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三角形面积计算

三角形面积计算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三角形面积计算

微信扫码分享

三角形面积计算(精选17篇)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1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鹤岗市蔬园小学  史仁波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第九册69──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②能正确运用面积公式进行。

  能力目标

  ①通边操作,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装运用转化的方法搜规律。

  美育目标:

  能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三角形课件,各小组准备3套三角形(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表,钝角三各2个),及复合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激趣揭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带中有那几种图形?

  生:……

  师:你会计算几种图形的面积?

  生:……

  师:还剩什么图形?

  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运用那几种方法?

  生:……

  师:你们能不能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推倒出三角形的面积?

  二、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师:请同学们拿来出你们准备好的三组三角形(一组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

  形,一组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一组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师:能不能用每一组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

  生:动手拼,并在展示台展示拼的过程。

  师:随着学生在展示台上展示,选择有代表性的三组,通过计算机课件展示拉摆

  过程。

  师:思考:

  ①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原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②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原来三角形的哪部分?

  ③  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生:讨论、汇报。

  结论:

  经过学生讨论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原来每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底(长  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的边长)等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底乘以高除以2。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生:………

  师:如果有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 b表示高,你能写出三角

  形面积的字母公式吗?

  生:S=a×b÷2

  发散思维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和平移,转化成了我们学过

  的图形,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用一个三角形能否转化成学

  过的图形呢?同学们试试看,能否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看书反思,并填上书中的空格。

  教学例1、出示大屏幕   (图)

  师:①哪个面是三角形?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②标出底(5.6厘米),高(4厘米)后,现在能算了吗,为什么?

  生:………

  小结:计算三角形面积一般需要什么条件?特别注意什么?

  生:………

  三、练习反馈、拓展应用。

  ⑴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0厘米,高是2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⑵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四:总结反思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生:………

  板书:(略)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2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第九册69──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②能正确运用面积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

  能力目标

  ①通边操作,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装运用转化的方法搜规律。

  美育目标:

  能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三角形课件,各小组准备3套三角形(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表,钝角三各2个),及复合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激趣揭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带中有那几种图形?

  生:……

  师:你会计算几种图形的面积?

  生:……

  师:还剩什么图形?

  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运用那几种方法?

  生:……

  师:你们能不能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推倒出三角形的面积?

  二、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师:请同学们拿来出你们准备好的三组三角形(一组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

  形,一组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一组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师:能不能用每一组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

  生:动手拼,并在展示台展示拼的过程。

  师:随着学生在展示台上展示,选择有代表性的三组,通过计算机课件展示拉摆

  过程。

  师:思考:

  ①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原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②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原来三角形的哪部分?

  ③  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生:讨论、汇报。

  结论:

  经过学生讨论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原来每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底(长  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的边长)等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底乘以高除以2。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生:………

  师:如果有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 b表示高,你能写出三角

  形面积的字母公式吗?

  生:S=a×b÷2

  发散思维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和平移,转化成了我们学过

  的图形,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用一个三角形能否转化成学

  过的图形呢?同学们试试看,能否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看书反思,并填上书中的空格。

  教学例1、出示大屏幕   (图)

  师:①哪个面是三角形?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②标出底(5.6厘米),高(4厘米)后,现在能算了吗,为什么?

  生:………

  小结:计算三角形面积一般需要什么条件?特别注意什么?

  生:………

  三、练习反馈、拓展应用。

  ⑴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0厘米,高是2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⑵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四:总结反思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生:………

  板书:(略)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9册  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部分

  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

  一、阅读质疑。

  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以下材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把问题随手记录下来。

  1厘米

  学生阅读后首先回顾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地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然后学生提出了质疑,主要问题有:

  (1)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2)不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有没有一个通用公式?

  (3)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吗?

