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课堂上》

《课堂上》

漫游诗人 点赞 分享
《课堂上》

微信扫码分享

《课堂上》(精选16篇)

《课堂上》 篇1

  教学内容

  本主题分为“我会听讲”、“举起我的手”两个分主题活动,由三个页面组成。从老师讲课时学生认真听讲的场景,引导学生明确在课堂上应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从上课时学生是怎么举手发言的场景,引导学生明白提问题、回答问题时应该怎么做。从课堂上影响学习的不良习惯,与前两个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上课要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善于思考、主动提问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这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六岁左右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一时难以适应由幼儿园小朋友角色到小学生这一角色转变,同时,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控制好课堂教学秩序,让学生能有序地进行学习。在这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特点,控制好学生的有意注意,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道理。第二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以四个活动为载体即:故事激趣,会听讲,活动情境体验,学举手;火眼金睛,辨是非;典型引路,树榜样,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体验、,让学生去发现课堂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身边的榜样,懂得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规范课堂学习行为。

  设计思路

  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并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课堂上》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材说的是儿童在生活中的事。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尽量让教学活动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儿童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在课堂上要养成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善于思考和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 

  2、知道养成良好课堂习惯的重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在课堂上要养成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善于思考和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在课堂上能主动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  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收集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准备部分谜语。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学习行为片段。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故事激趣,会听讲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现在老师播放一部动画片《学弈》,大家想想第一个人为什么没有学会下棋?第二个人为什么学会了下棋?

  师:看完了动画片,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人为什么没有学会下棋?第二个人为什么学会了下棋?

  生1:第一个人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

  生2:第二个人上课时一心一意听老师讲课,所以他学会了下棋。(师鼓励其一心一意用得好。棒!棒!棒!,你真棒!)

  生3:第一个人没有学会下棋,是因为他三心二意,老师教下棋时,他去看天鹅了。(师鼓励其三心二意一词用得好)

  ……

  生:老师,小猫钓鱼也是讲的这个道理,我们上课时要一心一意听讲。

  师:你说得真好!同学们给他鼓掌。同学们看得很仔细,也很会动脑筋思考问题。我们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上课时就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遇到不懂问题,要主动地问老师。那么,上课听讲,积极思考,不懂就问,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生1: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生2:老师会表扬我,发言积极。

  生3:上课认真听讲,我就会唱歌。

  生4:我上课发言积极,老师奖励我了一面红旗。

  ……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真不错!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贴上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图画)。因此,我们不管上什么课,都要认真倾听同学说的,老师说的,积极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学到更多的本领。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学习主要凭着自己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开头,就得抓住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学弈》这个动画片作为第一个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故事激趣,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人学下棋有着不同结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明白了认真听讲的重要性。)

  活动二:情境体验,学举手

  师:同学们明白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道理,现在我们一起做个猜谜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出谜语,你们抢答。

  师:刚才抢答时,你们听清楚同学们说什么了吗?

  生:没有,太吵了,听不清!

  生:听不清,我的头都吵疼了。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都在抢着说,我们都听不清楚说的是什么了。声音太大,太吵还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现在,我们不抢答,知道答案的同学就举手,好不好?

  师出示谜语,学生举手回答。

  师:现在还乱吗?

  生:不乱了。

  师:为什么呢?

  生:我们举手回答问题就不乱了。

  师:对!我们上课时不仅要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还要养成积极有序发言的好习惯。现在请你们想想,在上课时什么时候可以举手?

  生1:回答老师问题时要举手。

  生2:没有听清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要举手。

  生3:我想上厕所时要举手。

  生4:我不会做作业时要举手。

  生5:遇到没有听懂的内容时要举手。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上课时要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时声音要洪亮,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要主动问老师,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贴上学生积极发言的图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以猜谜活动入手,先让学生抢答,再让学生举手有序地回答,通过两次截然不同的亲身体验,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重要性。)

  活动三:火眼金睛,辨是非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孙悟空形象,定格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师:孙悟空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辨出妖怪,现在老师也来考考你们的眼力,看看你们能发现画面中学生在做什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教师课件展示27页四幅图画,学生先讨论,再指名回答。

  生:第一幅图是讲两个小朋友上课讲话。

  师:你的眼力真好!那你们说说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呢?

  生:上课讲话,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讲。

  生:上课讲话,老师讲的内容你就没有听到,作业就不会做了,妈妈会骂你的。

  生:上课讲话,学不到知识,考试就考不好。

  师:那么第二幅图呢?

  生:小女孩在开小差。

  师:什么是开小差?

  生:开小差就是上课时想别的好玩的事情了。

  生:开小差就是去想动画片了。

  生:开小差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给自己掌声鼓励。(棒!棒!棒!我真棒)

  师:那第三幅图呢?

  生:小男孩在玩铅笔盒,没有听讲。

  师:最后一幅图呢?

  生:小女孩上课在吃东西。

  师:你们能说说上课吃东西,有什么不好吗?

  生:上课吃东西,就不听讲了,学习就不好。

  生:上课吃东西,不讲卫生,我们班就得不到流动红旗了。

  生:我妈妈说了,吃零食,对胃不好,身体就长不好。

  生:我妈妈现在都不让我喝牛奶了,说里面有毒药,外面小摊上的零食不卫生,里面也有毒药。(学生大笑)

  师:你真行!知道的知识真多!现在有些商家为了牟取不法利益,在牛奶中添加了三聚氢氨让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其害,特别是婴幼儿受到伤害更严重,现在国家正在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督查和管理。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能改掉一些坏毛病,做一个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认真思考,爱学习的好学生。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能做到。

  (设计意图: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一般是20分钟,教学第三个环节这段时间是学生最感疲劳的阶段,因此如何有效的消除学生的疲劳,如何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是这个环节的重点。本环节中,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展示学生不良学习行为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直观再现情景,鼓励学生改掉缺点,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积极思考画面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育学生有序地举手发言,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与表现的机会,从而养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活动四:典型引路,树榜样

  师:老师也相信你们能做到。现在,老师在你们上课的时候,拍摄了一些镜头,我们来看看都有谁?

  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本班学生认真听讲、上课积极以言,不懂就问等画面。

  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看到有自己的或他人的画面,非常高兴。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张涛上课听讲很认真。

  生2:我看到李晨回答问题声音很洪亮。

  生3:我看到陈可再向老师提问题。

  生4:我看到段灵在举手。

  师:这些同学上课的时候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勤于思考,不懂就问,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给他们热烈的掌声。其实,在我们班还有很多上课表现很好的同学,如陈加,李瑞、王国、张伟、何浩等同学表现都不错。我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做一名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大家能做到吗?

  生齐答:能。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好,老师奖励大家一首儿歌。(多媒体课件展示)

  铃声响,进课堂。拿书本,把歌唱。起立时,身站直。要发言,先举手。爱学习,勤思考。小动作,不要做。好学生,样样棒!

  师: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全面发展、样样棒的好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拍摄本班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情景,达到三方面的目的:一方面勉励这些学生再接再厉,另一方面鼓励另一些学生改正自身的不足,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三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奋区。这个环节,同时也是对第三个环节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对比,使学生懂得上课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最后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习,对规范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了概括,入脑入心。)

  小结:“知识源于生活”。学生通过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中,更容易感悟和理解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重要性,更容易树立自己心目中的榜样。

《课堂上》 篇2

  接到讲课任务,心中不免有些压力。

  选定了《长城》一课,更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小挑战!

  因为说实话,对这篇老课文,从学生时代到教师生涯,我读了不知道多少遍,毫不掩饰地说,在这次讲课之前,我似乎从未被震撼过。我无法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地骄傲的长城究竟是怎样的气势,自己都没有身临其境,又怎么能感染学生呢?

  为了避免学生“重蹈覆辙”,为了避免学生面对平淡枯燥文字时的“无动于衷”和读完课文后“零体验”的尴尬,我决定将这堂课的目标定位于:“让情感牵线,并为读书开路,让激情飞扬于课堂!”

  有了定位,便有了准备的方向!

  我首先要自己投入!在反复地读文中,在一次次查找资料,拓展语文教学资源时,我发现自己真的被震撼了!

  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这样的工程世界少有,这样艰巨地任务*人力完成,历史罕见。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也是绝无仅有的!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创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我为长城的存在而惊叹,我更为长城的不朽而沉思!

