每组3人

  (4)平均分6组,每组2人

  3、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算式的联系

  (1)根据板书(1),把12人平均分成2组,每组6人,可以列算式如下:

  12÷2=6

  (2)引导学生读12÷2,读作12除以2

  (3)学生自读2遍,同桌互读2遍

  4、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1)根据以上分发,把12人平均分成6组,每组2人的除法算式是:12÷6=2,除法各部分名称如下所示

  12 ÷ 6 = 2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2)生齐读除法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12÷6=2各部分名称。

  5、四人小组交流生活中运用除法的实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三、拓展运用

  师:客人们高兴地走了,猴妈妈夸兄弟俩真聪明。猴兄弟俩想:今天我们既招待了客人,还学会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分一分的活动,不知小朋友们是否学会了,咱俩去考考他们吧!小朋友们,你们敢接受小猴子的考验吗?

  生:(齐答)敢。

  1、完成p38页练一练

  生先用笔在树上圈一圈,然后根据圈的过程把除法算式列出来。

  2、出示小黑板

  (1)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根)

  (2)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根? □÷□=□(根)

  (3)每份3根,有几份?□÷□=□(根)

  (4)你还想怎样分?把分的算式写出来。

  3、看图写算式。

  □÷□=□(盘)     □÷□=□(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请说一说。下午的跳绳比赛,就按你们设计的方案分组进行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使学生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教学重点  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具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演示课件“分香蕉”】你们真是热情和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也不是笑笑,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智慧老人拿出了12根又大又长的香蕉来招待它们,两只小猴子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智慧老人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两个小鬼一定会闹翻天,所以智慧老人想请我们二年二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行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想一想: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

  2、要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几份?请你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1)学生自主探索分小棒的方法.

  (2)向智慧老人汇报分香蕉的结果.

  3、智慧老人传授数学知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2=6(根)

  (2)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2等于6.

  (3)在这个算式里,12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6叫做“商”.

  4、学生汇报所学知识,师板书,并介绍除号的写法,明确每个数的意义.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里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请你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再用一道除法算式表示出你分的过程和结果.

  2、板书: 12÷3=4(根) 算式表示什么?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活动四:课间操.

  三、体验感悟.

  同学们,大森林里的小动物听说你们非常聪明,它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用你学到的知识帮助它们吗?

  1、帮助小猫分木材.

  (1)小猫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你们能帮助它吗? 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12个果子平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课堂评价.

  请你对你这节课的学习活动情况自我评价一下.

  五、实践应用.

  调查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7

  本节课采用从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在学生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及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的分一分、说一说,体现让学生在玩中学的理念。

  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给激发出来了。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拔。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 ÷叫什么名字? 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领学生读2遍——“除号”)

  4、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跟读2遍。)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

  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

  5、练一练。(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1)我会读。

  6÷2      0÷5       18÷4       20÷5

  大家读得真响亮。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和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 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显:除号)

  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吗?

  (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大家边玩边学可高兴了。那么,你认识了什么,特别开心?你学会了什么,特别高兴?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整齐的除法算式。

  三、巩固深化

  1、帮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你们能帮助它吗?      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12个果子平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实践应用: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数学上册《分香蕉》教学反思

  ------xx小学 王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苹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9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能自主地探索、交流。总体上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成功。不足之处在于经过前面几节“分一分”的除法意义的感受课中应让学生边分边说分的过程,和明确分东西有一个分的总数,还有分成的份数及每份分得的数量,到今天这一课感觉学生在动手操作时还是不知所以然,胡乱分的现象还大大存在。还有就是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

  新世纪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分香蕉》是《新课标北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决,口算表内乘法,及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分一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除法的意义,并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算式的读法。

  素质教育目标

  让学生初步体验到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思考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24个香蕉图片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好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教学情境图,教师讲故事,导入新课。

  有两只小猴子上山摘果子,他们摘了许多的香蕉,就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请小朋友们帮小猴数一数,它们摘了多少根香蕉?(引导学生数香蕉,有12 根。)听!小猴子吵起来了:“我要吃更多,我更大。”“我要吃更多,我摘得更多!”这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自己想的办法,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容易被生动的故事吸引,创设故事情境,能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通过帮助猴子分香蕉,懂得两只猴子分得一样多才公平,诱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分香蕉活动。

  同桌学生两人一组,用小棒代替香蕉,取出12根进行分香蕉活动。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并上台演示。

  生1:我是1根1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2:我是2根2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3:我是先每只猴子分5根,还多2根,再每只猴子分1根,

  生4:我是想乘法口决二六十二,每只分得6根。

  ……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香蕉,结果都是相同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通过不同的方法分香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探究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探究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谁能用算式把分香蕉的过程表示出来?

