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学习7》教学设计

《学习7》教学设计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学习7》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学习7》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学习7》教学设计 篇1

  连河小学 六年级赵成芹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开放式的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借助读、写、说等形式,锻炼收集处理信息,创性学习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后水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景观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收集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提出如下学习建议: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2、结合学习谈谈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并说明理由。

  3、结合课文内容和你收集到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体会。

  4、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

  5、如果你是桂林某个景点的小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

  6、你还知道有关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吗?说给大家听听。

  (传说、故事、著名景点、历史、地形等)

  四、学习收获交流,展示成果

  组内成员合作,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组间的互评。

  五、整体感悟全文,进行感情背诵。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学习7》教学设计 篇2

  “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

  宁围初中王芳

  [教材解读]

  “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主题是探险,节选的几篇文章,都与探险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联系到综合性学习是集口语、阅读、活动等一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便尝试着让学生在讲故事、辩论中感受探险、体验探险。这样既丰富学生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坚韧拼搏精神,又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两项语文基本功,让学生真正体验综合性学习乐趣的同时,切实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

  1.       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        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认识和基本技能。

  3.       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4.       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活动设想]

  幻灯片展示几组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图,激发学生对探险的兴趣,紧接着展开一个短小的探险常识竞赛,让学生对其有更直观的了解。接着请故事组讲述故事,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再以故事引出“七嘴八舌说探险“这一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最后,由实践组组织”野外生存模拟招聘”,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探险,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坚持“探险”话题,积极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兴趣,然后自然导入  学生写作训练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把所写的文章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小组进行评论,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进行全班交流评论。

  [前期准备]

  1.       拟定分组类别。

  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不同特长,把全班分为摄影组、故事组、文化组、辩论组、招聘组。

  2.       组长制定活动计划,物色人才,组成合作小组,各组搜集、整理素材,准备展示的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图片展示

  (屏幕上出现课件1----自然风光片:雅丹地貌、楼兰风光、喜玛拉雅山等)

  摄影组长:探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方式?自由、快乐、健康,可以让平时在城市里几乎苟延残喘的脆弱人们,在谈到这个话题时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是的,她有这种魅力!看——当颤抖的光线在山后面逐渐变亮,同时竭力使天空扩大时,每一座山峰、每一个山口都像梳子一样,墨一般黑黑地显露出来;金色的光束随之在山峰间闪动,斜照沉睡未醒的山谷,照得山上的雪闪闪发光。听——宁静的山间回荡着清脆、悠远的铃声,马蹄铁踏在石头上的声响沉闷而厚重。在茫无涯际的大草甸上,清脆的骡铃在肃穆冷峻的雪峰间回荡,甚至能嗅到那酥油茶的浓香味儿。登上地球之巅,潜入大海深处,钻入地底下,走进茫茫戈壁……探险,让我们寻到了简单的快乐,寻到了解脱的我行我素,寻到了随心所欲的快感。我们更是从中感悟到人类为了生存所能激发出的无畏勇气,所能付出的难以想像的努力,和世世代代都能够激动人心的探险精神。正是这样的行走、这样的勇气、力量和精神,使得人类的生活有了价值和意义。出发吧,让我们去探险吧!

  二.           探险常识竞赛

  文化组组长展示课件。

  1.       去探险时,你认为哪些东西是必备的呢?(至少答出10个)

  2.       若探险时遭遇大型野生动物(如:熊、豹、犀牛等),该怎么办呢?

  3.       当你探险时,在体力上该注意点什么呢?

  4.       若是你已无水了,恰巧在途中的有溪瀑、江河或湖塘,那你是否可取水呢,该注意点什么呢?

  5.       下雨天,你已经浑身湿透,十分寒冷,虽然有火柴,但柴是湿的,该怎么办呢?

  6.       扎营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7.       :当你或你的同伴出现呕吐、耳鸣、头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发烧、睡意蒙眬,甚至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高山病的症状时,该怎么办呢?

  8.       关节不慎扭伤后,怎么办呢?

  9.       水,是沙漠探险中永恒的主题,在沙漠中如何饮水才是最好、最科学的呢?

  10.   防晒油在沙漠中适用吗?

  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评出“博学多才奖”、“积极参与奖”

  三.           我心中的探险家

  故事组成员准备十分充分,深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们心中的英雄。分别有

  下西洋的郑和

  英国盲人探险家迈尔斯·希尔顿·巴伯

  走进中国的马克·波罗 

  环球旅行的佛迪南·麦哲伦   

  第一个到达北极的罗伯特·皮尔瑞   

  最早到达南极的罗德·阿蒙森

  ……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融入故事中,故事组还请摄影组搜集了很多相关的图片资料借用多媒体展示,许多同学都被英雄们的无畏、拼搏精神深深感动。

  四.           七嘴八舌说探险

  辩论组同学分两组:正方——推崇探险,反方——反对探险。双方就探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光荣与灾难、功绩与损害等方面展开讨论,借此帮助学生对探险有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五.           野外生存模拟招聘

  招聘组同学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招聘现场,招聘小组设计出不同的情境:荒野大漠、荒滩孤岛、原始森林、雪原冰山,并用语言文字或图画具体描述或描绘出这一情境。这吸引了很多挑战者前来应聘,接受挑战。

  当然重点在能否被招聘,招聘组根据不同的情境设计出了不同的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意外情况的发生、面临的生存困境等)。如在荒野大漠招聘组,组员向挑战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1.行走沙漠是极艰辛的,东西是越带越少越好,你罗列一下,你该带哪些东西才是最好的。

  2.那么衣服,你觉得该注意点什么呢?

  3.当你行走于沙漠中时,你忽然发现你的水壶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经过你努力寻找,你确定附近没有任何水源,这时你该怎么办呢?难道只能等死吗?

  4.行走沙漠的另一大危险来自风沙,遇到风沙时你该怎么做才最安全的呢?

  为了活跃气氛,根据挑战者在应聘过程中的表现和处理复杂困境的机智、魄力、能力等,我们还评选了“最佳挑战者”。

  六.           写作

  通过以上一些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充分调动起来,对探险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的甚至有独到的见解,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写完之后在小组里把自己写的作品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选出最好的一篇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

  七.           小结

  师:中国自郑和以后就几乎没有产生什么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的探险家,中华民族的探险精神也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消退;当古老的东方世界昏昏欲睡之时,西方世界却开始了它的“地理大发现”,一个大探险的时代到来,世界的天平翘了起来。人类不能没有探险精神,民族不能没有探险精神,因为好奇心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探险是好奇的结果。纵观中国历史,最富于探险精神的时期,就是最富于朝气的时代!同学们,愿你们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做个勇敢的探险者!