  课堂上,我先用一贯配乐解说的“长城风采”的小短片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在学生的惊叹声中,在那一次次闪着亮光的眼神中我知道学生已经入情入境了!

  于是我便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读书,以“我心目中的长城”为主题汇报交流。与此同时,我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交流着收获与感受,抓重点词句,结合图片和课外资料谈,声情并茂的读……

  当学生充分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的气势之后,当深刻的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修建长城的不易,当他们一次次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感叹之时,我知道学生的情感已被调动。此时,我并没有让课止于此,而是总结说:“正是建成的不易,我们才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长城以它的雄伟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于力量,成为我们的骄傲。然而今天,我们却忍不住要问,今天的长城,你为什么在哭泣?”接下来,便放了一组长城被认为损坏的图片,并以“长城你还好么?长城在哭泣”为主题进行延伸拓展。

  当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声中,表白自己内心的愤怒和惋惜之时,我知道这堂课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激情在课堂上飞扬!

  反思整堂课,我再次体会到:“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时,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我们的教学,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重视情感的激发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极为重要的。

  是的,真正的教学应以情感为依托和手段,充分的完善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然,“教学是永远留有遗憾的艺术!”

  回顾整堂课,发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缺乏层次感,而且花费了很多时间,比课前预想的教学过程要缓慢,导致第三段的学习显得有些仓促,粗糙与不投入,此外,此堂课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很多教学语言也是随机应变,这使得课堂中多了一份自然,一些情趣,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教学语言随意的现象,值得反省!

  说是示范课,实在惭愧!算是研讨课吧!缺点不少,只希望能带给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实践探索的影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课堂上》 篇3

  本周三县教研室的各位领导来校听课,并进行了座谈。通过座谈交流让自己受到很大的启发,受益匪浅,对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悟读。到底要打造怎样的课堂?能否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绪飞扬,课堂就是要进行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高尚的人的教育。我们的课堂从以下些许方面更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提升。

  1、面向全体。

  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这是谈教育成功与否的前提。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是否都在我们的视野?我们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少数学生不能参与到学习探究环境中,不能达成目标,让面向全体的课堂教育多少有点尴尬。

  2、架构知识体系。

  注重搭建历史框架,拓展性的贯穿历史要素、及其线索。不要就教材谈教材,缺少整个知识的体系,缺少延伸。构建网络,注重联系。本来很完整的知识体系,人为的零碎化。一节课下来,让人有整体的感觉。

  3、全面发展。

  不要将课堂教育简单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以知识目标为载体呈现、落实。不要将课堂蜕变成智育课堂。

  4、加强教师的备课。

  从教材的广度、深度拓展。强调古今知识、世界历史、时事政治等的联系。历史教师同样学会“合并同类项”。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内涵外延到位,落实教育目标。

  5、学案是教师的第二课程。

  学案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再提炼、再整合、再升华,是教师自己的教材,这个教材才是最适合教师本人的,也应该最适合所教的学生的。精当设计,不降低难度。注重创设、营造解题的情景和状态。要问题的答案,更要解题的过程、更要思维的过程。

  6、小组“真合作”。

  小组学习有形式,更要有内容。探索小组评价的科学策略。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有足迹,清晰可见。

  7、历史思维课堂。

  历史课堂同样需要思维。切记问题讨论不要过于简单,直来直去,讨论了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整合多媒体资源,利用好,使用好。搜集整合利用好网络资源。

  8、增强驾驭课堂的态势。

  教师的气场达到教室的角角落落,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教师要hold住。

  反思我们的课改,不要返回到抓分数上来。成绩重要,成长更重要。

《课堂上》 篇4

  课堂上的“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常规的学习,同学们接授来自老师的课堂规则的有关“信息”,帮助同学们初步理解“信息”的概念;接收并牢记老师的规则里所含有的“信息”;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同时;老师通过收集同学们有关于信息技术基本情况的一些“信息”,为因材施教作准备;明确任务,帮助同学们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法;联络师生感情;培养同学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树立学习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力求准确传递以上教学中所含有的“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有关于“信息”的概念

  教学过程:

  关于信息技术老师的“信息”——自我介绍,并且引出信息一意

  来自课堂的规则“信息”——课堂常规

  1、进入计算机机房,举止要得体,言谈要文明。

  2、用好计算机机房的设备等公物,保证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A、爱护计算机机房的硬件等设备,禁止对计算机硬件(包括接线、插头等)的踩、压、拔等违规操作的发生;

  B、为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外来光盘,软盘,U盘等不经杀毒,一律不准在计算机机房的机器上使用,同时严禁删除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极其相关文件和文件夹等;

  C、爱护地板,爱护门窗,爱护桌椅等公共财物,禁止乱贴乱画。

  3、进入计算机机房要注意卫生保洁工作。

  A、进入计算机机房,禁止吃零食、饮料(包括矿泉水)等;

  B、进入计算机机房,禁止随地吐痰、丢废纸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C、离开计算机机房之前,上课班级负责打扫教室内外清洁卫生,归整计算机、桌椅等,责任教师负责监督。

  4、进入计算机机房的学生必须对号入座,认真填写上机登记薄。

  三.来自同学们的“信息”——调查表

  信息技术课调查表

  姓名

  性别

  班级

  以前学过计算机吗(回答是或否)

  你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吗(回答是或否)

  你现在掌握了那些计算机操作技能?(请在□内打√)

  □程序设计 □word文字处理 □动画设计 □网页制作 □网络基础知识 □图形图像处理 □三维图像处理□一点都不会

  家里有无计算机

  你平常用计算机干的最多事是什么?

  家里能上网吗?

  有自己的电子信箱、QQ号吗?

  会上网查资料吗?

  你上网主要做那些事情?

  你如何看待电脑游戏?

  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

  你如何处理游戏与学习的关系?

  你怎样看待信息技术课?

  你希望信息技术课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收获?

  四.小结

  1.强调规则;

  2.收集整理调查情况并及时公布;

  3.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提出要求,提升希望;

《课堂上》 篇5

  以直观、形象、生动、易学的特点,以点、线、面、黑白、色彩等诸多造型因素、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构成了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同时通过视觉感官,最直接地传到人的大脑,作用于心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真、善、美事物的向往和对假、丑、恶现象的憎恨为目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枯燥无味的教学,努力创设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创设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产生,轻松、愉悦的环境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就会带来绘画的灵感,必然就会画出优秀的作品。比如在教学《表情丰富的脸》一课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在音乐声中,通过一系列画面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氛围中,当学生被形态各异的表情深深吸引住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多么有趣的表情啊!”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然后教师转入正题:“你能把看到的表情画下来吗?”通过多媒体的形、光、色、声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尽情发挥,大胆绘制,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课堂上》 篇6

  课堂是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学习的民主,美术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标志》这一课时,在学生认识标志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小队为单位选出一名代表开展竞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画出尽可能多的标志;也可让学生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标志做成头饰,让学生编成小品故事自编自演,边表演动作边向其他同学介绍名称。课堂上,通过画、讲、演、竞赛等形式,“全感参与”最大限度地创设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生理空间,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参与,充分展示自我、释放豪情、显露潜能,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的快乐感和满足感。课后,教师还可建议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标志做成面具,开展“标志头饰大杂烩”活动,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从在课堂上延续到课外,不但点缀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而且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在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还要给学生提供一片绘画的蓝天,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正行,趣亦浓;课已止,趣犹存”,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当然在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  

《课堂上》 篇7

  三周的时间过去了,在此期间主要学习了第三单元,本单元围绕“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继续学习和巩固现在完成时态的用法,由于话题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课文教学时,通过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展开话题,让学生在交流、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并以此体会和掌握在完成时态与for和since连用的结构效果非常好,下面谈一下方法和感受:

  1.      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      以小组抢答的形式进行组下交流

  3.      把拓展思维“作为”交流-互动的准则。

  但是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也存在这一些问题,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由于词汇的贫乏没有拓展自己的思维,以至于在进行采访调查时显得不太积极,明显出现两级分化得现象,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力求分层授教,给后进生以更多得机会。

《课堂上》 篇8

  广东省茂名市实验中学 李子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本教育,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首先要改变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我常把探究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前 言

