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有多重》教案

《有多重》教案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有多重》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有多重》教案(精选13篇)

《有多重》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盐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知

  1、游戏激趣: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谁想来做?背的同学,你能把你刚才的感受讲给我们吗?

  2、实践体验:

  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位两个人互相掂一掂,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知:

  通过刚才的"背一背"游戏和掂一掂活动,同学们都感受到物品有轻有重,那么象一个苹果、一杯水、老师的体重等,你们想不想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多重.(板书: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常发现有的物品有包装,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的标识。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对,要想知道这些物体的准确重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

  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种秤,请看(实物出示体重秤、天平、台秤)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你们想看一看吗?(大屏幕出示各种秤)

  2、认识天平

  我们了解很多种秤,其实,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常用到天平。(介绍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用到台秤.你们能读出所示的重量吗?(大屏幕出示教材"练一练"),谁想读出一个西瓜的重量?一个鸡蛋呢?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刚才你们在说西瓜和鸡蛋的重量时,分别用了什么单位?(板书:千克、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重量单位.

  ⑴、称一称:分别称出两袋盐和1枚2分硬币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别掂一掂1千克盐和1克硬币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4)、说一说:你认为1克和1千克谁重?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千克做单位吗?

  (5)小结:一般说来,我们称稍重的物体时用千克来做单位,而比较轻的物体却要用克来做单位。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但是为了方便,国际上就统一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书:kgg)

  4、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算一算:刚才我们称盐的时候,一袋盐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两袋一共是多少克吗?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5、动手操作

  你们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单位,来表示你们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有多重》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理解“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各种秤、多媒体课件、1千克的盐等多种物品。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数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处处都有数学。下面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看这个游戏中有什么数学知识?

  1、游戏导入:找三名同学玩背一背的游戏,感受体重有轻有重。

  2、实践体验:掂一掂身边的物体,感觉物体的轻重。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的知识《有多重》。(板书)

  3、交流汇报: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信息,说说你的调查信息。

  (教师解释:购物的时候,商品的好坏叫做质量;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做质量。板书:质量)

  4、揭题: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有的用千克,有的用克,还有用公斤、斤作为单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两个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秤:

  1、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拿出一枚硬币和两袋盐:你会怎么选择这两种秤?

  (二)建立1千克的概念

  1、认识盘秤,讲解用法。观察秤面,引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3、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4、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5、找一找。你能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吗?并称一称,掂一掂。

  6、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建立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的概念)

  (三)建立1克的概念

  1、要秤硬币,引出台秤不适用。认识天平,讲解用法。观察天平,引出克用字母g表示。

  2、称一称:请学生用天平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知道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千克。

  3、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感受1克。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克?

  5、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建立称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的概念)

  (四)千克与克的关系

  1、猜想千克与克的关系,小组交流。

  2、汇报,并说明理由:(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

  (1)根据1千米=1000米,想1千克=1000克

  (2)刚才称2袋盐1千克,1袋盐500克2袋盐就是1000克。

  3、重点引导学生用第二种方法体会理解。(板书)

  (五)小结: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书20页第一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秤:先看单位,再看指针。

  2、单位换算:2kg=g4000g=kg

  7千克=克8000克=千克

  3、你知道自己大约有多重吗?(30克30千克)

  4、填上合适的单位

  老师的体重是60

  一瓶饮料的质量是250

  一个乒乓球重1

  一大袋洗衣粉重1

  一管牙膏重100

  5、小结:称较重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多重》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盐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知

  1、游戏激趣: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谁想来做?背的同学,你能把你刚才的感受讲给我们吗?

  2、实践体验:

  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位两个人互相掂一掂,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知:

  通过刚才的"背一背"游戏和掂一掂活动,同学们都感受到物品有轻有重,那么象一个苹果、一杯水、老师的体重等,你们想不想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多重.(板书: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常发现有的物品有包装,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的标识。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对,要想知道这些物体的准确重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

  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种秤,请看(实物出示体重秤、天平、台秤)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你们想看一看吗?(大屏幕出示各种秤)

  2、认识天平

  我们了解很多种秤,其实,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常用到天平。(介绍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用到台秤.你们能读出所示的重量吗?(大屏幕出示教材"练一练"),谁想读出一个西瓜的重量?一个鸡蛋呢?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刚才你们在说西瓜和鸡蛋的重量时,分别用了什么单位?(板书:千克 、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重量单位.