  (4)转化成的这些图形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

  (析: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里老师打破了学生等待老师提问的常规,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作为学习主题,通过阅读提出问题,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点拨激思

  1.数方格的问题

  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可以解答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接着问:有一个很大的三角形池塘,你来用数方格求它的面积。

  学生小声笑了起来。为什么笑?老师问到。学生说数方格太麻烦了,池塘也不好划分方格。

  嗯,看来数方格求面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由数方格方法的局限性这一认识的困惑与冲突,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探究面积计算公式的生长点,使学生有了探究发现的空间。)

  2.转化的问题

  你想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学生会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吗?这时学生会有两种答案,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为什么不行?老师追问,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必须转化成学过的,可以计算面积的图形。

  师:三角形怎样才能转化成这些图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学具,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利用转化成这些图形来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析:这里把“新”问题转化成了“老”问题来解决,有效地把学法指导融入到了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了更广阔、更真实的自主空间,无疑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三、探索解疑

  学生操作,讨论,汇报。

  1.转化的图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高剪下拼成了正方形、长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对折,两边也折转化成了2层的长方形。

  2. 解决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

  (1)大小的关系

  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  =  S÷2。一个三角形转化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 =S

  (2)底和高的关系

  拼割前后各部分有什么关系?(指底和高)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它是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师:思路真清晰,为什么÷2,谁还想说。

  (学生依次讲拼成的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情况)

  (3)公式推导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谁能给大家说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底×高÷2

  师:如果我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S=a×h÷2

  (4)推导拓展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你能通过一个三角形的转化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1:我是把一个等腰三角形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高是三角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学生2:我是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上面对折下来,然后剪开,把它补在一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也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生3:我是把一个三角形沿着两边的重点对折,然后又把底边的重点这样对折,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一半,宽是三角形高的一半,再乘以2,也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师:这个方法怎样,谁来评价一下。学生评价,太棒了。

  生4:我还有一种办法。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折叠,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是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析:把探究的权利充分的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折、移、拼、剪,得到了不同的图形,虽然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但达到了同一目的,得到了正确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思维个性得到了发挥。)

  <三>归纳小结

  出示学习材料2,学生阅读后谈感想。体会祖国的古代科学家得了不起,2000多年前就推导出了这个公式。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也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说明同学们也很聪明,相信将来你们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到那时你们的名字也将载如史册,大家有信心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面积,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回去继续反思整理,写出你们的反思报告。

  (析: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学后有什么感想,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把课后反思纳入到学习的系统连续的过程中。)

  总析:本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1. 充分体现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老师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和“悱”及对问题的探究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2.重视研究问题的过程。

  这节课以思维训练代替了重复练习,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重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抽象概括推导出公式,没有通过太多的练习却获得了超常规的解题能力。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4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练习十八5~10题)

  教学要求:1.是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2、练习十六2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十六第7题

  (1)让学生尝试分。

  (2)展示学生的作业

  可能有 : a、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接起来即可。

  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

  让学生抓住涂色的三角形的底只有平行四边形底的一半,它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48÷4

  4.练习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算术方法176×2÷22,要让学生明确176×2是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六第8*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六第4、5题。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5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9册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在学这课之前,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

  说教法、学法:

  这课我会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事先给每组一些操作材料,让大家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感知,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2”

  说教学过程及相关意图: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S长=ab,S正=a,S平=ah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1、学习例4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问:现在我们看到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继续演示:添上方格图,并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变色。

  S 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

  板书:S=ah÷2

  3、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4、学生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例5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三、计算公式的应用

  1、完成“练一练”

  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在交流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继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养学生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学生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问题、“÷2”的遗漏、单位名称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纠正。

  一个特例: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组直角边就分别是它的底和高。

  3、画一画,比一比:在方格图上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几种画法?

  比如:

  汇总学生的各种画法之后,指名说说自己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虑“12平方厘米”(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考虑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这样画出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二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我自己修改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用“旧”的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用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

  学生只有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本身有正确、持久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6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内容:人教版9册  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部分

  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

  一、阅读质疑。

  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以下材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把问题随手记录下来。

  1厘米

  学生阅读后首先回顾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地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然后学生提出了质疑,主要问题有:

  (1)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2)不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有没有一个通用公式?

  (3)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吗?

