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甜生软语 点赞 分享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微信扫码分享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选9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篇1

  第二框(学案)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学案)知识网络

  (二)(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整个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刻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通过了解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文化样式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等因素,认识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各民族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所作重要贡献的了解,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凝聚力。

  (三)(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方法

  在了解区域文化特色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方法,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描述和阐释,可以运用图片、文字语言、音乐、舞蹈等形式,力求准确反映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阐释。

  2.(学案)综合分析的方法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应引导学生把文化与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加深感悟和体会。

  3.(学案)参观调查体验法

  中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每个地区既有本民族的风俗和文

  78

  化,又兼有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有特色的名胜古迹、博物馆、名人故居、民俗表演等,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特色。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学案)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重要的方面。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重点介绍和阐释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突出特点、巨大影响。实际上,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两方面,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拓展。

  我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教材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为例,说明我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小说方面,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现了“标志市民文艺样式”的“宋话本”。《水浒传》《三国演义》两部长篇小说内容博大,气势恢宏,享有世界声誉。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等特点。教材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为例,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教材还提到我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蚕丝织物、瓷器、农学著作、医药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进行交流,共享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

  例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科•培根曾在《新工具》中写道:“……印刷术、火药和磁铁。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物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20世纪,李约瑟用毕生的精力研究中国科技史,最终证明那些伟大的发明都来自宋代中国。据此,回答下列1~3题:

  1.(学案)印刷术、火药和磁铁的发明对人类的动力和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文学艺术②战争③航海④园林建筑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学案)这些技术发明都来自于中国的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

  3.(学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b.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c.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79

  d.这些技术发明比历史上任何发明都重要

  解析:本题选取的两段材料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设问分成三个层次。第一问是要学生了解印刷术、火药和磁铁的发明在哪些方面对人类带来影响,正确选项是b;第二问意在通过了解这些发明产生的年代,明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正确选项是a;第三问重点考查学生关于中华文化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化所作贡献的理解,正确选项是d。

  (二)(学案)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

  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不仅造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各具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既有河网纵横的江南水乡,又有沟壑纵横、地势险要的高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不相同,既有社会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又有大量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从而造成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二是相互交融,各地文化不仅各具特色,而且互相交融。正是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例题:小说《狼图腾》描述了北方草原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豪放壮美、雄浑飘逸的草原文化。请你结合北方草原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历史发展,说一说草原文化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解析:游牧经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物质、精神、制度层面上的文化,是草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内容。游牧民族创造的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的游牧经济,蕴含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理念。非凡的军事战略和艺术,星罗棋布的佛教寺庙、佛塔和石窟,记录下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不同民族的文字,蕴涵着豪放气势的音乐歌舞艺术,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作用始于公元前3XX年,赵武灵王力排众议,主动接受草原文化,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胡服和骑射,引起广泛影响。西汉前期,由于“和亲”政策,匈汉之间通过“关市”贸易开展物资和人员的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长江以北尽是夷狄”的气象。唐代更是“胡风劲吹”,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广大北方地区,呈现出“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盛况。唐代以后,契丹、女真先后入主中原。金朝统治区域较之辽朝南移,表现出北方民族对中原内地文化的影响渐次高涨。在金代,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即肇始于此。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影响不仅悠久而且广泛。在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不仅改变了中原居民沿袭已久的着装习惯,也改变了商朝以来驾车作战的军事传统。不仅如此,古代汉文典籍中诸如胡瓜、胡麻、胡桃、胡荽、胡蒜以及胡笳、胡琴等词汇,直接反映出草原文化在礼俗、饮食、音乐、舞蹈、体育、绘画、艺术及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80

  (三)(学案)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根源所在,也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具体体现。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教材选择了人口较多、分布广、影响力较大的侗族、壮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和朝鲜族等民族,以这些民族的舞蹈、音乐和传统体育运动等,反映其文化特色。其二是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首先,教材以石窟建筑和民族文学为例,说明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是各兄弟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学生可以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各兄弟民族文化对自己的影响,以及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具体体现。