  这是一节全市公开课,而我选讲的课文是高二上册的一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对于如何导入  这篇课文,我费煞苦心。精心设计了多种方案,但不是因为太花俏就是太繁琐,都被我一一否定了。最后我决定引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因为课文和歌有几个共同点:1、赤壁与三国时赤壁之战有关;2、本文怀念的是三国时代的英雄周瑜;3、更重要的是歌的开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和词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直观又生动,于是我满怀信心地引用了这首歌。

  接下来我把这首词的讲述分为几个步骤:回顾词的有关知识——诵读全词——探讨鉴赏——问题讨论——对比阅读。而这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参与,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词的有关知识,在这之前我曾对词牌名、题目以及词的分类都作过详细的介绍,在布置预习时我也特别提醒大家,要搜集更多的关于词的知识,所以当我的话音刚落:“念奴娇是……”,同学们就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念奴娇是词牌名,它规定词的格律和字数,和词的内容无关;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与词的内容有关”。

  我接着问:“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那么本词属于哪一类?”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全词不带标点共100字,那属长调”

  同学们的声音整齐响亮,课堂气氛热烈高涨,先前的那种紧张气氛已被冲淡了不少。

  接下来是朗读环节。我将这一环节作为这一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唐诗宋词往往要在诵读中品味鉴赏。所以我精心设计了这首词的朗读方案:同学朗读——配乐配图范读——全班齐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品词的意境。

  “哪位同学能主动请缨,起来为同学们范读一下?”

  我停顿了一下,但又仿佛害怕朗读同学们把握不住这首词的豪放特点,于是我补充说:“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豪放的风格!”

  就这样静默了几秒钟,终于有一位女同学站了起来。为了使那位同学不至于那么紧张,我轻松地说:“看来这豪放并不是男孩子的专利啊?”听课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气氛也缓和了不少。

  那位女同学读得很认真,可以看得出她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尽管不是很尽如人意,但我仍然给了她较高的评价:“读出了词的意境,咬字较准,体现了本词的朗读要求。”我还指出了这位同学的一个误读音和几处朗读时处理得未够理想的地方,然后引出录音范读。

  这个录音范读是我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我从因特网上下载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选取了一段与课文的意境相匹配的音乐,制作成为一个集图片、音乐、文字和声音的课件。当我点击鼠标,便响起了一阵悠扬的音乐,加上朗读者的声音宏亮,抑扬顿挫,听课老师和同学们很快便陶醉在这图文并茂的朗读之中。

  范读完毕后,我在投影幕上显示出了本词中的重点语法,然后向全体同学发出指令:“一边朗读全词一边根据课文注解完成对上面语法的解释。”语法内容在我看来并不难,两三分钟后,我便开始提问。这一次我选择了排列顺序提问的方法。同学们也很自觉,一个挨着一个站了起一来。由于内容不难,答案当然也令人满意。最后两句“大江东去”和“樯橹灰飞烟灰”的语法辨析,开始时我还是有点担心同学们找不到它们特点,然而同学们的语法基础又一将次使我放下了心。

  从词的内容不难看出,全词极力体现了作者对周瑜的仰慕之情,然而作者为何仰慕周瑜呢?这个问题是进一步分析文章和理解全词的关键。而词中还用了一句极为普通的语句“小乔初嫁了”,乍一看来好象与本词的语境格格不入,显然这不是作者的水平问题,那么这一句“小乔初嫁了”在词中又有何深刻含义呢?于是我联系了这些,提出了一个思考题:“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小乔初嫁了’有何深刻含义?”

  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理解这一思考题,我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了苏轼和周瑜的人生经历,并重点突出他们各自的年龄,同学们很快地从我的提示中得出了“表明作者羡慕周瑜年轻有为,渴望能像周瑜那样能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结论。

  然而对于“小乔初嫁了”这一句话的理解,同学们却众说纷纭。由于是自由发言,同学们毫不拘束。有同学首先发言:“我认为这句话并没有其它的含义,它只是简单讲明了一个事实,我认为它用得不好,过于平淡,与词的意境不相符。”

  对于这位同学的发言,我当然不会苟同,但我想,这毕竟是一家之言,从思维能力拓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值得提倡的。于是我说:“这位同学的见解很独到,最难得的是他敢向前人提出挑战,敢于怀疑前人的观点。然而你的观点是否也能让大家认同呢?”

  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另外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这句话是有深刻的含义的,小乔初嫁,说明小乔和周瑜都还很年轻,因为在古代,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六不嫁将视为不孝,由此看来,作者用小乔初嫁来说明周瑜年轻有为。”

  不得不承认,这位同学的发言是很深刻的,而且理由还很充分。我记得我在讲述《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曾提到古代的“孝义”问题,我想这位同学一定是联系到了这一知识。

  我还来不及作任何的表述,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这位同学平时胆小怕事,有时即使老师主动提问他,他都会吓得不知所措,今天能主动地站起来,确实让我大为意外。只见他顿了顿,然后小声说:“鲜花需要绿叶来扶持,英雄也需要用美人来作陪衬,我认为这里是用小乔的美貌来衬托周瑜的潇洒风姿。”

  听到这里,部分听课老师和同学哄的一声笑了起来,那位同学的脸也一下子红了起来,有点不好意思地坐了下去。但从听课老师的眼神和同学们的神态可以看出,他们大都认同了这位同学的观点。于是我鼓励说:“讲得不错。”我怕别人会误解我的意思,继续补充说:“表达有进步,同时见解也很独到。”……

  讨论还在继续,但有一个观点同学们始终没有提及,就是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于是我引导说:“同学们,我们读过杜牧的《赤壁》诗,里面有一句‘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二乔,小乔嫁给了周瑜,而大乔呢?”我故意卖一个关子。

  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大乔嫁给了孙策”。

  我接着往下引导:“那孙策、孙权和周瑜之间的关系是……”

  “姻亲关系!”

  “那既然是亲戚,周瑜当然就能得到孙权的信任了。回看作者,他的被贬说明什么?”

  “说明得不到君王的信任!”

  “那么苏轼羡慕周瑜的还应包括……”

  “渴望能象周瑜一样得到当时君王的信任!”

  同学们在我的一步一步引导下,终于找到了另外一个答案,但同时又有些遗憾,因为在同学们的答案中我并没有发现太多闪光的东西,没能给我惊喜。

  接下来是一道讨论题,题材目是这样设计的:词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认为这其中包含有消极成份。试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这道题目时我是心存顾虑的,因为按照习惯的思维,能编进教科书作为情感教育的文章,一般不存在消极的思想,更者同学们手上的各种参考书也必然将此观点理解为积极的,假如同学们的观点如出一辙,那对于我这道题目设计的目的就很难达到了。到底同学们能否从这些传统观点中突围而出,寻找到一些新的东西呢?带着这个期待,我开始了这一环节的讨论。

  果然不出所料,前两位站起来的同学观点大体一致,都认为苏轼虽然遭贬斥,但创业的雄心未泯,虽有“人生如梦”的慨叹,但此属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情感的消极。

  这两位同学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接下来是一阵尴尬的沉寂,可能因为大家都一致认同了这一观点吧?假如没有更新的观点,讨论这一环节会就此夭折,那将成为这节课的一大败笔。我有点不安起来,把目光投向那几位平时常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身上。

  这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打破了沉默的僵局。我想,无论这位同学的观点如何,我都会感激她为我解了这个围。

  然而,这位同学的观点却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她说:“我认为苏轼的思想是消极的。作者确实不幸,但他却缺少越挫越勇的气慨,没有坚定的信心,认清目标,积极为百姓‘鞠躬尽瘁’,而是‘一尊还酹江月’,哀悼古人,仰慕英雄,将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寄托在古人身上,虽然整首词隐藏着对现实的不满,但他没有改变现实或在现实中寻求一条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道路的冲劲,所以其思想是消极的。”

  这位同学的回答赢得了听课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想,除了她的观点言之成理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大家对她能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赞许。

  讨论还在继续,因为有了前面几位同学的榜样,同学们发言的思路放得更开了,不少同学之间还形成了争论。看着争先恐后积极发言的同学,我心里一阵阵的欣慰……

  最后一个环节是一个对比阅读的环节。设计这个环节,是想通过《雨霖铃》和《赤壁怀古》这两首分别代表婉约和豪放词风的词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明确这两个词派风格的差别。

