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数字0》教学设计

《数字0》教学设计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数字0》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数字0》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数字0》教学设计 篇1

  一、这些字你都认识吗?  

  (出示卡片) 

  一、两、三、四、五、只、个、数、小、朋、友、去、二、六、七、八、九、十 、花 

  第一次复习(        ) 

  第二次复习(        ) 

  二、写数字。 

  1数一数,写一写。 

  ☆      

  ☆☆      

  ☆☆☆    

  ☆☆☆☆☆☆☆☆☆☆  

  2你还会写哪些数字,把它记下来。 

  (    )  (    )  (    )  (    ) 

  三、课文背诵。 

  课文第一次第二次 

  山  村 

  数字歌 

  四、读一读。 

  丁丁的朋友 

  丁丁在幼儿园有十个好朋友。他们是:小兔、小猴、小鸡、小猫、小狗、小羊、小鱼、小虾、小虫、小马。每天一进幼儿园,丁丁就会把他的好朋友抱出来,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好朋友都到齐了。开始排队了,小虫排第一,小虾排第二,小鱼排第三,小鸡排第四,小猫排第五,小兔排第六,小狗排第七,小猴排第八,小羊排第九,小马排第十。“一二三,齐步走”。丁丁在前面当起了小老师。他觉得每天上幼儿园真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1朗读课文。读错了(    )字。(带点字可由老师提示) 

  2想一想,说一说。 

  你在幼儿园有哪些好朋友? 

  你喜欢上幼儿园吗?为什么? 

《数字0》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时间2分钟)

  师:刚过春节,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在春节期间的一些好玩、好吃的事。(指名1-2人回答)

  师:说得挺好,我们知道了像春节这样的节日有放鞭炮、吃饺子的习俗,谁还知道哪些节日习俗?

  师:对,八月十五吃月饼。看,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有关月饼的问题,看大家有没有办法解决。

  (出示书上的月饼图)

  二、探索新知

  ⑴明确题意(时间1.5分钟)

  师:你从这副图上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哪些数学问题?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指名1-2人回答)

  ⑵学生试做,师巡视。(时间3分钟)

  师:好,根据要求自己试着算一算吧。算完之后再用自己的方法验算。

  ⑶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师:把你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跟你的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

  ⑷全班交流,集体汇报。(时间8分钟)

  ●解决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即商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余数6表示什么?)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的算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追问:商36和余数6在问题中分别表示什么?

  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过程再在实物投影上给大家展示一下?

  (指名1人到实物投影上展示)

  ●解决验算时367的积为什么加6?

  强调有余数和无余数除法的演算的区别(即有余数的除法演算方法:商除数+余数)

  师:大家都会计算了,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演算过程?

  (指名2-3人展示演算过程,说加6的原因,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解决需要装多少个盒子的问题(即需要37个盒子)

  师:(手指板书提问)258除以7商36余6,那多出的6块,在装盒时怎么办?

  (指名回答)

  师:对,就像这位学生说得多出的6块还要再装一个盒子。那你就说说怎样写答吧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每7块装一盒,需要37个盒子。)

  三、看书质疑

  (时间1.5分钟)

  师:每7块装一盒,我们知道怎样装了,如果每8块装一盒怎么办呢?

  (时间2分钟)

  (出示课件:每8块装一盒,需要多少个盒子?)

  师:同学们自己先算一算,再演算演算吧。

  师巡视,完后集体汇报。

  (展示一名学生的计算过程及演算过程。

  四、巩固练习

  1、(时间3.5分钟)

  师:现在想把这些月饼送给敬老院的老人,每人5块,那么够分给多少位老人?大家帮忙分分吧。

  (出示课件:如果把上面这些月饼送给敬老院的老人,每人5块,那么够分给多少位老人呢?)

  ●指名读题。

  ●学生自己做,师巡视。

  ●全班交流,(重点解决余下的3块不够分给一位老人,所以只能分给51位老人。)

  师:来,把你的答案展示给大家。说说为什么够分给51位老人?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师:说说你的理由。

  2、(时间17分钟)

  师:我们帮敬老院的老人分好了月饼,再来看看是谁正在吃竹子?