  [教学反思]

  总结此次综合学习活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思维空前活跃。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了大量与探险相关的资料,有些学生还主动向语文、科学老师请教。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能认真小结,积累知识。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热情很高。

  2.成果颇丰。

  在学生的作文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海伦的《大漠情怀》提到:“每日清晨,我们的探险者在日出的淡淡微光中背包上路,傍晚,在梭柴的噼啪声中一边嚼着干馕,一边等着太阳忽地掉到地平线下。如今,阳光在脸上留下的灼伤已经淡去,但是这种周而复始却深烙在了他们的心底: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相信探险将让我更勇敢、更成熟,和我一起走更远的路,到更多的地方,得更多的收获。”

《学习7》教学设计 篇3

  四川省巴州区雪山中学         李   松

  活动目标: 1、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关注母亲河,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活动重点   1、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活动设计 :1、这次活动分二个阶段:(一)课外阶段→(二)课内阶段

  活动

  阶段学 生 活 动教   师   活   动课时                                                    

  安排

  (一)        

  课外阶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申报阶段:自由结合成小组,根据小组具体情况申报研究学习项目布置活动任务,提出活动目标,划分研究学习项目《黄河颂》第二课时后15分钟

  收集阶段:围绕下列五个主题项目收集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黄河相关资料

  星期五、六

  整理阶段:对有用材料加以整理,制成卡片或手抄报指导学生如何筛选、裁剪资料→指导学生把有用资料办成手抄报→指导小组根据申报项目整理成文字报告两个课外活动

  (二)

  课内阶段(作品展示、口头汇报)汇报阶段:小组长汇报研究学习过程所做工作主持汇报会、评价小组研究性学习工作课内一课时

  展示阶段:分组分项展示主题手抄报组织对主题手抄报评定等级一个读报时间

  竞赛阶段:选派代表组织竞赛:《黄河知识知多少》(竞赛的要求与规则: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轮流进行,每说出一条相关内容得一分,如内容不符合要求或与他人答案重复则无分,最后把分值累积起来。)课内30分钟

  感悟阶段:谈谈综合学习的收获评价综合性学习:重过程,看实效 课内10分钟

  2、“黄河,母亲河”活动内容分解成五个研究学习项目:

  本次活动内容多,课时紧张,应以“探寻黄河文明”为核心,化整为零,

  宜把它分解成五个研究学习项目。

  主 题 项 目项    目    内    容

  黄河之貌了解黄河发源、汇入地和沿河流域概貌。

  黄河之城了解黄河流域内的重要城市。

  黄河之水关注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及对黄河之水的有效利用等内容。

  黄河之歌收集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传说故事。

  黄河之史了解黄河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邮箱: 

《学习7》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范文网: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以下是有关“千般道理,形诸议论”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题类型】《最是读书滋味长》导读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名人读书的观点和方法,感悟名人读书的情怀。

  2.学会精读和略读,能够在阅读中把握有效信息。

  3.学习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方法的交流和指导,归纳总结阅读的技巧。

  【课前准备】

  1.阅读九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放飞思想的风筝》。

  2.准备好字典、词典、读书笔记本、读书文摘卡。

  【课内探究】

  一、导入

  华罗庚说: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把书作为人的工具,则书本上的知识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使燥热的心变得宁静,能使枯寂的心变得温润,能使贫瘠的心变得丰富,能使平庸的心变得多姿多彩。求知,能使对现在的我们而言,求知正当时。今天,就让我们与名家相邀,畅游于书海。

  二、走近名人阅读情怀

  友情提示:

  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都有关键句。善于阅读的读者,绝不是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使用注意力的,他(她)总是要选择重要的语句来领会文章。所谓关键句,是指那些能够体现文章思想内容的语句,能够表达作者观点、主张的语句,能够体现文章结构、作者思路的语句,内涵含蓄丰富的语句等。读一篇文章,只有把握文章的关键句,才能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更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观点。

  学以致用:

  1.阅读《求知善读》《读书的艺术》《听名人谈读书》,速读,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感受名人阅读的情怀。(将你的收获感悟写在下面。)

  2.阅读《怀疑与学问》《董遇“三余”读书》,抓住关键性语句。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将运用到你以后的读书中去。

  三、赏析精美语句

  友情提示:

  赏析语句包括“欣赏”和“分析”两个过程。所谓“欣赏”,就是感悟语句的优美、奇妙之处;所谓“分析”,就是通过辨句式、品析其表达方式、修辞方法、重点字词等,理解句子的内涵,品味句子的美妙所在。

  学以致用:

  联系原文,赏析下列句子

  1.书籍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我们不可分离的良师益友。困惑时它给你启发,悲哀时它给你慰藉,得意时它给你清醒,低落时它给你力量。(高占祥《求知善读》)

  2.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3.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还发现了不少富有哲理的好句子,请你写出一句,并写出你的赏析。

  四、探究论证方法

  友情提示:

  这一单元的主题学习,所选文章主要是议论文。所谓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

  学以致用:

  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善思,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劝学解》)等,已成为治学格言。(高占祥《求知善读》)

  2.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积累运用】

  1.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将你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优美词句或精彩段落,摘抄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

  2.本单元中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请筛选你认为有哲理、对你以后读书有所帮助的佳句,整理在读书文摘卡上,和同学们交流。

  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关键词: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从教材本身入手,找准一个切入点,进行单元整合,就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实现语文课堂的常教常新。

《学习7》教学设计 篇5

  黑龙江省宁安市综合中学 初中部 郭雪峰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题或关键词,细致地研究课文。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改变粗枝大叶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关键词,深入细致地研究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可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准备、交流。

  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准备投影仪,多媒介体课件。(如有条件的话,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大屏幕投影: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今天,我们要借助散文《生命 生命》,再次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

  学生交流后,教师可补充:

  [参考资料]杏林子,本名刘侠,中国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中国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中国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生命》一文,选自《可林子作品精选》。

  三.(一)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或(有条件可制作朗读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或模仿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读课文过程中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二)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问题:

  1.作品《生命 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2.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3.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体验,锻炼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上问题,在学生读文后,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点拔、引导。

  [教师小结]

  1.三个事例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主题词分别是a、生之欲望。 b、生命力。 c、生命。

  三点思考 主题词分别是a、意义。 b、价值。 c、奋斗。

  2.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学生谈不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a、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b、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c、珍惜生命、时间,不懈努力。 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切全第二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切合第一点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

  (三)自主质疑 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教师可参与讨论,适实指导。(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点拔、明确。

  问题探究:(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大屏幕投影问题:

  1.课文中先说小瓜苗“长出小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后边却说“它仅仅活了几天”两者是否自相矛盾?

  (引导回答时,有两个切入点(1)为什么能“茁壮成长”?(2)为什么死了?)

  2.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什么目的?

