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测量》教案

《测量》教案

温柔眷恋 点赞 分享
《测量》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测量》教案(精选14篇)

《测量》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完成节后的练习。

《测量》教案 篇2

  用工具测量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

  (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

  (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

  (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指导学生认识书中介绍的几

《测量》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我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教案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儿由于个体差导,出现个别幼儿孤立活动,不愿与同伴交流,任教师如何鼓励也无济于事,该如何?

  2、在活动中是应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测量,还是让他们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该如何办?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测量》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完成节后的练习。

《测量》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完成节后的练习。

《测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学生 用硬纸做成的圆锥体、乒乓球、直尺、三角板、五分硬币、棉线、圆柱体形铅笔,每人各一套。

  教师 圆锥体、球、三角板、直尺、轮子、印好一条无规则曲线线段的纸、金属丝(后二件发给学生,人手一张和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教师 你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最大距离是多大?先自测,后请你用毫米刻度尺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 目测、实际测量、进行汇报。

  (有较多同学目测与实际测量相差较大。或不能读出目测值。进行讨论分析后教师表扬目测水平高的同学并纠正读数:若用厘米为单位,应读出小数下二位数值;若用毫米做单位,应读出小数下一位数值)。

  教师 用你测出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测课桌的宽度,再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桌宽进行比较。

  学生 实际操作。进行讨论。得出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准确。

  (复习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记住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用刻度尺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记录读数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教师 拿出预先印好一条无规则曲线的纸问:这条曲线如何测量?同学们准备好的锥体的高、乒乓球的直径、这根金属丝的直径(很细)又如何测量呢?让我们在这堂课中学习、解决。

  (让学生稍议论一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 二、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三、新课讲述

  1.曲线长度的测量(板书)

  教师 拿出刚才印好一条曲线的纸问同学:这条曲线能直接用刻度尺来测量吗?

  学生 不能。

  教师 那么谁能想办法测出这条曲线的长度?

  学生 可以用一条棉线沿曲线放过去,在棉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把棉线放直,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条曲线的长度。

  (学生往往忘掉讲在棉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让大家讨论、完整)。

  把纸发下去(或预先发好),让学生实际测量,读出数值。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纠正读数记录中的错误。

  教师 这条曲线比较短,我们容易想办法进行测量,那么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我们又怎样测量?

  讨论片刻。教师引导同学看课本13页第二节的第三段后拿出轮子,请同学叙述测量方法。

  (没有看书时,有的同学会说,先用刻度尺测出一步的长度,然后用走路的方法在跑道上走,记住步数n。则跑道的长就是一步的读数乘以步数n。教师应该肯定这种测量方法,进行表扬,同时指出这种方法不够准确)

  教师归纳,这种方法是一种“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板书)

  2.圆锥体高的测量(板书)

  教师 拿出锥体问同学:锥体的高是否可以用测量一条曲线的长度的办法来进行测量呢?(学生肯定说不能)。我们可以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的办法来测量。请你用这两个测量工具测一下你制作的圆锥体的高。

  学生 先独立思考,然后二人小声讨论,进行测量。

  教师 巡视,不断指出错误测量方法,让几组学生分别汇报测量锥体高的方法,指出正确的测量应如课本第十四页图1-8那样,并且在讲台上演示。(让学生注意直尺为什么放在桌子边进行测量)

  (学生测量中往往出现:①三角板与直尺的位置与课本第十四页图1-8所示的位置相反放置,教师要指出,这样放置不容易使直尺水平,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②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放在锥体的顶端,进行测量,犯与①一样的问题。③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没有完全与直尺重合。④测量中没有注意直尺的零刻度)。

  3.微小量的测量(板书)

  教师 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页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

  学生 思考、讨论。

  教师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十四页最后一段,指出,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张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张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而一张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知道了,这种测量称累计法测量法。然后让学生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并且提出,在累计法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 ①与课本内的纸厚度不一样的不能测进去。如课本的面、底、彩图纸。②张数最好凑成容易计算的数。③每页都要压紧。

  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出测量中的错误。如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要垂直;刻度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不能斜放等,为下一节课伏笔。(因为在微小量测量过程中容易暴露这几方面的错误测量)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化薄为厚”的累计测量法。(板书)