  例题:舞蹈是我国古代“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把以前的乐舞聚在一起分为雅俗两部,又收集了波斯、中亚诸民族和东亚邻邦的乐舞,共为七部。后来又增加为九部。这九部乐舞的名称分别是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唐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其中清乐和礼毕是南朝的旧乐,其他的乐舞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乐舞或域外乐舞。这一历史事实表明

  a.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比汉族发展得早

  b.中华民族的乐舞带有很强的包容性

  c.乐舞是从隋朝开始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d.乐舞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解析:“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包容性和认同感的理解。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共同造就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各民族地区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a、c和d都具有片面性,只有b项是正确的。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与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的话表明1.c

  a.在园林艺术方面,欧洲与中国没有可比性

  b.欧洲人的园林艺术可以照搬照抄中国。

  c.中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世界上最好的

  81

  2.(学案)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滇剧等,都受过昆剧艺术的哺育和滋养。XX年5月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昆曲被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在首批19个项目中荣登榜首。昆曲能够“技压群芳”、赢得国际评委们的青睐,是因为2.a

  ①昆曲具有丰厚的文化含量②昆曲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③它对于后世戏曲声腔、剧种的全方位影响④昆曲在世界戏曲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④

  3.(学案)上海人一提“沪上本邦菜”就眉飞色舞;广东人靠“生猛海鲜”征服全国;川菜更是名满天下;湖南的‘‘毛氏系列”近年风行一时;东北强调野生;云南突出异族;陕西有个‘‘泡馍”;兰州有个“拉面”;河南还有个越嚼越香的“筒子鸡”。上述现象表明3.d

  a.不同地区文化相互融合

  b.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c.不同地区文化各不相同

  d.不同地区文化既相互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4.(学案)“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六百多年,居民即来自各省各地,是全国精神文化交流汇集之所,日久天长,没发展的东西渐渐被淘汰,有根基的留下来,在这个大熔炉里熔化、综合、分解、改造成另一个模样,就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了。”邓友梅先生的这段话说明4.c

  a.自古以来北京就是全国文化的中心

  b.北京文化是各省各地文化的总和

  c.北京文化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d.北京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

  5.(学案)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几代人的努力,歌舞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深厚艺术造诣、演技娴熟的艺术家。其中________族舞蹈艺术家莫德格玛跳的《盅碗舞》、_________族舞蹈艺术家阿依吐拉跳的《摘葡萄》、________族舞蹈艺术家崔美善跳的《长鼓舞》等都是出神人化、令人心醉的。三十多年来,她们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并代表国家出访过五大洲七十多个国家及地区,为丰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5.a

  a.蒙古维吾尔朝鲜b.藏族维吾尔蒙古

  c.壮族维吾尔朝鲜d.傣族蒙古朝鲜

  (二)(学案)非选择题

  1.(学案)早在13世纪,中国就出现了元杂剧的辉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了70部杂剧,包括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窦娥冤》,轻松明快的喜剧《救风尘》,颂扬正义、鞭挞邪恶的公案戏《鲁斋郎》,翻卷着时代风云的历史剧《单刀会》等,不仅展示了中国戏剧的丰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还把唐诗和宋词的优点熔为一炉,比欧洲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早了近3XX年。

  82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1.元杂剧是文学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2.(学案)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为主题,查找相关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并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制作成板报或壁报展出,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略

  四、(学案)能力拓展

  1.(学案)启蒙时代,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普遍出现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人称“中国潮”。“中国潮”表现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高深玄妙的哲学、严肃沉重的政治到轻松愉快的艺术与娱乐。孔夫子的道德哲学、中华帝国的悠久历史、汉语的普世意义,中国的瓷器、丝织品、茶叶、漆器,中国工艺的装饰风格、园林艺术、诗与戏剧,一时都进入西方人的生活,成为他们谈论的话题、模仿的对象与创造的灵感。

  (1)启蒙时代,西方社会文化生活普遍出现的“中国潮”说明了什么?

  1.(1)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思想理论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启蒙时代,欧洲人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开始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成果。

  (2)上述现象与当今一些青少年热衷于过西方节日、喜欢吃西方快餐形成鲜明对比,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感想。

  (2)学生可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2.(学案)二十多前,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了两个遗物坑。坑内出土了大量文物,人称“三星堆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星堆文化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并非当地传统的文化因素,而是外来的因素。其中最明显的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主要有垒和尊等青铜容器、玉石礼器等,它们在中原地区被认为是用于各种礼仪活动的“礼器”。

  中原的礼器存在于三星堆文化之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2.首先,说明三星堆文化的创造者们并非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他们曾与中原地区夏商王朝发生较为密切的往来。其次,在三星堆发现的多是与祭祀等礼仪活动相关的“礼器”,说明这个地区对待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吸收。

  83

  五、(学案)相关信息

  (一)(学案)新版“四大发明”

