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

天涯浪子 点赞 分享
平面镜成像

微信扫码分享

平面镜成像(精选15篇)

平面镜成像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作图法

  

  特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一、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应用

  课后记录

平面镜成像 篇2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平面镜成像 篇3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平面镜成像 篇4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立足在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的思路上。在复习上节课基本概念(如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首先从学生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出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教学器材】

  平面镜、手电筒、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

  (5)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法】

  引导、设问、点拔。

  【学法】

  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师手掌中放一块1dm2大的平面镜,背对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提问:我没看大家,怎么会知道你们的表现呢?

  镜子能发生光的反射,那么,什么叫做光的反射呢?出示幻灯片1。

  幻灯片1

  不知大家有没有玩过这样一个小游戏,下课用小镜子照同学,可太阳光在教室外面,你是怎样把光照到同学的脸上的呢?

  演示实验:用手电照玻璃。

  提问:

  大家知道光的反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那么,你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利用反射现象的实例吗?

  师:对平面镜大家太熟悉了,我们每天早上都要用到,学校在大厅里放了大的平面镜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关于它的成像大家有什么疑惑点吗?

  学生思考,说理由,提出问题。

  板书:平面镜成像。

  分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小组内分工,边讨论、边设计探究方案。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最佳的设计。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引导、点拨。

  师生评价、交流:小组选代表上台演示探究过程,得出结果。(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

  知识点总结: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大小相同。(等大)

  出示幻灯片2。

  师问:a点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哪些光线射到了平面镜上?

  学生选其中一条入射光线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提示:两条反射光线能否相交?如人眼恰好在这两条反射光线的路径上,画出一只眼睛。人眼是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来判断物体的位置的,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向镜内看去,觉得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a’处射来的。

  学生画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得交点a’。

  指出这个点在镜后实际并不存在,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的交点,是一个虚像。

  补充知识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板书)

  平面镜知识的拓展:(出示幻灯片3)。

  师:利用手面镜来改变光路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电影《地道战》中游击队员使用的潜望镜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那么潜望镜中的平面镜是怎样放置的?

  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能力、知识等)收获最大?在探究中你是怎样进行的呢?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下图中物体所成的像。(出示以下幻灯片4)

  3.学生范读:“sts:凸面镜和凹面镜”后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知识自制一潜望镜。

  (2)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规律”。

  要求:①器材自己选定。

  ②要有完整的探究报告。

  ③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平面镜成像 篇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作图法

  

  特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一、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应用

  课后记录

平面镜成像 篇6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虚像的的成因及与实像的区别。

  4.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学习了平面镜成像,通过学习我们应该了解平面镜 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么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实验探究方面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替代法。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三、激趣导入:右图中的小女孩把头贴在桌面上,便在桌面上出现了与小女孩一摸一样的像,与头部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活中,我们站在平面镜前也能看到自己的像,通过观察,你能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

  四、自主学习

  1.自己悟一悟:观察右图,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通过平面镜成像原理图可以看出,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也可以理解成反射光线是由像点直接发出的。

  2.仔细读一读:课本43页之探究,重点记住实验操作过程。(课堂上注意观察,思考教师演示实验)

  3.自己做一做:查找资料,弄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温馨提示:平面镜的成像总是与物体等大的。为什么我们离平面镜越远感觉所成的像越小?这是视觉造成的,就像我们站在路中间,越朝远处看路越窄一样。

  4.想想议一议:(1)看课本44页之虚像,对比小孔成像谈谈虚像与实像的区别:

  (2)课本43页之想想议议。

  5.仔细读一读:看课本244页科学世界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五、当堂训练

  达标测试

  1.表面平的金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对光发生 反射而成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 相等;像和物体的 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 的。

  3.一个人当他走面镜时,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一只小鸟在离湖面10米的空中飞行,它在湖中所成的像距该小鸟的距离是 米。

  4.利用凸面镜作为汽车观后镜是因为它可以 光线, 视野。

  5.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 面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

  能力提升

  1.如图,岸边的树在地面上有影子;小桥在水中有倒影。前者是由 形成的,后者是由 形成的。

  2.在宾馆的长廊尽头的墙上安装了一块与墙壁等大的平面镜如图,这是利用了 原理给人一种走进无尽长廊的感觉。

  3.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所示,以为月

  4.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 题图 2题图 3题图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a)在桌面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1)要想研究玻璃成像的特点,关键问题是设法确定像的位置,仔细想想,实验时具体的作法是: 。我们这样确定像的位置,凭借的是视觉效果相同,因而可以说是采用了 的科学方法。

  (2)实验中为了判断烛焰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所采取的措施是 。

  (3)某实验小组实验所记录的现象如图(B)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结论?为什么?

