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漫游诗人 点赞 分享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微信扫码分享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精选2篇)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篇1

  七年级上册•第8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

  (一)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2)为了叙述的方便,本课中,我们把“禹传子”只作为“家天下”的出现,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本课按国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断,明确提出把“公元前2070年”“禹”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家的开始,作为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

  (3)“禅让制”的存或废不应以父子相传作为依据。因为实行“禅让”时有国家,如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先按传统办法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说明要用禅让的办法来更换继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权力不如启,使启能轻易地继承了王位。同样,国家建立后也有禅让。如曹丕取代汉献帝及宋太祖陈桥兵变也都应视为是“禅让”。这就说明,不要把“禅让”看得太理想、太简单、太天真了。

  (4)夏朝历史至今仍旧是传说,因为尚未发现文字可靠的材料。但从二里头文化的发掘来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紧密相连;又从甲骨文的成熟与发达来看,似应有一个衔接点更好。因此,夏朝的存在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不宜过分夸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1)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夏朝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缘纽带的情况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入国家统治,对凝聚宗族、稳定等级秩序、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更没有强化社会形态,把“夏商”看成是“奴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把“西周”说成是“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说成是“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也没有把“春秋”作为“奴隶制的解体”,把“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是表述为“与希腊、罗马一样,是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这是有别于阶级斗争史的文明史的表述方式。

  (2)课文中介绍了“贵族、平民与奴隶”,对当时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地位进行定位,反映了当时存在奴隶制的社会现状,但未肯定它是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3)课文中也说到“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说明它们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起了“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未给予定性。

  (4)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历史上有争议的封建社会源于何时的问题,不表示支持或反对哪一种说法,如西周“封建论”,或是战国“封建论”等。同时这也说明初中学生没有必要知道中国封建论定于何时。

  (5)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社会阶段划分有自己的看法,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比如,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曾经说过:“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几个时代。”这就是说,他并不认为人类社会都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还按照劳动资料和生产力类型将人类的历史从宏观上划分为采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时代;同时,从中国古代看,由于中国社会带有明显的血缘纽带关系,阻碍了把本族人全部变成奴隶的趋势,因此,中国的中原王朝不存在一个完全的奴隶制形态和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阶段。所以,新教材在社会分期上不使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概念,而只说是“奴隶”和“封建”“奴役”和“剥削”等的表现。

  3.为什么只讲“分封制”?

  (1)西周社会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如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国家制度,它的实行是受宗法制原则制约的。宗法制是社会的一种变革,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影响,且有浓重的政治因素。因此,社会变革与国家制度变革这两个变革是紧密相关、互为表里的。但是,为了降低难度,只能讲其中的一个,分封制容易理解一些,因而不讲宗法制,或者把它叫做宗法分封制。

  (2)课文从分封制的原因、主要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分封制是通过血缘关系,以“授民授疆土”的形式,用分封的义务、权利和承诺,把政权与族权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密切了与边地区的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

  (3)讲分封制的另一个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它向“郡县制”过渡,说明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是国家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春秋”“战国”中的社会变革。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争霸斗争是当时各国政治的主要内容。新兴势力不断取代原有的旧势力,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主要趋势。

  (2)争霸战争体现了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特点,而且,各国都是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才取得胜利的。讲清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明白政治与军事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这一时代的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3)春秋的社会变革,主要讲“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军制,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有争霸实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三是拥有山海渔盐之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齐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称霸中原。

  (4)战国时期的争霸,首先应讲清背景,必须明确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集体强迫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也使个体农民从事农耕成为可能。这就是“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的反映,新的生产方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在这里,教材避开了“井田制”是因为其太难,也说不清,也没有必要为此费笔墨。教材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也只说“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来保护土地私有制”,而没有说“废井田,开阡陌”。这是必须把握的。

  (5)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变革。课文分析了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由此说明变革中有进步,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反复,也说明社会就是在复杂的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全面了解变法过程就能全面展现社会变革的全貌。

  5.孔子与百家争鸣都是重点内容,两者又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讲解孔子时主要围绕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来讲,并说明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儒墨道法各派思想,新教材尤其点明了各派争论的焦点:例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墨家以“兼爱”、儒家以礼、法家以法、道家以“无为而治”等主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四)第二单元的教学方法建议

  1.这一时期的很多故事或成语体现了变革的精神和过程,它又为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情况提供了条件,应成为教学的切入点。

  2.分封制与西周社会关系的问题是本单元较难理解的问题,可用“西周分封示意图”和“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和62页)来帮助理解,由此理解社会等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3.本单元的某些内容为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如商鞅变法、孔子、百家争鸣。