  ⑴、称一称:分别称出两袋盐和1枚2分硬币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别掂一掂1千克盐和1克硬币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

  (4)、说一说: 你认为1克和1千克谁重?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千克做单位吗?

  (5)小结:一般说来,我们称稍重的物体时用千克来做单位,而比较轻的物体却要用克来做单位。 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但是为了方便,国际上就统一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书:kg g)

  4、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算一算:刚才我们称盐的时候,一袋盐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两袋一共是多少克吗?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 = 1000克 即1kg=1000g)

  5、动手操作

  你们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单位,来表示你们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1)、看一看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2)、一枝铅笔大约有多重?

  (3)、从桌子上选出2件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计有多重,再称一称.

  6、质疑: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0克.( )

  (2)、小月重100厘米.( )

  (3)、3千克水比3千克的棉花重.( )

  2、 练一练: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填一填 :

  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四、拓展新知

  1、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2、算一算:称

  我们购买物品的时候,经常发现同类物品有时重量和价格不一样,到底买哪种便宜呢?

  四、总结新知

  1、本节课有收获吗?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20页的实践活动,直接填在书上.

《有多重》教案 篇4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

  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5课时

  有多重(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实践活动

  我的

  体重 同伴的体重 一个

  土豆 我的

  书包

  我的

  估计

  称量

  结果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有多重》教案 篇5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有多重》。

  一、说教材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认识,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用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物体的质量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数学思维。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3、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4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秤,了解盘秤的使用方法,为下面千克和克的教学打好基础。

  第二步:认识千克。首先通过称两袋盐的质量让学生认识1千克。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通过猜一猜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重的活动感知物体的质量与大小无关。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三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这一练习不仅是对新知的巩固,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第四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通过称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思考并认识两个单位的不同与联系。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通过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闯关游戏。1、估一估物体的重量,进一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感知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应用。2、通过填一填巩固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3、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操作中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但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

《有多重》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天平秤、两个球、绿豆、铅笔、鸡蛋、苹果、盐、2分硬币

  学具准备:盐(每组2袋)、2分硬币(每组1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看”:

  师:谁愿意和老师做个游戏吗?老师和,比一比,用一句话说一说。

  学生回答。

  再次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看。

  2、掂一掂:

  出示两个球。一个大却轻,一个小却重。

  师:这儿有红球,篮球。你认为这两个球,谁比谁重?

  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师:当我们“看”不出物体的谁重谁轻时,还可以用“掂一掂”的办法。找身边的2样物品,用手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谁重?

  3、称一称:

  想知道数学书、课堂作业本到底有多重呢?你有什么办法?

  板书:称。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那些秤?

  出示各种秤。

  拿出一个天平秤。介绍天枰的使用方法。4、揭题。

  师:秤是我们生活中测量物体轻重的重要工具。在数学中,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1克的认识。

  师:老师这儿准备了1枚2分的硬币和一粒绿豆,你认为谁的质量更接近1克?学生猜测。

  天枰称一称。

  指明:1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板书)

  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1克有什么感受?

  2、1克绿豆有几粒?

  师:是的,1克很轻。那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1克绿豆有几粒吗?仔细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

  是:原来12粒绿豆约重1克!板书。

  3、估计一支铅笔的质量。

  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约重多少呢?

  称一称。5克多一点。一支铅笔约重5克。

  4、说一说哪些物体约重1克或几克?

  5、称一称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到底有多重。

  我们一起称一称。板书:一本数学书约重200克。

  一本课堂作业本约重100克。

  6、拿出盐,估计一下一袋盐约重多少克?先别忙着估计,四人小组轮流掂一掂。

  学生估计。

  三、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1、一袋盐约重多少克呢?(500克)2袋呢?(1000克)

  2、1000克,我们可以用较大的质量单位“千克”。板书:1千克

  3、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板书:1千克=1000克。

  千克和克的字母表示方法。

  师:“千克”我们可以用字母“kg”表示,“克”可以用“g”来表示。我们还可以这样写1kg=1000g。

  读一读。

  师: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跟老师读一读。

  4、拿出1千克的苹果。

  师:你们看,这儿有一袋苹果,它约重1kg。数一数,有几个?板书:5个苹果约重1千克。

  5、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约重1千克?

