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气 温

气 温

漫游诗人 点赞 分享
气  温

微信扫码分享

气 温(精选13篇)

气 温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气、气候、气温、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气温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大气的受热及海陆受热的差异等原理。

  2.通过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大气热状况的方法。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天气、气候、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大气受热原理,难点是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①日平均气温;②×地×月日平均气温统计表;③大气受热示意图。

  实验(可选作):沙与水的受热与冷却。用具:两个聚光灯(或台灯)配200瓦灯泡,两个玻璃器皿、水、沙土、温度计、计时器。

  教学提纲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

  1.气温与气温测定

  2.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三、大气的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我们日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气温、阴晴、风力等。)

  天气预报是预报每天的天气状况,与我们说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同学阅读] 读教科书第41页,做练习“想一想”

  [教师总结] 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某地区的大气状况。但时间长短不同。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如阴晴、冷热。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和综合。

  我们研究和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认识。今天先来讲述气温。

  气温(板书)

  一、天气与气候(板书)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板书)

  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是怎么测定的?

  1.气温与气温测定

  [教师讲述] 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大气的冷与热,也就是说,大气是有温度的。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如4℃读作四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提问] 测定气温要使用什么工具?(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现在我们来测一下教室内温度。(教师教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并叫几个同学读出教室内气温数值。)

  [教师讲述] 由于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所以要多次观测气温,才能知道气温的状况。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三次:一般在北京时间7时、13时、19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过渡 在描述气温状况时,经常要用的是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2.平均气温和气温极值

  [展示投影片] 日平均气温(教材第42页图4.3)。

  [提问] 这一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各是多少?计算出平均值。(7℃、14℃、12℃、3℃。平均值为9℃)

  [教师讲述] 一般,我们把一日内的几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称为日平均气温。我们把一个月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月平均气温。我们把一年内每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年平均气温。

  [展示投影片] ×地×月里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练习] 计算该地×月的月平均气温。

  [教师讲述] 气温极值就是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陆地每天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以前。一年当中,世界大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指陆地上),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在l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一日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的日较差。

  [提问] 北京某日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18℃,气温日较差为多少?(32℃-18℃-14℃)

  [提问] 北京某年7月平均气温为28℃,一月是-4.7℃,气温年较差是多少?(26℃-(-4.7℃)=30.7℃)

  [提问] 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与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相比,冬夏气温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冬夏气温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冬夏气温差别较小。)

  过渡 每天不同时刻的气温变化与太阳升落有联系吗?有,气温随太阳照射加强而升高,日落后,气温降低,直至第二天日出前,气温降至最低。这说明太阳的照射是大气热 量的来源。大气是怎么受热的呢?

  三、大气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气受热原理示意图(教材第52页图)。

  [教师讲述] 太阳光线透过大气时,大气的温度并没有 升高。就好像太阳光透过玻璃窗时,玻璃并没有增温。地表 吸收太阳光线温度升高后,又把热量传给近地面空气,使地面上的空气受热,温度也就增高了。高山顶部距地面较远,加上空气稀薄,所以气温比山脚处低。可见大气的受热,主要是受地面放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受热的空气,因膨胀而变轻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距地面越远,空气受到的热量也越少,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提问] 位于南纬3°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高5 895米。山顶的气温比同纬度900米处,约低多少摄氏度?(0.6×[(5895-900)+100]≈30℃)

  [提问] 为什么庐山适宜避暑?(庐山最高处海拔1474米,庐山脚下的九江市,海拔约200米, 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9.6℃,0.6 ×[(1474-200)÷100]≈8℃,29.6℃-8℃≈22℃庐山山顶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2℃左右。凉爽适宜,可以避暑。

  过渡 由于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它们的性质不同,所以陆地与海洋受热特点是不同的。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板书)

  [提问]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地表水体与陆地受热和放热特点有什么不同?(可广泛联系实际。)