  四、巩固新课

  教师 引导学生看黑板一起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曲为直”的曲线长度测量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对锥体高进行测量。“化薄为厚”的累计法对微小量进行了测量。同时对认真测量的同学进行表扬。号召同学们学习他们积极思考,认真进行科学测量的学习态度,调动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五、目标达成实际测量题

  1.用五分硬币和毫米刻度尺测量刚发下的那张纸上的曲线。

  (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曲线的长度,是曲线测量的反馈题)。

  2.用毫米刻度尺和直角三角形测量乒乓球的直径、圆形铅笔的直径。

  (用相同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的直径,是锥体高测量的反馈题)。

  3.用一支圆柱形的铅笔和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微小长度,是测量微小量的反馈题)。

  通过测量,学生对前二个反馈题,做得较好,而第三个反馈题,开始时有不少同学无法着手测量,通过讨论,引导,也能较好完成,但是有的同学绕线时,一圈圈不能紧压,教师要指出为什么一圈圈要压紧。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题:

  ①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正确测量?

  今天的测量中你做得怎么样?

  ②误差与错误有什么区别?

  ③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④怎样可以减小误差?

  2.课本第14页练习二(1)、(3)做在练习本上,(4)要求同学去实际测量,下节课汇报讨论。(指定一个篮球场)。

《测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学生 用硬纸做成的圆锥体、乒乓球、直尺、三角板、五分硬币、棉线、圆柱体形铅笔,每人各一套。

  教师 圆锥体、球、三角板、直尺、轮子、印好一条无规则曲线线段的纸、金属丝(后二件发给学生,人手一张和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教师 你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最大距离是多大?先自测,后请你用毫米刻度尺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 目测、实际测量、进行汇报。

  (有较多同学目测与实际测量相差较大。或不能读出目测值。进行讨论分析后教师表扬目测水平高的同学并纠正读数:若用厘米为单位,应读出小数下二位数值;若用毫米做单位,应读出小数下一位数值)。

  教师 用你测出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测课桌的宽度,再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桌宽进行比较。

  学生 实际操作。进行讨论。得出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准确。

  (复习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记住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用刻度尺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记录读数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教师 拿出预先印好一条无规则曲线的纸问:这条曲线如何测量?同学们准备好的锥体的高、乒乓球的直径、这根金属丝的直径(很细)又如何测量呢?让我们在这堂课中学习、解决。

  (让学生稍议论一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 二、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三、新课讲述

  1.曲线长度的测量(板书)

  教师 拿出刚才印好一条曲线的纸问同学:这条曲线能直接用刻度尺来测量吗?

  学生 不能。

  教师 那么谁能想办法测出这条曲线的长度?

  学生 可以用一条棉线沿曲线放过去,在棉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把棉线放直,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条曲线的长度。

  (学生往往忘掉讲在棉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让大家讨论、完整)。

  把纸发下去(或预先发好),让学生实际测量,读出数值。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纠正读数记录中的错误。

  教师 这条曲线比较短,我们容易想办法进行测量,那么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我们又怎样测量?

  讨论片刻。教师引导同学看课本13页第二节的第三段后拿出轮子,请同学叙述测量方法。

  (没有看书时,有的同学会说,先用刻度尺测出一步的长度,然后用走路的方法在跑道上走,记住步数n。则跑道的长就是一步的读数乘以步数n。教师应该肯定这种测量方法,进行表扬,同时指出这种方法不够准确)

  教师归纳,这种方法是一种“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板书)

  2.圆锥体高的测量(板书)

  教师 拿出锥体问同学:锥体的高是否可以用测量一条曲线的长度的办法来进行测量呢?(学生肯定说不能)。我们可以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的办法来测量。请你用这两个测量工具测一下你制作的圆锥体的高。

  学生 先独立思考,然后二人小声讨论,进行测量。

  教师 巡视,不断指出错误测量方法,让几组学生分别汇报测量锥体高的方法,指出正确的测量应如课本第十四页图1-8那样,并且在讲台上演示。(让学生注意直尺为什么放在桌子边进行测量)

  (学生测量中往往出现:①三角板与直尺的位置与课本第十四页图1-8所示的位置相反放置,教师要指出,这样放置不容易使直尺水平,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②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放在锥体的顶端,进行测量,犯与①一样的问题。③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没有完全与直尺重合。④测量中没有注意直尺的零刻度)。

