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微信扫码分享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精选2篇)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社群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了解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种类。

  2.在阅读、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在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和通讯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出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事实到概念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寻找与观察身边的动物的社群行为,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通过提醒学生观察动物不要伤害动物,对学生进行善待生命、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前两节所学习的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和繁殖行为大体上可以看作动物的个体行为。但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独居的,至少在生殖时要和异性接触。在此基础上,群居性社会动物才进化发展出来。本节课通过学习动物的群体特点和动物群体内通讯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许多动物营社群生活,如昆虫中的蚂蚁、蜜蜂,哺乳动物中的象、狮、鼠及各种灵长类。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本节没有给动物的社群行为下确切的定义,但社群行为的概念贯穿全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2.通过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进而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书上介绍的白蚁是我国南方(广东、云南等地)热带的害虫,北方学生看不见;对于书上曾介绍的蜜蜂的组织,大部分城市的孩子没有养蜜蜂的经历,也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学生更难观察到鸟类或哺乳动物的社群行为,因此,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缺乏感性认识。在对动物的群体组织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学生难于建立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建议教师尽可能加强直观教学,剪辑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片,或预备幻灯片、投影片、挂图等,让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尤其重视白蚁、狒狒群体组织的介绍,进而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评,复习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或繁殖行为。

  2.引入新课:

  播放有关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或用幻灯片、投影片加教师的讲解引入新课。

  3.阅读和思考:

  先浏览课文。再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相比较,将问题记下来。思考教师提出的思考题。

  思考题:

  ①从我们身边能找到动物营社群生活的例子吗?

  ②为什么说“动物的群体生活不是同种动物简单地聚集在一起”?

  ③你注意观察或聆听过动物的“语言”吗?

  ④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动物的社群行为”吗?为什么?

  ⑤动物的社群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有什么意义?

  ⑥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把自己在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进行讨论。请小组长记下来在组内已得到答案的问题和意见不统一的问题。

  ②讨论教师提出的思考题。欢迎各种不同的看法,欢迎争论。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将各组提出的问题列出来,并讲评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情况,表扬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

  ②小组代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讨论情况,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全班进行争论。注意:有些问题不一定要有答案,或不一定有唯一的答案。

  6.请一位同学对本课学习做小结。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完成板书。

  提醒学生继续实施观察计划或完成实验设计。

  【板书设计 】

  第四节(节标题略)

  一、群体的组织

  举例:白蚁、狒狒(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的群体生活。

  特点:群体内的成员有明确的不同职能。

  二、通讯

  举例: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等。

  作用:群体内个体之间交流信息。

  三、动物的社群行为

  概念: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具有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

  意义: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生活。

  小资料

  1.蚂蚁复杂的社群行为

  ①蚂蚁的“牧业”活动。

  蚂蚁保护蚜虫。它们用触角拍打蚜虫的尾部,使蚜虫放出汁液,供蚂蚁吸吮。有些蚂蚁居然会将蚜虫“驱赶”到植物的枝叶上,使蚜虫得到食物,从而能有充足的汁液供蚂蚁吸吮。这简直是蚂蚁在“放牧”。

  ②蚂蚁的“农业”活动。

  有些蚂蚁将树叶、动物的粪便等搬运到窝里,将其嚼碎铺平,使真菌在上面生长。蚂蚁以这些真菌为食,像蚂蚁在进行“农业”活动。

  ③蚂蚁的“蓄奴”活动。

  有些热带蚂蚁能将身体较小的其它种蚂蚁的蛹大量俘到本窝中,这些蛹化成蚂蚁以后,承担这一窝的采集食物、喂养幼蚁的工作,成了这一窝蚂蚁的“奴隶”。蚂蚁的这种活动,像在进行“蓄奴”活动。

  2.动物集群中的优势等级

  动物集群中常常存在着复杂的等级系统。每个动物所在的等级地位是在个体之间较量后,根据胜负、强弱而形成的。课文中介绍的“首领”狒狒即属于优势等级。

  群居昆虫有优势等级现象。像蜜蜂一样,马蜂也是雌性居高位。每年春季,几只雌马蜂一同采集材料筑巢。在筑巢过程中,各雌蜂展开撕杀,战胜者取得最高级地位。其它雌蜂不再战斗,处于从属地位。

  群居的鸟类也有优势等级现象。一群母鸡中,总有一只居于优势等级。它趾高气扬,霸道地啄击胆敢在它身边啄食的母鸡,被啄者不敢还击,急速逃跑。公鸡也按实力排出等级。公鸡一般不啄击母鸡。高等级的公鸡能优先与母鸡交配,等级越低,越无优势,甚至无机会交配。

  居于从属地位的动物,一般都安于其地位,很少有离群、另立门户的现象。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社群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了解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种类。