  我分别要求同学们从这两首词表现出来的情景、情事和情感三个方面来区分这两首词的不同风格。在我的提示下,同学们很快就明确了:《赤壁怀古》中的情景分别有大江、乱石、惊涛和雪浪,体现了壮美的特点,而《雨霖铃》中的情景分别有寒蝉、烟波、暮蔼、杨柳、晓风和残月,体现了凄美的特点;《赤壁怀古》中的情事是表现了周瑜指挥若定、谈笑却敌的豪迈,而《雨霖铃》是体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情人送别时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的缠绵;《赤壁怀古》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而《雨霖铃》却是体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情人在清秋离别的凄美。

  通过对比,使同学们明确了婉约派词婉转缠绵、曲尽人意和豪放词气象阔大、意境雄浑、笔力劲健的特点。这时,我进一步引用了宋代俞文豹《吹剑续录》中的一段话对这两种词风进行说明:“柳中郎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形象深刻地说明了婉约和豪放词风的区别,加深了同学们认识。

  讲到这里,这节课所有的环节都已完成,而下课的铃声也像解人意地响了起来。

  这一次公开课,是我学习和实践生本教育理念的一节宋词鉴赏课,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解放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我希望生本教育理论能帮助今后还能上更多的这样的优质课。

《课堂上》 篇9

  数学是在客观实践中产生的,并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数学同实践的紧密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能动反映。书本知识可以促进实践工作;反过来,丰富的实践活动也有利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教数学,要跳出书本之外,并能回到书本当中来。经过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进一步加深,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将得到强化,两者相得益彰。

  (一)数学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存在于生活生产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

  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往往不完全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十分抽象。教师如果光凭书本,那么教学必是呆板乏味,不易为学生理解接受。书本知识是死的,但教师和学生是活生生的能动因素。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把死书活教。这就是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实践性。

  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概念和定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往往不易教得透彻。但如果教师把这些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

  “48名。”大家异口同声。

  “第一、二两个小组有多少名学生?”

  “26名。”

  “第三、四两个小组有多少名学生?”

  “22名。”

  “现在第一、二两个小组和第三、四两个小组换一下座位。”

  学生有些莫名其妙,换座位干什么呢?

  我又问:“现在我们班有多少人?”

  “还是48人。”声音中充满着自信。

  “那么班级的总人数变没变呀?”

  “没变。”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简直是玩一样,但这却是相当关键的一问。

  当孩子们坐好后,我又走到第一组前边,让学生根据第一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这两个条件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计算。学生很快编出:“第一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一共有多少人?”我随着学生的叙述,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之后,我又让第一组的男女生调换座位,根据调换座位的情况再列一道加法算式。学生边说我边写。这时,黑板上出现: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第一组人数

  8+6=14

  女生人数+男生人数=第一组人数

  6+8=14

  我用教鞭在黑板上指示一下,提高嗓门说:“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刚才换座位的情况,再比较一下黑板上的两个算式,看谁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都睁大了眼睛,稍加思考,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座位调换了,但总人数不变。

  我见时机已到,便进一步引导说:“把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分别看成一个加数,总人数看成和,你们能把这条规律再总结一下吗?”

  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自然地总结出:“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即刻在算式下边写出了这句结论。这时黑板上出现了完整的解析公式: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第一组人数

  8+6=14

  女生人数+男生人数=第一组人数

  6+8=14

  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一个十分抽象的加法交换律,就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过渡,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再如行程问题。一个人自从学会走路以来的10多年里,哪一天不在走呢?他们上学走、放学走;在校内走,在野外走;徒步走,骑自行车走;坐汽车走,坐火车走--行走这种事对他们来说可算再熟悉不过了。然而一旦把行走的问题写到书本里,拿到课堂上,他们又忽然感到陌生起来。尤其对各种不同的走法和变量、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学生更觉得摸不着头脑。他们解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常常发生错误。

  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类已熟悉的事物,我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

  我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两侧,准备相对而行,我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

  我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墙根。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相背而行,到墙根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

  我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

  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是老师在领他们玩。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样一玩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二)数学知识同实践的联系不是生硬牵强的,而是自然的、和谐的、艺术的结合

  数学知识蕴含在生活生产中,有的要靠我们去发现。只有教师头脑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把数学的理性知识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拉硬扯地捆绑式是不会促进数学教学的。

  有一次我带领学生看金鱼。在几根线绳围成的栏子里,并排摆着10多个大鱼缸,金鱼被学生一惊,立即活跃起来,鳍和尾不停地摆动,互相追逐又互相躲闪着,时而潜入水底,时而浮出水面。红的、绿的、白的,各色各样的金鱼都瞪着圆圆的大眼睛,警惕地游来游去。缸里的水是透明的,经阳光一照,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便利。大家观赏着,议论着,忽然一个同学提出了问题“谁能数出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

  “这些鱼不停地游,谁也没法数出来。”许多学生都这么说。

  “有办法的,大家想想看。”我觉得学生的问题提得好,马上插了一句。

  学生一听,立刻凝神想着办法。

  “老师,我想出来了,如果把水倒出去,不就很容易数出条数吗?”

  我摇摇头:“那样鱼会生病的,不行。”

  “要用筐把鱼捞出来,数完再放进去。”

  “那样鱼会受惊的,也不是好办法。”

  “怎么办呢?”孩子们一筹莫展了。

  忽然,有一个学生眼睛一亮:“赵老师,我有办法。你看,每个缸里的鱼都有红、绿、白3种颜色,如果按不同颜色去数,可能就数出来了。”

  不知是因为疲倦,还是出于对学生的信任,金鱼这会儿越来越安静了。学生用手指点着,左数右数,果然数出了各色各样鱼的条数。

  忽然,又一个学生发现了新问题:“赵老师,您看缸里各种颜色的鱼同样多,如果每个缸都是这样的话,我们不但知道这一缸的金鱼数,还可以算出所有的金鱼数。”

  “你怎么知道每个缸的金鱼数一样多呢?”

  “你看,鱼缸都一样大,都是3种颜色的金鱼,我想,工人师傅在往鱼缸里投放金鱼的时候,一定是按一定数量的比例投放的,这是为了给人看才有意这样做的。”

  “你说的有道理,可能是这样的。待会儿问问养鱼的工人就知道了。”我心里暗暗地赞叹,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竟有这样的直觉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看来,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课内,还要重课外,重实践,这样儿童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们数金鱼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数数,实际上已经运用了加法、乘法,还体现了归类、集合的思维方式。

  在实践中学,是我坚信不移的法则。有一回我和学生用车拉啤酒箱子。望着整车的箱子,我感到教育的契机来了。“谁能算出车上装了多少个啤酒箱子?”

  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一个一个地数,有的说一排一排地数,有的说一层一层地数。一个女孩摇着我的胳膊,“我有最简单的方法,老师,您听我说。”

  “好,大家都来听她的简便算法。”

  学生立刻静下来,这位女生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看,车上的箱子摆成了一个长方体,长是5个箱子,宽是4个箱子,高是6个箱子,乘起来不就是120个箱子吗?”

  我由衷地感到,还是实践出真知呀!