  3.微小量的测量(板书)

  教师 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页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

  学生 思考、讨论。

  教师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十四页最后一段,指出,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张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张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而一张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知道了,这种测量称累计法测量法。然后让学生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并且提出,在累计法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 ①与课本内的纸厚度不一样的不能测进去。如课本的面、底、彩图纸。②张数最好凑成容易计算的数。③每页都要压紧。

  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出测量中的错误。如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要垂直;刻度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不能斜放等,为下一节课伏笔。(因为在微小量测量过程中容易暴露这几方面的错误测量)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化薄为厚”的累计测量法。(板书)

  四、巩固新课

  教师 引导学生看黑板一起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曲为直”的曲线长度测量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对锥体高进行测量。“化薄为厚”的累计法对微小量进行了测量。同时对认真测量的同学进行表扬。号召同学们学习他们积极思考,认真进行科学测量的学习态度,调动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五、目标达成实际测量题

  1.用五分硬币和毫米刻度尺测量刚发下的那张纸上的曲线。

  (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曲线的长度,是曲线测量的反馈题)。

  2.用毫米刻度尺和直角三角形测量乒乓球的直径、圆形铅笔的直径。

  (用相同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的直径,是锥体高测量的反馈题)。

  3.用一支圆柱形的铅笔和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微小长度,是测量微小量的反馈题)。

  通过测量,学生对前二个反馈题,做得较好,而第三个反馈题,开始时有不少同学无法着手测量,通过讨论,引导,也能较好完成,但是有的同学绕线时,一圈圈不能紧压,教师要指出为什么一圈圈要压紧。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题:

  ①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正确测量?

  今天的测量中你做得怎么样?

  ②误差与错误有什么区别?

  ③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④怎样可以减小误差?

  2.课本第14页练习二(1)、(3)做在练习本上,(4)要求同学去实际测量,下节课汇报讨论。(指定一个篮球场)。

《测量》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2)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活动重点:

  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动难点:

  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我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习测量的方法。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结束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测量》教案 篇9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完成节后的练习。

《测量》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巩固。有了第一次的测量经验,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这一环节增加了难度,让幼儿用和第一次不一样的方法测量,而且还要记录。记录的过程也是幼儿创造力和能力的体现,因为幼儿由于能力差异,记录的方式会不一样。活动在此逐渐深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即"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记录的结果却不一样"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原来是测量的工具不一样,但桌子的实际长度是不会变的,教师同时适时的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拓宽孩子的经验。教师始终都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在关键时刻用问题来引领幼儿,起一个"推一把"的作用。]

  (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并指导。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孩子们在学会测量并记录之后,兴趣就更大了,为此,教师适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东西,只是孩子们测量的范围更广了,教师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你还想量什么?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测量: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测量,让孩子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测量》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P22的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

  ①曲线;

  ②规则(圆)。

  测量方法:

  ①直接用卷尺测量;

  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硬币一周再拉直测量或将硬币在直线上转圈;

  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块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硬币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漳泉肖铁路通过惠安的唯一一条铁路线,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

  测量方法:

  ①上网查找(现场上网查找,搜索关键字:漳泉肖铁路全长);

  ②借助福建省地图间接测量。

  问题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思路:被测时间特点:时间太长。测量方法:

  ①直接用手表测量(要有耐心,可边做事情);

  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现场实验,小段蚊香长度约为1.5cm,蚊香的燃烧速度约12cm/h)

  说明:上述三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3:(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动5:(2人一组):跑圈测时。(请三位自认为速度较快的同学分别从教室前门绕到教室后门再回到前门跑一圈,各组同学分别测出每位同学所用的时间,然后请其中一组同学用他们的测量结果判断谁的速度更快。)

  三、测量误差

  介绍测量误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信息窗内容)

  [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显现本节知识结构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开,如此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

《测量》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摄氏温度是怎么样规定的。

  3、知道摄氏温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4、了解三种常用温度计的不同点。

  5、会从温度计上正确的读数。

  6、让学生通过比较三种常用温度计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7、通过学习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学会探究物理的方法。

  8、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摄氏温度的规定。

  2 、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完成图1-6的实验。

  (2)每个学生桌子上都放着的水各一杯,学生动手完成图1-7的实验。

  教师问:放入中间的那个杯子,两个手的感觉有没有不同?(—只手感到热、一只手感到冷),那么这杯水到底是冷还是热的呢?