  6、估计自己的书包的质量。

  7、找出一个中等个子的小朋友,让他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找出一个小个的小朋友和个大的小朋友,让学生估计一下他们的体重。

  四、练习。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约重50( )。

  老师的体重约55( )。

  一桶油约重5( )。

  一本字典约重250( )。

  2、练一练:

  苹果 回形针 西瓜 老虎

  2克 4千克 200千克 190克

  3、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谁重些?

  五、综合实践活动:

  1、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约重是1克?哪些物体约重是1千克?

  2、去超市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用的是”克“?哪些物体的质量用的是”千克“?(分别找出5样)

  板书设计:

  克、千克的认识

  质 看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1枚2分的硬币约重 2袋盐约重

  10粒绿豆约重 1克 500克×2=1000克 1千克

  掂 1粒花生米约重 5个苹果约重

  1本数学书约重 200克

  量 1本课堂作业本约重100克

  1袋盐约重500克

  称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在之前学生只在一年级学习过谁重谁轻,没有做任何的铺垫。因此我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回顾了知识,找对了切入点。之后,我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 “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现做以下反思:

  1、教材中,是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千克”入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见过质量单位。但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识“克”,通过克的认识,再来认识“千克”的。整节课,环节清晰,一环接一环。但是,在教学中,对于克的认识,学生感受很深,体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学生对于“千克”的认识,不够多,感受的也不多。只对1千克的盐进行了掂一掂,对于几十千克、几百千克没有概念。

  2、在天平秤的认识时,我烦难了。天平秤是自然课里学习的称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在数学课中,讲它的使用过于详细就有失数学课的数学味。不讲嘛,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它。在上课时,我在介绍天平秤的使用时,不够科学。

  3、准备的学具和材料不够充分。因此在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物体大约是1克重时,学生很难说出来。如果给学生准备好较多的材料,学生便会脱口而出。

  4、在“找出一个中等个子的小朋友,让他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找出一个小个的小朋友和个大的小朋友,让学生估计一下他们的体重。”这个环节中,因为在前面2节课的试教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没有出现用斤做单位的情况。因此在设计时,我们把这个环节放在了第二课时中。但是这节课里,却有学生将公斤和斤带进了课堂,意外的回答让我不知所措,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的不够好。

《有多重》教案 篇7

  “千克、克”的认识(第五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课件、台秤、天平、称的物品(盐两包、蜜枣一包、五个共约重一千克的苹果、李子一个、学生奶五瓶、一角硬币一个、一瓶500ml的水、铅笔一枝、《新华字典》一本、花生米约50颗,鸡蛋一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10×10 10×100 5×200 1000÷10 1000÷5

  二、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一包蜜枣和一包盐,哪一样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

  明确:可以用秤来称,也可以看物体包装袋上的净重量。

  三、介绍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见过哪些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先让学生说,再投影。(台秤、电子秤、天平、磅秤、弹簧秤、杆秤等)

  明确:在生活中,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认识“千克”

  1、掂一掂两包盐。

  2、你知道有多重吗?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

  你会看吗?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什么?单位呢?(表盘上标着:kg)

  明确:两包盐约重1千克,“千克”国际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两包盐,感受1千克,边掂边说“两包盐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计1千克有几个苹果?

  2、掂一掂,比较这一袋苹果(5个)和刚才的两包盐,谁重?

  先猜再称。明确:通常这么大的苹果,5个大约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个李子比一个苹果重还是比苹果轻?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个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测,即要有根据)

  明确:一个李子比一苹果轻,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数量比5个苹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体?

  例如:两包盐、五个苹果、五瓶学生奶、两瓶水等等。

  5、思考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明确: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

  六、认识“克”

  1、那老师现在称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台秤上)。咦,怎么没台秤反应?(太轻了)

  用什么秤?明确: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当指针指着中间红色的刻度,就说明两边平衡了。

  2、那我把硬币放在左边,右边放砝码,因为怕砝码被氧化,我们要求用小镊子夹(说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们挑砝码时该挑大的还是小的?(小的)

  根据一角硬币的重量,选择适当的砝码。(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3、放最小的10g砝码也太重了,怎么办?用游标。(指导如何看游标)

  明确:约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轻得多的物体,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国际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体和1克的物体质量差距甚大。

  5、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回头看两包盐重多少?(1千克)那我们再来看看一包盐的净重量——500g,那也就是说:

  500+500=1000(g) 1000g=1kg

  刚才我们称了大约5个苹果1000克,那一个苹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确:1kg =1000g,1000÷5=200(g)。

  同理,一瓶学生奶也约重200g。

  七、分小组动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计,再称一称。(填表格)强调:填好单位!