  (任何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3.如何理解“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4.“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有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有怎样的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完善)。

  四。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 生命》(美国 克伦沃森)。

  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读文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进行比较,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借此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2.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沃森的文章文学色彩比较强。

  五.反思、小结:身患顽症的杏林子从寻常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学习这篇文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受到什么教育?(鼓励学生多结合自己的实际共同探险寻人生的法宝,教师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作者邮箱:

《学习7》教学设计 篇6

  激发动机,让学生去做

  星期五下午放学前,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 。

  师:同学们,下个周末,有个南方的朋友要来我家做客。他特别想尝尝我们家乡小吃不知道拿什么招待他好?

  生:可以拿烧卖招待他。

  生:可以拿生鱼片招待他。

  生:可以拿老鼠下招待他。

  生:可以拿板鸭招待他。

  生:可以拿韭菜包招待他。

  师:同学们够热情的,这些很多都是我们家乡有名的小吃。可是老师挺为难的,因为这些小吃我都不会做,怎么办?

  生:我妈妈会做烧卖。

  生:我邻居张阿姨炒的老鼠干味道一流。

  生:我家店里有个厨师,生鱼片做得很好。

  师:要把这些人都请到家做厨师,我可承受不了。不如这样,明天是周末,你们去问一问,这些“厨师”是怎样做小吃的,能亲自看他做或帮忙做最好,做好后最好要尝一尝,有资料的还可以去查一查,读一读,同时记下做小吃的大概过程,下个星期告诉我。

  (周末,学生去问一问,做一做,尝一尝,并且记下相应的提纲。)

  分门别类,让学生来说

  星期一下午语文活动课,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周末的收获。

  师:为帮助老师招待客人,听说许多同学周末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去问师傅,有的跟妈妈一起做,有的查阅了资料,有的还尝了小吃,老师谢谢你们了。现在请大家拿出提纲,按小吃的品种不同分为“烧卖”组,“生鱼片”组,“老鼠干”组,“板鸭”组,“其他”组。来讨论讨论该种小吃的做法,要求各抒己见,互相补充,等一会儿每个组派代表来教我做小吃。

  小组讨论。(略)

  师:下面分组发言。

  a组:我们讨论的是如何做生鱼片。先取三斤左右的鲜活草鱼,刮去鱼鳞,开膛除去内脏,然后取下两侧肉块,脱去鱼皮,取出鱼骨,把血揩干,迅速用专用刀切成如纸般的薄片,其色淡红,透明如冰雕玉琢,淋上麻油,沾上芥茉、酱油,生吃,味道美极了。

  b组:我们讨论的是如何做烧卖。“烧卖”是我们家乡著名的小吃,外面是皮,里面是馅。将芋子煮熟,捣烂,再用地瓜粉搅匀,搓成小圆团,再把小圆团捏成薄薄的一片,这就是烧卖皮。馅是这样做的,先把萝卜,猪肉,冬笋,香菇等切成丝丁状搅拌,加入佐料炒熟。包烧卖时,先拿起一张皮垫在手上,接着舀起一小汤匙的馅,放在皮上,然后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把皮包起来,一圈一圈地裹好,烧卖就做成了,还要把烧卖拿到蒸笼中蒸上十多分钟,烧卖蒸好后,淋上酱油、熟猪油就可以吃了。

  c组:我们组讨论的是如何制作老鼠干。秋收后,农民伯伯把田鼠捕回家,先退毛或去皮,后开膛破肚,洗涤干净,再晾干水分,最后用米糠熏成黄褐色,老鼠干就做成了。老师要招待客人,这初冬季节可以到集市上买一些,最好买小的,熏得金黄的,味道更好。到了要吃时,先要割去耳朵,砍掉嘴巴,剁去爪子,切掉尾巴,洗净,沥干水分,切成块状,然后把切好的老鼠干放入烧热的油锅中煎炒,再把配料──切好的五花肉、冬笋一并放人锅中用文火炒到半熟,最后加入调料,姜汁、水酒、酱油,用文水焖到熟即可。

  创造情境,让学生来写

  为了深化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写说明书,写广告语。

  1.写说明书。

  师:同学们,很遗憾,我这个客人另有任务,这次不能来了。

  生:啊!我们不白忙活了?

  师:不会的,他让我把各种小吃的说明书寄给他,有条件的话他想尝试着做。产品说明书,同学们可能不会写,我这儿有张豆腐皮的说明书,大家看看,包括哪几个部分。(展台打出说明书)

  生:我刚才看了,知道说明书包括:产品名称,选料,简要制作方法,配料,食用方法,保质期,保存方法等。

  师:小吃是即食的,保质期,保存方法就不要了。把其他几个部分写下来就可以了,一个组选一种来写,大家都来参与,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说明书:

  说明书

  产品:老鼠干。

  产地:宁化。

  主料:田鼠。

  配料:五花肉、冬笋。生姜、大蒜、米酒等。

  食用方法:炒熟即食。

  其他组说明书。(略)

  师:同学们的说明书写得不错,制作方法可以另外说明。

  2.写广告语。

  同学们,我们这些小吃虽然在本地很有名,但是外地人却不一定知道味道如何,有什么作用,还不一定敢吃?最好在说明书中写上一、两条广告语,把这种小吃的味道、作用等概括出来,每人写一条,然后比一比谁的好,可以相互结合,选一条好的出来。下面是几位同学写的广告语:

  宁化生鱼片:富含蛋白质,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清热泻火。

  烧卖:皮薄馅脆,香味四溢,营养丰富。

  宁化老鼠干:闽西八大干,闻名遐尔,色香味俱全,滋阴补肾。

  板鸭:名菜佳肴,脆嫩香甜,营养丰富。

  总结推广,让学生去寄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我又引导学生把说明书寄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我启发学生:

  同学们,广告做得这么棒,我相信不仅我的朋友会喜辽宁小吃,你们的朋友、亲人也会喜欢上辽宁小吃的。这样吧,请你们把说明书和广告寄给你远方的一位亲人或朋友,让他们也来做做辽宁小吃,尝尝辽宁小吃,领略我们家乡人民的风采。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学习7》教学设计 篇7

  李友兴

  摘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从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内涵、硬件教学环境设计、软件教学环境设计、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探究学习教学设计评价、探究学习的教育功能等方面对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论述,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高中物理 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程把这一理念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理念。

  为了更好地实现物理学科教学新理念、适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需要,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的探究学习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二、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所谓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它包含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含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设计的评价(含教后的反思)等方面。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阐明教学目标,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同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将科学问题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过程。

  实施探究学习的目的是:不但使学生知道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懂得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三、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借助老师、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知识。传统的教室是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相对贫乏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极为困难。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充裕的信息资源和促进探究学习的认知工具。

