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梦入混沌 点赞 分享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6篇)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文质兼美。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的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外形和它捕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

  本课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自由结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喜欢翠鸟外形美的学生为外形组,分为几个小组;喜欢翠鸟动作敏捷的学生为动作组;还有两方面都喜欢的为综合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学习全文,体现本组学习内容,并未其他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本课合作学习设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深入研讨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互相置疑,小组间合作学习,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决,进一步理解翠鸟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合作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13课《翠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根据自己对翠鸟的外形美和动作敏捷的不同喜好分好了小组,这节课我们按小组深入研究课文。

  二、指导学习

  师:要想在小组里有出色的发言,自己先要有准备,我们先干什么?

  生:先把课文读熟,

  师:光读不行,还要有读书方法,我们学习过哪些读书方法?

  生说学过的读书方法。

  师:那是不是不是本组的学习内容我们就不读了呢?

  生:不是。

  师:对,还要学,要给对方提出问题,想办法难倒他们。

  三、合作学习

  出示合作分工:

  1、选一名代表作记录员记录大家的发言。

  2、选一名发言员代表大家发言

  3、还要有一名同学集中大家的问题向对方组提问。

  4、其他同学补充。

  四、汇报交流: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翠鸟外形美与动作敏捷?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五、互相置疑(第二次合作学习)

  1、每小组置疑员向对方组置疑。

  2、各小组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讨论。

  3、组际间交流解答问题。

  六、自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七、作业(自选一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2、把你知道的有关翠鸟的知识制作成知识卡片。

  3、以“我最喜欢的鸟”或“保护鸟类”为题写一篇作文。

  专家点评:

  1、注意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2、三维目标的结合非常好。

  3、在小组合作时,目标再细化一些效果会更好。

  《翠鸟》教学反思

  在本次合作式教学的教学策略研讨活动之中,我有幸作为一名作公开课教师,在感到荣幸之余,心中有无数的感慨和激动。

  从没想过我的课会在全区骨干教师的培训会上进行研讨,也从没想过能和北京的专家一起面对面对的一起交流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与策略。不过,我一直在努力,朝着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目标前进,我的努力终于在这个特殊的机会下得到了展示,在作课之后,我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这一节课的收获,更多的是对自己语文教学的一个提升。

  我所作的课是第六册语文第十三课《翠鸟》,应用合作式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对翠鸟不同角度的喜爱,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在自独自悟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展现翠鸟的外形美与机灵。教学思路是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才确定下来的,融入的不仅是我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理念,还有我乡教研员的思考和指导,虽然不算太成熟,但却大致有了合作式学习的基本思路。

  在讲完课之后,当我还沉浸在整堂课的得与失的思考中时,北京来的沙莉老师上了《鲸》一课,同样是应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一节课过后,之前我一直困扰的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了,如何使合作学习更有时效性,不流于形式,让学生学生真正去讨论,这个问题我有了自己的看法并有了对课的一些改进措施:

  一、更加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如果我能在学生合作之前,更加细化分工,也许学生在小组活动时会效果更好。可以帮助学生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能读,读出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2)我能说,说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3)我能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4)我会有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用读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果这样定目标,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发言点,小组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小组学习的时机要善于把握

  要使小组学习取得更大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的时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第一,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学生辩论或讨论。第二,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小组讨论。三、对知识的查缺补漏,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比如当学生提出:“翠鸟像箭一样飞出去。”能否改成“翠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出去”时,我如果激起学生的二次讨论就是最佳的小组合作时机。

  三、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

  小组合作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反馈性评价,小组内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等。而我在这节公开课中,对这一点做的还甚少。

  总之,这节课给我了不少的收获,而北京专家的指导更给了我质的帮助,如果没听沙莉老师的一节课,没聆听徐玲主任的一番话,我想这些经验也许我会从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但那可能是很长时间之后,毕竟没有这么鲜活与生动,这么深刻与及时。感谢进校,感谢专家,希望这样专家引领的机会多一些,使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有更大的进步。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老伴从超市给小孙女买了一把儿童扫帚。这扫帚设计得挺有趣:棕毛的宽柄上画了“小丑”的眼睛、嘴巴,下面的棕毛便自然成了“小丑”的一大把胡子。别说孩子喜欢,就连我们大人看了也忍俊不禁。也许是爱屋及乌吧,用这把扫帚扫地便成了小孙女最感愉快的劳动。

  我真佩服厂家的聪明,他们懂得儿童的心理,所以设计出的产品赢得了儿童的喜爱。这事触发了我的联想。其实,我们小学老师跟儿童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我们几乎天天要给他们上课,天天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让孩子们喜欢、让孩子们感兴趣呢?

