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及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及反思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及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及反思(精选2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及反思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地求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 经历用多样化的方法找公因数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 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二、教学重点:掌握求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理解公因数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卡片,边长分别为1厘米、2厘米等的正方形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30的因数,是怎么求的

  2、学号是20(1、2、4、5、10、20等6人)的因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是16(1、2、4、8、16等5人)的同学起立,1、2、4号同学为什么起立两次?

  (二)、深入理解公因数的含义

  1、方老师要给家里的储藏室铺瓷砖,课件出示,储藏室长18分米,宽12分米,为了方便,准备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储藏室的地面铺满。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可以选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呢? 怎么铺? 课件演示

  2、还有哪些正方形呢? 我们来动手找一找吧

  方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两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代表储藏室,同学们也准备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代表瓷砖,你可以用它铺一铺,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学生动手实践,然后交流

  3、反馈 你们找出的结果是什么

  边长时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刚好铺满.课件演示

  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密铺吗?为什么?

  4、 所以你认为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正方形的边长既是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是长和宽的公因数

  5、我们经过寻找发现1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

  6、如果要使铺的块数最少,应选哪一种?它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7、如果用几何圈表示,你会吗?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

  (三)、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现在换成27和18,你能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请试一试。先独立找,在到小组里进行交流。

  2、反馈。先分别罗列出两个数的因数,在找共同的的因数

  先列出一个数的因数,在从这个数的因数中找另一个数的因数。

  3、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观察一下,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练习

  1、填一填

  (1)、8和16的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

  (2)、1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

  (3)、5和7的最大公因数

  做完后小结和揭题

  2、介绍用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

  3、找出下列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和8 16和32 1和7 8和9

  你有什么发现?

  4、做练习十五第4题和第8题

  一、教学设计意图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本册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对因数和倍数的认识,并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为后续的通分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基础。相对来说用罗列的方法来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从学习技能上说比较简单,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整节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特别是结合实际理解意义,很多学生单纯的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没有问题,可是结合实际去求,或者根据分解质因数来求学生难度就有一定的难度,很多程度上是属于机械的技能训练,熟能生巧,从学生的思维上看发展是不利的。短除法和用分解质因数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作为介绍来出现。新课程在这节课的处理上与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其一是意义和求法在一节课完成,其二是降低了难度,教材只要求用罗列的方法来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分解质因数法作为一种方法进行介绍,如何在降低技能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我在备课是思考的。所以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体现两点思路。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或自己的认识基础探讨求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二是重点定位在通过不同罗列方法寻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介绍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宋老师点评:1、有自己的想法,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重视学生对意义的理解、体验过程

  2、教学节奏快,教学容量大,比较扎实

  3、学生学习习惯好

  4、教学中的闪光点可以放得更大,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教师不要过快作评价,抓住课堂生成,让大家辩一辩,理解更深刻一点。

  主要问题环节:3、找出下列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和8 16和32 1和7 8和9

  你有什么发现?

  当学生说两数一奇一偶,那么这两数的公因数就是1时,老师没有给学生思考、辩论的空间,马上举了一个反例6和9进行反驳,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是不透彻的,而且这也是学生的一个共性问题。

  5、 还可以更大气一点,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更大一点。主要例题环节,两个问题可以一起放下去:“可以剪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你是怎么想的?”动手操作的环节可以取消,让学生通过想象、思维分析来解决,课前的学号游戏也可以取消。 步子可以放得大一点。

  三、课后反思:

  宋老师的评课让我有柳暗花明更一村的感觉。要想班中的尖子生能跳出来,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非常重要,不要用教学上的小步子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错误要勇敢对待。给孩子充分的反思和辩论的空间,让孩子越变越明,让孩子评价在前,老师评价在后。

  可以修改的环节:1、课前通过学号感知环节删去,和后面的例题有一定的 重复。

  2、例题环节两个问题可以一起问,给孩子更大的思考空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悟的过程,可以选择边长是几的正方形的呢?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在得到结论的过程中,其思考的过程的就是对意义的感悟的过程,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方式得出结论,也就找到了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那么下一个环节让学生直接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就没有难度了,而且学生中也能出项用不同的方法来求,方法不会那么单一。当然完全屏弃动手操作我还有我的想法,可以分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呢?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解决这个问题,再想想找出来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也可以不用学习工具,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不同层度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成一个互相补充、验证的过程。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及反思 篇2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及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及反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案及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