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清朝晚期文化

清朝晚期文化

零度碳酸 点赞 分享
清朝晚期文化

微信扫码分享

清朝晚期文化(精选3篇)

清朝晚期文化 篇1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教育的变革

  难点: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谈章前引言部分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西学热”出现的原因及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从整体上把握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特征。

  一、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教师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开始关注时局,向西方学习。第二,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在学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是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自制《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内容。

  时期 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 历史作用

  然后与教师准备好的简表进行对照,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三,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教师可用阅读法与谈话祛,结合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天演论》的历史作用和严复的历史地位,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科学技术的成果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有关常识介绍,要求学生从新文化的角度去掌握有关知识。然后出示准备好的《清朝晚期的科学技术成果表》和相关历史图片,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识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引进和走出去学习的必要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增加民族自信心。

  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设计问题,进行讨论。问题为:(1)新式学堂与旧式书院或官学的区别是什么?(主要引导学生从办学目的、教学内容、培养方向方面予以区别,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教育改革。)(2)清政府为什么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完全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通过封建科举制选录的官吏已经不适应需要了。清政府为维护统治,推行“新政”,要培养新型人才。“西学热”的发展的推动等。这些都促成了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3)《奏定学堂章程》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要点有: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从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是它的局限性)。通过讨论,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教育,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结

  清朝晚期思想界的“西学热”和科学技术取得的成果,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为中国革命和科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清朝晚期文化

  一、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2.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

  3.《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

  二、科学技术的成果

  1.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

  2.李善兰、华蘅芳和徐寿的成就

  3.詹天佑和冯如的成就

  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

  1.新式学堂的兴办

  2.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除

  19xx年,《奏定学堂章程》

  19xx年,废除科举制

清朝晚期文化 篇2

  第一节 清朝晚期文化(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西学热”的出现。

  2.严复及其译著。

  3.科学技术的成果。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龚振磷、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

  4.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科举制的废除。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特点与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关系,使学生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寻找严复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及稍后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能力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理清近代前期思想发展脉络,培养学生依据基本史实形成事物发展概念的能力和探究历史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与中国社会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的教育。

  2.通过严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先进人物始终不忘救国和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增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受到继承并发扬先辈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2.清朝晚期的教育改革。

  (二)难点

  1.严复译《天演论》的作用。

  2.《奏定学堂章程》。

  (三)解决办法

  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内容,教师可将清朝晚期时期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分为五个层次,即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冯桂芬、王韬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大力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维新变法主张的维新派,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等。了解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的背景和思想发展的轨迹——工艺技术十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从而启发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思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分析思想主张的提出及其历史作用。

  2.严复译《天演论》的作用,教师可用阅读法与谈话法,引导学生结合19世纪末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的时代特征,分析《天演论》中的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得出《天演论》的作用是企图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破除封建意识,唤起民族警觉,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天演论》的出版,震动了中国思想界,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通过《天演论》的内容分析,使学生提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能力。

  3.清朝晚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抓住改革的三个环节,即新式学堂的建立。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的变化。19xx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推行新学制,说明自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的发展得到了确定。教育改革的各个环节,要重点引导学生同时代特征相联系,分析、认识其社会意义。

  4.《奏定学堂章程》。在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20世纪初封建科举制度已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清政府为维护统治,不得不对教育进行改革。19xx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19xx年废除科举制度。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奏定学堂章程》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同以往的教育变革相比,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由于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所以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制作《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可制作活页表,或多媒体演示表。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理清“西学热”的基本线索,复习已学知识,启发学生联系中国社会的变化,归纳并分析、讨论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想及其影响。

  2.运用阅读法与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教育改革与时代状况的关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认识问题,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准确掌握以下史实:“西学热”的出现;严复及其译著;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学技术成就;新式学堂及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奏定学堂章程》和科举制的废除。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归纳与比较能力;辩证地考察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自制图表能力。

  (二)整体感知

  一方面,正如章前引言所述:“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大量涌入,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文化。中西文化交汇、碰撞,这里面既有落后与先进的差异,又有侵略与抗争的分别。”另一方面,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努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章前引言部分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西学热”出现的原因及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从整体上把握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特征。

  “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一目,教师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是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开始关注时局,向西方学习。第二是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在学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是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自制《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内容。

  然后与教师准备好的简表进行对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三,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教师可用阅读法与谈话法,结合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天演论》的历史作用和严复的历史地位,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科学技术的成果”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有关常识介绍,要求学生从新文化的角度去掌握有关知识。然后出示准备好的《清朝晚期的科学技术成果表》,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识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引进和走出去学习的必要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增加民族自信心。

  “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设计问题,进行讨论。问题为:(二)新式学堂与旧式书院或官学的区别是什么?(主要引导学生从办学目的、教学内容、培养方向方面予以区别,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教育改革。)(2)清政府为什么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完全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通过封建科举制选录的官吏已经不适应需要了。清政府为维护统治,推行“新政”,要培养新型人才。“西学热”的发展的推动等。这些都促成了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3)《奏定学堂章程》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要点有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从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是它的局限性)。通过讨论,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教育,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扩展

  清朝晚期思想界的“西学热”和科学技术取得的成果,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为中国革命和科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七、布置作业

  中国近代西学热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清朝晚期文化(-)

  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2.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

  3.《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

  科学技术的成果

  1.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

  2.李善兰、华蘅芳和徐寿的成就

  3.詹天佑和冯如的成就

  《清朝晚期的科学技术成果表》

  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

  1.新式学堂的兴办

  2.清末新率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除

  19xx年,《奏定学堂章程》

  19xx年,废除科举制

  九、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20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近代思想史》,李华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杜石然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近代教育史》,陈景磐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清朝晚期文化 篇3