  (出示书上11页的第1题)

  ●指名读题并说图意。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指名订正。

  师:我们知道了熊猫妈妈的体重大约是熊猫宝宝的几倍,再来看下面几道计算题,比比看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出示书上11页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关注计算的正确率并提醒学生注意验算。

  ●集体订正。

  师:你想说哪道题到就说哪道题。

  师:学校要为同学们更新课桌,在木器厂订做了一批新课桌,看大屏幕。

  (出示书上11页练一练的第3题)

  由学生自己看题意,自己解答,指名说说答案或在小组中订正也可。

  五、小结

  由师生对传统习俗的谈话引出把258块月饼装盒的事情,比较亲切自然,而且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知道图中所给的两个条件及所求问题。

  ①在上节课刚学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以及过去已学过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更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验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同时在平等交流的环境中互相学习。

  老师要参与到小组中重点关注学生计算中的商的首位和验算的方法。

  以上学生试做、小组讨论两个环节实现教学目标: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①百位不够商1,看前两位:25个十除以7商3个十,所以3写在十位上;②6比7小,不够7除,所以6是余数。

  这个环节实现教学目标: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再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是让学生看到算式的结果与单位名称,等下面讲解完答案后再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算式的结果与答话的不同。

  明确单位名称:36表示36个盒和还余6块,所以36的后面跟单位“个”,6的后面跟单位块。

  看看学生是否写对了单位名称。

  实现教学目标:会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让学生知道实际生活中多出的也要再装一盒。实现教学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让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再一次梳理除法算式、竖式的书写;余数要比除数小;演算的方法;单位名称以及答语

  这个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体会余数不管是几都要再装一个盒子。

  ①巩固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了解具体问题还要具体解决,不能一概而论,明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有准确答案的就说准确结果,有余数不是准确的倍数时才用到“大约”。

  ①巩固计算的正确率。

  ②任选题回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这节课的例题都是“包含除”,现在出示的是一道“平均分”的应用题。

  老师不做任何说明,继续培养学生会看题意并能独立解答的习惯。

  学生会说出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饼等等

  如果此环节学生说不好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一些风俗习惯。不要在此环节时浪费时间。

  说数学信息时,学生会说出有一堆月饼共258块,有两种月饼盒子,要我们解决:每7块装一盒,需要多少个盒子?

  当看到学生大部分验算完之后才说“把你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跟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不要让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流于形式。

  (学生可能的回答:①我在十位上写3,在个位上写6,商就是36,还多出6块,余数就是6;

  ②因为百位不够商1,所以我在十位上商3,还余着6块是余数)

  让学生说自己的算法时,很有可能会说出3写在十位上的原因,如果这样老师就不再问“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老师一定要问一问。

  学生可能出现的演算方法:①分步验算:

  36252

  ×7+6

  252258

  ②整体验算

  36

  ×7

  252

  +6

  258

  学生可能的回答:多出6块要再用一个盒子,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办。

  如果学生不知道多出的6块也要再用一个盒子,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问::“如果你在装盒时,还剩着6块你准备怎样处理这6块月饼?如果学生说买一赠一或与其他月饼挤在一个盒子里,老师要肯定在实际生活中有这种现象但不合题意。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答案:分给51位老人、分给52位老人)

  学生可能为了好区分两只小熊猫,为他们起名:团团、圆圆。

  如果怕时间不够可以让左边的学生做第一横行,右边的学生做第二横行。

  如果老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只做了一问,还是要提醒学生这道题有两个问题,不要丢了。

  如果有时间就小结一下,如果没有时间就直接下课。

《数字0》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填未知加数,教科书第70页——71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探索和实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加法和减法。

  2、熟练根据数的组成填出未知加数。

  3、通过游戏形式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准确填出未知加数。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课件出示

  10    □    □    10    9

  8 □ 7 3 6 4 5 □ 5 □

  2、猜数

  老师手里拿了5个☆,左手要拿几个才能组成10个?

  二、合作探究

  同学们都很聪明,今天我们就到商场去看看吧

  1、p70课件出示盒子,看这个盒子里有几个格子?

  售货员阿姨要往盒子里放钢笔,你能算出还要放几支才能放满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边听学生说边板书算式

  7+(  )=10 你是怎么想的?

  2、看这里要摆小旗

  已经摆了6面,还要摆几面才是8面?

  6+(  )=8

  3、做一做

  1)课件出示1 那这个盒子里还差几个?谁能列出算式?

  2)这里墙上需要挂水壶,你能很快地列出算式吗?

  3)看图片,想一想,还要画几个呢?先画○再填空。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1题 根据图意填数。

  2、练习十第2题 先做在书上,再口答。

  3、练习十第3题 先根据图意口头编应用题,再列式计算。

《数字0》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数学第86——87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例1小明房间的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问题:

  (1)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3.6×2.8

  (2)阳台的面积有多大?

  2.8×1.15

  提问:这两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2、揭示并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

  1、初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估算初步探索: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小组合作: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把3.6和2.8都看作3,3×3=9,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

  把3.6看作4,2.8看作3,4×3=12,面积应该比12平方米小一点。

  ……

  (2)笔算进行探索。

  师:通过刚才的估算,我们已经知道了3.62.8的'积大概在9的左右。那么实际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还应该学会计算的方法。通常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进一步启发:回想一下以前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我们是否可以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这样你会做吗?

  让学生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

  讨论:这样后,得到的积是不是原来的积?为什么不是?那主要的变化在哪里?