  [实验] 水与沙土受热、放热的不同。演示沙土与水在同样受热和放热条件下,相同时间内升温与降温特点的区别:沙土增温、降温快,水增温、降温慢。

  [提问] 同样的道理请解释海洋与陆地的增温与降温特点会有什么区别?(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布置作业  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体与陆地受热的差异。

气 温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气、气候、气温、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气温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大气的受热及海陆受热的差异等原理。

  2.通过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大气热状况的方法。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天气、气候、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大气受热原理,难点是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①日平均气温;②×地×月日平均气温统计表;③大气受热示意图。

  实验(可选作):沙与水的受热与冷却。用具:两个聚光灯(或台灯)配200瓦灯泡,两个玻璃器皿、水、沙土、温度计、计时器。

  教学提纲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

  1.气温与气温测定

  2.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三、大气的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我们日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气温、阴晴、风力等。)

  天气预报是预报每天的天气状况,与我们说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同学阅读] 读教科书第41页,做练习“想一想”

  [教师总结] 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某地区的大气状况。但时间长短不同。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如阴晴、冷热。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和综合。

  我们研究和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认识。今天先来讲述气温。

  气温(板书)

  一、天气与气候(板书)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板书)

  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是怎么测定的?

  1.气温与气温测定

  [教师讲述] 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大气的冷与热,也就是说,大气是有温度的。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如4℃读作四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提问] 测定气温要使用什么工具?(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现在我们来测一下教室内温度。(教师教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并叫几个同学读出教室内气温数值。)

  [教师讲述] 由于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所以要多次观测气温,才能知道气温的状况。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三次:一般在北京时间7时、13时、19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过渡 在描述气温状况时,经常要用的是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2.平均气温和气温极值

  [展示投影片] 日平均气温(教材第42页图4.3)。

  [提问] 这一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各是多少?计算出平均值。(7℃、14℃、12℃、3℃。平均值为9℃)

  [教师讲述] 一般,我们把一日内的几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称为日平均气温。我们把一个月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月平均气温。我们把一年内每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年平均气温。

  [展示投影片] ×地×月里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练习] 计算该地×月的月平均气温。

  [教师讲述] 气温极值就是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陆地每天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以前。一年当中,世界大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指陆地上),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在l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一日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的日较差。

  [提问] 北京某日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18℃,气温日较差为多少?(32℃-18℃-14℃)

  [提问] 北京某年7月平均气温为28℃,一月是-4.7℃,气温年较差是多少?(26℃-(-4.7℃)=30.7℃)

  [提问] 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与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相比,冬夏气温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冬夏气温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冬夏气温差别较小。)

  过渡 每天不同时刻的气温变化与太阳升落有联系吗?有,气温随太阳照射加强而升高,日落后,气温降低,直至第二天日出前,气温降至最低。这说明太阳的照射是大气热 量的来源。大气是怎么受热的呢?

  三、大气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气受热原理示意图(教材第52页图)。

  [教师讲述] 太阳光线透过大气时,大气的温度并没有 升高。就好像太阳光透过玻璃窗时,玻璃并没有增温。地表 吸收太阳光线温度升高后,又把热量传给近地面空气,使地面上的空气受热,温度也就增高了。高山顶部距地面较远,加上空气稀薄,所以气温比山脚处低。可见大气的受热,主要是受地面放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受热的空气,因膨胀而变轻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距地面越远,空气受到的热量也越少,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提问] 位于南纬3°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高5 895米。山顶的气温比同纬度900米处,约低多少摄氏度?(0.6×[(5895-900)+100]≈30℃)

  [提问] 为什么庐山适宜避暑?(庐山最高处海拔1474米,庐山脚下的九江市,海拔约200米, 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9.6℃,0.6 ×[(1474-200)÷100]≈8℃,29.6℃-8℃≈22℃庐山山顶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2℃左右。凉爽适宜,可以避暑。

