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大一统的汉朝

大一统的汉朝

说的甜蜜 点赞 分享
大一统的汉朝

微信扫码分享

大一统的汉朝(精选15篇)

大一统的汉朝 篇1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时间预设

  1课时问题预设:

  1、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学

  生,要想到最高学府求学,应去

  哪儿?会学到什么内容?和我们

  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何区别?2、学习了本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我的问题空间是: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对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重点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知识结构:一、文景之治             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②提倡节约; ③提倡“以德化民”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削弱封国势力。(主父偃的建议)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举办太学。 三、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展示内容:一、情景导入,渐入新课。(请一名学生自述汉朝的建立,引起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二、通读教材,编织知识提纲。(速读全文,提纲挈领,自编知识网络。)三、精读教材,目标逐一达成。1、我来告诉大家: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怎样?对此,统治阶级有什么态度?2、重温历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为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你将采取哪些措施?结果怎样?3、短剧欣赏:话说汉武帝的大一统。  剧1:由两名学生扮演汉武帝和主父偃,通过对话,表达出在政治方面怎样加强中央集权?欣赏完后,学生自己总结知识要点。              学生1白:                         学生2白:                                   总    结:                                                                  剧2:由四名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儒家、法家、道家,通过对话、争论,得出思想文化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欣赏完后,学生自己总结知识要点。  学生1白:                      学生2白:                                 学生3白:                       学生4白:                                   总    结:                                                                  大胆尝试:谁能总结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最终怎样形成的?4、东汉的统治: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巩固达标:1、“文景之治”是指(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2、下列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   ① 汉高祖  ② 汉武帝  ③ 汉文帝  ④ 汉景帝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3、西汉时期,提倡节俭并能以身作则的皇帝,最突出的是(   )a、汉文帝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汉景帝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   )a、抨击其它学说    b、推行儒家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   d、加强中央集权5、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做法最不同的方面是(   )a、政治制度    b、对待匈奴的态度    c、对待儒学的态度    d、开发边疆地区 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加强思想控制 c、注重儒家学说 d、中央集权的强化 7、西汉的鼎盛时期是在(   )    a、汉高祖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汉文帝统治时期  d、光武帝统治时期  8、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   )a、卫青      b、主父偃      c、王莽      d、董仲舒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文帝、景帝都很重视什么? (3)结合今天的现实,谈一谈你对文帝、景帝的做法有何看法?10、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词中满怀激情的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在他的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请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汉武帝的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归纳生成一、文景之治1、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2、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②提倡节约; ③提倡“以德化民”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削弱封国势力。(主父偃的建议) 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意义: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三、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课后反思:学会历史知识的趣味性记忆法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重点问题形象化,思想教育进课堂,引导学生对比记忆秦亡汉兴的史实。本课是中考的重点,我们应高度重视对秦亡汉兴史实的考查。举例如下:1、(XX年·南京市)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b)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2、(·泰安市)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c)a.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c.唐朝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d.明朝时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一举一动

大一统的汉朝 篇2

  学习

  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备人 李秀荣  (二)合作探究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77-78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

  思考:(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阅读78-79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3、老师精讲的问题

  :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

  (三)拓展创新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在当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措施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讨论)

  四)系统总结 1、知识建构:

  2、归纳:学习封建统治的巩固,一般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客观原因: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原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汉武帝大一统         政治:削弱诸侯国实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措施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

  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五)完成同步训练

  (六)预习14课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备课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课   

  学  习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课前准备

  小组检查预习案的完成情况,记录分数。

  教师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作为二次备课的依据。

  二、导入新课:西汉建立的时间、谁建立的、都城?

  三、自学指导:阅读课 本76-79完成以下内容

  1、汉朝又称两汉,指___和___.

  2.西汉文景时期,重视__________,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___________

  3.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_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

  4.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_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____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5、秦始皇采纳           的建议实行               。

  6.汉武帝罢黜百家中的百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_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_________的为主要教材。

  8.公元___年,______建立东汉,定都____.刘秀就是_____.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______.

  9.列举两汉时期两个著名的清明政治时期.

  10.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本节课涉及政治上、思想上的措施,以后还有经济上、军事上)

大一统的汉朝 篇3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1、汉武帝的大一统(∨)

  【知识梳理】

  一、文景之治

  1、原因:吸取的             教训。

  2、人物:汉文帝、汉景帝

  3、表现:重视“         ”,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称文景时期的统治为“          ”。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接受         的建议,实行         政策,削弱诸侯国势力。

  2、思想:接受         的建议,“                            ”,把       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3、文化:大力推行        教育,在长安举办            ,以                  为主要教材。

  4、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在        、          、            、经济和军事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          时期。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汉初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4、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文中的“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           (    )

  a.始称皇帝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昭君出塞    d.创立科举制度

  5、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所用教材分别是                     (    )

  a.国学、道家经典    b.府学、儒家四书五经 

  c.太学、儒家四书五经    d.太学、法家著作

  6、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秦皇”在巩固统治的的措施中,在政治方面,除自称皇帝总览大权外,他还建立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

  (2)材料中的“汉武”为完善“大一统”在思想上采纳谁的什么建议?

  (3)“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维护统治时对某一问题的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

  a.国家统一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儒家思想问题

  【拓展视野】

  1.(08四川成都卷)观察右边的“讲经图”(汉代画像砖),

  这是哪一位皇帝时期兴办太学的实证?(      )

  a.汉高祖  刘邦         b.汉武帝  刘彻                  

  c.汉光武帝  刘秀       d.蜀汉皇帝  刘备

  2.(08南京卷)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

  3.(08山东潍坊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4.(重庆卷)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

  a 管仲     b 商鞅      c 张骞  d    董仲舒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知识梳理】

  一:秦朝灭亡、以德化民、文景之治

  二:主父偃、削藩、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儒学、太学、儒家的四书五经、政治、思想、文化、鼎盛

  【自主检测】

  选择题:b.d.c.b.c.b.

  非选择题:(1)在中央建立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d.

  【拓展视野】b b d d

大一统的汉朝 篇4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 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阅读课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 喜庆氛围。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课件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课我们学 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课,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 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 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件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课的重点知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在学生看书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让学生分类(政治、思想等)明确答案,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记忆巩固时间。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引导】要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综合分析:①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引出“成由奢,败由奢”。②要说明“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仁德,政德。③通过引导分析,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引导】“大一统”在《辞海》中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上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此处应该提示学生 联系董仲舒的主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联系并思考:比较一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

  【引导】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比较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迹一分为二的去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a秦皇和汉武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丰功伟绩。c此处可延伸至:比较秦汉在地方和思想上的不同措施。此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进行纵横比较和归纳。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整个西汉的历史,好比一场登山接力 赛。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笑到最后,创建了西汉王朝,跑了第一棒,之后,汉文帝跑了第三 棒,并且成绩斐然,和他的继承者景帝共同开创了我国封建社 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把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盛极而衰,到公元8年,西汉被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不久,起义军推翻其政权,刘秀建立东汉。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㈠知识再现:

  1、西汉时期,我国 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

  2、西汉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______。他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______。

  ㈡精挑细选:

  3、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汉武帝时   d.光武帝时

  4、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

  a.商、西汉    b.西周、秦   c.商、秦   d.西周、西汉

  ㈢综合运用:

  5、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诗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否结合我们评价秦始皇的方法查阅资料,也给汉武帝一个全面的评价?

