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什么是力

什么是力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什么是力

微信扫码分享

什么是力(精选13篇)

什么是力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什么是力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 ,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探究活动

  【课 题】 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力的作用效果的网上信息;力的作用效果相关实验记录.

  【备 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什么是力 篇3

  (一)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

  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

  推土机对土的推力

  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学生回答)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教师:吸铁石对铁钉有吸引力,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铁块对小磁针也有吸引力。这说明磁铁吸引铁,同时铁也在吸引磁铁。

  3.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教师:用弹簧把锯条拉弯,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这说明锯条对弹簧也有一个拉力。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

  (3)实验: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练习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1、2。

  (四)教学后记

什么是力 篇4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         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 ,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什么是力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什么是力 篇6

  (一)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

  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

  推土机对土的推力

  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学生回答)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教师:吸铁石对铁钉有吸引力,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铁块对小磁针也有吸引力。这说明磁铁吸引铁,同时铁也在吸引磁铁。

  3.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教师:用弹簧把锯条拉弯,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这说明锯条对弹簧也有一个拉力。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

  (3)实验: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练习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1、2。

  (四)教学后记

什么是力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探究活动

  【课 题】 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力的作用效果的网上信息;力的作用效果相关实验记录.

  【备 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什么是力 篇8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         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 ,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什么是力 篇9

  课题

  第八章  第一节(1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

  力的概念。

  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具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

  主  要教  学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学过程 设计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 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略)

  学生回答

  三.思考与作业 

  《同步训练》

  四板书

  第八章        第一节

  一.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说明

什么是力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探究活动

  【课 题】 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力的作用效果的网上信息;力的作用效果相关实验记录.

  【备 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什么是力 篇11

  课题

  第八章  第一节(1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

  力的概念。

  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具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

  主  要教  学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学过程 设计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 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略)

  学生回答

  三.思考与作业 

  《同步训练》

  四板书

  第八章        第一节

  一.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说明

什么是力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 ,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探究活动

  【课 题】 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力的作用效果的网上信息;力的作用效果相关实验记录.

  【备 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什么是力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 ,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探究活动

  【课 题】 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力的作用效果的网上信息;力的作用效果相关实验记录.

  【备 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什么是力相关文章:

第一节什么是力教案

什么是力量的名言警句

什么是力

什么是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什么是力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