  4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再阅读课本86页,进一步弄清课本的竖式图示的意思:

  原来两个小数都当作整数相当于都乘了10,积是原来的100倍,只要把现在得到的积除以100,就能得到正确的积。

  问:正确的结果与我们估算的结果接近吗?能正确估算结果的同学真棒。

  2、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试一试”

  (1)根据刚才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计算出2.8×1.15的结果吗?你能借87页上的示意图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与同桌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相当于这两个因数乘了1000,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积的1000倍。要使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只要用3220除于1000。

  问:现在的积可以化简吗?结果是多少?

  三、概括推理,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的计算过程。

  观察例1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观察“试一试”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说一说因数与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结:小数乘小数,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师:现在你能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了吗?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在全班里交流你的想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2)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四、实际练习,内化理解。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校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五、反思总结,深化提高。

  今天我们应用了以前原有的知识,

  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经过这个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

  六、完成书面作业:练习十五1、2、3题。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说算理在我们计算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的确,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的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现行的教学中,一般是按教材的编排,采取如下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算式13.5

  ×0.5

  2、引导学生观察和以前算式有什么不同。

  3、讲算理:即13.5→扩大10倍→135

  ×0.5→扩大10倍→5

  67.5→缩小100倍→675

  然而教学效果令人十分失望。当我引导完上述的转化过程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大部分学生看着板书也说得清算理。但计算时,根本未按算理去做,尤其是中差生错误百出。课后我做了认真反思,上述推算我是严格按教材设计意图、教案要求,且很有条理去教学的,为什么还是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呢?那是因为教材的推算过程是为教者和学者提供一种借鉴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把教材的思路用教师所谓的“启发”灌输给学生,否则推算说理就成为了形式。为此,我就尝试了一种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在经历感悟的过程中增强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结果按我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班级学生不仅计算方法掌握快,算理也说的非常清楚,教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数字0》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

  (二)过程方法:

  通过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运用交流、合作、讨论等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知道课文的寓意.

  (三)情感态度:

  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成语故事中的《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竽”是什么东西吗?

  师: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关“竽”的成语故事。

  二、出示目标

  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习了课文的体会.

  师:我相信,咱们五·三班的学生一定可以顺利达标.

  三、 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导航一:请同学们自己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 (注意在朗读时,同桌要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

  (二)学生先学

  学生自由读,同桌读。

  (三)老师后教

  1、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大家听听字音读准了吗?)

  2、师评: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起来读读?

  3、全班读读。

  4、师范读: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5、同桌互读。(一回生。二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6、师:想读的,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四、 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导航二: 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内容,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二)学生先学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看书,以小组为单位, 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老师后教

  1﹑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五、 第三次“先学后教”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5、生思考回答。

  六、当堂训练

  口答题:你们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遇到类似滥竽充数的情况吗?举例说一说。

《数字0》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三、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㈠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每位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好了,住进了楼房。(课件出示)焦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

  生:122平方米;116平方米……

  师:你的小房间面积又有多大呢?

  生:16平方米;48平方米(引导孩子想一想一平方米大约有多大,48平方米不太符合实际。)

  2、师:我们看,这是小芳同学房间的平面图。(课件出示)

  你能求出她房间的面积吗?

  生:能。

  师:怎样列式?

  生:3.63板书:3.63

  师:为什么用3.63?

  生:因为小芳房间的平面图是一个长方形的图形,我们要求小芳房间的面积实际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师:说的真好。那怎样计算3.63呢?

  生:把3.6看成36与3相乘,得到108。因为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有几位小数,3.6的因数是一位小数,积也应该是一位小数。所以要在108中点上小数点。

  生:先按整数乘法来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师:说的真好。所以小芳房间的面积是10.8平方米。

  板书:3.63=10.8(平方米)

  接着看,这是小明同学房间的平面图。(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小明房间是长是3.6米,宽是2.8米;阳台的宽是1.15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生:小明房间的面积是多少?

  生:小明家阳台的面积是多少?

  生:小明家房间和阳台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师:要求小明家房间和阳台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小明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和小明家阳台的面积是多少?

  师: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怎么样列式?(课件)

  师:阳台的面积有多大怎么样列式?

  生:板书:3.62.8=      2.81.15=

  4、师:观察一下;例1和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生:复习题是小数乘整数,例题是小数乘小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乘小数。

  ㈡引导探究

  1、师:你能估计一下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你是怎样估计的?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生:我估计房间的面积在12平方米左右。我把3.6看成4,把2.8看成3,用43=12(平方米)

  师:那是12平方米吗?

  生:不是,比12平方米要小。

  师: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我把3.6看成3,2.8看成3,用33=9(平方米)。所以我估计面积是9平方米左右。

  生:我根据3.63=10.8(平方米),我估计面积不到10.8平方米。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师:提示:和3.63比较一下,你觉得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为什么?

