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1.8完全平方公式

1.8完全平方公式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1.8完全平方公式

微信扫码分享

1.8完全平方公式(通用13篇)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3.综合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

  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2.综合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 活动准备:学生熟记公式 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

  算下列各题:

  1. ;2. ;3. ;4. ;

  5. ;6. ;7. .

  通过教科书中一个有趣的分糖果场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 ,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与 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若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你能很快算出9982的结果吗? (三)新课:

  1.例: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1022;(2)1972.

  先分析,再课件演示解答过程

  2.练习: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982;(2)2032.

  3.例:计算:(1) ;(2) .

  方法一:按运算顺序先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再合并同类项;

  方法二:先利用平方差公式,再合并同类项.

  注意:(2)中按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后,必须加上括号

  4.练习:计算:(1) ;

  (2) ;

  (3) .

  5.例:计算:(1) ;

  (2) .

  练习: .

  6.补例:若 ,则k=_________;

  若 是完全平方式,则k=________. (四)小结: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可以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并体会公式中

  的字母既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 (五)作业:第38页习题1、2、3

  教后记:

  简便计算完成得较好,但形如 的计算多数同学没有掌握,不会分组拆项.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2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的熟记及应用.难点是对公式特征的理解(如对公式中积的一次项系数的理解).是进行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1.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这两个公式是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到的.

  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是: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二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这两项相加时)或减去(这两项相减时)这两项乘积的2倍;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或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2.只要符合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这一公式.

  在运用公式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形,例如 可先变形为 或 或者 ,再进行计算.

  在运用公式时,防止发生 这样错误.

  3.运用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 混淆,而随意写成 .

  (2)切勿把“乘积项” 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特点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公式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4. 与 都叫做.为了区别,我们把前者叫做两数和的,后者叫做两数差的.

  三、教法建议

  1.在公式的运用上,与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一样,应着重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教科书把公式中的字母同具体题目中的数或式子,用“ ”连结起来,逐项比较、对照,步骤写得完整,便于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进行计算.

  2.正确地使用公式的关键是确定是否符合使用公式的条件.重要的是确定两数,然后再看是否两数的和(或差),最后按照公式写出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的结果.

  3.如何使学生记牢公式呢?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1)既讲“法”,又讲“理”

  在教学中要讲法则、公式的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们引导学生借助面积图形对做直观说明,也是对说理的重视.在“明白道理”这个前提下的记忆,即使学生将来发生错误也易于纠正.

  (2)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对于类似的内容学生容易混淆,比如在本节出现的(a+b)2=a2+b2的错误,其原因是把和“旧”知识(ab)2=a2b2及分配律弄混,排除新旧知识间相互干扰的一种作法是向学生指明新知识的特点.所以讲“理”是要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准确掌握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推导公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5.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一个是两数和的平方,另一个是两数差的平方,两者仅一个“符号”不同.相乘的结果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两数的积的2倍,两者也仅差一个“符号”不同,运用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 混淆,而随意写成 .

  (2)切勿把“乘积项”2ab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难点

  综合运用平方差公式与进行计算.

  (三)解决办法

  加强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入理解,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公式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

  2.引入,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

  3.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完成本课时重点内容.

  4.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掌握好的关键在于能正确识别符合公式特征的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公式中2ab中2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揣摩规律.

  (三)教学过程 

  1.计算导入  ;求得公式

  (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2)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103×97

  ②103 × 103

  (3)请同学们自编一个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并算出结果.

  学生活动:编题、解题,然后两至三个学生说出题目和结果.

  要想用好公式,关键在于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正确使用公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

  法公式”.

  引例:计算 ,

  学生活动:计算 , ,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说出答案,得出公式.

  或合并为:

  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

  方法:由学生概括,教师给予肯定、否定或更正,同时板书.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教法说明】

  ①复习平方差公式,主要是引起回忆,巩固公式;编题在于提高兴趣.

  ②有了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基本建立起了一些特殊多项式乘法的认识方法,因此推导可以由计算直接得出.

  2.结合图形,理解公式

  根据图形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A、B两图均为正方形,

  (1)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

  Ⅰ、Ⅱ、Ⅳ的面积和为____________,

  用B、Ⅰ、Ⅱ、Ⅳ的面积表示Ⅲ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利用图形讲解,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直观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式,同时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引例:计算

  教师讲解:在 中,把x看成a,把2y看成b,在 中把2x看成a,把3y看成b,则 、 ,就可用来计算,即

  【教法说明】  引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为运用公式打好基础.

  (2)例1  运用计算:

  ① ② ③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解题,3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让学生先模仿公式解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应用和熟练程度上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后要紧扣公式,重点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例呈中(3)的计算,可对照公式直接计算,也可变形成 ,然后再进行计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4.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一

  运用计算:

  (1) (2) (3)

  (4) (5) (6)

  (7) (8) (9)

  (l0)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教师抽看结果,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解决.

  5.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二

  运用计算:

  (l) (2) (3) (4)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解答.

  练习三

  (1)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

  甲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丁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2)想一想, 与 相等吗?为什么?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  练习二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练习三第(l)题实际是课本例4,此题是与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通过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判断,使难度降低,学生易于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解题方法.通过完成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与 之间的相等关系,同时加深理解代数中“a”具有的广泛意义.

