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一梦入混沌 点赞 分享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微信扫码分享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精选13篇)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1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

  确定问题

  探究活动

  展示结论

  教学环节

  1.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施力物体:地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评价总结

  在线检测

  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

  作业 

  2.“假如没有重力”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1.重力的概念

  A.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B.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那为什么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y),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C.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A.复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吗?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就先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B.思考并实验: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1000kg×9.8 N/kg=39200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50÷1000kg×10 N/kg=0.5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四)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实验来研究一下。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作业:

  找出身边的重力现象,并使用所学知识尝试出三道题。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3

  一、重力:

  1、定义:地球上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吸引力不是重力。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的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不能说物体的质量跟重力成正比),

  G/m=g

  2、比值为物理常量g=9.8N/Kg

  读作9.8牛顿每千克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3、公式:G=mg

  注意:

  (1)g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在地球上随纬度升高,g略微增大

  (3)在计算题中,不做任何说明时,g取值9.8N/kg,如有粗略、大约、估算等词时,g取值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2、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又叫铅垂线)

  3、重垂线的作用:

  (1)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2)检查台面是否水平。

  四、重心:

  1、定义:重力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确定重心的方法:

  (1)对于规则形的几何体,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2)对于不规则形的物体,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3、重心不一定总在物体上。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一一控制变量法

  (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20xx年,俄罗斯某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些可以为我们利用,也有些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加主动的改造自然。从而引入新课——重力势能。

  环节二:概念建立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

  回忆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势能发生变化,很明显示重力在做功。由此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提出问题: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相关?

  给出如下三种情况:

  (1)物体竖直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2)物体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3)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让学生分别求出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对于第三种曲线运动的情况给出提示可以将曲线进行无限等分,每一份近似看成直线)。

  环节五: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总结势能的其他种类。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5

  1、首先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的引入,类比联想,让学生体验物理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物理天地,鼓励学生要向牛顿那样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将来能够学有所成,唤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约22分钟)

  2、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教师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1)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科学猜想:针对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学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体积(大小)、密度(材料)、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然后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50克数量不同的钩码的重力,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作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并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4)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用g来表示,约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演示实验:物体自由下落,用细线把小重物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自由下垂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锤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教师先根据教材插图13.2-6进行讲解,再让每组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看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桌面是否水平,并分析其工作原理,从而得出重锤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跟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教师做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分别悬挂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两条重锤线方向是否相同?与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让学生观察“想想议议”中插图,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对重力的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锤线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的学习,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力求突破难点。)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怎样用一个手指把刻度尺托起来?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再向学生说明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人在不同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

  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利用向学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细均匀的棒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并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同时向学生展示光盘,说明有的物体重心不在物体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

  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比较困难,利用悬挂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较薄物体的重心。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不倒翁”“高空走钢丝”“交通部门为何规定不允许运输车辆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个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约10分钟)

  自我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设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约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反映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1分钟)

  A组:教材59页,1、2、3、4题

  B组: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会科学想象。符合新课标“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5、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和实验等物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本节课的目标。

  6、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探究,力求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智力得到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树立学好物理的兴趣和信心。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难点:

  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预习导入:

  通过阅读“重力的由来”回答:

  ①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

  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过阅读“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________,二者关系可用______来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质量用______,单位是_____.

  通过阅读“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阅读“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学习导入:

  (4)重心

  提出问题:什么叫物体的重心?

  学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点

  规则:几何中心。不规则: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来找重心。

  课堂达标: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

  B.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因此物体的质量与它的物重相同

  C.质量相同的木块与铁块相比,铁块所受重力比木块所受重力大

  D.重力为1N的所有物体,其质量为9.8kg

  2、人站在一个竖直上下的电梯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梯匀速上升时,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电梯匀速下降时,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电梯匀速上升或下降时,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电梯没有开动时,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弹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充分运用插图和实验,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4、经历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探究,能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手段]

  让学生用日常生活、学习用品做实验,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科学就在眼前,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在探究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操作、记录、分析论证、交流评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注意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用具]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玩具“不倒翁”、橡皮泥、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①苹果下落 ②水往低处流 ③抛出的球落地 ④羽毛飘落) 引导提问: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论: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

  推进新课:

  一、重力的由来:

  1、1665至1667年间,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课件)

  2、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图13.2-1所示的实验(课本图13.2-1模拟引力),说说你的感受。(课件)

  3、引导提问:

  (1)橡皮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2)同样的,图中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

  4、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力。

  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牛顿对这方面的研究?(鼓励有这方面知识的同学发言)

  5、总结:牛顿认为地面上物体受到地球吸引力下落与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发现万有引力。

  6、引导提问:怎样描述万有引力的大概内容?

  学生可分组议论

  结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从而得出重力概念:

  7、重力(G):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8、引导提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讨论。回答:地球。

  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列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现象,如踢出的足球会落到地面、人不小心会从高处摔下等等。

  9、引导提问:①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这种作用。

  ②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吗?学生讨论。回答: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不能等到效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这是因果关系而不是等价关系,因此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只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

  10、引导想象:“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怎么样?”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已见。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的物体比较重,有的物体比较轻,这说明物体的重力是有大小的。

  下面一块学习重力的大小。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

  1、生活中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小。

  2、引导提问:物体的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物理量有关?又是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大胆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说出来。

  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

  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等等。

  学生再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事实依据。把各学习小组猜想总结起来:可能跟质量有关。

  3、肯定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实验方案(课件)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③要在竖直方向测重力。

  4、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和其质量的关系:

  ①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相同。③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课件)

  学生交流G与m的比值,分析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

  教师引导说明:科学家们所做的大量实验表明,

  这个比值约是9.8N/kg,即g =9.8N/kg。

  因此,G/m=g或G=mg。

  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②其中g =9.8N/kg表示的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 ③严格的讲,g的数值不是恒定的,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改变而改变。

  ④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说明: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5、课堂练习(课件)

  练习1,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2,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练习3.,有的同学猜想,重力和物体体积有关,我们可不可用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呢?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学过力的三要素,那么力的三要素是指什么?学生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力,它的方向怎样?

