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漫游诗人 点赞 分享
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精选2篇)

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篇1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____________,并能为人的__________________所反映的__________。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b)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和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c)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b)

  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_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___________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c)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联系。规律是____________,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___________,而不能违背规律。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b)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例1】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它是世界的本质  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例2】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例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例4】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b.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造福于人类

  c.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变规律             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例5】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礼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这里的“不折腾”可以理解为(    )

  a.规律是客观性,人无法限制规律的破坏作用         b.规律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所以只能按规律办事

  c.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

  d.改变世界是以承认规律和客观事物的存在为前提的

  【例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a.都是物质运动的规律     b.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人为联系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12.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世界,许多人发问,这么大的地震为何没能预报?目前,对地震的准确预报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是因为(  )

  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c.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例7】“郑人买履”的故事启示我们要(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d.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例8】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泉城济南 ,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从哲学上看,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辩证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例9】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论述的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例10】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一定的形状和颜色,闻到某种香气,尝到某种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后给这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这种观点(  )

  a.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否认了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c.正确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例11】“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这说明

  a.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和永恒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

  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      d.静止是不存在的

  第5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c)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__________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___________第一性,_____________第二性,__________决定___________。

  二、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b)

  意识的作用:一是人能够                  。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        和        ;b、  

  和              。二是意识在        中的作用,表现在:a意识对           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具有               作用,错误的意识具有               作用。b、意识对于             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                      ;萎摩的精神则会                     。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原理(或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坚持                  、               。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          ,坚持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         、          ,以          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             ,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                            的

  和       。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                 和                  结合起来,把   

  和                 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以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                                  的思想。

  【例1】近几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诸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多媒体、软性、信用卡、再就业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例2】下列关于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意识是与物质同时产生的          b.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先于物质而产生的          d.意识根源于人脑

  【例3】某木地板销售商宣称,其所售产品是由总部在欧洲的一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知名品牌。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该产品的国际品牌身世纯属杜撰。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工商管理部门立案调查,各地市场纷纷停售,不少消费者要求退货。该销售商发布虚假信息导致的后果表明

  a.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            b.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c.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d.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4】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例5】时下,一些农民在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年市场上什么东西好卖、价格高,来年就种什么,类似“刻舟求剑”;另一种是不管市场怎么变化就抱定一个品种,好比“守株待兔”。从哲学上看,这两种选择所犯的共同错误是(    )

  a、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                 b、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c、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缺乏目的性   d、不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是没有规律

  【例6】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7】 XX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上述决定的哲学依据是(  )

  a.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b.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 科学发展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d. 意识能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

  【例8】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的观点

  a.强调文学创作要尊重创作的客观规律       b.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c.没有看到艺术想象并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d.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例9】目前,网络虚拟社区越来越多,人们在网上可以虚拟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对这些“虚拟意识”的正确认识是( )

  a.虚拟观念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虚拟意识也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  d.虚拟意识可以改造物质

  【例10】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在XX年10月份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下调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说明(   )

  a.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主观创造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例11】“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5.12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侵蚀人们心灵时,一首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抒发了情怀,激励了国人,唤起了希望。这体现了(  )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意识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例12】宋朝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他又种竹又观竹。在他动笔作画之前,心中就有了轮廓。正如诗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说明(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的产生可以离开客观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例13】XX年9月27日“华南虎”案中的周正龙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11月周正龙上诉又被释放。“华南虎”照片是用老虎画拍摄的假虎照。对假虎照进行调查处理,是因为它(  )

  a.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b.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d.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而来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b)

  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______  ___,___      ___。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___。(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____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_。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和最基本的属性(a)

  真理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__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           来说的,都是                             

  的统一。如果不是如此,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c)

  追求真理是一个        的过程,因为认识具有      性、       性和      性。认识过程是从           到认识、从认识到        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为此,我们要         、          ,在实践中       和      真理,在实践中      和     真理,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例1】 年9 月25 日,我国成功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 型火箭将神舟七号飞船送人太空预定轨道。这一壮举主要说明(  )

  a .实践的客观性    b .实践的能动性     c .实践的历史性    d .实践的社会性 

  【例2】号称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的杨百万说,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业生。这告诉我们 (  )

  a.真理是客观的     b.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有些事情是人们不能认识的

  【例3】下列诗词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a.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XX年12月18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回答4-5题:

  【例4】改革开放首先是思想的解放,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思想的解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以下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有(  )

  a.真理是客观见之与主观的活动                   b.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c.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d.真理向前迈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因此说真理与谬误没有绝对的界限

  【例5】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xx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

  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例6】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XX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XX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例7】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8】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没有和谐文化,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这一观点说明(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

  【例9】指出,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xx大阐明的“十个结合”。以下节选的其中几个结合中最能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①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②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③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④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例10】XX年8月1日,历经XX年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正式开始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上述材料反映(   )

  a.认识的反复性和目的性  b.认识的无限性  c.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反复多变的  d.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

  【例11】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社会历史性     b.社会性     c.客观物质性     d.主观能动性

  【例12】“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

  a.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c.要分清主次,善于把握重点                  d.真理和谬误是无法分开的

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篇2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____________,并能为人的__________________所反映的__________。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b)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和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c)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b)