  练习四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l) (2)

  (3) (4)

  学生活动:采取比赛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一组完成得快而且准确,每组各派一个学生板演本组题目.

  【教法说明】  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字母含义和运用公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八、布置作业 

  P133  1,2.(3)(4).

  参考答案

  略.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3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的熟记及应用.难点是对公式特征的理解(如对公式中积的一次项系数的理解).是进行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1.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这两个公式是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到的.

  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是: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二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这两项相加时)或减去(这两项相减时)这两项乘积的2倍;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或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2.只要符合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这一公式.

  在运用公式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形,例如 可先变形为 或 或者 ,再进行计算.

  在运用公式时,防止发生 这样错误.

  3.运用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 混淆,而随意写成 .

  (2)切勿把“乘积项” 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特点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公式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4. 与 都叫做.为了区别,我们把前者叫做两数和的,后者叫做两数差的.

  三、教法建议

  1.在公式的运用上,与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一样,应着重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教科书把公式中的字母同具体题目中的数或式子,用“ ”连结起来,逐项比较、对照,步骤写得完整,便于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进行计算.

  2.正确地使用公式的关键是确定是否符合使用公式的条件.重要的是确定两数,然后再看是否两数的和(或差),最后按照公式写出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的结果.

  3.如何使学生记牢公式呢?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1)既讲“法”,又讲“理”

  在教学中要讲法则、公式的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们引导学生借助面积图形对做直观说明,也是对说理的重视.在“明白道理”这个前提下的记忆,即使学生将来发生错误也易于纠正.

  (2)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对于类似的内容学生容易混淆,比如在本节出现的(a+b)2=a2+b2的错误,其原因是把和“旧”知识(ab)2=a2b2及分配律弄混,排除新旧知识间相互干扰的一种作法是向学生指明新知识的特点.所以讲“理”是要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准确掌握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推导公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5.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一个是两数和的平方,另一个是两数差的平方,两者仅一个“符号”不同.相乘的结果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两数的积的2倍,两者也仅差一个“符号”不同,运用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 混淆,而随意写成 .

  (2)切勿把“乘积项”2ab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难点

  综合运用平方差公式与进行计算.

  (三)解决办法

  加强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入理解,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公式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

  2.引入,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

  3.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完成本课时重点内容.

  4.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掌握好的关键在于能正确识别符合公式特征的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公式中2ab中2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揣摩规律.

  (三)教学过程

  1.计算导入  ;求得公式

  (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2)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103×97

  ②103 × 103

  (3)请同学们自编一个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并算出结果.

  学生活动:编题、解题,然后两至三个学生说出题目和结果.

  要想用好公式,关键在于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正确使用公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

  法公式”.

  引例:计算 ,

  学生活动:计算 , ,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说出答案,得出公式.

  或合并为:

  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

  方法:由学生概括,教师给予肯定、否定或更正,同时板书.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教法说明】

  ①复习平方差公式,主要是引起回忆,巩固公式;编题在于提高兴趣.

  ②有了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基本建立起了一些特殊多项式乘法的认识方法,因此推导可以由计算直接得出.

  2.结合图形,理解公式

  根据图形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A、B两图均为正方形,

  (1)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

  Ⅰ、Ⅱ、Ⅳ的面积和为____________,

  用B、Ⅰ、Ⅱ、Ⅳ的面积表示Ⅲ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利用图形讲解,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直观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式,同时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引例:计算

  教师讲解:在 中,把x看成a,把2y看成b,在 中把2x看成a,把3y看成b,则 、 ,就可用来计算,即

  【教法说明】  引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为运用公式打好基础.

  (2)例1  运用计算:

  ① ② ③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解题,3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让学生先模仿公式解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应用和熟练程度上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后要紧扣公式,重点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例呈中(3)的计算,可对照公式直接计算,也可变形成 ,然后再进行计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4.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一

  运用计算:

  (1) (2) (3)

  (4) (5) (6)

  (7) (8) (9)

  (l0)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教师抽看结果,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解决.

  5.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二

  运用计算:

  (l) (2) (3) (4)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解答.

  练习三

  (1)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

  甲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丁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2)想一想, 与 相等吗?为什么?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  练习二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练习三第(l)题实际是课本例4,此题是与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通过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判断,使难度降低,学生易于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解题方法.通过完成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与 之间的相等关系,同时加深理解代数中“a”具有的广泛意义.

  练习四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l) (2)

  (3) (4)

  学生活动:采取比赛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一组完成得快而且准确,每组各派一个学生板演本组题目.

  【教法说明】  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字母含义和运用公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八、布置作业 

  P133  1,2.(3)(4).

  参考答案

  略.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4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的熟记及应用.难点是对公式特征的理解(如对公式中积的一次项系数的理解).是进行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1.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这两个公式是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到的.

  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是: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二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这两项相加时)或减去(这两项相减时)这两项乘积的2倍;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或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2.只要符合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这一公式.

  在运用公式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形,例如 可先变形为 或 或者 ,再进行计算.

  在运用公式时,防止发生 这样错误.

  3.运用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 混淆,而随意写成 .

  (2)切勿把“乘积项” 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特点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公式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4. 与 都叫做.为了区别,我们把前者叫做两数和的,后者叫做两数差的.