  生:少一点,因为3.63=10.8,而我们要求的是3.62.8还不到3,所以积肯定比10.8要小。)

  师:那么到底谁估计的比较准确呢?下面我们就来精确的算一算。

  2、师:怎样计算3.62.8呢?会算吗?把你的想法说在小组里交流,在把讨论的过程写下来。(四人小组讨论)

  生1:把3.6米换算成36分米,把2.8米换算成28分米,用3628=1008(平方分米)再把1008平方分米换算成10.08平方米。板书:3628

  生2:我们已经学过小数乘整数,只要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与另一个因数去乘,在把积除以10倍就可以了。3.6不变,把2.8扩10倍变成28,用3.628=100.8,在把积缩小10倍就是10.08。板书:3.628362.8

  生3:用竖式计算:3.62.8。

  师:用竖式计算,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摆竖式,把3.610倍看作36,把2.810看作28,在计算3628=1008,在把积除以100倍,点上小数点。

  学生说的时候板书计算过程。

  师:谁能再说一说,他是怎么做的?

  生:把3.610=36,把2.810=28,用3628。

  师:那就和谁的想法一致啦?

  师:接着说。

  生:计算出3628=1008,在除以100倍,得到10.08。

  师:为什么要缩小100倍?

  生:因为3.610,2.810倍,一共乘了100。要想得到原来3.62.8的积就要除以100倍。

  师:说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把3.610,再看另一个因数2.8也乘10

  两次一共扩乘了多少?

  生:100。

  师:1008是怎么来的?

  生:把3.610变成36,2.810变成28,用3628得到1008。

  师:这是不是3.62.8的结果?

  生:不是。

  师:我们要得到3.62.8的积要怎么办?

  生:把1008÷100倍。

  师:说的真好,谁在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多请几个学生说)

  生:把把3.610倍变成36,2.810倍变成28,用3628得到1008。

  我们要得到3.62.8的积要把1008÷100倍,就是10.08。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多少?

  生: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10.08平方米。

  师:大家说的真棒!我们来看,这里的虚线框实际上是我们想的过程,一般我们不把它写出来,只写虚线框外面的部分。都算出小明房间的面积了吗?我们来看看那位同学估计的最准确?

  生:估计10.8的同学。

  ㈢自主发现

  1、师:刚才我们还想知道小明家阳台的面积,用竖式计算应该如何摆呢?

  生:1.152.8或2.81.15

  师:为什么要怎样摆?你觉那种摆法更好点?

  生:因为我们是把1.15和2.8都看成整数来计算的,所以三位数写在上面,两位数写在下面更简便。

  师:对了我们要学会选择合理的算法。会做吗?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写完的同学给我一个暗示。

  师:你是怎样做的?

  生:先看一个因数乘100倍,另一个因数乘10倍,积就乘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师:结果是3.220,为什么等号后面写3.22?怎样化简?为什么可以这样化简?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化简。

  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先看一个因数乘100倍,另一个因数乘10倍,积就乘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是3.220。再把小数末尾的0舍去。这样比较简便,我说的对吗?我们来看,这里的虚线框实际上是我们想的过程,一般我们不把它写出来。你们知道该怎样写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2.师:我们刚才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然后再把整数还原成小数。如果每题都这样去想是不是很麻烦?你能找到更简便的方法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示讨论题)指名读题。

  ⑴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⑵"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⑶通过比较,你发现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师:小组讨论,依次回答.你的发现是什么?

  生:我发现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就是积的小数位数。

  生: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通过这三道讨论题,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来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师:说的很好,下面我来考考你们。

  不计算你能准确判断出下面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吗?

  5.29.9=51.484.80.86=4.128

  0.620.73=0.45268.654.8=41.52

  最后一题出现要化简的情况。重点强调一下。

  8.654.8的积应该是三位小数,可它的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化简后就是两位小数了。

  ㈣巩固练习.

  1、师:我已经按整数计算出它的积,要想得到原来的积,你能为它点上小数点吗?

  生:第一题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就因该有两位小数。

  第二题因数中一共有3位小数,积就因该有三位小数。

  第三题因数中二共有2位小数,积就因该有两位小数。但是要把小数末尾的"0"化简。积就是一位小数量

  2、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87页练一练的第二题。

  3.461.2=4.1521.84.5=8.1

  第一题要注意因数中有三位小数,积就应该有三位小数。

  第二题注意要先点上小数点在化简。第二题你是怎样算的?