  中医中药。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医药学,而现在,民族性、区域性的医药学大都被西医“消融”,唯有中医中药仍以完整的医疗体系独立存在于西医体系之外。中医中药不仅服务中华民族几千年,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患者和医学专家的青睐。

  赤道坐标系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赤道坐标系统的国家,以赤道二十八宿为准,研究日、月、星辰的运动,而古代西方则采用黄道坐标系统,提出所谓黄道十二宫。现代天文学证明,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中,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现代天文学已经用赤道坐标系统替代了黄道坐标系统。

  十进位值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十进位制的国家。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和百、千、万等记数,最大的记数达二万多。后来,这种记数法逐步发展为筹算和珠算中逢十进一位的十进位制,成了记数和计算领域的革命性发明。古代世界各国曾有十、十二、二十、六十等多种进位制,现在都统一使用十进位制。.

  雕版印刷。雕版印刷始自中国隋唐时期,中国是世界雕版印刷术当之无愧的先驱。科技史专家认为,中国早在宋代就有活字印刷术,但明清两代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出版,依然使用雕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可见雕版印刷在当时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二)(学案)趣味版“四大发明”

  人痘接种——现代免疫学。北宋丞相王旦的长子死于天花,王丞相不希望别人再染上这种病,就从全国各地请来名医、术士,试图发现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一位从峨眉山来的道姑献出一张处方:将一种毒性减弱了的人痘痘苗,通过鼻腔黏膜为健康人“接种”,从而使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能力。

  被中香炉——现代平衡环。一个铜制的容器,里头放人火炭,置于被中,就成了中国古代用于冬天取暖、薰香的“被中香炉”。不论香炉在被子里怎么翻滚,香炉四周的环形支架都能保证香炉呈水平放置,丝毫不用担心火炭会倾覆。现代航船上的指南针、飞机上的导航仪,在颠簸中能保持平衡,靠的就是中国古人取暖的一个“小玩意儿”!

  记里鼓车——现代taxi。汉代有种马车,车上站有木人,手中握有鼓棰。马车每驶至一定里数,木人就会挥动鼓棰,敲响前方的小鼓,古代称之为记里鼓车。其实,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木人手上有线连着一个齿轮,齿轮又连着另一个齿轮,形成一套减速齿轮组,最后连着车轮。车辆启动,车轮就带动齿轮组,齿轮组带动木人,木人则敲起锣鼓。

  秋石——现代性激素。这是一种外形颇似秋天白霜的晶体。公元前2世纪,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首先使用“秋石”一词,指称从人的尿液中提取出来的性激素。公元11世纪,张声道在《经验方》中又确切记载了秋石的制法。今天,从人的尿液中提取性激素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方法。在欧洲,直到上世纪20年代才发现尿液中有性激素。

  84

  (三)(学案)少数民族音乐艺术

  据文献记载,黄帝的乐官曾到新疆“取竹”,制造12根律管。这虽然只是古老的传说,但在新石器时代,民族地区和中原已有了音乐文化的交流。夏代,曾有许多少数民族到夏王朝来表演乐舞。周朝设有专门掌管少数民族音乐的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于中原的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有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鲜卑乐、西凉乐、楚调、燕乐、雅乐等。隋唐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中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隋唐时期音乐的辉煌就是与这些少数民族音乐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元代杂剧作家中,有名的石君宝和李直夫都是女真人。著名的散曲作家中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明初,藏族僧人唐东杰波将简单的跳神仪式穿插情节,注入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或记载在佛经中的故事,使其戏剧化。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搜集、整理了《弦索备考》,把民间流传的13套弦索古曲用总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维吾尔族女音乐家阿曼尼萨汗以毕生的精力整理木卡姆,并著有《心灵的和谐》等音乐美学著作。

  音乐离不开乐器。我国少数民族的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朝鲜族的筒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箫、维吾尔族的手鼓、满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藏族的手抓鼓以及流行于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中的锘锣等。我国的拉弦乐器最初源于少数民族,因此汉族的拉弦乐器统称“胡琴”。比较著名的少数民族拉弦乐器有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萨它尔、艾捷克,壮族的马骨胡,哈萨克族的柯布斯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篇2

  课题

  执笔人

  编写日期

  执行人

  执行日期

  三维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 :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民族文化。◇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分析: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博大精深;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重点

  难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教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