  三、教法建议

  1.在公式的运用上,与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一样,应着重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教科书把公式中的字母同具体题目中的数或式子,用“ ”连结起来,逐项比较、对照,步骤写得完整,便于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进行计算.

  2.正确地使用公式的关键是确定是否符合使用公式的条件.重要的是确定两数,然后再看是否两数的和(或差),最后按照公式写出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的结果.

  3.如何使学生记牢公式呢?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1)既讲“法”,又讲“理”

  在教学中要讲法则、公式的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们引导学生借助面积图形对做直观说明,也是对说理的重视.在“明白道理”这个前提下的记忆,即使学生将来发生错误也易于纠正.

  (2)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对于类似的内容学生容易混淆,比如在本节出现的(a+b)2=a2+b2的错误,其原因是把和“旧”知识(ab)2=a2b2及分配律弄混,排除新旧知识间相互干扰的一种作法是向学生指明新知识的特点.所以讲“理”是要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准确掌握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推导公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5.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一个是两数和的平方,另一个是两数差的平方,两者仅一个“符号”不同.相乘的结果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两数的积的2倍,两者也仅差一个“符号”不同,运用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 混淆,而随意写成 .

  (2)切勿把“乘积项”2ab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难点

  综合运用平方差公式与进行计算.

  (三)解决办法

  加强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入理解,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公式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

  2.引入,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

  3.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完成本课时重点内容.

  4.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掌握好的关键在于能正确识别符合公式特征的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公式中2ab中2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揣摩规律.

  (三)教学过程

  1.计算导入  ;求得公式

  (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2)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103×97

  ②103 × 103

  (3)请同学们自编一个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并算出结果.

  学生活动:编题、解题,然后两至三个学生说出题目和结果.

  要想用好公式,关键在于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正确使用公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

  法公式”.

  引例:计算 ,

  学生活动:计算 , ,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说出答案,得出公式.

  或合并为:

  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

  方法:由学生概括,教师给予肯定、否定或更正,同时板书.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教法说明】

  ①复习平方差公式,主要是引起回忆,巩固公式;编题在于提高兴趣.

  ②有了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基本建立起了一些特殊多项式乘法的认识方法,因此推导可以由计算直接得出.

  2.结合图形,理解公式

  根据图形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A、B两图均为正方形,

  (1)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

  Ⅰ、Ⅱ、Ⅳ的面积和为____________,

  用B、Ⅰ、Ⅱ、Ⅳ的面积表示Ⅲ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利用图形讲解,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直观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式,同时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引例:计算

  教师讲解:在 中,把x看成a,把2y看成b,在 中把2x看成a,把3y看成b,则 、 ,就可用来计算,即

  【教法说明】  引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为运用公式打好基础.

  (2)例1  运用计算:

  ① ② ③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解题,3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让学生先模仿公式解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应用和熟练程度上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后要紧扣公式,重点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例呈中(3)的计算,可对照公式直接计算,也可变形成 ,然后再进行计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4.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一

  运用计算:

  (1) (2) (3)

  (4) (5) (6)

  (7) (8) (9)

  (l0)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教师抽看结果,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解决.

  5.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二

  运用计算:

  (l) (2) (3) (4)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解答.

  练习三

  (1)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

  甲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丁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2)想一想, 与 相等吗?为什么?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  练习二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练习三第(l)题实际是课本例4,此题是与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通过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判断,使难度降低,学生易于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解题方法.通过完成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与 之间的相等关系,同时加深理解代数中“a”具有的广泛意义.

  练习四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l) (2)

  (3) (4)

  学生活动:采取比赛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一组完成得快而且准确,每组各派一个学生板演本组题目.

  【教法说明】  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字母含义和运用公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八、布置作业 

  P133  1,2.(3)(4).

  参考答案

  略.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5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的熟记及应用.难点是对公式特征的理解(如对公式中积的一次项系数的理解).是进行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1.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这两个公式是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到的.

  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是: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二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这两项相加时)或减去(这两项相减时)这两项乘积的2倍;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或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2.只要符合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这一公式.

  在运用公式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形,例如 可先变形为 或 或者 ,再进行计算.

  在运用公式时,防止发生 这样错误.

  3.运用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 混淆,而随意写成 .

  (2)切勿把“乘积项” 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特点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公式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4. 与 都叫做.为了区别,我们把前者叫做两数和的,后者叫做两数差的.

  三、教法建议

  1.在公式的运用上,与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一样,应着重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教科书把公式中的字母同具体题目中的数或式子,用“ ”连结起来,逐项比较、对照,步骤写得完整,便于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进行计算.

  2.正确地使用公式的关键是确定是否符合使用公式的条件.重要的是确定两数,然后再看是否两数的和(或差),最后按照公式写出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的结果.

  3.如何使学生记牢公式呢?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1)既讲“法”,又讲“理”

  在教学中要讲法则、公式的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们引导学生借助面积图形对做直观说明,也是对说理的重视.在“明白道理”这个前提下的记忆,即使学生将来发生错误也易于纠正.

  (2)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对于类似的内容学生容易混淆,比如在本节出现的(a+b)2=a2+b2的错误,其原因是把和“旧”知识(ab)2=a2b2及分配律弄混,排除新旧知识间相互干扰的一种作法是向学生指明新知识的特点.所以讲“理”是要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准确掌握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推导公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5.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一个是两数和的平方,另一个是两数差的平方,两者仅一个“符号”不同.相乘的结果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两数的积的2倍,两者也仅差一个“符号”不同,运用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 混淆,而随意写成 .