  (三)书本知识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得到的是活生生的知识,掌握得牢固扎实

  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时间的概念,我深深地思索着:百闻不如一见,理论需要实践。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时间的计算单位,非得让学生亲自实践一下不可。于是,我打定了主意,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半径4米的钟盘,把3条长短不同、颜色各异的布带固定在一根铁钎上做指针。

  上课了,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围着钟盘站成一圈,然后我先领大家复习一下上一堂课学的时间单位和进率,便开始进行实践教学。

  “谁能先表演一次给大家看看?”我先叫几个学得好的学生试一试,于是便有4个学生应声而出,按照我的要求开始表演。他们一个拉起表示秒针的红布带迅跑,一个拉着表示分针的黑布带缓缓移动,一个拉着表示时针的布带若行若止,站在中间的一个学生手提铜锣报时,其余的学生站在周围观察着。别看他们家家有钟有表,每天都和钟表打交道,此刻让他们在钟盘上做实际表演,他们还有点为难了。他们虽然都知道时钟的3个针始终在走,也好像知道他们走得有快有慢,但到底快多少,慢多少,他们确实弄不清楚。在上节课上,我已经把3个针的走法给大家进行了讲解和演示,他们当时觉得很明白,但转而一想,又有点若明若暗了。

  现在,他们就要成为时间的主宰者了,不动脑筋可主宰不了这块天地。外面的学生看着里面学生有规则地运动,都在心里判断着,计算着,讨论着:秒针走1圈,分针应该走一格。时针走1格,秒针就得跑60圈。

  “为什么秒针跑一圈,分针才走1小格呢?”我启发大家回答问题。学生联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因为1分钟等于60秒。”“那么分针走1圈,时针走多少?”我追问。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分针走1圈时针走1小格。”我进一步启发:“好好想一想,这样做对吗?”学生陷入苦苦的思索中,又经过一番争论,大家终于理解了:“因为1小时时针要走5小格,所以分针走1圈,时针走5小格。”我又问:“时针走1小格,分针走多少?”学生立刻答出:“时针走1小格,分针走12小格。”就这样,一个复杂的时间进率问题,通过实践表演,便使学生形象地加深了理解。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提高。

《课堂上》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107

  让孩子在课堂上找到生活的一切——《九色鹿》综合实践活动课片断赏析

  执教者:高子阳苏培凤

  评析:张敏华(江苏省特级教师)

  单位: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

  邮政编码:215300

  e-mail:

  片断一:

  (板书“滴水之恩”并进行以下谈话)

  师:我们有句俗语叫“滴水之恩……”请能接出下半句话?

  (全体学生边说“滴水之恩……”,边动起小脑,但大多数学生挠着头说不出)

  生1:什么“泉相报”?

  师:很好!说对了三个字,看来还是有学生清楚的,继续动脑。

  (学生们小声说着“泉相报”)

  生1:对了!是“涌泉相报”。

  (全班同学几乎同时喊到“涌泉相报”。我顺势板书)

  师:如何理解这个俗语?

  生2:一个人马上要渴死了,结果有人给了他一滴水,救活了。为了报答这个救命之人,他却用不断往上冒的泉水来报答。

  师:你如此理解,很好。

  生3:别人给你一滴水的恩情,你就应该用不停止的泉水来报答。

  师:你说得很简洁。

  生4:别人给你如一滴水的恩情,你应该给人家像泉水一样的报答。

  师:你用上“如、像”来解释,妙!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九色鹿。请同学读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得什么“恩”,如何“报”?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巡视)

  生1:九色鹿救调达的命是“救命之恩”,但调达为了利却要出卖九色鹿。

  (师边听边板书“救命之恩”)

  生2:救命之恩,见利忘义。

  师:你阅读一遍,就用上了课文中的“见利忘义”。很好!看看能否找到一个字来代替“义”字?

  生3:救命之恩,见利忘恩。

  (生自动鼓掌)

  师:你用“恩”替代“义”字,得到大家的自动鼓掌,看来同学们接受了你的说法。

  生3:救命之恩,背信弃义。我还是把“背信弃义”改成“背信弃恩”吧!

  生4:救命之恩,杀人相报。

  (生自动长时间鼓掌)

  师:你的“杀人相报”有创造性。

  ……

  [这是《九色鹿》一课的导入教学。通过俗语的引入,等于给孩子定下了一个阅读基调,等于给孩子一个标尺。虽然一些孩子不知道这个俗语,但因为这条俗语通俗易懂,孩子们不需要多少思考就能获得。有了这个标准来阅读课文,他们就会毫不费劲地通过第一遍阅读找到这个童话告诉他们的道理。从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初读已经懂得何为善?何为恶?]

  片断二:

  [因为这个童话是根据敦煌壁画中九色鹿壁画(这是一个连环画)改编的,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改编成了电影,改写的相当好。而因为这个壁画没有文字的解释,最早的记录是三国吴支谦《佛说九色鹿经》,所以根据图意(背信忘义、恩将仇报),编出多篇文章。比如网上可以查到一些,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最著名的中国童话》一书中也有《九色鹿》(严文井等著,XX年5月版)。看到不同的文章,所以我们想到了下面的教学]

  师:同学们!因为这篇课文是根据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画改编的,而网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材料。请大家到网上查找九色鹿并读一读。

  (生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九色鹿”搜索,并浏览有关信息)

  [由于我们课前阅读了一些信息,清楚哪些信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用的,所以我们适时与他们共同打开某些网站,同读起来。另外,我们还要求他们下载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不到二十分钟,每人都找到自己的所爱]

  师:请大家认真阅读自己找到的材料。

  (生阅读自己寻找的材料)

  师:我们这里还有一篇网上没有的文章,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最著名的中国童话》一书中的,田海燕写的文章《九色鹿》,我读完这篇文章感觉很有意思,写得很独特,所以我们复印下来,请同学们读读。

  (学生利用五分钟时间就读完了我们复印的文章)

  [这一教学片断,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及与老师分享信息。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全体学生都能阅读多篇与九色鹿相关的材料,虽然没有让孩子反复阅读教文,但孩子们通过多篇资料的阅读,同样可以达到以前第一课时反复读读那一篇课文的教学效果。从课堂上来看,从与以前课文的第一教时来看,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很浓很浓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应该让孩子阅读超过课文四至五倍量的内容。从这一教学片断中,可以品读出这一教学思想的价值所在。课堂应该让孩子体会、感受网上生活,让他们独立占有资源,这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应该具备的。课堂上这么做,孩子们是喜欢的,孩子们是高兴的,孩子们是感觉不到累的,因为他们大脑受到的刺激与孩子的需要相匹配]

  片断三:

  师:通过阅读多篇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几篇文章相同之处在哪里?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1:相同之处,都写落水者忘恩负义。

  生2:相同之处,都写九色鹿的仁爱。

  生3:相同之处,都写了忘恩负义没有好下场。

  …………

  生1:不同之处,课文的落水者有名字叫调(tiáo)达,在网上及老师您提供的文章来看,那个落水者没有名字。

  生2:不同之处,课文上是说“有一天,国王的王妃做了个梦……”,有一篇文章是说“第二天”,还有一篇文章是说“落水者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喇嘛带兵找九色鹿……”

  生3:不同之处,老师提供的那篇文章的后面,是白鸟设了个法庭来审判国王及落水者。

  生4:不同之处,故事情节差异很大。

  生5:不同之处,九色鹿的朋友——“鸟”,说法不一样,课文用的是“乌鸦”,网上找的那两篇文章用得是“一只小鸟”,老师找的文章里用得是“白鸟”。

  …………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是调(tiáo)达,“调”字应该读什么音?

  (孩子思考几秒钟后,有的说“tiáo达”,有的说读“diào达”)

  师:请同学们想想你的父母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也请你们再读一遍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给落水者起上这个名字?也可以讨论讨论。我想你们一定会知道这个字该读什么音。

  (生读并讨论)

  生:读diào达。因为课文是落水者调集军队捉九色鹿,想达到发财的目的。

  师:有理!看来作者起这个名字真的有特殊意思。就像你们的名字一样有着特别的意思。但调达是调而未达。这是为什么呢?

  生1:因为他调集军队杀得是救命恩人,所以不能达。

  生2:因为国王为了王妃的梦,用国家的钱悬赏,国王所做的事不是正当的,所以调达也不能达。

  师:你回答的太妙了,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个答案,你能从国王应该为民着想的角度,找到这一答案,真得了不起!是的,王妃如果让国王做得是好事,比如重赏九色鹿,调达一定能“调达”。太谢谢你给全班同学带来这么精彩的回答。

  生2:因为我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中看到,国王受到感动,放鹿归山,溺水人周身生疮,王后也恚(huì恼恨、发怒)闷而死。可以看出王妃不是一个好人。

  师:你真聪明!

  生3:我从调达被救起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也能读出他调而不能达。

  师:为什么?

