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密 度

密 度

一派天真 点赞 分享
密 度

微信扫码分享

密 度(精选14篇)

密 度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

  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

  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      ρ=

  辨析: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

  4、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

  练习: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6、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

  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                                   =8.9克/厘米3

  练习: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

  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           ;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五、布置作业 。

密 度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义.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数学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密度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密度的单位,使学生对密度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密度不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即当 一定时, .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v一定时, .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m一定时, .

  3.密度的单位

  可引导学生认识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应使学生懂得密度单位的意义和读法.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2.模式结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

  第 1 2 页  

密 度 篇3

  教学目标: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同步三练》

  四.小结

密 度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的计算公式.

  3.知道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是一定的.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的定义.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公式求解某种物质.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的概念,的公式,的单位.

  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数学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的单位,使学生对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的概念;会查表;知道水的.让学生掌握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的概念,再介绍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的概念

  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质的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不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即当 一定时, .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成正比.即当V一定时, .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成反比.即当m一定时, .

  3.的单位

  可引导学生认识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应使学生懂得单位的意义和读法.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2.模式结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的定义.

  3.师生由公式讨论导出的单位.

  第 1 2 页  

密 度 篇5

  教学目标 :

  1. 掌握的概念。

  2. 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的概念;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

  二、新课讲解:

  1.建立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符号ρ

  B.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是7.9×103kg/m3

  2.物理意义

  水的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同步三练》

  四.小结

密 度 篇6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

  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

  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      ρ=

  辨析: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

  4、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

  练习: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6、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

  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                                   =8.9克/厘米3

  练习: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

  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           ;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五、布置作业 。

密 度 篇7

  比热容()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教具 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2.引入新课 利用热量单位卡的规定引入新课。 从热量单位卡的规定,我们知道使1克水升高1℃需要吸收的热量是1卡。这个规定中限定了1克的水,限定了温度升高1℃。可见水的质量越多,升高温度的度数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其实大家也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举例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 卡的规定中,还限定了升温的物质是水。那么,其他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3.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告诉学生杯内水和煤油的质量是相等的。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水和煤油的不同。)不同的物质其不同,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千克·℃),它是说单位质量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时(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 (4)比热表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物理学中,常把由实验测定的物质的比热,列成表格,便于查找。 课本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比热,请同学们查出铝的比热及它的单位。你能具体地说明铝的比热的物理意义吗?(提问)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分析课本图2-14,2-15,说明利用水取暖和冷却的原理) 4.小结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1)在做课本图2-13的实验时,把水改换成蓖麻油,那么煤油和蓖麻油哪一个升温快?为什么? (2)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铅块放到沸水中加热,当沸水再次沸腾后,取出金属块,并把它们放到石蜡块上。它们都能使石蜡熔化,那么哪个金属块熔化的石蜡多呢?()说明 1.比热容是重要的物理概念,但比较抽象。教学中应本着“以旧引新”的原则,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如卡的规定、物质的等),层次说明地引入比热的概念。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温度升高1℃所需要吸收的热量不同。课本图2-14的实验是学生形成这一认识的基础。为提高演示效果,实验中用的温度计,最好选用气体温度计。虽然气体温度计不够准确,但从反映升温快慢来看,气体温度计的效果是很明显的。气体温度计可借用压强计改造(见第一册图10-11所示的压强计)只需将金属盒改为封闭的试管。使用时将试管浸入被测温的液体。压强计U型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可以反映温度的变化。 2.比热是热量计算的基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比热的物理意义。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比热。比热反映了使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不同。教学中应通过师生共同议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的意义。 

密 度 篇8

  课题

  第三节

  执教

  教学

  目标

  1. 掌握的概念。

  2. 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

  掌握的概念;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具

  演示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学生

  主  要教  学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

  二教学过程 设计

  1.  建立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符号ρ

  B.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教学过程 设计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是7.9×103kg/m3

  2.物理意义

  水的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课课通》

  5.小结

  计算

  与速度的物理意义对比说出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完成练习

  三.思考与作业 

  P107:1

  四板书

  第三节

  1.  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用符号:“ρ”表示

  2.  公式:

  3.  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  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  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五说明

密 度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的计算公式.

  3.知道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是一定的.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的定义.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公式求解某种物质.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的概念,的公式,的单位.

  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数学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的单位,使学生对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的概念;会查表;知道水的.让学生掌握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的概念,再介绍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的概念

  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质的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不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即当 一定时, .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成正比.即当V一定时, .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成反比.即当m一定时, .

  3.的单位

  可引导学生认识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应使学生懂得单位的意义和读法.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2.模式结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的定义.

  3.师生由公式讨论导出的单位.

  六、教学过程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教师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块、铁块、铜块实物,分别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指出: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

  教师拿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颜色都是白色,问学生:你们怎么能鉴别出哪种是铁块,哪种是铝块?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提示: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

  表一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   

  铜块   

  铝块   

  表二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质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

  设疑:以上两个实验,客观事物不同,有没有共性的东西?

  很自然顺势提出为表述这样的客观现象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

  (二)新课教学

  1.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也可以不是整数倍)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表三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表四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的概念教学

  (1)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表示符号:ρ

  (2)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质的一般不同.物质的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一般有变化.

  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 ,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在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视为定值.

  3.的定义及公式教学说明:

  (1)通过设计实验尽量使物理概念形象化,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数学公式讨论问题.