  教学过程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团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课堂练习: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             (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    )       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    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课堂探究:(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            (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r民族文化之问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课堂练习:1.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    )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2.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茉莉花》、《云南映象》走出国门,到动画片《中华小子》热播法国并摘得法国动画大奖;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到上海城市舞蹈公司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卷起强劲的“中国风”……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上述材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能够取代其他民族文化         b.中华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c.世界各国文化逐渐被中华文化同化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主旨的把握能力。整个材料是在强调中华文化(包括古代和当代文化)对整个世界的重大影响,这也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故d项符合题意;中华文化不能取代其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也不能被中华文化所同化,故a、c项观点错误;b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教学

  后记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篇3

  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熏陶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钱新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1、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2、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2、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感。

  [教材内容及分析]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本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是对第六课中华文化内容的一个诠释,又是对上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一种深化,在第六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本框,要在人类和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探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内涵、独特的特点。

  本框分为三目。第一目“独树旗帜,独领风骚”,由一个活动导入。在这个活动中,分别引用外国作家、专家、学者对中国的瓷器、园林建筑以及科学发明的高度评价,再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以及对世界的贡献。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这一目主要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各自特色。为了说明上述观点,教材采用相关链接的方式,以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这两个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为例,说明了地理、历史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的区域文化对生活在该区域的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目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本框教学重点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教学难点是不同地区文化的区域特征。

  [教材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播放视频《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含义各不同》。

  (请同学们看视频、并思考福娃所传递的精神跟我们的中华文化的关系)福娃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看完视频介绍,大家能说出福娃们的名字吗。他们所传递的精神跟我们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吗?

  说明: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

  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这些都体现出我们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巨大的包容性。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时事导入,富有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分组分工,明确任务

  中华文化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华文化的内涵,底蕴,我们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探究一个中心问题,并引导围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扩展,发散。四组的中心问题分别是:

  1、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那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是怎样表现的呢?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地区,空间上有没有差异呢? 能否就集中典型的中华区域文化加以比较?

  3、同属中华文化,我国各民族文化有没有独特之处?各民族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出了怎样的独特贡献?举例说明。

  4、在新时代下,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举例说明。

  [教师建议]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学习目标和各小组任务。

  2、要求:每组同学必须完成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任务,能积极思考本小组的问题,并能作简要的概括。此外,要关注并参与其他小组的学习任务。

  3、同一小组的同学要注意分工基础上的合作。

  4、可以用多种材料说明问题。

  5、鼓励或建议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探究离不开明确的主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课前作适当材料收集准备。此环节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

  三、合作探究,师生共同释疑

  课堂的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每一组的组长把本组搜集的有用信息进行展示,解说,然后将五组的信息进行相互交流与汇总,教师参与讨论,适当引导并作最后总结。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时间大概为10分钟左右),各小组交流成果,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及时设疑,答疑,释疑。

  (一)学生活动 (第一组)

  首先由第一组负责的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对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的描述及其给后人带来的影响的分析,说明了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接着其他同学补充交流:!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的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的相关材料,然后讲解。

  表中所展示的中国历史四个阶段大致是春秋到西汉,东汉到东晋,南北朝到北宋初年,北宋到明中期。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此时教师适时作一个总结: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通过以上两位同学的讲解能够从中体会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们交流共享。

  (二)学生活动 (第二组)

  第二组的一同学介绍地处华东地区的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具有宜兴地方特色的紫砂壶及常州龙城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景,同时展示和介绍江南水乡的民居建筑,风俗习惯,体育运动等,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受水乡文化的丰富多彩,感悟水乡江南带来了优雅的文化内涵。

  其他同学介绍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西南地区属于边陲山寨,因交通不便,与内地交往不甚密切,加上云贵高原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多样,多民族交错杂居,因而滇黔文化含有特定的多样化民族个性。通过以上两组同学相关资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此处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如: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有何差异、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异、 你还知道中华文化的哪些其他典型文化)

  ◆华东地区人工雕饰的文化资源较多,西南地区原生态文化资源占多数;

  ◆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吴越文化精致典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

  ◆滇黔文化较吴越文化更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由此看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地区差异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学生活动 (第三组)

  第三组的同学交流我国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及有代表性的建筑。

  例如,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从而使同学感悟到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四)学生活动 (第四组)

  第四组学生主要交流中华文化的现实性,继承性和发展性。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古老的中华文化不断与西方文化交融,出现了很多网络文化,企业文化的等各种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将中国人设计的2008年奥运的体育图标引入课堂。

  2006年8月7日,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图标如下:

  [问题探究]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的设计给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创新和发展古老的中华文化有哪些启发、

