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几倍求和应用题

几倍求和应用题

摆脱失落 点赞 分享
几倍求和应用题

微信扫码分享

几倍求和应用题(精选3篇)

几倍求和应用题 篇1

  教案与评析

  组织者:陈建茂

  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六册P103-104

  教学目标 :

  基础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发展目标:1、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记者应聘”一事,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正确地解答      

  教学难点 :找出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两块表格式的小黑板

  板书设计 :

  小        小                       

  黑        黑      33+99=132分  33+33×3=132分  33×(3+1)=132分

  板        板        ……           ……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发描述

  1、谈话引入

  师:大家知道“处州晚报”吗?我们班有没有处州晚报小记者?今年处州晚报记者部经理公开招聘记者,准备培养一位优秀记者,于是进行一场考试。考试分为口试(满分为50分)和笔试(满分为100分),总分高的被聘用。这里是四位参赛者的成绩(挂黑板)。如果你是经理,要想从中选出一位当记者,那么你认为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先算出总分。

  师:我们来当经理,算一算他们的总分。为了速度快,分工合作,第一组算甲的成绩,第二组算乙的成绩,第三组算丙的成绩,第四组算丁的成绩。开始!

  2、复习旧知

  ①做后反馈:每组各抽一生说出算式(师板书算式:33+99=132分)

  ②小结:聘用谁当记者?

  要求总分,只需怎样?

  [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开放性事实,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一个决策者的思维方式。]

  二、观察规律,自主探究

  1、师生谈话,合成目标

  师:请同学们观察“乙”的两项成绩,口试与笔试成绩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笔试成绩是口试的3倍。

  师:同意吗?(拿出另一块黑板,板书学生的发现)

  师:那大家能不能像陈老师这样,表示出其他三位应聘者口试与笔试的关系吗?(生说师板书)

  [师生合作生成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主开放地探究解题方法。]

  2、小组讨论,初步决议

  ①师:根据第二块黑板上的信息,你能再次列式计算他们的总成绩吗?

  生:响亮自信地回答:能!

  (师明确要求:仍然分组算总分;汇报时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算式是什么”进行分析。)

  ②生独立思考解题,师巡视了解情况。

  ③反馈:

  师:谁愿意自告奋勇地先来说说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算式是什么”?

  (学生自信地举起小手。)

  方案一:

  生: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笔试成绩33×3=99分,再求笔试与口试的总分99+33=132分,我的算式是33+33×3=132分。

  师:板书算式。

  师:也是这样做的请举手。

  生举手,师再次抽一生说思路。

  师:其他组也是用这种方法做的同学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师每组请一生说。

  (其余学生争着要发言,师让生同桌相互说步骤和方法。)

  方案二:

  生:我的算式是:33×(3+1)=132分,其中“3+1”表示笔试的3倍加上口试的1倍,一共4倍,再把每一倍的33×4就是它们的总分了。

  (学生基本还是模糊,这时教师借助了线段图再让该学生进行分析。)

  师:板画线段图,我们再请这位同学结合线段图说一说他的思路。

  生:“3”就是笔试的3段;“1”就口试的1段;“3+1”就是表示笔试与口试一共有几段,每段是33分,所以33×(3+1)=132分就是口试与笔试的总成绩了。    

  (教室里顿时掌声响起。)

  师:谁愿意再来说一说你这种解题思路?

  (抽学生说了之后进行同桌互说这种想法。)

  再次反馈:用这种方法求其他几名记者应聘者的总分,会列式吗?

  (师重点要求学生说括号中的(2+1)等所表示的意义。)

  [开放式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所以以上教学过程 体现了该教师上课的“实”。[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学生模糊时教师又能及时利用了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体现了开放性教学过程 中教师合作者的作用。]

  三、组际交流,发表决议

  1、解决采访问题

  ①师:经理聘用乙记者作为培养对象,第二天布置给他一个任务,采访调查丽水市的轿车动态,并写一篇1200字的调查报告。你们说乙该怎么办?