  生3:因为被救没有必要叩头,没有必要用“永远做奴仆,终身受驱使”来报答。我觉得调达说这样的话就不是正常人的报答感谢。

  师:如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答恩人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生:我激动地说不出来话,我会反复地说,谢谢您!谢谢您!……

  师:太真实了!我的确看到过这种做法。

  生:如果是我就送些钱表示感谢。

  师:看来你们家有钱呢。是的现在有一些人是采用这样方式报答恩人的。这种方法也很真实。但九色鹿肯定不会要钱的。

  生:如果是我,我就买些东西到恩人家里面去坐坐,表示感谢。

  师:如果调达能这样做就好了。

  生:如果是我,我要向九色鹿学习,多做好事。

  师:多做好事就是报答,这种想法好。是的,如果调达能想到这里,就不会恩将仇报了,就不会忘恩负义。

  …………

  [用中国人起名的方式,既让学生明白落水者调达中“调”的读音,还用其“调达”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课堂上,没有老师的讲解,没有老师一遍遍地反复读课文,学生能如此理解课文,说明占有大量的信息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九色鹿的多篇文章中懂得什么是“思考”。思考是重要的,对于学习课文来说,思考是每个孩子理解课文的法宝。从课堂上还可以看出,多种信息进入学生大脑后,孩子们的思考就更具创造性了,孩子们思考的空间更大了,孩子们的思考更加生活化了]

  片断四:

  师:过去,我们学习过小剧本,我们也一起将几篇课文改编成剧本,你们改得很成功。能否根据课文,结合网上查找的材料,及老师提供的那篇素材,将九色鹿编成剧本?

  生:(齐)能!

  师:这次我们以合作的方式集体来完成这个剧本,想想应该写成几个部分?

  生1:可以写成三部分,一是写九色鹿救调达;二是王妃梦见九色鹿;三是调达带兵捉拿九色鹿。

  生2:可以写成四部分,一是调达被救;二是悬赏捕捉九色鹿;三是调达带兵捕捉九色鹿;四是审判调达。

  生3:我在网上查到,因为是九幅画面,所以最好分九个方面来写:一是溺水人呼救;二是九色鹿经过水边;三是救人;四是溺水人向九色鹿发誓;五是九色鹿酣睡中;六是王后向国王述说梦见九色鹿,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七是告密;八是捕鹿;九是九色鹿控诉。

  生4:把第二、第三个同学的回答加起来写好。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何种方式写?

  (学生讨论后认为用第四个学生所说来写好,即增加第十部分审判调达)

  师:把两班同学分成十组,每组写一部分。然后老师与你们一起将剧本整理好。

  师:现在,请同学们确定这个剧本的人物。

  生:九色鹿、调达、国王、王妃。

  生:鸟(课文是乌鸦、白鸟)。

  生:还有军队。

  师:需要用到哪些场景?哪些道具?

  生:调达在河里,九色鹿救调达,王妃做梦,调达告密。

  生:九色鹿被困,九色鹿指责调达,审判调达。

  生:道具有九色鹿的头饰,皇冠,弓箭。

  生:审判桌。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下面你们自己选出演员,确定哪几位同学制作道具。

  (生确定)

  『一天后,学生的剧本形成了。

  『两天后,小演员们开始熟悉剧本,道具制作也已经完成。

  『三天后,学生演出开始,演出时间为二十分钟。我们并全程录像。

  『欣赏录像内容,欣赏完后放映《九色鹿》电影。

  [这一课,他们共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两个班七十二名学生全部参加演出,喜欢表演的同学有了表演机会,喜欢美术的同学也能展示特长,好斗的学生加入了军队,小班长当了国王,好模仿女生说话的一个男孩子做了王妃,班中小团体的“头头”做了审判官,同学们公认的舞蹈名星演了九色鹿,有个特别玩皮的小机灵鬼主动出演调达……

  [在语文教学上,教师曾经困惑过,新课程实施了,许多老师却变得不会教语文了,不知道第一范文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通过这次合作教学,他们找到了语文教学新思路,悟出了老师如何做一个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课堂上,孩子们表现很好,参与热情高涨,他们演完后很满足,他们享受自己的表演几乎发疯。在这个时候,老师让他们欣赏了九色鹿电影。这是一种差距教学,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还要努力,还有不足,还要学习……

  [第一范文应该还给全体学生,应该让全体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进来,应该让新时代的影子走进来,如此教师才能轻松,学生才能快乐。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学习语文是幸福的,学习语文是获取美的,在这一点应试影子都没有的课堂中,孩子们找到了生活中的一切。]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课堂上》 篇11

  案例 案例:

  在我教二年级学生学习画图程序的时候,他们已经学习了工具箱当中的大部分工具的使用方法,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有一个弯弯的小桥,弯弯的小桥下面有一个弯弯的小船”这段歌词的内容,结合这首歌的意境,用画图程序创做出一幅画。提示学生,“弯弯的月亮”是不是可以画一些星星呀!有了“小桥”、“小船”是不是得有水呀!看看谁的想象力丰富,画得与从不同。画的好的同学将得到奖励,一张精美的书签。在书签的背面还有一些要求,如得到的同学唱一首歌、谈谈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案例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发展的充分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想适应的完满个性;自主发展,即发展的独立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取得不同的学习成果;有特色的发展,即发展的创造性,重视学生智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内让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学双方都乐于接受对方的信息,师生情感相互促进,真正体现互动作用。尝试本学科适当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

《课堂上》 篇12

  让情感泉水在课堂上自由流淌──《生命生命》教学后感

  湖北省武穴市实验小学 向桂英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极具亲和力的课堂氛围中驰骋思维,大胆思考;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让情感的泉水在课堂自由流淌,享受快乐的语文课堂。这是我多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教学境界。

  今天,我要教的课文是第19课《生命生命》。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对于我所教的四年级小学生来说,生命的意义好理解吗?我坐在办公室里思索着……

  我反复朗读课文,精心设计教案后,从容地走进了教室。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第二自然段──飞蛾求生,让学生分析言中之意,感情言中之理。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从飞蛾求生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飞蛾哭着对我说:‘小作家,请不要捉我,我是来和你做伴的,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飞蛾好像在说:我喜欢在灯光下活动,我喜欢光明!”

  “老师,真没想到小小的飞蛾求生的欲望这么强烈!”

  ……

  学生们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是既有感悟又富有童真童趣,我心中暗自高兴。于是决定马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砖缝中长出瓜苗,再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们激qing高涨,都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呜呜……”我的耳边传来了一种怪怪的声音。“老师,龚力哭了!”一向很懂事的周才煦站起来说。唉,一定又是感冒发烧了,我心想,最近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患流感的孩子较多。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并不烫啊!我亲切地问:“孩子,你怎么啦?”龚力眼泪汪汪地看着我,我发现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忧伤,我禁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告诉老师好吗?”龚力见我这般“宠”他,“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老师,由飞蛾求生我想到了妈妈,两年前一场车祸夺去了妈妈的生命!”说到这里,龚力哭得像个泪人,“飞蛾在被捉住时极力挣扎,而妈妈发生车祸的一瞬间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妈妈……妈妈……死得好惨啊!”

  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同学们都用同情的目光望着龚力,我的心里也一阵酸楚。

  一向文静的女孩李晨掏出手绢,走到龚力面前,轻轻地帮他擦掉了眼泪。

  “别难过,妈妈在九泉之下知道你哭会不安的!”“话篓子”戴博远站起来说。

  “淘气包”余伟民接上话茬:“妈妈已经死了,是哭不活的,车祸是人为的,伤心也没有用!”

  “对,生命太脆弱了,我觉得我们活着的人要好好珍爱生命!”“智多星”郭帅理直气壮地说。

  外号小博士冯瑞宣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生命像一朵花,需要精心地呵护,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不做危险的事!”

  “对,过马路时要小心。”

  “上学、放学路上走人行道较安全!”

  “我再也不独自游泳,那样太危险了!”

  “色素多的辣片、豌豆糖等零食也不能吃,因为它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爸爸、妈妈把我们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小婴儿抚养到这么大,也不容易啊!”

  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真实的情感溢于言表。龚力站起来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我会快乐地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趁此机会,我对同学们善于思考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赏。叮铃铃,一堂情感自由流淌课就这样结束了。

  我惊叹,我们的孩子情感这么丰富,这么细腻!许多成年人在经受了一次次挫折后,才开始珍爱生命,而我们的孩子不用我教就懂得了珍爱生命!这怎不令人欣喜呢?正如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给孩子一片蓝天,他们会让蓝天变得繁星点点;给孩子一片草地,他们会让草地变得繁花似锦;让孩子情感的泉水在课堂上自由流淌,就一定能奏出华美的乐章!