  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比如他教《翠鸟》,就不是按照常规死板地分析课文,而是让儿童当翠鸟,老师当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来采访翠鸟王国的小公民。老师说:“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我特意来采访你们,打算写一篇有关翠鸟的报道,让大家都来保护你们,不伤害你们。你们的声音多么好听!”小朋友禁不住叽叽喳喳地叫起来。“听说你们又叫叼鱼郎,谁能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捕鱼的吗?”“怎么能证明你们飞得快呢?”“你们的家住在哪里呀?”“你们的家这么小,我想去你们家作客,怎么进得去呢?”“这儿有一篇现成的报道,可是我看不懂中文,只能听得懂,谁能读给我听听?”这样换了个角度来教,小朋友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感受到童心童趣,领略到翠鸟王国的美妙与神秘,个个学得兴致勃勃。这种形式,在大人可能觉得没意思,可在孩子却觉得挺有意思。我以为这就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策略”。过去我们在认识上形成一个定势,似乎让学生理解课文就只有讲解分析这一个办法,其实帮助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感受课文的方式方法应是不拘一格的。只要我们充分地发挥创造性,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就能营造出完美的课堂、生动活泼的课堂,取得教学的成功。

  物理学上有个“共振”原理:当外力的振动节拍和物体本身的固有频率的节拍相同或相近时,物体就会产生强烈的振动。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是与此相似的。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就得使自己的“振动节拍”和学生“本身的固有频率的节拍”相同或相近。换句话说,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不少人问:于老师在教学上取得成功有什么秘诀熎涫荡鸢负芗虻ィ这就是以自己的爱心与智慧,努力去追求师生间“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首先,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其次,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近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师:老师对“翠鸟”的“翠”很感兴趣,不知道这个“翠”什么意思?小朋友查查字典。(生查字典)

  生:“翠”的意思是“绿色”。

  师:那翠鸟是不是只有一种颜色──绿色呢?大家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生读课文找答案)

  从疑点“翠”入手,层层解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生:我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知道翠鸟的颜色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是很鲜艳的。

  (生读第二自然段)板书:鲜艳

  师:“鲜艳”是怎样的?

  生1:鲜艳就是有很多种颜色,不是只有一种。

  生2:鲜艳就是颜色很显眼,很艳丽。

  生3:鲜艳就是别人一看就喜欢的,很吸引别人的颜色。

  营造课堂探讨气氛,让学生“动嘴、动脑”,主动思考。“鲜艳”一词引领整段,因此有必要进行研究。

  师:对呀,那么,翠鸟身上到底有哪些颜色那么鲜艳呢?把描写颜色的词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生做记号)

  讨论后师板书: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

  师:翠鸟身上有那么多颜色,为什么人们要叫它翠鸟呢?(生陷入思考)

  生1:我知道了,因为翠鸟只有头上有一点橄榄色,腹部有点赤褐色,其他的都是翠绿色和浅绿色,所以叫它翠鸟。

  生2:因为翠绿色和浅绿色都是绿色,翠鸟身上绿色最多,所以叫它翠鸟。

  师:对呀,翠鸟身上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还有橄榄色和赤褐色,漂亮吗?喜欢它吗?那么把你喜欢翠鸟的语气读出来,试试看。

  生自由读课文后指名朗读、齐读。

  研究翠鸟的颜色主要为激发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的感情朗读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师: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的写法,读一读“学习提示”。(生自学)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二自然段是用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写的。板书:先 总起 后 分述

  师:请你读一读总起句。(生读)

  师:你认为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1:非常。

  生2:不是“非常”,应该是“鲜艳”。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后面的几句话都是写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的。

  师:后面的几句话都属于哪个部分?