  ②课件出示采访情况:乙记者经过一天对轿车动态的调查采访,他下午收集了5条信息,上午收集的信息是下午的4倍。

  ③师:你知道了

  哪些情况?那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④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乙一天一共收集了多少条信息?”和“上午比下午多收集多少条信息?”教师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引导先解决“求和”问题,再解决“求差”问题。

  ⑤反馈:抓住中间问题(第一步)提问:表示什么意思?

  ⑥比较新旧知识,得出不同和相同点。

  师指着板书(包括两块小黑板)问:这边的题目和那边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

  小结:其实解题方法一样?都是求和,只是一边是直接相加,而另一边需要先求出其中一个不直接的条件,再相加。(板书课题)

  ⑦“求差”,比较“和与差”的异同,补充课题。

  学生做题——反馈——观察异同——小结课题

  [通过及时的巩固练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的解题方法。通过教师的组织比较,深刻巩固了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基础知识进一步得到落实。]

  2、了解采访信息

  ①师:刚才大家齐心协力为乙献计献策,使他顺利完成一天的采访。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采访得到的一些信息吧。[课件出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去年全市轿车市场卖出7864辆轿车,今年将会降价,估计今年卖出的轿车是去年的2倍。两年一共会卖出多少辆轿车?………………………………(   )

  ① 7864×2  ② 7864×2+7864   ③ 7864×2-7864 ]

  ②要求:默读题目;选择好用手势表示;手先放在桌板下,听口令再放出来。

  ③反馈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个课堂达到了又一个高潮。

  教师先请选②的学生说理由(两三个学生),再问:要是使①对的话,该怎么办?要是使③对的话,又该怎么办?——这时学生的回答几乎形成了辩论赛。

  3、自我评价

  师:你觉得今天自己学的怎样?如果给自己打分,打几分?

  [教师设计了变式练习的训练,让学生在辩论交流中体验的各种形式,同时能使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评价自己今天的表现,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化。]

  四、班级讨论,形成决议

  师:乙记者要做一天最后的任务——写报告。

  (课件出示:经理要求乙记者写一篇1200字的采访报告,乙打算下午写的字数是上午的 3 倍。你认为乙记者上午和下午各要写多少个字?)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设计了这道练习,既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也能让整堂课的开放式教学情境更加完美。]

  教后反思:

  1、以一个完整的生活情景贯彻教学始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且较深地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记者应聘”一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3、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学习效果相当好。

  专家评析:

  1、备课时,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陈老师都做了大胆地尝试。首先是呈现学习材料,经过师生合作形成例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和教师是参与者的作用。其次,陈老师再用故事的延续创设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了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逐层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而且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2、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但又不拘于形式。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遇到困难时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及合作交流中的课堂引导。

  3、以上处理,很好地落实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几倍求和应用题 篇2

  2005年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学科:小学数学

  《几倍求和应用题》教学案例

  一、现场观察背景和目的:

  1、样本

  学校类型

  年级

  学科

  课型

  班额

  教师

  性别

  年龄

  教龄

  学历

  职务

  农村示范学校

  三

  数学

  新授

  42

  男

  26

  6

  大专

  老师

  2、教学变量控制:

  本节课是某一天参加昌化片青年教师比武中所上,课时计划40分钟,实际共用了41分34秒,授课中有20多位老师随堂听课、观察,基本反映了自然情景下的教学。

  3、教学目标 :

  (1)通过尝试探索、交流讨论,掌握几倍求和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解答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学会解答综合算式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4、观察目的:

  (1)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技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特点,评价得失。实践反思,促进观察者被观察者的专业成长。

  (2)对教学时间的掌握,教师提问技巧,小组活动,语言互动进行专项分析,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组织活动分析,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前后知识,能力上的转变情况,以促进教师对学生和教材的全面把握。

  5、主要观察技术的选择:

  (1)逐字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程序表;

  (2)主要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表;

  (3)课堂教学过程 时间分布;

  (4)课后师生反馈意见表。

  二、观察结果记录及分析

  (1)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表

  老师讲解

  师生问答

  合作学习

  总教学时间

  学生回答

  管理方面

  时间

  7分0.8秒

  19分20妙

  3分10秒

  11分56秒

  41分34秒

  占总时间

  17.16%

  46.51%

  7.62%

  28.71%

  100%

  (2)课堂教学过程 霎时间分布表

  引入课题

  实践探索

  交流分析

  知识运用

  课堂总结

  时间

  6分06秒

  8分27秒

  15分1秒

  10分59秒

  1分21秒

  占总时间

  15.2%

  20.5%

  36.8%

  25.6%

  2.9%

  (3)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引入 课题

  1、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   你们知道我们临安哪“三宝”吧?

  (2)   你们知道我们昌化最有名的哪“一宝”吗?

  (3)   你能说一说你家去年山核桃的产量吗?

  (4)   你能算算你和某一家一共有多少山核桃吗?

  学生回答:

  “茶叶、笋干、山核桃。”

  学生回答:“山核桃 。”

  学生踊跃报出自己家去年山核桃的产量。

  个别学生回答。

  采用“山核桃”的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乡土知识。

  同时出示几张采摘山核桃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出示图片,字编例题。

  (1)   今天,老师这里也有两位同学家里去年山核桃的产量.请看幻灯片:

  把82千克山核桃装一袋,张明家有一袋,李四家有五袋。

  (2)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根据以下条件,你想提哪些问题?

  张明家去年有山核桃82千克,李四家去年的山核桃是张明 家的5倍,

  学生看图.

  学生回答:

  A:张明家有多少山核桃?

  B: 李四家有多少山核桃?

  C:张明和李四家共有多少山核桃?

  D:张明家比李四少多少?

  E:李四家比张明家多多少?

  因为数学本身源于生活实际,又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我采用身边熟悉的问题设计成数学题。一是能让学生容易理解题,二是让学生懂得我们身边也有数学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二

  实践探索

  尝试解决

  1、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1)   请各组交流解决以上同学们所提的问题。

  (2)   老师巡回指导,适当提示个别小组。

  2、交流讨论,找寻方法。

  (1)   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

  (2)   老师对个别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

  3、根据小组意见,归纳总结列出解题算式。

  4、同学们我们一起来重点看一下这儿C问题,你还能有其它的方法吗?

  5、再一次讨论,寻找不同方法.

  请同学们来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我把重点放在了第2、3种的解题思路的引导.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问题。

  (同学们都很投入,大家算得很认真.)

  2、学生交流意见,

  根据题意和图示想出解决方法:

  A:张明有82千克.

  B:李四:82×5=410千克

  C:张明和李四:82+410=492千克

  D张明比李四少多少:

  410–82=328千克

  ……

  (1)      张三家有82千克,李四有5个82千克,把它们加起来 就是一共的。列式:82+82+82+82+82+82=492

  (2)      根据李四家是张三家5倍,可以先求出 李四家有多少千克,再加上张三家的82千克,是一共的。列式:82×5=410千克410+82=492千克

  (3)      张三家有一个82,李四家有5个82,一共有6个82,

  列式:82×6=492千克

  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思考。

  不同的学生思考 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让学生大胆说,自由说。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三

  交流评价

  深化探究

  1、教师让学生说说刚才三种解法中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2、让学生自由站起来说说自己小组的意见。

  3引导和帮助学生说清楚自己表达的意思。

  4、教师随即出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比较得出结论,究竟哪一种更易让人理解。

  (1)   问:如果问题是“李四家的山核桃比张明 家多多少千克”该怎么做?