  (4)转化成的这些图形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

  (析: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里老师打破了学生等待老师提问的常规,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作为学习主题,通过阅读提出问题,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点拨激思

  1.数方格的问题

  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可以解答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接着问:有一个很大的三角形池塘,你来用数方格求它的面积。

  学生小声笑了起来。为什么笑?老师问到。学生说数方格太麻烦了,池塘也不好划分方格。

  嗯,看来数方格求面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由数方格方法的局限性这一认识的困惑与冲突,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探究面积计算公式的生长点,使学生有了探究发现的空间。)

  2.转化的问题

  你想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学生会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吗?这时学生会有两种答案,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为什么不行?老师追问,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必须转化成学过的,可以计算面积的图形。

  师:三角形怎样才能转化成这些图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学具,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利用转化成这些图形来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析:这里把“新”问题转化成了“老”问题来解决,有效地把学法指导融入到了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了更广阔、更真实的自主空间,无疑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三、探索解疑

  学生操作,讨论,汇报。

  1.转化的图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高剪下拼成了正方形、长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对折,两边也折转化成了2层的长方形。

  2. 解决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

  (1)大小的关系

  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  =  S÷2。一个三角形转化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 =S

  (2)底和高的关系

  拼割前后各部分有什么关系?(指底和高)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它是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师:思路真清晰,为什么÷2,谁还想说。

  (学生依次讲拼成的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情况)

  (3)公式推导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谁能给大家说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底×高÷2

  师:如果我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S=a×h÷2

  (4)推导拓展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你能通过一个三角形的转化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1:我是把一个等腰三角形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高是三角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学生2:我是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上面对折下来,然后剪开,把它补在一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也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生3:我是把一个三角形沿着两边的重点对折,然后又把底边的重点这样对折,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一半,宽是三角形高的一半,再乘以2,也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师:这个方法怎样,谁来评价一下。学生评价,太棒了。

  生4:我还有一种办法。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折叠,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是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析:把探究的权利充分的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折、移、拼、剪,得到了不同的图形,虽然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但达到了同一目的,得到了正确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思维个性得到了发挥。)

  <三>归纳小结

  出示学习材料2,学生阅读后谈感想。体会祖国的古代科学家得了不起,2000多年前就推导出了这个公式。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也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说明同学们也很聪明,相信将来你们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到那时你们的名字也将载如史册,大家有信心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面积,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回去继续反思整理,写出你们的反思报告。

  (析: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学后有什么感想,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把课后反思纳入到学习的系统连续的过程中。)

  总析:本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1. 充分体现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老师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和“悱”及对问题的探究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2.重视研究问题的过程。

  这节课以思维训练代替了重复练习,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重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抽象概括推导出公式,没有通过太多的练习却获得了超常规的解题能力。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7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练习十八5~10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谁能说说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如何用字母表示?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2、练习十六2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师小结:等底(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十六第7题

  我们知道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如果要把一个三角形分成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怎样分呢?

  让学生尝试分。

  展示学生的作业

  可能有 :

  a、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接起来即可。

  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

  3、练习十六9*

  观察并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几个三角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a点是其中一个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4。

  学生尝试计算,集体订正。

  4、练习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如何求高呢?

  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算术方法176×2÷22,要让学生明确176×2是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练习十六第8*题。

  (1)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高,可以求出什么?

  (3)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学生尝试解决后集体交流。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8

  教学要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谁能说说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如何用字母表示?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2、练习十六2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师小结:等底(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十六第7题

  我们知道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如果要把一个三角形分成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怎样分呢?

  让学生尝试分。

  展示学生的作业

  可能有:

  a、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接起来即可。

  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

  3、练习十六9*

  观察并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几个三角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a点是其中一个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4。

  学生尝试计算,集体订正。

  4、练习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如何求高呢?

  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算术方法176×2÷22,要让学生明确176×2是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练习十六第8*题。

  (1)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高,可以求出什么?