  2.在阅读、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在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和通讯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出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事实到概念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寻找与观察身边的动物的社群行为,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通过提醒学生观察动物不要伤害动物,对学生进行善待生命、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前两节所学习的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和繁殖行为大体上可以看作动物的个体行为。但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独居的,至少在生殖时要和异性接触。在此基础上,群居性社会动物才进化发展出来。本节课通过学习动物的群体特点和动物群体内通讯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许多动物营社群生活,如昆虫中的蚂蚁、蜜蜂,哺乳动物中的象、狮、鼠及各种灵长类。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本节没有给动物的社群行为下确切的定义,但社群行为的概念贯穿全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2.通过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进而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书上介绍的白蚁是我国南方(广东、云南等地)热带的害虫,北方学生看不见;对于书上曾介绍的蜜蜂的组织,大部分城市的孩子没有养蜜蜂的经历,也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学生更难观察到鸟类或哺乳动物的社群行为,因此,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缺乏感性认识。在对动物的群体组织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学生难于建立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建议教师尽可能加强直观教学,剪辑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片,或预备幻灯片、投影片、挂图等,让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尤其重视白蚁、狒狒群体组织的介绍,进而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评,复习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或繁殖行为。

  2.引入新课:

  播放有关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或用幻灯片、投影片加教师的讲解引入新课。

  3.阅读和思考:

  先浏览课文。再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相比较,将问题记下来。思考教师提出的思考题。

  思考题:

  ①从我们身边能找到动物营社群生活的例子吗?

  ②为什么说“动物的群体生活不是同种动物简单地聚集在一起”?

  ③你注意观察或聆听过动物的“语言”吗?

  ④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动物的社群行为”吗?为什么?

  ⑤动物的社群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有什么意义?

  ⑥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把自己在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进行讨论。请小组长记下来在组内已得到答案的问题和意见不统一的问题。

  ②讨论教师提出的思考题。欢迎各种不同的看法,欢迎争论。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将各组提出的问题列出来,并讲评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情况,表扬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

  ②小组代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讨论情况,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全班进行争论。注意:有些问题不一定要有答案,或不一定有唯一的答案。

  6.请一位同学对本课学习做小结。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完成板书。

  提醒学生继续实施观察计划或完成实验设计。

  【板书设计 】

  第四节(节标题略)

  一、群体的组织

  举例:白蚁、狒狒(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的群体生活。

  特点:群体内的成员有明确的不同职能。

  二、通讯

  举例: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等。

  作用:群体内个体之间交流信息。

  三、动物的社群行为

  概念: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具有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

  意义: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生活。

  小资料

  1.蚂蚁复杂的社群行为

  ①蚂蚁的“牧业”活动。

  蚂蚁保护蚜虫。它们用触角拍打蚜虫的尾部,使蚜虫放出汁液,供蚂蚁吸吮。有些蚂蚁居然会将蚜虫“驱赶”到植物的枝叶上,使蚜虫得到食物,从而能有充足的汁液供蚂蚁吸吮。这简直是蚂蚁在“放牧”。

  ②蚂蚁的“农业”活动。

  有些蚂蚁将树叶、动物的粪便等搬运到窝里,将其嚼碎铺平,使真菌在上面生长。蚂蚁以这些真菌为食,像蚂蚁在进行“农业”活动。

  ③蚂蚁的“蓄奴”活动。

  有些热带蚂蚁能将身体较小的其它种蚂蚁的蛹大量俘到本窝中,这些蛹化成蚂蚁以后,承担这一窝的采集食物、喂养幼蚁的工作,成了这一窝蚂蚁的“奴隶”。蚂蚁的这种活动,像在进行“蓄奴”活动。

  2.动物集群中的优势等级

  动物集群中常常存在着复杂的等级系统。每个动物所在的等级地位是在个体之间较量后,根据胜负、强弱而形成的。课文中介绍的“首领”狒狒即属于优势等级。

  群居昆虫有优势等级现象。像蜜蜂一样,马蜂也是雌性居高位。每年春季,几只雌马蜂一同采集材料筑巢。在筑巢过程中,各雌蜂展开撕杀,战胜者取得最高级地位。其它雌蜂不再战斗,处于从属地位。

  群居的鸟类也有优势等级现象。一群母鸡中,总有一只居于优势等级。它趾高气扬,霸道地啄击胆敢在它身边啄食的母鸡,被啄者不敢还击,急速逃跑。公鸡也按实力排出等级。公鸡一般不啄击母鸡。高等级的公鸡能优先与母鸡交配,等级越低,越无优势,甚至无机会交配。

  居于从属地位的动物,一般都安于其地位,很少有离群、另立门户的现象。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相关文章: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第五章 第四节 匀速圆周运动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第八章 第四节 动能 动能定理

第四节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第四节 气候特征

第四节 澳大利亚 教学设计

第四节 经典结构的欣赏

高中化学 第四节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