  全课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一、链接生活情境,激活相关经验

  紧扣例题,教师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问题入手,使学生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通过对两个算式的比较,直截了当地进入本课的主题:小数乘小数。这样的导入,生动活泼,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新理念 不难看出,新课导入时,教师就链接了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相关的学习经验。通过1.24与1.24.5两个算式,既自然复习了旧知识(小数乘整数),又激活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郁的现实意义。

  二、开放学习空间,自主探索实践

  小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新授环节先后组织了两次有效的探究活动。

  第一次:出示小明家的房间平面图,要求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并列出乘法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可依次求出房间、小床、阳台的面积。

  教师随机板书了3.62.8、1.951.1、1.152.8三个算式,先让学生进行估算。接着,启发思考:“你认为这些算式最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活动要求:利用工具(计算器)探究,可以两人合作,研究内容是积的小数位数的规律。

  两次开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口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点亮了教材细节,帮助学生灵活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算法。

《数字0》教学设计 篇7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2、4、6、8……          3、6、9……            5、10、15……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第二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 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 0 。

  ④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2

  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象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第五课时:“因数和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巩固倍数和因数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掌握2、5和3的倍数的特征的认识,能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偶数、奇数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因数、偶数、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特征判断2、5、3的倍数。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因数与倍数

  师:我们每天要与数字打交道,下面请大家看小明同学写的一篇日记,请你轻声读一读,找一找,小明用到了哪些数字?(课件出示)

  “我叫小明,今年12岁。3周岁时妈妈把我送进了幼儿园,后来又在琴湖小学读书,还有2年我将结束6年的小学学习生活,我爱我的学校,我的老师、同学。我也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等到我年满18周岁,我将长大成人啦!我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早日成才!”

  学生交流看到的数字(课件出示这些数字:12   3    18    6   2 )

  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能把这些数字用乘法或除法算式表示,并用学到的知识说说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说。

  全班交流并板书:12÷6=2或2×6=12;18÷3=6或6×3=18;6÷3=2或2×3=6

  交流时注意以下三点:

  ①    三种不同选择方法都要交流。

  ②    选择三个数后要列出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③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师:生活就是课堂,我们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些数字中,我们知道2、3、6都是18的因数;6、12、18都是3的倍数。如果给你一个数,你会既快又好地找出它的因数或倍数吗?请在作业本上完成(课件出示)

  48的因数:

  13的倍数: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师:请你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好方法。

  二、2、3和5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双数和单数,在数学上我们称是“偶数”和“奇数”,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你能找出下面这些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在30、48、102上加圈。

  27   30   48   65    102    147    345  

  师:那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奇数?

  师:哪些数是5的倍数?你是怎样找到?(在数字30、65、345上加圈)

  哪些数是3的倍数?说说你判断的理由?(在数字27、30、48、102、147、345上加圈)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征?

  哪一个数同时是2、3和5的倍数?它有什么特征呢?

  你会应用刚才的规律按要求填一填吗?

  (1)48□,25□,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2)24□,37□,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10□,2□□,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实际应用

  1、有一只小鸭往返于一条小河的左右两岸。如果最初小鸭在右岸,往返若干次之后,它回到了右岸。那么这只鸭子过河的次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同桌可以画图或用手头的东西演示)(课件出示简单的图示)

  2、三(2)班有48位学生,体育老师上课时把这个班的学生正好分成了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如果每组不是1人,你认为可以怎样分?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48的因数:1、2、3、4、6、8、12、16、24、48)

  3、一辆公共汽车每隔8分钟发一次车,另一辆公共汽车每隔12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辆公共汽车上午九时同时出发,下次同时出发是什么时间呢?

  (课件出示:8的倍数:8、16、24、32、40、48……

  12的倍数:12、24、36、48……)

  四、总结:“数学”两字中就有一个字是“数”,数学中有一大块只是就是专门研究数字的。今天我们只是研究了数字知识中非常浅显的一部分,著名的数学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听说过吗?它就是研究数字的,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颗璀璨的明珠。(课件:你知道吗?)

  五、课外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

  因数与倍数练习课

  第六课时:“质数和合数”练习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巩固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及卡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什么了,请大家回忆。

  2、质数和合数有哪些特点?

  3、怎样找质数。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20以内的质数有(                             )。

  2、判断

  (1)所有的偶数一定是合数。(   )

  (2)2是质数,同时也是因数。(    )

  (3)区分质数和合数,是以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为标准的。(    )

  3、分一分

  1   3.4   12    19   54   87    417    13     398

  奇数                 偶数              质数              合数

  3、书р25    3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4、书p26    4

  5、书p26   5

  6、阅读书p26你知道吗?

  7、观察例题1表中圈出所有的质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 除了2、5两个质数外,其余的质数都分布在那些列中?