  1、硬件教学环境设计

  学校校园网由网管中心、主干网和各楼内的局域网组成,覆盖整个校园。数字化教室与中心交换机实现数百兆连接,供学生上因特网用;配有多媒体教学控制系统、教师机;学生每人(或合作小组)配一台多媒体电脑作为学生工作站,所有电脑均连接在学校的校园网上,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2、软件教学环境设计

  软件教学环境包括网络资源库和讨论区,核心是校园网上的网络资源库。

  2.1网络资源环境——网络资源库

  虚拟实验室

  校园网上的网络资源库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搭建的智能化平台所支撑的、“丰富”的教学环境。该教学环境结构图如下:

  教师

  背景资料库

  交流与反馈

  网络课件库

  网络资源库

  学生

  探究学习

  探究

  讨论平台

  智能习题库

  教学素材库

  探究学习案例库

  相关网站

  学生

  交流与反馈

  图一 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结构图

  校园网上的网络资源是一种开放型的学习资源,它包括电子教材、录像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文字材料、网络信息资源等。

  教学素材库为学生提供自学素材;网络课件库为学生或教师提供网络课件;背景资料库提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和指导性自学资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虚拟实验室备有演示性实验、辅助性实验、拓展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设计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智能习题库备有智能题库系统、智能考试系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自我检测。

  探究式学习案例库提供了一些有关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案例供学生参考,将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的实验、调查及其它学习活动,并从相关网站向外延伸到因特网。

  2.2协作学习环境——校园网上的讨论区

  校园网上“讨论区”的设立,从根本上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限制。讨论区包括学科论坛和在线答疑。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讨论区来实现,最常用的是BBS论坛方式。其次,可以采用在线答疑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例如采用E-mail、ICQ等方式来实现讨论和交流,它更适合于个别化学习。

  四、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中,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诱导型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对学生评价相结合为主要评价方式,形成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该教学过程设计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自主探究

  提出假设

  测试

  反馈

  小结

  交流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验证假设

  协作探究

  问 题 探 究 评 价

  图二 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

  该教学过程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接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2、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是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直至得出结论。这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2)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实验辅助系统进行实时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这阶段是协作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2)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上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的辅助,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带入网络讨论区进行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4、小结交流,测试反馈

  (1)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2)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4)小结后,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智能习题库,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当即反馈给学生。

  这种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

  五、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评价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以现代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方法,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价值判断,并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评价既有一般教学评价的共性,也有其本身的特点。

  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获得教学设计方案的成功或失败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方案作出进一步的修改,提高教学设计方案的质量,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教学评价而言,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为重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

  (1)主动性原则: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程度。

  (2)实践性原则: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深入和拓展程度、探究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开展探究活动的效率。

  (3)创造性原则: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是否提高。

  (4)建构性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六、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案例分析

  下面以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为例来分析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电子发现的过程和重大意义;②知道汤姆生原子模型;③知道a粒子散射实验,说出其设计思想;④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理解模型提出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具备实验设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②具有理解和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逻辑推理实验结果的能力;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式结构发现的教学,初步养成科学的世界观、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1)问题的提出

  上课前播放背景音乐;上课后引导学生通过校园网进入背景资料库学习有关情景资料,激发学生质疑。如:①三项重大物理发现是怎样发现的?三项重大物理发现具有什么意义?②原子的组成问题是怎样被提出来的?③原子的核式结构是怎样被发现的?通过浏览网页呈现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问题情景的创设

  学生学习的情景资料有:①19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三项重大物理发现(X射线、天然放射线、电子)的音频、视频资料;②近代物理发展史实的音频、视频资料;③核能释放(原子弹爆炸、核电站)的音频、视频资料。

  2 、 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主探究阶段,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网页。该网页由电子的发现、汤姆生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等三大学习任务组成。各个学习任务的学习内容如下:

  (1)电子的发现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究汤姆生怎样对阴极射线进行研究直至发现电子及电子发现的意义。学习内容有:①电子的发现(点击“实验装置”,出现阴极射线实验装置模拟图;点击实验装置中的“开始”,播放工作原理、物理过程动画);②电子是怎样被发现的?③为什么说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④电子的发现具有什么意义?⑤电子与带正电的物质怎样构成原子呢?⑥电子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

  (2)提出假设——汤姆生原子模型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究汤姆生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学习内容有:①汤姆生模型的提出及其理论,包括:文字材料和模型模拟图;②实验验证;③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矛盾;④该模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3)设计新的探究方案——α粒子散射实验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究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由于α粒子散射实验无法用真实的实验演示给学生看,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这一难点迎刃而解。该学习任务有:①实验设计思想;②实验装置模拟图;③实验过程模拟;④实验现象观察;⑤实验结果及分析,其中设置了4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并配以动画模拟演示。

  3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这一阶段是学生合作探究阶段,学生对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与老师或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入网络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寻找物理规律。

  (1)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与汤姆生原子结构学说间矛盾的研究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研究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与汤姆生对原子结构学说的矛盾来探究新的学说。

  (2)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构建

  该学习任务主要是探究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学习任务有:①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提出的背景、依据及其理论;②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解释;③原子核大小的估计。

  4 、小结交流,测试反馈

  (1)小结交流:该学习任务主要是由学生对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网页“小结”。

  (2)网上测试: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练习,以巩固和延伸所学知识。

  此外,有疑问的学生可以进入“疑难导学”网页进一步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入教学资料库浏览教学资料,如有关汤姆生的资料、有关卢瑟福的资料等,还可以进入与本课题相关的网站进行学习。

  七、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教育功能

  教学实践表明,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在教师现、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1、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实施探究学习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变;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思考、发现,在学习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探索出来的,学生不但知道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懂得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2、 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

  活,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活动,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学生通过确定课题、进行探究、表达交流、总结提高等具体的探究过程,获得体验、感悟,获得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 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探究学习是一种使学生独立探索、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课本和教师等提供的学习支持资源,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协作等方式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概念。在亲身探究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要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这种亲历过程,使他们渐渐养成只有经过亲身观察和检验才真正相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协同,进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

  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从而促进学生协作精神的提高。

  此外,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在开放的知识背景中去发现问题,基于信息化网络资源的支持进行探究,从网络资源中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对收集的信息和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加工、重组,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假说进行验证、评价。这样的探究技能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5、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设高、中、低多层次非线性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脑、手、眼、口、耳”进行“全频道”式输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剖析和解决问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需求。通过问题情景的诱导,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发展探究技能,从而使个别化教学成为现实;此外,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从而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但是,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是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之中的创新型教学方案,在实施探究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的互补优势,使两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蔡铁权 《物理教学丛论》 科学出版社 2005.75~107

  [2] 余胜泉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100~126

  [3] 王磊等译 《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99~153

  [4] 蔡铁权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科学出版社 2000.167~170

  [5] 罗星凯等 《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 《教育研究》2001 .(12)

  [6] 李 森 于泽元 《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教育研究》2002 .(2)