  (2)切勿把“乘积项”2ab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难点

  综合运用平方差公式与进行计算.

  (三)解决办法

  加强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入理解,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公式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

  2.引入,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

  3.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完成本课时重点内容.

  4.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掌握好的关键在于能正确识别符合公式特征的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公式中2ab中2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揣摩规律.

  (三)教学过程 

  1.计算导入  ;求得公式

  (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2)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103×97

  ②103 × 103

  (3)请同学们自编一个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并算出结果.

  学生活动:编题、解题,然后两至三个学生说出题目和结果.

  要想用好公式,关键在于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正确使用公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

  法公式”.

  引例:计算 ,

  学生活动:计算 , ,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说出答案,得出公式.

  或合并为:

  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

  方法:由学生概括,教师给予肯定、否定或更正,同时板书.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教法说明】

  ①复习平方差公式,主要是引起回忆,巩固公式;编题在于提高兴趣.

  ②有了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基本建立起了一些特殊多项式乘法的认识方法,因此推导可以由计算直接得出.

  2.结合图形,理解公式

  根据图形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A、B两图均为正方形,

  (1)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

  Ⅰ、Ⅱ、Ⅳ的面积和为____________,

  用B、Ⅰ、Ⅱ、Ⅳ的面积表示Ⅲ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利用图形讲解,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直观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式,同时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引例:计算

  教师讲解:在 中,把x看成a,把2y看成b,在 中把2x看成a,把3y看成b,则 、 ,就可用来计算,即

  【教法说明】  引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为运用公式打好基础.

  (2)例1  运用计算:

  ① ② ③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解题,3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让学生先模仿公式解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应用和熟练程度上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后要紧扣公式,重点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例呈中(3)的计算,可对照公式直接计算,也可变形成 ,然后再进行计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4.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一

  运用计算:

  (1) (2) (3)

  (4) (5) (6)

  (7) (8) (9)

  (l0)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教师抽看结果,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解决.

  5.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二

  运用计算:

  (l) (2) (3) (4)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解答.

  练习三

  (1)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

  甲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丁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2)想一想, 与 相等吗?为什么?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  练习二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练习三第(l)题实际是课本例4,此题是与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通过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判断,使难度降低,学生易于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解题方法.通过完成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与 之间的相等关系,同时加深理解代数中“a”具有的广泛意义.

  练习四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l) (2)

  (3) (4)

  学生活动:采取比赛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一组完成得快而且准确,每组各派一个学生板演本组题目.

  【教法说明】  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字母含义和运用公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八、布置作业 

  P133  1,2.(3)(4).

  参考答案

  略.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教学重点:

  1.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一、探索练习: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图略)

  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得到的式子,想一想:

  (1)(a+b)2等于什么?你能不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呢?

  (2)(a-b)2等于什么?小颖写出了如下的算式:

  (a-b)2=[a+(—b)]2.

  她是怎么想的?你能继续做下去吗?

  由此归纳出完全平方公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教师在此时应该引导观察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

  例:(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x-3)2

  解:(2x-3)2

  =(2x)2-2·(2x)·3+32

  =4x–12x+9二、巩固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_______________

  (1) ;(2) ;

  (3) ;(4) .

  2.计算下列各式:

  (1) ;(2) ;(3) ;

  (4) ;(5) ;

  (6) .

  4.填空:

  (1) _____________;(2) ;

  (3) ; 三、提高练习:

  1.求 的值,其中

  2.若                                                                                                                   小结:熟记完全平方公式,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作业:课本p36习题1.13:1、2.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上能套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但是也有出现以下错误: (1)(a+b)2=a2+b2 (2)(+a)(2-a)=6-a2对公式的真正理解有待加强.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7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理解完全平方公式,能正确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重点、难点根据公式的特征及问题的特征选择适当的公式计算.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1.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2.边长分别为a、b拍的两个正方形面积和是多少? 3.你能比较(1)(2)的结果吗?说明你的理由.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回答(1)(a+b) (2)a +b (3)因为(a+b) =a +2ab+b ,所以 (a+b) -(a +b )=a +2ab+b -a -b =2ab,即(1)中的正方形面积比(2)中的正方形面积大.二、做一做例1.       利用完全平方式计算1. 102 ,   2. 197 师:要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则要创设符合公式特征的两数和或两数差的平方,且计算尽可能简便.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演示此题.让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解:1.102 =(100+2)             2.197 =(200-3) =100 +2 lOO 2+2,          =200 -2 2O0 3十3 ,=10000+400+4                 =40000-1200+9 =10404                       =38809 例2.计算:1.(x-3) -x                  2.(2a+b- )(2a-b+ )师生共同分析:1中(x-3) 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学生动笔解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解答情况,板书如下:解:1. (x-3) -x =x +6x+9-x =6x+9师问:此题还有其他方法解吗?引导学生逆用平方差公式,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第(2)题的解法.此题学生解答,难度较大.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加法结合律,为使用公式创造条件.学生小组交流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板书解题过程.解:2. (2a+b- )(2a-b+ )=[2a+(b- )][2a-(b- )]=(2a) -(b- ) =4a -(b-3b+ )=4a -b +3b- 三、试一试计算:                         1. (a+b+c)           2. (a+b) 师生共同分析:对于1要把多项式完全平方转化为二项式的完全平方,要使用加法结合律,为使用完全平方公式创造条件.如(a+b+c) =[a+(b+c)] 对于(2)可化为(a+b) =(a+b)(a+b) .学生动笔:在练习本上解答,并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解:1. (a+b+c) =[a+(b+c)] =(a+b) +2(a+b)c+ c =a +2ab+b +2ac+2bc+c =a +b +c +2ab+2ac+2bc 四、随堂练习 P38 1五、小结本节课进一步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此公式运算时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完全平方公式首先要熟记公式和公式的特征,不能出现(a±b) =a ±b 的错误,或(a±b) =a ±ab+b (漏掉2倍)等错误.2.要能根据公式的特征及题目的特征灵活选择适当的公式计算.3.用加法结合律,可为使用公式创造了条件.利用了这种方法,可以把多项式的完全平方转化为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六、作业 课本习题1.14 P38   1、2、3.七、教后反思§1.9 整式的除法第一课时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单项式除法的法则过程,了解单项式除法的意义.2.理解单项式除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重点、难点重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难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探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出示投影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1. x y÷x ,   (8m n )÷(2m n) ,   (a b c)÷(3a b).师生共同分析:此题是做除法运算,可以从两方面思考: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将除法问题转化为乘法问题去解决,即(   )·x =x y,由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可得(x y)·x =x y,因此,x y÷x =x y . 另外,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由约分也可得 =x y.学生动笔:写出(2)(3)题的结果.  教师板书: x y÷x =x y, (8m n )÷(2m n)=4n ,   (a b c)÷(3a b)=a bc师:以上运算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你能说说如何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系数、同底数幂、只在被除式含有的字母三方面思考,讨论充分后,由一名同学叙述,其余同学补充纠正.出示单项式除法法则(投影显示)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二、做一做,巩固新知例1计算1.(- x y )÷(3 x y)          2.(10a b c )÷(5a bc)3.(2x y) (-7xy )÷(14 x y )   4.(2a+b) ÷(2a+b)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按法则进行运算,首先确定它们的系数,把系数的商作为商的系数,其次确定相同的字母,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作为商中可能含有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之差作为商式中对应字母的指数,只在被除式中含有的字母指数不变,最后化简.第(1)(2)题对照法则进行,第(3)题要按运算顺序进行.第(4)题先把(2a+b)看作一个整体 (一个字母)相除,后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教师板书如下:解: 1.(- x y )÷(3 x y)       2.(10a b c )÷(5a bc)=(- ÷3)x y             =(10÷5)a b c =- y                       =2ab c        3.(2x y) (-7xy )÷(14 x y )   4.(2a+b) ÷(2a+b) =8x y (-7xy )÷(14 x y )      =(2a+b) =-56x y ÷(14 x y )           =(2a+b)    =-4x y                         =4a +4ab+b 三、随堂练习 P40 1学生活动:让四名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同伴可交流,互相订正.教师巡回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更正.待四名板演同学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四、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在运用法则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系数相除与同底数幂相除的区别;2.符号问题;3.指数相同的同底数幂相除商为1而不是0;4.在混合运算中,要注意运算的顺序.五、作业 课本习题1.15.P41  1、2. 3六、教后反思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意义,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形式和特点;使学生知道把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因式分解。

  2、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

  教学方法:对比发现法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87—88页,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新课讲解:

  (投影)我们把形如a2+2ab+b2与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和平方差公式一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把一些多项式因式分解。例如:

  a2+8a+16=a2+2×4a+42=(a+4)2

  a2-8a+16=a2-2×4a+42=(a-4)2

  (要强调注意符号)

  首先我们来试一试:(投影:牛刀小试)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2+8x+16;;(2)25a4+10a2+1

  (3)(m+n)2-4(m+n)+4

  (教师强调步骤的重要性,注意发现学生易错点,及时纠正)

  2.把81x4-72x2y2+16y4分解因式

  (本题用了两次乘法公式,难度稍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创新)

  将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得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公式。运用这些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练习:第88页练一练第1、2题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9

  一、教材分析

  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代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对以后学习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勾股定理及图形面积计算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是继乘法公式的内容的一种升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是由多项式乘多项式而得到的,同时又为下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化能力有限,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推导过程、结构特点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突出完全平方公式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基本形式,并用语言表述其结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化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利用添括号法则灵活应用乘法公式。

  过程与方法

  利用去括号法则得到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添括号法则,进一步熟悉乘法公式的合理利用.

  教学难点

  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中适当添括号达到应用公式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

  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应用拓展等环节。

  六、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运算并回忆去括号法则.

  (1)4+(5+2) (2)4-(5+2) (3)a+(b+c) (4)a-(b-c)去括号法则:

  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每一项都不改变符合;如果括号前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合.

  也就是说,遇“加”不变,遇“减”都变.

  二、探究新知

  把上述四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反过来,又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1) 4+5+2=4+(5+2) (2)4-5-2=4-(5+2)

  (3) a+b+c =a+(b+c)(4)a-b+c=a-(b-c)

  左边没括号,右边有括号,也就是添了括号,同学们可不可以总结出添括号法则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总结)

  添括号法则是:

  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也是:遇“加”不变,遇“减”都变.