  (2)在把两个最小的质数相乘,用他们的积去除其他的质数,看你能发现什么?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外作业

  练习四补充练习

  板书:            

  “质数和合数”练习课

《数字0》教学设计 篇8

  第七单元

  第1课时 邮票的张数

  年 月 日 编号:

  教学课题: 邮票的张数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理解方程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学会解形如 2x-x=3的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解2x-x=3这样形式的方程

  难点:正确列方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 =60 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 x 张邮票,姐姐有3x 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答:姐姐有邮票135张,弟弟有邮票45张。

  教学反思:

《数字0》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的笔算除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同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理解算理,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出示口算题

  40÷2=

  18÷6=

  200×4= 42÷2=

  60÷3=

  80÷4=

  75÷3=学生口答。

  当学生口算到80÷4=——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当学生口算到75÷3=——时,(口算的速度明显没有前面的'快)。师:有点难吧,请大家拿出草稿用笔算的方法计算一遍看看。学生计算。

  反馈时,在屏幕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并提问:a、先算几除以几?

  b、商“2”写在何处,为什么?c、余下的“1”,怎么办?

  二、学习第一个红点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燕子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师:同学们,你会列式吗?一起列出算式。教师板书:246÷2师:看看这个除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得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我们以前是二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估算

  根据这个算式,你能估计一下平均每个区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吗?学生估算,并说明理由。

  (2)尝试笔算师:平均每个区到底有多少名学生呢?我们可以通过笔算得到结果。这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同学们会用竖式笔算吗?

  生:会。

  师:老师非常佩服同学们这股探索精神。好的,大家先在草稿本上试试,在计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向同桌,也可以向我咨询。

  学生尝试练习。做完后,将一名学生的作业拿到展示台展示。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同学是如何计算的?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师:说得非常好。谁愿意指导老师把它计算完的。学生指导每一步计算,教师板书。

  板书时重点提问:a、先算几除以几?

  b、商“1”写在何处,为什么?

  c、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最后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先估后算

  师:同学们,真非常棒哟。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先请大家猜猜,它们的商大约是几百多?

  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前两题。学生口答。

  师:算算,它们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集体反馈。

  (4)比较小结

  师:通过前面这几题的计算,大家在小组内说说,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时与以前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笔算练习

  学生完成作业纸。然后集体反馈

  教学反思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复习入手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原有计算为基础构建新的计算法则,这在计算教学非常重要。今天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教学最重要的资源。为了唤醒旧知,在新授之前安排适当的旧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时,先进行一些口算训练,这即是常规训练同时也是为后面学习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服务的,在口算最后安排了一道“75÷3”口算,由于口算难度较大,逼迫学生去笔算,这样即复习了笔算的计算方法,同时又能让学生再次体会笔算的必要性与优越性。由于这些复习的铺垫,为后面新知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由于课前充分的复习,学生已有了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与算理的基础,在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新知教学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方法与步骤。此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最后然后再集中反馈时,讲解计算方法与每一步的算理时,学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数字0》教学设计 篇10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2.内容解析

  引入负数,将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数学内部的运算、解方程等问题的需要.本课内容是本章后续的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及运算的基础.

  通过实例引入正数与负数,既能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从而学会用正数、负数去刻画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刻画现实问题时,通常将“上升”“增加”“盈利”等确定为正,相应地将“下降”“减少”“亏欠”等确定为负.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自己举出含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生活实例,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学生能借助具体例子,用实际意义(如“增加”与“减少”,“收入”与“支出”等)说明负数的含义.在含有相反意义的量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相应的量.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包括小数),即正有理数及0的知识,对负数的意义也有初步的了解,还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但他们对负数意义的了解非常有限.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需要针对问题的具体特点规定正、负,特别是要用正数与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的现象(如“负增长”)中的量,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困难.这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表示与日常习惯不一致.突破这一难点,需要多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例子来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展示教科书图1.1-1,并提出

  问题1 哪位同学知道这些图片介绍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数的产生产生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关系,感受数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问题2 请同学们阅读本章的引言.你能尝试着回答一下其中的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尝试解释.对于其中的问题(1),如果本地气温有低于0℃的情况,可以选择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状况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引言中的问题,有的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回答,有的不能回答.让学生阅读并尝试回答,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在生活、生产中需要用到负数,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新的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感知,理解概念

  问题3 根据小学的知识,你能指出上述例子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吗?

  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给出正数、负数的描述性定义:

  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加上符号“-”(负)的数叫负数.

  问题4 阅读课本第2页倒数第二段.你能举例说明什么叫一个数的符号吗?

  学生阅读,举例.只要学生能举出与课本上不同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符号就表明他们看懂了这段话.

  教师补充说明:一般的,正数的符号是“+”,负数的符号是“-”.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通过学生举例,可以检验他们对这段课文的理解情况.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种规定,所以老师直接说明,学生记住就可以了.

  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加7.5%.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例(1)的?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善,再追问:这个问题中,哪些词表明其中含有相反意义的量?小华体重减少1kg,你认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体重“增长值”?