  七、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中的大一统不好理解,通过讲解知识,再配上图示解释,使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讲课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书写:主父偃、董仲舒。上课时间应让学生多读重点知识并加以背诵,另外课上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景象。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2、文景之治是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文景之治使 汉朝迅速发展起来。

  3、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

  4、作用: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1、文景之治      2、汉武帝,太学         3、b  4、d

  5、综合题: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通过在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 施,使西汉出现了 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进入

  鼎盛时期。不过在其统治期间也曾连年征战,大兴土木,造成财力困乏,激起多处农民

  起义。但他晚年悬崖勒马,宣布“罪己诏”,除去暴政,使西汉王朝转危为安。

大一统的汉朝 篇5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现象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培养学生辩证、综合、分析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结合秦的历史,进行对比,找出秦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大一统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得出西汉为何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强盛局面;通过典故、图片、知识树等教学资料,了解汉武帝统治的史实,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封建统治思想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由贫穷到强盛,使我们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政策的调整、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播放《汉武大帝》片头视频)

  师:视频中他是谁?为什么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为什么说他给一个族群傲立千秋的自信?他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请同学们浏览全文,依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自学本课的基础知识,同时,把你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标记下来,以便在合作学习中讨论解答。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

  (教师巡回检查,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1、 文景之治的背景、措施和表现?

  2、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与影响?

  (这是两个题目就,基本囊裹了本课的知识,我们探究上有很好的知识结构,可以充分利用)

  师:我看到同学们在课本上把知识要点都做了圈点勾划,很好。下面,就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桌间讨论交流。

  (学生之间相互质疑释疑,解决自学中遇到的困惑。)

  师:知识结构中的知识要点,哪个同学还有自学和讨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下面,我来提几个问题,看你们谁能答得又快又准。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

  (教师投放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并展示交流,明确答案。)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的原因有哪些?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破坏了社会经济;汉高祖和文景二帝注意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等等;结果社会稳定,国家富裕,粮食丰收。)

  ( 师:汉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发展,为汉朝鼎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就在这时登上了皇位)

  2、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用什么方法解决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问题?他又是如何在思想文化上加强中央集权的?

  (1、雄才大略,重视选拔人才,善用人才;2、先建侯国,削弱他们的势力,再削侯国。)

  师:解决了王国问题,却招来诸王门下诸子百家的指责,对中央集权很不利。他又是如何在思想文化上加强中央集权的?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师:这样,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同学们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思考也比较到位。对本课的这些知识,你会灵活运用吗?

  第四环节 【展示交流深入探究】

  (教师投放史料,引导学生依据史料,结合课本所学,解决问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籍被烧殘,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于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谁制造的什么事件?“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又是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中的“孔子之术”指的是哪一学派?它的创始人是谁?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上述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对待儒家思想的什么态度?其的一致吗?为什么?

  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词句,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把秦皇汉武并称?汉武帝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成就了一代伟业,这对你有何启示?

  (师:秦皇汉武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帝,就是因为他们雄才大略,勇于创新。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灵魂。比如: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成功的收回香港和澳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五环节[自我归纳]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何感想?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可自绘知识结构图。

  第六环节【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1、(教师投放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畅所欲言。)

  图片:改革开放之前的深圳

  改革开放之后的深圳

  香港回归祖国

  澳门回归祖国

  (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引导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人才,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2、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完成祖国统一,中国台湾仍孤悬海外,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会在种种海外势力的阻隔下放弃吗?为什么?

大一统的汉朝 篇6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标准解读:

  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

  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的讲授将与多媒体课件和历史小品有机结合,通过情景拟想、阅读概括、联系对比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初步学习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编排历史小品“洛阳庆功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收集汉武帝的历史人物资料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历史小品1)汉初庆功宴

  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旧课)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怎样的后果?

  文景之治

  (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汉书·食货志》

  (学生概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课件展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对比思考)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还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这些措施有哪些呢?

  (补充介绍)汉高祖刘邦恢复经济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汉高祖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阅读归纳)汉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时的主要措施(找出关键词)

  1、奖励农桑轻徭薄赋

  (补充介绍)田租三十税一;算赋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2、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补充介绍)退还千里马,下令:“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对比分析)秦始皇修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p62动脑筋)——“成于勤俭败于奢”

  3、以德化民约法省禁

  (补充介绍)改革刑法,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缇萦救父);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小结过渡)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结合书本介绍由于国内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粮食/串钱的绳子),史称“文景之治”。

  而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汉武帝的大一统

  (思考)那么,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结合小字部分介绍:董仲舒/下马陵、主父偃、卫青)

  (说明)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思考)那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1、政治:推恩削藩酹金夺侯

  (简介)诸侯国问题的由来:(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高祖:郡国并行矫枉过正→汉文帝→汉景帝平“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削藩、酹金夺侯

  (课件展示)①汉高祖认为“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而大封同姓,使之成为中央的屏藩,巩固刘姓的天下

  ②贾谊向文帝上了《治安策》,分析当时的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几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发展下去,“失之不治,必为锢疾”

  ③晁错向景帝上了《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听从他的建议

  ④主父偃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而为淫乱,急则合纵以反抗朝廷,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这样王国自析,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

  (评价)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历史小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完小品,我想请大家思考回答几个问题)

  (课件展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

  (思考)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的学说?——儒家学说,即儒术

  2、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是不是一回事?

  (课件展示)“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分析)不是。董仲舒所推崇的“儒术”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

  3、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要实现政治上的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初,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4、我们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把儒家学说提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课件展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说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思考)大一统的历史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业布置)就你所了解关于汉武帝的事例,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汉武帝的看法。

  本课小结(课件展示)大一统的的形成过程:原因、措施、意义

大一统的汉朝 篇7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能力目标: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情感目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三、 学习方法:

  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合作。

  四、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          。文帝景帝还提倡            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 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

  2、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           的建议,削弱        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接受        的建议,“         ”。把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          在长安举办       。以      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       

  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3、思考:“动脑筋”:

  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铃木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文景之治

  作用:奠定了汉代________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 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太学

  意义:西汉进入_______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大一统的汉朝 篇8

  大一统的汉朝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 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大一统的汉朝 篇9

  13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

  2.掌握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史实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

  2.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讨论,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和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 “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2.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法与学法

  1.联系法:让学生运用联系回忆的方法,分析出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原因,掌握历史发展的因由规律。

  2.讲解法:教师运用讲解法来解决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等问题,达到学生全面、系统理解的目的。

  3.讨论法: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板书课题)

  请阅读课本,5分钟后回答以下问题。

  自学指导一:

  西汉建立后,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是怎样造成的?