  请同学们利用添括号法则完成下列练习:

  1.在等号右边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项:

  (1)a+b-c=a+( ) (2)a-b+c=a-( )

  (3)a-b-c=a-( ) (4)a+b+c=a-( )

  判断下列运算是否正确.

  (1)2a-b-=2a-(b-) (2)m-3n+2a-b=m+(3n+2a-b)

  (3)2x-3y+2=-(2x+3y-2) (4)a-2b-4c+5=(a-2b)-(4c+5)

  总结:添括号法则是去括号法则反过来得到的,无论是添括号,还是去括号,运算前后代数式的值都保持不变,所以我们可以用去括号法则验证所添括号后的代数式是否正确.

  三、新知运用

  有些整式相乘需要先作适当的变形,然后再用公式,这就需要同学们理解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和真正内涵.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完成下列计算.

  例: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1)(x+2y-3)(x-2y+3) (2)(a+b+c)2

  (3)(x+3)2-x2 (4)(x+5)2-(x-2)(x-3)

  四.随堂练习:

  1.课本P111练习

  2.《学案》101页——巩固训练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和体会?

  我们学会了去括号法则和添括号法则,利用添括号法则可以将整式变形,从而灵活利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我体会到了转化思想的重要作用,学数学其实是不断地利用转化得到新知识,比如由繁到简的转化,由难到易的转化,由已知解决未知的转化等等.

  六、检测作业

  习题14.2: 必做题: 3 、4 、5题

  选做题:7题

  知识梳理,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交流合作,探究新知,以问题驱动,层层深入。

  归纳总结,提升课堂效果。

  作业检测,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10

  一、教学目标 :

  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在变式中,拓展提高;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重点是正确理解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并初步运用;难点是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 :

  1.检查学生的“预习知识树”,导入  课题:

  师:前面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同学们对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运用以及学习公式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研究另一种“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请拿出你的“预习知识树”,小组内互查并交流,在预习中有疑问的同学请询问。

  (活动:老师巡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解答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生:(互查、讨论“预习知识树”,有问题的询问问题。)师:(老师点评学生预习情况,并出示老师做的“知识树”,引出课题:完全平方公式。)说明:把预习提到课前,利用“知识树”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也可合作交流、讨论研究,这样预习会更充分,听讲时就能有准备、有选择;一上课,老师就检查“预习知识树”,了解学生新课学习情况,适当点拨,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大量拓展、提高,发展学生的能力。

  2.自学检测,制造通用工具:师:下面进行自学检测.计算:⑴(x+3)2;⑵(2x-5)2;⑶(mn+t)2;⑷(-4x+y2)2。

  (活动:投影显示练习题。)生:(四人到黑板上板演,答错了,由学生纠正,老师再点评。)师:观察练习,公式中的a、b可代表什么?

  生: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

  说明:点评时,老师反复引导学生分清题目中哪部分相当于公式中的a,哪部分相当于公式中的b,就是让学生明确“公式中的a、b可表示数,也可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或其他的式子”的变化规律,即制造通用工具。在前面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个道理,在这里再次强化。

  师:说得非常好,明确“公式中的a、b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的变化规律,就能正确运用公式解题了。显然,刚做的练习题是由公式变化来的,若是变下去,能变多少道题?

  生:无数道。师:最终是几道题?生:一道。说明:这就是老师的“暗线”语言,引导学生明白从公式出发,反映在a、b上只是取值不同,可以演变出无数道题,是“解压”的过程,最终还是利用公式解题,所有的题目只有“一道”,只是形式不同,这又是“压缩”的过程,把握了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解题。

  师:你会变了吗?请各小组编题。(活动:四人小组先在组内讨论、交流,再推选完成最快的两个小组出示题目,其他小组同学练习。)说明:引导学生现场出题,一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二是验证变化规律。

  师:下面思考,如何计算:(a+b+c)2生1:可根据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来计算,就是把(a+b+c)2看做(a+b+c)(a+b+c)。

  师: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也可以把其中的(a+b)两项看成一项,变成[(a+b)+c]2的形式,就能直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了。

  师:说得非常好。两种方法都可以,但哪种更简单呢?请你任选一种,完成练习。

  生:(紧张地做题,同时找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师:这道题若是变为(a+b+c+d)2,你会做吗?

  生:(齐答)会。师:怎么办?生1:把其中(a+b)看做一项,(c+d)看做一项,还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解题。

  生2:还有其他分组方式,如把(a+c)看做一项,(b+d)看做一项,也能直接运用公式解题。

  师:方法一样吗?生:一样的。师:还能变下去吗?这样可以变出多少道题?

  生:无数道。师:最终是几道题?生:(齐答)一道题。师:现在,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会解这样的题了。课下,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把(a+b)2的指数变化一下,又可以变出多少道题,你能计算出来吗?