  三、探究重力的方向

  1、实验探究: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两图中细线都处于______位置,这说明什么?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课堂练习:(1)作出下图中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示意图(课件)

  3、重力的方向的应用:重垂线

  学生自主活动:用手中的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4、引导提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能给人类造成危害吗?举例说明。如何避免重力给人类造成危害?学生讨论。

  回答:重力能给人类造成危害。例如:地震时房屋倒塌会把人压伤。为了避免地震能给人类造成危害,要经常收看地震预报。

  5、[想想议议]

  图12.1-7“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

  学生讨论后,明确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四、重心:

  1.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教师说明:把重力作用集中于物体上的一点(重心),效果不变,却使重力问题简化。这种方法称为等效法。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2.如何找物体的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课件)

  3.播放(课件)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亲手作的“不倒翁”,扳一下,看它怎样运动,为什么它不倒,它的重心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如:落地电风扇有一个很重的底座等等。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强调“势”的含义。

  (2)通过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到重力势能公式ep=mgh,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势能的单位是焦耳(j);势能是标量。

  (3)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势能差的不变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点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3.知道弹性势能及其相关因素。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势能的表达,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2.对于势能这种潜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势能就发挥出来而减少了。

  3.要强调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相反量的关系,这在初学时很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应作为难点强调。

  三、教具

  投影仪及幻灯片(主要用于把课上要举的例题和图打出,节约时间和黑板空间)。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静止的物体是否有能量?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重力势能

  利用刚才学生举的例子说明,被举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处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储存”着一种能量,这就是重力势能,即: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从重力势能的含义可以看出,它与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2.重力势能公式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来。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举高h,由于是匀速上升,物体的动能不变,外力举高物体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体的重力势能。而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获得了多少重力势能。用ep表示势能,则处于高度h处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

  ep=mgh

  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从势能公式的指导可以看出,它与功一样,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而且也是标量。它是由物体所处的位置状态决定的,所以与动能一样是状态量。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3)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

  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五、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力”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 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

  “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10

  教学设计

  学科:物理        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题名称:§12.1重力      教材所在页:第42——46页

  一、 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关键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及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 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教会他们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识;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社会价值,并能客观的、一分为二的看待某一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教法:根据本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探究”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了:

  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希望每小队含合作小组数目一样。

  (二)整个教学过程 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 ,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42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2.1-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1-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1.作出质量为1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

  2.完成课后练习

  七、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 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11

  一、教学目的:

  1、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秤。

  三、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物体、钩码一盒、长条形的硬纸板、橡皮筋、回形针。

  2、教师准备: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刻度板的纸板模型。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你见过什么样的测力计?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组织学生观察弹簧秤,互相讨论弹簧秤的种类和构造。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弹簧秤的种类,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弹簧秤。(圆盘测力计、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

  2、学生汇报测力计的构造,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弹簧秤由六部分组成:

  (1)、提环,

  (2)、弹簧,

  (3)、拉钩,

  (4)、指针,

  (5)、刻度,

  (6)、单位。

  (板书:牛顿)指导认识一牛顿力,用手拉钩环,体会一牛顿力有多大。(认真地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板,上面标出的单位是什么,认识刻度板上一大格是多在力,一小格是多大力,刻度板上最多能测多大的力。)

  3、学生玩弹簧测力计。

  慢慢地用力拉弹簧,改变用力大小,看弹簧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说说弹簧测力计为什么时候能测量力的大小。

  4、组织学生汇报。用力大小与弹簧长度的联系,认识到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怎样测量物体的重力的大小?

  1、学习教科书上的使用注意点。(调零;与温度计的读法一致;明白不能超过测力计标定的最大的测量范围)

  2、请一学生按要求演示一次,大家一起发现问题。

  3、实际动手测量重力的大小掌握这一项技能。

  (1)强调:先估计,再实测;在记录表中算出估计值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要求学生尽量估测准确一些。

  (2)实际测量几种物体重力的大小,学生独立做试验,并认真作记录,把数据填入表格。

  (3)测量拉文具盒匀速前进要用多少大的力。

  (四)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制作弹力秤

  1、谈话:你喜欢玩弹簧秤吗?想不想自己拥有一个弹簧秤?

  2、讨论:怎样利用橡皮筋制作一个橡皮筋秤。

  3、出示多媒体指导学生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和教科书中介绍的方法来制作弹力秤,并用它来测量一些物体。

  (五)展示交流:小组内进行。

  (六)拓展创新:“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在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上受到的重力一样吗?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12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线 小石块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图像法 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 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 (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教学反思 :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 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开更多

  收起↑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篇13

  【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相关文章: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7篇】

物理教案-弹力

高中物理教案2022年模板

物理教案的教学反思实用(11篇)

物理教案-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初中物理教案(最新8篇)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3篇)

高中物理教案最新3篇

高三物理教案:原子核的组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物理教案-《重力》探究式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