  汉统治者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后教点拔: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引导学生从回忆旧课中得出结论:这种形势是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造成的。

  (口述: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秦朝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万,繁重的徭役迫使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后接连发生秦末农民战争,使社会经济濒临溃的边缘,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以上的社会问题。)

  分组讨论:面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该怎样进行统治?假如,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定其中两组的同学讲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吸取历史教训。)

  只有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经济,才能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于是,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以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措施。

  2.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前180-前141)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的太平盛世景象。

  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一起互相交流、质疑,归纳出文景之治时采取的主要措施:

  轻徭薄赋

  奖励农桑

  提倡节俭,

  重视“以德化民”。

  讨论探究:什么是“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对我们当今社会经济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在生讨论的过程中师予以点拔,引导学生对比秦修建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的做法有何有同。得出结论: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过渡小结: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我们来认识一下汉武帝。

  自学指导二:

  1、说说你所知道的汉武帝。

  2、阅读p77页课文小字,说出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两项措施?有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后教点拔

  1、学生自由发言。得出结论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2、通过阅读引出汉武帝重视选拔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的结论。正是因为汉武帝善于用人,这就为汉武帝打造一个“大一统的西汉盛世”提供了一个条件。

  (口述:汉朝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已经具备。汉武帝雄才大略,重视选拔人材、善于使用人材是主观条件,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条件。)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教师分析:

  ⑴阅读关于梁王的课文,引出“武帝时诸候国仍有相当的势力”的认识,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使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又找借口,一次就消去当时半数的侯国。使诸侯国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⑵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在充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口述: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引起了当时诸子百家的非议,对于汉武帝的做法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意见。

  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实行什么政策?

  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是如何推行儒学教育的?

  议一议:“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学生各抒已见)

  小结:讲完“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引导同学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用以下图示小结:

  1.原因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   

  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

  2.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3. 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4.分组探究,说一说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多媒体图片)

  (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来回答,只要不太离题便可)

  〔说明〕这个小练习的确定主要是巩固这课的小知识,以达到学与练的结合。

  过渡: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自学指导三:

  西汉灭亡,东汉建立,简要交待清楚即可。尤其是“东汉的统治”一目,全为阅读内容,不展开讲述。了解几个简单的问题即可。

  a、西汉何时灭亡的?

  b、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人,都城?

  c、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期经济怎样?历史上称为什么?

  d、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黑暗局面?

  学习小结:你知道今天讲了几个历史人物吗?你能谈谈对他们的看法吗?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汉朝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大一统”,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这节课我们主要收获的不仅仅是这样一些基础的知识,还明白了守业更比创业难和祖国统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我们无论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强盛昌荣。

  达标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3.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4.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a.中央实行盐铁专卖      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发行五铢钱

  5.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二、论从史出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到这个时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

  材料2  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何不同?

  (2)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呢?

  三、百家争鸣

  8.汉代前期,由于统治者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诸子百家的思想虽然经历了秦朝的劫难,但到汉武帝时,已经重新活跃起来。假如一天,儒、道、法三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阐述着本家的观点,汉武帝对谁情有独钟呢?为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他们的谈话方案。儒家代表简称儒,道家代表简称道,法家代表简称法,汉武帝简称武。

  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阻挡它的步伐,今胜昔,我们必须跟着时代的变化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则,拘泥于古法,不就像守株待兔一样可笑吗?

  道:但我看来,有为还不如无为的好啊。秦始皇就是你们法家的知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结果怎样,还不是二世而亡吗?

  儒:我觉得做事不能太绝对,对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实在是应该吸取的教训,但一味的“无为”,很多事情也无法解决呀,所以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啊。

  武:(心想)对呀,如果只是无为,与民休息,可边疆地区何时才能安宁呢?我又如何建功立业呢?而他们几家争来争去,对我的统治也不利呀!于是汉武帝采纳了_________家的建议,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令,从而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登上了至尊的地位。

  参考答案

  一、1.a  2.c  3.b  4.c  5.c

  二、6.(1)汉景帝时期。

  (2)“文景之治”。

  (3)他们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又注意节俭。

  7.(1)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

  (2)秦对人民实施暴政,而汉朝统治者以此为戒,轻徭薄赋,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注意节俭。

  三、8.(根据各家的主要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大一统的汉朝 篇10

  活动目的:

  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人们往往把他们相提并论。他们一生中做过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活动课以“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旨在通过“‘独尊儒术’──汉武帝的抉择”短剧表演和“千秋评说──秦皇汉武谁的功劳更大”课堂辩论等两个相互衔接的课堂活动,达到使学生知识、情感和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

  (1)知识目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特别是对汉武帝“独尊儒术”有关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进而深化学生对秦皇汉武历史功绩的认识。

  (2)能力目的:指导学生围绕秦皇汉武的活动搜集资料、提炼观点、编排节目和展开辩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搜集、处理历史资料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运用历史资料辩论历史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初步形成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史观。

  (3)情感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体验,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活动准备:

  教师:

  (1)给学生提供与秦皇汉武有关的历史资料、书籍或相关网站资料,为学生联系学校图书室、微机室或其他途径,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向学生介绍编演历史短剧、辩论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的方法、技巧和要求。

  (2)对学生进行分工

  ●历史剧表演

  ①指定或由学生推荐几位同学组成历史剧表演小组,在小组内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工──分别任编剧、导演和演员(扮演汉武帝、大臣和儒家、法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指导该小组集体收集和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写历史短剧。

  ③指导小组学生准备相应的道具和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排练。

  ●历史问题辩论

  ①向学生提出活动任务和要求。

  ②指导学生组合成两大组作为辩论双方,每组推选3名同学组成辩论代表队,三名同学分别是一辩、二辩和自由辩论人。

  ③全班推选出主持人一名。

  (3)准备与小品表演和辩论相关的影像资料(如秦皇汉武的大幅画像、秦汉疆域图,《英雄》、《大汉天子》的典型片断和主题曲),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剪辑成小型课件;在表演和辩论过程中适时播放,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氛围之中。

  (4)布置活动课课堂──舞台、多媒体设备和其他必要组件。

  学生:

  ●历史剧表演小组

  ①查阅书籍、网上搜索,收集和整理资料,编写历史短剧。

  ②扮演角色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外排练,并准备相应道具。

  ●历史问题辩论

  ①两组围绕辩题收集和整理资料。

  正方辩题:汉武帝功劳更大。反方辩题:秦始皇功劳更大。

  ②在全组同学的协助下,由各小组辩手整理资料撰写辩论提纲,筹划应对之策。

  活动步骤:

  (1)课前活动

  ①历史剧表演和辩论组成员按分工和要求搜集与秦皇汉武有关的资料

  ②编写小品或拟写辩论提纲,并加以排练

  (2)课堂活动

  ①播放媒体资料,营造历史氛围和辩论情境,教师通过导言引入活动课

  ②短剧表演

  ③播放媒体资料,教师导入辩论活动

  ④在主持人主持下,双方论辩

  ⑤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探究新的问题活动过程:

  (播放有关汉武帝的媒体资料,以《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并为教师导入活动课作铺垫)

  教师:(合着歌曲,吟咏《大汉天子》主题曲的开始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滚滚黄河蓝蓝天。五千年华夏,美丽的国土,演绎了多少英雄的故事。同学们,当你看英雄的电影,听英雄的故事的时候,一定会为这些英雄的壮举而倾倒吧!你是否豪情满怀,也想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呢?那么,今天我就为你们提供机会,让你们穿越时空,置身秦汉,做一做大汉天子,在我们面前一展大汉天子的智慧、雄心和威严。

  [媒体显示]

  历史短剧:“独尊儒术”──汉武帝的抉择

  教师:下面请大汉天子和臣下上场,为我们再现他当年做出重大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场面。

  [媒体展示背景资料](旁白)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有学问的读书人到长安,亲自策问。”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的主要条件。儒家思想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汉武帝(踌躇满志地吟咏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想我高祖皇帝,依靠一班文臣良将,开创了大汉万世基业,后又励精图治,使万里河山重现生机。朕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不敢稍有懈怠,幸而不辱先帝伟业。而今国富民强,可喜可贺。诸位爱卿,寡人今天龙心大悦,尔等有何治国安邦之策快快奏来。

  臣甲(紧张):启奏陛下,臣闻创业不易,守成更难。陛下承先帝恩泽,以雄武英才,发扬光大,真乃万世少有之伟业也!想先帝当年,重用贤臣良将,创大汉天下。今天下太平,百姓康乐,陛下欲长治久安,当广招人才,谋取良策。如此,则是臣下和天下百姓之福也。

  汉武帝(喜):爱卿言之有理,正合朕意。哪位爱卿还有本奏?