《学习7》教学设计 篇8

  【课题】

  《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转变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讨论,使学生认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教材分析】

  《学会学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方法、习惯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行为养成教育。教材从学习方式的转变入手,进而介绍学习习惯,旨在进行较系统、具体的学习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更好的珍惜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因此本节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分析】:

  由于初一是由小学到中学的一个转折点,许多课程开设与小学不同,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能够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有些小学的学习方法在中学不适用,有部分同学在新的学习生活中显得不知所措。

  【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故事案例、活动、文字材料、课件展示等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观点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教材、教师钻研教材,师生共同搜集资料编制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自学探究。(2)搜集素材,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3)提前让部分学生准备学习心得交流会的材料。

  【教学流程】:

  〖故事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导入。故事大概内容是:在上一次比赛后,由于兔子输了,很不服气,要求再进行新一轮比赛,但是结果还是乌龟赢了,原因是乌龟在比赛中使用了自己发明的微型飞行器。

  老师:乌龟适时地调整了跑步的方式最终获得胜利,这个事例给我们在学习上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回答]:略

  [老师归纳]:由这件事可以看出乌龟本身跑得慢,但是它会转变方式,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战胜兔子。我们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的道理,上到初中之后,由于科目的增多,很多东西与小学的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转变学习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探究新课〗:

  (一) 转变学习方式。

  1、转变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引领活动]:课件展示图片:①“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②各种零部件的生产  ③飞行过程中的测控、监控等

  [学生思考]:“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一个人能做到的吗?那它需要一种怎样的工作方式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呢?(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点拨]: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已经到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我们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习。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学会学习呢?首先就要转变学习方式。

  板书:转变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p46“在物理实验课上,我们经过共同合作成功制作出新的发射器”的案例。

  议一议:“我们”为什么会赢得胜利?

  想一想;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示?

  找一找:他们运用了哪些学习方式?

  [学生讨论回答]:略

  老师归纳:学习的过程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上现有的知识,而是要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知识经济、科技信息的发展与更新加快的时代,为此我们要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板书: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实践交流]:在平时的学习中,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影响?(设置这个“交流”栏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新旧学习方式的对比中体会转变学习方式的好处,从而在实际学习中积极践行。)

  (二)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1、学会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引领活动]:用课本的寓言故事启发学生,孩子为什么不要金山而要点金术?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点金术是一种方法,可以拥有无穷无尽的金山,这个孩子比较聪明,所以选择了能变出无穷无尽金山的点金术。这点金术放在学习上就是学习的方法,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就能获得无穷无尽的知识。

  2、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探究活动]:以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启发的目的。

  [活动一]道具:一个矿泉水瓶,一个宽口水杯,两支一样的笔。

  老师把两支相同的笔同时放进两个容器里,请一位学生上来把笔从容器里拿出来,大家观察这位同学是怎样将笔拿出来的?

  [让学生讨论回答:略]

  答案:一个直接用手可以将笔拿出,一个需要拿起瓶子将笔倒出来。

  由此启发学生:两个不同形状的容器,放两支同样的笔,取出来的方法却不一样,那么在学习上,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不同形状的容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把学习搞好。

  [对话情景]:

  想一想:这两位同学的问题出在哪儿?(一个是学习方法不对路,一个是盲目学习他人的方法)

  帮一帮:请帮助这两位同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道具:多媒体展示。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列有规律的数字:557 887 9997    0.454454445       1981 1989 2000

  让学生在30秒内记住,然后每一组请一位学生将记住的数字写在黑板上。再请这些学生回答是如何记住这些数字的,让他们发现这些数字的规律。

  教师归纳:在记忆这些数字的时候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平时的学习也应遵循记忆规律。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好的的学习方法,应符合认知规律,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方法。

  板书: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果乌龟在第二次跑步没有使用自己研制的微型飞行器,而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还是按照原来是方法比赛,那肯定是赢不了小白兔的。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像那只小乌龟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因为成功永远属于踏踏实实付出汗水的人。(过渡)

  3、再好的学习方法也离不开勤奋。

  【图片展示】cctv《新闻会客厅》采访节目:今年高考考场上出现了一名特殊的考生,张炘炀,年龄只有10岁,据说是目前为止考生中年龄最小的,今天,炘炀与父亲来到演播现场。

  (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得到启发:再聪明的人,再好的学习方法,也需要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才能学有所成,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

  【展示名言】:成功=勤奋+科学的学习方法+少说空话。

  ——恩格斯

  板书:再好的学习方法也离不开勤奋。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领活动]:哈尔滨市香坊区13岁的男孩董志成,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例子

  师:董志成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董志成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生:董志成从小爱学习、肯钻研,遇事喜欢思考。

  教师点拨:董志成喜欢举一反三,遇事喜欢思考,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究活动]:学习心得交流会

  请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上来谈谈他们的学习心得。(这个活动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探究学习的心得,对学生来说会更有说服力)

  [教师归纳]:这些同学能取得好的成绩,是因为他们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持之以恒,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哪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哪些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大家看看“比一比 说一说”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略

  [教师总结]:所谓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会让我们终身受益,那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怎么做呢?首先要纠正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其次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

  [实践活动]:

  找一找: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有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怎样纠正?

  (首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写出来,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达到实践的目的。)

  想一想: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难以克服需要老师或者同学帮助的?

  (设计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找出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然后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目的)

  板书:1、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2、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

  【内容总结】

  课件展示:  

  转变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学会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

  学会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再好的学习方法也离不开勤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

  【巩固练习】

  一、我选择

  1、对于刚跳进中学校门的初中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

  ①学会自主学习   ②提高学习效率    ③科学安排时间   ④多花时间死记硬背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2、小刚在小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进入初中以后,由于科目的增多,难度加大,他虽然还是很认真的学习,但感觉到成绩明显下降了,困惑不解,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

  a、 让爸爸妈妈帮忙监督检查学习情况    

  b、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改变学习方法

  c、智力水平落后了,还需要加倍的努力、用功  

  d、科目太多就选两个自己喜欢的认真学,其余的随它去

  3、下列关于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不正确的说法是 (  )

  a、 只要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就一定是好的学习方法

  b、 只有适合于自己、能不断提高自己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才是好的学习方法

  c、好的学习方式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用不着摸索尝试

  d、用小学的方法也一定能学好初中的各门功课

  4、 要学好初中各门功课,我们要怎样去做呢?请你从下面的选项中挑出你认为合适的(  )

  ①课前认真预习,开展各种准备活动 ②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 ③课后及时巩固复习,独立完成作业 ④平时学不学没有关系,只要考前认真复习就行了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我分析

  在交流学习方法时,小光听小王说早上看书好,他就早上看书。听小李说中午学习的效率高,他就中午学习。听小刘说晚上熬夜看书记得牢,他就晚上熬夜看书。你觉得小光的学习方法对吗? 为什么?