  生1:2×6=12

  生2:12÷2=6

  师:大家小组讨论,2个算式,哪个对,为什么?

  [学生前面学过乘法,能马上说出乘法算式,如果学生能说出除法算式,教师要给予表扬,学生不能说出除法算式,教师趁机导出。再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的意思,肯定学生的正确想法,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顺势在算式的结果中写出单位。]

  板书:

  2 × 6 = 12(根)

  12 ÷ 2 = 6(根)

  师: 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6根。也就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用除法算式表示:12 ÷ 2 = 6(个)读着:12除以2等于6。

  (2)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12”在除法算式中称为“被除数”;“ ÷”称为“除号”,表示平均分;“2”称为“除数”;“6”称为“商”。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样,在算式中标出各部分名称,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12 ÷ 2 = 6(根)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知识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而获得,有的教学内容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就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忆。当然,也可让学生猜一猜,增强趣味性。]

  4.学生分香蕉活动。

  师:2只小猴正准备吃分好的香蕉时,又来1只小猴,12只香蕉,现在要平均分给3 只小猴,每只小猴可分多少根?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分香蕉活动。

  请动作最快的同学上台演示分香蕉的过程并板书算式。12 ÷ 3 = 4(根)

  师:请同学们一起说说算式12 ÷ 3 = 4(根)中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并说说它的名称。

  三.活动探索

  小组合作,分香蕉。

  师:我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12张香蕉卡片,请你和你的好朋友组成一组,每组人数1——7人都可以,进行分香蕉活动,每人分的香蕉要一样多,分好后请写出除法算式。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香蕉活动。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

  生1:12 ÷ 1 = 12(根)

  生2:12 ÷ 5 = 2 (根)……2(根)

  生3:12 ÷ 3 = 4(根)

  生4:12 ÷ 2 = 6(根)

  生5:12 ÷ 4 = 3 (根)

  生6:12 ÷ 7 = 2 (根)……5(根)

  生7:12 ÷ 6 = 2 (根)

  引导观察归纳

  师:从你们刚才活动中和上面的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了有的可分完,有的还有的多,分不完。

  师:把算式分成二类,你会吗?

  生:把没有余数的分一类,有余数的分一类。

  没有余数的 有余数的

  12 ÷ 1 = 12(根)

  12 ÷ 2 = 6 (根) 12 ÷ 5 = 2 (根)……2(根)

  12 ÷ 3 = 4 (根)

  12 ÷ 4 = 3 (根) 12 ÷ 7= 2 (根)……5(根)

  12 ÷ 6 = 2 (根)

  [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探索,获取知识。]

  四.教师小结,课外延伸

  1.我们学会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回去后,同桌互相讨论:20平均分,用算式表示出来。

  2.观察生活中,用平均分解决的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到班级与同伴交流。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大纲的要求。教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指导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11

  《分香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平均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首先利用“分香蕉” 的具体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学生很快说出算式,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像我班韩子宣,万雄飞等同学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个别指导。

  《分香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小棒练习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总体的感觉不是很好,上完课我就及时对这节课做了反思,不足的地方还很多:

  1、在备这节课时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对要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设问题考虑的不是很全面,在提出问题时语言有几处不到位,比如:从“分一分”“摆一摆”中引出除法,当时设想的是“同学们的分法都很好,那你们知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怎样来计算?”而在上课时说成了“用小棒分是不是很麻烦,那你们谁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计算”这个问题说的很没有水平,说明我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