  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_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___________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c)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联系。规律是____________,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___________,而不能违背规律。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b)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例1】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它是世界的本质  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例2】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例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例4】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b.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造福于人类

  c.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变规律             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例5】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礼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这里的“不折腾”可以理解为(    )

  a.规律是客观性,人无法限制规律的破坏作用         b.规律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所以只能按规律办事

  c.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

  d.改变世界是以承认规律和客观事物的存在为前提的

  【例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a.都是物质运动的规律     b.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人为联系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12.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世界,许多人发问,这么大的地震为何没能预报?目前,对地震的准确预报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是因为(  )

  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c.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例7】“郑人买履”的故事启示我们要(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d.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例8】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泉城济南 ,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从哲学上看,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辩证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例9】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论述的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例10】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一定的形状和颜色,闻到某种香气,尝到某种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后给这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这种观点(  )

  a.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否认了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c.正确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例11】“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这说明

  a.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和永恒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

  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      d.静止是不存在的

  第5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c)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__________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___________第一性,_____________第二性,__________决定___________。

  二、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b)

  意识的作用:一是人能够                  。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        和        ;b、  

  和              。二是意识在        中的作用,表现在:a意识对           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具有               作用,错误的意识具有               作用。b、意识对于             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                      ;萎摩的精神则会                     。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原理(或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坚持                  、               。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          ,坚持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         、          ,以          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             ,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                            的

  和       。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                 和                  结合起来,把   

  和                 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以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                                  的思想。

  【例1】近几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诸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多媒体、软性、信用卡、再就业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例2】下列关于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意识是与物质同时产生的          b.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先于物质而产生的          d.意识根源于人脑

  【例3】某木地板销售商宣称,其所售产品是由总部在欧洲的一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知名品牌。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该产品的国际品牌身世纯属杜撰。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工商管理部门立案调查,各地市场纷纷停售,不少消费者要求退货。该销售商发布虚假信息导致的后果表明

  a.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            b.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c.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d.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4】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例5】时下,一些农民在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年市场上什么东西好卖、价格高,来年就种什么,类似“刻舟求剑”;另一种是不管市场怎么变化就抱定一个品种,好比“守株待兔”。从哲学上看,这两种选择所犯的共同错误是(    )

  a、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                 b、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c、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缺乏目的性   d、不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是没有规律

  【例6】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7】 XX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上述决定的哲学依据是(  )

  a.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b.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 科学发展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d. 意识能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

  【例8】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的观点

  a.强调文学创作要尊重创作的客观规律       b.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c.没有看到艺术想象并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d.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例9】目前,网络虚拟社区越来越多,人们在网上可以虚拟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对这些“虚拟意识”的正确认识是( )

  a.虚拟观念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虚拟意识也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  d.虚拟意识可以改造物质

  【例10】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在XX年10月份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下调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说明(   )

  a.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主观创造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例11】“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5.12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侵蚀人们心灵时,一首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抒发了情怀,激励了国人,唤起了希望。这体现了(  )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意识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例12】宋朝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他又种竹又观竹。在他动笔作画之前,心中就有了轮廓。正如诗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说明(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的产生可以离开客观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例13】XX年9月27日“华南虎”案中的周正龙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11月周正龙上诉又被释放。“华南虎”照片是用老虎画拍摄的假虎照。对假虎照进行调查处理,是因为它(  )

  a.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b.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d.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而来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b)

  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______  ___,___      ___。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___。(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____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_。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和最基本的属性(a)

  真理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__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           来说的,都是                             

  的统一。如果不是如此,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c)

  追求真理是一个        的过程,因为认识具有      性、       性和      性。认识过程是从           到认识、从认识到        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为此,我们要         、          ,在实践中       和      真理,在实践中      和     真理,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例1】 年9 月25 日,我国成功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 型火箭将神舟七号飞船送人太空预定轨道。这一壮举主要说明(  )

  a .实践的客观性    b .实践的能动性     c .实践的历史性    d .实践的社会性 

  【例2】号称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的杨百万说,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业生。这告诉我们 (  )

  a.真理是客观的     b.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有些事情是人们不能认识的

  【例3】下列诗词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a.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XX年12月18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回答4-5题:

  【例4】改革开放首先是思想的解放,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思想的解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以下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有(  )

  a.真理是客观见之与主观的活动                   b.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c.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d.真理向前迈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因此说真理与谬误没有绝对的界限

  【例5】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xx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

  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例6】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XX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XX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例7】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8】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没有和谐文化,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这一观点说明(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

  【例9】指出,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xx大阐明的“十个结合”。以下节选的其中几个结合中最能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①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②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③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④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例10】XX年8月1日,历经XX年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正式开始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上述材料反映(   )

  a.认识的反复性和目的性  b.认识的无限性  c.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反复多变的  d.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

  【例11】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社会历史性     b.社会性     c.客观物质性     d.主观能动性

  【例12】“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

  a.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c.要分清主次,善于把握重点                  d.真理和谬误是无法分开的

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检测题

2016年六年级英语下册第2单元模拟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试题(有答案)

2016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试题

2016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检测题

2016年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第2单元检测卷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试卷(苏教版)

5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作文【优秀5篇】

高中苏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作文:请把心儿打开

2016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第2单元模拟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