  生:分述部分。

  师:请三位小朋友把分述部分的三句话读一读。(三生读)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三句话是写翠鸟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头上、背上和腹部。

  板书:头上、背上、腹部

  生2:我发现作者把“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这句话写具体了。

  认识总起与分述是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处理这个关键点时“看似无意实为匠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慢慢地领悟与思考。

  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这几句话,想想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读)

  生1:我发现“锈满”这个词用得很好。可以看出翠鸟头上翠绿色的花纹有很多,所以用“锈满”这个词。

  生2:我发现“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这几个词用的好,说明翠鸟身上的颜色很漂亮。

  生3:我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

  师:真了不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3:这里把翠鸟“头上的羽毛”比作“橄榄色的头巾”,把“背上的羽毛”比作“浅绿色的外衣”,把“腹部的羽毛”比作“赤褐色的衬衫”。

  生4:我发现作者把翠鸟当成人来写了,只有人才有“头巾”、“外衣”和“衬衫”。

  师: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作者对翠鸟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1:我从这里知道了作者很喜欢翠鸟,才把它当作人来写了。

  生2:我感觉作者把翠鸟当成了朋友,他对翠鸟有很深的感情。

  师:作者很喜欢翠鸟,你喜欢翠鸟吗?(生齐:喜欢)你把你喜欢它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后读给同桌听再男女生比赛读)

  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里,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这些发现从学生口里说出来比教师说出来更有价值。

  师:(过渡)翠鸟除了颜色很可爱外,还有什么也很可爱呢?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觉得翠鸟还有什么也很可爱?

  生1:我觉得它“小巧玲珑的身子”、“透亮灵活的眼睛”和“一张细长的嘴”很可爱。

  生2:我觉得它“红色的小爪”很可爱。

  生3:我觉得“紧紧地”这个词用的好,因为它怕掉下来,在为捉鱼做准备。

  师:它为什么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呢?

  生:因为它要捕鱼。

  师: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翠鸟“小巧玲珑的身子”、“透亮灵活的眼睛”和“一张细长的嘴”都对捉鱼有好处。

  师:所以它有一个外号叫──钓鱼郎,又叫──鱼狗。

  师:看图,你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翠鸟吗?(生自由准备后指名说,然后说给同桌听,最后请几生上台作“介绍员”)

  “做介绍员”为学生搭起了一个表演和说话的舞台,学生在这样的舞台上能提高对语文的理解、表达和应用的能力。

  【反思】

  1、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研究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匠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理解、表达、应用语言的时机。在上文的片段教学中,让学生从疑点“翠”入手,理解“鲜艳”,理解总分段式的写法,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教师为学生陈设了较好的理解和练习语言的机会。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作一些点拨引导。如“你怎么看出来的?”“你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有没有新的发现?”“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让学生动脑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3、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翠鸟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它的喜爱,如何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和作者一样的感情,就需要老师去激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如“翠鸟身上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还有橄榄色和赤褐色,漂亮吗?喜欢它吗?那么把你喜欢翠鸟的语气读出来,试试看。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作者对翠鸟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1:我从这里知道了作者很喜欢翠鸟,才把它当作人来写了。

  生2:我感觉作者把翠鸟当成了朋友,他对翠鸟有很深的感情。

  师:作者很喜欢翠鸟,你喜欢翠鸟吗?你把你喜欢它的感觉读出来。”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

  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课前设计了让学生给翠鸟上色和课上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其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2、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有勇气也来读读这两段"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同学们自己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们进行男女生比赛读"。最后一自然段的"我听你读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别人读读,猜猜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3、读写结合,写出兴趣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鸟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总结:

  一、充分利用课件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也是如此。于是,我设计了课上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我在教学翠鸟的外形时,及时利用课件,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翠鸟外形的美丽,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二、抓住重点词语与句子品味语言美

  然后再充分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与句子品味语言美,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得那么美,那么可爱的,再把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在朗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如果利用教师的板书,引导学生背诵描写翠鸟的外形的段落,然后让学生仿说自己喜欢的鸟或者其他动物,学生在说的时候及时指导叙述的顺序,帮学生理清思路,最后再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感受读写关系与魅力。