  2、这节课是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平均分来引出除法,在我提出两只小猴子争吵怎么分时,学生回答平均分,紧接着我有提问“那谁知道什么是平均分?”有一学生这样回答“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学生这个问题回答的很不错可是我没有抓住,应该抓住这个问题来再次强调分均分的含义,让孩子更具体理解平均分,为下面的环节打好基础。

  3、建立平均分的意义也是很重要的,要让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知道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每个数代表的意义,此处考虑的不是很到位,在本节课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包含分,可是我对这个重点没有抓住,以至于学生对此处的概念比较模糊,在遇到问题是不知道怎样去选除数,总是把除数和商搞混。

  4、这节课是用“分一分”来引出除法的,所以在学生用小棒分完之后应强调分的结果,平均分重点是在结果,而在此处我没有重视,以至于在学生分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去分,例如:用12跟小棒代替香蕉来分给两只猴子,有一位孩子是这样分的,先给同桌4 根,再给自己4根,可是剩下4根不够分了。

  5、数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很重要,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从主题图中去思考!

  这些都是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分香蕉》教学反思

  经过前面几节“分一分”的除法意义的感受课,这节课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学生很快说出算式,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有的学生会摆,会圈,却不会列式。有的学生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等等,这让我相当的苦闷。

  针对以上部分学生没能很好的掌握的种种情况,我做了以下总结: 在前面几节的感受课中未能把分东西时的总数,份数和每份数明确。在前面的感受课中应让学生边分边说分的过程,和明确分东西有一个分的总数,还有分成的份数及每份分得的数量。

  另外,在教学中未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除法算式的意义。例如,让学生用12个圆片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再指出这样的过程可用一个算式(12÷2=6)来表示。教学时如能在这个环节后增加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算式的意义,或结合小猴子分香蕉的情境来说说算式的意义,相信学生对本课的难点就能迎刃而解了。

  另外,还要多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一举两得。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12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验到平均分的意义。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这就是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难点: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

  1、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结合“分香蕉”的情境,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精心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特别是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和发现除法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实实在在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有用的,我们学的是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多给学生创造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除法算式的抽象概括,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寻找信息来加深理解,因为已经有了前面3节课的平均分的操作活动,所以这节课以观察为主。让学生多思考。除法算式的提出与抽象,算是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表示的意义都需要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多说。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要求学生应当把对数学语言的掌握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训练学生多说。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说,比“做”更有意义。“说”是大脑思维内容的具体再现,学生能既清楚又有条理的解题步骤地说除法算式得意义,对应的平均分的过程说出来,才说明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它们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分一分的情境,符合学生帮助别人的心理,学生很容易进入问题的情境中。)

  (二)操作探究。

  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1)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2)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抽象除法算式: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板书:12÷2=6(根)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指名读)

  分别提问:12、2、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多次平均分的操作经验,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请学生用小棒摆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几根?有了正确的答案后,由教师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是考虑到第一次出现除法算式,由教师出示规范的写法,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对于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能促进学生对具体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与抽象除法算式的联系的理解,也就是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有了现实的依托。只有解释清楚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才算是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所以应该重点让学生解释表达。)

  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你会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吗?板书:12÷3=4(根)

  分别提问:12、3、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自由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环节中,由教师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给了学生解释理解的空间,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初步建立了解决类似平均分问题的模型,接着继续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并让学生尝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说一说它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次平均分之后就让学生尝试写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对模型进一步的建立与巩固。)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中各个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小老师说一说?(板书)

  4、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

  独立分——轻轻说——用除法算式表示

  全班交流(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平均分用相应的除法算式表示这个模型的更进一步巩固。在这个过程中有无声的操作,有有声的语言,有动笔的练习,可以说,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平均分的具体操作与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了很充分的联接,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会比较扎实到位。)

  (三)闯关游戏

  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烦恼,他们非常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你们愿意去吗?

  1、看图列式(课件)。

  2、说一说,分一分。(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

  3、看算式,分一分。

  (四)课堂总结: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机动)排座位:马上就要召开校运动会了,准备邀请18位二年级的家长来观看,校长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给我们班去完成,你认为这怎么排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是对模型解释应用的过程,有正向的看平均分图列相应除法算式的练习,有逆向的看算式进行平均分的圈一圈的练习,在正向和逆向的思维碰撞中对于除法运算的意义将达到更深刻的理解与应用。)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13

  一、分分填填,温故铺垫

  师:昨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生答:(分桃子、一样多、平均分)

  师:学得咋样?