  师生合作回答上述问题.估计学生解释体重“增长值”的意义时会出现困难,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补充总结:体重增长值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体重增长值为负数,相当于体重减少.

  再提问:你能仿照第(1)题的解答,自己解决(2)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通过师生合作,突破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这一难点.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题意,重点是找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词.

  问题5 你能从例题的解答过程中,总结一下如何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学生总结,师生共同补充、完善.要总结出:

  (1)先找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词,如“增加”和“减少”、“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上升”和“下降”等;

  (2)选定一方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方就用负数表示;

  (3)实际问题中,有时需要描述指定方向变化的量,如本例中,进出口总额“减少6.4%”要表示为“增长-6.4%”,这就是说,增长量是一个负数实际上是减少了,也可以说成是“负增长”;

  (4)当数据没有变化时,增长率是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提炼出可以指导解答其他同类问题的一般性结论.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上把“上升”“盈利”“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把与它们相反的量规定为负.

  问题6 请同学们自己举出一个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其中的量的实际例子,并给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刚刚总结出的结论解决问题.

  4.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练习: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掌握情况.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举例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吗?

  (2)你能用例子说明负数的意义吗?

  (3)有人说,增长一个负数就是减少一个正数,减少一个负数就是增加一个正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6.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1第1,2,4,8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以下各数20xx年07月08日 - 一帆风顺 - 一帆风顺祝大家健康快乐!天天都有好心情中,正数有 ;负数有 .

  【设计意图】考查对正数、负数概念的理解.

  2.向东行进-50 m表示的实际意义是 .

  【设计意图】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O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感受数0的特殊身份,并为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做铺垫.

  4.举一个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其中的量的生活实例,并解释其中相关数量的含义.

《数字0》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质数合数。

  教学目标 : 1.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3.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

  活动一:以新闻引入

  活动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活动过程 :

  刚才大家提起“歌德巴赫猜想”,贾老师也很感兴趣,而且一直在搜集这方面材料,点击课件, 很巧前一段有这样的报道-----小时候就听说有人把“歌德巴赫猜想”比做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点击课件,今天竞有人悬赏100万美元求征“歌德巴赫猜想之解” ,歌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什麽呀?有兴趣看看吗?点击课件

  出示:大于4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师: 谁来读一下.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生读.

  师:就这样一句话呀。你读懂了吗?你读懂什麽啦?

  生:大于4的偶数 能举个例子吗?       6、8、10……

  奇数:什麽是奇数?   

  素数(质数): 什么样的数是质数?

  师:哦你们是这样理解的.看来质数与约数有直接关系。你从那知道的?

  教学反思: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  新课。这样从新闻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活动二: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活动目的: 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

  1、 认识质数

  .师:看来你们对这个猜想已经初步理解了,我们能试着写一个符合这个猜想的式子吗。

  生:8=3+5   3、5是奇数吗?是质数吗?

  10=11+3  3、11是奇数吗?是质数吗?

  14=7+7  同意吗?为什么?

  师:都有兴趣举,拿出本来,看谁举的多。

  生:举例。你举了几个.师把最多的式子板书黑板.

  师:还有补充吗?

  师:我们按照自己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理解写出了这些式子,是否都符合这个猜想呢?

  师:符号右边都是奇数吗?都是质数吗?质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其他约数的数叫质数。

  师:能举出一个质数吗?5 是质数,为什麽?17是质数,为什么?

  师:都想举拿出本举看谁举得多?四人交流一下。

  师:生汇报。这些数都是质数,到底什么是质数。板书:质数

  2、认识合数。

  .师:9这个数为什么不是质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什麽数。

  生:合数,为什么?

  师:谁能再举一个合数。什么是合数?板书:合数.

  3、今天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质数 合数有问题吗?

  4、判断数字卡片是质数还是合数?

  出示:5、9 为什么?

  抢答:3、19、49、63、47、39、121、2、1、31、5730……

  师:2为什么是质数?1为什么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判断质数、合数方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教师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当时的课堂气氛和谐、民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三:学生自己选择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活动。

  活动目的:教师要主动把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位置让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多分给学生使用,把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多留给学生处理解决,教师做好组织、设计、指导或点拨,主导者要让贤于主体者,采用这一教法,可让学生认识“自我”,感受到“自我”的价值。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活动过程 :

  1.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的那些知识?(学生提出很多)

  如:(1)找最大质数.

  (2)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自然数中是不是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2.请各小组选一个你们喜欢研究的问题,开始研究吧.

  3.汇报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的那些知识。这一过程,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能在课上研究的问题就在课上处理,留下的问题让学生向家长、老师、书籍、网络……学习,这样设计已经不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此环节的处理,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 但我想还是值得的.教师应以学生为本,而不应以备好的教案为本.