  物体蜜枣一瓶水铅笔字典花生米约50鸡蛋估计重量 称的结果

  八、巩固练习:(口答)填单位。

  一枚一角硬币重约1( ),一枝铅笔重约10( ),

  一枚回型针重约2( ),2个苹果重约400( ),

  一个西瓜重约4( ),一头大肥猪重约200( )。

  九、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跟同学们分享一下,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有多重》教案 篇8

  《有多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 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教师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

  在进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的活动时,有两名学生因为物品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争执时,我及时地鼓励他们探讨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的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这个讨论原来是设计在最后讨论的,在这里我并没有按着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是随着学生的思维改变了教学设计)。学生在讨论时有点杂乱,有的认为铁重;有的认为同样重,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给“扣子”的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特别是同伴之间的评价,这对每个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有多重》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 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通过反复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活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让学生做“背一背”的游戏,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的表示方法。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集市、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搜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还发现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为今后学习数学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二、注重操作,发挥魅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 “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动手去称一称、掂一掂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在实践中升华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两袋盐约重1千克”“1个2分硬币约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称两袋盐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铅笔的质量外,我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同等质量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计值与实际值有时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体验——《有多重》教学反思

  西岗区兆麟小学——马丽荣

  在教学《有多重》这节数学内容时,由于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称量过程中,了解称量方法的多样化,掌握千克和克的含义,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恰当选择单位。因而在设计练习时,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千克鸡蛋约( )个”,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会一千克,有的同学说:“一千克鸡蛋大约15个”,有的说:“一千克鸡蛋大约20个”对他们的回答:我都予以肯定,这时有个同学把手举的高高的说:“老师,我认为一千克鸡蛋大约有26个。”这下教师里静悄悄的,同学们把目光一下集中到他身上,我当时也一愣,因为在我想来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2~20个,他突然说出这么多个,真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忙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因为有的鸡蛋大,有的鸡蛋小,特别小的鸡蛋,我想一千克大约有26个。” 孩子说得也有道理,我又没有实际调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况存在,这时,我说:“这样,今天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回去好好找一找这些资料,明天再来汇报,能找到这样的资料,说明这个答案是对的。”听我这么一说,刚才发言的那个男孩,显得特别高兴,“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第二天早晨,学生一到校,我急切地等待孩子们的答案,一个说:“我跟妈妈去市场,让卖鸡蛋的阿姨给称鸡蛋,最大的鸡蛋50克,一千克大约20个。”一个说:“我回家查找书,在《世界之最》这本书中我知道最大的鸡蛋重340.2克,同学说的一千克有26个,我没查到。”昨天发言说“一千克鸡蛋约26个”的同学,极其急切地说:“老师,我和妈妈跑了好几个菜市场,终于在一家菜市场的鸡蛋摊上,发现最大的鸡蛋85克,一千克大约12个,最小的鸡蛋有36克,一千克大约26个”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这个男孩的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彩。

  我想,在这看似小之甚小的事情中,我如果当时一语断定“错”,那将扼杀这些孩子好学探究的积极性,就不会出现后来的结果,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沉思,我们教师应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随意凭自己的主观而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因为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会超越老师,出现新颖奇特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捕捉,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有多重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这样虽不一定有明显的外显结果,但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这不正是最好的“结果”吗?使我惊喜的是,给学生的一缕阳光,让我收获到了无数灿烂的太阳!

  以前,总为学生设计的太多,总想当然地把学生想象成种子,自己是土壤。但在这次的整个活动中,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比喻:孩子是种子倒好,如果孩子原本就是一块金子,那么我超重的“爱”是不是影响了孩子铸造奋飞的翅膀!

《有多重》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体验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游戏导入.教师请三个同学到讲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两位同学,被背的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实践体验.请学生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用秤量)"你见过哪些秤呢 "介绍本节课所用的台秤和天平.

  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①称一称.用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重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②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感受1千克.

  ③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袋子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再称一称,说一说.