  (2)   老师再次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指导个别小组讨论。

  (3)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学生讨论,探寻方法。

  2、学生交流意见:

  学生认为第二种好,因为要求李四家和张明 家 一共有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李四家有多少,张明 家有多少,然后把两家的加起来就是一共的。这样想,意思清楚明白,使人听了容易理解。而第一种和第三种如果没有图帮助理解,很难理解。

  3、认为第二种好,根据第二种可以直接把李四家的减去张明 家 的,容易理解。而一、三种想法一下子不容易理解。

  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要总结出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得出补偿贸易掌握的解题思路。

  四知识运用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一个数学应用题:

  今年小红7岁,爸爸的年龄是小红的5倍,爸爸和小红一共几岁?

  (1)   要求学生理解题目后,独立完成。

  (2)   老师个别指导学生如何解答。

  (3)   指名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2、课后几个练习题

  书本P121页

  学生自由读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回答:“要求爸爸和小红共几岁,必须知道爸爸今年几岁,通过条件知道爸爸是小红的5倍。

  可以求出:

  7×5=35岁

  因为小红的年龄是已知的,所以35+7=42岁,爸爸和小红共42岁。

  学生独立练习.

  给学生一题目,把一个实际的数学问题转变成一个身边抽象的数学问题, 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年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我们的数学中往往有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五

  课堂总结

  1、师生谈话:你能说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样的应用题吗?几倍求和的应用题。

  2、教师总结谈话:你以后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吗?

  3、课后疑问: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还有D、E两个问题你们还能用其它方法解决吗?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几倍求和的应用题。

  让学生巩固知识,并学会总结归纳。

  过度到下节课所上几倍求差应用题

  课堂教学分析

  1、本节课的目标定位:

  本节课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字编题,交流讨论等形式掌握几倍求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其中难点是例题中82这个已知条件在解答过程中使用两次,要引导为什么使用两次,使他们学会用综合式解答应用题。

  2、教学特点的分析:

  (1)   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使学生看到家乡的山核桃一下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我们身边就存在着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本节课让学生采用“自编自解“方式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老师直接抛给学生。使学生能独立分清数量关系并且根据数量关系编应用题,其实在编应用题过程中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应用题间数量关系。老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3)   对于数学过程流程分析,本堂课在教学过程 流程中从引入课题→实践探知→交流讨论→深化探究→巩固知识是层层递进,从易到难,适合学生的学习。

  课后学生和听课教师反馈

  课后,对全班42位学生作出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

  选项

  人数

  所占百分比

  1、你喜欢这堂课吗

  A喜欢

  36

  85.7%

  B比较喜欢

  4

  9.55

  C无所谓

  2

  4.8%

  D不喜欢

  0

  0

  2、你喜欢上这种小组合作,实践探索的学习方式 吗?

  A喜欢

  38

  90.4%

  B比较喜欢

  2

  4.8%

  C无所谓

  2

  4.8%

  D不喜欢

  0

  0

  3、你对上课内 容掌握了吗?

  A很好

  30

  71.4%

  B较好

  8

  19.9%

  C一般

  3

  7.2%

  D不好

  1

  2.4%

  4、这堂课你最感兴趣是哪一部

  A引入新课谈话

  10

  23.8%

  B看图编题

  13

  31%

  C小组讨论

  9

  21.4%

  D一题多彩

  6

  14.3%

  E解决实际问题

  4

  9.5%

  从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很喜欢上这堂课,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对老师的表现都很满意。学生对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编自解、 一题多解等方式的学习比较喜欢。

  课后对20几位学生中、12位老师中进行了调查,结果反馈如下:

  项目

  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课的总体印象

  75%

  25%

  教学目标 定位

  25%

  68.75%

  6.25%

  教学目标 体现

  93.75%

  6.25%

  主动探索思想体现

  6.25%

  62.5%

  25%

  6.25%

  基础知识表现

  12.5%

  87.5%

  老师的表现

  11.8%

  65.8%

  22.4%

  学生的表现

  20.8%

  65.5%

  12.3%

  1.4%

  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     引入课题情境比较好,作为临安昌化土特产山核桃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问题,非常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     小组合作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     学生活动过少,老师讲稍微偏多,即可再放开些。

  (4)     巩固练习部分可再多一点时间,以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知识。

  从调查总体来看,在课的总体印象,、目标定位、目标体现、基础知识、学生参与情况这几方面来看,大家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较好。有的认为当“双基”掌握后还必须有一定题量的练习.把前面讨论,交流时间还好压缩一下.