  (4)实验中某同学提出在玻璃的同一侧,通过玻璃扳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你可以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5)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面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进行.

平面镜成像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

  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平面镜成像 篇8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平面镜成像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面)、平静的

  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

  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一)虚像

  这个玻璃板可以看作镜子吗?

  师:都说水火不容,下面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不灭的火焰((表演:一块平板玻璃与黑板平行,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在平板玻璃的两边分别对称地放置两支相同的蜡烛,朝学生的一面点燃,朝教师的一面未点燃,教师向未点燃烛焰上浇水,问学生火焰灭了吗?生答没有,师转过玻璃板让学生看到蜡烛其实是灭的)

  教师:这奇妙的现象是因为什么呀?

  生:平面镜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像一般能呈现在屏幕上,那么这烛焰的像也可以呈现在屏幕上吗?

  生:可以

  教师:好,我们来试一试,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观察,并把现象告诉大家(白纸上没有烛焰的像)

  教师:看来这种像有点神秘,物理学中把这种能被看见,但在屏幕上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课件出示)所以我们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二)实验探究(将虚像的讲解放入第一次探究中问题汇总时,效果会怎样?)师:小时候的我们就对镜中的自己充满了好奇(出示课件小孩照镜子),现在我们再拿起桌上的镜子观察,

  然后大家猜想一下,平面镜成的像跟物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写在黑板上)并对学生的活动与猜想作出合理的评价。

  大家通过观察活动,提出这么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猜想,有些是可以直接观

  察到(在黑板上打勾),而有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想,要科学的确定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做?

平面镜成像 篇10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教学器材: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和纸三角

  教师用:魔术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纸三角、火柴、烧杯、平面镜、课件

  魔术箱:以倾斜45°的平面镜将箱子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花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平面镜反光而被识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为学生设计“替代”方法进行探究做铺垫

  实验交流

  一.创设情景,激趣质疑:

  『魔术』

  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空粉笔盒,故做着急:“没粉笔,怎么写板书?”

  老师:“我来变出一些粉笔”

  变魔术.

  老师:“大家猜想可能是怎么回事?”

  这里的主要道具是咱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镜子,表面平的那种平面镜,老师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方法来变魔术的,那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盒子的奥妙在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屏幕展示:教师在镜子前的照片宛若双胞胎的照片或参考桂林山水、水面等图片。

  教师: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来说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板书记录

  教师:如果我后退,就是物体在远离平面镜时,像有没有变化?

  学生:像变小.

  教师:那物体离镜面的距离变远,像离镜面的距离有变化么?

  学生:像变远

  教师:我们知道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方法.现在我们想验证一下刚才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所总结出的这几条成像特点是否正确,我们需要什么器材呢?

  学生:平面镜.

  教师:平面镜有,但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如何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呢?

  教师:现在我们每个人利用桌上这块平面镜,找找自己的像,看看你能找到这个像的准确位置么。

平面镜成像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7、7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3、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小组讨论:

  做教材第77页探究实验(如图)、

  1、把一根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有一个像

  2、再拿一根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看上去跟前面看到的那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分别记下玻璃板前后蜡烛的位置,并用刻度尺量出玻璃板前面的蜡烛与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且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师点拨:

  1、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应注意如下细节:选择玻璃板而非平面镜,而且玻璃板要薄、要垂直桌面、用来替代像的蜡烛不能被点燃、

  2、由于不容易确定蜡烛经过玻璃板成的像的位置和大小,此实验采用了“替代法”,用另一根与原蜡烛等大的蜡烛替代像,从而来研究物像的大小、距离等方面的知识、

  跟踪训练:

  1、身高1、75m的小刚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3 m、如果他向镜面移动0、5m,他的像高等于1、75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峰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二:平面镜成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8页,完成下列填空: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2、进入眼睛的光线好像来自平面镜后的像发出的,其实它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

  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

  小组讨论:

  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把手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上方,手没有(填“有”或“没有”)灼痛感、

  2、移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拿一白屏在后面来回移动,发现白屏上没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填“实像”或“虚像”)、

  3、点燃蜡烛,提问:为什么能看到燃烧的烛焰?再由此进行分析为什么觉得平面镜后有虚像?