  三、不足之处:

  1、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是学生瞎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教学时间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地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课堂提问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候提问题没有用词准确,比如可以换一种说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翠鸟的?”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可以设置一个开放性大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翠鸟身上有哪些颜色?怎么样?”让学生交流就可以解决。

  2、读写结合,写出兴趣

  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如果在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一种喜爱的鸟的外形,教学效果会更好。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1、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课前设计了让学生给翠鸟上色和课上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其意义有三:

  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

  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三是训练说的能力。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2、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有勇气也来读读这两段”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同学们自己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们进行男女生比赛读”。最后一自然段的“我听你读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别人读读,猜猜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3、读写结合,写出兴趣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鸟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二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

  本课的重点在写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难点是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翠鸟之所以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跟它的身材、爪子、嘴和眼睛的特点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在写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三、教学反思

  1、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课前设计了让学生给翠鸟上色和课上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其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2、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有勇气也来读读这两段”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同学们自己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们进行男女生比赛读”。最后一自然段的“我听你读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别人读读,猜猜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3、读写结合,写出兴趣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鸟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一、真情实感,融入教学。

  任何的'情感都是如此,只有自己真正沉浸在其中,才能够感动别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自己乐在其中,对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语言。

  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才有可能感染学生、带领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到语文的教学中去。

  新大纲强调指出:要在朗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的语言简练,读来朗朗上口,学生们又对鸟儿十分喜爱,朗读课文使他们感觉愉悦,而我选择的配乐诗朗颂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因素。于是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们感同身受,他们的思绪渐渐融入其中,缩短了与课文的情感距离,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从而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为本,活力课堂。

  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我们的教学就应该积极地响应这个主题,以学生为本,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一直以来我都在设想,我们的课堂应该像春天一样,让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样灿烂地绽放。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导演,胜似导演,要从学生的视角和需求出发,策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和全体学生一起来上好一堂充满着活力和童趣的课。

  只有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亦师亦友,才有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例如本文的教学,在出现了教学失误而学生们又自己另辟蹊径时,我没有马上打断他们,而是及时地跟上他们的思维,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

  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下,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各种不同的理解纷纷得以展示。然后我再对他们的发言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很自然地引入到保护鸟类这一教学阶段,使得学生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保护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思考,另一方面也使知识得以更加柔和的传播,因此也就更容易深入人心。

  知识可以被传授,而智慧却是与生俱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力求避免灌输式教育,而应以循循善诱,启发为主。尊重学生,发挥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和潜力,开启学生自身智慧的天窗。让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在教学中成长,一起在新课程、新理念引导下的语文教学宝藏中继续探究和挖掘。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0

  篇一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我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一、迂回式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我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学生体会“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一句时,开始,学生都只体会到翠鸟飞得快这一点,就别无他解了,我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读此句,还有不同的体会吗?”一句及简单的“导”,使学生的思路大大拓开,纷纷体会到“翠鸟鸣叫的声音很好听”、“翠鸟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很轻”、“翠鸟唱歌一定很好听”、“翠鸟动作轻是怕把小鱼吓跑了”“翠鸟飞的速度十分快,我们眨眼得要一秒钟,眼还没眨完,它就飞到苇秆上了,还不到一秒钟”。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渐开阔起来。

  二、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我在教学中没有将此句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为何要将苇秆和水波也写进来?”使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理解文字内容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上深入。

  三、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翠鸟及小鱼动作的语句时,我引导学生想像“翠鸟这时会想些什么?”“小鱼为什么悄悄地露出头,它在想什么呢?”。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的动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四、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教学《翠鸟》一文中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时,我不是告诉学生其特点,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发现和归纳出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导”“研”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思考。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导”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没用第一个“教”,也无从谈“不教”。巧妙的“导”的设计是指引学生自读自悟地最佳途径,正确、科学的使用教师的“导”,不仅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力。教师“导”的艺术,将是我们要致力研究的问题,愿每一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艺术与学习方式。