  过渡 由于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它们的性质不同,所以陆地与海洋受热特点是不同的。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板书)

  [提问]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地表水体与陆地受热和放热特点有什么不同?(可广泛联系实际。)

  [实验] 水与沙土受热、放热的不同。演示沙土与水在同样受热和放热条件下,相同时间内升温与降温特点的区别:沙土增温、降温快,水增温、降温慢。

  [提问] 同样的道理请解释海洋与陆地的增温与降温特点会有什么区别?(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布置作业  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体与陆地受热的差异。

气 温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气、气候、气温、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气温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大气的受热及海陆受热的差异等原理。

  2.通过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大气热状况的方法。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天气、气候、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大气受热原理,难点是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①日平均气温;②×地×月日平均气温统计表;③大气受热示意图。

  实验(可选作):沙与水的受热与冷却。用具:两个聚光灯(或台灯)配200瓦灯泡,两个玻璃器皿、水、沙土、温度计、计时器。

  教学提纲

  气 温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

  1.气温与气温测定

  2.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三、大气的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我们日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气温、阴晴、风力等。)

  天气预报是预报每天的天气状况,与我们说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同学阅读] 读教科书第41页,做练习“想一想”

  [教师总结] 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某地区的大气状况。但时间长短不同。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如阴晴、冷热。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和综合。

  我们研究和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认识。今天先来讲述气温。

  气温(板书)

  一、天气与气候(板书)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板书)

  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是怎么测定的?

  1.气温与气温测定

  [教师讲述] 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大气的冷与热,也就是说,大气是有温度的。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如4℃读作四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提问] 测定气温要使用什么工具?(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现在我们来测一下教室内温度。(教师教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并叫几个同学读出教室内气温数值。)

  [教师讲述] 由于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所以要多次观测气温,才能知道气温的状况。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三次:一般在北京时间7时、13时、19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过渡 在描述气温状况时,经常要用的是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2.平均气温和气温极值

  [展示投影片] 日平均气温(教材第42页图4.3)。

  [提问] 这一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各是多少?计算出平均值。(7℃、14℃、12℃、3℃。平均值为9℃)

  [教师讲述] 一般,我们把一日内的几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称为日平均气温。我们把一个月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月平均气温。我们把一年内每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年平均气温。

  [展示投影片] ×地×月里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练习] 计算该地×月的月平均气温。

  [教师讲述] 气温极值就是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陆地每天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以前。一年当中,世界大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指陆地上),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在l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一日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的日较差。

  [提问] 北京某日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18℃,气温日较差为多少?(32℃-18℃-14℃)

  [提问] 北京某年7月平均气温为28℃,一月是-4.7℃,气温年较差是多少?(26℃-(-4.7℃)=30.7℃)

  [提问] 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与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相比,冬夏气温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冬夏气温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冬夏气温差别较小。)

  过渡 每天不同时刻的气温变化与太阳升落有联系吗?有,气温随太阳照射加强而升高,日落后,气温降低,直至第二天日出前,气温降至最低。这说明太阳的照射是大气热 量的来源。大气是怎么受热的呢?

  三、大气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气受热原理示意图(教材第52页图)。

  [教师讲述] 太阳光线透过大气时,大气的温度并没有 升高。就好像太阳光透过玻璃窗时,玻璃并没有增温。地表 吸收太阳光线温度升高后,又把热量传给近地面空气,使地面上的空气受热,温度也就增高了。高山顶部距地面较远,加上空气稀薄,所以气温比山脚处低。可见大气的受热,主要是受地面放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受热的空气,因膨胀而变轻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距地面越远,空气受到的热量也越少,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提问] 位于南纬3°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高5 895米。山顶的气温比同纬度900米处,约低多少摄氏度?(0.6×[(5895-900)+100]≈30℃)