  活动四:回到开头。

  活动目的: 教师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活动过程 :

  1.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对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奇素数你是怎么理解的?点击课件出示:大于4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师:是不是所有一个尽可能大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呢?能证明吗?

  师: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证明?但是通过这节课我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理解和我们之间的交流。你们是不是已经感受到了数学王国的神秘。

  2.著名科学家牛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同学们其实你们已经站在巨人肩膀上研究问题啦。这使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座的各位通过不懈的努力,将来肯定会有人摘下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解开“哥德巴赫猜想。

  教学反思:当时学生举手非常踊跃,表现出一种探索的欲望, 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出了数学自身的魅力。

  六、板书:略。

  教学反思:

  一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现实世界各种数量关系内化上升为形式化的过程。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是思想实验。” 为此, 数学教师应充当教练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练就千差万别的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创设情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

  新课程标准就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如下建议: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想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人说:“你拉来一批马给它喝水,不如让他感到口渴。”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我沿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安排了这样的导入  :“教师叙述,2002年3月20日北京日报第九版有这样的报道:英美两家出版社悬赏100万美元,限期两年求证歌德巴赫猜想之解,截稿日期就是今天。”……随着上述情境的不断展开,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  新课。这样从新闻入手,让学生感到口渴,学的知识有用,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自身的魅力。对数学随之充满了无限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2.教师的鼓励为学生体验成功搭设了舞台。

  成功与快乐是学习的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不失时机的积极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给予及时、明确和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至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 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判断质数、合数方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教师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你们的例子都举对了吗?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给大家说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教学民主却随处可见。”又如“在学生看过歌德巴赫猜想内容后,教师问你懂吗?学生说“我知道素数”教师及时评价:你还知道素数那,真了不起。你从哪知道的?学生说书上看的。教师评价:从你的言谈举止就看出了你是个爱读书的学者。等等。由于采用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学生的体验为探索与创造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的那些知识。这一过程,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能再课上研究的问题就在课上处理,留下的问题让学生向家长、老师、书籍、网络……学习,这样设计已经不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是启发者,当学生迷路时,教师是指导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则是鼓励者。由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中我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 的多元化,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数字0》教学设计 篇12

  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组数:

  1、2、5、8、9、12、17

  师:这些数根据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怎么分类?

  生: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两类。其中1、5、9、17是奇数,2、8、12是偶数。

  师:自然数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来分类的。先请同学说出这些数每个数的约数。

  生1:1的约数是1。

  生2:2的约数是1,2。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卡片(可移动)并贴在黑板上。

  1(1)  2(1,2)……

  [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建立,离不开一定数量的具体实例。教师一上课就出示一组自然数,帮助学生复习自然数的奇偶分类后,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的约数,为学生的观察、比较,学习新知,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进行新课

  (一)教学例1。

  1.引导学生自学例1,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师: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怎么分类呢?请同学们带着思考题来学习书上的例1。

  出示思考题:

  (1)按照一个数约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2)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这样的数叫做什么数?

  (3)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这样的数叫做什么数?

  (4)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2.回答思考题。

  (1)回答思考题(1)。

  师:按照每个数约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只有一个约数的,一种是有两个约数的,还有一种是有两个以上约数的。

  师:谁能把以上的数,按照约数的多少进行分类?

  学生移动卡片:

  2(1,2)  8(1,8,2,4) 1(1)

  5(1,5)  9(1,9,3)

  17(1,17) 12(1,12,3,4,2,6)

  (2)回答思考题(2)。

  师:像2、5、17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叫做什么数?   生:像2、5、17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教师板书:质数(素数)

  师:质数有几个约数?

  生:质数有两个约数。

  师:哪两个约数?

  生:1和它本身。(教师板书)

  师:自然数中,除了2、5、17外,还有别的质数吗?

  生:有。

  师: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吗?

  (三位学生先后回答出:3、7、11,教师板书)

  (3)回答思考题(3)。

  师:像8、9、12这样,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数叫做什么数?

  生:像8、9、12这样,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数叫做合数。

  (教师板书:合数)

  师:合数的约数是几个?(两个以上)怎么理解“两个以上”?(至少三个)你能举出一个合数的例子吗?

  (三位学生先后回答出:4、6、100,教师板书)

  师: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师:自然数中,除了黑板上的这些质数和合数外,还有吗?

  生:还有很多。

  (教师在质数、合数的例子下面写上省略号)

  (4)回答思考题(4)。

  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只有1一个约数。

  师:能不能说,自然数中,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呢?

  生1:能。

  生2:不能。因为自然数中的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那么,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来分类,应分成几类?

  生:分为三类。一类是质数,一类是合数,还有一类是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数字0》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字0》教学设计

《数字0》教案

《数字0》教案4篇

《数字0》教学设计

中班数学《数字0》教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数字0》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