  臣乙:陛下圣明,体谅为巨之心。记得秦相吕不韦说过,“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当初秦国弱小,后发愤图强,任用商君变法,国力日盛,传至始皇,兵强马壮,终至囊括四海,一统天下。我朝高祖皇帝开国以来,面对天下贫弱,一改暴秦严刑峻法,采用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既至文、景,天下初安。今陛下以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国泰民安,比起高祖、文景之时有了突飞猛进。陛下英明盖世,定当大展宏图。然今世与高祖之时大异,若陛下一味守成,恐难以如愿。以臣下愚见,不如宣天下方正贤良、博学多才之士人进京,向他们询问治国之策。

  汉武帝(大喜):爱卿果然忠心一片,时刻深怀国家。卿等所奏之事,寡人已思考多日,正想改弦更张,大展宏图。好!侍臣传朕旨意,召集各地方正贤良读书之人到长安,朕要亲自向他们求取治国安邦之策。

  大臣(面向学生传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凡天下郡国方正文学之士,于即日赴京,以备策问。”

  (媒体播放《大汉天子》中的书生参见汉武帝片断)

  (扮演儒家、道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学生从座位上走到台上,面对武帝,作诚惶诚恐之状)

  汉武帝(扫视台下,哈哈大笑):古语说得好,得人才者得天下。今我大汉一统江山,人才济济,安能不兴旺发达。先生等今日不要拘于君臣之礼,畅所欲言,说说我朝当实行怎样的治国之策。

  儒家(董仲舒):草民一分布衣,身处草莽,蒙圣上宣召,得赌天颜,实在是齐天之洪福。既蒙陛下垂询,草民斗胆进言。今陛下亲召天下学子垂询对策,可知陛下之英武圣明,决不甘只作守成之君,定想大展宏图,创世所未有之伟业也。

  汉武帝(惊奇地):先生真乃世外高人也,一下就能猜透朕的用心,快请细细说来。

  儒家(董仲舒):谢主隆恩。草民尝闻,有万世不变之基业,而无万世不易之法度。高祖、惠、文之时,天下初定,国贫民弱,无力大举,以稳定民心,安抚天下为时务。当是之时,百姓谋生不暇,岂有余力以求其他,清静无为当是上上之策。现时,陛下上承先皇之基业,以雄才大略,国富民强。然天下承平日久则民心生变,国土日广则越难治理,且自始皇焚书坑儒以来,因我朝政策宽缓,各种学说复兴,竞相传播,百姓无可适从,致使政令难一、上行而下违。以草民愚见,陛下当舍无为而有为,重定治国之策。倘若如此,定当大有作为。

  道家(急迫地):陛下,草民自幼深习黄老之学,今日蒙皇上策问,为汉室社稷计,斗胆进言。前者儒生之言,草民以为万万不可。语云:“天不变,道亦不变”。我高祖皇帝创立大汉,以道家学说为治国安邦之本,惠、文、景各帝因高祖之遗策,百姓安乐,天下承平;且陛下登基至今,运用黄老,国势昌盛,蒸蒸日上。所以,以草民愚见,陛下当固守先皇之策,切不可听信儒生狂言,坏万世基业。

  法家(气势豪迈,急迫地)陛下,草民也有话说。

  汉武帝:爱卿不要着急,慢慢说来,若合朕意,自当采纳。

  法家:陛下圣明。今我大汉江山万里,亿兆黎民,治国安邦,重在法令统一,令行禁止。草民闻之,小民有两畏:畏天,畏天子法令。然天道久远,小民敬而远之。陛下替天行道,法令所出,既具天威,震慑群臣,约束百姓。因而,陛下宜施天子之威,正法度于天下,严刑峻法,严明刑赏,百姓自当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此,则天下整肃,江山永固。况陛下英明盖世,定当大展宏图,道家“无为而治”,岂适用于陛下;而儒生之言宽远迂阔,亿兆黎民,愚顽无知,何以教化?

  儒家(董仲舒,不屑):陛下英明,自可明察是非。道家所言诚不为虚,然不合时宜。初国贫民弱,高祖为江山社稷,大封诸王,放任自为,然诸王势大即生非分之心,多有变乱;北边匈奴,高祖、文景之时,无为而治,款以和亲,既失汉家威风,亦难解除边患。陛下雄武英才,犹矫龙在天,国力强盛,岂能听之任之,安于现状?至于法家所举,臣以为不可。俗语云:“乱世当用重典”,我大汉国泰民安,岂可严刑峻法,且亡秦之祸不远,陛下不可不引以为鉴。

  汉武帝(大喜,急切地):先生所言极是,甚合朕心。以先生之意当用何策?

  儒家(董仲舒):草民以为,以陛下雄武神才,代行上天之职,实乃天子。理当立天子之神威,实行“大一统”。然而今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盛行,且意旨相去甚远,书生师从不一而思想不同;更有甚者,学说混杂,百姓无可适从,陛下之法难以实施,天子之威无法树立,长此以往,则民心生变而社稷危矣!。

  草民以天下长久之计,以为陛下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凡不属儒家学说,孔子思想者,当一律禁止,勿使传播。如此,则天下归一,一统可成矣!

  汉武帝(喜形于色,哈哈大笑):好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好一个“大一统”。就如先生所言,寡人当颁行天下,立即施行。

  教师:真精彩呀!使我大开了眼界。不仅明白了汉武帝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认识了很多英雄人物,其实我们上台表演的同学个个都是英雄。同学们说是不是呀?

  学生:是。

  教师:那么,纵观古代中国,同学们认为有哪些封建帝王可以称得上英雄?

  学生: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帝……

  教师: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满怀激情地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在他的诗篇中把秦皇和汉武并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面对迎面而来的两位杰出帝王,你又是怎样看的呢?你们认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谁的功劳更大?下面就按同学们课前的准备,对这一问题展开一场课堂辩论。

  [媒体显示,并播放《英雄》主题曲]

  课堂辩论:千秋评说──秦皇汉武谁的功劳更大

  教师:请主持人和各位辩手上台。

  (主持人和辩手按课前布置各就各位。)

  主持人:老师、各位同学,参加今天辩论的是由同学们自由组合的两支代表队,我在这里称为正方和反方代表队。今天的辩题是《秦皇汉武谁的功劳更大》,正方代表队所持的立场是“汉武帝功劳更大”,反方代表队所持的立场是“秦始皇功劳更大”。

  现在我首先来介绍一下双方辩论队的成员。坐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代表队的三名队员。他们分别是:一辩(),二辩(),自由辩论人();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代表队。他们的三名队员分别是:一辩(),二辩(),自由辩论人()。

  评点人由历史老师担任。

  好,现在我宣布辩论正式开始。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同学陈述观点,时间是2分钟。

  正方一辩():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到底谁的功劳更大呢?千百年来,尽管见仁见智者很多,但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在这里我首先要向大家申明一个观点,那就是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因为如此,我方今天要告诉大家,就总体来看,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影响更大,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更高,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汉武帝的功劳更大。