  解:烛焰有光进入人眼;烛焰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觉得有虚像、

  教师点拨:

  1、人看到物体和看到像都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限制,人眼都只能逆着进入人眼的光线觉得观察到了物体(或像)、后者正是平面镜反射成虚像的原因、

  2、对比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可知: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解:

  学习指导三:平面镜的应用

  自主预习:

  请举出四例说明平面镜的应用:

  (1)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口镜;

  (2)潜望镜;

  (3)太阳能电站;

  (4)照镜子、

  小组讨论:

  请对上述平面镜的四种应用进行分类、

  教师点拨:

  平面镜的应用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而加以利用的,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而加以利用的、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解:

  学习指导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9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球面镜包括凹面镜和凸面镜;

  2、请举出一例说明凸面镜的应用汽车后视镜;

  3、请举出一例说明凹面镜的应用太阳灶、

  小组讨论:

  1、在暗室中(或在晚上),观察平行光线分别射向凸面镜、凹面镜后的情况、

  解:平行光线射向凸面镜后,光线散开;射向凹面镜后,光线会聚、

  2、观看金属制饭勺的两面,体会球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凹面镜可成多种像,凸面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教师点拨:

  1、球面镜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个非常微小的平面镜组合而成的整体,这样就可以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来理解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2、可以根据球面镜实物来了解球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可以理解为什么凸面镜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跟踪训练:

  如图a所示,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里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如图b),它可以让小灯泡发出的光又远又直,这种设计应用了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原理、

  小欣猜想:声音也有反射现象,凹形面对声音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呢?于是,小欣利用雨伞和机械手表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如图c所示,水平放置并固定雨伞,他把耳朵贴在伞柄上,逐渐改变耳朵在伞柄上的位置,直到听到周围的声音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记下这个位置A、这说明声音在凹形面上反射时,凹形面对声音有会聚的作用、

  (2)为了进一步探究凹形面对声音的作用,他把一块机械手表挂在伞柄上的A点,当他的耳朵位于三米远的B点时(B与A在同一水平高度),听不到手表声、经过认真分析,他又找到另一把相同的雨伞,在做了必要的调试后,终于听到了手表声、那么这两把伞的摆放方式应该如图中的甲(填“甲”或“乙”)所示、

平面镜成像 篇12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 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3、第三个环节学习虚象概念。(时间大约6分钟)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习结束。

  4、课堂小结:

  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时间大约5分钟)

  5、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2、完成课后练习

  6、板书设计

  三、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 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平面镜成像 篇13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平面镜成像 篇14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立足在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的思路上。在复习上节课基本概念(如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首先从学生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出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教学器材】

  平面镜、手电筒、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

  (5)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法】

  引导、设问、点拔。

  【学法】

  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师手掌中放一块1dm2大的平面镜,背对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提问:我没看大家,怎么会知道你们的表现呢?

  镜子能发生光的反射,那么,什么叫做光的反射呢?出示幻灯片1。

  幻灯片1

  不知大家有没有玩过这样一个小游戏,下课用小镜子照同学,可太阳光在教室外面,你是怎样把光照到同学的脸上的呢?

  演示实验:用手电照玻璃。

  提问:

  大家知道光的反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那么,你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利用反射现象的实例吗?

  师:对平面镜大家太熟悉了,我们每天早上都要用到,学校在大厅里放了大的平面镜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关于它的成像大家有什么疑惑点吗?

  学生思考,说理由,提出问题。

  板书:平面镜成像。

  分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小组内分工,边讨论、边设计探究方案。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最佳的设计。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引导、点拨。

  师生评价、交流:小组选代表上台演示探究过程,得出结果。(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

  知识点总结: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大小相同。(等大)

  出示幻灯片2。

  师问:A点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哪些光线射到了平面镜上?

  学生选其中一条入射光线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提示:两条反射光线能否相交?如人眼恰好在这两条反射光线的路径上,画出一只眼睛。人眼是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来判断物体的位置的,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向镜内看去,觉得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A'处射来的。

  学生画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得交点A'。

  指出这个点在镜后实际并不存在,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的交点,是一个虚像。

  补充知识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板书)

  平面镜知识的拓展:(出示幻灯片3)。

  师:利用手面镜来改变光路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电影《地道战》中游击队员使用的潜望镜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那么潜望镜中的平面镜是怎样放置的?

  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能力、知识等)收获最大?在探究中你是怎样进行的呢?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下图中物体所成的像。(出示以下幻灯片4)

  3.学生范读:"STS:凸面镜和凹面镜"后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知识自制一潜望镜。

  (2)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规律"。

  要求:①器材自己选定。

  ②要有完整的探究报告。

  ③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平面镜成像 篇15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 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3、第三个环节学习虚象概念。(时间大约6分钟)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习结束。

  4、课堂小结:

  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时间大约5分钟)

  5、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2、完成课后练习

  6、板书设计

  六、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 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平面镜成像相关文章: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北师大版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优秀7篇)

平面镜成的是虚象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4篇)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精选4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平面镜成像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