  [提问] 为什么庐山适宜避暑?(庐山最高处海拔1474米,庐山脚下的九江市,海拔约200米, 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9.6℃,0.6 ×[(1474-200)÷100]≈8℃,29.6℃-8℃≈22℃庐山山顶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2℃左右。凉爽适宜,可以避暑。

  过渡 由于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它们的性质不同,所以陆地与海洋受热特点是不同的。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板书)

  [提问]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地表水体与陆地受热和放热特点有什么不同?(可广泛联系实际。)

  [实验] 水与沙土受热、放热的不同。演示沙土与水在同样受热和放热条件下,相同时间内升温与降温特点的区别:沙土增温、降温快,水增温、降温慢。

  [提问] 同样的道理请解释海洋与陆地的增温与降温特点会有什么区别?(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布置作业 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体与陆地受热的差异。

气 温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气、气候、气温、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气温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大气的受热及海陆受热的差异等原理。

  2.通过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大气热状况的方法。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天气、气候、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大气受热原理,难点是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①日平均气温;②×地×月日平均气温统计表;③大气受热示意图。

  实验(可选作):沙与水的受热与冷却。用具:两个聚光灯(或台灯)配200瓦灯泡,两个玻璃器皿、水、沙土、温度计、计时器。

  教学提纲

  气 温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

  1.气温与气温测定

  2.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三、大气的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我们日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气温、阴晴、风力等。)

  天气预报是预报每天的天气状况,与我们说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同学阅读] 读教科书第41页,做练习“想一想”

  [教师总结] 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某地区的大气状况。但时间长短不同。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如阴晴、冷热。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和综合。

  我们研究和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认识。今天先来讲述气温。

  气温(板书)

  一、天气与气候(板书)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板书)

  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是怎么测定的?

  1.气温与气温测定

  [教师讲述] 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大气的冷与热,也就是说,大气是有温度的。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如4℃读作四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提问] 测定气温要使用什么工具?(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现在我们来测一下教室内温度。(教师教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并叫几个同学读出教室内气温数值。)

  [教师讲述] 由于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所以要多次观测气温,才能知道气温的状况。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三次:一般在北京时间7时、13时、19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过渡 在描述气温状况时,经常要用的是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2.平均气温和气温极值

  [展示投影片] 日平均气温(教材第42页图4.3)。

  [提问] 这一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各是多少?计算出平均值。(7℃、14℃、12℃、3℃。平均值为9℃)

  [教师讲述] 一般,我们把一日内的几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称为日平均气温。我们把一个月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月平均气温。我们把一年内每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年平均气温。

  [展示投影片] ×地×月里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练习] 计算该地×月的月平均气温。

  [教师讲述] 气温极值就是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陆地每天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以前。一年当中,世界大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指陆地上),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在l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一日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的日较差。

  [提问] 北京某日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18℃,气温日较差为多少?(32℃-18℃-14℃)

  [提问] 北京某年7月平均气温为28℃,一月是-4.7℃,气温年较差是多少?(26℃-(-4.7℃)=30.7℃)

  [提问] 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与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相比,冬夏气温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冬夏气温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冬夏气温差别较小。)

  过渡 每天不同时刻的气温变化与太阳升落有联系吗?有,气温随太阳照射加强而升高,日落后,气温降低,直至第二天日出前,气温降至最低。这说明太阳的照射是大气热 量的来源。大气是怎么受热的呢?

  三、大气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气受热原理示意图(教材第52页图)。

  [教师讲述] 太阳光线透过大气时,大气的温度并没有 升高。就好像太阳光透过玻璃窗时,玻璃并没有增温。地表 吸收太阳光线温度升高后,又把热量传给近地面空气,使地面上的空气受热,温度也就增高了。高山顶部距地面较远,加上空气稀薄,所以气温比山脚处低。可见大气的受热,主要是受地面放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受热的空气,因膨胀而变轻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距地面越远,空气受到的热量也越少,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提问] 位于南纬3°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高5 895米。山顶的气温比同纬度900米处,约低多少摄氏度?(0.6×[(5895-900)+100]≈30℃)