  (3)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学生尝试解决后集体交流。

  四、作业:练习十六第4、5题。

  教学反思:

  校内“同课异构”时,同年组其他两位教师都是将练习十六第6题放在第一课时完成。他们用小黑板直接出示用不同彩笔勾画的同底等高三角形,并分别注明为s1、s2,请学生判断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有“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作基础,不仅很快作出判断,而且准确地分析了原因,教学可谓“一帆风顺”。

  我班由于时间关系,将此题留到了练习课中完成。由于我的呈现方式与其他两位教师不同,所以留给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又由于我喜欢关注学困生,所以指名回答的同学都是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课堂上出现了我未曾预料到的结果。

  生1:指图1阴影部分所指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我心里一惊一喜。惊的是学生有这么敏锐地观察能力,仅凭直观就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喜的是这个发现很有数学的研究价值,值得深挖。)

  师:x同学认为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还有其它不同想法的吗?

  生2:指图2阴影部分所指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我心里是一凉一忧。凉的是这么显而易见的面积大小,学生居然无法正确判断;忧的是学生的空间观念太差,观察能力也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万般无奈下,我只好请优生“出马”,他果然不负众望,指出了我所需要的结果。

  当我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结果顺利发现同底(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并在书上画出了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后,我立即杀出一记“回马枪”,又回到第一位学生所指的两个三角形面积是否相等的探索上来。因为有刚才的发现作基础,又有同学们的群策群力,生1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由直觉感受到真正理解质的飞跃。全班同学也明白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送去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后所剩面积相等。班上甚至也人指出这应用了等式的性质,是等号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

  当我再次引导学生去分析生2的发现是否正确时,学生们从多种渠道、应用多种方法使他明白了面积不等的原因。还有人更深刻地分析出只有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才相等。

  【分析】

  这是一次没有预设到的“错误”,这是一份没有预约的精彩。这份精彩源自于学生的错误,而这份精彩最终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深化。通过这节课,让我体会到以下两点:

  1、“错误”有时是宝贵的资源。

  生1的发现不仅正确,而且极具数学研究价值,它丰富了教材练习的内涵,增加了练习的质量。生2的发现是生1的负迁移,可他促使学生更灵活地借助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来思考问题。如有的学生答到“上面的小三角形是上底乘高除以2,再减去左边三角形的面积。下面的三角形是下底乘高除以2,再减去左边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它们的高相等,减去的三角形是同一个三角形,又因为上底比下底短,所以上面的三角形比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小。”多么精彩的发言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让我感受到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还深深体会到学生的错误不再是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探究活动的“生长点”。学生犯错的过程也是他们的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2、“错误”需要有心人挖掘。

  平时教学中遇到学生错误时,我常常问“还有没有不同想法”而将他们的错误一笔带过。即使有心关注,也只是分析完正确答案后反馈一下“你听懂了吗 ”。这些资源就这么从我的手中悄悄地溜走了。若非今天生1的想法正好是常见考试题中精典内容,让我眼睛突然一亮,我想错误可能会再次与我擦肩而过。留住了这次的意外与精彩,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得做一个有心人。对于学生的思维成果,我必须努力做到快速、灵活、高效地进行分析,判断其错误信息的价值,“挽留 ”住有价值的结果,并将其视为一种教育资源。从学生的错误中寻找教育契机,化腐朽为神奇,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出示平行四边形

  提问:

  (1)这是什么图形?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哪些方法?学生总结并回答前面学过的内容。(数表格的方法,割补法,直接测量底和高进行计算等等)

  师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二、指导探索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师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三角形的面积你会求吗?图中的几位同学它们在讨论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讨论,拿出学具分小组讨论)

  分析:如果我们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找出一个公式来?

  2、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不同,按角可以分为三种,是不是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我们分别验证一下。(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出示场景二)

  3、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4、用直角三角形推导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学生自由拼图。

  (2)拼成的这些图形中,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我们不会计算?