  (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是课堂探究的核心环节,要求学生在收集素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教师给予过程指导)

  四。师生总结,形成共识

  四个小组发言后,教师将四组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汇总,将以上资料归纳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对待我国不同区域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评析]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无论从哪个层面讲,本节内容对高中学生来说,是既生疏又新鲜。无法通过讲授激起学生对这块内容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而只能在充分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历史的和现实的材料,进而采用一种活动式、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材料的研习与运用”、“合作与交流”在本节课主要采用的两种学习方法。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则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更有利于其品德的内化,最终使学生得到发展。本课程设计为开放互动式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操作上,采用了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与课堂交流成果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过程指导相结合,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究新知,提高觉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要不断促使学生作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本课综合采用以下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分组分工,明确探究任务,组织讨论,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资料宝库

  中华文化简介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传统的思想认为,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但近代由于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令传统的 :长江流域文明是黄河流域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看法受到动摇。中华文明很可能是多源文明,而非单由黄河流域文明起源。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藏族、满族、蒙古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也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主要可分为几个地区:中原、华北和陕西的黄河流域,四川、重庆一带的长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苏一带的长江下游,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华南以及华东以南的越文化地区。

  黄河文化 胡同文化 秦陇文化 中原文化 长江文化 楚文化 荆楚文化 湖湘文化 吴文化 越文化 徽文化 赣文化 江淮文化 巴蜀文化 岭南文化 闽文化 客家文化 东北文化 傩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世界四个古老文明摇篮中孕育产生的文化体系中,中华民族文化是唯一尚存的文化体系,是唯一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而没有出现过断层的民族文化。

  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通过的,巴黎宣言。开宗明义地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思想。也就是说,去学习和吸收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赞美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说: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

  法国经济学家魁奈认为世界上只有中国是以自然规律为基础而达到高度的道德理性化的国家。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在中世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的科技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高度称赞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英国科学家迈克法克说:东亚五龙的经济起飞是因为“它们都享有经世永久的儒学传统”。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而人类未来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伦理道德为最高目标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未来社会,儒家伦理价值的科学化也是必须的。

  国家出台若干经济政策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

  根据这些政策,国家将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各种营业性的歌厅、舞厅、卡拉wx歌舞厅、音乐茶座和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等娱乐场所,按营业收入的:b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刊物等广告媒介单位以及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按经营收入的:b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的营业税时一并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算管理,分别由中央和省级设立基金,用于文化事业建设。国家将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对电影发行单位实行营业税优惠政策,继续实施促进电影事业发展的有关经济政策。从电影放映收入中提取5%建立《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实行基金预算管理方式,用于电影行业的宏观调控。继续设立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电影精品摄制。

  国家还将继续增加对宣传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2005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列支出预算。整合“万里边境文化长廊”等补助经费,设立“中央补助地方文体广播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文化、体育和广播事业的发展。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也要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此外,国家将继续鼓励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捐赠。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公益性捐赠的范围为:对国家重点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京剧团和其他民族艺术表演团体的捐赠;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捐赠;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捐赠;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非生产经营性的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接受的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篇4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关东文化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闽南文化、闽台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①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 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言)在外国人心中 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

  在中国人心中 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同学们,她到底是谁?

  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商人手中《孙子兵法》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文豪歌德

  问: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

  [课件展示]你知道吗?(中国文学常识测试)

  [问题探究]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文学艺术的特点

  [老师总结]从瑰丽奇特的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我们一起来品位一下

  (幻)黄巢:《不第后赋菊花》

  [问题探究]这首诗美吗?美在哪里?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为什么?试着将这首诗翻译成英语。看看能否有诗中的意境?试比较这首诗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

  [老师总结]同样是写菊,在不同文人的笔下,在不同的文章里,所渲染的色彩不同,情感的厚重不同,内涵的分量也不同。正是这品味,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部分之一。是其中的一朵异葩。

  [问题探究]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课件展示]李约瑟博士《中国科技》

  板书: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 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

  (2)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

  (3) 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幻灯片)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 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情景设置]谁不说俺家乡好

  [交流讨论]俺们这嘎都是东北人,说说咱们家乡的文化特色,分析饮食习惯的原因

  [引导过渡]对我们东北的文化特色同学们都很了解,但我们国家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我们看看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

  [课件展示]你知道这是哪里吗?(民居建筑 民歌类) 

  提示:1 贵州: 屯堡  2. 江苏周庄 茉莉花3.;福建土楼 客家山歌 4蒙古:毡房  吉祥三宝 5陕北 窑洞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

