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一册测量

第一册测量

酒醒梦一场 点赞 分享
第一册测量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一册测量(精选2篇)

第一册测量 篇1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2、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已知:v=340m/s ; t=1.5s

  求:S

  解:s=vt1=340m/s×1/2×1.5s=255m

  答:略

  三、布置作业 :

  四、板书设计 :

  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3、回声      :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m)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五、教后札记: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物质无关,只取决于声源本身

  B.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

  C.只有振动的物体才会发出声音

  D.固体液体都能振动,所以都能发声,而气体不能振动,所以不会发声

  2.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声音可以沿土地传播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的耳朵

  3.工人用铁锤打击长铁管一端一次,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 )

  A.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播慢,后听到

  B.第二次听到的是回声

  C.人耳的错觉

  D.声音沿空气传播快,先听到,沿铁管传播慢,后听到

  4.下列现象中能不用通讯设备而能直接交谈的是( )

  A.驾驶两架同向飞行飞机的两名飞行员

  B.登上月球表面的宇航员

  C.分别站在海拔1km高山的山顶和山脚的的两人

  D.同时坐在一间漆黑的房间中的两个人

  5.人们一般对着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喊一声,就可以听到回声,而在室内就常常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回声只有在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周围才能产生

  B.因为室内反射声波的障碍物离人较近,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无法区别

  C.因为室外反射声波的障碍物山崖或高大建筑物离人较远,人听到回声和原声时间差在0.1秒以上,人就将回声和原声分开了,就可以听到回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一辆汽车朝着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第一册测量 篇2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4.正确记录测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四)说明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生暴露使用刻度尺的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潜在地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最简单的测量,也要严肃认真,要有正确的操作规则,才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数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第一册测量相关文章:

第一册测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一册测量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