  (3)利用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怎样求三角形面积?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的一半。)

  5、用锐角或者钝角三角形推导。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试拼。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2)刚才同学们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边提问)对照拼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主拼图)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拼吗?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问题: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面积的一半

  6、归纳、总结公式。

  (1)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7、提问并思考,强化推导过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 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三角形面积=底×高÷2

  8、教学字母公式。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二)、应用

  1、教学例题:

  红领巾分底是 100cm,高 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③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完成做一做

  三、质疑调节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

  (1)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2)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四、反馈练习

  (一)填空

  (1)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30厘米,面积是( )平方分米。

  (2)一个三角形的高是7分米,底是8分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少12.5平方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5)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10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米;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米,那么三角形的高是( )米。

  (二)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

  (5)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7)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8)三角形的底越长,面积就越大。(× )

  (9)三角形的底扩大2倍,高扩大3倍,面积就扩大6倍。(√ )

  五、作业:85页做一做和练习十六第1、2、3、4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例1… …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100×33÷2=1650(cm)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求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分四步进行。(1)引导猜想: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图1),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图1

  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

  图2

  以唤起学

  生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6=60平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6÷2=30平方厘米(如下图)。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6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然后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3)归纳公式:通过两个实验,学生纷纷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4)看书质疑: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1)100×32÷2=1600平方厘米;(2)100×32=3200平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习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1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习,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平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习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习,既复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创造性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六、课堂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1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7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学具与教具的准备: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两个。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提问: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习过哪些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①如果是用数方格的方法,那就在方格纸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②如果是用拼摆转化的方法,那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探讨交流。

  1、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说明推导公式的过程。

  2、让数方格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及过程。(我们先计算出三个图形的面积,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发现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表示。所以我们小组觉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

  3、让转化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和过程。(我们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而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

  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一样。

  4、在讲台上演示用两个相同三角形推导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述同学和推导思路,看清楚转化的过程。

  5、引导转化小组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步板书: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用字母表示公式:s=ah÷2

  6、教学例题2。

  (四)、巩固练习。

  解答练习题"做一做"。之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本节课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相互讨论、交流,用“重叠、旋转、平移”

  等数学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12

  一、说教材

  首先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三个:

  1、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究学习中,体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式的确定性,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根据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楚为什么除以2.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学法: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学具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3个),剪刀一把。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合作探究,寻找方法(三)实践应运,拓展延伸(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引入新课。课件演示:秋天来了,森林的小动物可高兴了,这一天,小狗、小猫、和大公鸡聚到了一起。,它们都认为自己的三角形最大,可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那么"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什么呢?"学生会很轻松地回答"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三角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计算,并板书课题。)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可能与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系。由此复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此方法不仅很好的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方法

  这一环节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

  第一个环节合作探究奥苏伯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省时高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

  第二环节汇报交流在小组充分操作、讨论、交流后,出示课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直角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高。并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表扬。

  第三环节精讲,再次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验证一下?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汇报探究结果。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学习,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彻,能清楚的认识到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从而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拼摆过程中进行转化很自然地渗透"旋转平移"的.思想。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用课件演示方法,通过演示,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他们会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会感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多种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在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也会逐渐增强。学生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数学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第四环节质疑,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在学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突破难点对这部分的知识理解的更加的透彻。

  (三)实践应运,拓展延伸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练灵活掌握的目的,实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下面几组练习:

  (1)基本练习,检测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情况,并适时进行品德教育。

  (2)综合练习,深化对推导原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认识。

  (3)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素质得到锤炼。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回想这节课所学内容,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这一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谈收获谈体会,及时评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既整理了本课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重点清晰,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1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要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必须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相应的知识为基础,运用迁移和转化理论,使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也为今后进一步学好梯形面积、圆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打下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三角形面积计算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学生必须学会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准备3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学有价值的数学。本着这一理念,我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学习材料(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让学生自主选择、拼摆成学过的图形,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与实物演示配合讲解,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教法上总体体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概括总结————应用拓展。

  2、学法

  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探索

  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一批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做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再从红领巾的形状揭示本节课研究、探索的课题。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1、寻找思路:

  首先让学生温习以前学习的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然后通过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观察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以及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觉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增强了整体意识。