  [提问] 为什么庐山适宜避暑?(庐山最高处海拔1474米,庐山脚下的九江市,海拔约200米, 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9.6℃,0.6 ×[(1474-200)÷100]≈8℃,29.6℃-8℃≈22℃庐山山顶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2℃左右。凉爽适宜,可以避暑。

  过渡 由于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它们的性质不同,所以陆地与海洋受热特点是不同的。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板书)

  [提问]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地表水体与陆地受热和放热特点有什么不同?(可广泛联系实际。)

  [实验] 水与沙土受热、放热的不同。演示沙土与水在同样受热和放热条件下,相同时间内升温与降温特点的区别:沙土增温、降温快,水增温、降温慢。

  [提问] 同样的道理请解释海洋与陆地的增温与降温特点会有什么区别?(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布置作业 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体与陆地受热的差异。

气 温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能力目标

  1.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温度计、网络资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询问:今天的天气怎样?

  查询:中国气象在线,查询广州天气。

  讨论:气温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观测:现在的气温有多少摄氏度?

  过渡:接下来的气温将会怎样变化?

  讲授新课

  读图:课本p51图3.12气温变化曲线图,说出一天中最热和最冷出现的时间。

  演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讲解:气温日变化、日较差、日最高温和日最低温、日均温。

  练习:判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比较a、b两地气温日变化大小。(附卷第一题)

  演示:a、b两地各月平均气温资料。

  讲解:月均温、年均温。

  活动:绘画a、b两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教师指导)

  交流:选取部分绘图成果投影,进行分析。

  演示:a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讲解:(用绘图笔在画面上圈画)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年较差和年变化。

  练习:判读a地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比较:a、b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差异,分析原因。

  读图:课本p51图3.13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归纳: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小结:据板书小结:重点要掌握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判读。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生产

  二、气温变化和气温变化曲线图

  1.气温日变化、日平均气温

  日较差=日最高温-日最低温

  2.气温年变化、月平均气温

  年较差=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3.曲线越弯曲,气温的变化越大

  教学反思

  课件设计方面原设计根据收听的天气预报情况绘画天气符号引入新课,现改为链接中国气象在线网上可以马上查询到广州当天的天气预报,使学生知道如何搜集网络信息,同时引入新课。

  选取部分学生的绘图成果进行投影分析,如先投影一份绘画准确的曲线,可使学生在心中形成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利于正确评价他人的作品,并应对绘画得较好的加以表扬进行激励

气 温 篇6

  一、总体设计的依据

  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发现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并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在本册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现有水平、学习预测三方面进行说明。

  1、学生的认知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读图、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

  2、学生的现有水平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但基础不牢固。本课时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抽象,学生分析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3、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

  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独立归纳地理变化规律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还需逐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所呈现的知识以及教材的前后联系,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五、主要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根据本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辅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

  六、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读图观察、师生问答,分析讲授、独自归纳,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情境导入,探究规律,分析归因,学以致用”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多次思考、两个问题情景、两次小组合作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环节,首先通过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观察得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地区差异,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引入本课话题。

  (二)探究规律环节,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对此图如何判读?给出读图指导,让学生明确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为以下的读图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和直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归纳。在探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读图方法,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读图观察,然后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共同得出规律。

  (三)分析归因环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设计。其中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从赤道地区多雨成因示意图入手,引起学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进而分析纬度影响气温的原理。然后利用两个问题情境,引出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和地形,利用实验现象、地形雨等直观图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对成因进一步探究。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

  (四)学以致用环节,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完成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提出问题,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学生思考,通过课下小组合作,整理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气 温 篇7

  第二节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气状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 4 月(℃) 7月(℃) 10月(℃)

  北京 4.3 10.2 22.7 10.4

  伦敦 3.0 5.0 17.0 10.0

  开普敦 24.6 12.9 9.8 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60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授课体会:

  这节课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对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虽然使用了挂图,但同学们还不是很理解。在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这一规律,计算某些些题目时失分率还是很高。下节课对于这个知识点还要加以练习。

气 温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  05月 28日 20时 至05月 29日 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C)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晴

  晴

  34

  27

  <3

  <3 <

  开罗

  晴

  晴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晴

  晴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阴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  引言  天气与气候

  天   气

  气   候

  定  义

  区  别

  联  系

  实  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   天气与气候

  探究活动

  1.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观测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气象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请去过外地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的感受。

  2.上网查找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内容,写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小论文

  3.分成小组,比赛看看那个小组会说、会解释的谚语、成语、诗句等多。

  测定一日(周)的气温

  分组观察:3—4人一组,每6小时记录一次,分别在每天的02、08、14、20是进行,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按实际情况可以减少,但最好有14点。

  方法:

  (1)将温度计立在室外太阳光不能直接晒到的地方(无条件的时候可以放在室内),高度与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进行三次观测。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点(下午2点)时观测。将自己观测的结果与气象台的预报相比较。

  (2)求日均温和周平均温

  日均温=各时观测之和 / 观测次数

  周均温=一周各日平均温度之和 / 一周天数

  (3)做日(周)气温变化曲线图

  注意事项:记录温度数值要尽量准确,先读整数后读小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水银柱顶端处于同一平面上;不要将头、手或光源接近温度表的感应部分。

气 温 篇9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1.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

  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

  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

  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

  (1)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

  (2)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

  (3)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具体步骤如下:

  [提问]  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复习]  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  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  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  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讲述]  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之夜。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板书]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展示挂图]  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5)。

  [读图回答]  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30℃)

  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20℃左右)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4.自北向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南,气温愈高)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在课本图4•5上用色笔描出,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山脉的分布一致。(教师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  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北向南增高;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那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悬殊呢?

  [读表]  阅读课文中的“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讨论以下问题:

  1.比一比,在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  纬度位置是形成我国南北温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愈高,正午太阳高度愈低,白昼愈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也就愈少,因而气温愈低;反之,纬度愈低,气温则愈高。我国位于北半球,而且幅员辽阔,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因此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冬季风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4•6。

  [提问]  1.从冬季风的源地、风向考虑,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2.从图上看,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中国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  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由此可见,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

  [承转]  上面讲述的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及其形成原因,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挂图]  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  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学生回答: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  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和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读表讲述]  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l、2。

  [板书]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提问]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教师指示,学生回答: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讲述]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板书]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  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  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  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板书]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读图回答]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或课文图4•8,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寒温带分布在什么地区?中温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2.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别分布在什么地区?这两个温度带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的哪条等温线一致?(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纠正。)

  3.学校所在地属哪个温度带?

  [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

  [填表归纳]  在以上读图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我国各温度带分布的填充表(见下表),指导学生填出各温度带的分布地区。

  [讲述]  不同的温度带,积温的多少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温度和热量条件,从而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熟作也不一样。

  [展示表格]  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或阅读课文中的“我国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

  [提问]  请同学们说出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练习]  完成课文“做一做”练习:

  1.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图4•9),算一算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七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读图回答: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34℃,温差悬殊;七月份两地相差约5°~6℃,温差不大。)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3.当地属什么温度带?冬、夏季气温如何?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作物一年可以几熟?(学生议论,教师提示、说明。)

  (布置作业)

  1.选做复习题3。

  2.在填充图册上完成有关的

气 温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短

  南

  大

  长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长

  南

  大

  短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气 温 篇11

  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

  教学反思:

气 温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短

  南

  大

  长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长

  南

  大

  短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气 温 篇13

  温度和气温

  探究活动分析:

  1.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 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 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 揭示学习课题。

  二、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气 温相关文章:

气 温

气 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气  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