  篇二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1、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课前设计了让学生给翠鸟上色和课上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其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2、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3、读写结合,写出兴趣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鸟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1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中,随着情节的开展。我提出“如果你是一只翠鸟,你觉得你什么样?”一个“你”字的发问,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对形象的猜测。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你”字的发问,引导学生进入了作品的情境。产生了换位移情的`功效。随着对文字的感悟,丰富了教材的内涵。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语文科学的独立之处在于它不象教学,有一个标准答案。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对每个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的深度、广度是不同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所以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学完《翠鸟》一课后,学生可以有多种体会,如认为翠鸟可爱,要爱护翠鸟,自己要努力学习,快长本领,去研究翠鸟……在课尾我设计了一个富有艺术性的环节:“此时,你对想捉翠鸟的想法有什么看法?如果你是翠鸟,你想对那些想捉你的人说些什么?再次换位思考,使学生的情感由感性(对翠鸟的喜爱)到理性(爱护益鸟,保护大自然的升华,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2

  创新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正向我们涌来,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重建,使不少的教师感到教育教学工作上的茫然无措。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明显,一则,仍然存在教师“预设框框”,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再则,出现教师过于忽视“导”,一味强调学生主体,结果学生连基本的学习目标都没达到的现象;其三,出现教师将以往讲授的地方或要提的问题写在投影片、课件中,变换形式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以上种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学生当然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悟”尤为重要。何为“导”?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的课堂运作在于“引”,“引而不发,跃入也”,既不是单一的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自读自悟,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教师的“导”指引学生自读自悟的一点尝试。

  一、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学生体会“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一句时,开始,学生都只体会到翠鸟飞得快这一点,就别无他解了,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读此句,还有不同的体会吗?”一句及简单的“导”,使学生的思路大大拓开,纷纷体会到“翠鸟鸣叫的声音很好听”、“翠鸟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很轻”、“翠鸟唱歌一定很好听”、“翠鸟动作轻是怕把小鱼吓跑了”“翠鸟飞的速度十分快,我们眨眼得要一秒钟,眼还没眨完,它就飞到苇秆上了,还不到一秒钟”。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渐开阔起来。

  三、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此句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为何要将苇秆和水波也写进来?”使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理解文字内容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上深入。

  四、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翠鸟及小鱼动作的语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翠鸟这时会想些什么?”“小鱼为什么悄悄地露出头,它在想什么呢?”。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的动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教师问了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顿时沸腾起来,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离奇的小故事。这种启迪式的暗“导”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可见教师“导”的妙处所在。

  五、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小象的动作、阿玲的笑及晨雾颜色变化的描写,使学生边读边领悟到文章中人物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一边读一边思考。

  教学《翠鸟》一文中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时,教师不是告诉学生其特点,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发现和归纳出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导”“研”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思考。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导”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没用第一个“教”,也无从谈“不教”。巧妙的“导”的设计是指引学生自读自悟地最佳途径,正确、科学的使用教师的“导”,不仅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力。教师“导”的艺术,将是我们要致力研究的问题,愿每一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艺术与学习方式。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14个生字的读音,认清“巧”、“绣“、“纹”、“腹”、“衬衫”等字的字形,理解“苇秆”、“小巧玲珑”、“鲜艳”等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3、读懂课文第2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翠鸟的颜色写具体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描写外形的语言,讲解句段关系,弄清总分结构

  难点:讲解句段关系,弄清总分结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课前准备:

  录象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见过翠鸟吗?(出示挂图或标本)这种漂亮的水鸟就是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你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你现在见到的翠鸟吗?

  二、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学,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翠鸟?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正音:衬衫、锐利。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zhǎngcháng)着一张细长(zhǎngcháng)的嘴。

  b、尽(jìnjǐn)管小鱼只(zhǐzhī)把头露出水面来吹个小泡泡,可还(háihuán)是难(nánnàn)以逃脱翠鸟的眼睛。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每位学生读课文总数在2遍以上)

  (3)交流: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的?