  学生由于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必然会产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2、分组实验,合作学习。

  (1)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

  根据学生“学”的需要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的程序,首先出示讨论提纲: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能拼出什么图形?②拼出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己解疑释惑的机会。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拼的?能说一说你的拼法吗?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困生怎样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如下图):使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

  在探索操作中使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转化方式。

  (3)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首先让学生进行汇报演示,然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课件演示3次试验:分别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每一次的实验演示后都进行一次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使学生更具体、清晰的弄清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它们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体现了“转化”方法的价值。

  3个实验演示后再进行一个强烈的对比,拿出两个形状相同但是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操作演示,更加深突出了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归纳公式

  让学生按照显示的提纲讨论、交流、归纳推导过程,教师进行如下板书,加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因为: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然后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S=ah÷2

  从而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得出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接着让学生从书本85页的“你知道吗”中了解中华民族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三)、实践应用

  (1)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进行课本例题的教学,并板书。例题的板书让学生从中知道解决问题时的书写格式。在教学环节上做到了前呼后应。紧接着问学生:你认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强调“÷2”这一关键环节,完成小练笔后交流、讲评。

  (2)、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练习分四个层次设计,第一层基本练习,旨在巩固、熟练公式;第二层设计判断练习,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公式的理解;第三层次,主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计算三角形交通警示牌及计算三角形菜地的面积,让学生把数学回归生活;第四层次变题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同时深化三角形面积公式。

  (四)、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本课结束前问学生:这节课我们探究了什么?是怎样探究的呢?

  通过这两问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按照示意图,对本课作出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归纳提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

  附:板书

  例1… …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S=ah÷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100×33÷2

  S=ah÷2 =1650(cm)

  答:做一条红领巾需要1650平方厘米的布料。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14

  一、说教材、学情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它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学情分析

  是在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由于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必然会产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习例2,使学生认识红领巾的意义,接受爱国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学法: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3个),剪刀一把。

  六、教学过程

  认真研究分析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一批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做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以及帮学校计算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从而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如果学生会说我知道底乘高除以二,其实学生在没有师讲授的时候就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足以为奇,关键是师要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是底×高÷2,这才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我们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的顺序,教学的要求由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验证,让学生充分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做更激会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省时高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动手操作,拼一拼,剪一剪,有的学生根据上节课学的知识,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做过这样的题,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学生很快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习的平长方形进行计算,还有的用锐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个时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高。再次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验证一下?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汇报探究结果。此时我再次提出疑问,三角形只能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吗,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学生想到了直角等腰三角形,马上拼成了正方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学习,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彻,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在练习部分我安排了四方面的内容:

  1、基础练习

  引导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红领巾的问题。

  2、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认识下面这些道路警示标志吗?

  如果制作一个这样的道路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变相练习

  我设计了经常出的判断题让学生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例1……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

  S=ah÷2=100×33÷2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落实了“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生生互动。充分利用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学生验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借助已有的知识来发现自己的创新,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在实践的过程中把知识点突破、解决、掌握,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博得了学生的较高兴趣,课堂氛围也活了起来。课堂中渗透“新课标”精神,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际的练习中发现有个别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的“÷2”总是忘记,还有的学生弄不清楚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15

  教学内容:人教版9册  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部分

  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

  一、阅读质疑。

  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以下材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把问题随手记录下来。

  1厘米

  学生阅读后首先回顾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地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然后学生提出了质疑,主要问题有:

  (1)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2)不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有没有一个通用公式?

  (3)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吗?