  生:好。

  师:淘气今天可要考考你。

  出示课件:考考你

  1.填空:

  二六( ) ( )十二 三六( ) ( )十八

  3×( )=12 ×5=15 5×( )=30 ( )×4=16 ( )×6=18 ( )×9=9

  2.☆☆☆☆☆☆

  (1)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 )个。 (生:每人分2个。)

  (2)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 )人。(生:可以分给2个人。)

  (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班级回报)

  (由“考考你”入手,既复习了平均分,又为新知的学习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课题引入

  师:(出示课件)看,老师今天带谁来了?

  生:小猴子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

  生:香蕉

  师:板书课题:—— 香蕉

  (充分利用课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问题探究

  1、看一看、找一找

  师:(课件演示:我能行)认真看图,找一找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1:12根香蕉。

  生2:2只小猴、一只猴妈妈。

  师:看得真仔细。今天,猴妈妈给猴兄弟俩准备的早餐是香蕉,猴妈妈可犯愁了,怎样分才公平呢?你们能帮帮它吗?

  生:能,平均分。

  (师补充课题:分香蕉)

  2.圈一圈,说一说。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圈一圈。

  师:每只小猴分得几根?

  生:6根。

  师:对不对呢?火眼金睛的大圣来了,请他做裁判。(演示课件)

  生:对。(拍手表扬)

  3.读一读,认一认。

  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用圈一圈的办法知道每份是6根。笑笑可不同意这种办法。你们想知道笑笑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想。

  (演示课件:12÷2=6(根))

  师:12,2,6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师:谁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

  生:读作“十二除以二等于六”。

  (师板书:“12÷2”读作“12除以2”。)

  师:我们看笑笑是怎么读的。

  (全班同学跟笑笑一起读)

  师:(演示课件)淘气又给我们带了一个问题: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几个盘子?

  生:4个盘子。

  师:这个算式中各部分叫什么名字?

  生:不知道

  师:像起名字一样我们给这个算式中各部分都起个名字好不好?

  生:好

  师:还是让淘气告诉你们吧。

  (动画演示课件:12 ÷ 4 = 3(根))

  被 除 除  商

  除

  数 号 数

  师:谁敢上讲台教教大家吗?

  (生教)

  师:大家会认了吗?同桌互相说一遍。

  四、体验感悟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学生汇报:

  生1:小猴家来了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

  生2:小猴家来了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

  生3:小猴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4根。算式是:12÷3=4(根)。

  生4:小猴家来了2位客人,每人6根。算式是:12÷2=6(根)。

  教师出示课件: “齐天大圣”来帮忙,补充并订正结果。

  12÷6=2(根)

  12÷4=3(根)

  12÷3=4(根)

  12÷2=6(根)

  12÷12=1(根)

  (老师补充:小猴家来了12位客人,每人1根。算式是:12÷12=1(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算式2 。)

  生: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充分利用课件,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圈一圈、说一说、淘气和笑笑来帮忙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五、实践应用

  1、把( )根蜡烛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根。

  列式:( )÷( )= ( ) (根)

  2、把( )个苹果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个。

  ( )÷( )= (个)

  3、火眼金睛(列式对的打√)

  12个草莓装3盘,每盘装几个?12÷2=6(个) ( ) 12÷3=4(个) ( )

  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6只小狗。平均每只小狗得几根骨头?