  教师点拨:我们感觉到物体的冷或热的程度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温度。所以单凭我们的感觉去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我们要准确地判断出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温度计。

  二、实验室温度计

  1、摄氏温度:

  学生活动:观察桌子上的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回答下列问题:

  (1)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2)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是多少?

  (3)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分度值为)

  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我们通过观察来找出我们要学习温度计的什么方面的知识?

  温度计上的字母℃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2、练习温度的读法(出示动画“物理温度计”)

  教师强调:“摄氏温度”的读法,并要求学生完成书中“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温度”的读法练习。

  3、学习温度计的读数:

  (1)学生观察温度计。

  (2)教师示范温度计的读数方法。

  (3)学生练习。

  三、体温计

  让学生观察体温计的构造特点和实验室的温度计的不同之处。(提问1~2个学生)

  教师点拨归纳:通过插图来分析体温计和实验室的温度计的不同之处(①有缩口;②测量范围35 ℃

  通过日常生活中你对体温计的观察,说说体温计使用时与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有什么的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可离开人体读数)。

  提问学生:测量前为什么要把体温计用力甩几下?

  教师点拨:让水银回到玻璃泡里。

  四、温度计的.使用:(设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归纳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设计安排:以同桌两个同学为单位测量烧杯中的水温,甲做、乙评分;乙做、甲评分,不对的要求能指出错在哪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对典型的错误要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总结在测量温度时容易出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样更正?请得满分的同学给大家示范一下。

  学生整理归纳温度计使用的注意问题,教师规范和强调温度计的使用规则(通过图示说明):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壁。

  2、要稍候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了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计的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通过实验了解了体温计和实验用温度计的区别,并掌握了实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

  3、温度计的原理。

  4、体温计的使用及与实验用温度计的区别。

  5、练习用实验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8页作业第1 、 2 、 3题。

  课后在家中练习体温计的使用及读数。

《测量》教案 篇13

  设计意图:

  “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眼睛观察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的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乐于思考,愿意动手探究并解决疑问。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问题,他们会利用目测去进行判断,也会用手、脚、辅助物进行比较,有了初步的测量的经验与愿望。大班幼儿的测量是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学习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符合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尝试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进行测量。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也不同。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重点:

  学会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不同。

  活动准备:

  1、地面上八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吸管和冰棍棒。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用目测的方法测量地上的路段。

  二、探索使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1、幼儿自由选择路段,进行测量,师提醒首位相接的进行测量。

  2、幼儿示范并小结测量的方法(平铺、交替或做标记)。

  三、幼儿选择测量工具,两人一组进行测量

  1、介绍记录表格:记录表上的数字和图案都是什么意思?

  2、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3、交流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结果越大。

  四、延伸活动

  1、测量班级的桌子的边长。

  2、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进行测量。

《测量》教案 篇14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 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 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

  2、完成作业本作业。

  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时间有快慢吗?

  2、太阳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板书设计:

  太阳钟

  资料:                                 日晷

  “天”

  “时辰”

  3、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

  4、我的水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

  【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二、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

  板书设计:

  我的水钟

  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钟:滴漏?刻度?

  使用水钟:准确吗?

  改进水钟:哪些因素?

  5、机械摆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教学准备】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镙帽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

  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揭题:机械摆钟。(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摆:

  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观察我们的钟摆:

  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

  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镙帽,你能做一个摆吗?

  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课本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

  6、反馈交流结果。

  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四、延伸思考:

  师可结合学生汇报:虽然每个小组的单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同的单摆之间,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机械摆钟

  单摆:等时性

  6、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预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摆绳长度  摆锤重量? 摆动幅度大小?

  实验验证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

  摆长

  7、做一个钟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 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教学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教学准备】摆钟内部结构示意图或录象片段、学生自带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怎样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摆钟的摆锤是怎样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

  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本p64——65内容。

  2、交流自学成果。

  3、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运动的?

  4、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小组内描述到独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关录象资料,加深学生理解。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

  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60秒。这是为什么呢?

  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

  板书设计:

  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

  每分钟摆动30次  →  时钟走60秒

《测量》教案相关文章:

《测量》教案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每课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测量》教案

中班数学活动《测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测量》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