  政治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在边疆和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在西南地区建立郡县,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为以后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一切,都巩固了国家统一,扩大了祖国的疆域,对今天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具有重大的影响。从对外交流来看,正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才有了千古美名的丝绸之路。从此,中西往来源源不断,丝绸之路留下了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谱写了多少中西友谊的颂歌。更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精华,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次鼎盛局面,历史上的强汉主要就是指这一历史时期。

  当然,我方并不否认,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因他修筑长城,焚书坑儒,实施暴政统治,导致秦朝短期而亡,大大抵消了他的历史功绩。至今人们都把他作为暴政的代名词。千百年来,不是有一个孟姜女仍在不停地对他进行着控诉吗?!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同学!下面有请反方一辩()同学陈述观点,时间也是2分钟。

  反方一辩:谢谢主持!老师、同学们好!对方一辩一上来就强调要全面和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在评价汉武帝时却只看到他的功绩,甚至把过失也美化成为功绩,而在评价秦始皇的时候,看到的却只是焚书坑儒。请问对方同学,这就是你所说的全面而客观吗?你举出了孟姜女的故事,但为何忘记了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呢?你说“独尊儒术”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髓,为什么没有讲一讲它是怎样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呢?我敢说,倘若汉武帝九泉之下有知的话,恐怕脸早就要变成关公了。

  我方认为,同汉武帝相比,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功劳更大。且不说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只要稍懂一点历史的人都可以列出他的几项功绩。六王毕,四海一。他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泱泱中华大国的基础,那种气势是何等的豪迈。他北击匈奴,南抚夷越,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我们常唱《56个民族一个家》,请问,这个家开始由谁创立?试想一想,假如没有秦始皇统一文字,中华民族又何以血肉相连?假如不统一货币、度量衡,商品贸易如何便利进行?而汉武帝呢?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对秦始皇的继承和发展而已。

  有人用孟姜女来控诉秦始皇,实际上是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谁能想得出对付匈奴的更好办法?而匈奴的每次南下,都是“遍地狼烟,杀人盈野”,又岂是孟姜女的一个“哭”字所能解决的?!谢谢!

  主持人:感谢反方一辩。下面是自由人的发言时间。我想首先征询一下双方自由人谁先发言?……好,首先有请反方自由人发言。

  反方自由人():老师、同学们好。对方一辩说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不明白的是,秦始皇重用法家学说,不是正和当今中国的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方向一致吗?为什么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是功绩,而秦始皇重用法家却是罪过呢?

  主持人:正方自由人,请。

  正方自由人():首先请对方同学不要故意歪曲了我方的观点。实际上我方指斥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而不是反对他重用法家。秦始皇要加强中央集权,用法律来巩固统一,难道就只有“焚”和“坑”这些办法吗?不知对方同学是否知道这样两句诗,“坑灰未冷山东起,原来刘项不读书”?对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秦始皇“刻薄寡恩,心如虎狼”,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秦始皇不是幻想秦朝的天下“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吗?结果怎样?“二世而亡”。何也?暴政也。

  主持人:下面进入盘问阶段。首先有请反方二辩向正方一、二辩依次提问,正方的回答时间共计2分钟。

  反方二辩():对方同学说汉武帝的功劳更大,在我听来汉武帝除了在巩固统一,开发边疆等方面继承秦始皇的事业之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别的功绩。我想请问对方一辩,我们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从实际出发,你认为汉武帝在哪些方面超过了秦始皇,请举例。

  正方一辩():不知道对方同学知不知道这样一首歌谣:“河阳在前,谷池在后,且粪且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说的是什么?汉武帝大兴水利呀!老百姓的日子可比秦始皇时好过多了。

  反方二辩():既然你们认为汉武帝简直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帝王,我倒要请教对方二辩:太史公司马迁仅仅对李陵之事作了一些辩解,就遭宫刑,这又作何解释?

  正方二辩():老师、各位同学,大家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在我方的辩词中,根本就没有说过汉武帝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君主,我们也不至于到了为达目的而不顾基本常识的地步。我要告诉对方同学的是,作为人的汉武帝,是不可能没有错误的,就如对司马迁处以宫刑。但这毕竟在汉武的一生中所占比例甚微,哪里能同始皇帝的暴政“有口皆碑”同日而语啊!更何况《资治通鉴》中说汉武帝“晚而改过”呢?

  主持人:下面请正方二辩向反方一、二辩依次提问。反方的回答时间共计2分钟。

  正方二辩():历史书上清楚地写着,秦朝有人口 万,而被迫服各种劳役的就有150万人以上,男人不足,妇女也被征出运粮饷。请问对方一辩,这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反方一辩():请正方同学不要舍本逐末,有意转移视线。实际上我方从未否定过秦始皇的暴政,也不想否认。我要告诉对方同学的是,我们今天要辩论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谁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大,而不是谁的过错多。不错,始皇帝确实有一些被称为“暴政”的做法,但这同他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相比,只能是非常次要的方面。唯物主义不是要求看问题抓主流吗?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这些才是秦始皇最具魅力的地方,要不然他凭什么在影响世界的100位历史人物中,排名第18位呢?请问对方同学,你们所说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世界历史上排名多少位啊?

  正方二辩():请问对方二辩,就以你的说法,不知“焚书坑儒”算不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什么样的重大影响?

  反方一辩():主持人、各位同学,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同任何重大历史事件一样,“焚书坑儒”不可能不对中国历史产生影响。至于什么影响,我方从实际出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从客观上讲“焚书坑儒”确实对当时的文化起到过箝制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刚刚在众多诸侯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各派学说盛行,思想极其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有什么比统一思想,巩固国家统一更为重要和急迫的呢?至于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焚书坑儒”实在微乎其微,因为秦朝统治只有XX年,他的这种文化政策并没有延续下去。倒正是因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才形成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文化专制局面,若说消极影响,可以说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在具体的辩论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辩论时间和环节。)

  主持人:下面有请老师对辩论作点评。

  老师:同学们好!听了同学们今天的辩论,真有如沐春风之感!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地占有了材料,在辩论中唇枪舌剑,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真是后生可畏呀!其实,今天的论题是一个老题目,也是一个千古难题。对于秦皇汉武,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在不好分出个谁高谁低。有一句古诗写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我认为,他们到底谁的功劳更大,这一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了历史、看待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还有我们所要担负的历史使命。

  主持人:谢谢老师,谢谢各位同学,辩论到此结束。

  (媒体播放歌曲《问天下谁是英雄》)

  教师:今天的活动课是一堂扮演英雄,评说英雄的活动。那么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毛泽东在诗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我们生活一个全新的时代,你们认为在这样的时代里怎样才算英雄?你们能正确评价自己吗?请同学们在课后写出自己的思考,我们在将在适当时候进行新的探讨。

  学生天地:

  资料1 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帝制订礼仪。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县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肆兴作。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资料2 对秦皇汉武功绩的概括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雄才大略──汉武帝刘彻

  消除内患      初展雄才             改革朝政     集权统治

  重用人才      兼并六国             北击匈奴     西通西域

  设立郡县      法令一统             调整政策     打击富豪

  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             勇于反省    西汉鼎盛

  穷奢极欲      暴政亡秦

  资料3 网上下载的网友对汉武帝的一些看法

  麻烦各位,汉武帝是个高明的皇帝吗???