  (3)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

  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题

  一块铝,它的质量是 0.675t,体积是 25 ,求铝的.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练习后用投影打出下面解题过程:

  已知:

  求:铝的

  解 

  答:铝的是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由例题的讲解进入单位的介绍.

  5.的单位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的单位是由质量与体积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kg”、体积单位是“ ”,则的单位是“ ”,常用单位还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比如   

  (三)总结、扩展

  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是一个常数.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是 ,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 .可见物质的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 并没有发生变化.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金属的一些属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弹性、硬度,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密 度 篇10

  教学目标 :

  1. 掌握的概念。

  2. 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的概念;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

  二、新课讲解:

  1.建立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符号ρ

  B.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是7.9×103kg/m3

  2.物理意义

  水的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同步三练》

  四.小结

密 度 篇1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的概念。

  2.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厘米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厘米3和24厘米3的铁。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

  二、的概念

  1.演示实验: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0厘米、3.00厘米和1.00厘米,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重复步骤(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2)相同。

  (5)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松木块重做上面的实验,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里。

  (实验表格见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铁块194.812.007.9铁块2189.624.007.9松木块1612.000.5松木块21224.000.5

  (6)全班学生计算表格内“质量/体积”,将结果填入表中。

  2.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教师指出:理解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都不变。

  提问:课本练习2。

  三、的公式

  提问:知道物体的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

  学生答:由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即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ρ表示;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2.公式:=质量/体积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由例题看出: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1)克/厘米3读作什么?(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3.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1×103克/106厘米3=10-3克/厘米3,1克/厘米3=1×10-3千克/10-6米3=103千克/米3)

  提问:课本例题中铁的是多少克/厘米3?

  指出:同一种物质的用不同的单位,数字不一样,可见,写物质时一定要写出具体的单位。

  请二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课本练习1,其余人在笔记本上完成。

  四、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五、布置作业 :章后习题2、3。

密 度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的计算公式.

  3.知道是物质的特性,在一ㄌ跫拢治镏实拿芏仁且欢ǖ模?/P>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的定义.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公式求解某种物质.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的概念,的公式,的单位.

  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数学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的单位,使学生对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的概念;会查表;知道水的.让学生掌握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的概念,再介绍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的概念

  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质的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不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即当 一定时, .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成正比.即当V一定时, .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成反比.即当m一定时, .

  3.的单位

  可引导学生认识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应使学生懂得单位的意义和读法.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2.模式结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的定义.

  3.师生由公式讨论导出的单位.

  六、教学过程 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教师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块、铁块、铜块实物,分别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指出: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

  教师拿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颜色都是白色,问学生:你们怎么能鉴别出哪种是铁块,哪种是铝块?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提示: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

  表一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   

  铜块   

  铝块   

  表二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质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

  设疑:以上两个实验,客观事物不同,有没有共性的东西?

  很自然顺势提出为表述这样的客观现象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

  (二)新课教学

  1.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也可以不是整数倍)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表三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表四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的概念教学

  (1)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表示符号:ρ

  (2)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质的一般不同.物质的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一般有变化.

  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 ,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在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视为定值.

  3.的定义及公式教学说明:

  (1)通过设计实验尽量使物理概念形象化,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数学公式讨论问题.

  (3)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

  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题

  一块铝,它的质量是 0.675t,体积是 25 ,求铝的.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练习后用投影打出下面解题过程:

  已知:

  求:铝的

  解 

  答:铝的是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由例题的讲解进入单位的介绍.

  5.的单位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的单位是由质量与体积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kg”、体积单位是“ ”,则的单位是“ ”,常用单位还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比如   

  (三)总结、扩展

  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是一个常数.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是 ,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 .可见物质的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 并没有发生变化.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金属的一些属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弹性、硬度,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密 度 篇13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的概念。

  2.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厘米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厘米3和24厘米3的铁。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

  二、的概念

  1.演示实验: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0厘米、3.00厘米和1.00厘米,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重复步骤(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2)相同。

  (5)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松木块重做上面的实验,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里。

  (实验表格见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铁块194.812.007.9铁块2189.624.007.9松木块1612.000.5松木块21224.000.5

  (6)全班学生计算表格内“质量/体积”,将结果填入表中。

  2.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教师指出:理解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都不变。

  提问:课本练习2。

  三、的公式

  提问:知道物体的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

  学生答:由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即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ρ表示;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2.公式:=质量/体积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由例题看出: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1)克/厘米3读作什么?(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3.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1×103克/106厘米3=10-3克/厘米3,1克/厘米3=1×10-3千克/10-6米3=103千克/米3)

  提问:课本例题中铁的是多少克/厘米3?

  指出:同一种物质的用不同的单位,数字不一样,可见,写物质时一定要写出具体的单位。

  请二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课本练习1,其余人在笔记本上完成。

  四、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五、布置作业 :章后习题2、3。

密 度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的计算公式.

  3.知道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是一定的.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的定义.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公式求解某种物质.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的概念,的公式,的单位.

  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数学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的单位,使学生对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的概念;会查表;知道水的.让学生掌握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的概念,再介绍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的概念

  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质的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不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即当 一定时, .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成正比.即当V一定时, .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成反比.即当m一定时, .

  3.的单位

  可引导学生认识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应使学生懂得单位的意义和读法.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2.模式结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的定义.

  3.师生由公式讨论导出的单位.

  第 1 2 页  

密 度相关文章:

密 度

密 度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