  [老师总结]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课件展示]《狼图腾》探究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从地域上说,中华文化大致由黄河领域 长江流域和草原文化组成,指北方草原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历史上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事件。公元前3XX年,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军事实力适应战争的需要,毅然决定仿效北方的游牧民族,改“博衣宽带”的华夏服饰为上衣下裤的“胡服”,废除传统的车战,改学骑射。“胡服骑射”对中原民族服饰和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蒙 满入主中原,更将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的融合,如果没有这种融合,就没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而也正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问题探究]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谐共处与中华文化之中,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各地民歌,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歌的宝库.如果没有各具特色的菜系也就没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正因为各个区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才使得中华文化宝库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引导过渡](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探究] 我班同学都是哪个民族的?介绍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学生活动]介绍满族服饰 饮食 歌舞 文字

  [问题探究](1)说说满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例如:旗袍,萨其玛)

  (2)你知道其他民族的服装 舞蹈和乐器吗?请表演

  [学生活动]说民族特色的文化,表演民族服饰

  [提示]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畅;苗族的舞蹈,质朴,浓郁,风情再现;新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绚丽而精彩;彝族的铜鼓舞柔和而细腻;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浓郁,长袖善舞;高山族的舞步简单而尽兴;

  朝鲜族跳舞是轻快,典雅,动中有静

  如朝鲜族的筒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箫、维吾尔族的手鼓、满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藏族的手抓鼓 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柯布斯等。

  [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3.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课件展示]以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文化为例

  材料一:“河洛”狭义指河南洛阳一带,广义指中原地区。中国台湾的“河洛郎”,是历史上三次大迁徙中由河南经福建再到中国台湾的居民他们自称“河洛郎”,称自己的方言为“河洛话”。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仍保留着许多家乡的风俗习惯,

  材料二:中国台湾俗语“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而福建则有“陈林满天下,黄郑排满山”之说。其中陈、林、黄、郑等姓氏的根源均处于河洛.因此,河洛地区,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近年来成为他们寻根问祖的圣地

  材料三:图片: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在河南新郑市参加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材料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提示]1.河洛、闽台、粤港澳人民有着浓厚的血缘和文化关系。

  2.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同心,各民族、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3.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

  [老师总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章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八: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

  九:布置作业:设计奥运会的开幕式 要求充分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十【随堂训练】略

  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 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

  (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

  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

  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第一关:眼力———鉴宝

  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总分40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京剧又称京戏,在中国台湾又称平剧、国剧,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起源于徽剧、汉剧、昆曲、秦腔(梆子)四个地方的剧种,并于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发展而成;早期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脸谱有讲究,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恶;金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京剧内容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粹。

  中国早在11世纪北宋庆历间(1041—1048)由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为世界科学技术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我国医药宝库,以论药材为主,《本草纲目》也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实用性极强。该书还注重整体性,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不愧是中国古代中医科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学生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观看两组文化,展示视频。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各小组分别推举成员比较两组文化的特点

  2、分析导致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的原因

  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假设现在有一批外国贵宾想重点了解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关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特色民族节日习俗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请你为他们现场介绍。

  要求:请各应聘小组合作探究相应主题,小组代表现场介绍,介绍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

  接下来,集体智慧,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第三环节:板书设计(略)

  多媒体显示板书,板书设计力求简约,突出这一框题的灵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令学生对书本结构有整体认知。最后,诗朗诵,在总结与升华中结束本课。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篇6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

  知识目标①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④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⑤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能力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课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本课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按照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说法,二人转“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二人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黑土地上热热闹闹地一直走到今天,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其群众基础之深厚。它那粗犷、通俗、火爆的表演风格,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正是二人转艺术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在。[思考] (1)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东北“二人转”,可谓家喻户晓。总的说来,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哪些特点?(2)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除了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表现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上。我国的科学技术具有什么特点?提示:(1)我国的文学艺术具有以下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2)我国的科学技术的特点是:实用性和整体性。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           、           、            方面的内容,也包括                、                  方面的内容。2.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                  、展示人们的                             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                的内涵、                    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精神世界丰富而绚丽精神生活鲜明而独特3.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                 的重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和              的特点。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          、            和               的结晶,是中华民族   的生动体现。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           。

  文明程度

  实用性

  整体性

  勤劳

  智慧

  艰苦奋斗

  生命力

  创造力

  区域

  特色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           、           、                      以及                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                           、蒙古族的                 和柯尔克孜族的                    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汉族