  先来看看汉武帝的简单介绍吧: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

  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继续景帝的政策,先后颁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实行“酎金夺爵”,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强大难治的局面;实行一系列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削弱丞相权力,任酷吏、严刑法,建立察举制度,设立太学,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

  经济上,刘彻采纳孔仅、东郭咸阳的主张,将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治理黄河,开凿灌渠,大力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行“代田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思想上,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禁止传播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巩固政权的主要思想工具,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后来束缚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也产生消极影响。

  在军事上,刘彻先后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连续发动了多次还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北方农业区域所受匈奴的威胁;又遣兵灭南越,以其地为南海、苍梧等九郡,统一了今两广一带地区。加强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外交上,刘彻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往大月氏、乌孙、安息等地联系,发展了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自长安到欧洲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还遣使到夜郎、邛、筰等地,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开发。

  汉武帝非常注意选拔人才,下令各郡国,每年都必须向朝廷推荐“明当时之务”的人才,由朝廷量才录用。因此武帝时涌现了一大批人才,如屡败匈奴的名将卫青、霍去病,通西域的外交家张骞,经学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等,不胜枚举。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刘彻的这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帝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但是,在其统治后期,刘彻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将文景之治中的积蓄几乎耗尽。为了增加收入,他重用酷吏,加税加捐,甚至倒卖官爵,人民负担加重,加上灾荒频繁,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流亡,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汉武帝派官分区镇压,还作“沉命法”,规定大小官吏如果不能及时发觉并镇压起义,罪至死。但农民起义仍然不断。面对社会危机,公元前90年,刘彻在轮台下罪己诏,表示对自己错误的忏悔,决心停止用兵,推广改善了的农具和技术,还亲自下地表示今后要重视生产和百姓的生活。这样,国内才逐渐安定了下来。

  就我个人观点呢,我还是蛮欣赏汉武帝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他的历史功绩和历史作用来看,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说他高明也未尝不可的。

  人无完人,岂是一个“好”或“坏”所能评定的!高明???某天清醒,某天糊涂;清醒时高明,糊涂时不明。

  应该是。

  在他的皇帝生涯里,他做了不少事,能够让大臣怕,商人骂,匈奴恨,真是颇有争议,但总体来说是高明的。

  资料4 表演汉武帝的角色要准备的皇冠(龙袍可不作要求,穿一件彩色长袍更好),具体见“背景资料”中秦始皇和汉武帝图片;另扮演大臣者手持的朝笏用一块狭长略曲的薄板(大约30厘米长、10厘米宽、1厘米厚)即可;儒、法、道各派代表可以不要道具(特别注意不要朝笏,因为他们当时并不是朝廷官员,如果有条件,穿一件长袍更好)。

  背景资料:

  资料1 秦始皇和汉武帝图(略)

  资料2 守业更比创业难──《大汉天子》片头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  滔滔热血汉衣冠  生死盟,山河恋  且把风流唱少年

  滚滚黄河蓝蓝天  大漠无垠江湖远  君与臣,恩与怨  眼前家国九万里

  壮士铁马将军剑  暴雨惊雷夜如磐  风萧萧,路漫漫  守业更比创业难

  旌旗半卷出长安  美人泪,杯中酒  情切切,意绵绵  更比创业难

  女儿柔肠男儿胆  天下任,丈夫肩  何必回头伤往事

  资料3 秦朝和汉朝疆域图(略)

  资料4 《英雄》《大汉天子》影视片及歌曲,普通vcd上即可找到,也可从网上输入《英雄》、《大汉天子》实名查找。

大一统的汉朝 篇11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方法是通过论由史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分析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诗词 图片 影像 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诗词影像,旨在使学生学会和了解使用史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从汉武帝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理清学生思路,让初一的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依据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导入新课,打出毛泽东《沁园春·雪》诗词中“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诗中涉及到几位历史人物?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毛泽东为何要把汉武帝同他相提并论呢?

  现在我要请班中的几位同学扮演汉代的几位农民,请他们发挥想象,相互讲一讲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观看的同学们请你们注意思考:汉朝的经济状况如何?

  展示影像:刘邦颁布法令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请学生从影像中找出来刘邦颁布了哪几项措施?

  请班级表演能力强的同学表演一组历史短剧:没有参加演出的同学给历史短剧起名字,再现文帝、景帝时采取的措施。

  过渡语: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简单归纳文景之治的要点。

  过渡语:文景之帝时经济恢复发展,历史叫“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时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景之治”经济的发展局面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登基以来,他采取什么政策对待人才?(影像资料)

  汉武帝面临国内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是什么?它是如何由来的?

  现在我们看一看武帝的父亲景帝时出现了怎样的王国问题?请你通过看影像资料和大家议一议资料中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发动叛乱的首领叫什么?他的身份是什么?借口又是什么?

  五国问题彻底解决了吗?

  过渡语:汉武帝如何解决王国问题呢?

  作图示意:假如一个诸侯王拥有封地是这么大:      

  他有四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变成了如下图:

  (阴影部分)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诸侯王的封地和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推恩会解决诸侯国问题它起到作用是什么?

  汉武帝打击诸侯的另一个措施是什么?

  过渡语:这样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进对抗,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加强统治。

  为什么要采取这次措施,请同学在书中找出原因来?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纳董仲舒的建议,请同学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议一议董仲舒的什么话打动了汉武帝。

  教师强调:汉武帝推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为达到“独尊儒术”的目的,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想一想汉武帝还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大一统?

  这样汉武帝在政治、思想、军事、经济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盛世局面。

  同学们能给汉武帝一个评价吗?

  过渡:西汉后期,政局动荡不安,西汉政权摇摇欲坠,请同学们观看西汉末年的一段影像,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东汉的建立者,都城定在何处,

  你知道光武中  吗?请你根

  据学过内容和同学们一起讲一个有关“光武中  的故事”。设立大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军事和经济上也相继实现了大一统。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治十分黑暗,导致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小结:你知道今天讲了几个历史人物吗?你能谈谈对他们的看法吗?

  习题

  1.汉朝劝诫百官关心农桑,并重视以德化民的皇帝是(  )

  a高祖、武帝 b文帝景帝c景帝武帝d高祖文帝

  2.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最早出现于(  )

  a战国 b秦朝 c 西汉d唐朝

  3.西汉时太学的教育内容是什么?它与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有何不同?