  与文本对话 点燃生命激qing──《生命生命》教学后感 

  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东门大街小学 李 平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态,在当今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个个都具有生命的灵性,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阅读中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澜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对话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表达,能够激发学生的生命激qing,展示学生的生命个性,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境界,一种新的教学理想。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

  一、教师要潜心与文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在备课时就开始了。备课时,先不要看“教参”之类的资料,而是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切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孙双金老师曾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平淡乏味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游离文本的教学。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

  《生命生命》一课的作者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笔耕不辍,著有四十多本著作,被誉为“中国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一生积极开朗,淡泊名利,富有爱心。她的一句名言是“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杏林子曾经在书中写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个很不幸的人,不能像常人那样生活走动,很多时光是坐在轮椅上度过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我却活得十分富有。“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如此患难身世,如此惊人毅力,如此杰出经历,如此奉献爱心,我们再读她对生命的理解感悟和实际行动,言行一致,言有心生,怎叫人不深受感动和启迪!要去教学杏林子对生命这一深度感悟的文字,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

  老师备课时还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表达方式,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学生的语言发展是对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收、积累、内化、运用。老师必须先于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研读,才能成竹在胸,对话时才能恰当引导。《生命生命》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的小事悟出大道理,以小见大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去感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语言文字的。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注重读书质量,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通过读书,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熏陶,充分与文本对话。怎样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呢?

  1、激发学生的对话期待:

  期待,在学习中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产生心灵碰撞,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

  ⑴ 搜集、阅读课外资料: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感染力很强,但距离学生太远,无论是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因此,要创设情境,想办法缩短时空差距,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进而对课文产生阅读期待。《生命生命》一课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无疑有一定的难度。如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阅读她的有关文章,作者不平凡的经历会给学生以震撼,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⑵ 观看情境资料:

  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使学生一开始心灵就受到震撼,从而产生不同的期待。便产生了迫切了解文本、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即会进行探索性阅读。生命无时不在,无时不有,但人们对生命的存在常常熟视无睹,如何让学生透过一个个生命现象产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刚出生嗷嗷待哺的婴儿,在春雨滋润下拔地而起的小草,冷风中傲然挺立的花朵”,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短篇,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了。

  ⑶ 品读课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进入文本的窗口。上课开始让学生用不同的感情读课题,读出不同的语气,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在读课题时不同的语气,说明他对文章产生了不同的期待,产生了好奇,满脑子充满了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生命生命》的课题很与众不同,教师问:两个 “生命”连用,去掉一个行不行?通过品读学生体会到不行,本文题目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敬重,一种真诚的呼唤和呐喊,是对生命的一种感叹!如果去掉一个,就达不到以上效果了。

  ⑷ 情境导入:

  教学伊始,用学生熟悉而久违了的婴儿的啼哭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这一声啼哭,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谈话内容与文本天衣无缝的完美“合拍”,为整篇文章的学习铺垫了情感基调。而初读课文后作者杏林子照片及简介的出示,从视觉上引起学生的震撼 “作者真的不简单、了不起!”为学生再读课文,营造了情感氛围。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情感基调的铺设和情感氛围的营造,是批文入情的一条有效途径。让学生的视觉透过文字去领略课文描写的特定世界,享受阅读的快乐。

  2、角色体验,经历对话过程: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迷惘到顿悟;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情感的驱动下,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人物对话,引发情感共鸣。在对话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换位,经历对话过程。

  倾听自己心跳,作者不禁震撼: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读了几遍课文,学生对本段的感悟依然浅显,如何引起学生的心灵的震动?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生命,随时可以感受自己的心跳,为什么不来个现身说法呢?我请学生伸出手腕摸一摸自己的脉搏,或用手捂心口,感受心跳,认真地告诉自己、郑重地告诉同桌,庄严而自豪地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这句话是作者在看到飞蛾求生、砖缝冒苗后,静听着自己的心跳,从心底发出的呼唤!是的,我是唯一的!没人能代替!这三次重复的呼唤,一来是朗读指导:这句话就应该这样读。二是对作者情感的回应:是的,这就是我的生命。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呼唤中真切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真实,生命的重要。此时学生的表情变得严肃、庄重,当他们端起课本来再读这段,一个比一个有力,一个比一个认真,仿佛真的要对自己负责,仿佛从来没有这样正视过自己的生命。

  这种是把作品人物当作自己的角色体验的方法。即:阅读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自己摆进去,假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某一角色,与文中角色合而为一,想象文中角色──自己在文中所描写的那种境界中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有什么感受。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的角色体验另外还有“把自己当别人”,在阅读时,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理解文章本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首先读通全文,了解大意;再理清文章脉络;接着一部分一部分地读;再连起来想想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是不带个人主观色彩地读书。“把自己当作者”,从作者的角度去阅读,就是在阅读时,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透过文本,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一起去感受大自然、去聆听,跟随作者作一次思想的旅行。“把自己当自己”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之后,独特的感悟就自然而然生成。这时,引导学生保持自己的本色,读出自己的体会。

  3、朗读在文本对话中的独特地位:

  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能将读者与文体直接沟通起来并且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美读”,能营造出一种情感氛围,是一种极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的方法。砖缝中长出小瓜苗,这也许是我们熟视无睹的生命现象,作者却不禁为这坚毅的生命高唱一曲颂歌。课堂上从学生平淡的朗读中,显然听出他们并没有受到太多触动,如何让学生对砖缝中的小瓜苗动情呢?如果一遍遍重复朗读下去,收效一定不大。于是,我安排了一处想象读“请同学们用心反复地读读这一部分,想象一下一颗小小香瓜子如何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情况下努力生长的。”在学生充分想象,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面对这小小的瓜苗,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小瓜苗在如此条件下,它居然如此努力生长,它真是太了不起了!”有的学生说“它生成的过程是太艰难了!”,还有的学生说“它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的生命力却令人钦佩!”听着学生由衷的感叹,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就带着你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一段。”学生的朗读句句发自肺腑,打动人心。文本所描述的世界,也许远在天边,也许近在咫尺,无论怎样,教师只要找准突破口,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或展开想像,或自主体验,总会进入那个真善美的世界,与作者情感共鸣。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范读,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感人的真情去点燃学生生命的激qing,学生才会在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qing与思想的文字中,获得心灵的触摸、相拥和感动,也才会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打破课堂的沉默与宁静,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滋养、精神的涵养,从而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

《课堂上》 篇13

  体育课,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有着自己一定的教学模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往往设计不到的事件和问题也有,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和问题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素质、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是教师大显身手的时候,如何解决能反映出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理得当,能变被动为主动,可转化教育的材料,有利于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和师生关系。事件和问题的出现是我们不可预测的,下面这则案例,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真实故事。

  案例操作过程:

  本节课是游戏课,让大家玩钻山洞的游戏。所谓的钻山洞,是把学生分成男、女两队紧*在一起,然后每人都两脚分开形成一个“山洞”,听到信号后,最后一个开始爬出山洞立即站在最前面,然后依次爬完。之所以选这个游戏是因为考虑到整节课都在跪,下肢活动较多,也比较枯燥,用钻山洞,是想整调节一下,上下肢并用,并且可以活跃一下气氛。这个游戏我在以前的课上及训练中,气氛热烈,效果非常好。并且国家足球队在训练也有采用此游戏进行调节也照样玩得不亦乐乎。当我向大家讲完规则和要求后,学生的表情并没象我期待的那样;相反,有几个女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不情愿表情。在我看来,他们是怕脏、怕累、怕不雅观。于是,我就大讲作为青少年,作为初中学生应该多吃苦,不怕脏和累,多多磨练自己,不要太娇气……在我的“教育”下,大家开始玩,男生还不错,女生有几个推推搡搡,但碍于我苦口婆心的教育,最终还是钻了,但我明显感到她们情非所愿。是哪里出问题了?我自己问自己。正在这时,有两个女生找到我。

  生:“老师,能不能不用这个游戏呀?”(我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

  师:“为什么?你能说出原因为什么吗?”(我带着疑问)

  生:“我不钻别人,也不想被人钻,钻了以后我就长不大了!”(说这段话时该同学很委屈)

  师:“那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既能调节气氛又能使上肢得到活动?”(先前的那个女生一听,先是一怔) 

  生:“老师能不能变换一下,两排人面对面手搭肩形成个“山洞”,女生和男生比赛,男生可以让我们一段距离。”(后又露出喜悦的神情)

  师;“好哇!”(我一听,喜上眉梢,不假思索)