  执教者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这堂课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优点:

  (1)     引入课题很切合实际,我采用谈话式、拉家常、询问家里山核桃的数量,这关系到学生家里的事,所以积极性很高,有的多的几千斤,少的十几斤,大家有说有笑,一下子活跃了气氛,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有助于后面的学习。

  (2)     实践探索,一题多解部分能够充分发挥的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讨论,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学习,参与讨论,一题多解可以发挥学习的多问思维的分析能力。

  (3)     设计的例题和巩固练习题适合学生的能力,前者例题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山核桃为例,比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并掌握,后者慢慢从身边实例转化成抽象的年龄数字问题,让学生从直观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不足之处:

  当学生在讨论一题多解列出了如下算式:

  A、82+82+82+82+82+82=492(千克)

  B、 82+85×5=492

  C、82×6=492

  我在肯定计算式都有各自己的算理后,在讲解算理过程中,没有进下分析算理的思路,讨论的还不够到位。

几倍求和应用题 篇3

  一、现场观察背景和目的:

  1、样本

  学校类型

  年级

  学科

  课型

  班额

  教师

  性别

  年龄

  教龄

  学历

  职务

  农村示范学校

  三

  数学

  新授

  42

  男

  26

  6

  大专

  老师

  2、教学变量控制:

  本节课是某一天参加昌化片青年教师比武中所上,课时计划40分钟,实际共用了41分34秒,授课中有20多位老师随堂听课、观察,基本反映了自然情景下的教学。

  3、教学目标 :

  (1)通过尝试探索、交流讨论,掌握几倍求和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解答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学会解答综合算式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4、观察目的:

  (1)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技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特点,评价得失。实践反思,促进观察者被观察者的专业成长。

  (2)对教学时间的掌握,教师提问技巧,小组活动,语言互动进行专项分析,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组织活动分析,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前后知识,能力上的转变情况,以促进教师对学生和教材的全面把握。

  5、主要观察技术的选择:

  (1)逐字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程序表;

  (2)主要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表;

  (3)课堂教学过程 时间分布;

  (4)课后师生反馈意见表。

  二、观察结果记录及分析

  (1)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表

  老师讲解

  师生问答

  合作学习

  总教学时间

  学生回答

  管理方面

  时间

  7分0.8秒

  19分20妙

  3分10秒

  11分56秒

  41分34秒

  占总时间

  17.16%

  46.51%

  7.62%

  28.71%

  100%

  (2)课堂教学过程 霎时间分布表

  引入课题

  实践探索

  交流分析

  知识运用

  课堂总结

  时间

  6分06秒

  8分27秒

  15分1秒

  10分59秒

  1分21秒

  占总时间

  15.2%

  20.5%

  36.8%

  25.6%

  2.9%

  (3)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引入 课题

  1、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   你们知道我们临安哪“三宝”吧?

  (2)   你们知道我们昌化最有名的哪“一宝”吗?

  (3)   你能说一说你家去年山核桃的产量吗?

  (4)   你能算算你和某一家一共有多少山核桃吗?

  学生回答:

  “茶叶、笋干、山核桃。”

  学生回答:“山核桃 。”

  学生踊跃报出自己家去年山核桃的产量。

  个别学生回答。

  采用“山核桃”的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乡土知识。

  同时出示几张采摘山核桃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出示图片,字编例题。

  (1)   今天,老师这里也有两位同学家里去年山核桃的产量.请看幻灯片:

  把82千克山核桃装一袋,张明家有一袋,李四家有五袋。

  (2)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根据以下条件,你想提哪些问题?