  鲜卑族

  吐蕃族

  《格萨尔王传》

  《江格尔》

  《玛纳斯》

  西域各族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             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又有各自的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                      和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            、          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民族文化

  共性

  民族特性

  强烈认同感

  归属感

  文化

  底蕴

  民族凝聚力

  包容性

  和睦相处

  吸收

  借鉴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              、和               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                   、创造幸福生活的                          ,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                             。

  生命力

  创

  造力

  凝聚力

  内忧外患

  强大精神力量

  不竭力量之源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的生活,也贴近百姓。譬如,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贵显赫;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走在世界前列。(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中华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3)中华文化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突出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①文学艺术:首先要把握中华文学艺术的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其次要把握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最后要把握中华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学技术:首先应明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次要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的地位:在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再次要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的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最后要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的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的特征。(2)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①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又如,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②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④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⑤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但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驳难,却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体现了总揽百家的思想。“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传·系辞下》)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学说互相包容荟萃的历史事实。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羝、羌、契丹、辽、金等民族的文化,都深深融汇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精神,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漠北淳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华洽四海”(《魏书·崔浩》)。盛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胡汉文化互相融合,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即使是对外域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佛)、道三者得以长期并存,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包容会通精神。佛教自汉代传进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汇通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进入更高的层次。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佛)、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唐太宗在《大秦景教碑》序文里,甚至表达了任何宗教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思想。明末清初时期,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减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李之藻《刻同文算指序》)的主张。事实上,历史上中国除了儒、释(佛)、道三者并存外,甚至还以宽厚的心态接受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而耶稣传教士传进的科学技术,曾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品格的表现。[例1] (·安徽)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解析] 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由题干可选c。a不符合题干,b光说继承,没有体现吸收借鉴,d说法不准确。[答案] c[例2] (·广东文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  )a.包容性       b.不平衡性c.同一性       d.时代性[解析]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文化上的求同存异,即一个民族的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答案] a[例3] (·江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                      (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 该题考查了文化创新的途径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错,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④错,中华文化只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故选a。[答案] a[例4] (·福建)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 通过“五缘”可以看出闽、台两地文化同根同源和相互交融的特点,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是材料所体现的。[答案] a[例5] (·天津)《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格萨尔王传》几千年来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部作品既是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故④符合题意,②③不是材料体现的。[答案] d[例6] 材料一 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材料二 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藏文、彝文、维吾尔族文字、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题所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必须对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概括;解答第(2)问应运用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知识,说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答案]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的问题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文学艺术的这一特征反映的中华文化的特征是                            (  )a.博大精深       b.求同存异c.兼收并蓄             d.源远流长[答案] a2.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  )①文化的独特性  ②文化的地域性  ③文化的民族性  ④文化的传承性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b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其特点是

  (  )①实用性  ②整体性③区域性  ④民族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答案] a4.《三国演义》塑造的典型人物栩栩如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说明我国的文学艺术      (  )a.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b.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c.有着鲜明而独特的风格d.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答案] c5.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横吹、鼓、腰鼓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c.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d.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答案] c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走民族化道路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盲目排外,一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诗人必须采取开放的态度,兼收并蓄,进一步吸纳和融合西方文化,有效解决困扰我们的诗歌民族化问题。(1)什么是兼收并蓄?(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请简要分析。[答案] (1)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丰富发展中国传统诗歌,必须坚持文化开放,兼收并蓄,进一步吸纳和融合西方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图片赏析(1)龙门石窟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似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1961年,龙门石窟(含白居易墓)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XX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营造达500余年,现存伊河两岸山崖峭壁间的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雕刻作品。 (2)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武川水的北岸。开凿于5世纪中叶前后。云冈石窟北魏时称武州山石窟寺或曰武州山石窟佛寺。后又称灵岩寺或曰灵岩石窟等,较规范的正名即解放后定为: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东西长约1公里,现存大小洞窟共53个,规模较大的洞窟约有22个。小龛1100多个,大小造像5.1万尊。高者17米,小者1厘米。云冈石窟历史悠久,从修建上大体可分为三期工程。每一期工程都各具特色,每期工程都是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写照。最早的工程为“昙曜五窟”(16-20窟),位于西部东头。开凿于文成帝初年(即453年),属皇家工程。窟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仿印度草庐式和游牧民族毡包式。这种结构从力学上讲为拱形式,防震能力强,有较大的支撑力,不易塌毁。这是早期工程窟式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主像以三世佛为主,还有释迦牟尼、弥勒菩萨,外壁雕满千佛。这是早期工程的造像内容的显著特点之一。主佛形体高大,占据窟中主要位置。佛面方圆,深目高鼻,上身内着僧祗支,外着袒右肩或通肩大衣。菩萨戴高宝冠,胸饰顶圈,短璎珞,戴臂钏,下着羊肠大裙。早期工程突出了“皇帝即当今如来”的政治佛教的主题,获得了“人神”合一、“政教”合一的效果。(3)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4)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临潼县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1974年的这一发现震惊中外,1975年国务院批准在一号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并于1979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二号和三号展坑陆续于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1999年6月,又奇迹般地发现彩色兵马俑,其高超的彩绘艺术和富有力感的造型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西安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篇7