《学习7》教学设计 篇9

  学习内容:pep版小学英语课本四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夹克、衬衫、毛衣、裙子、t恤衫等五种衣服在英语中的音、形、义。

  2、能力目标:发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听“who is wearing …today?”

  的音乐学单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深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有效地利用音乐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专心的习惯。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拼读、识记jacket, shirt, sweater, skirt, t-shirt五个衣服单词。

  难点:学会探究学习单词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         探究性学习准备

  1、心理准备

  t:“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看一段关于zoom和zip的动画片,你们想看吗?想知道这次他们又遇见了什么吗?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cai)

  2、新知学习准备

  (1) 放动画片的一个段落,让学生热身,进入角色。(伴音为“who is wearing …today?”)

  who is wearing t-shirt today? t-shirt today? t-shirt today?

  1>  继续播放cai,学生仔细看、仔细听,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

  t:这段动画片中zoom和zip怎么啦?

  ss:生病啦。

  t:为什么他们会生病?

  ss:他们穿少了衣服。

  t:他们穿了什么衣服,有哪位同学听清楚啦?

  ss:t恤衫(t-shirt。)

  t:“t恤衫”这个单词怎么拼?

  ss:t-shirt, t- s-h-i-r-t ,t-shirt。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2>  出示shirt的卡片

  t: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

  ss:衬衫(shirt)。

  t:你们能用这个词改唱刚才的歌曲吗?学生改唱歌曲,将shirt替换t-shirt。

  3>  出示skirt的卡片,重复2>的步骤

  (2) 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跟随伴奏音乐哼唱歌曲。

  二、         探究性学习的展开

  让学生再听录音,辨别什么季节该穿什么衣服,学习新单词。

  探究问题一

  t:请同学们再次仔细聆听音乐,听听他们穿了什么衣服?

  学生听后讨论汇报:

  ss:有“呼呼”的风声,应该是冬季吧。

  ss:冬天要穿毛衣。

  ss:毛衣读作sweater。

  t:你们可以根据“sweater”这个发音拼出单词吗?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师所给的字母拼成单词,然后展示,师生点评,认读sweater这个新单词。

  小结:歌词中包含了所要学习的新单词,通过听音读单词拓展到认识单词的音、形、义。

  探究问题二

  t:认真聆听下面这段音乐,你还能找出音乐中所包含的衣服吗?

  s1:夹克。

  t:这种衣服如何拼读?(出示单词卡,学生认读)

  ss:jacket,j-a-c-k-e-t,jacket。

  t:将jacket和sweater这两个词放到歌里去套唱练习。

  小结:通过歌曲“who is wearing …today?”,帮助学生认识了jacket, shirt, sweater, skirt, t-shirt五个衣服单词的音、形、义。

  最后,请学生分成五小组进行比赛拼读单词、跟随音乐唱歌,巩固记忆五个单词。

  三、         探究练习训练

  “chant”式练习:boys: shirt, shirt, shirt, whose is it?

  girls: oh, oh, 0h, it’s zhang peng’ s shirt.

  如操练jacket时,学生打拍子,由轻到重,由重到轻。在这些单词操练的同时还为新句型做了铺垫。

  最后巩固单词,用cai出示综合图片,学生认读;再快速出示图片、单词,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在听录音,学生在课本上圈出今天所学的单词。

《学习7》教学设计 篇10

  上华小学 宋晓丽       

  一、活动主题:

  在学习第五单元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布置学生收集校园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的人与人相处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使学生懂得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能更和谐地与人相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活动计划:

  1、指导学生阅读第五单元的课文。

  2、学生分成5组,分别担任一项任务。

  3、布置每组学生的任务,分组调查、收集人与人之间的故事。

  a、我班同学之间的故事。b、高、低年级同学之间的故事。c、师生之间的故事。d、我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故事。e、大人们之间的故事。

  4、时间安排:

  第一星期:分组收集故事。

  第二星期:小组内交流总结,写出、画出所收集到的故事。

  第三星期:班上成果展示。

  三、活动过程 :

  第一步:学生阅读第5单元课文,教师指导。

  第二步:把学生分成5组,布置任务。

  第三步:学生分组活动。

  第四步:在小组内整理收集的成果。

  第五步:班上交流,教师总结。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学习7》教学设计 篇11

  黑龙江省宁安市综合中学 初中部 郭雪峰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题或关键词,细致地研究课文。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探究性学习。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改变粗枝大叶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关键词,深入细致地研究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可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准备、交流。

  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准备投影仪,多媒介体课件。(如有条件的话,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大屏幕投影: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今天,我们要借助散文《生命 生命》,再次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

  学生交流后,教师可补充:

  [参考资料]杏林子,本名刘侠,中国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中国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中国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生命》一文,选自《可林子作品精选》。

  三.(一)整体感悟

  1. 教师范读课文或(有条件可制作朗读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 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或模仿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 读课文过程中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二)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问题:

  1. 作品《生命 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2.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3. 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体验,锻炼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上问题,在学生读文后,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点拔、引导。

  [教师小结]

  1. 三个事例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主题词分别是A、生之欲望。 B、生命力。 C、生命。

  三点思考 主题词分别是A、意义。 B、价值。 C、奋斗。

  2. 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学生谈不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 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A、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B、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C、珍惜生命、时间,不懈努力。 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切全第二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切合第一点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

  (三)自主质疑 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教师可参与讨论,适实指导。(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点拔、明确。

  问题探究:(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大屏幕投影问题:

  1. 课文中先说小瓜苗“长出小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后边却说“它仅仅活了几天”两者是否自相矛盾?

  (引导回答时,有两个切入点(1)为什么能“茁壮成长”?(2)为什么死了?)

  2. 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什么目的?

  (任何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3. 如何理解“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4.“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有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有怎样的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完善)。

  四。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 生命》(美国 克伦沃森)。

  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读文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进行比较,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借此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 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2.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沃森的文章文学色彩比较强。

  五.反思、小结:身患顽症的杏林子从寻常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学习这篇文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受到什么教育?(鼓励学生多结合自己的实际共同探险寻人生的法宝,教师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7》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2、通过活动,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知道爱汉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重视汉字的规范化使用,一同维护汉字的纯洁,为推进社会文明尽一份力。

  教学重点:通过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汉字的赞美之意,使学生们更为规范地使用汉字,维护汉字的纯洁神圣。

  教学难点:某些汉字背景知识较深奥,学生较难掌握。课前准备:课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明确任务

  二、汇报内容介绍

  一小组:(1)汉字的演变  (2)汉字的影响

  二小组:汇报有关于汉字的笑话和损失。

  三小组:汇报身边的不规范用字。

  四小组:(1)欣赏汉字的美(2)书法作品欣赏(3)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成果展示

  四、用喜欢的方式赞美汉字

  五、教师总结。           六、板书:我爱你,汉字

《学习7》教学设计 篇13

  第一范文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估计到实际教学过程进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计划好媒体使用的时间。以下是有关“落雪有意”的主题学习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题类型】《湖心亭看雪》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写景段落。

  2.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学会鉴赏评析景物中的白描。

  3.深入了解作者,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学会鉴赏评析白描手法。

  2.感受作者的情意。

  重难点突破措施

  1.学生品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落雪有意》等文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课文。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和适当点拨,探究作品的主题。

  预习导航

  同学们,预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相信你会做的很好!