  (活动:投影显示一组题目,如(a+b)3、(a+b)4……)说明:这就是老师进一步利用这个例子论证“公式中的a、b可表示数,也可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或其他的式子”的变化规律。

  3.通过大量的习题验证通用工具,学生并且自造通用工具。

  师:通过前面的检测,看出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完全平方公式。下面进入达标检测。

  (活动:投影显示达标检测题)1.填空:

  ①(2x+3y)2=______;②(14a-1)2=116a2-____+1;③当x=5,y=2,则(x+y)(x-y)-(x-y)2=_________。

  2.计算:

  ①(-2m-n)2;②(2-3a2)(3a2-2);③(-cd+12)2;④(n+3)2-n23.计算:(x+2y+3)(x+2y-3)生:(积极

  、主动地在作业 本上完成上面练习题。)师:(巡视,批阅完成快的学生的作业 ,最后集体点评,只讲不会的。)说明:第2①

  题,可先变形为[-(2m+n)]2,再按(a+b)2的公式展开,也可直接理解成-2m与n的差,按(a-b)2计算;第2②题将(2-3a2)变形为-(3a2-2),原式可转化为-(3a2-2)2,直接运用公式计算;第2④题把(n+3)看做a

  、n看做b,逆用平方差公式也是一种解法,同时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第3题是下节课训练内容,在这里可以提前,引导学生通过变形,得出(x+2y+3)(x+2y-3)=[(x+2y)+3]·[(x+2y)-3]=(x+2y)2-32=x2+4xy+4y2-9,这里还是把(x+2y)看做a、3看做b,进一步验证了“通用工具”,即“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拓展提高还是在“变”上下功夫,要求学生能较熟练掌握,逐步达到脑算的层次,水到渠成,能力自然提高,学生就会自造“通用工具”了。

  4.嫁接“知识树”,推荐作业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活动:再次投影本节课“知识树”。)生:这节课我们学习、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知道了公式中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能运用公式解题了,能力上又有新的提高.师:课下完成本节课的作业 .[投影显示]思考题:计算(a+b+c)2、(a+b+c+d)2的结果,观察有什么规律,感兴趣的同学还可计算(a+b)3、(a+b)4的结果,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预习指导:①课本第38-39页内容,重点研究例3两个题目的解题方法,能尝试独自解答课后随堂练习或习题,②设计下节课“知识树”,优化本单元“知识树”。说明:本环节是将本节课“知识树”

  移植到乘法公式的单元“知识树”上,整体构建知识,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能力树”。作业 是推荐性的作业 ,达标检测就是“堂堂清”,学生课下只须做好预习作业 就行了,这样会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发展个性。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1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有序数对的定义。

  2、能用有序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的位置。

  学习重点: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

  学习难点: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

  学习过程:

  自学过程: (一)、自学知识清单

  1、教材64页,在图7.1—1中找出参加数学问题讨论的同学。

  小组内交流一下,看一看你们找的位置相同吗?

  思考:(2,4)和(4,2)在同一位置吗?为什么?

  2、请回答教材65页:思考题。

  3、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______个数a与b组成的_______叫做_______,记作( , )。

  (二)、自学反馈

  练习1、利用________________,可以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如电影院的座号,“3排2号”、表示为(3,2),则“2排3号”可以表示为 。

  练习2、如图(1)所示,一方队正沿箭头所指的'方向前进,A的位置为三列四行,表示为A(3,4),则B,C,D表示为B( , ),C( , )

  D( , )

  练习3、完成课本第65页的练习。

  练习4、用有序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3,2)与(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请结合下面图形加以说明.

  练习5、如图所示,A的位置为(2,6),小明从A出发,经

  (2,5)→(3,5)→(4,5)→(4,4)→(5,4)→(6,4),小刚也从A出发,经

  (3,6)→(4,6)→(4,7)→(5,7)→(6,7),则此时两人相距几个格?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12

  《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完全平方公式》,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八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乘、除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对多项式乘法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因式分解》《配方法》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多项式乘法法则、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对“完全平方公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完全平方公式”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对公式(a+b) 2=a2+2ab+b2的理解,包括它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语言表述(学生自己的语言)、几何解释。

  难点确定为: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符号含义,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在探索讨论、归结总结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 是本节课深入研究 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下一 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状态。

1.8完全平方公式 篇13

  点击此处打开或右键另存为下载

  上课班级:江苏省如东县景安初中初二(6)班 邮编:226441

  上课教师:唐国栋 e-mail:

  设计思路: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的直觉并且运用基本方法进行相关的验证,指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

  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我们在初一第二学期就已经学习了乘法完全平方公式,请一位同学用文字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公式的内容?

  生1:(答略)

  师:你能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这个公式吗?

  生1:(a+b)2=a2+2ab+b2 (a-b)2=a2-2ab+b2

  师:不错,请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完全平方公式其实包含几个公式?

  生齐答:两个。

  师:接下来有两道填空题,我们该怎么进行填空?

  a2+ +1=(a+1)2 4a2-4ab+ =(2a-b)2

  生2:(答略)

  师:你能否告诉大家,你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填空的吗?

  生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将等号右边的展开。

  师:很好。(将四个式子分别标上○1○2○3○4)

  问题:○1、○2两个式子由左往右是什么变形?

  ○3、○4两个式子由左往右是什么变形?

  生3:(答略)

  师:刚才的○1和○2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将这两个公式反过来就有:

  a2+2ab+b2=(a+b)2 a2-2ab+b2=(a-b)2 (板书)

  问题:这两个式子由左到右的变形又是什么呢?