  (4)转化成的这些图形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

  (析: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里老师打破了学生等待老师提问的常规,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作为学习主题,通过阅读提出问题,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点拨激思

  1.数方格的问题

  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可以解答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接着问:有一个很大的三角形池塘,你来用数方格求它的面积。

  学生小声笑了起来。为什么笑?老师问到。学生说数方格太麻烦了,池塘也不好划分方格。

  嗯,看来数方格求面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由数方格方法的局限性这一认识的困惑与冲突,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探究面积计算公式的生长点,使学生有了探究发现的空间。)

  2.转化的问题

  你想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学生会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吗?这时学生会有两种答案,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为什么不行?老师追问,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必须转化成学过的,可以计算面积的图形。

  师:三角形怎样才能转化成这些图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学具,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利用转化成这些图形来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析:这里把“新”问题转化成了“老”问题来解决,有效地把学法指导融入到了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了更广阔、更真实的自主空间,无疑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三、探索解疑

  学生操作,讨论,汇报。

  1.转化的图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高剪下拼成了正方形、长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对折,两边也折转化成了2层的长方形。

  2. 解决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

  (1)大小的关系

  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  =  S÷2。一个三角形转化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 =S

  (2)底和高的关系

  拼割前后各部分有什么关系?(指底和高)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它是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师:思路真清晰,为什么÷2,谁还想说。

  (学生依次讲拼成的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情况)

  (3)公式推导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谁能给大家说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底×高÷2

  师:如果我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S=a×h÷2

  (4)推导拓展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你能通过一个三角形的转化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1:我是把一个等腰三角形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高是三角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学生2:我是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上面对折下来,然后剪开,把它补在一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也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生3:我是把一个三角形沿着两边的重点对折,然后又把底边的重点这样对折,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一半,宽是三角形高的一半,再乘以2,也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师:这个方法怎样,谁来评价一下。学生评价,太棒了。

  生4:我还有一种办法。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折叠,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是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析:把探究的权利充分的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折、移、拼、剪,得到了不同的图形,虽然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但达到了同一目的,得到了正确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思维个性得到了发挥。)

  <三>归纳小结

  出示学习材料2,学生阅读后谈感想。体会祖国的古代科学家得了不起,2000多年前就推导出了这个公式。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也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说明同学们也很聪明,相信将来你们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到那时你们的名字也将载如史册,大家有信心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面积,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回去继续反思整理,写出你们的反思报告。

  (析: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学后有什么感想,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把课后反思纳入到学习的系统连续的过程中。)

  总析:本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1. 充分体现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老师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和“悱”及对问题的探究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2.重视研究问题的过程。

  这节课以思维训练代替了重复练习,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重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抽象概括推导出公式,没有通过太多的练习却获得了超常规的解题能力。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16

  第二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p15~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转化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及空间观念与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光盘、三角形6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渗透转化

  (3分)

  我们已经学会了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说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你知道他们时怎样得到面积计算公式的

  下面我们就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下面三个三角形的面积,请看例4。

  二、深入探究,发现新知

  1、教学例4

  (1)

  课件出示例4,默读题目,弄清题意。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仔细观察,认真数一数,把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填在上面。

  用数方格的方法:分别得出 8 cm2 、 10 cm2 、 12 cm 。(课件出示)

  (2)问:请仔细观察说一说每个涂色的三角形它所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4=16 cm2 、4×5=20 cm2 8×3=24 cm2 。

  (3)问:每个涂色的三角形面积与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有什么关系?

  得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面积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在每个平行四边形中,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得出:完全一样)

  通过验证得出:在每个平行四边形中,两个三角形是完全一样,每个涂色的三角形面积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刚才我们通过数方格和计算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学们都知道用数方格的方法不容易数准确,又比较麻烦,如果要用计算的方法就方便多了,谁能够猜一猜三角形面积是怎么样计算呢?)

  2、教学例5

  (1)

  课件出示例5,弄清题目要求。

  (2)

  问:这几个三角形按角的特点分类,分别是什么三角形?(锐角三

  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

  小组活动:下面我们以2人为小组来活动。并且完成书上表格。

  (4)操作后让学生展示拼摆交流情况。

  指名上台(在实物投影上)拼摆,并说出表格内容。

  (5)刚才我们通过拼摆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表格和拼成的图形,分小组讨论下面三个问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6)讨论后汇报。

  ①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指出“两个三角形,无论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完全一样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②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板书:  底     高     

  ③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反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的2倍。