  1、五位

  2、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因为他统治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他是汉朝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扮演汉初农民的几位同学上台开始进行表演,讲述他们生活条件,观看的同学会说到下列词语形容汉初经济状况:萧条,民不聊生,国家府库贫乏,国家缺少马匹,多用牛车。

  (1)禁止把农民变成奴婢

  (2)释放犯罪的人回家种田

  (3)农民耕种无人的土地,可归自己所有。

  (4)减轻赋税,十五税—

  学生根据短剧可起如下名称

  (1)文帝拒收千里马

  (2)文帝景帝注重农耕生产

  (3)文帝提倡节俭,不修露台

  (4)文帝“以德化民”

  —、文景之治

  (1)奖励农耕

  (2)提供节俭

  (3)重视“以德代民”

  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满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学生答:选贤任能

  学生答:王国问题,

  汉初、刘邦为巩固统治,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七国之乱”

  刘濞

  吴王

  “诛晁错、清君侧”

  没有

  变小了

  使诸侯国力量得到削弱,没有力量对抗中央

  借口诸侯王所献黄金成色不够,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

  (1)西汉时,诸侯门下聚集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不利。

  (1)董仲舒称天子是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百姓,汉武帝认为很符合他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认为,维护政治

  上的一统,就需要实现思想的统一,而百家各异,于统治不利。

  中央设立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军事和经济上也相继实现了大一统

  汉武帝雄才大略,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的经济、军事的大一统,不愧为一代杰出人物,但是晚年他也犯了一系列的过错,连年穷兵黩武,加重赋税,给人民带来灾难,可见功大于过,仍要对他持有肯定态度。

  时间 25年

  建立者 刘秀

  都城 洛阳

  学生解释光武中兴,光武是汉武帝的年号,他采取一系列政策如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注重农业的发展,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状况良好被称为“光武中兴”。

  学生自由发言,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选b

  选c

  西汉时以五经作为学习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比汉朝多,有代数、几何、英语、地理、历史、生物、音乐、语文等,不仅有自然科学类,也有人文社科类。

  通过毛泽东诗《沁园春·雪》导入新课,方式新颖,学生易于接受,又能烘托气氛,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中去。

  板书:  大一统的汉朝

  由于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现出来,形式活泼,学生乐于其 中,教师避免枯燥的背景介绍,而学生准备充分,能很快找出所设计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适当评价。

  板书──文景之治

  尽量让学生通过观看影像找出相关内容,既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又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由于本目知识点多,学生在讲师相关内容时,给予肯定,归纳不全面时,教师要给予补充。

  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随着问题难度的提升,学生在启发下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板书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大屏屏幕上,跃跃欲试,举于发言学生带着问题影像,会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板书(1)颁布推恩令

  通过图形变化来讲述诸侯王封地的缩小,比较直观形象,而且利用图的趣味性,会引发学生进一步寻根求源的欲望,比较容易解决概念上的难点。

  板书(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结合课外知识思考后举手回答:

  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浏览影像资料后,经过讨论后得出结

  论,体现合作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学生

  能圆满完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功。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基本上能较全地概括出基础知识“

  可以启发学生通过看书或讨论方式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通过讨论引出学生论从史出,允许学生个性发展,提出合理存在观点,允许学生保留自己持有的观点和看法。

  培养学生阅读和寻找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事物认知能力。

  根据平时学生水平进行,鼓励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对那些能以历史人物身上联系自己实际的同学,要充分地肯定,灵活处理,多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

大一统的汉朝 篇12

  【学习目标】

  1.通过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主学习】

  (一).阅读76-77页“文景之治”一目,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什么原因造成了西汉初年的这种经济形势?

  3.面对这种形势,汉初的几位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二).阅读77-78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1.汉武帝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的?

  2.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谁的?哪一主张?又是如何去实践这一主张的?

  3.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有何意义?

  (三).阅读78-79页,了解东汉的统治

  【知识小结】

  背景:

  “文景之治” 措施:

  意义:

  大一统的汉朝

  背景:

  政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 措施

  思想:

  意义:

  【巩固练习】

  1.文景之治是指(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2.汉武帝为了提高儒家学说地位采取的措施是(   )

  a.巩固中央集权b.建立了明确的人才举荐制度

  c.颁布了推恩令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

  3.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

  a.汉高祖b.光武帝c.周文王d.汉武帝

  4.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实质是(   )

  a.剥夺王国的封地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5.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   )

  a.太学b.郡学c.国学d.府学

  6.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

  7.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

  a.董仲舒b.刘濞c.晁错d.主父偃

  8.按先后顺序排列汉初的几代皇帝应是(   )

  ①汉景帝  ②汉武帝  ③汉高祖  ④汉文帝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①②③d.③④①②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关系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c.董仲舒的学说适应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d.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

大一统的汉朝 篇13

  【学习目标】

  1.通过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主学习】

  (一).阅读76-77页“文景之治”一目,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什么原因造成了西汉初年的这种经济形势?

  3.面对这种形势,汉初的几位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二).阅读77-78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1.汉武帝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的?

  2.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谁的?哪一主张?又是如何去实践这一主张的?

  3.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有何意义?

  (三).阅读78-79页,了解东汉的统治

  【知识小结】

  背景:

  “文景之治” 措施:

  意义:

  大一统的汉朝

  背景:

  政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 措施

  思想:

  意义:

  【巩固练习】

  1.文景之治是指(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2.汉武帝为了提高儒家学说地位采取的措施是(   )

  a.巩固中央集权b.建立了明确的人才举荐制度

  c.颁布了推恩令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

  3.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

  a.汉高祖b.光武帝c.周文王d.汉武帝

  4.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实质是(   )

  a.剥夺王国的封地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5.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   )

  a.太学b.郡学c.国学d.府学

  6.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

  7.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

  a.董仲舒b.刘濞c.晁错d.主父偃

  8.按先后顺序排列汉初的几代皇帝应是(   )

  ①汉景帝  ②汉武帝  ③汉高祖  ④汉文帝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①②③d.③④①②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关系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c.董仲舒的学说适应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d.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

大一统的汉朝 篇14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 

  学习目标 :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导入:

  1、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文景之治

  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

  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

  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兴是_________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      5、东汉瓦解

  合作探究:

  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

  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精讲点拨:

  1、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

  2、通过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文景两帝----节俭治国----盛世  

  秦始皇-----奢侈残暴----亡国

  3、 汉武帝摧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3.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4.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

  a.中央实行盐铁专卖              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发行五铢钱

  5.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6. 阅读下列材料:

  “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请回答:

  (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材料二  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阅读材料回答:

  (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c

  6.(1)汉景帝时期。

  (2)“文景之治”。

  (3)他们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节俭。

  7.(1)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

  (2)秦对人民实施暴政,而汉朝统治者以此为戒,轻徭薄赋,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注意节俭。

  拓展提升:

  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突出,请你为解决当前农业问题提一个建议。

  课外作业:

  必做题  比一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选做题 1、 以史为鉴,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成由俭,败由奢》的短文。

  2、看到下列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说说理由。

  节俭   “以德化民”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   大一统

  ★  相关链接         

  唯才是举的汉武帝

  古训: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这与汉武帝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分不开。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武故事》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汉武帝到郎署见一老翁,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衣衫不整。武帝奇怪,一般郎官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这位须鬓皆白为什么还当郎官呢?于是就问他:“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答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听颜驷这么一说,武帝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者,就是因为碰不上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郎官,这不是颜驷的过错,而是用人上的疏误,武帝考察了颜驷的才识,即任命他为会稽都尉,也就是会稽郡的军事首领。从此出来一个“颜郎老”的典型,成为生不逢时、老而不遇的代名词。 汉武帝即位后对汉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汉初用人看重资历,担任一定的官职还要有相应的财产标准,凡是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都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做官。这种近亲繁殖的制度,造成了人才的退化,压制优秀人才的崛起。元朔元年,他下了一道“兴廉举孝”的诏书,宣布不讲出身门第,“唯才是举”,并把它制度化,哪级官吏“不举孝、不察廉”就免职罢官。

大一统的汉朝 篇15

  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写有史料的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XX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二]