  生齐答:因式分解。

  师:可以看出,我们已将左边多项式写成完全平方的形式,即将左边的多项式分解因式了。

  这两个公式我们也将它们称之为完全平方公式,也是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

  师:既然这两个是公式,那么我们以后遇到形如这种类型的多项式可以直接运用这个公式进行分解。这个公式到底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同座的或前后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之后)

  生4:左边是三项,右边是完全平方的形式。

  生5:左边有两项能够写成平方和的形式。

  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生6:还有一项是两个数的乘积的2倍。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中“两个数”是不是任意的?

  生6:不是,而是刚才两项的底数。

  师:刚才三位同学都回答得不错,每人都找出了一些特征。再请一位同学来综合一下。

  生7:左边的多项式要有三项,有两项是平方和的形式,还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右边是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多项式是三项式

  2)有两项都为正且能够写成平方的形式

  3)另一项是刚才写成平方项两底数乘积的2倍,但这一项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

  4)等号右边为两平方项底数和或差的平方。

  师:我们如何将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呢?

  生8:a、b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a、b乘积的2倍,等于a与b的和的平方;

  a、b两个数的平方和减去a、b乘积的2倍,等于a与b的差的平方。

  师:如果不用字母a、b,又怎么表达?能否将两句合并成一句呢?

  生9: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乘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师:非常好!我们以后只要遇到这种类型的多项式可以直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方便地进行因式分解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有关知识,下面有几道练习题向我们同学提出了挑战,看你掌握知识的情况: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并说出理由。

  (1)a2-4a+4 (2 )x2+4x+4y2 (3 )4a2+2ab+ b2

  (4 )a2-ab+b2 (5 )x2-6x-9 (6 )a2+a+0.25

  生10:第一题是完全平方式。有三项,其中有两项正且能写成平方的形式,另一项是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

  …… ……

  生11:第四题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中间一项不是两个数的乘积的2倍。

  生12:第五题是完全平方式。三项,有两项能写成平方的形式,另一项也是两个数的积的2倍。

  师:其它同学同意他的意见吗?有没有补充的?

  生13:这一题不是完全平方式,虽然有两部分能写成平方的形式,但这两项不是平方和。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答:同意。

  师:因此我们在观察一个多项式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式的特点时,不仅要找有没有两项能够写成平方的形式,同时还要看这两项的符号是否同为正,更要看另一项是不是这两数的积的2倍。像刚才的第2题和第4题都只满足特征中的一部分。

  引例讲解: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2+6x+9 2、4x2-20x+25

  问题:这两题首先怎么分析?

  生14:将9改写成32,6x正好是x与3的乘积的2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生15:将4x2写成(2x)2,25写成52,20x写成2×2x×5

  x2+6x+9=x2+2×3+32=(x+3)2

  4x2-20x+25=(2x)2-2×2x×5+52=(2x-5)2

  (联系字母表达式用箭头对应表示,加深学生印象。)

  师:由刚才的例子,我们同学能否发现将因式分解为两数的和或差的平方,如何确定是两数的和还是两数的差的平方呢?

  生16:由符号来决定。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16:由中间一项的符号决定,就是两个数乘积2倍这项的符号决定,是正,就是两个数的和;是负,就是两个数的差。

  师:总之,在分解完全平方式时,要根据第二项的符号来选择运用哪一个完全平方公式。

  例题1: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师:这道题目能否运用以前所学的方法分解?就题目本身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分解?

  生17:题目符合完全平方式的特点,可以将25x4改写成(5x2)2,1就是12,10x2改写成2×5x2×1。(此学生板演,过程略)

  例题2:把-x2-4y2+4xy分解因式。

  师:按照常规我们首先怎么办?

  生齐答:提取负号。〔教师板书:-(x2+4y2-4xy) 〕以下过程学生板演。

  师:如果是这道题:4xy-x2-4y2 怎么分解呢?(教师改变刚才题型)

  提示:从项的特征进行考虑,怎样转化比较合理?四人小组讨论。

  生18:同样还是将负号提取改变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三项式中能改写成平方的两项是同号,且另一项为两底数积的2倍,我们都能利用这个公式分解,若这两项同为正则可直接分解,若同为负则先提取负号再分解。

  练习题:课本p21 练习:第1题,学生板演,教师讲解,学生板演的同时,教师提示注意点、多项式的特征;第2题,学生口答。

  例题3:把3ax2+6axy+3ay2分解因式。

  师:先观察,再选择适当的方法。(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练习:课本p22 第3题分两组学生板演,教师评讲、适当提示注意点。

  师:这一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完全平方式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先自查一下自己的收获,然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小声讨论)

  生甲:我学到了如何将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遇到三项式中有两项符号相同且能化成平方的形式,另一项为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的形式,如果能化成平方项是负的,首先将负号提取再分解。第二项是正的就是两数的和的平方,第二项是负的就是两数差的平方。

  生乙:有公因式可提取的先提取公因式,然后再分解,同时根据第二项的符号来选用合适的公式。

  教师布置课堂作业 :课本p23 习题8.2 a组 4~5 偶数题

  课外作业 :课本p23 习题8.2 a组 4~5 奇数题

  下课!

  数学 - 初二数学利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课堂实录

1.8完全平方公式相关文章:

1.8完全平方公式

1.8完全平方公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8完全平方公式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