  4.本单元的教学既可以常规课进行讲述,也可采用探索课讲法。

  【参考答案】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主备人:马集中学陈延安               参与者:城关镇中学刘景元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广泛使用。

  2.分析“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

  3.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自主学习】

  请认真阅读教材41—42页两目内容,回答1-4题

  1.西周时期,农业生产采用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样的耕作方式?木制、石制;集体耕作(“千耦其耘”)

  2.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是在什么时期?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期:春秋时期 

  3.战国时期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各国改革的目的富国强兵。

  4.战国时期,魏国首开变法之风,主要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改革、齐国的邹忌改革等。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3—44页“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一目的内容,回答5-6题

  5.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 看下图,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本课课题“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的?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个体生产取代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2)随着个体小农的发展,一个新兴的阶级——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然,地主阶级的来源有多种),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就要求取得统治地位,于是他们在各国纷纷改革。

  (3)商鞅变法就是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

  注意:其实,本题就是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学生能理解就理解,学生不理解我们老师知道就行了。

  2. 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归纳整理】 填写关于商鞅变法的表格(填写变法内容序号即可)。

  富国措施:②奖励生产 ④承认土地私有

  强兵措施:③奖励军功

  加强中央集权: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⑤建立县制 ⑥统一度量衡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湖北宜昌) “千耦其耘”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场景,春秋时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

  a.使用耒耜       b.牛耕       c.使用耧车     d.使用曲辕犁

  2.(•江苏南京)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读右图。该变法发生在何处?(   )

  a.①   b.②   c.③   d.④

  3.(•广东东莞)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器的使用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注意:本题考查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4.(•贵州毕节)商鞅变法的哪项内容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d.变“任人唯亲”的世卿制为“任人唯贤”的官僚制

  5.(•福建福州)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秦国

  6.(•湖南岳阳)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   )

  a.禅让制          b.土地私有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

  7.(•陕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8.(•贵州毕节)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本题与第3题考查的是同一知识点。

  9.阅读材料: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谁?

  商鞅变法;前356年;商杨。

  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

  a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承认土地私有

  e建立县制

  f统一度量衡

  ③用材料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商鞅变法的作用。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教学案例1】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探究预习提纲: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情况;理解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式学习法,实地调查,共同讨论,获取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计改进农具,培养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参与式学习,生成自己的新知识,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参与式学习法,调查了解法,讨论法。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而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如果教师过多挖掘理论,学生将难以接受。因此,对本课内容的处理,要深入浅出,讲现象,淡化理论,只让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理论性的内容难以接受。针对本班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对小农具比较熟悉的特点,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自己身边的世界,并从中去吸取知识。

  本教案设计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获取新知识,把学习融入生活。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只作为一种知识储备,而重点放在学生课上课下的参与过程,教师从过去的主导者转化为平等的参与者。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改进学习方法,学会讨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在合作参与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品质。

  〖板书设计〗

  石器

  骨器――――铁农具――个体农耕成为可能

  铜器

  完全人力 人力牛耕――个体农耕成为可能

  “工作则迟,分地则速”

  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争取政治权力进行变法――商鞅变法

  现实――历史――现实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作业

  收集农村小型手工农具的种类,选择一两件,绘成简图。

  收集2001年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事件。

  讲授新课

  教师导课:同学们,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生产工具的进步已进入智能化时代,但我们生活中还随处可见一些简单的手工农具。下面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农具用简图展示。

  展示农具:每个同学先在组内展示,然后每组推选两件,在全班展示(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对简图进行解说;教师将自己准备的农具简图参与全班展示;推选最具代表性的农具――锄头、镰刀;说明其制作材料。

  教师设疑:对铁工具进行分析。说明在铁工具出现以前,人们使用的工具情况,把这些工具与铁工具进行比较,突出铁工具的优点及其作用。(这部分内容可分组进行讨论,将各组讨论的结果书写在教师为每组准备的大白纸上,在班上交流)

  石器:粗糙、不精细、硬度不够

  骨器: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器:太珍贵,硬度不够

  铁器:蕴藏丰富,质地坚硬,便于制作工具

  明确铁器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

  教师导课:请同学们借用书上一句话来概括铁工具出现以前,人们劳动的情况,引出“千耦其耘”,再回到铁工具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说明铁工具的出现对生产的影响。(这段分析从奴隶主的愿望、奴隶劳动的热情二者之间矛盾的解决为突破口)

  教师小结:从石器、骨器、铜工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牛耕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这就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又促使个体农耕成为现实,奴隶转化为农民,奴隶主转化为地主。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教师小结:

  石器

  骨器――――铁农具――个体农耕成为可能

  铜器

  完全人力 人力牛耕――个体农耕――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工作则迟,分地则速”

  教师导课(提问):为什么这一时期称为战国?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改革之路走得最成功的是哪一次呢?