  第二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本节内容教学,使学生掌握:“史学革命”,梁启超的新史观;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二)能力训练点

  1.指导学生自己用列表形式总结我国清朝晚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归纳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所引梁启超论中国旧史学四弊和黄遵宪《冯将军歌》片断的引文,思考,讨论“史学革命”和“诗界革命”的特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从历史文献中提取信息,分析、归纳、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后清朝晚期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新旧交替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历史实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爱国主义是新旧交替时期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旋律。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立志发扬坚毅刚强、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

  2.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史学家、诗人、小说家和艺术家等,怀着爱国热情,积极吸取中西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向近代文化的转变,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史学革命”、“诗界革命”、“谴责小说”及京剧的形成。

  (二)难点

  对“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特点及实质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史学革命”,教师引导学生从口号的提出、梁启超的新史学观点及其进步

  性三个方面进行阅读、分析、讨论,掌握概念,认识实质。

  “诗界革命”与“谴责小说”,教师可提出问题:“判断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是否有成就,依据什么标准?”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要点,一是是否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社会重大矛盾,二是在已往的文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否有创新和发展。

  “京剧的形成”。在学生阅读教材、理清京剧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教师从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京剧是在传统剧种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戏剧推向一个高峰,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枝奇葩。

  对“诗界革命”和‘吹学革命’特点及实质的理解。教师要寻l导学生着眼于新旧文化的冲撞、新旧交替时代的特征和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方面进行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设计《清朝晚期史学、文学成就简表》印发给学生,配合教学的进行,让学生在课堂上随着教学的进行填写。

  2.采用阅读法与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诗界革命”、“谴责小说”与“史学革命”的特点及其实质。

  3.指导学生按时间纪事理清“京剧的形成”的发展线索。

  五、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使学生准确掌握:“史学革命”,梁启超的代表作及其新史学观点,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黄遵宪及其代表作;京剧的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及其代表人物。培养学生运用列表方法,整理零散知识点,便于准确完整地识记、强化识记效果。培养学生从历史文献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探究历史实质的能力。在完成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要求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是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认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国情。

  (二)整体感知

  在“西学热”的过程中,清朝晚期的史学文学、艺术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和中西方文化的撞击。教材主要从史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发现、文学的社会性、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进步等方面阐述取得的成果。这些成就必然影响着社会上的人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一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出示《清朝晚期史学成就简表》由学生填充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史学革命”发生的原因。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它的外因是西方资产阶级史学传人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史学。内因是“卫种族,长国威”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救国任务联系在一起。因此,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梁启超及其新史学观点。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学,进行“史学革命”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有《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论文。梁启超新史观主要是:对封建史学进行有力批判,提出中国旧史学之四弊;主张历史要研究和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把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引进历史研究,指出历史不是一乱一治的简单更替,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第三,甲骨文的发现,是考古学的重大成就,要讲明甲骨文发现的地点、过程和意义。

  “‘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一目,教师可从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新成就的高度引导学生去认识。具体做法可以考虑先给学生提供分析、认识问题的尺度,主要有:一是是否反映出时代特征和社会重大矛盾;二是在以前文学成就基础上,是否有新的发展和开拓。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教师在归纳本目的内容时,要讲清楚三个问题:第一,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张维屏等一批爱国诗人,用诗歌谴责英国的侵略,抨击清政府的腐败,赞颂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二,“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诗。要讲清楚诗界革命的背景、口号的提出、主要内容。黄遵宪诗歌创作是诗界革命时期成就最大的。黄遵宪的诗被称作“史诗”,揭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中的民族矛盾,表达了反帝爱国的激情。第三,清末小说繁荣原因及谴责小说。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一至二部,以增进学生了解谴责小说揭露、谴责封建势力的腐败,抨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特色。在学习本目过程中,由学生填充好《清朝晚期文学成就简表》。

  “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画派”一目,要讲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京剧的形成过程,京剧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综合性戏剧艺术,是唱腔优美、行当齐全。化装考究、表演规范的艺术体系。同治光绪年间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程长庚、谭镜培。如有条件,教师可展示一些京剧脸谱及扮相的图片,增进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了解。第二,著名画派以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的形成为主。要结合上海和广州成为繁华的大城市的历史发展特征,分析画派的形成,了解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四)总结、扩展

  清朝晚期文化领域出现的“史学革命”、“诗界革命”、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和上海画派、岭南画派等成就,无不体现了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特征。这些成就与上一节所述在思想、科技、教育造领域的发展和成果,构成了清朝晚期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和风貌,体现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六、布置作业

  1.列表归纳清朝晚期的文化成就。

  2.比较“史学革命”和“诗界革命”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

  “史学革命”与考古的发现

  1.“史学革命”(背景、内容,特点)

  2.梁启超的史学成就

  3.甲骨文的发现

  “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

  1.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2.“诗界革命’(背景、内容,特点)

  3.黄遵宪的诗歌成就

  4.“谴责小说”(含义、代表人物及作品)

  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的画派

  1.京剧的形成(过程、特点、代表人物)

  2.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背景、特色、代表人物)

  八、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20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史学家传》,张舜徽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史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

  《中国书画鉴赏辞典》(近现代部分),郎绍君等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清朝晚期文化相关文章:

清朝晚期文化

清朝晚期的文化

第二节清朝晚期文化(二)

清朝晚期的文化优秀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清朝晚期文化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