  ④找一找.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重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⑤猜一猜.出示1千克纸和1千克铁,让学生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⑥拎一拎.让学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米,感受2千克的重量.

  ⑦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重量.

  ⑧小结:举例说明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哪些.

  建立克的重量概念

  参照千克的教学过程.

  单位换算.

  ①称一称,算一算.称2袋500克的盐,理解1千克=1000克.

  ②用"kg"表示"千克",用表示"克",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这种符号.

  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做练一练第1,2题

  估一估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重量,称一下.

《有多重》教案 篇10

  第五册《有多重》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 克。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北师大版《有多重》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 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1吨有多重》------吨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1吨=1000千克。具体例子有1吨是 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的重量。而成人大约是20个就有1吨,所以书上有一幅图就提到电梯限重1000千克,就要限乘15人。(学生对15人的理解是三个原因:1、电梯本身有重量。2、电梯可能有成人有小孩,还有体重比较重的人。3、出于安全考虑最多只能乘15人,否则容易造成事故。)你看,学生考虑得多仔细。还有一些例子,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开心。

  有多重教学反思

  今天,我要讲解数学课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我在头一天的晚上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带两袋食盐、硬币,水果,有什么就带什么,学生完成的较好。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努力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

  在本节课里,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千克和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千克”和“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学习小组进行的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课后练习,有几名学生出现错误,需多加练习,会有所改善。

《有多重》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

  学具准备: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 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 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 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 ) 一条鱼重2 ( ) 一颗糖10( )

  一个西瓜重4( ) 一头猪重150( )

  2、单位换算。

  4千克=( )克 2千克=( )克 ( )kg=3000g 6000克=( )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 一只公鸡 一个梨 一个一元硬币 一辆卡车

  7克 160克 30千克 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质量工具(台称、弹簧称等),并给学生带来了米、硬币、橘子、苹果、石头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体验→明晰”三个阶段。为了使之落到了实处,课前,我以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掂、估、猜、称,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这样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小组合作)。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当,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全课我感觉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到位。

  值得改进的是:弹簧秤的使用上,说明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课前我能拿出一些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说明、操作,我想活动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些。用字母表示1kg=1000g忘了告诉学生。

  【课例点评】

  对“克”与“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的具体概念,教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1、引发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

  教师学生创设了动物比赛的场景,并提出帮助小花猫在比赛中获胜的问题,引出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引发“估”物品的愿望,感受“1千克”

  教师通过准确估计4本新华字典约重1千克,让学生兴奋不已,在“哇!好准哦”声中产生“估”物品的愿望,寻找出身边的物体感受1千克。

  3、引发更换工具的愿望,体会“克”

  教师将这5个硬币往台秤托盘上一放,学生发现指针 “没动静”,从而唤起学生更换工具的愿望,探讨得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引发找的愿望,发现“进率”

  在学习小组寻找到100克的物品后,教师把10个小组的物品放在台秤的托盘上一称,使学生在“哇!”声中自然的得出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拓宽学生体验空间

  1、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动物驮物品比赛情境,为小花猫选一袋物品并说明理由。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常见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标注的质量,谈自己的发现,感知千克与克的区别。

  2、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为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需要的基本物品作为教学资源,如:台秤、天平、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米、石头;钮扣、螺丝钉等实物,引导学生通过猜、称、掂、拎、找、估、算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感受数学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为使学生明白物品的轻重不能从它体积的大小、多少来判断的道理,教师极其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质量相同的物品,把不能只靠观察得到的物品轻重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在猜、称、想的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数学。

《有多重》教案 篇12

  课题:有多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18,19,20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仅靠观察使不够的,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了解常用的称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天平,2袋500克盐,一小袋苹果,几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背一背”游戏:请3名同学到讲台前,其中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体重有明显区别),背的同学讲感受说给同学们听,感受人的体重有轻有重。

  2.实践感知:每名同学掂一掂桌上的课本和字典,感受物体的轻重,并同桌之间说一说。

  3.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生活中物品的质量

  4.揭示课题: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他们也是国际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和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感知物体有轻有重,以及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引出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 认识秤:

  1. 师:要知道一个人或是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讨论,并说说看到过哪些秤。

  师:课件出示各种秤的图片:台秤,天平,电子称,弹簧秤,磅秤等

  2. 让学生观察实物天平和弹簧秤:①上面有什么?②如何秤物体的质量?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并汇报。

  师适当的补充说明其用法,介绍千克和克的符号表示kg,g。

  (二) 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 称一称:

  ①请学生用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重1千克。

  ②师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两袋盐有多重,并板书:1千克。

  2. 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这两袋盐的质量,体会并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说一说自己对1千克的感受。

  3. 估一估,再称一称

  ① 估一估:掂一掂估计一下1千克苹果大约是几个?