  ④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底×高

  底×高÷2           指出:为什么要除以2。

  ⑤

  用字母表示公式      s  =ah÷2

  (7)小结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8)反馈猜一猜的情况。

  (9)介绍小资料“你知道吗?”内容。

  课件播放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动态演示。

  3.反馈练习

  (1)、p16练一练(先同座说,再口答)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分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评讲时,强调为什么“×2”?指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②右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图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评讲时,强调为什么“÷2”?指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能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③练习三1第1题口答。(相当于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2)、p16试一试

  ①一块三角形的交通标志牌,底是8分米,高大约是7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②练习三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评讲。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2题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三角形面积怎么样计算?

  五、思考题    一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纸,斜边的长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六、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转化

  三角形面积     =

  底  ×

  高÷2

  s    = a  h  ÷2

三角形面积计算 篇17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单元中第二节内容,它是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设计了四大部分1、激qing导入,发现问题2、尝试操作,探索问题 3、自学例题,解决问题4、应用拓展,升华问题

  一、激qing导入,发现问题

  首先学生通过对多边形图片的欣赏,说一说能否计算少先队大队旗的面积和计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其次让学生比较任意两个三角形的大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集中在一起,进入一种智力的最佳状态。

  二、尝试操作,探索问题

  (一)数方格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小组内分工合作)要求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猜想。

  2、看一看电脑博士数出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同时会发现这种方法较麻烦,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呢学生可以通过拼图形这个游戏来实现.

  (二)拼图形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电脑演示拼摆过程

  (3)讨论: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把一个三角形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

  (1)学生拼摆

  (2)电脑演示拼摆的过程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

  (2)电脑演示拼摆的过程

  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电脑演示拼摆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旋转、平移的过程

  (三)归纳三角形面积

  1、老师提问引导学生观察:(1)用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与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相互交流,弄清面积关系以及底高之间的关系。

  2、推导公式

  (1)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2)引导归纳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 =底×高÷2

  (3)强调三角形面积计算中的底是相应平行四边形的什么?高是相应平行四边形的什么?为什么除以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通过学生动手拼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提供给他们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考察和再创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很好表现出图形的拼摆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更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自学例题,解决问题

  1、自学例题

  (1)例1、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独立解答。

  例题教学采用分析,并练习校对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题快的学生可以点击典型例题从中可获得更多的知识。

  2、出示尝试题

  其次,通过所学的知识计算红领巾的面积,然后编出尝试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应淡化其抽象性,而深化其应用的广泛性,于是前后呼应,通过测算红领巾的面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四、应用拓展,升华问题

  1、竞赛题。

  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只要列式)。看谁想得最快,解法最简便。通过讨论区让学生充分利用媒体交互功能快速找出解题的多种方法,并评出以第三种解法构思巧妙,把下面一个三角形移到上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时,我给学生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学具,让学生自主选择,用多种方法进行试验,对教材进行很好的补充和拓宽。

  3、学生通过提供的拓展资料或资源网站了解更多的知识。

  拓展性作业

  我校2004年要在学校校园中种一块近似三角形绿化带,面积是15平方米,请你当个小设计家,可以有几种设计方案?这样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这种学习方法,学习本单元的其它两个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探究问题时,让学生自主研究,尝试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体现了个性化学习。教学情境的设计使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在单纯地学习知识,而是再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在教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经历了探索之后获得的成功,是令人快乐的,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是美好的,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的期待,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发现、去探索、在开始时可能很难,只要坚持,就会水到渠成。

  几点建议:

  1、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接受式学习,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效率。如果忽略或否定接受式学习,全面推行探究性教学也是行不通的,探究性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探究性学习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活动的数量安排也应考虑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3、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上,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对于每一个探究活动,教师都应当周密考虑,认真安排每一个环节。

  4、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上,应重视于过程性和主体性,切岂只注重结果。

三角形面积计算相关文章:

三角形面积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案4篇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优秀5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三角形面积教案【优秀9篇】

三角形面积的多种求法 论文优秀7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角形面积计算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