  1.自主批注阅读《主题丛书·落雪有意》中的《第一场雪》P215和《南方的雪》P217。

  2.阅读《主题丛书·知人论世》中的《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P8认识张岱其人。

  3.自主预习并背诵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具体做法:

  Ø 画出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并用圈点批注法赏析,能流畅、字正腔圆的朗读。

  Ø 正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Ø 背诵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我的困惑

  在预习过程中,肯定有不少困惑吧?把它们整理一下,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要突破哦!

  课内探究

  一、观雪色

  1.师以“落雪有意”为话题精彩导入,组织学生阅读展示。

  2.学生个人或小组以朗诵形式展示《主题丛书·落雪有意》中的雪景片段。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纷纷扬扬,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三季的情思。落雪无声,雪落有意。雪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冬意,也撩拨着文人故乡的记忆。再过几天就是大雪节气了,在雪至之前,让我们一起在文字的雪景中畅游:观赏、品味、感悟。

  二、品雪韵

  (教师导入:这美丽的雪景也曾引起古代文人墨客无限的情思。他们的风雅和忧伤,嬉笑和怒骂,成败和荣辱,这一切都和雪有关,此时都美丽成了雪的典故和与轶事,珍藏在我们记忆里。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 赏析张岱笔下的奇景。

  诵读课文(学生试诵读,师生点评,修正,逐步提高诵读水平。)

  2.了解白描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张岱去看雪,他看到了怎么一幅雪景?文章是怎么描述的?(学生品读,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意境。)

  3.围绕白描手法进行主题探究,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品悟: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话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所描绘的意境以及清冷、孤寂的情绪。

  ②“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巧用量词,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画面,带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的写作精妙之处。(痕、点、芥、粒,这四个只称微小事物的量词,不仅用的新奇大胆,还反衬出了天地的阔大,这极小和极大的强烈对比使人不由的生出这样的感想——人之渺小,不过沧海一粟。)

  ③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作用。从《落雪有意》中寻找其他写景片段,比较不同手法所获得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三、悟雪情

  1.结合作者背景、经历及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明朝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来了解作者其人,感受作者笔下雪景中蕴含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愁。全班齐诵《湖心亭看雪》来感受痴情。

  ①你能从他笔下的雪景中读出他什么样的内心?也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②在凡夫俗子看来,夜半独去看雪就是痴,果真如此吗?题目是“看雪”,为什么不用“赏雪”呢?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快速读主题丛书P8《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2345段。你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张岱?

  【PPT出示张岱的《陶庵梦忆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张岱的内心世界。】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2.围绕借景抒情,进行主题拓展,展示其他作家借助景物传达的情感。如《记承天寺夜游》、柳宗元《江雪》等。

  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痴人,他们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惟有寄情与山水,这样的文人你能想到哪些呢?

  例:

  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柳宗元的《江雪》被贬永州时所写。别人沽名钓誉,而柳宗元特立独行独钓寒江雪,为的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独。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被贬黄州时所写。被贬谪的苏轼借月抒怀,自嘲“但少闲人如吾”,我们在赞许其旷达心境之余不免为其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而感慨。

  3.美读这些诗文,展示自己的锦绣情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赏了雪,品了雪,悟了雪,雪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文学世界,虽然雪去无痕,但是落雪有意,风花雪月总关情。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寄情于景,在景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云山苍苍,白雪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课后拓展

  课下继续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落雪有意》的其他文章,来感受雪景中文人的情致。

  (案例设计: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李荣洁)

  这节课是整合课“落雪有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师事先带领学生在课外把《落雪有意》阅读品析完了,画出了自己喜欢的雪景片段。第二课时导入之前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朗读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通过朗读来塑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走入雪景,深入雪境,沉浸在美丽的雪景中时,此时再去品析文人先贤张岱的雪景就显得水到渠成。对于文章的挖掘,教师是用一两个主问题来引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有一点整体的感受即可。之后就在读中慢慢品悟。“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课堂活动之余,留给学生思维思索、内容内化的时间,这样就让学生感觉到有所收获,而不是艰涩空虚。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规律,学生实现“海量有效阅读”也不会太难。

《学习7》教学设计 篇14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奥运”为主线,贯穿始终,由“知奥运(史)——悟奥运(情)——想奥运(景)——做奥运(人)——办奥运(报)这五大环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运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法,开展问题解决活动以及交流、协作、表述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活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体现了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切实达到《课标》中所要求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综合目标

  教材分析: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中国人终于圆了一个世纪的“奥运”梦。作家肖复兴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与激动,写了这篇《向往奥运》,全文表达了作者申奥成功后的兴奋与激动,也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文章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耐人寻味,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治情操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2、感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活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交流信息,知“奥运”史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有关奥运的资料,你们收集了哪些资料呢?

  (学生自由展示所收集到的资料,资料可能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奥运历史知识类、奥运吉祥物类、奥运名将类、奥运承办地资料类等)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多种多样,种类也各不相同,请你们将自己的资料分门别类,根据类别,自由组合成小组,再在小组内加以展示,并适当交流一下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的感受。

  (学生对资料类别作以判断,自由组合成小组,并可根据兴趣进行精彩命名。如奥动历史知识小组,奥运吉祥物王国,奥运点将台,世界奥运各地漫游等。在小组内学生积极展示、交流。)

  师:每一组请一位同学代表上台交流,其它同学可适当补充。

  (从学生的谈话中,教师适时总结收集资料的方法和作用)

  策略:学生按照课题目的,准确地运用信息手段,自主地收集、判断、表现、处理信息,并能根据情况传达信息,培养综合学习中学生的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并通过结果的展示,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熟练化。

  二、学习课文,悟“奥运”情

  1、教师过渡:奥运会源远流长,每举行一届奥运会,世界人民都把它当作一次盛会。能够承办一次奥运会也是国家的光荣,人民的骄傲。2001年7月13日,中国人民用自己最深的期待终于圆了这整个世纪的奥运梦。(播放课件)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述,可能会从人们的欢欣鼓舞、激动、欢乐的心情这方面去回答)而作者肖复兴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写作的呢?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或是想弄清作者的心情,或是想看文章是怎么写的?或是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是怎样的感受等等)