  (讨论得出结论,并找出相应段落:外形——1、2自然段;行动——3、4自然段;住处——第5自然段。)

  三、学习1、2两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翠鸟外形一个什么特点?找出概括性的一个词。(小巧玲珑)

  (1)理解“小巧玲珑”一词。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它的小巧玲珑?(一双红色爪、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细长的嘴。看投影理解“透亮”。)

  (3)用喜欢的语气读这一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翠鸟的外形不但小巧玲珑,而且十分美丽。

  2、范读第2段,边听边标句序,思考: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用划出。

  (1)自学。

  (2)反馈:这句话是: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用圈出这句话中最关键的一个词。(鲜艳)

  小结:像“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这句话既概括了一段话的意思,又放在一段话开头,我们把它叫总起句,“鲜艳”是这句话中的中心词。

  (3)读2—4句:

  ①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翠鸟羽毛的鲜艳?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各部分的羽毛的呢?投影句子,与原文比较: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

  ③用喜爱、赞美的语气读好2——4句。

  ④这3句话与第1句是什么关系?(点明这样的段式叫总分段式。)

  3、齐读这两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意思。

  四、指导书写:巧、绣、纹、腹、衬衫。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1—2两段。

  (3)比一比,组词。

  逃隐疾衬

  桃稳病村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4

  “知识就是力量。”它带给人类宝贵的财富,造就了一代导师,国之栋梁……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深感责任之重。我们的劳动对象很特殊,是具有思想的幼稚生命——低年级学生。在教三年级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个“平凡”的小故事。

  今天学习二年级语文下册《翠鸟》。和以前一样,先整顿好纪律,然后就进行学习的第一步:自己预习课文,并且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很多学生都快速端起课本读了,只剩下那四五个慢的。

  接下来我问了一句“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一个孩子说“翠鸟是什么样子的?”也就仅仅这么一位学生举手道出了自己心中所想,其他学生闷头不语。面对此状,心中有一股火气向上冲,心想:这么简单明了的问题还不会,肯定刚才没有好好预习,在底下偷着玩。刚想大声呵斥一下“怎么没有好好预习?”,就被一道“光束”刹住了!

  这时,四十多双亮晶晶的目光,纯真的'望着或者说等待着我的批评,我心里一怔,假如我接下来真的要大发雷霆的话,必定会扼杀着群孩子门的心灵,降低他们的情绪。那么这就意味着这节课气氛将会很不愉快,当然更谈不上学生学好这堂课。于是,我抑制了自己的情绪,微笑着说:“刚才同学们可能都沉浸在翠鸟的世界里,欣赏着美丽而又机灵的翠鸟,还没走出来。请你快快迈出来!看谁跑的快,迈的快,找出了答案!”过了约摸十秒钟,有几只稚嫩的小手在下面竖立起来。渐渐的,小手多起来了,而且高高的句过了头顶。此时,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看了看这群孩子,我立刻找了几位学生站起来说自己的见解,除了上面第一位同学的观点外,孩子们的答案更加丰富多彩了……

  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个融洽的课堂气氛,孩子们进入了语文境界,爱动脑筋了。师生间其乐融融,尤感妙哉!渐入佳境的语文教学,让我品尝到了甜头。

  正如“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一节成功的课不是厉声呵斥而成的,也不是一笑了之,更不是无味的反复教育,而是先激趣后导之。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5

  《翠鸟》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翠鸟》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翠鸟》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到咱们班做客,大家高兴吗?其实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同学们想不想快一点认识它?听,它唱着歌和大家打招呼呢。它的名字叫翠鸟。

  看老师板书,一起手空。(提示:翠字上边是羽毛的羽,不带钩,下边十字这一竖不要太长,别把上边的两个人分开。

  2.齐读课题——《翠鸟》

  二、检查预习

  1.翠鸟给大家带了很多小礼物,不过要有个要求:谁把它的名字读正确就送给谁。(出示本课词语)

  2.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非常好,老师相信课文也一定读的很棒,让我们把优美的朗读送给在座的各位老师当礼物吧

  指名分段朗读。适当点拨、正音。

  三、研读课文,体会翠鸟的外貌和活动特点

  1.同学们读的真美,谁能说一说读完后翠鸟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生:颜色鲜艳或美丽 、小巧玲珑会捕鱼

  2.看,老师这儿也有只翠鸟,你觉得它美吗?美在哪里?