  课题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执笔人

  编写日期

  执行人

  执行日期

  三维

  教学

  目标

  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重点

  难点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教法

  教具讲练结合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

  一、亲近教材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内容:

  (2)文学艺术

  ①文学艺 术的作用   ②中国的文学艺术的作用    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

  (3)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根本途径: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重要途径: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贡献

  (2)表现

  (3)特点:既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性。

  (4)地位: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5)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6)意义

  4.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得益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文化的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典例分析

  (XX年宁夏19).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思辨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①表述错误;④中“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不对应,说法不准确。材料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因此②③正确应选择b。

  (XX年江苏22).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说明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引进。d项强调的是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均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错误。

  三、考题回放

  (XX年广东文基)11.“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a.包容性        b.不平衡性

  c.同一性        d.时代性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回答10~11题。

  (XX年天津卷)11.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教学

  后记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篇8

  [课标要求]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推进新课

  (多媒体展示古代陶瓷、苏州园林的图片)

  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具体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a、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c、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

  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

  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过渡) “自主探究”

  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多媒体播放视频《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

  2、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

  (1)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精致淡雅,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

  (2)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热情奔放,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

  (3)滇黔文化较吴越文化更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多媒体显示图片和资料)

  (1)闻名中外的石窟文化

  (2)优秀的民族文化

  (3)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

  2、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作业布置]:

  《创新设计》中的第六课自我检测

  [板书设计]:

  见多媒体显示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3)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重点难点

  1、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

  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组成的,即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区文化。

  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黄河文化发展过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发展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它有6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没有的。三是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黄河的四级、三级支流逐渐向二级支流及干流上转移,最终形成了咸阳(西安)—洛阳的文化轴心带,并由此向外辐射,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四是兼收并容,博采众长。中华民族勇于吸收周边各个民族和域外各国的文化成果,对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__文化等,“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以开阔的胸怀加以接纳、吸收、消化而为我所用,并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互相促进。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其主要特点似可概括为“长、久、多、丰”四个字。“长”就是地理跨线长,“久”就是历史悠久,“多”就是层次和方面多,“丰”就是丰富灿烂。

  草原文化是指形成于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向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活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推演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达成本框题的三维目标。

  教学思路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和背景材料,引领学生概括提炼其本质内涵,揭示深化主题知识。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引领感悟,激发初学兴趣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活动探究法、合作讨论归纳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视频,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体验感悟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学生通过视频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导出新课。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播放音乐《梁祝》两位学生分别朗诵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部分以学生朗诵方式,体现学生主体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展示反映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三组图片,提问:两者存在哪些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组织南音演奏,展示清真寺等图片,提问:

  ①你能说说泉州文化的特点吗

  ②你认为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观看图片,表演、欣赏南音,讨论交流通过3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辨析两种文化的特色,增强分析不同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感悟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把握重点。以家乡为背景让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家乡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巩固所学知识,并升华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活动一:你猜、我猜、大家猜:见多识广(展示民族图片)

  活动二:学生朗诵学生猜图片上分别是哪个民族服装,哪里石窟和哪个民族舞蹈,建筑物名称:学生朗诵总结民族性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讨论中升华,通过图片感知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同时加强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活动二: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并展示泉州中山路图片,例证包容性的内涵观看图片,感受包容性,全班齐读。结合地方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这一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认识,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全班齐读升华感情。三、课外拓展、升华践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关文章: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优秀7篇)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

简短有深度格调的晚安句子,句句博大精深!

2023年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演讲稿简短(优质18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汉字博大精深作文700字优秀6篇

戳中笑点的搞笑说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一下

禅机妙语,句句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作文【优秀6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