  张明家去年有山核桃82千克,李四家去年的山核桃是张明 家的5倍,

  学生看图.

  学生回答:

  A:张明家有多少山核桃?

  B: 李四家有多少山核桃?

  C:张明和李四家共有多少山核桃?

  D:张明家比李四少多少?

  E:李四家比张明家多多少?

  因为数学本身源于生活实际,又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我采用身边熟悉的问题设计成数学题。一是能让学生容易理解题,二是让学生懂得我们身边也有数学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二

  实践探索

  尝试解决

  1、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1)   请各组交流解决以上同学们所提的问题。

  (2)   老师巡回指导,适当提示个别小组。

  2、交流讨论,找寻方法。

  (1)   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

  (2)   老师对个别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

  3、根据小组意见,归纳总结列出解题算式。

  4、同学们我们一起来重点看一下这儿C问题,你还能有其它的方法吗?

  5、再一次讨论,寻找不同方法.

  请同学们来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我把重点放在了第2、3种的解题思路的引导.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问题。

  (同学们都很投入,大家算得很认真.)

  2、学生交流意见,

  根据题意和图示想出解决方法:

  A:张明有82千克.

  B:李四:82×5=410千克

  C:张明和李四:82+410=492千克

  D张明比李四少多少:

  410–82=328千克

  ……

  (1)      张三家有82千克,李四有5个82千克,把它们加起来 就是一共的。列式:82+82+82+82+82+82=492

  (2)      根据李四家是张三家5倍,可以先求出 李四家有多少千克,再加上张三家的82千克,是一共的。列式:82×5=410千克410+82=492千克

  (3)      张三家有一个82,李四家有5个82,一共有6个82,

  列式:82×6=492千克

  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思考。

  不同的学生思考 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让学生大胆说,自由说。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三

  交流评价

  深化探究

  1、教师让学生说说刚才三种解法中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2、让学生自由站起来说说自己小组的意见。

  3引导和帮助学生说清楚自己表达的意思。

  4、教师随即出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比较得出结论,究竟哪一种更易让人理解。

  (1)   问:如果问题是“李四家的山核桃比张明 家多多少千克”该怎么做?

  (2)   老师再次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指导个别小组讨论。

  (3)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学生讨论,探寻方法。

  2、学生交流意见:

  学生认为第二种好,因为要求李四家和张明 家 一共有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李四家有多少,张明 家有多少,然后把两家的加起来就是一共的。这样想,意思清楚明白,使人听了容易理解。而第一种和第三种如果没有图帮助理解,很难理解。

  3、认为第二种好,根据第二种可以直接把李四家的减去张明 家 的,容易理解。而一、三种想法一下子不容易理解。

  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要总结出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得出补偿贸易掌握的解题思路。

  四知识运用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一个数学应用题:

  今年小红7岁,爸爸的年龄是小红的5倍,爸爸和小红一共几岁?

  (1)   要求学生理解题目后,独立完成。

  (2)   老师个别指导学生如何解答。

  (3)   指名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2、课后几个练习题

  书本P121页

  学生自由读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回答:“要求爸爸和小红共几岁,必须知道爸爸今年几岁,通过条件知道爸爸是小红的5倍。

  可以求出:

  7×5=35岁

  因为小红的年龄是已知的,所以35+7=42岁,爸爸和小红共42岁。

  学生独立练习.

  给学生一题目,把一个实际的数学问题转变成一个身边抽象的数学问题, 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年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我们的数学中往往有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五

  课堂总结

  1、师生谈话:你能说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样的应用题吗?几倍求和的应用题。

  2、教师总结谈话:你以后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吗?