  师:说的真不错,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翠鸟写的这么美吗?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段。

  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生:书上先写了翠鸟的爪子,接着写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然后写翠鸟的眼睛,最后写翠鸟的嘴。)

  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出了翠鸟哪些美丽的特点呢?

  3.哦,老师看到翠鸟想这样来写:翠鸟的头是橄榄色的,背是浅绿色的,腹部是赤褐色的,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你喜欢老师写的还是作者写的呢?

  生:作者用比喻写出了翠鸟的美丽。

  4.谁能通过朗读把翠鸟的美丽读出来?指名读、同桌读、全班一起来读

  5.大家刚才读得精彩极了,老师认为你们一定记住翠鸟的美丽了,让我们一起来闯下面这关“我会填”。能填上的同学举手。你来试一试。

  6.翠鸟不仅长得美,它还有一绝招不知道各位小朋友知道不知道?——生:捕鱼

  文中哪几段是写翠鸟捕鱼的呢?生:二三自然段。

  7.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二三段,划出描写翠鸟捕鱼的动作画下来,可以做一下批注。

  交流:你认为翠鸟捕鱼的动作如何?生:快、很快…

  那老师写个敏捷来概括可以吗?

  同学们你认为哪句话最能体现翠鸟的动作敏捷呢?

  (1)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杆上了。

  师: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

  疾飞”是指飞得很快的意思。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

  (2)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师:这句话描写的小鱼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灵

  可是这么机灵的小鱼都逃不过翠鸟——(锐利)的眼睛。

  (3)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出示:翠鸟离开桅杆,很快地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指导朗读: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比喻句让我们更形象得感受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除了比喻,还有哪里不同,蹬字有力度,能够感受翠鸟的速度之快。同学们体会的真好,谁能把第二句来读一读?谁再来试一试,我觉得他的速度只是一般快。

  翠鸟可真是捕鱼能手啊,连老师都佩服!让我们拿起书一起再来品味一下翠鸟那敏捷的动作吧,齐读二三段。

  三、感受喜爱之情,启发保护意识

  1同学们,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饲养一只)

  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你们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你觉得,能不能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呢? 文中老渔翁的一番话我认为很有内涵,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同学们你们现在的想法是什么?(同学们的种种想法,都缘于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但是我们要爱护鸟类,和鸟类做朋友。)

  听了你们的交流,小作者的脸也红了,他也打消了饲养翠鸟的想法,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愿意读文中最后一段话的同学请站起来。

  看来,和翠鸟零距离接触的愿望不能实现了,不过没关系。这里有一个沟通你们交流的渠道:那就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者,今天他们的部分成员也来到了我们班,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需要这些绿色使者转告给翠鸟吗?

  2.教师小结:多么善良而又真诚的孩子啊,翠鸟们收到你们的话语特别开心,看:他们正在桅杆上看着大家呢!

  3.现在请同学们去智慧树挑选自己适合的作业吧。

《翠鸟》反思

  《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利用课件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预习所得给翠鸟上色和模仿课文介绍插图中翠鸟的外形的教学环节。这样做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外形描写这部分,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翠鸟的机灵、敏捷读出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鱼儿跑走了”等语句鼓励学生再练读。同学们通过练读,体会到“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蹬”、“叼”、“刹那间”应该如何变化读。再进行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爱心是人天生应该具备的,学生心中更是充满了爱。本组的主题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在课文结束时,我故意问学生:“这么可爱的翠鸟你想不想拥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想”“怎么不喜欢?”“不是,是因为太爱,不能让它失去自由。”还有的同学提到了倡议大家关爱小鸟,为无处觅食的小鸟送一把米的活动。多好的孩子,关爱小动物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6

  《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翠鸟》原文及教案(优秀2篇)

《翠鸟》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翠鸟》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翠鸟》教学杂谈

小学三年级语文《翠鸟》说课稿

《翠鸟》语文优秀课堂实录【精选2篇】

三年级语文练习题《翠鸟》课后练习

《翠鸟》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翠鸟》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翠鸟》第一课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