  在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中,汉朝是一个重要阶段。一般认为,其发展规律为:秦创立—汉巩固—隋唐完善—两宋强化—照清达到顶峰。汉朝在中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汉朝在中央集权制发展中所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表现是“汉武帝的大一统”。那么,汉武帝的大一统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中间包括有哪些内容?影响如何?这些问题,只有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才会明白。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古代史时,要接触到封建社会史里的“治世”和“乱世”两个概念。治世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乱世有“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等。今天,我们首先要接触到的有“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那么,这两个治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我们学习这一课将要接触到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1.两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

  (一)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史记•平准书》

  (二)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教师讲解]上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史记》和《汉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不光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再互相讨论一下,得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

  [教师引导]再具体一点。

  [学生回答]秦朝时,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使农民大量破产,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凋敝的景象。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材料中所提供的现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了解一下汉朝的统治者是怎样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教师过渡]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下面我们按知识点把这些措施重列一下:

  [板书]2.西汉初年的体养生息政策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

  ①轻徭薄赋  ②重视农业  ③提倡节俭  ④以德化民

  [教师讲解]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建立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的。建汉之初,刘邦就多次组织人讨论秦亡原因。当时儒生陆贾向刘邦提出“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刘邦觉得很有道理,遂指使陆贾把秦朝失天下的原因和以往帝王治天下的经验总结出来,成为《新语》十二篇。刘邦看了以后很受启发,认识到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秦朝的统治者对人民狠毒残暴,加之沉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副得广大群众走投无路,才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采取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策。他鼓励士兵回乡生产,免除他们的徭役、田租,改秦时的十税五为十五税一,受灾地区可以免租税等。后来汉文帝即位后,以高祖刘邦的既定方针为基础,推行了一系列治国利民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曾多次讲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人民有吃有穿,天下才会太平。”为发展农业生产,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每年的春天。他还亲率大臣耕作,生产供祭祀用的粮食。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还规定农民种地没有种子,由各县借给他们;没有口粮,由各县贷给;发生天灾,由各县赈济。文帝一生提倡节俭,在封建帝王中也是罕见的。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衣服、车驾都没有增加。文帝平常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就连对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要求也很严格,规定衣裙下摆不准拖到地面,帷帐是素面,全不刺绣,也没有花边等。他修建陵墓时,下令随葬品只有陶器,禁止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他在遗诏中说:“给我送葬的车马,不准陈列兵杖;送葬人戴的白布孝带宽不超过三寸;治丧期要短;在治丧期间,不要禁止百姓结婚 、祭祀、饮酒与吃肉。”汉景帝刘启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有名望的皇帝。他即位后,继承和发扬了汉文帝时期的传统,把文帝开创的安定富足的局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因而才有“文景之治”之称。汉景帝和汉文帝一样,强调以农为本,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农田半租,坚持三十而税一,但这仍然是很轻的税收。由于景帝体恤民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西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派国家安宁,人民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表现:

  [板书]3.“文景之治”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看一次,然后复述“文景之治”的表现。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教师引导]同学们,“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开始的。而秦亡又是因为暴政。秦始皇陵的修建是秦朝暴政的一个反映,而汉文帝陵的修建却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缩影。理由就是一个豪华、一个简陋。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个“动脑筋”的内容,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回答]秦始皇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要陶瓦作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

  [投影显示]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史记•平准书》

  [教师讲解]这则材料说的就是“文景之治”的具体表现。除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仓库皆满,府库有馀财外,还有的就是老百姓的骡马拴满了街巷;官吏也很稳定,小吏任职长的,竟做了一辈子。因此,有些官吏往往由于任职时间长,把官号变成了姓氏,如管仓的姓仓,管庾的姓庾等。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安定。同学们,汉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描写了汉文景时社会繁荣的景象外,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看:“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什么意思呢?即尽管西汉王朝强盛了,但一些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而新的社会问题又出来了。这时候,再采用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的“无为”手段来进行统治,就有点不合时宜了。现实要求,统治政策必须由“无为”向“有为”转变。这就是我们将要讲到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把“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内容仔细地阅读一次,找出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即大一统的背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一、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二、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教师补充]除上述两点之外,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商人势力开始膨胀,地方豪强势力壮大,武断乡曲,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等等,这一切,都把加强中央集权提到日程上来。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都是西汉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西汉王朝必须加强中央集权。现在我要问的是:客观环境要求实行中央集权,那么,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是否具备?如具备,主客观条件各是什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已经具备。汉武帝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是主观条件;汉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条件。(教师可从物质、人才方面作引导)

  [教师总结]这个问题基本解决,我们用板书系统一下: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课本上找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

  [学生回答]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使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又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汉武帝为改变诸侯招集宾客非议中央的局面,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各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作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教师总结]我们用简单的两句话来概括一下,再用板书表示:

  [教师讲解]汉武帝继位时,诸侯王国的势力虽然已有所削弱,但这些皇子皇孙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有恃无恐,常有不法行为;又有许多趋炎附势之徒为之出谋划策,所以打击削弱诸侯国,解除王国权力,扫除封建中央政权的隐患就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首要措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其内容是,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这样,既可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又可使这些受封的子弟“联恩尽孝”。“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的是,“推恩令”没有颁布之前,在诸侯王死后,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地盘,而且是原样大小继承,王国的势力不会被削弱。推恩令的推行,实际上是一种“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策略。这样,不仅王国势力缩小,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原来没有继承权的庶子们分到了地盘,变成了中央集权的拥护者。除此之外,在公元前1XX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zhòu)金助祭。以所献酎金份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的爵位。这就是所谓的“酎金夺爵”。以后,又以其他罪名废掉一些侯国。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下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另一个措施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请同学们看下面投影:

  [投影显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教师提问]“文艺之科孔子之术”指哪家学说?

  [学生回答]儒家学说。

  [教师讲解]同学们请注意,这里的儒家学说已非孔孟所提倡的儒家学说,而是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我们称之为新儒学。新儒学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思想的某些成分。其主要内容是“君权神授”“外儒内法”“三纲五常”“德刑并用”。这种王道、霸道杂用的统治思想,一直为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从此,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同时,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教授儒家经典。兴办太学、培养了封建统治人才,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设立太学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下面,我们看一下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板书]3.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重点强调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也进入它的第一个鼎盛期。)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根据黑板上列出的“汉武帝大一统”图示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略)

  [学生总结]汉武帝时,由于新旧矛盾的交错,迫使西汉中央政府必须实行中央集权统治,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的经济实力增强,具备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物质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这二者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可能性。汉武帝通过下令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侯国和其他办法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等措施,最终实现了大一统。(该问题只要学生意思说对即可)。

  [教师引导]同学们,大一统的汉朝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由谁建立起来的,东汉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等我们学了下面的内容,就会明白的。因为我们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西汉王朝,所以对于东汉的历史,同学们先看书,对其先有一个了解。然后教师只梳理一下思路, 同学们能把握住发展脉络即可。

  [学生看书]……

  [教师梳理]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不久灭亡。在农民起义推翻莽新政权的过程中,西汉皇族刘秀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公元25年在洛阳称帝。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被史家誉为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龄偏小,无法主政,政权落到了外戚手中,小皇帝长大后又依靠身边的宦官夺回政权,重用宦官,宦官开始执掌政权。这样,在东汉中期后,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朝政更加黑暗。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东汉政权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

  [布置作业]

  1.汉朝(西汉)提倡节俭最为典型的皇帝是

  a.汉皇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b

  2.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各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答案:b

  板书设计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三、东汉的统治

大一统的汉朝相关文章:

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

关于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教案大一统的汉朝优秀范文大全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13课大一统的汉朝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