  3、课后疑问: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还有D、E两个问题你们还能用其它方法解决吗?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几倍求和的应用题。

  让学生巩固知识,并学会总结归纳。

  过度到下节课所上几倍求差应用题

  课堂教学分析

  1、本节课的目标定位:

  本节课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字编题,交流讨论等形式掌握几倍求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其中难点是例题中82这个已知条件在解答过程中使用两次,要引导为什么使用两次,使他们学会用综合式解答应用题。

  2、教学特点的分析:

  (1)   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使学生看到家乡的山核桃一下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我们身边就存在着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本节课让学生采用“自编自解“方式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老师直接抛给学生。使学生能独立分清数量关系并且根据数量关系编应用题,其实在编应用题过程中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应用题间数量关系。老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3)   对于数学过程流程分析,本堂课在教学过程 流程中从引入课题→实践探知→交流讨论→深化探究→巩固知识是层层递进,从易到难,适合学生的学习。

  课后学生和听课教师反馈

  课后,对全班42位学生作出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

  选项

  人数

  所占百分比

  1、你喜欢这堂课吗

  A喜欢

  36

  85.7%

  B比较喜欢

  4

  9.55

  C无所谓

  2

  4.8%

  D不喜欢

  0

  0

  2、你喜欢上这种小组合作,实践探索的学习方式 吗?

  A喜欢

  38

  90.4%

  B比较喜欢

  2

  4.8%

  C无所谓

  2

  4.8%

  D不喜欢

  0

  0

  3、你对上课内 容掌握了吗?

  A很好

  30

  71.4%

  B较好

  8

  19.9%

  C一般

  3

  7.2%

  D不好

  1

  2.4%

  4、这堂课你最感兴趣是哪一部

  A引入新课谈话

  10

  23.8%

  B看图编题

  13

  31%

  C小组讨论

  9

  21.4%

  D一题多彩

  6

  14.3%

  E解决实际问题

  4

  9.5%

  从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很喜欢上这堂课,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对老师的表现都很满意。学生对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编自解、 一题多解等方式的学习比较喜欢。

  课后对20几位学生中、12位老师中进行了调查,结果反馈如下:

  项目

  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课的总体印象

  75%

  25%

  教学目标 定位

  25%

  68.75%

  6.25%

  教学目标 体现

  93.75%

  6.25%

  主动探索思想体现

  6.25%

  62.5%

  25%

  6.25%

  基础知识表现

  12.5%

  87.5%

  老师的表现

  11.8%

  65.8%

  22.4%

  学生的表现

  20.8%

  65.5%

  12.3%

  1.4%

  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     引入课题情境比较好,作为临安昌化土特产山核桃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问题,非常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     小组合作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     学生活动过少,老师讲稍微偏多,即可再放开些。

  (4)     巩固练习部分可再多一点时间,以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知识。

  从调查总体来看,在课的总体印象,、目标定位、目标体现、基础知识、学生参与情况这几方面来看,大家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较好。有的认为当“双基”掌握后还必须有一定题量的练习.把前面讨论,交流时间还好压缩一下.

  执教者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这堂课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优点:

  (1)     引入课题很切合实际,我采用谈话式、拉家常、询问家里山核桃的数量,这关系到学生家里的事,所以积极性很高,有的多的几千斤,少的十几斤,大家有说有笑,一下子活跃了气氛,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有助于后面的学习。

  (2)     实践探索,一题多解部分能够充分发挥的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讨论,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学习,参与讨论,一题多解可以发挥学习的多问思维的分析能力。

  (3)     设计的例题和巩固练习题适合学生的能力,前者例题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山核桃为例,比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并掌握,后者慢慢从身边实例转化成抽象的年龄数字问题,让学生从直观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不足之处:

  当学生在讨论一题多解列出了如下算式:

  A、82+82+82+82+82+82=492(千克)

  B、 82+85×5=492

  C、82×6=492

  我在肯定计算式都有各自己的算理后,在讲解算理过程中,没有进下分析算理的思路,讨论的还不够到位。

几倍求和应用题相关文章:

几倍求和应用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几倍求和应用题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