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课题: 10.3 实数

课题: 10.3 实数

摆脱失落 点赞 分享
课题: 10.3 实数

微信扫码分享

课题: 10.3 实数(精选2篇)

课题: 10.3 实数 篇1

  教学目标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会对实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体会“集合”的含义;3、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

  教学难点理解实数的概念。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实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试一试学生以前学过有理数,可以请学生简单地说一说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分类.试一试1、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3, , , , , 动手试一试,说说你的发现并与同学交流.(结论: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可以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得到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2、追问: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吗?(课件展示)阅读下列材料:    设x=0.  =0.333…①    则10x=3.333…②     则②-①得9x-3,即x=     即0.  =0.333…= 根据上面提供的方法,你能把0. ,0. 化成分数吗?且想一想是不是任何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得到结论: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所以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学生自己回忆有理数的分类,为引入实数的分类作好铺垫.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己去发现并学会与他人交流.    在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层层深入地提出了一个对学生有更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引入新知1、在前面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许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们不能化成分数.我们给无限不循环小数起个名,叫“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例1(1)你能尝试着找出三个无理数来吗?

  (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解决问题后,可以再问同学:“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数一定是无理数吗?”2、实数的分类  (1)画一画    学生自己回忆并画出有理数的分类图.  (2)挑战自己    请学生尝试画出实数的分类图.例2把下列各数填人相应的集合内:    整数集合{       …  }   负分数集合{         …}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有理数集合{           …}    无理数集合{        …}给出无理数定义后,请学生自己找找无理数,让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无理数的基本特征.    应该让学生自己小结得出结论: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应该从它们的定义去辩别,而不能从形式上去分辩.    学生自己尝试画出实数的分类图,体会依据分类标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分法.

  探一探 我们知道,在有理数中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如3和-3, 和- 等,实数的相反数的意义与有理数一样。请学生回忆在有理数中绝对值的意义.例如,|-3|=3,|0|=0,| |= 等等.实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意义相同.试一试完成课本第176页思考题.引导学生类比地归纳出下列结论: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随着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原来在有理数范围里讨论的相反数、绝对值等,自然地拓展到实数范围内。

  练一练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5,- , ,0, , -3例2 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求这个数。例3 求下列各式的实数x:(1)|x|=|- |;(2)求满足x≤4 的整数x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时间,自己体会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用于实数。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必做:课本第178页习题10.3第1、2、3题; 选做:课本第179页习题10.3第7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波利亚认为,“头脑不活动起来,是很难学到什么东西的,也肯定学不到更多的东西”“学东西的最好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学生在学习中寻求欢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亲身感受出发,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与同学交流结论,在交流中尝试得出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进一步地提出问题: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吗?引入了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之间的关系.本课提出的问题“你能尝试着找出三个无理数来吗?”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空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题: 10.3 实数 篇2

  教学目标1、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2、学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母了解在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运算;在实数运算时,根据问题的要求取其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进行计算;3、通过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知识重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试一试我们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数轴上的点是否都表示有理数?无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吗?1、课件演示课本第175页探究题;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的圆片在自己画好的数轴上实践体会.2、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坐标是 的点吗?画一画,说说你的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练习:学生自己完成课本第178页练习第1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结论:在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类比在有理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结合数轴,在实数范围内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3、深入探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吗?除了课件演示外再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直现认识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而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抽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即无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练习,让学生对于实数可以用数抽上的点表示,数抽上的一个点表示一个实数有了直现的认识,体会实数与数抽上的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将数与图形联系起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师在此环节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

  比一比1、问:利用数轴,我们怎样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这个结论在实数范围内也成立。2、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吗?两个正实数的绝对值较大的值也较大;两个负实数的绝对值大的值反而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里两个数的大小(1) ,1.4;(2) ,- ;(3)-2, 分析:像例1(1),即可以将 ,1.4的大小比较转化为 , 的大小比较;也可以先求出 的近似值,再通过比较它们近似值(取近似值时,注意精确度要相同)的大小,从而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回忆有理数范围内比较大小的方 法,体会在实数范围内这些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依旧成立。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算一算 问:在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答: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接着问:有哪些规定吗?除法运算中除数不为0,而且只有正数及0可以进行开平方运算,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问:有理数满足哪些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十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我们如何知道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是否适用?例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 + )- ;(2)3 +2 例3计算:(1) 十 (精确到0.01)(2)3 +2 (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在实数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并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的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鼓励学生多举一些实际例子来验证.其意义一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片面认识,以为从几个例子就可以得出普遍结论,二让学生了解结论的重要性.    例2与例3要求是不同的.例2在运算中遇到无理数但并不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例3却不同,不仅在运算中遇到无理数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在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按照问题的要求解决问题.

  练一练课本第178页练习第2、3题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必做:课本第179页习题10.3第4、5、6、7题; 选做:课本第179页习题10.3第9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如学生在有理数章节中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除了让学生看课件演示外,更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自己探索得到结论: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在“比一比”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回忆有理数范围内数的大小的比较芳法,体会在实数范围内这些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依旧成立,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在“算一算”教学环节中,先复习七年级上已经学习过的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律,然后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且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是否适用?”

课题: 10.3 实数相关文章:

课题: 10.2 立方根(2)

课题: 10.3 实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课题: 10.3 实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