  ② 称一称:估计之后将这些苹果用弹簧秤称一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

  4. 找一找: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掂一掂并称一称。

  指名说一说哪些物体大约重1千克,再次感受1千克有多重。

  5. 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质量。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亲身体验感知了质量为1千克物体的物体有多重。可是像粉笔,一枚硬币,一支铅笔,一片药等这样比较轻的物体用弹簧秤称一称,能否称出它们的质量?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也用千克作单位吗?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称较轻的物品有多重时一般用“克(g)”作单位,可以用天平称。

  (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1. 师示范:用天平称一枚硬币,其质量约为1克。

  2. 学生称一称:小组内称一称较轻物体的质量。

  3.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多次实践,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形成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也培养学生估计能力与数感,学生学得轻松,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 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1. 算一算:出示2袋500克的盐,能算出这两袋盐的质量吗?

  生计算;1000克。

  2. 称一称:将这两袋盐用弹簧秤称一称,其质量是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

  板书:1千克=1000克(1kg=1000g)

  3. 说一说在哪儿看见过“kg,g”这种符号。

  4. 练习:p20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在学生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后,让其自主探索通过算一算,称一称活动发现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相关换算练习巩固学生对进率关系式的掌握,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1.p20 第一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台秤,注意计量单位。

  生独立完成,反馈。

  2. 填一填,课件出示:,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千克或克。

  生通过对千克和克的感受及生活实际填空。

  3.(机动)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学生可以先猜一猜,然后在称一称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四.课堂小结:对于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1.实践活动:p20页实践活动

  2.生活中在商店里那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或是1克。

《有多重》教案 篇1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8?——p20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有多重》是在学生掌握了轻重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质量单位,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质量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安排了四部分教学内容。通过“有多重”这一教学情景,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轻有重,导出可以用千克和克做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并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地处理,以活动贯穿整课。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估算。

  情感目标: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00克”。

  难点: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

  5、教学准备

  (1)4名学生为一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盘秤,2分硬币,1千克的白糖1包,500克的盐2包,500克、800克、2千克沙子各1袋,苹果1个、……蛋1袋。

  (2)小调查:了解生活物品的质量和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记录。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倡导民主、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新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大舞台,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我只是为学生们创设情境,提供发现知识的条件,并从中点拨、引导,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掂、比、估、算、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2007年10月24日,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中国西昌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嫦娥1号”起飞重量为2350千克。)

  介绍“嫦娥一号”的起飞重量,导出并板书课题:有多重。

  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感受1千克。

  活动1: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数学游戏,与1千克比轻重。

  第二环节:感受1克。

  活动2:掂一掂,感受1克。

  活动3:找一找,生活中重1克的物品。

  活动4:比一比,1千克和1克的质量区别。

  第三环节:“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课件:淘气和笑笑在争论2包500克食盐重,还是1包1千克的白糖重。)通过称一称、算一算从而得出1千克=1000克。

  练习: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活动5:掂一掂,称一称1个苹果有多重。

  活动6:估一估,称一称多少个……蛋大约重1千克。

  活动7:猜一猜、背一背同桌有多重。

  4、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1)设计“你知道吗?”的课外小知识。

  (课件: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一般人群每日食盐量为6—8克。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盐量应少于6克。

  1克米大约有50粒,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那么全班55人,一天就浪费约1克;全市370万人,一天就浪费约74千克;全国13亿人,一天就浪费26000千克,合26吨。)

  运用直观的画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同时渗透健康教育和节约粮食的思想教育。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圆满实现。

  (2)在课的结尾,我给予学生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省略号。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作为本节课的课后思考题。

  (课件: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花狐想敲小猪一笔,要小猪陪100个玻璃杯。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通过解决这个小故事的问题,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评价

  教育家苏霍姆霖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评价十分重要。它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自评、互评、师评多样性的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有多重》教案相关文章:

《有多重》教案

北师大版第五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案

《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多重》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