  教师导学:为了更好地展示商鞅变法的史实,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辩论。

  秦孝公:发布招贤令

  商鞅:陈述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反对派:陈述维护奴隶制,阻止变法的理由

  教师作为主持人,主持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破旧立新才能发展经济,才能富国强兵。

  辩论结束后,由秦孝公和商鞅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变法的作用)

  由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秦国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内容如下: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此法推行,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为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教师:从秦国的商鞅变法中表现出来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世的政治家,而且这种改革创新的精神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请同学们穿越时空,聚焦当今的中国,请大家把收集到的2001年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事件展示出来。

  选出三件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北京申奥成功;中国男足冲进世界杯;中国加入wto。

  这些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例证。

  教师总结

  同学们,历史和现实同时在我们的课堂上展开,我们亲历了秦国的商鞅变法的成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了开放的中国正在腾飞,我们应该牢记,改革和创新精神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们应该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自我测评

  填写关于商鞅变法的表格。

  建议

  (教师与学生互相反馈信息,使每个同学都能与老师平等交流)

  教师建议:写一篇有关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有设计爱好的同学,改进或设计简单农具。

  学生建议:可以是作业建议;可以是对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创意。

  【教学案例2】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机器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课件:教学挂图,视频材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都有哪些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一、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让人难以想象古代的生产工具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回忆西周以前的古代农具都有什么?它们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表格。

  制作材料 工具 优点与缺点

  木、石、骨、蚌 耒、蚌镰 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青铜 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脆、易断

  铁 耙、镰、锸、锄、铲等 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原始生产工具的使用,劳动效率如何?

  由于劳动效率低下,形成了在贵族的田地中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景象,称为千耦其耘。

  铁制农具的使用,带来了怎样的积极性?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插图《战国铁犁铧》,这是做什么用的?学生回答。

  战国时期耕作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并在犁上安装了铁犁铧。

  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问题:当时在人们的名字中出现了“牛”“耕”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牛耕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为人们所向往的。

  史书中记载了这样的生产情况:“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样的记载反映了怎样的生产状况?

  个体小农生产已经开始取代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集体耕作,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个体小农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阅读课文,将战国时各国的改革情况归纳表格。

  诸侯国 改革家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

  三、 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其统治,发展生产,掀起了改革风潮。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秦孝公为什么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指导学生表演“商鞅舌战群儒”、“立木取信”的故事。

  前356年,变法开始。

  1.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提问:具体怎样实施?这项措施会产生什么效果?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2.  奖励生产。

  重视农业生产,这项措施产生了什么结果?

  3.  奖励军功

  这项措施的效果怎样?但是,它又触动了什么人的利益?

  4.  承认土地私有。

  这项措施保护了哪个阶层的利益?它又引起了哪个阶层的不满?

  5.  推行县制。

  通过这项措施,加强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6.  统一度量衡。

  看插图《商鞅戟》、《商鞅方升》,帮助学生了解统一后的秦国度量衡。

  秦国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指导学生小组讨论:秦国哪些地方与以前不同了?

  总之,经过变法,秦国成为国富兵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结:鼓励学生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商鞅的结局?

  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有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了成功。同时,任何改革和创新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使学生认识,只有勇于战胜波折,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的精神,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篇2

  【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难点】

  1、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

  2、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4、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时】7课时

  【课型】知新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比较重要。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兴衰。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3、西周的分封制。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图片,并配以音乐,由同学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或播放“大禹治水”动画,引导学生回忆与大禹有关的史实,说明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

  家。由此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课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亡打下伏笔。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指导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三)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以,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请同学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各组可以互相辩论,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解决之后,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标出每一等级的名称。

  三、课堂小结(反思完善)

  针对本课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整合。

  1、 请同学制作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可以自己设计,并展示,教师给予评价。

  重要年代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夏朝建立 禹

  约前16XX年 汤灭夏,商朝建立 汤

  约前13XX年 盘庚迁殷 盘庚

  前1046年 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周武王(姬发)、姜尚

  前771年 西周灭亡 周幽王

  

  或者:

  朝代 开国之君 建立时间 都城 亡国之君

  夏 启 前21世纪 阳城 夏桀

  商(殷) 汤 前16世纪 殷 商纣王

  西周 周武王 前1046年 镐京 周幽王

  东周 周平王 前770年 洛邑 周幽王

  四、感悟历史

  学习了商朝的历史,对于商朝灭亡的史实,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商朝的一个国君,你将如何使商朝摆脱灭亡的厄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相关文章: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