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困爱之城 点赞 分享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微信扫码分享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通用3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篇1

  【教学设计】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教材分析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哲学是行所讲的运动和我们平常理解的运动是不一样的,它指的是宇宙见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1、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和具体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2页内容,并思考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运动是绝对性的,静止是相对性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探究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3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类之所以能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关键就在于元素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另外就是人类认识并掌握了元素排列的规律。(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2、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

  (1)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认识和掌握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人类如何才能掌握和利用规律呢?那么,我们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呢?通过预习下节课:《意识的本质》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些内容了。

  九、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 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2、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的普遍性

  3、方法论要求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知识是学习唯物论的基础,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内容。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合作探究10分钟,教师归纳讲解10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导学案】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的客观性”

  二、预习内容

  1、 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和 ____  。运动是物质的 _____ 和____ 。

  2、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区别:(从各自的含义上区别)

  联系:物质是___的物质,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___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3、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___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___、___的和___;静止并非不动,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___、___的和___。

  (3)物质世界是___与 ___的统一,任何割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统一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4、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联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①规律是___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___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        。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列举出来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学习重难点:规律的客观性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二: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唯心主义在物质和运动关系的错误是:

  a、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

  c、认为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     d、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2、“拔苗助长”没有“助长”反而“助死”的原因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发挥出来    b、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规律

  c、人们不可能认识植物生长的规律    d、没有做到亲身实践

  3、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4、教材32页,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中,他犯的错误是: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似乎运动的主体

  d、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也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5、下列说法的错误与欧布里德一样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吾心即是宇宙,宇宙既是吾心

  c、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6、有人认为“水往低处流”是客观规律。对这种观点的正确认识是:

  a、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他揭示了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他看到了规律的客观性

  c、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把事物的运动等同于事物的运动规律

  d、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把规律和规律的现象混为一谈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2、我国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

  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          

  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   )

  a、联系运动              b、运动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联系        d、客观实在性运动

  5、“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   )

  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宋人有看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也!余助苗长也!’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也。”此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7、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规律的客观性服从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二、非选择题

  8、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一直延续到死亡。

  上述发现,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

  1.d 2.b3.c 4.b  5.a  6.d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1、b 2、b 3、c 4、d 5、d 6 、a 7、a

  二、非选择题:

  8、(1)这一发现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波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

  (2)这一发现还告诉我们: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材料中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正是人们能够发现规律的具体表现。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篇2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 自主探究

  1.读一读:读一读课本31—34页,明确学习目标。

  【课标内容要求】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二、基本观点: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能力: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且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学习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学习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客观性。

  2.填一填: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物质是        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是           的运动,运动的主体是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               、                 和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不是不运动,是不显著的运动。静止是            、

  和                  。

  ③万事万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④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               ,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是                     。

  b.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

  (2)规律是              ,要求我们办事情必须                          。

  (3)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                                      。

  3.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静止的事物,它们是真的静止吗?

  二、合作学习

  1、合作探究

   探究一:(课本p31)

  (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 探究二:(课本p33)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2.释疑解难

  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表现:

  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一直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承认它,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们利用规律的表现为;

  ①人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遇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者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

  3.巧建结构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三、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l、“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形式

  a.①②    b.②⑧    c.③④    d.②④

  2、“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对这句活的正确理解是(   )

  a.规律是客观的               b.自然界的规律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c.自然界的规律是由“绝对精神”决定    d.是唯物主义观点

  3、据天文学家介绍,我国的“神舟”六号的上天日期,是在充分考虑到太阳因素的前提下,经过科学才选定的。这反映了(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尊重规律          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XX年,我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天气,呈现出频率高、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预示着我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沙尘天气频发期。专家指出,沙尘天气的形成,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据此回答4—5题。

  4、由于人祸形成的沙尘天气,这表明(   )

  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b.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c.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5、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    (    )

  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    b.“人祸”是人带来的,对天气影响不大

  c.要认识“天灾”形成的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的发生

  d.只要克服了 “人祸”,就不会出现沙尘天气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回答6—7题:

  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7、“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8、哲学中讲的规律和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的区别,主要在于(    )

  a.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易逝的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后者则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d.前者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后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10.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

  这表明(   )

  a.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c.人可以创造规律,但不能消灭规律   d.人可以创造规律,造福于人类

  11,以下属于规律的是(   )

  a、水往低处流 b、春夏秋冬依次更替

  c、新陈代谢 d、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二)双项选择题:

  12、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剥削阶级已经不复存在,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阶级斗争规律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说明(    )

  a.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b.规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的意志

  1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提高我们活动的自觉性利预见性 

  b.要用发展的观点处理和解决问题  

  c. 要以保环境为主,发展经济为辅 

  d. 任何事物都是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难以两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简答题:

  14、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运用所学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四)论述题

  某县地处内陆,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本地经济,县政府多次组织大干部和群众学习经济理论,并到周边较为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参观考察,逐渐摆脱了“左”思想束搏和传统的“等、靠、要”思想,确立了“主攻业,大力发展农业”的新思路。对发展经济过程中到的新问题,允许看,不争论,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提倡大胆试,要敢为天下先。兴办了全县史上第一个外资企业,对县里唯一的中型国有企实行股份制改造,对一些长期亏损、产品又无市场的小型国有企业或实行停产,或出售。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鼓励不同经济成份之间实行联合、兼并。依据县情,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梢业。目前,该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结合材料,谈一谈该县在发展经济中是如何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四、走进生活

  成功哲学第一原理 物质与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自然界的根本,是不依赖于感觉的客观存在,而运动则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运动就没有光线,没有运动就没有声音。实际上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一切都必须在运动中存在。宇宙中有1000亿个银河系,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绕中“中心星棒”运动,太阳系以每秒217公里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物质”运动,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运动。微观运动则更惊人,光的运行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电子运动产生具有穿透作用的磁场效应。生命运动是运动中的奇迹,而思维运动则是奇迹中的奇迹。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所谓静止是不存在的,它永远是相对概念。

  对于物质,每个人都会有朴素的物质观念,物质财富是我们一切追求的起点。但是对于运动,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根弦。运动也就是我们眼里所看到的变化,但是更多的变化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于是我们更容易形成静态、僵化的思维。你5岁的儿子为什么不愿意跟你一起逛商场,你蹲下来跟他一般高度来看就知道了,美丽的商品、珠宝、礼物装饰亮丽的柜台全不见了,所能看到的全是迷宫似的走道,到处都是木桩似的长腿和背景,这些大山似的陌生人,一双脚如同溜冰板,他们推来推去,又奔又跑,简直是一幅可怕场面。你看,你什么也没做,只不过稍微作了一点视角的移动——蹲下来而已,一切就全变了。

  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必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刻舟求剑、削足适履都是对僵化者的讽刺。成功人士在认知上总有与从不同的见解,其不同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积极思维,一是动态思维,一是全方位视角。这三个显著特征都归结于一个核心,即动态思维,他们永远于变化中掌握世界,一个人的主观认知与客观运动相吻合的程度高,成功概率就大,反之,则处处出乎意料,处处挫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篇3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学习重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预习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传》中这段话描述了大自然的运动和变化。“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等名言也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运动。

  (1)这些名言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活动二

  教材中31页的第二个探究材料列举了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他们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神的运动。还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 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1)简要评价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2)通过对比、评价上述两种观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三

  材料一:有些人认为,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材料二:教材第32页欧布里德犯的错误十分荒唐和可笑。(详见教材)

  (1)两段材料中的人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2)应如何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

  探究活动四

  材料一:洪水泛滥、沙尘天气、酸雨、城市烟雾笼罩等现象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材料二:水往低处流,但人们可以引水上山;洪水泛滥造成灾害,但人们可以修筑堤坝防洪发电,造福人类;退耕还林,保护湿地、节能减排等举措,再现碧水蓝天。 

  (1)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2)人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础自测】 

  选择题

  1.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 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    )

  a.正确,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错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c.正确,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错误,因为事物的根本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2.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3.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这是因为(    )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c.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   d.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4.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表明(    )

  a. 前者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认相对静止

  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

  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

  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

  5.台风,是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强烈热带海洋气旋,它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光顾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行经的路线,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测台风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减至最低。这表明(    )

  a.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

  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

  c.人们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中国古代的哲学大师老子在《道德经》中教导人们: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这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人对自然无能为力,只能做自然的奴隶

  b.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c.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

  d.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

  7.XX年9月25日晚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7日下午16时30分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活动,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神七的成功发射说明(    )

  a.人们能够认识规律、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所不能的

  d.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8.XX年的“奥运旋风”中,将有乌兰察布的“风”,北京提出“绿色奥运”,其中一项指标就是:五分之一的电要用绿色能源——风电。乌兰察布正是为奥运提供风电的主力基地。风力发电机是利用风力和能量转化来实现发电目的的。这说明(    )

  ①自然物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②人们对自然物的利用是以自然物的属性和特征为前提的 ③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状态,所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④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就具有了主观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一些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11.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    )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合作探究 重点突破】

  非选择题

  1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XX年高考•全国卷)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认识运动

高二年级物理必修认识运动知识点梳理

高二物理必修认识运动知识点梳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

2014年高二政治必修同步练习题认识运动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2.1认识运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