  18÷2=9(根) ( ) 18÷6=3(根) ( )

  4、把12根筷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 )÷( )= (根)

  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根? ( )÷( )=( )(根)

  5、教师巡视,课件订正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集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枯燥的数字更具情趣,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六、小结

  师:小猴子今天有很多的收获,你们呢? 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学生谈收获)

  师:学习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学会了写、读除法算式,记住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但也有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火眼金睛的大圣引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兴趣。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 充分利用课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 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以生活,数学就在我身边”。

  4、在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与价值方面表现得不够,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改进。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14

  一、说教材。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第三册《分一分与除法》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除法,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上,孩子们已经学过:乘法的意义、2~5的乘法口诀(二上)等相关的知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2至5的乘法口诀求商、“倍”的含义,后续的学习是:6~9的乘法口诀、表内除法(二上)、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加减乘除混合过算(二下)等知识。

  教材创设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物的问题,深刻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一是强调对除法意义的体验。除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之所以安排了三课时“分一分”的活动,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并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在积累大量的分东西的经验,有助于他们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在分东西时采取的策略是有差异,关键是每次分得同样多,最后的结果同样多。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交流每次的分法及结果,而不是仅仅只关注如何列出算式。学生一旦明白除法算式不过是“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符号表示,体会这是数学化的过程,也就认识到除法的意义了。二是编排学习内容上采取乘、除有分有合的策略,有利于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并且要先弄清两者区别再体会它们的联系,也就是先分化再贯通。三是“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不下概括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

  分桃子——平均分的意义。它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①全部分完;②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少于份数。

  分苹果——平均分的两类问题。进一步体验“平均分成几份”或“每份分成几个”都是平均分,以及平均分有分得“一个不剩”和“还有剩余”两种不同的结果。

  分糖果——大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让孩子们感受分步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运用这一系列“分一分”的活动,为进一步数学化,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分香蕉——除法运算的意义。“分香蕉”这个活动,主要是引入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香蕉的具体操作过程及结果,并解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这就是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并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前面大量的平均分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从这节课开始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

  飞行表演——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平均分

  练习二——巩固和应用

  小熊开店——用乘法口诀求商

  运动会——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快乐的动物——“倍”的含义

  文具店——解决“倍”的问题

  花园——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练习三 巩固和应用

  二、说学生。

  孩子们是在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孩子们大多来自周边较为富裕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教育意识也相差很大,所以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但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欢动脑筋,愿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能力较强,喜欢听故事,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而且经过一年多的北师大版本的学习,多数孩子学会了一定的探索新知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研讨氛围也很好,每个教师有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室有背投、实物投影仪等设施,师生还有人手一份的和教材配套的学具。

  三、说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其中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小组同学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算式之间的联系,能够把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能够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并加深体会。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教师先请学生用摆棒或图示的方法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有了正确答案后,教师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解释它是如何表示平均分香蕉的过程及结果的,也就是结合问题情境说明算式中每个数与符号的意义,以及算式的读法。继续让学生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并尝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与书上写的算式比较是否一致,说一说它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还可以进行“还可以怎样分”的变式练习,尝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并在小组内交流。

  五、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观察主题图:说说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这幅图表达了什么意义?

  学生畅谈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二、探索新知。

  1、 分一分,说一说。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12÷2=6(根)

  (1)、算式读作:12除以2等于6

  (2)、在算式里:12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6叫做“商”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从中感悟。

  活动二:12根香蕉平均分还可以怎样分?动手分一分?

  12÷3=4(根) 12÷4=3(根) 12÷6=2(根) 12÷12=1(根)

  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使学生在“分香蕉”的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2、 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

  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板书:12÷2=6(根)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读作“十二除以二等于六”。

  3、 猜一猜,分一分。

  四人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设计意图: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地体会通过除法可以简洁、明了地表示“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相同的部分”这一过程。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书上的p38第一小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的体会等分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12÷6 = 2 10÷2 = 5 15÷5 = 3

  3、变式练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例: 写出下列的除法算式。

  (1)、 把 12 平均分成6分,每份是2。

  (2)、 被除数是30 ,除数是5,商是6。

  (3)、 有8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2盘。

  (4)、 40除以8等于5。

  4、 实践应用

  24个小朋友分组去参加大课间活动,有多少中分法?怎样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同座讨论,列出除法算式)

  24÷4 = 6 24 ÷ 6 = 4 24÷3 = 8 24÷8 = 3 24÷2 = 12 24 ÷ 12 = 2

  24÷24 = 1

  四、小结。

  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糖果》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反思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快乐的动物》教学案例(优秀8篇)

北师大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优秀6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糖果》课堂教学实录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快乐的动物》教学案例

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操场上》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北师大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优秀8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