  生:“这样的话,我们都愿钻。”(学生精神哆嗦) 

  我趁热打铁,口哨一吹,就像一阵风似的队伍集合好了,我说:“现在有请张玲玲同学来讲解钻山洞新规则”同学们侧耳倾听,张玲玲同学讲得非常仔细。过了3分钟,游戏重新开始了,男生站的距离比女生远3米,在这次游戏过程当中,女生的激情不亚于男生,张玲玲同学表现十分抢眼。最后,本节课在欢呼声中结束了。当我要回办公室休息的时候,张玲玲同学跑到我跟前。

  生:谢谢您,老师!(面带笑容)

  师:为什么? (诧异)

  生:我没想到您会采纳我的意见,还给我们自己玩。(流落出天真的面孔)

  师:不,我要谢谢你们,你们不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给我上了一节课,我衷心的谢谢大家!特别要谢谢你!(为学生能有这样的创新思维感到欣慰)

  …… 

  教学反思:

  (1)让学生象鸟一样自由的飞翔

  学生真的喜欢上体育课吗?这个问题是体育老师困惑和迷茫的,固定的教学模式,木偶式的教学方法,谁都会厌。但 在课堂上创新--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案例》

《课堂上》 篇14

  体育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大力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体育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课堂上》 篇15

  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在不少中小学的课堂里,都有这样的标语: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可以想见,这个标语是为了提醒学生,为自己也为别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空间。

  由此我想到几年前送孩子上小学时看到的一个镜头:所有背着书包的孩子一进学校都闭上了嘴,默默地排成一线,目不斜视地走向教学楼。这的确是一幅安静的、秩序井然的画面,但给我的感觉却十分压抑。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固然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自控自律,但这种“标准件”般的要求简直就像用裹脚布把女人的脚裹小一样,太不符合人性了。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个学校几百上千学生,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更愿意说是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学习仅仅是成长的一部分)。

  就学习而言,什么才算是良好的环境呢?安静是一个因素,特别是在自习的时候。但为什么自习就特别需要安静呢?因为安静下来就比较容易投入。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投入学习才是目的。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表明,学习者是否投入,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不过,安静≠投入,有时学生很投入,却不一定安静;或者学生很安静,但并没有投入。好的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神态中觉察到学生是否投入,并相应地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当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时,老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中而得到激励,把课讲得更好。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一个曾经的中学教师的切身体验。

  学生在该安静的时候安静不下来,原因不仅仅是缺乏自控能力。课堂中的“不安静因素”有时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有关,比如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缺乏变化,或者教学节奏不当。这些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定位,比如当教师总给“好学生”机会时,那些“差生”就会不自觉地用“捣乱”的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以此来肯定自己的存在。

  原因不同,解决的方法当然不一样。即便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老师善加引导,也会产生积极的结果。我在给1000 多大学生进行互动式讲座时,尝试用非语言行为来调整“动”与“静”,效果奇佳。我没说一句话,更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整个会场却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安静下来。可见,要让学生能投入学习,并在该安静的时候能安静下来,光提要求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些具体的方法。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

  我不太赞成把课堂神圣化,我更希望它人性化,毕竟课堂不是教堂,不是纪念堂。而且,对课堂而言,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到五种品质: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与情感。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我们需要做的,也许比让学生安静下来要更多。

《课堂上》 篇16

  建议思考的问题: 

  ⒈怎样才能合理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 

  ⒉学生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描述: 

  面对新课程,面对新理念,每上一节课,我都有许多新的感受、新的体验。这天,我像往常一样,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到二年级上音乐课。这节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单元 —— 《夏》。 

  大胆的想象: 

  孩子们都比较喜欢上音乐课,看到我,他们都高兴地向我问好,我说: “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要带大家去 ‘ 艺术冲浪 ’ ,第一关是 ‘ 猜一猜 ’ ,请听谜语 ‘ 有个老公公,面孔红彤彤,它白天就亮,它走黑洞洞 ’ 打一自然界的事物。 ” 孩子们很快猜出了谜底 —— 太阳。我又说: “ 你们可真聪明,你们能用一个动作表现一下老公公的样子吗? ” 学生们纷纷模仿,动作形象,十分可爱。 

  这时候,有一个男孩站了起来,说: “ 老师,我说它是 ‘ 太阳宝宝 ’ 行吗?太阳每天升起落下,和我们一样可爱,是我们的好朋友呢! ” 听了他的话,我及时地给予肯定: “ 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奖励你一个小太阳(自制小奖品),你把它装饰成你可爱的 ‘ 太阳宝宝 ’ 好吗? ” 孩子高兴地接过了小太阳,用力地点了点头,很满足地坐下了。 

  灵感的出现: 

  我转身对其它孩子说: “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去看了 ‘ 太阳宝宝 ’ ,那你们觉得什么季节的 ‘ 太阳宝宝 ’ 最淘气呢? “ 夏天! ” 他们争先恐后的回答着。那你们心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呢? ” 孩子们眨着智慧的眼睛,兴致勃勃地谈起了他们的遐想,在他们的心中:夏天是扎着小辫子、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夏天是戴着大墨镜、穿着沙滩裤的淘气包;夏天是威武的小警察;夏天是一个魔术师;夏天是一块刚烤熟的大面包;夏天是……;夏天是……啊!在孩子们的眼里,夏天是那么美,那么神奇,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我听得都陶醉了。 

  意外的收获: 

  我及时地抓住了这个契机,对孩子们说: “ 夏天可真可爱、真奇妙,把我们心中的夏天留下来好吗? ” 孩子们拿出了画纸、画笔开始尽情地描绘。孩子们画出的夏天,充满了想象力,色彩丰富,而且极富情感,无一雷同,夏天姑娘的形象、神态,各有特色,极富个性。他们兴奋地交流着,畅谈着。我被他们深深地吸引着,深深地感动着…… 

  教学反思: 

  这节音乐课,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模仿了太阳公公的动作后,然后进行导入歌曲《夏》再让孩子们唱一唱,画一画的环节,而学生的提问,使我重新调整了教学设计,我及时抓住了他的求异思维,肯定了他,鼓励了他,并把他的思维发散开去,让别的孩子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大胆创作。先画一画后,再进行唱一唱的环节,反而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吸 

  音乐教师要有提高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否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设计教学时,通过 “ 艺术冲浪 ” 闯关、猜谜的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例如: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要带大家去 ‘ 艺术冲浪 ’ ,第一关是 ‘ 猜一猜 ’ ,请听谜语 ‘ 有个老公公,面孔红彤彤,它白天就亮,它走黑洞洞 ’ 打一自然界的事物。 ” 孩子们很快猜出了谜底 —— 太阳。我又说: “ 你们可真聪明,你们能用一个动作表现一下老公公的样子吗? ” 学生们纷纷模仿,动作形象,十分可爱。 

  二、 挖 

  “ 你们可真聪明,你们能用一个动作表现一下老公公的样子吗? ” 学生们纷纷模仿,动作形象,十分可爱。这时候,有一个男孩站了起来,说: “ 老师,我说它是 ‘ 太阳宝宝 ’ 行吗?太阳每天升起落下,和我们一样可爱,是我们的好朋友呢! ” 听了他的话,我及时地给予肯定: “ 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奖励你一个小太阳(自制小奖品),你把它装饰成你可爱的 ‘ 太阳宝宝 ’ 好吗? ” 孩子高兴地接过了小太阳,用力地点了点头,很满足地坐下了。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上课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善于挖掘课堂上的闪光点,并紧紧抓住这些闪光点,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合理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 

  三、 “ 幻想 ” 

  孩子们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能力。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大胆的去想象、表演,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幻想 ” 为前提,以绘画为手段,让学生再现音乐美。 

  音乐艺术具有形象特征,有一定的 “ 描绘 ” 功能。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把心目中的夏天用画笔描绘出来。在孩子们神奇的笔下,我们看到他们身上的亮点,多么吸引人。孩子们画出的夏天,充满了想象力,色彩丰富,而且极富情感,无一雷同,夏天姑娘的形象、神态,各有特色,极富个性。他们兴奋地交流着,畅谈着。我被他们深深地吸引着,深深地感动着……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上课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善于挖掘课堂上的闪光点,并紧紧抓住这些闪光点,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合理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  

《课堂上》相关文章:

《课堂上》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课堂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课堂上》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