  策略:播放课件导入  ,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动、自豪之情由学生的心田悄然而生。在这种独特的感受之下,学生心中升腾起亲近文本的欲望,此时,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感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综合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向学生请教,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画出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并用心体会。

  3、说一说,初读课文后,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策略:留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强调读书的层次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通过读、找、画、悟,对课文有个初步感知,既可锻炼学生感悟课文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引导、鼓励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各抒已见,汇报交流自己对课文最深的感受,体现了综合性学习提出的“培养学生个性”的要求)

  4、再读课文,深入感悟交流

  (1)教师过渡:你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吗?(相信学生初步读文后能够有所感知)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感受的呢?试着用自己的方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学生可能会找出的句子有:1、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2、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3、竟技体育是……一种理想。4、在那一刻……进步和发展。)

  (2)找到伙伴,共同体会。

  从句子中选出一句你最感兴趣的,用自己的方法与同伴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3)小组讨论,感悟稍难的句子。

  (学生可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发表见解,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体会作者的感情,鼓励学生有感情地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4)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作班内交流,其作同学作补充。

  (5)练读,品读,促进朗读技能的提高。

  策略:在这里,以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沟通、补充、影响,求得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关系,扩大充实了探究学习的内容,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三、自主策划,想“奥运”景

  1、过渡

  师:作者对奥运的深深向往之情真实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作为龙的子孙,我们第一次感到奥运会离我们是如此之近,她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再走过四年,祖国北京的天空会更蓝,城市会更美,而五星红旗辉映着奥运的五环,一定会更鲜艳。同学们你们想进入2008年吗?你们心目中的2008年是什么样的呢?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想象,来表现,好吗?

  2、播放歌曲《奥林匹克风》烘托气氛,学生策划准备,可以个人策划,也可小组策划。

  3、展示策划成果

  (成果展示方式可灵活多样,学生或说一段话,描绘2008年的景象;或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或写一首歌,或即兴表演一个小品,或转换一个角色畅谈2008等等,学生的创造才能无穷无尽,举不胜举)

  策略:使知识与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知识、思考力、判断力融于一体,尽情释放,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能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课堂上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自由展望,做“奥运”人

  1、师:同学们心目中的2008年是如此的精彩,如此的美好,2008年的我们风华正茂,2008年的我们年轻力壮,2008年的“我”在干什么呢?

  2、学生自由想象,表达。

  (这种设想不拘泥于现实,学生会有多种想法,他们可能会想:我在给来中国参加奥运盛会的人们做导游小姐(先生);我在为外宾作翻译;我在北京的奥运赛场上驰骋;我与北京的学生一起为我国奥运健将呐喊助威;我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在北京的街头开展“志愿者”行动;我在北京的“环保调控室”里致力于环保工作;我作为一名记者,正在对奥运名将作专访……)

  3、将“我”的奥运所为说给最好的倾诉对象听。

  策略:正如飞筝飞得再高,手中的线也不会离开地面,思绪 飘得再远,火热的心也不会离开生活,在实践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综合表达,组织策划等能力得到体现,而这些又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走向生活,学会生存。

  五、课外延伸,办“奥运”报

  与好伙伴一起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筹办2008奥运会的资料,合办一期手抄报。

  策略:作业 的设计既体现自主意识,又培养合作意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综合学习的连续性,通过作品的集结出现,学生会主动探究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知识趋于综合。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学习7》教学设计 篇15

  上华小学  蒋玉芝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良好的素养。为了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大语文天地,我设计可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二、活动目的

  在学习第二单元语文的基础上,通过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学习革命前辈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母亲对子女的爱,赞扬母亲善良、质朴的品质,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三、活动计划

  1、指导学生阅读第二单元的课文。

  2、学生分成4组,分别担任一项任务。

  3、布置每组学生的任务,分组调查、收集历史资料。

  四、时间安排

  第一星期:分组收集历史故事。

  第二星期:小组内交流总结,写出所收集到的故事。

  第三星期:班上成果展示。

  五、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阅读第2单元课文,教师指导。

  第二步:把学生分成4组,布置任务。

  第三步:学生分组活动。

  第四步:在小组内整理收集的成果。

  第五步:班上交流,教师总结。

  六、课后延伸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成为一名合格的、祖国所需要的人才。

  请同学们课后多读多收集历史故事,相信你们通过学习会有新的收获。我们将举行祖国在我心中的活动,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回顾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学习7》教学设计 篇16

  第一范文网: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课程的落实。以下是有关驳论文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可供参考!

  【课题类型】《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论文整合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明确驳论文的一般思路:摆出对方观点——驳倒对方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讨论学习驳论的论证方法。

  2.领会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3.学习严谨、准确、生动的论说语言,从学习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逻辑美。

  【学习重点、难点】

  分析驳论文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课前准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作背景:

  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先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说理全面、深刻、有力。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课内探究】

  一、整体把握,寻找论点。

  1.《不求甚解》,作者在第一段中摆出的靶子是什么?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明了什么样的主张?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是什么,支撑敌方论点论据是什么,作者另立的一个与对方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什么,支撑作者论点的论据又是什么?

  二、理清方法,明确思路。

  1.《不求甚解》一文中,作者是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阐释。

  2.试着说一说《中国人失掉自信里了吗》的论证思路。

  三、再读课文,欣赏语言。

  1.《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两篇课文虽同为驳论文,但语言风格完全不同,能否试着做一下归纳。

  2.《中国人失掉自信里了吗》中的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3.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1.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最后一句最初发表时被删去了,你认为是删去好,还是不删好?

  3.文中加“△”的“这”指代什么?

  二、请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第四期P194《“友邦惊诧”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1.本段文字指出的敌论点是什么?

  2.这段文字引用国民党政府电文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为什么在摆出敌论之前,先交代关于学生请愿的情况?

  4.对文中加线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束手无策”、“哀求”等词语形象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昏庸无能的本质和媚外的丑态。

  B“不道”是说不出的意思,表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诡计多端,出人意料。

  C“加上”是强加上去的意思,表明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给学生捏造和强加罪名这种行径的鄙弃。

  D“国将不国”中第一个“国”是名词,第二个“国”是动词。

  5.对文中画横线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安心读书”的说法而发的。

  B这句话表明学生长期请愿,身心疲惫,连书包都背不动了。

  C“可怜之至”一词表明了作者对学生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D这句话是对国民党卖国投降行径的强烈谴责。

  6.加横线一句意在说明的是:( )

  A日本兵残暴 B国土沦丧 C学生无法读书 D政府无能

  7.上面文字可分为两层,应在“ ”一词前面划开,两层之间是 关系。

《学习7》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学习7》教学设计

《学习7》教学设计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加减(一)》

《学习7》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学习7》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